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攝影師秋山亮二作品
近來在中國環球電視網紀錄頻道(CGTN Documentary)看到一套讓人心動的紀錄片《鏡觀中國》(Through the Lens: China)。我向來對「攝影」和「旅行」這兩件事着迷,紀實攝影師恰恰能將此兩項職業/興趣巧妙結合。按動快門的當下,紀錄的是個體、是城市、是鄉村的某個瞬間,更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鏡觀中國》以群像方式,記述一眾外國攝影師在過去半世紀以來遊走中國、拍攝中國的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國門漸敞,並開始融入世界發展。外國商人來華開辦公司,留學生學中文,包括攝影師在內的外國藝術家好奇於這個古老文明國家的歷史與現今,紛紛來到中國採風、寫生,嘗試記錄居住在這裏的人們,如何在東西文明交融互動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節奏。從法國人馬克.呂布(Marc Riboud)到日本人秋山亮二,從意大利人艾杜安奴.馬達羅(Adriano Màdaro)到閻雷(Yann Layma),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攝影師,不約而同將鏡頭對準中國,在城市、在鄉間,從南方到北方,揭開彼時此地的神秘面紗。
相較於東方山水自然,人,才是這些攝影師傾心關注的對象。不論秋山亮二作品中開心笑着的小孩,馬克.呂布鏡頭中的老北京或是閻雷捕捉的貴州侗族鄉景,生活在當地的人們從不曾缺席或離場。他們無意拍攝明星名人,對宏闊盛大的場面似也不感興趣,而更樂意用其作品呈示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喝可樂的小男孩,去市場販豬的農夫,或是公園裏打太極的一群老人。他們樂於拍攝人像,不僅僅因為人是故事的載體,更在於此處的人們給予這些他鄉來客以親切、友善與溫情。
上世紀七十年代,秋山亮二在北京王府井無意拍到一位好奇向門外張望的小女孩,沒想到數十年後,收錄這張相片的秋山亮二作品集《你好,小朋友》在中國出版,相中女孩竟千里迢迢前往日本拜訪,只為謝謝秋山為當年的自己拍攝了人生中第一張彩色相片。而馬達羅至今記得,他在一九七七年登長城拍攝時遺失了相機,本以為辛辛苦苦拍攝的相片再也不見,沒想到第二天回到酒店,打開房門,竟見到相機完好無損地回來,更附有一封手寫英文信,提醒他保管好財物並祝他享受在中國的旅程。這些故事,即便隔着數十年光陰,今天提及,仍感人至深。為黑白或彩色影像增添溫度的,從來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愛。如是溫情,才是這些紀實攝影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並愛上中國的原因。
以下是1965年中國大陸供銷社影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