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效應」會否刺激派多些兩萬元?由於相信屬龍較佳吧。按我理解,沒所謂最強生肖,各生肖皆視乎流年有順有逆,拉勻其實一樣,才符合儒家平衡、中庸之道。睇運程,只求知好歹、知進退罷了。更不存在因為本身屬龍或趁龍年宜多穿戴龍紋衣飾之說,這尤其過猶不及。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坊間為促銷亂噏。
另一美麗誤會是「龍的傳人」之說,不知出自何經何典,期待高明指教。搜索枯腸,唯有上世紀那首流行曲,區區數十載的事,稱不上自古以來;1978年,侯德健在台灣有感於美國與中國建交而作,香港民主歌聲獻中華時曾改過歌詞,後來侯德健到北京捐款和演唱,此龍是條變色龍。
不過,中國人愛談龍,乃事實。《易經》第一卦「乾」,就大講特講,潛龍勿用、亢龍有悔云云,比喻人生道理,老生常談,毋庸贅言。但請注意,它比喻的是君子,甚至君主,並非吾輩庶民(小人)。第五爻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五之尊引申為皇帝,平民百姓自命龍的傳人,自作多情了。
讀韓非《說難》,愈發認定龍專指君主:「夫龍之為虫(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攖)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這裏的龍/人主喜怒無常,棹忌被點中死穴,逗得他開心卻可狎弄,臣民要小心與之周旋。
佛教借毒龍體現塵俗間各種貪念私慾,唐朝王維詩《過香積寺》:「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要用禪心鎮壓毒龍,形象顯然負面。龍並非絕對神聖,有善有惡。晚清以黃龍旗為官船旗幟,1888年頒定為大清國旗,但那是腐敗的清政府啊,而且同樣只限官家。
堂堂正正做一個人便好,幻想什麼龍的後代,沾沾自喜,奉勸別諗壞腦。其實根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九年(前五一三年),龍最先出現於晉國都城郊外,其文曰:「 秋,龍見於絳郊 」。如果《左傳》不是傳說,中華龍可能是會飛的生物,不過古人加上不少哲理來形容它。
中華龍的形象,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不斷變化發展的。龍的形象,可謂千變萬化,幻變無窮。中華龍的形象從來就不是固定的,各個時代、各個地方、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龍。
人首蛇身紅龍:《列子‧黃帝篇》:「庖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這已經是有了人形的祖先龍。
蛟龍:長江流域的一種古龍。《山海經》說它生長在湖北一帶。
蟠龍:《方言》:「未升天之龍謂之蟠龍。」
應龍:有翅膀的龍,《山海經》說它管下雨。傳說它是黃帝的女兒,曾經殺蚩尤、夸父。
可以用來騎乘的龍
黃龍:黃帝的標誌,就是黃龍,又傳說是鯀死後變為黃龍。
夔龍:一隻腳的龍。《說文解字》:「如龍一足」。
蹇龍:跛腳龍,傳說望娘灘的龍,在逃走時被母親拉住一隻腳,造成了跛腳。
雷龍:《山海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風龍:颶風捲起海水或湖水,就成了龍捲風,好像龍吸水,常常被人們當成威力極其巨大的龍。
雲龍:《易經‧繫辭》下云::「雲從龍,召雲者龍。」畫龍常用雲相伴。
天龍:飛在天上的龍。《周易》:「飛龍在天。」雷鳴電閃、風雲皆似龍形,天龍別於海龍。
螭龍:無角的龍,屈原《九歌‧河伯》:「駕兩龍兮驂螭」,這是可以用來騎乘的龍。古代宮殿的石階上常常刻有螭龍紋。
虯龍:也是一種可以騎乘的龍。屈原《楚辭‧天問》:「焉有虯龍,負熊以遊?」這是說,這虯龍是非常有力量的龍。它可以背着大熊去遊玩。
玉龍:用玉雕刻的龍,幾千年前紅山文化時期已有。開始可能是作為祭祀時圖騰崇拜的對象,後來成為吉祥物。
豬龍:在紅山文化玉龍中也有一種豬龍,豬首龍身。胡人安祿山則是「醉臥而化為龍頭豬身。」(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
鱷魚龍:何新等人在研究龍的專著中,考證了龍就是古代的鱷魚。鱷魚也像恐龍,恐龍化石與揚子鰐等等實物,與龍的形象是非常相似的。
魚龍:魚和龍都在水中,古人以為魚會變龍。
牛龍:傳說炎帝神農氏、蚩尤都是牛圖騰,牛首人身。
馬龍:五千年前龍山文化的玉龍,就是馬頭蛇身的,還帶有馬的鬣鬃毛。
羊龍:一隻角的龍。《白澤圖》:「羊有一角當頂上,龍也。」
竹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的龍祖為竹中所生。竹笛、蘆笙都是龍所變。
花龍:伏羲的母親華胥,是屬於花圖騰的氏族的婦女,這就是華族,他們的圖騰是花。在許多龍體的尾巴上,畫的是一朵或幾朵花。
犬龍:南方古代民族畲族犬圖騰,叫「龍犬」。《後漢書‧孔僖傳》:「畫龍不成反類犬。」這是像狗的龍。
驢龍:四川水中有驢形的龍。
翼龍:有翅膀的龍,西方龍都是有翅膀的,中華龍一般沒有翅膀。
燭龍:又名燭陰,《淮南子‧地形訓》說它「人面龍身而無足」。《山海經‧大荒北經》說:「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龍的傳人...當聽歌吧!其實龙是多种动物(鱼、鳄、蛇、猪、马、牛)的混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