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智慧老人的心境

這位很久沒有見報的智慧老人是我的偶像,他筆下主角令我們當年同輩讀者著迷。今天他的訪問突然出現某報章頭篇,睇法很有意思,轉載之:
去年底,眼前這位老翁失驚無神哼起歌來,「周華健有首歌叫《明天我要嫁給你》,我呢,明年我就八十歲啦!哈哈哈哈!」相隔兩月,初七人日,人人生日,再探望老人家,他卻聲稱已經81歲,「以上海人的計算方法,人一出世就是1歲,每過一次新年加1歲,我現在虛齡已81歲,所以我個女當年未滿月就已經2歲了,哈哈哈哈!」明白,但總有一種被整蠱的感覺……生日願望呢?「希望『喳』一聲去咗!」
新正頭人日談死亡,真夠弔詭,但出自倪匡的口,又會變得無傷大雅,事關堂堂衛斯理,向來百無禁忌,思考套路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踏入八字頭,他今次不談寫作,也沒有緬懷《今夜不設防》,只閒話家常,講講心境,還有去年發生的佔領運動。
 提起生日願望,倪匡還有補充:「一睡不起就最好不過,最開心。臨老生cancer,電療又化療,好陰功。眼見患上頑疾的老人經常出入醫院,明知沒有希望,就算醫得好,又如何?何不花十元八塊買條繩,乾乾脆脆?」他並非鼓吹放棄治療,而是認為自己生命,理應由自己選擇,「始終是社會制度有問題,你話安樂死幾好!打一針就解決,我支持到極點。」談及癌症,他更眉頭猛皺,大表不解,「煙民有機會生肺癌,不吸煙的人也有機會生肺癌;成年人有機會生骨癌,小孩亦有機會生骨癌。癌症起因無從稽考,就連學者都只解釋是『因為倒楣』,根本無法預防。況且,癌細胞的生存方式也很奇怪,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求生,癌細胞出現的目的卻是死亡,搞死人之餘,連自己都死埋,同歸於盡。」
拒絕戒口
倪匡自言百病纏身,卻未有因而改變飲食習慣,依然最愛肥豬肉,紅燒肉、梅菜扣肉和臘肉是至愛,「臘肉當中的肥肉,水晶一樣,晶瑩剔透,撈飯一流!」容易疲倦、肥胖、傷口較難愈合等糖尿病徵有齊,但指數一直維持正常水平,連醫生都難以置信,「到了我這個年紀,還要戒口?我現在甚麼都不理,總之好味就會食。」以為倪太太會阻止,豈料她亦不遑多讓,「我每日飲一罐可樂。(Zero?)紅色原味。」她邊吃薯片邊喝可樂的說。
 身體總算無大病痛,但有時意外難防,前年他就在住所附近摔了一跤,「跌得好厲害,整個人向前仆,頭顱與路邊石壆只有幾公分距離,差點現在就是逝世兩周年了,哈哈哈哈!」老人家跌倒,可大可小,他憶述當時跌得滿身傷痕,然而發覺「行得走得」,手腳關節活動自如,故毋須召喚救傷車,只需到診所洗傷口、打消炎針。「有3個師奶見我跌倒,立即跑過來,『阿伯,你點呀?咦?原來是倪先生,你好呀!我好鍾意讀你的作品啊!』我話『多謝,不如你先扶我起身好嗎?』哈哈哈哈!」
雞蛋變高牆
訪問倪匡,話題自然離不開時局政治。佔領運動結束已超過兩個月,沒有爭取到實際成果,他認為原因在於行動方法出問題,「老早我已經不理解何謂『和平佔中』,根本無可能將『和平』與『佔』放在一起,『佔』一定會涉及武力。示威者一直佔據馬路,妨礙民生,結果與民眾形成對立面,原本示威者是雞蛋,反而變成高牆,一般老百姓則淪為雞蛋。」他甚至覺得行動發起人太天真,完全不了解共產黨,「在馬路上搭建帳篷、自修室溫習功課,豈會影響到共產黨?正如張曉明所講『太陽照樣升起』,根本動不到敵人一根毛。到後來終於覺悟,號召佔領政總,但當時已經洩了氣。回想當初幾十萬人走出來,最後清場時卻只得二百幾人,還取笑人家『689』?你們連689都無。
 佔領運動後來衍生出網民發起的「光復屯門」、「捍衛沙田」等抗議內地人來港購物行動,每每釀成衝突,倪匡認為行動根本沒有作用,「他們的做法毫無目的,簡直無賴。(你不認同?)我贊成呀!有機會當然做,不知幾過癮。條魚被放在砧板上,都會掙扎跳幾下啦!」至於政改又能否通過?他滿有信心,「大家可以放心,一定會通過,議員要轉軚,何其容易!分分鐘更會來個集體轉軚呀!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英式幽默


