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中國「朝代迴圈」之謎

西方史學家研究中國二千多年歷史,達至一個共識:自秦始皇建立帝國至滿清滅亡,歷朝都是一治一亂、統一與分裂的迴圈往復,政體並無根本改變;如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所說:「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西方史學家謂之「朝代迴圈」(Dynastic Cycle),通常經歷四個階段:興、治、衰、亂。在衰落期,有些朝代會變法或中興,但不長久;一旦進入動亂期,再難挽回滅亡宿命了!

除了王莽篡漢、武則天篡唐,每個統一的朝代都是開國之君以武力得天下。頭幾代皇帝大多較賢能(秦二世、隋煬帝例外),改革前朝弊政,吏治清明,與民休息,人口增加,生產恢復,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對外征服蠻夷,藩屬稱臣,史家謂之治世,能維持百年或以上可稱盛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統治了134年,算是罕有的長治久安了!

國君血緣

治世之末,皇帝或昏庸或奢糜成暴虐,奸臣弄權,橫徵暴斂,官吏貪污腐敗,經濟衰退,加上土地兼併,土豪橫行,遇上天災,即動亂四起,朝廷窮於鎮壓,王朝走向衰落。此時皇帝變法,成功則苟延一段日子;失敗則引起更多更大的動亂,皇帝喪失管治意志,群雄起兵,步入亂世。

亂世時,地方割據,全國恍如春秋戰國般分裂成許多小王朝,互相攻伐,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人口銳減,甚至赤地千里,直到群雄之一鏟除所有對手,統一全國,建立新朝,進入另一個「朝代迴圈」。

西方史學家對「朝代迴圈」的現象大惑不解,皆因歐洲一直處於分裂的戰國時代,由古至今從未曾統一。一個帝國興起,無論多強大,一旦亡了便無法捲土重來:波斯帝國如是,亞歷山大大帝如是,羅馬帝國、蒙古帝國、拿破崙、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乃至大英帝國,亦逃不過「忽喇喇似大廈傾」的宿命。

由是,如何解釋中國特色的「朝代迴圈」,成為不同領域學者的研究課題。不過,不同朝代興亡,各有其獨特之處,很難一概而論。何況,究竟怎樣才算一個朝代?在國土分裂時代,哪個小王朝代表正統?國君的血緣?還是佔據的地方?魏、蜀、吳三國鼎立時,算不算一個朝代?曹丕篡漢稱帝,立魏朝;西晉統一全國後,以魏朝為正統,因為晉朝繼承魏朝,而且晉朝和魏朝佔據中原,即是以地理位置為正統與否的標準。但曹魏並未滅吳國,尚未統一全國,算得上是個朝代嗎?

東晉只有半壁江山,失去中原,按地理位置的標準,豈不是未能算是正統?故東晉反而傾向以血緣作標準。北宋司馬光仍以魏朝為正統;南宋時,佔據中原的是金朝。朱熹遂反對司馬光,認為劉備與劉邦有血緣之親,蜀國繼承了漢朝,應是正統。無他,南宋和東晉一樣如劉蜀偏安也!《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朝末年,羅貫中怎會視佔據中原的蒙古王朝為正統?他自然贊同朱熹。

壽命長短

清代學者趙翼(17271814)嘗試以皇帝壽命長短決定國運之興衰。他在《二十二史劄記》中以東漢為例,云:「國家當氣運隆盛時,人主大抵長壽,其生子亦必早且多。獨東漢不然。光武帝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三,和帝年二十七,殤帝二歲,安帝年三十二,順帝年三十,沖帝三歲,質帝九歲,桓帝年三十六,靈帝年三十四,皇子辨即位,年十七,是年即為董卓所弒。惟獻帝禪位後,至魏明帝青龍二年始薨,年五十四。此諸帝之年壽也。」

皇帝壽命長,兒子多,可選擇較優秀者繼位。儲君長時間學習施政才登基,時已成年,善治機會較高;反之,「人主既不永年,則繼體者必幼主。幼主無子,而母后臨朝,自必援立孩稚,以久其權。」皇帝幼小登基,多受制於母后、她的寵臣或外戚,朝政怎能不衰敗?「(西漢)成帝無子,而哀帝入繼;哀帝無子,而平帝入繼;平帝無子,而王莽立孺子嬰。」

趙翼的看法不無道理,但只解釋了皇室由盛至衰及滅亡的部分原因,卻不足以解釋「朝代迴圈」。

廟號作用

歷朝皇帝逝世後,繼位的新皇帝祭祀祖先時,總不能無禮地直稱先王名字,於是給先王一個廟號。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廟號太祖,是兒子漢惠帝給的;漢文帝廟號太宗,是其子漢景帝給的。廟號另一個重要作用,表揚祖先的功績或德行。宋理宗廟號理宗,因為他在生時推廣理學;宋神宗與明神宗皆廟號神宗,因兩人都推行變法。

定廟號時,皇帝要與群臣商議,取得共識;有爭議的話,由皇帝拍板最後決定。若後來的皇帝認為名實不副,亦可以廢除;西漢元帝、成帝和平帝的廟號,在東漢時給漢光武帝廢除了。西漢一朝共有12個皇帝,有廟號的只有4人:太祖劉邦、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以及宣帝劉詢。東漢共有14位皇帝,有廟號的只有3人。定廟號可算是對皇帝蓋棺定論,絕不輕率從事!

後世讚賞文、景之治,但景帝死後,漢武帝竟沒有給父親任何廟號,可見武帝為人!到武帝逝世,應否給他廟號?給他什麼廟號才恰當?引起群臣激烈爭拗。無他,武帝在位54年,立大功也犯大過。論功,連被武帝下閹刑的司馬遷也在《史記》評曰:「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司馬遷寫《史記》時武帝仍在位,也許他有顧忌,狠評會惹來殺身之禍。

論過,後世史家不客氣地斥責武帝「奢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疲弊。」見《漢紀,武帝紀》。武帝好大喜功,連年興兵討伐匈奴及蠻夷,平定昆明、南越,不單花光文景二帝累積的財富,還導致逾百萬戶成為流民,農田荒廢,武帝被迫要下詔罪己!兒子漢昭帝繼位後,並沒有給他廟號。要到霍光擁立他的曾孫漢宣帝劉詢後,漢武帝才得到廟號,只因為宣帝要鞏固其正統地位而已!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