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至五月,香港就成了「詩(濕[普通話])人」。「回南天先生」的「四件套」如時送到:流汗的牆面、濕滑的地面、潮濕的空氣、晾不乾的衣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也成了「潮人」。
「回南天」是嶺南專屬名詞,華南地區特有天氣現象。香港本來就三面環海,空氣濕度大,至少有半年濕度指數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即使最乾燥的冬季空氣濕度也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回南天」一來,濕度指數可高達百分之一百!說是「水中含有局部空氣」一點不錯,呼吸黏膩沉重,感覺在空氣中都會溺水。
出現這樣的天氣現象,是由於經過冬天持續的寒冷,建築物及地板溫度降低。開春伊始,暖濕空氣滾滾而來,遇上較涼的牆身及地板,空氣中的水氣迅速冷卻,凝結成水珠。打個比方,就像熱天拿一杯凍檸茶,杯子上會「出汗」一樣。在香港生活過的人,無一不曾領教過「回南天」的威力。
記得住在宿舍時,裏面的標配除了電視、洗衣機等,還有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傢伙,長得有點像空氣清新機,師兄告訴我這是抽濕機。當時我並沒有意識這傢伙對於我將來的生活會有多麼重要的作用。在北京生活,常用的是加濕器,功用與之恰恰相反。其後在五月左右到外國旅行半月。回來後,也見識到「回南天」的厲害:客廳沙發長了斑斑黴點;陽台鞋盒裏的冬靴也全是白色的黴斑,擦也擦不掉。那時我住跑馬地,我還按老習慣,天天開着衞生間窗戶和陽台門透氣。陽台面對半山,經常可見霧氣濛濛,我以為是雲,還想香港的雲飛得好低呀。這才知那是水汽,它們長驅直入滲入屋內侵蝕成黴。
後來搬到灣仔,也是五月份。為了散散裝修的味道,每天窗戶大敞,結果沒幾天,發現傢具未塗油漆的地方全長毛,抽屜打開後因吸飽空氣中的水分變「胖」關不上,直到冬天天氣乾燥了才歸位……恨不得筷子都會發芽。
香港市民在網上搞了一個「回南天最潮濕屋苑走廊比賽」:樓道成了「玻璃鏡」,牆面成了「水簾幕」,天花板在下雨……有網友放零食的小竹筐都長毛、桌縫長出小蘑菇、走樓梯因濕滑而摔倒……當年我還真在叮叮車的木梗窗框上見過小蘑菇。
皮革、真絲、純毛、木製品等等在香港都屬於愛長毛的物品,為此我扔掉了兩雙靴子,又趕快把從北京帶來的真絲、純毛材質的衣服統統折騰回去。毛巾更是爛掉六七條。至於堅果一夜之間由脆變皮、打印紙幾天變得軟塌塌……更是稀鬆平常的小case。我也才理解,為什麼港人那麼不喜歡開窗(因此也很少安裝紗窗),那麼熱愛空調(冷氣),因為冷氣可以令空氣乾爽,不至於那麼悶,從而達到透氣效果。
我也從一系列教訓中養成了用抽濕機的習慣。一個「回南天」季,每天早晨返工前打開抽濕機,定好時長。晚上放工,抽濕機妥妥裝滿一桶/三升水──難以想像這全是從空氣中吸到的水。「回南天」洗的衣服,晾到哪裏都晾不乾,不僅潮乎乎,還有一股悶臭味。如果沒有烘乾機,也必須靠抽濕機衝着衣服抽上一夜。電視機在「回南天」容易受潮怠工,「修理」它的好辦法也只需一台抽濕機,抽一會兒就好了。
這麼給力的抽濕機在香港「回南天」季,絕對佔據主位,其地位貢獻,相當於北方冬季的暖氣,勞苦功高。人們調侃着替抽濕機補畫外音「我上輩子犯了什麼錯,需要工作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抽濕機使用時,千萬要定時,否則太累了容易自燃,每年香港總有幾起抽濕機過熱引起的火警;千萬關好門窗,不然室外的潮氣夠你抽之不盡吸之不竭。整個「回南天」季,門窗也是能不開就盡量不開。
除了抽濕機,超市還有各種除濕「小神器」:除濕袋、吸濕盒,放在衣櫃裏,幾天就得換新的。還有一些防潮小妙招,比如存放冬靴時,用報紙包好,鞋盒裏再塞滿報紙;用鹽水擦地板可加快濕氣蒸發,等等。人也需要祛濕,街上隨處可見涼茶舖,其中一定有紅豆薏米水,喝上一杯,給自己祛祛濕。不過濕氣似乎很頑固,不少同事在港待幾年濕疹就伴隨了幾年。目前看來,「回南天」的唯一好處就是對於女生皮膚比較好,天然保濕面膜。
「回南天」下,城市成了「仙境」。大老遠跑去太平山頂想俯瞰港島夜景,卻看了個霧都,樓宇叢林直接上演「消失的它」,霓虹在霧中迷離閃爍,折射成七彩光影,科幻大片的氛圍感出來了。港珠澳大橋彷彿飄在空氣中,變成天空之橋。坐在港島寫字樓,對岸尖沙咀一眾樓閣忽現忽隱,遠山霧靄繚繞,「雲深不知處」。此時的香港,另有一番美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