開畫第一天,以懷舊心情睇《皇家特工: 間諜密令》,原本我對這部電影的期望不是很大,睇後真的沒有太大驚喜,沒有大部份占士邦的方程式,最少也沒有性感嘅邦女郎。但是,它比占士邦電影有較多的高科技武器,特務訓練的過程有很多的花樣,充滿著東方式師徒制;奸角的陰謀極之瘋狂,打鬥場面也相當精彩,很多地方都充滿非凡的想象力。
 
笑料方面,雖然不是令人捧腹大笑那種類型,但是很有幽默感,讓觀眾看得很開懷,特別是最後公主獎勵男主角那一場戲,令人有些意想不到(唯一較大膽的大特寫)
改編自《勁揪俠》漫畫原作者Mark Millar另一部漫畫《The Secret Service》的《皇家特工: 間諜密令》,礙於故事太過寫實,確實是沒有前作玩得這麼瘋狂。然而,《皇》具豐富的娛樂性和視覺效果,加上有我喜愛的英式幽默,還算是賀歲片的好選擇,前提是你在新正頭,能夠承受得到那一幕教堂大屠殺的血腥影像!
西裝骨骨的紳士Harry(哥連費夫)是獨立於政府的秘密組織Kingsman(皇家特工)的頭頭,他發現十分反叛的恩人兒子Eggsy的潛力,決定要提攜他,成為Kingsman的其中一員。故事以兩條主線平衡發展,一邊是原本出身不好的Eggsy和一眾豪門貴族的「求職者」爭奪特務之位;另一方面就是Harry所追查的多個位高權重的人的失蹤事件,而今次的壞人就是聲稱要救地球的高科技天才兼億萬富翁Valentine
《皇》反轉特務片類型電影,無論是故事編排還是在對白上,不斷戲謔過往的特務片(尤其是占士邦),先點出假如是舊式的特務片中會出現的情況,先嘲笑一下,再說句「不過這並不是」,然後就「打破」類型的「公式」。這個處理手法略嫌太著跡,而且同一招用得太過密集,玩到最尾,雖然還是會笑,但已經沒有太大的驚喜。而在電影最後一幕中,《皇》玩前半段的橋段,除了人物不同之外,所有細節都完全一樣,為觀眾帶來驚喜。
全片以紳士特務作為包裝,就會發現一套西裝絕對能夠令到幫一個男人upgrade不少,而成熟的人穿著他更是錦上添花。因此,著眼點均落在飾演Harry的身上,十分型,而他拍攝幾場打戲的時候,瀟灑中帶有幾分乾淨俐落,令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除了形象外,連各人「死法」也很紳士,大爆炸的一幕,是很殘忍的,但導演以一個很漫畫化的方式去處理,令到畫面並不血腥,倒是表達到一種歡愉,有種自私的權貴很抵死的感覺。 新春期間,本片娛樂性尚算豐富,觀眾不需要思考,是套減壓之選。雖說電影不需要思考,但看到那個驚天地的陰謀時,我腦海中還是對一些陰謀家,產生警惕作用。
故事大綱:蜚聲江湖的【皇家特工】神秘特務組織,向來挑人嚴謹,只會篩選精英中的精英參與特訓,直至頭目Harry最新的特別決定──毅然找來一個壞透反叛但潛質十足的「兜茂」青年Eggsy加入團隊!此舉當然極具爭議,Harry怎樣把他重新改造,成為傳說中的金牌特務。高科技的惡霸天才即將威脅全球,Eggsy是時候利用最強獨門絕技,替天行道!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拖死創科局?

