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相信,人死後到了陰間可以重生,是有骨有肉的整個身體重生。馬王堆漢墓中的女屍(辛追夫人)皮膚仍有彈性,內臟、四肢完好,還有眼睫毛。為了下葬時好好保存肉身,方法之一就是用玉器陪葬,正所謂「玉能生肌(肉)」也!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金縷玉衣是於1968 年分別在中國河北省滿城西漢劉勝墓和竇綰墓出土的。這是第一次發現如此完整的漢代「
玉衣」,也是當時眾多出土的文物中最令人驚嘆的。按《後漢書》所載,身為諸侯王的劉勝應該使用「銀縷玉衣」,估計是西漢時尚未定制之故,或者是漢武帝破格特賜的。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玉衣用玉片製成,玉片間以金絲編綴。劉勝的金縷玉衣形體肥大,全長1.88 米,其玉衣可謂是度身訂造,共用玉片2498 片,以不同形狀、大小的玉片以金絲編成。所用金絲約1100 克。竇綰的金縷玉衣略小,全長1.72 米,共有2160 塊玉片,金絲約700 克。
古代統治者用玉衣作為葬服,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源於古人認為玉器能夠寒屍、令屍骨永不腐朽的觀念。直到東漢末年,魏文帝曹丕認為這是「愚俗所為也」而下令禁止使用玉衣。歷史意義西漢劉邦汲取秦朝滅亡教訓,決意分封同姓諸侯,以宗族血緣關係鞏固統治,更規定「非劉氏不得王」。這些諸侯王國佔地大,在政治、經濟、軍事皆有很大的自主性。有些諸侯更私自鑄造錢幣、徵集軍隊、徵收賦稅以壯大勢力,過著著草生活。
滿城漢墓的主人──劉勝是景帝的庶子,被封於中山國。他生活在漢朝的鼎盛時期,其一生可以「吃、喝、玩、樂」作總括。根據《史記》,他「勝為人樂酒好內」、「常與兄趙王相非,曰:『兄為王,專代吏治事。王者當日聽音樂聲色。
』」、「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漢書》記載他「有子百二十餘人」。可見他不務正業、耽於酒色和荒淫無恥。漢代統治者對金縷玉衣的製作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並且設立「東園」專門負責玉衣的製作。劉勝和竇綰的金縷玉衣設計及製作都極之精細,是既秏費又秏時又考工夫的工作。所用共約4500 塊玉片皆是由遙遠的地方運來,再經艱難而繁複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以千計的玉片,再對玉片進行十多種工序,包括磨光、鑽孔、拋光等,才以特製的金絲編綴而成。西漢時期制做這件玉衣,名玉工匠也需十多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王侯貴族不可少的陪葬品有琀、握、踏、珥、瑱等等。《說文解字》稱:「琀,送死(者)口中玉也。」死者口中含的玉琀,通常雕成蟬狀,因為古人相信蟬會復生。玉握則是指死者手握的玉器,象徵財富和權力,通常雕成豬狀,玉豬是兩漢最流行的玉握。
玉踏是斧形玉器,扁而薄,上寬下窄,上面稍凸,底平整,整個磨得光滑;珥看字形可知是耳朵的飾物,耳環、耳墜之類的玉器。玉瑱是古代男女普遍使用的玉器,或垂在冠旁,或掛在耳上;瑱通鎮,壓住坐席的玉器亦稱玉瑱。有些貴族婦女還有步搖,用金銀絲穿過珠玉作首飾,戴上後步行時一步一搖,婀娜多姿,故名步搖。
除了嘴含琀、手中握、耳戴珥、腳有踏、身上竅孔有玉瑱,尊貴的公侯,如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夫人,還全身穿上金縷玉衣,以便在陰間仍可穿戴。較低級的王侯,有錢也不能穿上金縷玉衣,只可穿絲縷玉衣。陰間一如人間,等級森嚴,不可僭越;在不少漢墓都發現金縷玉衣,可信是相當普遍的公侯陪葬品。
服玉屑求升仙
古人酷愛玉,不單因為玉能保存屍身不腐壞,且道教認為玉可醫病、保持健康,甚至升仙。漢武帝獨尊儒術,自己卻經常服玉屑——將玉磨成粉末——以求升仙。歷代醫書指玉屑「久服輕身長壽」,內服可治喘息、消渴、潤心肺、清胃熱、止煩躁、滋養五臟,治心虛、心跳、腦經、脾經,骨節疼、發熱等症。外用則可治眼翳(生長在眼角膜上的纖維血管組織)。
電影《破.地獄》大賣,港人得以了解道教的殯葬儀式。馬王堆漢墓中女屍的金縷玉衣,也算是漢代殯葬儀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