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Confession與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


談起「懺悔」,首先我會引述《華嚴經》。這四句偈為佛教徒經常受持讀誦,也有很多人在誦念時深受感動,涕淚交流,不能自己,可見這段文字有很大的力量,其意義也很深遠。 「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從過去以來,舉心動念,有意無意之間造下諸多惡業,如殺生、偷盜、邪淫、詐欺、妄語、打人,以及種種算計人的壞事,這些都會形成一種業力。 不要認為這些壞事沒有人知道,過了就沒事了,不是的,這些惡業是不會消失的。
師父認為「懺悔」是肯定自我非常重要的途徑。懺悔的意思是「承認錯誤」,但是承認錯誤之後,還要負起責任,準備接受這個錯誤所帶來的一切後果,這才是懺悔的功能。根據佛經,懺悔有三種方法:第一是對自己的良心懺悔;第二是對我們所虧欠的人懺悔;第三則是當眾懺悔。在當下承認錯誤的同時,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繼而發願永不重犯。
另一方面也讓不少宗教人仕,想起西方天主教的神學家及哲學家奧古斯丁《懺悔錄》。有涉獵宗教的,當知奧古斯丁大名,他是羅馬帝國末期的北非人,其著作《懺悔錄》至今仍被傳誦。
奧古斯丁早年放蕩不羈,曾與情婦同居九年,其後為着仕途與她斷絕關係,為自己名門正娶鋪路。情婦因他成為修女,而他在成婚前仍尋花問柳,最後經歷內心掙扎歸信天主,一生禁慾。
奧古斯丁要到三十二歲,生命才有了悔悟,在三十三歲接受洗禮。他的《懺悔錄》一語,原文為拉丁語Confessiones;譯為《懺悔錄》,始自民國時期的周作人,後來被學界廣泛採用。如今天主教的「告解」英文正是Confession,而基督教通常譯作「認罪」。其實奧古斯丁筆下Confessione一詞,並不能當作一般的認罪供詞,而是一個靈魂直接面對天主的祈禱文,有如一篇「祝詞」。
事實上,「懺悔」一詞不宜亂用。漢和帝年代出版的《說文解字》,沒有「懺」這個字,此字最早收錄在宋真宗年代的《廣韻》。此字是新創字,應與佛教有關。「懺」是梵語ksama音譯之略,在梵語中意為「(求)忍」,即對自己過去所作過錯有所慚愧,請求他人容忍、原諒。漢語中本無「懺」字,譯師以「忄」(心)作義符、「韱」作聲符。
「懺」與「悔」不同。寫《說文解字》的許慎認為:悔的意思就是「恨」。但梵語的「悔」是apatti-pratidesana,指「犯、罪」加「陳說」,即「發露」、舉出自己過錯。
我認為,講「懺悔」講得最好是六祖《壇經》,「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前者是對過去的犯錯感慚愧,後者是保證今後不再犯錯。
而六祖跟着說:「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所以懺悔,重要的並非對過去犯錯感到歉疚,而是未來不再犯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