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兩個鐘樓,一個在尖沙咀天星碼頭旁,叫做前九廣鐵路鐘樓;另一個在亞皆老街一四七號,叫做中電鐘樓,兩座鐘樓都是本港地標。前者落成於一九一五年,迄今有近一百一十年歷史。昔日從廣州搭列車南下香港的旅客,在尖沙咀火車站下車,當時的鐘樓是九廣鐵路火車站一部分,這座鐘樓可以稱之為歷史的見證者,被列為法定古蹟。後者於一九四零年建成,也有八十多年歷史,屬一級歷史建築。中電與內地的淵源更早,一九零一年中電在廣州擁有第一間發電廠,同年在香港註冊成立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兩年後,中電位於紅磡漆咸道的首座發電廠正式投入服務,發電容量為七十五千瓦。亞皆老街的鐘樓建成之後成為嘉道理家族的中電總部,直至二零一二年。後來中電把鐘樓活化成為中電鐘樓文化館,去年五月開始向公眾免費開放,這座歷史建築成了歷史的講述者,和窺探未來生活的文化窗口。
中電鐘樓文化館
上周五香港新聞聯理事會一眾成員到中電鐘樓參觀,得到新聞聯特邀理事、中電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女士及其團隊的熱情接待。這座佔地八百七十平方米的文化館保留鐘樓獨特的外貌和建築風格,內部保育設計別具匠心,規模不大但內容豐富,地下和一層設有「電力世界」、「我家故事」和「人為.非遺」三個展區,當中「電力世界」又分為「撫今追昔、放眼未來」、「規劃之道」和「可持續未來」三個部分,透過歷史照片和文物,以及互動設施和多媒體展示,演繹「珍惜過去,敢創未來」的理念。例如一九零一年中電在廣州的發電廠和一九零三年紅磡漆咸道發電廠的照片充滿歷史滄桑,一幅去年七月啟用的(中電與港燈合作)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照片則是滿滿的時代感。當眼處見到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時任中電主席羅蘭士嘉道理的照片,時為一九八五年一月,老嘉道理到北京簽署大亞灣核電站合營企業合同。
導賞員特地抽出一幀舊照片向我們介紹,這是一張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中電發給位於廣州的廣東省電力公司的電費單,雖然是翻拍,但電費單列出的各項收費錢碼清晰可見,寫明供電地址為深圳,背面還有一段中英文「附註」,寫明「如任何一個月內用電量低於二萬度時,則電費依普通價目辦法收費,但最少須繳電費二百五十元」。電費單上中電的地址是九龍亞皆老街一四七號,就是中電鐘樓。這張泛黃的電費單記錄當年第一批港資企業參與內地改革開放的一段歷史,也為後來中電參加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和合作經營奠定基礎,可視作今日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濫觴。今天,中電在內地的合作夥伴遍布廣東、廣西、雲南、江蘇等多個省市。
中電鐘樓文化館不僅講述歷史,更着眼未來,不僅介紹電力知識,更重視綠色生活價值觀。作為企業主辦的公益性文化館,與一般官方同類型場館最大的不同,是較少嚴肅的學術解說、較多一些互動和場景體驗,不同年齡的觀眾來這裏參觀都不會覺得太悶。導賞員在一個「平衡能源政策三重挑戰」電子屏幕前邀請參觀人士嘗試做互動,按一下「開始」,屏幕出現一個不等邊黃色三角形,最長一邊是「保護環境」,分數是一百/一百,其次是「可靠及安全的供電」,得分六十六點七/一百,最短一邊是「合理電價」,分數為三十三點三/一百。導賞員解釋說,中電在「保護環境」和「可靠及安全的供電」兩個方面表現卓越及良好,但在「合理電價」方面挑戰最大,需要更加努力滿足市民降低電費的期望。透過一個小小的多媒體互動設計,達到講好中電故事的效果,而且宣傳環保的價值觀,以及穩定安全供電的重要性,這種做法值得媒體同行學習。
如果說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蘊的鏡子,鐘樓文化館則是中電這家百年老店企業文化的一面鏡子。香港的百年老店本就不多,百年老店而願意設立公益性質的文化館博物館的,更是少見,而企業設立博物館的做法無論在海外還是內地都並不罕見。或者,特區政府要鼓勵更多的大企業,透過各種形式展示企業文化,支持本地文化事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