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哪吒2》為何成為票房神話?

今年港產賀歲片反應冷淡、主演男星在社交媒體發火炮轟盲目劣評的影評專頁時;反觀內地新年檔卻有一部猛片收個盤滿缽滿,人氣爆燈勢頭愈燒愈猛。所說的正是由餃子執導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又稱《哪吒2》)。

獲悉最新資訊,《哪吒2》全國票房剛剛突破100億元(人民幣.下同)。據業界統計機構預測,這部戲最終斬獲110120億票房,應無懸念;較進取的推測是可以上試160億,若然成真,《哪吒2》將取代《玩轉腦朋友2》(Inside Out 2, 2024)成為史上最賣座的動畫電影。內地電影市場一部戲可達到100億元票房,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

在《哪吒2》登頂之前,國產電影票房首一二位,分別是《長津湖》(2021)和《戰狼2》(2017),這兩部得官方全力支持、帶着政宣任務的電影,票房分別是5756億元。兩者以外,之前能突破50億大關的電影只有兩部:其一是賈玲的穿越題材喜劇《你好,李煥英》;另一部就是《哪吒2》的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又稱《哪吒1》,2019);2016年成為國內首部達到30億票房、哄動一時的周星馳作品《美人魚》,目前在票房總收入榜上只名列17。《長津湖》當時用了差不多兩個月才能累積57億票房,《哪吒2》光用了9天就衝破這個數字。

重燃業界希望

值得留意的是,最高票房紀錄榜本來名列前10位的電影,只有兩部是2021年以後出品;2024年收入最可觀的電影是賈玲自導自演的《熱辣滾燙》,有34億,但仍跟榜首最火熱的作品或賈玲前作有頗大一段距離。

內地業界和媒體普遍認為,2024年是影業顯著萎縮和面對艱巨挑戰的一年。根據國家電影局發放的官方數據,2024年全年票房為425億,較2023年下跌22.6%;國產電影在市場上雖然保持領導地位,市場佔比達80%,然而總票房較2023年下跌了27.3%。如此跌幅,難怪讓業界大為憂慮,感覺在後疫情時代,以往很多管用的套路和行銷策略,已經不再是賣座保證。

《哪吒2》破天荒的商業成就,不但成為讓電影行業重拾希望的及時雨,更是對中國文化藝術產業極大的鼓舞。電影承接上集故事內容,講述重獲肉身的哪吒與龍宮王子敖丙,因為申公豹在虛空裂縫中釋放四龍王和千千萬萬被鎖在海底煉獄的妖族,威脅陳塘關安危,他倆必須再次挺身而出,決戰邪魔。

類似的神魔玄幻故事,在內地市場一直不缺。比方說今年新春檔就有一套烏爾善執導的重磅史詩特技大作《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與《哪吒2》基本上源出一脈,兩者皆以明朝許仲琳的章回小說《封神演義》為主要依據。然而,《戰火西岐》推出後就有點焦頭爛額,普遍媒體和觀眾對影片的特效和反傳統的故事演繹不賣帳,目前票房僅得11億。《戰火西岐》成本近8億,這次肯定要虧大本,經此一役能否再有第三集也成疑問。

反叛成長故事

兩集動畫《哪吒》,究其核心,其實是不折不扣的青春電影。當然,一方面它有超級英雄電影上山下海力敵妖怪的元素,但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更能吸引到各個年齡層觀眾——它是一段充滿反叛、不羈、與家庭和社會不停抗衡的成長故事。

《哪吒1》裏有一句重點台詞,是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要做神仙還是妖怪,他要自己當家作主。這種不從俗、挑戰成見和既定命運的核心思想,一直延續到《哪吒2》。

在電影中,哪吒的造型是一個四五歲的孩童,頭大眼大,紮雙丸子辮,笑起來會齜牙咧嘴,不算特別趣致可愛(導演說過是刻意讓他醜一點)。

有趣的是這個Q版哪吒在打得激烈的時候,會變身成俊俏有型的少年,造型十足日本Jump系王道熱血漫畫的主角。《哪吒2》不論在文本、動畫繪製、特效等環節上,均有極高質素,但它可能同時回應了某種全國人民共通的情意結和文化內核,這些因素全加起來,大賣不無道理。

《哪吒2》的商業震撼,令人期待它帶領中國動畫闖上另一高峰。雖然內地的動畫產業仍處於發展階段,對比美國、日本或歐洲等地,相關工業生態和制度尚未成熟。然而,內地不乏人才,如果有留意國產動畫短片,會發現技術和創作力驚人,工夫扎實的畫師和動畫人員為數不少。《哪吒2》可能會引發往後中國動畫在美學、藝術風格上做出重大突破。反觀內地的真人電影,近一年倒有點一池死水感覺,無論故事題材還是製作模式俱欠新意,觀眾的信心日漸減退。當國產動畫片昂然抬頭時,真人電影的創作業界,又會拿出什麼來回應?

元祖製作

 因應內地對影視作品的審查限制,但凡有妖魔鬼怪題材的作品都會被嚴格管控,導致內地很多「鬼片」最後不會出現貨真價實的鬼。一切怪力亂神、涉及魔幻神怪的電影和片集,都要盡量科學化,不得過份渲染迷信或超現實色彩。如此一來,原創的魔幻類型作品,在內地皆不能落地生根。剩下來,能安全而無後顧之憂地拍攝的,就是有幾百年歷史、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神魔故事。《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在這範圍內很容易地脫穎而出,成為過去20年最受歡迎的神怪類改編對象。

毛澤東熟讀中國文學,神魔誌怪小說也沒錯過。對於《西遊記》及《封神演義》,毛澤東均給予極高評價;除了兩書本身的文學水平,毛澤東特別表揚他們推翻既有制度、革舊時代的命的意識形態。

對於哪吒,毛澤東份外欣賞他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並以此勉勵年輕人要向哪吒學習。作為極少數獲得黨和最高領導人認可的神話文本,《封神演義》中哪吒的故事,在1979年就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成動畫《哪吒鬧海》,它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部動畫長片,曾經入圍康城影展非競賽部分。

《哪吒鬧海》在中國動畫發展中有極高地位,充滿東方色彩的畫面、突出的用色和人物設計、流暢靈動的動畫表現,全標誌着內地動畫頂峰。

《哪吒2》導演餃子不諱言,《哪吒鬧海》對他有重大影響和意義,並從中汲取了不少養份;他的兩集《哪吒》,也是對過去中國動畫經典的致敬和翻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