昨天睇電視直播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為開設創新及科技局的辯論;一如所料泛民把計畫拖死,反對派議員認為再贏一仗,意氣風發、高奏凱歌,對政府施政受阻沾沾自喜,冷眼旁觀,我覺得在勝利背後,將會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價,進一步墮入民望慢慢下滑的惡性循環。他們對此不是不知,但為了保住光環,憂慮失去「基本盤」,無奈走上這條損人不利己的「不合作」之路,轉身已愈來愈難,如此下去,前景實在堪虞。為什麼有這些看法,因為接近會議尾聲時,已有較溫和的反對派議員,開始講些道理,不只是因為CY如何為安放親信才反對,轉而講出較理性原因,只要滿意下次提交解決方案,最終還會投支持票。
泛民今次打沉創科局,只是「不合作運動」連續狙擊的目標之一,其目的是在「佔領中環」之後「佔領議會」,用堵塞道路的同樣戰術,不斷阻撓政府議案通過,令施政陷於泥沼,動彈不得,藉此將「抗爭」持續下去,以取回自己是民主運動主導力量的形象。
他們接過「佔領」的火棒,表面看來終於由茄喱啡變為主角,但他們自知或不自知的是,雙學(學聯與學民思潮)留下的爛局,已成為「負債」而非「資產」,帶來的是「虧蝕」而非「盈利」。
雙學煽起為期七十九日的「佔領風暴」,到尾聲時民心逆轉,大多數市民對此不表支持,最後行動「爛尾」收場。泛民在整體運動中都只是靠邊站,到「佔領」草草撤退後,他們為拿回尾彩,大搞「不合作運動」,但經過大風暴對社會經濟嚴重衝擊後,主流民意對持續這場運動已無好感,公眾支持的基礎已失,泛民打「拉布戰」對爭取民望有損無益。 此外,學生組織在「佔領」收場後即告崩紛離析,昨天港大公投,已宣佈港大學生會脫離學聯,這是分裂的開始。此外,周永康等一批學生領袖正悄悄退下戰,甚至準備出國留學離開失意地,隨這批學生領袖星散,運動未來再難有甚麼作為。各學運領袖已再無心戀戰,泛民搞「議會鬥爭」已完全沒有裏應外合的有力聲援,變得各有各「玩」,冷冷清清。泛民承接他們的爛攤子苦鬥,只會繼續消耗自己的民意籌碼,不斷為他們「埋單」。
再者,當公眾開始厭倦沒完沒了的「政治鬥爭」,泛民卻仍在議會持續搞拉布把戲,在許多市民眼中,負面感覺已漸蓋過正面感覺,只看到泛民議員不務議會正業,阻礙民生政策推行,有破壞沒建設,對他們的觀感愈來愈差,民望分亦隨之下跌。一些民調反映,仍有一班支持者不變心,但數目只佔少數,可能他們的選票只屬於激進議員,不能與溫和泛民平分春色,失掉的選票或許流到建制派。
最近港大民調結果顯示,幾位泛民議員如李卓人、梁家傑、劉慧卿、梁國雄等,民望都有下跌跡象,明顯反映「不合作運動」對他們的民意分負面影響較大,而且有持續向下的趨勢。
今次泛民議員向創科局開刀,因涉及香港發展創意和新科技的問題,與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係極大,令市民的負面觀感更加強烈,設立創科局與政治議題無任何關係,卻是香港進一步推動科技產業的重要步驟,故得到香港各大學、資訊及科技界團體的支持,泛民為打擊特首威望,扼殺他們對成立創科局的願望,結果將令泛民進一步流失民意支持。
政府與建制派似亦看到泛民議員封殺創科局大失民心,所以策略上不積極剪布,讓泛民墮進「自毀」的陷阱,看來策略已達到目的。在昨天開會的氣氛,比吳亮星主持會議時,命令泛民激進議員離開有所不同。泛民政黨被形勢所逼而進行拉布,不但損港也害了自己,聰明的建制派議員,投入角色,已令對手不自覺墮入「民意懸崖」。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奇妙的光(Amazing Light)


湯斯:「科學用以理解宇宙萬物運作之道,宗教則用以理解宇宙萬物的存在意義,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夠令生命變得豐盛。
 
