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移民!?


在拙作《五十後 Vs 九十後》中,提到年輕人若然感覺社會發生不公平不公義的事,會影響到自身利益,便把目光放遠,不搞事,專心搞移民,最切實際。

朋友看後不同意,並提供一些關於移民的資料,本人感覺對於九十後能夠成事而移民,是不設實際的,就算八十前後,都不。現將朋友提供的資料,與博友共享,移民與否,由當事人自決。


假如你不滿現在身處的地方,那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離開(Exit);二是選擇發聲(Voice)。一位美國德裔社會及經濟學家Albert Hirschman,在他的一本名著《叛離、抗議與忠誠》(Exit, Voice, and Loyalty)說,如果你選擇voice 發聲,其實已經表明,你對這個地方,有loyalty,即是忠誠。最近時常有人提及移民,嘴裏說得輕易。以我觀察身邊的朋友來說,可能是為了exit,或者是為追求理想,的確,趁年輕移民,也許未必是壞事。有人選擇留學,以歐洲而言,只要你能克服他們的語言,能負擔足夠的生活費,考入他們的免費公立大學,畢業後幸運的話就可以得到工作簽證,多居留幾年,你就可以申請入籍。但當中,你不知道你要花多大氣力,才能把根扎進別人的土地。然後從此,你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以此為家。但從97移民潮來看,其下一代未必留在異生活,反而選擇回流,甚至進入內地,一展所長。 1986 年至 2013 年,共有 35 萬港人移居加拿大,當中卻有 42%,即 15 萬人回流。綜合現有數據,及訪問回流港人在異鄉的經歷,看到不同地方,各有長短,現實哪有烏托邦?

我們不能選擇在哪裏出生,也不能選擇皮膚、頭髮和眼睛的顏色,這注定了,假若這地方逐漸退步,我無論離開或留下,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有人說,我們是被時代選中的一群。若你離開,那會是一個如何融入別人國家的個人奮鬥故事;若你選擇留下或回來,你的故事就變成,如何帶領自己和自己的地方共同奮鬥,而忠誠不一定就是愚忠。不過不少移民熱門地點確實並非理想的家,以下是一些資料。

英國首相卡梅倫之前宣布一系列限制歐盟國家移民的措施,包括規定新移民來英後必須在半年內找到工作,否則會被驅逐出境。半年內要找到工作並非易事,申請移民英國要三思。此外,新移民在英國生活滿四年,才能獲得免稅等社會福利及房屋津貼。除非移民下一代也來英居住,否則不會獲得兒童生活津貼。其他措施包括嚴格控制歐盟經濟弱國的公民來英工作,及限制移民申請家庭成員來英等。

現實不少港人選擇移民到民主國家,但成為永久居民,不代表你立刻有選舉權。例如在紐西蘭,你要先住滿一年;而在加拿大,就要在四年內住滿三年才能成為公民,並擁有投票權。不過,可能總比「假普選、真篩選」好。

另外歐美澳等熱門移民目的地,均有高稅制,因此不論援助、醫療、福利的確比香港好,但自 08 年底雷曼事件後,歐美經濟至今尚未復甦。2013 年紐西蘭的失業率為 6.2%,年輕一代找工作尤其艱難, 20 24 歲的人口中,就有 11.2% 人失業。澳洲今年 9 月的失業率是 6%,美國去年的失業率則持續在 7% 以上。有回流受訪者表示,朋友在澳洲一年多都找不到工作。回看香港,去年失業率只是 3.4% 。若要搵工,還是香港容易。

