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舌尖上的味道

  說香港是美食天堂,一點都不為過。除了內地一些有代表性的美食,如北京烤鴨、東北餃子、四川擔擔麵、客家梅菜扣肉、金門麵線、雲南米線、上海粗麵、小籠包、海南雞飯等等可以吃到外,還有世界各地名菜,意大利的披薩、日本的各式料理、韓國烤肉、星洲炒米粉、東南亞各款咖喱、越南湯檬、印尼巴東牛肉、黃薑飯等。

  香港毗鄰廣東,本身傳承的是嶺南菜系,以港式飲茶文化為代表。但世界各地代表性的美食品牌進軍香港,大多數比較順利,有賴於香港人的味蕾尤其歡迎舶來美食。

  以我所居住的北角一帶為例,人口密集,家境中層為多,單是各類餐廳、食肆、酒樓就多達約卅家。每天換着吃,可以輪一個多月。當然,人固然喜歡嘗鮮,但最後還是會挑選幾類自己最喜歡的,作為常用餐食。

  論我家最習慣的,還是港式酒樓和廣東美食,前者我們算入鄉隨俗,全面接受香港的飲茶文化;後者則是家鄉情結,事緣周圍結交了不少早期五邑華僑朋友,他們大都是出生或成長於五邑,但其後這班華僑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又去了東南亞謀生,歸國後於七八十年代成為移居香港的「天涯漂泊人」。不少人抱團取暖,酷愛吃印尼飯和特色菜餚,成了彼此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自從位於銅鑼灣和尖沙咀遊客區的印尼大餐廳先後結業,比較著名的以印尼菜餚為主打的印尼餐廳就「漸行漸遠」,令我這些經常的捧場客有些失落。以往有時飲茶膩了,大家會懷念起「家鄉的味道」,相約在這類富有南洋特色的餐廳飽食一餐,而今選擇少了,一旦有新的印尼食肆,都會互通訊息,奔走相告。

  那天,忘記了誰告知,在深水埗有家「AMIN」餐廳,老闆是西加里曼丹島(舊稱婆羅洲)一帶的老鄉,專製作富有當地特色的印尼飯,其中黃薑飯好評尤多。老同事老陳正好是那一帶的,一時也很興奮,大談他家鄉味的黃薑飯是如何開胃如何好吃。後來,我們也去捧場嘗味。餐廳雖然在大街,但處在街尾,門前較為冷清。

  那招牌有點殘舊了,餐廳較狹小,內裏陳設也簡陋,但食客都操着家鄉話,吃得津津有味,憑着這份情誼,生意不錯。我們多買一份黃薑飯贈老同事,他也讚不絕口。再後來,餐廳老闆也許覺得餐廳發展下去,會有前途,決定在附近覓新址搬遷,新店寬敞多了。

  經營的依然是印尼黃薑飯等幾樣招牌美食。開張後,老闆之外,也多了一二職員。那次我們和好友前去再光顧,一位身材嬌小、面容娟好的服務員忙着記錄顧客點的菜,朋友和她閒聊幾句,她得知早年朋友也在婆羅洲東部生活過,一時感興趣和親切起來,格外熱情。之後,朋友帶來一本他新出的書,通過她送給餐廳,書中收錄了幾篇以印尼美食為題材的故事,雖然帶有虛構成分,但黃薑飯故事靈感就來自第一次在他們餐廳舊址吃飯所引發。

  在書的扉頁,寫上了希望他們客似雲來、生意越做越好一類話。我心想,印尼美食屬於外來文化,要與一些西方快餐品牌爭市場,融入香港飲食文化,畢竟不容易。這不僅豐富了本地的美食文化內容,最為難能可貴的是,讓天涯漂泊人,在港島嘗到一份濃淡適宜的家鄉情味,為另類鄉愁解解饞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