「激光之父」湯斯(Charles H. Townes )生於1915 7 28日,於2015 1 27日與世長辭,還差半年才滿百歲,然而,他的一生很漫長,在地球處處都在紀念一百周年之際,他倒沒有任何遺憾,因為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是別人三世也沒法做到的。激光是本人在中大修習光學時,最令人著迷的課題,記得當時已可利用激光,在實驗室顯現立體照片。其後激光亦是預科物理必修課程;中大前校長高錕教授更因發明光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現在的應用,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上網時人人皆知的資訊可透過「光纖入屋」。

2005 年是湯斯因創造「激光」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四十五周年,那一年,他早已跨步走向不同的領域,獲頒「鄧普頓宗教促進獎」(Templeton Prize for Progress in Religion);那一年,「光纖之父」高錕還差四年才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從兩人的故事和際遇,從「激光」到「光纖」,當中有「奇妙的光」,可也是教世人不勝唏噓的光。

2005 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特別舉辦講座、論壇,邀請了不少諾貝爾獎得主參加,熱熱鬧鬧為湯斯賀壽,而論壇的主題正是「奇妙的光」(Amazing Light);甚或可以說,沒有激光,就不會有光纖通訊── 1964年,湯斯與前蘇聯物理學家巴索夫(Basov)和普霍羅夫(Prokhorov)因研究激光原理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儘管早在1966 年已提出光纖概念,但要苦等至2009年,在他患上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之際,才獲此殊榮;這兩位人物在人生際遇上的巨大差距,豈止這熙擾人世中半世紀的距離?

以下文章對於激光作出詳盡論述,其中更提到科學與宗教的微妙關係,分享之:

光之奇妙

激光與光纖在科學舞台上的出現,實在太奇妙了。1966 年湯斯早已專注於量子電子學及天文學的研究,在宗教信仰亦有智者的視野,他曾於《科學與宗教的會合》(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Religion)一文中指出:「科學用以理解宇宙萬物運作之道,宗教則用以理解宇宙萬物的存在意義,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夠令生命變得豐盛。」

回顧湯斯的一生,不可謂不漫長,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創造了「激光」原理之後,在科研及其應用範圍上,真是一步一腳印,他曾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阿波羅太空船登陸月球計劃的首席顧問,堪稱「外太空生物學(xenobiology)」的開創者,他也曾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間諜衛星的技術指導、美蘇核武限制談判的推動人、哈勃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設計關鍵人物。

追本溯源,「激光」的概念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萌芽了,話說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其時已描述了原子會因受「激」而輻射,其後科學家(包括湯斯)一直都在猜想,此一現象可被用來加強「光場」(light field),從而達「群數反轉」(population inversion)的效果;湯斯有一天在公園忽然想通了,到了今天,「激光」已被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遍及生物、醫藥、生產、製造、工商業及民生:從CD光碟到鋼材切割,從條形碼掃描到打印機,從眼部手術到天文觀測等。

漢譯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激光」是指通過受激輻射而產生,放大的光,即受激輻射的光放大,英文原名很長: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縮寫為LASER,簡稱則為laser,中文名稱可音譯為「萊塞」或「雷射」,命名相當混亂,為科學界、教育界帶來不便。及至1964年冬天,中國全國第三屆「光量子放大器」學術報告會在上海召開,會議的一項重要議程,就是研究並通過對有關專有名詞的統一命名。

會議召開前,《光受激發射情報》雜誌編輯部給錢學森寫了一封信,請他給LASER 取一個中文名稱,錢學森回信建議命名為「激光」,此一名稱正好表現出「光」的本質,又描述了此「光」跟傳統的「光」有所不同,冠上「激」字,表述了「光」乃受「激」而出現的,亦有「激發狀態」等含意;此一名稱太好了,獲得與會者的一致贊同,從此成為統一而有意義的漢譯名稱。

科學與宗教信仰

湯斯乃「激光之父」,但在年輕時申請深造遭到多次的拒絕和挫折,他卻深信科學研究與宗教信仰並不矛盾,他自稱「像一部壓路機,一直堅持壓到底」,他回顧自己的一生,乃有此一發現:「科學是用心去理解宇宙萬物運作之道,宗教是用心去理解宇宙萬物存在的意義,兩者相輔相成,那才可以令到生命豐盛起來。」

