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中上環文化行街

一八四一年香港開埠,在現時砵甸乍街的位置,以一塊塊石板鋪砌在地上作為階級,通往山上,所以砵甸乍街又稱為「石板街」。中環石板街歷史悠久,已經超過一百八十年歷史。

在中環街上走,可以看到很多清末民初的香港歷史,和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例如元創坊PMQ,其前身是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而警察宿舍前身是中央書院,一八八四年孫中山曾在此就讀。從PMQ大門,沿鴨巴甸街往山上走,不用五分鐘,就到達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館址「甘棠第」,1914年建成,原為香港商人何甘棠的宅第。整體建築屬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內部裝修瑰麗堂皇,弧形陽臺有希臘式巨柱承托,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臺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均保存良好,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有供電線路鋪設的私人住宅,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二十世紀初建築物。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孫中山紀念館館址「甘棠第」,1914年建成,原為香港商人何甘棠的宅第。整體建築屬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內部裝修瑰麗堂皇,弧形陽臺有希臘式巨柱承托,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臺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均保存良好,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有供電線路鋪設的私人住宅,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二十世紀初建築物。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PMQ

文武廟

經堅道往下走,步行十多分鐘就到達文武廟。文武廟是上環文物徑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不同國藉的遊客只要來到中上環一帶都必然會去到的百年古廟,對比黃大仙廟車公廟來說,文武廟是比較小,但名氣卻一點都不小,大家除了知道在檀香塔下拍照打咭之外,其實好像不太熟悉這個法定古蹟呢…

百年古廟.分三部份

文武廟的位置在上環荷李活道,其實很近中環PMQ,從那邊走過來一分鐘左右就到,文武廟是指整個建築,但其實他是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所組成,他們之間以兩條小巷分隔,最右邊的文武廟是主廟最大間,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中間的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而最右邊公所是區內用來老居民開會的 。

雖然廟宇有大修過,但由於這已經是18世紀中旬落成的超老廟宇,保守估計至少160多年歷史,所以還是感覺很老舊,屋頂那些裝飾是超老舊,是廟外觀的亮點 。

我覺得文武廟蠻有趣的,相比其他廟宇,我相信他是全香港最歡迎大家來IG打卡的一間廟宇,還未進廟已經有兩棵假桃花樹和人力車吸引大家打卡,看見一位女遊客在那裡換了N個姿勢拍照,真的難為了她的男友,旁人也忍不住笑了出來 。

文武廟

文武廟是一間非常受歡迎的廟宇,加上這間廟宇不是很大,所以也令我覺得他是十分的熱鬧擠迫,以前還會有很多旅遊大巴是一車一車的停在這裡接載遊客,人多到像旺角一樣,不只是只有大陸人,其實這邊很多西方遊客,還有日本人泰國人也是十分喜歡這間文武廟的 。

文武廟第一個景點打卡位就是他的門口外邊,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還刻有建築年份,但我相信有很少人留意得到 。

除了門框之外一踏進去就是這個IG牌坊,這個門牌除了是十分有歷史痕跡之外,重點我覺得作品的功藝細節是十分了得,本來我也想在這裏細心觀看門牌匠人手藝,但我也已經察覺到想在這裡拍照打卡的遊客實在是太多,要拍到一張這樣子的照片真的要等蠻久才能捕捉到好照片 。

「帝德同沾」意指萬民感恩一同沾上帝君聖德。此為當年有捐款籌建文武廟重修工程的一群重園社信眾,在開展工程時(光緒十九年冬季),祈求工程順利而送贈的牌匾,沒錯,頭頂這塊牌匾已經過百年歷史了 。

在門牌後方,就是這個文武廟的最標誌的打卡位置,這是兩進三開間建築,正立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擋中,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簷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 。

是不是沒興趣看箇中建築之妙呢,因為大家只重視如何補捉這個經典場景;中間兩個香爐,然後左右兩側掛住古色古香的蠟燭燈籠… 相比起塔香,我自己更喜歡他的宮燈,多了一份詩意和浪漫,比起那些仿外國的情人鎖這個更屬於香港的願望的印記,個人覺得宮燈是文武廟的標誌,宮燈顧名思義就是皇宮中用的燈,分八角或六角形,每面糊絹或鑲玻璃,並畫有彩色圖畫,下面懸掛流蘇,你也想寫一個許願嗎? 盛惠$120,還要網上鬥快預約呢 !

文武廟是文昌帝君與關帝(亦即是拜關公)一起合祀,那為什麼大家都要拜文昌呢?文昌帝君手執毛筆,職司文學和官祿,就是讀書人想考試好或在職場人仕想升官發財的話,沒錯,就是拜文昌,而香港人拜文昌帝君的最主要的地方就是這間文武廟,因為現今在香港單純祭祀文昌帝君的廟宇是沒幾間了,加上這裡一百多年歷史,而且地點位置又處於香港命脈中環和半山區,所以大家都更覺得來這裡拜一拜日後就會搬上半山住 !

迷信一輩的媽媽都會在小朋友正式入學之前三星期左右來拜文昌,亦會於農曆二月初三文昌誕那天,專程到文武廟進行拜文昌的「開筆」儀式,那時候文武廟都是人頭湧湧的,導遊有時也會忘了介紹拜關公,其實關公太紅了,很多廟宇都能找到他,但這裡有文昌又有關公,叫作文武廟,所以就是文又得,武又得,真的是文武雙全。

大館

沿石板街一路走上去,到達大館。大館內設有當代美術館,舉行當代藝術展覽,以及一些用作表演的公共空間,還有工作坊、導賞團,值得參觀。大館是很特別的歷史建築群,這些古蹟建於一八六四年,集前中區警署、域多利監獄和中央裁判司署於一身。當時交通沒那麼發達,考慮到犯人的運送,所以結合執法和司法在一起,有其功能需要。隨後更多地方開發,立法、行政、司法機構便被分開。由此可見,大館當年的歷史和香港開埠初期歷史有密切關係。

雖然中環街市、PMQ、大館和文武廟的建築被保留下來,如今變成以商業空間為主,我認為給予本地藝術發展空間仍不夠。比如大館,它舉行的當代藝術展覽常見西方藝術,香港本地的不算多。

大館近期有一個以香港霓虹燈為主題的展覽,值得大家去看看。我對霓虹招牌有點唏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霓虹招牌滿布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形成一道獨特的夜景。近年不時見到霓虹招牌被清拆,拆一塊便少一塊,大為可惜。

在我看來,香港最獨特的地方之一是藝術不僅在博物館裏,也在街道上。有時逛街甚至勝過逛博物館,香港有很多建築、小店,逛街時可聽到城市的不同聲音。竹棚也是香港別具特色的城市景觀,街邊的報攤或街市攤檔,其實中上環仍然有很多,摩羅上街還有一些懷舊古物檔,大家不妨多逛多看多拍照,留個紀錄。

香港街道上的竹棚,或是一些特色攤檔,其實都是藝術與生活結合的一部分,也是生活情趣。例如去日本旅行,不少人去京都的街頭、廟宇、小店、舊區漫步,看古蹟和手工藝;或者到訪東京的商業娛樂區,就像香港的旺角區,感受城市的氣氛。這些是逛商場體驗不到的。

香港很多商場的一個特點是有名牌店、化妝品店和連鎖快餐店,但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感受,卻常在街上才找得到。逛街,尤其是逛傳統街道,本來就是香港旅遊的一個特色,但隨着地產發展項目,港鐵站接駁商場再到上蓋物業,傳統街道可謂越來越少,因此大家要珍惜,有機會就要多逛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