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神秘的名畫--《救世主》

《救世主》

在藝術界眾多爭議性的作品中,油畫《救世主》應名列前茅,它不僅難以判定是否出自繪畫大師達·芬奇之手,更因多次離奇失蹤而蒙上神秘面紗。

二零一一年底,英國國家美術館展出的一幅畫作震動了藝術界,這個名為《救世主》(Salvator Mundi)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描繪耶穌半身像,他留着赤褐色的頭髮,右手是賜福手勢,左手托着一個透明的水晶球。該畫的獨特之處在於,畫中人物有着神秘的凝視、難以捉摸的微笑、瀑布般的鬈髮和朦朧的柔美,在寧靜之中又透露些許不安。更重要的是,它的標註上赫然寫道:這是最新發現的達·芬奇作品。

事實果真如此嗎?要知道,達·芬奇傳世作品數量很少,以至於歷史上差不多每隔十多年,就會湧現出一些被稱為可能是此前未知的畫作,但大多事後都證實屬於贋品。在近現代,只有兩幅作品被廣泛認同是他的真跡,一個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伯努瓦的聖母》,於一九零九年在公眾面前曝光;另一個是粉筆和油墨畫《美麗公主》,與前者相隔一個世紀後重見天日。即便如此,《美麗公主》在長達二十年裏曾被懷疑是後世仿作。

對於《救世主》的真偽,藝術界一直爭議不休,並伴隨它的數次失蹤而愈發激烈。從源頭上講,有關救世主的繪畫主題在十六世紀早期非常流行,有證據顯示可能存在一幅這樣的作品。比如,一六四九年被斬首的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和一六六零年復辟帝制的查理二世的收藏目錄中,對此畫都有提及。後來這幅畫從查理二世轉入白金漢公爵之手,他的兒子在一七六三年賣掉了畫作,也有相關記載。還有一件可供參照的歷史遺存:查理一世的遺孀委託他人製作了一幅《救世主》的蝕刻版畫,說明母版是真實存在的。但自一七六三年之後,《救世主》就從歷史紀錄中銷聲匿跡了。

直到一九零零年,這幅畫才再現蹤跡,它被一位英國收藏家購得,但畫面已遭損壞,上面覆蓋了大量顏料,而且塗了過多清漆,幾乎面目全非。當時業界判斷,這是達·芬奇的學生博爾特拉菲奧所作的摹本。此後它再次杳無音信,據稱一直掛在里士滿的庫克家族宅邸中,而看到這幅畫的專家中,沒有人認為它是達·芬奇的作品,包括權威的芬蘭藝術史學家坦克雷德·博倫尼烏斯,也將其描述為「米蘭畫派的複製品」。

到了一九五八年,它突然出現在蘇富比拍賣場,並以四十五英鎊的低價賣給了美國商人。再經過幾年沉寂,二零零五年這幅畫又被轉賣,買主是一個由藝術商和收藏家組成的聯盟,這次他們認為此畫並非達·芬奇畫作的複製品,極可能像《美麗公主》一樣是被忽視的真跡。他們耗時五年對該畫進行了全面清理,並送給專家鑒定,包括時任倫敦國家美術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等人。二零零八年,此畫被送到了倫敦,以供專家與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達·芬奇真跡《岩間聖母》進行比對。

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在《達·芬奇傳》一書中提到,曾參與鑒定《美麗公主》的英國歷史學家馬丁·肯普看見這幅畫時,立刻被畫作上的水晶球和人物的頭髮所震驚,稱它有「達·芬奇手筆的氣質」,認為種種細節顯示,此畫有可能是達·芬奇創作的。例如,畫作經過清理後,人們借助高解析度的圖像和X光射線分析,發現了一處底痕,顯示畫面上耶穌右手的拇指,最初不在現在的位置上,如果是臨摹畫作的人,大可不必做出這樣的改動。此外,白色底漆反射出的紅外線圖像顯示,在基督的左眼上方,畫家為了達到暈塗的朦朧感,曾用手掌壓在未乾的顏料上,這是達·芬奇獨特的技法。另外,與達·芬奇在這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這幅畫也被畫在胡桃木的畫板上,以稀薄到幾乎透明的顏料層層疊加而成。至此,大多數專家都認為這是達·芬奇的手筆無疑。此後《救世主》身價一路看漲,在輾轉賣給多位富商後,二零一七年以創紀錄的四點五億美元價格成功拍賣。但之後再度下落不明,其歸屬至今仍眾說紛紜。

《美麗公主》

然而,在二零一九年達·芬奇逝世五百周年之際,作家本·劉易斯出版了《最後的達芬奇》一書,對《救世主》真實性提出挑戰並引起廣泛關注。他的質疑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工作室是集體的,大師是核心人物,不會親自動手,而是指導助手和學徒操作,他只是時不時地對畫作進行一些修飾。此外,畫上的透明水晶球未能合理描繪光線折射,與科學上嚴謹的達·芬奇不符。另外,英國皇家收藏紀錄並不可靠,曾有一些所謂的達·芬奇作品被發現是其學生和模仿者的作品等等。路易斯將《救世主》形容為一個「情節漏洞太多」的敘事,它在經歷了五個世紀的默默無聞之後,是既得利益者等「大雜燴」聯合起來,「將一幅作坊畫變成了達·芬奇真跡」。

二零一九年,《救世主》原本計劃在巴黎羅浮宮與《蒙娜麗莎》並排展出,據說爭議驚動了法國總統馬克龍,他拍板予以否決。加之此畫多次被搬上西方影視作品,足見其話題性風頭已蓋過藝術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