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含毫如郢斤之斫蠅翼

《莊子.徐無鬼》節錄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 使匠人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 容。

故事、寓言以及神話,表面上說一件事情,卻可作多種詮釋。上段引述《莊子.徐無鬼》篇中原文節錄,莊子往祭惠施時所說的一個故事。郢人鼻尖沾染了蒼蠅翅膀般小的白土,叫石匠用斧頭砍掉,石匠二話不說,揮斧砍掉白土;郢人毫不驚慌,一動不動,絕對信任石匠不會傷及自己。我以此比喻知己互相深切了解和信任。

同一故事,清代詞人及詞論家周濟(17811839),引用以解釋詩詞創作。他提出,寫詩填詞「非寄託不入,專寄託不出」。他的意思是,作品若不能引起讀者聯想,打動讀者感受,繼而產生共鳴,那就是沒有寄託,「不入」讀者的心,並非好作品;可是,若太直白、死板、露骨,乃至太刻意打動讀者,便是「專寄託」,反而令讀者無感。許多電影和電視劇,便是太刻意煽情催淚而「專寄託不出」。

周濟認為,好作品應始於「一物一事,引而申之」,「驅心若游絲之罥飛英」。罥指捕捉昆蟲或小動物的網;詞人的心像蜘蛛所織的網,雖如游絲般薄弱,但能捕捉飛在空中的昆蟲。中國的詩詞很有電影感,都是先寫觸動詞人心扉的大自然景物;如元代馬致遠的: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引起讀者聯想到一片荒涼景象,有所寄託。然後,表達感受須「含毫如郢斤之斫蠅翼」。古人用毛筆書寫,下筆前會用舌頭舔一舔毛筆,謂之「含毫」。含毫時,想好如何用字遣詞,落筆就像莊子故事的石匠砍蒼蠅翅膀般一揮即就,精微細緻,三言兩語便打動讀者,留下餘韻,給讀者細味。太刻意、太囉嗦、太累贅,便屬於周濟所說的「專寄託不出」了。馬致遠的詞,結語只有寥寥幾個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淒寒的夕陽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結尾已達到「如郢斤之斫蠅翼」效果,是以成為千古絕唱。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