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從酗酒到貝多芬 人生價值五大等級

西方哲學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才有價值學,或稱價值論(Axiology);Axiā是古希臘語,意思是價值。

價值(Value)一字本多用於經濟學。一件東西既有內在價值亦有交換價值,後者是價錢或價格;內在價值是不變的,交換價值則由市場決定,時貴時賤。

愛爾蘭著名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在《溫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劇中一句對白:「Nowadays people know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現今,時人知道萬物的價格,卻不知其價值),已成為膾炙人口的金句,百多年前如是,現今亦然。

人類作為肉身的存在,有不同的慾望和感受,隨後發展出自我意識和意志。嬰兒甫出生,就會選擇:他渴望人抱,但陌生人抱他,他大哭;若媽媽抱他,哭聲即止。這顯示了,嬰兒選擇媽媽,媽媽抱他,於他是正面價值(Positive value);陌生人抱他,則是負面價值(Negative value)。

多元複雜

所有價值都可作如是觀──對是正面價值,錯是負面價值。真假、是非、好壞、善惡、忠奸,是道德和人格價值;貴賤是物品價值;美醜是審美價值。愛恨、苦樂、喜愁是情緒價值;肥與瘦、強與弱、疾病與健康是身體價值,餘此類推,大自然價值、娛樂價值、交友價值、教育價值、政治、宗教價值等,二十世紀還有種族價值、性別價值、成家育子價值、躺平價值……社會愈多元複雜,選擇愈多,價值便相應愈多。

價值有否等級之分?有選擇就有等級之分。古代哲學家已劃分道德價值的等級,因人們不時面對忠孝不能兩全、快樂與健康無法兼顧的兩難:孔孟以仁義為最高的道德和人格價值;柏拉圖認為絕對的正義、絕對的真善美是最高價值,比其他價值──為國為民為家──都優先;教徒則認為,宗教價值是最高價值;不如是,不算「本真」(Authentic)的教徒。

價值有等級之分,便有高、低級之別,在兩個價值只能選其一時,應選較高級的價值。古之哲學家如孔孟只分出何者為最高價值,卻沒詳細劃分所有價值的等級;最早提出價值學的德國哲學家馬斯舍勒(Max Scheler, 18741928),把所有價值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正面和負面之分:

第五級是最低級的感官價值:正面的感官價值讓人愉快開心,負面的感官價值使人不適或損害長遠健康。飲食男女是正面的,暴飲暴食、酗酒、濫交等卻屬負面;第四級是功利的價值,權力、錢財、社會地位、名氣、榮譽等等,取之有道屬正面,反之則負面;第三級是生命的價值,正面是高尚的德性、健康、不殺人、不損人、保育生物、不污染環境等等;第二級是精神價值,即柏拉圖說的正義、真善美,儒家的聖賢等等;第一級亦是最高級的是舍勒謂之神聖的價值:宗教信仰、追求超越的自我及心靈提升等等。

留芳後世

舍勒用什麼標準劃分價值的等級呢?首先,價值維持愈久愈高級。聽貝多芬(二級)比吃米芝蓮三星餐廳(五級)高級;其次,價值愈難貶值或升值就愈高級,受市場或潮流左右的是交換價值,並非內在價值,此所以時裝的價值等級,及不上貝多芬的音樂;精神價值比感官價值高級,其故在此。

第三,舍勒遵管仲所言:「衣食足而知榮辱」,高等級價值要以低等級價值為基礎,人窮便難有志氣,躺平了便無法追求功利的價值;宋朝以前,稱為亞聖的並非孟子,而是顏回。第四,價值的等級跟深度成正比──予人更深刻滿足的價值,便愈高等級。舍勒認為神聖的價值是最高級價值,因信仰可深刻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最後,愈跟生死無關的價值愈高級;換句話說,最高級的價值是留芳後世的價值,貝多芬的音樂、梵高的畫作、《論語》、《紅樓夢》皆是。

由舍勒的劃分,可知他不脫上世紀德國學者的頭巾氣。若一個人僅追求較低等級的價值,或為了負面價值而放棄正面價值,心靈就會失序,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現代社會的問題是:鼓吹感官和功利價值,忽視和貶斥神聖、精神和生命價值,以致現代人如王爾德嘲諷的「只知價格,不知價值」。

 

影響社會發展

人性是善是惡,思想家幾千年來爭論不休,無法定論。我認為,價值學正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如馬斯舍勒所言,人類所有經驗都必會牽涉或顯或隱的價值,意義本身就是價值。

所有行為,輕如咖啡、奶茶各有所好,重如夫妻性格不合、志向不同,不涉及道德,亦與性善、性惡無關,卻反映了個人的價值取向。

價值分高低,既可幫助個人選擇做個怎樣的人,亦可用於衡量別人的「質素」——/她是否與自己志同道合,值不值得結交共事。舍勒認為,擁有正面價值本身已經是正面價值;反之,擁有負面價值本身已經是負面價值。缺乏正面價值本身已經是負面價值;缺乏負面價值本身已經是正面價值。擁有某一等級的正面價值而無負面價值,或正多負少,已可稱善。價值分等級,善亦分等級:人無完人,只有神才可臻至善,而擁有高等級正面價值的善人,當然好過低等級正面價值的善人!這是舍勒的道德觀。

減少爭拗

儒家說的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亦可作如是觀。現代人不愛講道德,指道德壓抑人性。學校教德育,學生往往左耳入、右耳出,倒不如以價值教育代替德育。孩子沉迷電玩,與道德關係不大,卻關乎價值。電玩屬第五級、頂多第四級價值,花時間在這些價值而不去追求更高級的價值,值得嗎?以價值選擇取代道德問題,可減少爭拗與衝突。

推而廣之,每個社會都應該包容及提供機會,給人民追求五個等級的價值。社會肯定、支援、提倡甚至鼓吹那些等級的價值,以及貶抑、壓制那些等級的價值,可見出社會是什麼質素,是否邦無道?是否禮已崩?是否勢已衰微?社會負責培養人才,大多數人追求那個等級的價值,影響社會的發展與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