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洋葱

洋蔥,又稱圓蔥、蔥頭、洋蒜,波斯語及新疆地區維吾爾語Piyaz(皮芽子),是一種常見的石蒜科蔥屬植物。喜歡吃洋葱,因其氣味帶點辛辣,能增進食慾。而且,據說它能抗寒,抵禦流感病毒,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在如今的流感季節,洋葱應是食材的上上之選。

中文「洋葱」之名,有一個「洋」字,顯然從西方傳入。清代吳震方的《嶺南雜記》,是記錄他身為浙江人客遊廣東時的見聞。上卷記當時廣東的山川、城郭、寺廟、習俗、時政、民族等;下卷則專記物產,便提及洋葱由歐洲白人傳入澳門,在廣東一帶栽種。

但洋葱之謎,在於其精確起源地,至今還未能確定。古籍中從西亞到東亞都有發現洋葱的記載,而其起源,有伊朗說、西印度次大陸說以及中亞說等;事實上,在西元前一千年的古埃及石刻,就有收穫洋葱的圖畫,之後傳到地中海一帶。西漢時,張騫通西域,從西域帶回許多物種,當時在西域已有種植洋葱的紀錄。

洋葱的根莖外邊,包着一層薄薄的皮,或白或黃或紫,裏面是一層又一層的肉。吃洋葱必先剝皮,這種層層疊疊,使洋葱亦有文學、哲學以至科學意象。一九九九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格拉斯(GünterGrass),於二零零六年出版的自傳回憶錄,便名為《剝洋葱》。

此書講述格拉斯從十二到三十二歲的經歷,他曾被納入納粹「黨衛軍」體制,間接幹下傷天害理的事,而他的內疚埋藏了六十餘載,到耄耋之年,終於決定剝開人生記憶的洋葱,向世人袒露他的悔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則比喻宇宙是個大洋葱,有五十五層之多,而地球則在洋葱的內核。最近,我涉獵猶太密教卡巴拉,也論及宇宙洋葱說,上帝在最外層,人類在最底層,接近上帝是由內向外。這與老子剛剛相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修道是減法。由外向內。而如今科學界講的多重宇宙,也似洋葱。好一個洋葱,有吃有思! 

洋蔥頭可以是一個人,他是台灣漫畫家Ethan(劉順龍,自稱E、蔥爸)筆下的形象,在網際網路上十分常見。洋蔥頭是通過部落格進行發佈更新。絕大多數用戶是通過可愛的洋蔥頭表情、大頭貼認識它的。目前它已經被商業化,部落格也以販售洋蔥頭相關產品為主。

根據作者本人介紹,洋蔥頭是源於MSN shell的手寫功能,畫洋蔥頭完全是因為好玩,而且是按照自己的樣子做打底。隨著時間經過,原作者認為到了成熟的階段,且洋蔥頭的造型也有了定著,他亦在一個電台節目的訪問中表示:「使用MSN朋友都知道,懶得打字時丟個表情娃娃傳達心意是最省事的溝通方式。」故把洋蔥頭表情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