對湯斯來說,科學與宗教信仰是平行的,兩者其實並不存在衝突;反之,兩者有很多的相同或共通之處,比如兩者都是求真,都在探討宇宙萬物及人生的奧秘。他一直深信神在創造宇宙萬物以後,一直在運用奇妙的人生定律,當中包括科學的定律乃至奇妙的「激光」定律,無一不是引導宇宙的發展方向。

字句之爭

此所以湯斯作為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依然深信神學,心中依然有《聖經》中的智慧,依然信仰具有超級智慧的神明;因為他也相信進化,神創造天地萬物,隨後世界萬物才可能開始進化的過程。他認為,宇宙及自然界的定律乃神所創立,萬物根據此等定律而進化。他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開放心靈,從而了解宇宙、自然界和人類生命的意義。

對於人類的起源,湯斯認為科學正好突顯出人類在心靈深處對信仰及永恆的追求:「科學家在宇宙間尋找什麼?尋找宇宙的知識。這是人類無止境發出探求:我到底在哪裏?我要往哪裏去?不同的時代對於宇宙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但最有意思的,不是這些理論,而是人類為什麼這麼關心神的起源呢?」
湯斯一直深信科學研究與宗教信仰是互補的,他曾這樣寫道:「在漫長的歷史中,對於宇宙學與天體論,科學與信仰曾有過衝突,那其實只是字句之爭,亦是膚淺之見;事實上,科學了解宇宙形成的法則,信仰了解宇宙存在的意義。一個科學家長期委身在研究裏,他必定要相信探索這些宇宙法則是有意義的,科學與信仰是相輔相成的。」

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優雅的宇宙及量子糾纏


上文轉載潘教授講座內容,其間播放了一段影片,題目是The Elegant Universe,亦講到量子糾纏,以下資料可作參考:

在霍金於2010寫《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之前,物理學家布萊恩.格林恩(Brian Greene)已經出版了《優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是幫助認識現代物理的一本科普書,如果能夠理解兩本書的內容,你便能夠探索大至整個宇宙的來源和結構,小至次原子粒子的世界的知識。

現代物理都能提供兩大基礎「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但它們之間,卻有著無法彌合的衝突。目前來看,經過物理學家多年努力所建立的弦論,是最有可能調和衝突、提供最終解答的理論。
優雅的宇宙作者是布萊恩.格林恩,他剝開圍繞著這個理論的重重謎團,揭露出它所描述的十一維宇宙。在其中,一切物質都是由弦的振動所產生,宇宙的時空結構可以自我撕裂和修補。從遊樂場轉輪到橡皮管上的螞蟻,格林恩結合了生動的例子和剴切深入的說理,向讀者闡釋了現代物理美麗而奇詭的真實面貌。
布萊恩.格林恩畢業於哈佛大學,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及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的身分。1990年,加入康乃爾大學物理系,1995年被聘為教授;1996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及數學系教授。格林恩曾在二十多個國家開過普及和專業講座,公認在超弦理論中有過許多開拓性的發現。

布萊恩透過優雅的宇宙,幫我們探討二十世紀物理學一項重大發現︰「弦理論(String Theory)」。該理論的雛型是「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當中提到宇宙原本有十一次元空間,及後發生了一場爆炸,使當中一些次元收縮到基本粒子的空間之中,造成天文物理學家在觀測天象時出現差距。「弦理論」主張宇宙萬物都是由一連串緊密排列的微細能量組成,隨著它們不同的震動模式而衍生出不同的狀態和現象;光子、電子及其他基本物理粒子也就是這樣產生出來。它更好解釋了小至原子、大至整個宇宙的起源來歷,且有助拯救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

他還解釋現代物理學發展何以困在死胡同內。當中涉及到愛恩斯坦用以形容星體及銀河等宏觀宇宙現象的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和形容細微粒子的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的統一解釋。還討論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學者Edward Witten1995年提出的「全能理論(M-theory)」,即一個能統一五種不同理解方式來闡述「弦理論」的說法的大同理論,提及需要總共十一度空間來支持。「全能理論」廣及整個宇宙之大,這套理念更關係到所謂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及地心吸力(gravity)等物理現象。

