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的耶倫訪華

美國財長耶倫訪華,大談中國「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產能過剩,貿易問題似乎超越財政部長的職務範圍,令人懷疑她千里迢迢來中國,講話對象卻是美國國內的商家與工人。在進入大選的關鍵半年內,美國為了穩住經濟局面不變,而穩住中美關係。中國出動總理和其他高級官員高調接待耶倫,目的則是為了穩住中美關係,而配合美方穩住經濟狀况。在雙方各有所求的情况下,相信在明年初美國下一任總統上台前,中美關係應該暫且會維持相對穩定。

耶倫此番訪華的行程有點特別,第一站選擇廣州,出席美國商會活動則明顯是在拉票。批評中國的新三樣產能過剩,在中國市場疲軟情况下出口到國際市場,這對中國經濟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傷害其他國家的生產商。貌似菩薩心腸,而她在美國時曾明言要保護美國羽翼未豐(fledgling)的電動車產業,才是真正的意圖。

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取決於價格和質量,至於政府補貼問題,任何國家都有支持、鼓勵產業發展的政策,美國也有補貼新能源汽車的做法,若然由於中國產品優勝導致美國相關產業未能發展,美國也曾發動貿易戰,毋須假惺惺地說什麼對中國經濟健康有害。相信深諳經濟與金融之道的耶倫比誰都清楚,要求中國承諾削減新三樣的產能或者出口,是不可能的任務。更何况中國今年頭兩個月電動車出口美國和歐洲,已經分別下跌四成和兩成,耶倫此番如此說,有賣口乖之嫌。所以更有理由相信,由她出面來到中國談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是說給美國人聽的,真正的信息是,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有所動作,對中國有所要求,從而向美國選民有所交代。

耶倫的本業是金融,中美兩國元首去年在巴峇島達成共識,成立中美金融工作組,就兩國貨幣和金融穩定、金融監管、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全球金融治理等議題,定期磋商,雙方已經舉行了3次會議,這次耶倫來華,副總理何立峰作為這個工作組的中方主管,移船就磡到廣州跟她會面,財政部長藍佛安和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跟她商議。

美國發動金融戰,到處點火,以高利率政策維持強美元態勢,人民幣最近貶值不少,股市也被拖累。美國要維持這個局面,對拜登競逐連任有利。而中國是美國第二大國債持有國,在過去25個月,不斷減持,從20221月持有10,338億美元,到最新公布的今年1月份數據7977億美元,其間也有幾個月是增持。耶倫這次訪華,跟中方有沒有討論到這個問題,未見透露,但中國擁有很強火力的「武器」,則是有真金白銀支持的。

在耶倫出發來華前夕,美國總統拜登主動跟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雙方談論很多問題,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議題是,拜登要求中國不要干預美國大選,美國官員在事後向媒體放風,說中國答應美方要求。過往沒有紀錄中國曾經干預美國大選,最近也沒有迹象中國會這樣做,更何况拜登的對手特朗普曾經對中國出狠招,並不存在中國有此動機,實在難以令人明白拜登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或許可以反過來解讀這個信息,就是拜登要求中國配合,為其競選釋出善意。

新華社公布的習拜電話會議,引述習近平的話,中美關係三大原則是,以和為貴,以穩為重,及以信為本。以和為貴是長期的,無論美國誰來當總統都一樣,以信為本是希望拜登落實已經答應過的事情,而在短期之內,希望中美關係能夠穩定。最近幾個月,中美關係確實趨向穩定,而且美國進入大選關鍵的半年,美方更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局勢,以巴衝突已經將美國搞到焦頭爛額,俄烏衝突美國也撈不到好處,更加沒有理由在中美關係上挑起事端,可以斷言,中美關係在未來短時間內還會維持穩定局面。

中美關係維持穩定,無疑對中國也有好處,所以也願意適當配合。但所謂配合也不是沒有底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跟拜登通電話時強調,美國針對中國的經貿科技打壓層出不窮,制裁中國企業的單子愈拉愈長。如果美方執意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剝奪中國的正當發展權利,我們也不會坐視不管。從這番話可以看到,中國也有牌可打,不會因為美國先發制人而一味順從。

從拜登與耶倫最近的言論看,很明顯表現出,美國對中國仍有所求,接踵而至的布林肯,將會談到的芬太尼問題,更加是美國最頭痛的社會問題,中國過去對此已經配合解決,還有進一步合作空間。中美合作共贏並非空言,但美國容不下中國的崛起,還動輒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嘴臉,現在大選臨近才稍微收斂,相信到明年2月,無論誰當總統,又會故態復萌。

其實中國生產能力是否過剩,會否在國際上造成危機?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開始是依靠擴大生產規模,以規模經濟效益來降低成本,以範疇經濟效益來推動技術發展,但體制內有一機制限制生產能力無限度的擴張。資本的目的是為了利潤,生產規模擴大會超越市場需求,利潤不升反降。科技發展可降低成本和帶來新產品,後者會同時產生出新的市場需求。可是,科技發展和新產品開拓要求大的投入,會削減現有的利潤率。科技投入也不一定會成功,風險巨大。

資本要解決市場不足的限制,便是拋棄工業生產,發展金融,從金融中博取更大的利潤。但金融最後還是依靠實質經濟發展,單單依靠泡沫終將爆發金融危機。這種捨工業就金融在歷史上導致英美在工業全球領先的時候,放棄工業的優勢。去工業化,實際上造就了後進國家迎頭趕超的機會。英國的時期,造就了德國、美國的工業化,也促成工業化在其他國家開始,包括中國。美國的時期,造就了日本、德國復興和工業趕超,工業化的發展開始遍及全球,但以中國規模最大。

由於工業化是後進國家發展的主要手段,即使中國不堅持工業化,印度等後進國家亦會沿用德美日中近兩個世紀的發展模式來擴大工業生產,爭奪國際市場。這種全球大勢與英美金融化、去工業化造成結構性的矛盾。英美為例的做法是用金融控制別國產業,用戰爭打擊成功的對手。可是這樣的戰略不會永久成功。

在英國時期,蘇聯退出世界市場,自力更生,二、三十年的加速工業化,成為可與美國對峙的強國。蘇聯以工業為根基,也沒有浪費於金融泡沫。美國時期,中國初是仿蘇聯,鞏固了產業基礎,其後改革開放。中國還是堅持共產體制,用雙軌制既有進口替代,也出口加工,工業化的戰略更形靈活。期間雖因金融與地產及貪腐,損失不少,但堅持工業化仍可推動經濟擴張,國家科技投入龐大,產業升級迅速,舉國體制的作用是全力加強國際競爭力。當然,要在國際市場上體現,第一是淘汰去工業化的歐美,第二是與新興大國競爭,前者是必然趨勢。中國之後,還有印度亦可將歐美淘汰,印度還是不採英美的資本主義體制。後者決定中國能否全面復興。

1 則留言:

  1. 耶倫訪華應做的事, 就是詳述何謂美國國安利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