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為何哲學家不願結婚?

近代小說多多少少帶有作者的影子,意思是,作者把個人經歷、見聞、感受乃至三觀寫進作品;有評論家甚至說,所有小說或多或少是作者的自傳。

清朝曹雪芹若非豪門世家子弟,經歷過家族由盛至衰,就寫不出《紅樓夢》;張愛玲若非童年和少女時代飽歷創傷,描寫人性的陰暗面就不致一針見血和犬儒。

科學家研究的是物理世界,本應不受個人經歷影響。可是,提出科學方法論的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在《婚姻與獨身》(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一文中卻認為:「有妻兒子女會給命運劫持,阻礙一個人成就大事業。無可置疑,最好的作品和對公眾最有益的事,都是由沒結婚或沒子女的人完成。」可惜,培根說得出卻做不到;他在43歲結婚,執妻之手皆老22年才去世。

另一方面,伽利略雖然沒結婚,卻和女人發生了關係,且誕下三名子女,並沒妨礙他成為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190324歲結婚,育有兩子,婚後並不快樂,卻無礙他在1905年發表4篇劃時代的論文。可見婚姻是否事業的絆腳石,視乎個人修為而已。

專心一致

哲學家又如何?上世紀二十年代,牛津哲學系破天荒收了4位女生,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哲學家。其中之一是活到99歲的馬麗米蕾(Mary Midgley, 19192018),她在1950年代獲BBC電台邀請,寫了一篇講稿Rings and Books,怎知被認為不適合播出。米蕾無奈收起講稿,到她90多歲時重讀,才決定出版。

牛津哲學系收了馬麗米蕾(左一)和另外3位女生

米蕾在講稿裏指出,西方的大哲學家,幾乎全部都是男性,大多數沒結婚、沒家庭和子女。她說的大哲學家,指的是哲學史上影響深廣、哲學概論書必列出的哲學家:柏拉圖、笛卡兒、霍布斯、洛克、休謨、亞當史密、邊沁、史賓諾沙、萊布尼茲、康德、叔本華、尼采、齊克果、維根斯坦、沙特等等,都沒結婚。蘇格拉底、貝克萊主教(Bishop Berkeley)、盧梭、J.S.米爾(J. S. Mill)等等,待哲學系統完成後,老來需要伴侶才結婚。

哲學家不肯成家,對他們的思想有什麼影響?米蕾認為,不少獨身的哲學家是「哲學少年」(Philosophical adolescent)。他們在少年時已決定以哲學為終身事業,習慣哲學思考,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是典型例子:他18歲時忽然「覺悟要放棄所有樂趣和學業」,專心一致地投入哲學;23歲,休謨即著《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奠定他的懷疑論(Skepticism)哲學基礎;現今此書仍是哲學系學生的必讀書之一。可是,休謨亦為此付出很大代價。他說:「I have rusted amid books and study!(我被書本和研究弄廢了!)」

要成為一個有獨創思想和系統的哲學家,往往要花許多時間讀前人長篇累牘、艱澀難明的哲學著作,獨立思考和批判,才能有所發明,言前人所未言。休謨說得好:「哲學家有時會忘記自己是個人。」他只會跟同聲同氣的人交往,開口埋口都講哲學,如此怎樣跟女性談情說愛呢?也許因此,休謨和他畢生的知交亞當史密都終生未娶吧!

走火入魔

米蕾指「哲學少年」會走火入魔,她以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為例。笛卡兒認為,哲學要尋求確實無誤、無可懷疑的「真實」(Reality)。然而,我可懷疑世界是否確實存在,事關感官經驗不可靠,眼見耳聞觸摸未必真,可能是幻覺;我們亦沒方法肯定別人的感覺、經驗乃至心智,跟自己相同【註】,我甚至可以懷疑自己是否確實存在,但我在懷疑時,唯一確實、無可懷疑的是「正在懷疑的我」。笛卡兒因而得出結論:「我思故我在」。若然,那不在思時、我是否不存在呢?

米蕾指出,只有自絕於他人的「哲學少年」,才會提出如此荒謬的說法。曾真正戀愛、跟愛人心有靈犀一點通者,絕不會如此懷疑;孕婦亦不會懷疑肚裏尚未會「我思」的孩子,是否確實的存在。可是,笛卡兒誤導了西方哲學幾百年走入窮巷,連BBC電台也拒絕播米蕾的講稿,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哲學家提出「具身的心智」(Embodied mind),才迷途知返。

終生獨身

學人不結婚,各有各的理由。有些不想有家室之累,如柏拉圖認為結婚唯一的目的,純是為了生兒育女。不想負兒女債者何必結婚?反過來,若成家而不生孩子,便屬於沒盡公民責任。柏拉圖主張,他的理想國應立法,凡夫婦不肯生孩子,有損公民的整體利益,要交額外的稅。

齊克果和他深愛的女子訂了婚,多番考慮後退婚,為的是要把餘生奉獻給哲學及做個真正的教徒;聖奧古斯丁剛剛相反,他年輕時到處留情,相當風流,情婦替他生下私生子,他仍拒絕結婚。他在自傳《懺悔錄》中祈求上主「給我貞潔,但暫時未可(grant me chastity, but not yet)」。待風流夠了,他才履行承諾出家當神父,最終成為聖人、神學家。聖奧古斯丁可算是魚與熊掌兼得矣!

亦有人不單不結婚,沒有情婦,而且選擇獨身,終生不近女色者,如康德和Tesla。女性更多,在男尊女卑的時代,不想委身侍大男人或抱宏大理想的女子,寧願獨身。珍奧斯汀終生不嫁.曾否戀愛也有爭議,相信她是為了獻身寫作而獨身;南丁格爾亦然,她17歲時已在日記中立志終生不嫁,獻身照顧傷病者。

許多大哲學家不肯成家,恐怕還有另一個原因。哲學家難於謀生,除了著書及在大學任教,很難找到一份既能餬口又有足夠時間思考哲學的工作。古時的大哲學家要不貴族的「養士」,就是出身有恒產的家族,如J.S.米爾、齊克果等。著名大學如牛津,原本是教廷神職人員進修之所,直至二十世紀初,仍然不成文的要求大學生乃至教授獨身,此所以大學學位稱為「Bachelor's degree」。《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魔法大學的教授,無論男女,全皆獨身。《魔戒》作者J. R. R. Tolkien結婚後,到列斯大學任教,與個別女生上導修課時,還要太太在場。

註:這是西方哲學著名的Problem of other minds,現今引申至AI機械人可否有人的mindAGI是否等同mind?如何證明AI有或沒有mind?等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