至目前為止,自然界中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歸根結蒂都可以分別收納到量子力學或廣義相對論的架構裡。微觀粒子質量小,可以忽略重力/曲率效應。而質量大,重力/曲率效應也大的物體,都是巨觀物體,就可以忽略量子效應。因此以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為理論架構的物理學,暫時可以游刃有餘。二十世紀物理的成就在於能夠創造出這麼一個局面。可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有深刻的矛盾之處。簡略地講,廣義相對論違反了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所以我們得要「修理」廣義相對論以適應量子力學,或反過來,或兩者都得「修理」。總之,必然得有一門稱為量子重力論的學問,能夠完美地包容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尋找量子重力論極端困難,主因之一是欠缺實驗的引導,因為沒有又小又重的粒子,可以拿來實驗。

量子重力論頭銜的理論就是弦理論 (String Theory),弦論的基本假設是:一切基本粒子其實都是極小一段,類似弦一樣的物體。這一段弦可以是封閉的,也可以是開放的。弦有各式各樣的振動模式,每一種模式就代表一種粒子。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形成重力波的重力子也是振動模式之一。弦理論的野心就是要把宇宙的一切給算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弦理論目前尚未能做出可以實驗驗證的準確預測。

《優雅的宇宙》分五部份:

第一部份是知識的邊界,從中學物理科就知道我們週遭的事物,小至病毒,大至星系,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particle),也就是原子(atom)組成的,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 Δημόκριτος, 460 B.C.~370 B.C.)所提出的,雖然這個概念當時沒有被世人接受,但埋沒已久的「真理」在文藝復興後便大放異彩,深深的影響著以後的科學家與哲學家們。後來的道耳吞(John Dalton, 1766~1844)所提出的原子說正是基於德謨克利特的概念而生的,雖然道耳吞的說法並非正確,但他確實是跨出了重大的一步。原子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縱然量子力學認為物質也是一種波的描述,但粒子的本質是不變的,目前全世界所建造或即將建造的幾個大型加速器,都是利用強磁場加速粒子接近光速後對撞,看其對撞後會產生什麼更基本的粒子,探求理論上所預測的粒子種類也是高能物理的一項工作之一。

雖然人類一直不斷探求更基本的粒子,但是這是否是無窮無盡的呢?中子由質子和電子組成,電子又由夸克(quark)組成,甚至力也是粒子,穩定強弱作用力的粒子例如膠子g,當然粒子家族還有很多如Σ 粒子、τ 介子、μ 介子、π 介子、玻色子等等,以及即將發現的重力子,但是組成這些基本粒子的物質又是什麼呢?有沒有一個極限呢?

在第二部空間、時間和量子的困局與第三部宇宙交響樂中則進一步的闡述了近代物理遇到的瓶頸,正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不相容,縱使這兩個理論在自己的領域中各領風騷,但是在其交界處卻是如此的晦暗不明與格格不入,而弦論正式發展出來統合這兩個人類當前最偉大思想的理論。其中這裡提出了在微觀尺度下的一些問題,例如在空間尺度非常小的地方,空間並非平坦的而是上下劇烈起伏的量子泡沫,或許這都只是數學上的小問題而已,但是這會對物理學家造成極度地感情上不能接受,所以為了撫平這些物理解釋極端的現象,通常也就是數學上奇異點(singular point)存在的地方,為了避免通常會去修正方程式或是理論,有時候甚至只是為了一種美感"而修正方程式或整個理論,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了阻止宇宙會膨脹而加進了哈伯常數(Hubble constant),當然他最後承認哈伯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因為根據天文觀測,星系彼此確實是在互相遠離的。

第四部份是弦論和時空結構:

許多科學家從弦論中推斷我們所居住的空間,它其實不只是四個維度而已(三維空間與一維時間),而是由更高的維度組成。由數學模式,它們在我們居住的空間四維是蜷縮起來的,在宇宙大爆炸(Big Bang)之初並未伸展開來,現在它們仍然存在,只是全部擠在一起於一個非常小的尺度,科學家推斷空間的維度可能高達十維(猜想維度)甚至更高維,不過只是在我們的宇宙中我們看不見也感受不到,因為它們沒有延展開來,變成我們所可感受的尺度,有理論認為只要能量夠大便可探測到這麼小的維度,不過至於能量的需求似乎不是地球上物種的經濟能力所允許的。在本書中作者和其他學者的研究認為未伸展開來的維度的存在與卡拉比-丘流形(Calabi-Yau manifold)是有某種關聯性。

最後第五部份(21世紀的大一統),作者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結束的時候人類能找出大一統理論,也可稱作M 理論,許多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認為,找出大一統理論後,就等於是將最後一塊世界拼圖放在最終的位置了,那時候人類便完成了終極理論,一個可以解釋所以物理現象的理論,And that means human holds the Pandect to the Universe!

