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應
女兒懷孕時,要她聽莫扎特作品,孫仔長大後會更聰明!
法國醫生Alfred A. Tomatis在1991年提出「莫扎特效應」一詞,認為聆聽莫扎特的音樂能訓練耳朵,他認為,聽不同頻率音樂對耳朵有益,促進癒合和大腦發育。
但還是《自然》期刊把「莫扎特效應」正式定位。1993年,Frances Rauscher等一群心理學家,在期刊刊登論文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研究聆聽莫扎特音樂不知為何能適度地刺激大腦,進而影響受試者表現。
學生們在10分鐘之內,有的聽令人放鬆的指令,有的安靜坐着,其餘學生聽莫扎特鋼琴曲;接着,所有人做同樣的測驗:他們要看一些經過摺疊裁剪的紙張上面的圖形,並猜測這張紙在沒有摺疊前是什麼樣子。
測驗結果顯示,聆聽莫扎特音樂的那組學生成績最好,比他們原本的智商應有的表現高出8至9分。
但該研究樣本規模非常小,只有36名大學生參與。聆聽莫扎特的音樂確實具有些微正面影響,效果只有很短暫的大約15分鐘,未有提及可以提高智商。
之後的研究發現,其實任何讓人愉快的東西、讓人擁有好心情,只要是喜歡又具有溫和刺激效果的,就能短暫提升大腦性能;播放各式各樣音樂、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能產生相同效果。之前測驗中播放的莫扎特作品,乃是以大調譜寫,曲速稍快,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讓人們在測驗時擁有最佳表現;但小調或悲傷情緒的,則有相反效果。有研究指出,學音樂還能提升智商;但需要努力不斷地練習,而並非單純地聽。
電子遊戲
孩子長大後多喜歡玩電子遊戲,以下是另一類研究:兒時玩電子遊戲會否帶來認知能力的持久提升
小時候父母都不讓我們打電子遊戲,覺得打遊戲是浪費時間,會荒廢學業,但是如今新研究指出,小時候玩電子遊戲的人長大後的工作記憶力更強、反應更快。
結果表明,小時候沒有玩電子遊戲經驗的人並沒有從處理和抑制不相關刺激的改進中受益。
大量研究表明,玩電子遊戲會導致腦結構變化,包括增加某些區域的大小,或導致大腦產生功能性改變,如激活負責注意力或視覺空間技能的區域。 加泰羅尼亞歐貝塔大學(UOC)的最新研究進一步表明,即使不玩遊戲好幾年後,其導致的認知變化也會發生。
這是一篇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論文得出的一個結論。 該研究涉及27位年齡在18至40歲之間的人,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完全沒碰過電子遊戲。
「在青春期之前是狂熱遊戲玩家的人,儘管不再玩遊戲,但在工作記憶任務中表現得更好,這需要在腦海中保持和操縱資訊才能獲得
結果」,該研究的作者 Marc
Palaus 說。
論文作者馬克·帛琉斯表示:「那些在青春期以前熱愛玩遊戲的人,儘管現在不再玩遊戲,但他們在工作記憶任務中表現更好,而這需要注意力更集中、信息獲取能力更強。」
結果表明,兒童時期沒有電子遊戲經驗的人無法從中獲得優化腦部處理能力和抑制無關刺激的效果。 他們比兒時玩遊戲的人反應更慢,這與早先的研究結果吻合。
帛琉斯稱:「從小經常玩電子遊戲的人從一開始就在處理3D任務方面表現更好,不過經過電子遊戲訓練後,兩組表現出相似的水平,差距得以縮小。」
這項研究歷時一個月,研究人員分三次評估了參與者的工作記憶等認知技能:開始進行電子遊戲培訓之前,培訓結束時,以及培訓結束十五天之後。 使用的電子遊戲是任天堂的超級馬里奧64。
研究過程中還對參與者進行了10次經顱磁刺激。 這是通過皮膚進行的非侵入性大腦刺激,可暫時改變大腦活動的模式。
帛琉斯解釋說:「使用電磁波,將其施加到顱骨表面時,能夠在潛在的神經群中產生電流並改變其活動。」
研究人員想知道將電子遊戲與經顱刺激相結合是否能改善認知能力,結果發現並不能。
帛琉斯說:「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持久的改善。 在正常情況下,這種刺激的效果可以持續幾毫秒到幾十分鐘。 我們希望提高某些大腦功能的表現,並持續更長的時間。」
根據帛琉斯所說,遊戲的最大共同點是,它們包含使人們想要玩下去的元素,而且逐漸變得越來越難,並提出了持續的挑戰。 「這兩件事足以使它具有吸引力和激勵性,反過來又需要不斷地高強度地使用我們的大腦資源。」
帛琉斯指出:「電子遊戲是增強我們認知能力的完美秘訣,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