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知維他奶想點
讀書時喜歡飲維他奶,一句「點只汽水咁簡單」標榜它的健康形象。近日有它的新聞:
信和置業(00083)黃廷芳家族後人黃志達密密增持維他奶國際(00345),維他奶主席羅友禮11月26日表示,「今日舉行半年業績研討會,不想在此場合討論其他問題(被收購)」。至於新投資者未來的動作、態度、動作為何,他指,「最好搵佢問下,因為我哋都唔知佢想點」。
被問到有否興趣增持,羅氏未有正面回應問題,僅指出現時股價有很多發展空間,而過去一個月是董事的買賣靜止期,不能交易股票。若日後買入或賣出股份,也要向聯交所公告,屆時便會知悉。
黃志達入股維他奶主要循兩項實體操作,包括由其控權的家族辦公室「Kuang Ming Investments 」,以及其家族企業遠東機構控股的楊協成,被問到會否與同業楊協成有商業合作。羅友禮指,集團經常收到其他公司、機構提出合作,若在商務上屬合理,會積極及樂意考慮,強調商業合作「不是今時今日才發生」。
以為要在金融圈找樂子不容易,殊不知聽了羅友禮老先生一句「唔知佢想點」,樂透了;事情是這樣的,維他奶單一大股東羅友禮,一直透過家族權益及信託等方式,持有維他奶約百分之十六點三權益;這幾個月來,信置(00083)主席黃志祥胞弟、楊協成家族成員黃志達不斷增持,直至11月21日,黃志達持股量已達到百分之十二點三,成為第二大股東。羅友禮是否應早有防範?
根據港交所《股東大會議事規則》,第十條列明:「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有權向董事會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並應當以書面形式向董事會提出。董事會應當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盡快或無論如何在收到請求後十日內,提出同意或不同意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書面反饋意見。」即當所謂「外來者」持股接近百分之九點九,管理層已經要開始戒備,以防有小股東透過召開股東大會,干預公司運作或動搖管理層地位。黃志達及相關人士,早在十月尾上報持股首次超過百分之十,如果這時公司的管理層,仍然後知後覺或不知不覺,可能真的需要召開股東大會問責。
有博友或許會問,持股百分之十二又如何?我以往看得最多的例子,是一些三四線上市公司,被少數股東狙擊並持股超過百分之十,繼而要求罷免管理層。由於三四線上市公司市值較小,往往較容易狙擊。最近,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可以與大家甚至維他奶董事局分享:市值不到二億元的易生活(00223),被少數股東持股逾百分之十的法定門檻,並要求召開股東會罷免董事,有關通告標題彷彿說明一切:「少數股東要求召開股東特別大會,以建議罷免及委任董事及股東特別大會通告」,六位股東持股百分之十點七六,便足夠要求董事局召開股東大會。當然,結果會否如小股東所願,最終還看誰人有較多籌碼(股份)。
羅友禮在記者會上這樣回覆:「搵呢個投資者(黃志達)問佢,因為我哋都唔知佢想點。」相信以羅氏家族的精明,施展的一定是空城計,可能早有準備,來一場大龍鳳。
維他奶爭奪戰
近年,引起我關心的上市公司併購(M&A)買少見少,倒是二十年前電訊業「蛇吞象」巨刁歷歷在目。承上文,楊協成家族成員頻頻增持維他奶(00345),其中一個可能當然是敵意收購,假如成事,也許是久違了、值得圈中人茶餘飯後討論的M&A案例。
香港企業併購市場冷清早有跡可尋,依個人愚見不外乎幾個原因:人才流失、監管太緊、可供收購的優質對象愈來愈少。先說人才流失,也說「人財」,當大家仍相信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愈來愈多金融專才流失到新加坡、日本等地,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當然不限於香港或內地),流失較多是金融工程專才,以及高頻交易程式交易專才;除了人才,資金流失亦非常嚴重。
中美關係緊張,不少美企「斬腳趾避沙蟲」,索性放棄香港市場,避免得州禁止企業投資中港股市的尷尬情況。而監管機構近年把事後監管改為事前監管,同時由以往披露為本,改為家長式保障投資者,賣家要找到適合的買家買殼再借殼上市(Back Door Listing)的難度大幅增加,供過於求下殼價自然一瀉如注。
大家以為監管太嚴只影響殼股買賣?非也。可以想像,假如三四線上市公司不能成功金蟬脫「殼」,那麼從源頭開始申請IPO的誘因自然減少,客觀影響就是新股市場一潭死水。
最後一個原因相對簡單,優質價廉兼「乾淨」殼股買少見少,即使有意借殼上市,找到符合相關業務的公司已不容易,還要是身家清白乾淨的殼公司,難上加難,所以近年令人印象深刻的M&A幾乎沒有。
言歸正傳,楊協成家族增持維他奶,下一步是否展開敵意收購?雖然沒水晶球,但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加上羅氏家族在維他奶的持股不足百分之二十,容易被其他獨立股東狙擊;何況楊協成吞併維他奶的話,業務上有協同效應,問題最終會否出現敵意收購而已。
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