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身心健康

殺手生活方式

古希臘哲學家重精神輕肉身,因而輕視病痛的影響。羅馬帝國的哲學家皇帝Marcus Aurelius有句話最能表達這個意思:「痛楚不是來自外在的東西,而是你對痛楚的考量,這卻是你有能力隨時改變的。」他的意思不是說:你想不感到痛楚,就可以不感到痛楚,而是你可以憑理性的考量而不讓痛楚影響精神、心理。

自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將醫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發展成為專業學科後,西方醫學即本着心物二元論,專治身體的疾病,定下身體健康的標準;直至二十世紀才有精神病學,有精神病學才為心理健康立標準,可惜這些健康標準均與道德無關。

且用電影作例子說明:主角是個精壯的中年漢,天天刻苦鍛煉身體,生活非常自律,飲食健康,不嫖不煙不酒,完全符合現代健康專家定下的標準;他所做的是為了讓身體長期處於備戰狀態,一如準備好隨時上戰場的軍人。這個漢子卻是個受僱的殺手,若未能完成任務,他就會被追殺滅口。他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嗎?他的生活健康嗎?這部影片便是Netflix 2023年的《殺手》(The Killer),由大衛芬查執導,米高法斯賓達、泰達史雲頓主演。

法國導演洛比桑1994年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The Professional)中的獨行殺手,可謂全無生趣可言。他家無長物,只有一盆已凋謝的植物為伴,沒朋友無性愛,晚上獨自坐在椅上睡覺,以防被偷襲。電影設計他有智障,才能過如此清心寡慾的生活;但比起《殺手》中的主角,他尚未泯滅人性,跟鄰家少女結為生死之交。

電影中的殺手是否真實?觀眾不知道,亦毋須知道。就當電影是寓言或神話,提出一個問題:同是殺手,同樣身體、生活方式符合健康的標準,但誰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

病魔難防 追求靈魂健康

時逢節日,相遇道左,互相祝賀,是基本的禮貌。現今,港人最流行祝對方快樂:聖誕快樂、新年快樂,乃至清明、重陽、中秋、復活節、國慶都祝人快樂,顯見快樂是今人最想得到的。

其次就是健康,皆因大眾都相信,人健康才能快樂,不健康就不可能快樂。

健康的「健」字,指生機活潑,強而有力。《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按《說文解字》解釋:康,「穀之皮也」;黍稷稻梁麥的皮,本字為康,今稱為穅。康後引申為安,人健康,心才安,心安才快樂,故曰康樂。古代五福中,第三種福名康寧;康亦可引申為昌,昌盛也;道路寬闊,謂之康莊大道。

健康被視為身體的預設模式,背後假定人生下來是健康的;遭外部細菌病毒入侵,身體器官受損或不健全,才會不健康。這是現今的共識:把健康理解為無病無痛,病痛則理解為健康的反面。可是,根據世衛(WHO)劃分,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故健康可分成三類:一是身心皆健康,才稱得上真正健康;二是身體有病痛;三是介乎兩者中間,稱為「亞健康(Suboptimal health)」。

正面情緒

世衛調查指,全球高達75%人口,只屬亞健康。邏輯上,這既可指人有病痛,心理卻健全;亦可指身壯力健,卻心理不健康。身體與心理健康可以作概念和診斷的二分,實際上兩者互相牽連。1981年,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Ader19322011)創立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其研究顯示:生病會引致惶恐、焦慮、意志消沉乃至躁鬱;反之,心憂如焚、多疑善妒、情緒低落等等,會導致失眠、厭食乃至免疫能力下降。

免疫學的發現有利有弊:利的是,在治療長期病、慢性病、病情嚴重和絕症病人時,醫生除了施藥醫治其身體,還兼顧病人的心理健康,求生意志較強、樂觀、心態正面的病人,痛感較輕較短,康復機會較高和較快;另一方面,現代人大條道理亟亟於追求快樂,因快樂是正面情緒,可促進和維持身體健康也。

弊的是,把悲觀、失落等負面情緒,乃至病痛污名化甚至妖魔化,愈早鏟除愈好,會導致文化的膚淺和平庸化。天生性格自卑、悲觀、容易傷春悲秋的人——如林黛玉、被譽為十九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虛無主義之父Giacomo Leopardi17981837——可能被邊緣化。

實現本質

正如世衛所指,大多數人都屬於亞健康,真正身心皆健康的人只是少數,那麼,健康才能快樂的說法,不過是不切實際的迷思;與其花太多時間心力保持身體健康,不如面對現實:人生難免有生病、心理不健康的日子,關鍵不在預防——因病魔防不勝防——而是像尼采所說:「殺不死我者令我更堅強」。這並非叫人罔顧健康的盡情縱慾,而是提倡修養孟子說的「浩然之氣」,以面對病痛和憂苦。

古希臘大哲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把健康分為身體健康和靈魂【註】健康。在Charmides篇,蘇格拉底跟現代人的想法相反,認為靈魂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靈魂不健康,人無法得到真正的幸福,醫治靈魂的病重於身體的病。在Lesser Hippias篇,蘇格拉底斬釘截鐵宣稱:「你能治癒我靈魂的無知病,比治癒我身體的毛病,對我裨益大得多。」如何醫治靈魂的病呢?蘇格拉底聲稱有兩方靈藥:一是美麗的言詞治無知;二是Sophrosyne,通常譯作「節制」,並帶有潔身自愛、心智康寧的意思。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獸之別在人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質,幸福有賴人實現其本質,即用理性指導行為和生活;按照理性的原則,人應有節制地滿足肉身的慾望,如飲食男女,亦不應罔顧道德地追求財富、名氣、榮譽與權力,應追求更高級的滿足,如哲學思考、論辯、友誼、親情、貢獻城邦、正義等等;跟蘇格拉底一樣,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健康重於身體健康。健康不單是無病無痛,而是縱使在病痛中,亦能追求實現人的本質。實現本質就是至善。沒什麼比至善更大的幸福矣!

註:兩人所說的靈魂,並非基督宗教的靈魂,而是包括人的理性、感性、心理、精神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