值得一提是,這本書用婦孺皆知的遣詞用句來談論最高深的學問,這些通常是需要精通龐大的數學才能夠鑽研的學問,能夠在這方面領域工作的學者幾乎是箇中翹楚,作者也說了縱使弦論最終被發現是錯誤的,而現行的其它大一統理論的候選者才是正確的,這都無妨,因為從研究弦論,人類也發展了許多學問,很多數學也藉由弦論被發展出來,這些都是弦論的價值,當然還包括其它的理論,甚至所有的理論都是錯的,這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但誠如前方所言,重點在於它發展出其它學問的分支,這也帶給我們許多的啟示,畢竟,物理就是從不斷地錯誤中學習,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正是如此。

最後作者列出幾頁科學語詞彙表,對認識一些最新的物理詞彙有很大的幫助。
 

以下是之前中國科學家關於量子糾纏的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家量子研究成果獲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
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中國科學家大尺度量子信息處理實驗成果獲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2012年底推出的年度回顧特刊中,該校潘建偉小組實現百公里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的研究成果被選為年度十大新聞亮點,同時該成果還被美國《科學新聞》評選為2012年度25項重大科技進展之一,並以量子跳躍為題進行專題介紹。
  據悉,要實現量子信息科學的核心目標——實用化量子計算和遠距離量子通信,關鍵是通過發展多粒子量子系統的相干操縱技術,實現可擴展的大尺度量子信息處理。2012年潘建偉小組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其中,89日《自然》雜誌以封面標題形式發表的這一研究成果,通過地基實驗堅實地證明瞭實現基於量子衛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和開展大尺度基本物理問題實驗檢驗的可行性。《自然》評價認為,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將領先于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立起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此外,潘建偉小組還利用自主發展的高亮度、高純度量子糾纏源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八光子薛定諤貓態,刷新由該小組保持的多光子糾纏態制備的世界紀錄,論文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利用八光子糾纏簇態,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拓撲量子糾錯,這是量子信息領域以中國為第一單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首篇長文
  與此同時,潘建偉小組還成功實現長壽命、高讀出效率的量子存儲,該成果為目前國際上量子存儲綜合性能指標最好的實驗結果,朝著最終實現實用化的量子中繼器邁進重要一步,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上。
  潘建偉小組取得的上述系列重要進展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自然》、《科學》、《科學美國人》和《新科學家》等國際著名科學雜誌及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物理世界、美國物理學會新聞網今日物理等,都曾專題聚焦其在量子領域的成果。

量子隱形傳態新突破

一二年人類在科學上最重要的突破是哪項成就?不同人有不同意見,不過,這件在很多科學雜誌和網站都被列為二一二年重要突破:量子隱形傳態的新突破。

根據以上報導,量子隱形傳態(Teleportation)是可行的:隔空物質轉移或許在將來實現!就像武俠小說或科幻小說情節一樣,將東西「嗖」一聲從這裏變到那裏去,嚴格來說不是真的將物件轉移,而是將其資訊轉移,因為物質是由粒子組成,而粒子帶有資訊。這不是科幻小說情節,自一九九七年開始物理學家就能做到傳送光子(Photons),現時世界很多光學實驗室都有此設備。不過,糾纏光子(Entangled Photons)通過光纖最多只能傳送約一公里,再遠就不行。

去年中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成功在青海湖上將光子傳送九十七公里!他們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學家。有了此突破,他們希望能在二一五年發射全球首個「量子通訊衛星」。據講將光子傳送超過一公里是很難的,但這批中國科學家成功在四小時內射了一千一百個光子去九十七公里外,所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此突破為「二一二年最佳」科學突破,《時代》雜誌、《Wired》、《Popular Science》等科學雜誌回顧二一二年科學事件時,都有列此項目為重點之一。

看來物件隔空轉移,並非遙不可及的事了。有趣的是,灣仔鵝頸橋橋底阿婆打小人,可能有科學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