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聖誕先鋒

聖誕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它濃厚的節日氣氛,特別是西方獨有的傳統;英國的傳統慶祝活動花樣繁多,包括互送聖誕卡、給聖誕老人寫信以及聽王室聖誕演講等等,而開創這些活動歷史先河的過程更加精彩。

如今交換賀卡互致問候幾乎成了聖誕節的代名詞,可它的誕生卻相當偶然。第一張有記錄的聖誕卡出現在一六一一年,由德國醫生邁克爾.邁爾寄給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和他的兒子威爾士親王,內容大意是:「在此神聖的日子,謹向最受尊敬的國王致以問候,我們進入了新的吉祥年。」儘管卡片富有創意,卻未流行起來,直到一八四三年,才被亨利.科爾爵士真正發揚光大,他時任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首任館長,也是便士郵政系統的發明者。由於當時阿爾伯特親王提出了裝飾聖誕樹的想法,而狄更斯出版的《聖誕頌歌》讓聖誕節變得流行,這些都為聖誕卡問世創造了條件。

英國作家比爾.布萊森在《趣味生活簡史》一書中寫到聖誕卡誕生過程,科爾全家在聖誕節前特別忙碌,有成堆節日信件需要回覆,可是時間已來不及了。於是他想到用卡片送祝福,並親手繪製了充滿歡樂氣氛的畫面──全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吃大餐,卡片上還印有「祝您聖誕快樂,新年愉快」的字句。作為聖誕卡的原型,可以看出,它傳遞的是歡樂和慶祝,並沒有宗教色彩,這也是早期英國聖誕卡的設計風格,即大部分圍繞浪漫的鮮花或仙女,有幽默感或溫馨的兒童及動物插圖,以及描繪中產階級飲酒、跳舞和慶祝等歡慶場面,這些元素直到二十世紀仍很流行。

在作者布萊森看來,無論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不管人們發現了什麼,創造了什麼,或激烈爭奪了什麼,最終都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投射到你的家裡。戰爭、饑荒、工業革命、啟蒙運動……這些看似與我們相距遙遠的歷史或許就隱藏在你的沙發裡和五斗櫥裡、在你窗簾的皺褶裡、在你鬆軟的枕頭裡、在你家牆上的油漆裡、在你家的自來水管道乃至抽水馬桶裡。於是,作者決定探究每間屋子在居家生活的演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之下,衛生間是一部個人衛生的歷史,廚房是一部烹調的歷史,臥室則成了性愛、死亡和睡覺的歷史。作者還梳理了從建築學到電力學,從考古學到園藝學,從食物貯藏到流行病,從香料貿易到艾菲爾鐵塔,從女性時裝到室內裝潢等方面的演變脈絡,撰寫了一部包羅萬象的人類居家生活簡史。

一部居家生活史就是人類不斷追求舒適的歷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為了過得舒適和快樂而無休止地索取,我們最終會製造出一個既不舒適又無快樂可言的世界。作者以強烈的好奇心、超人的智慧、獨具一格的文筆和嫺熟的敘事方式將《萬物簡史》膾炙人口的風格延續到字裡行間,成就了這部思想性與趣味性兼具的大作。

假使說《萬物簡史》如一幅通過望遠鏡勾勒宇宙萬物的全景圖,那麼這本書則如一幅通過顯微鏡呈現日常生活的縮微景觀。布萊森以飽滿的好奇心、絕妙的智慧心、獨具一格敘事腔調將《萬物簡史》膾炙人口的風格延續至本書的字裡行間,使萬千讀者有緣再次領略一部最具娛樂精神且最為發人深省的神奇之書。

返回聖誕卡簡史,科爾爵士設計的聖誕卡最初印量不大,僅有一千張左右,因沒有彩色印刷,他需要逐張精心手繪,導致價格比較昂貴。科爾的第一張聖誕卡以一先令的價格售出(當時一先令能買一隻大鵝),對大多數英國人來說難以接受。儘管如此,聖誕卡的想法得到認可,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隨着印刷和出版技術的進步,平版印刷商能夠為每個人批量生產價格實惠的聖誕卡,於是從聖誕節至新年前夕互贈聖誕卡在歐洲蔚然成風,隨後這個習俗開始傳遍世界。

在此基礎上,英國又衍生出聖誕循環信(Round-robin)習俗,即附帶聖誕卡寄送給多位親朋好友,告訴別人你一年來所做的事,一度非常流行。但時間長了,人們不免審美疲勞,加上此類信件過於公式化並有自吹自擂之嫌而遭到冷落。有趣的是,近年來聖誕循環信又有東山再起之勢,據英國賀卡協會(GCA)統計,去年聖誕節期間英國人總共發送了一點五億張聖誕卡,每人平均發送和接收十七張,很多以聖誕循環信形式寄出,千禧一代更是主力軍。正如作家西蒙.霍加特在暢銷書《能打開冰箱的貓》中所說,聖誕循環信有助人們在現代生活中重塑人際關係。

給聖誕老人寫信則是聖誕節的另一個傳統。在英國,寫給聖誕老人的第一封信出現在一八九五年,是一位來自窮人家庭的小女孩索要繪畫顏料作為聖誕禮物,而該信是兩年前在林肯郡一家報館的檔案中被發現的。在這封寫給「北極聖誕老人」的信件中,女孩形容自己的父親死於天花,母親甚至無力為她購買課本,而獲得繪畫顏料是她的聖誕願望。據收藏該信的倫敦郵政博物館披露,故事有個美好結局,當時郵局的人看到信件並被誠懇的內容打動,於是大伙集資購買了繪畫顏料,並以聖誕老人的名義交給了女孩。

無獨有偶,史料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一名年輕女孩給聖誕老人寫信,但她沒有要求收穫玩具和糖果,而是希望給家人提供衣服和幫助,尤其是懇求可否為自己的父親買一些沒有洞的襪子作為聖誕節禮物。另外,據上世紀的《哨兵晚報》記載,一九七六年有位來自倫敦的七歲海倫,她在給聖誕老人寫的信中聲稱,不會在平安夜給聖誕老人留下威士忌,以確保他不會酒後駕駛雪橇,字裏行間充滿童趣。

至於英國每年一度的王室聖誕演講,背後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上世紀二十年代廣播日益成為君主與民眾對話的媒介,新成立的BBC寫信邀請英王喬治六世在聖誕節等重要節日向民眾講話,但他因患口吃予以拒絕。二○一○年上映的電影《國王的演講》,刻畫了喬治六世口吃的經歷,這令他接連在大型儀式上丟醜。當工黨首相麥克唐納上台後,緩解了國王對個人廣播的擔憂,並請來作家吉卜林撰寫演講稿,最終促成喬治六世走進播音室。歷史學家馬修.格倫克羅斯在《溫莎王朝》一書中描寫了當時的細節:演講是在桑德林漢姆宮樓梯下的包廂裏進行的,官方設置了迷你工作室,桌上鋪着厚厚的布,國王非常緊張,他的雙手顫抖,導致講稿發出沙沙聲流入麥克風。

這個由喬治六世在一九三二年開創的傳統,至今已持續了九十二年。不過,如同肯尼思.羅斯等歷史學家所說,國王聖誕演講受到好評,很大程度歸功吉卜林的文筆,此後的王室聖誕演講不再由像他這樣的作家撰寫,是一種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