九七前,一班害怕回歸的港人,陸續移民。三十年過去,這些移民多了一本護照,卻為了尋找機會,回來我們覺得「灰暗」的香港。

一位幼年隨家人移民澳洲叫Isabel,已回流了幾年,說來港是因為不想回澳洲的家。她六歲隨家人移民澳洲阿德萊德,畢業後到法國留學一年,及後她因香港方便,隻身過來,「初頭屋企人反對,覺得佢我離開香港,但我又返,咁佢走咪無意義囉。」Isabel 回港,另一方面是因為澳洲經濟差,朋友畢業年多都找不到工作,但她竟然在回港後一個星期就找到,「入一間英文雜誌社,同好多行內有知名度人一齊做,我澳洲呢咁穩定環境,未必會遇到。」回到香港,她覺得樣樣新鮮,「香港好奇妙,大城市之中有山有海,亦有好多唔同地方人。」她在教會做義工,認識到難民。教會早前開放給佔領人士梳洗,她幫忙照顧被雨淋濕的佔領者,「呢澳洲體驗唔到,今日廿五歲我,同仍然澳洲,廿五歲朋友比較,生活豐富。」Isabel 雖然喜歡香港,但她覺得要定下來的話,還是會回到澳洲,「我一開頭諗住留兩年,而家都留三年,幾時走要視乎佢變成點,假設香港有一日變到同中國大陸一樣,我就唔會留低。」

另一位回流人士叫Raymond ,已回港 4 年,持紐西蘭護照。他也不嫌香港「灰暗」,在發生六四之後,港人走得都走,Raymond是其中之一。他當年以低價賣掉自己的物業,留下太太、子女在香港,孤身走到紐西蘭,爭取居留權。「我離開香港時,個仔出世一個月,到我見返個仔,佢已經識行。」申請居留三次,在紐西蘭工作了兩年才獲批,還低價把香港的物業賣掉。他在紐西蘭奧克蘭落地生根後,開設了一家寵物酒店,成立當地第一個寵物檢疫中心。他六年前退休,四年前決定回到香港,希望在港成立導盲犬訓練學校。

歷盡艱辛才離開,為甚麼還要回來?「我生於斯長於斯,要幫梗係幫香港先。」這次佔領,令香港人擔心政治環境變差,「而家唔驚啦,我有 passport,隨時可以起錨。而家同八九年六四比,根本係斯文到不得了。

曾聽說,一個移居外地多年的港人家裏,書架上全是八、九十年代,香港出版的袋裝書。可見物轉星移,心卻留在原地;懶惰的心和身軀回流後不願走,可能懶惰也是愛,愛回家。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成敗的關鍵


有學生在網上留言:認為自己生於亂世,有種責任!又認為路霸有權爭取應得的權利;要我關心一下社會,關心一下青年人?
如果我不關心社會,不關心青年人,之前就不會寫多篇博文。我不直接回應是因為無論我講什麼,他們都說是我的偏見,論點都是歪理。

其實一開始我是支持學生,但當他們一意孤行,自以為是,我由支持他們,變成支持他們不住!並預測他們會失敗,會落空。

至於亂世與責任,多少有點自責味道,亦算一種承擔,比「雙學」領袖優勝。

常言道:成也學生,敗也學生,可說是這次佔領運動的一個關鍵總結。大概受了台灣學生的「太陽花學運」影響,黃之鋒率領學生突然發難佔據公民廣場,被捕後遲遲未能獲釋,引來群眾更多聲援,學生領袖的形象亦在瞬間由被保護者變為廣場上的總指揮,再沒有人可以駕馭。

政府代表與學聯代表的公開對話,是學生領導佔領運動的最高峰,之後由於學生代表「食言」,不接受政府的跟進建議,政府實行「冷待」,而學生的影響力及公信力亦開始走下坡。

「雙學」領袖其後的一連串要求,由請董建華等代傳訊息、自行上書習近平、強行闖關上訪北京,到最後的絕食行動,均予人漫無目的、不理後果、藥石亂投的感覺,更予人不知支持他們爭取什麼、怎樣給予支持之感。

要善用公眾認同的初生之犢目標崇高等先天條件,學生代表其實不應一開始即以運動領袖自居,反應先確立自己的無私無助,這是莊子思想,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試想,倘若「雙學」負責人先把爭取目標與訴求清楚列出,然後邀請所有中央「信任」的達官貴人代為轉達,不得要領後方才進食絕食,絕食後要求上京……,最後才加入佔中三子的行動,把悲情推至最高峰,這樣的一個安排,清楚反映學生到處碰壁的慘況,每個新舉措都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一路走來,支持和加入學生行列的人只會增加;到了最後,學生成為整個運動的領袖,更是理所當然。

與政府公開談判的時候,學聯代表經驗不足,又或是貪勝不知輸,沒有向政府代表提出「倘若學生自動退場、政府承諾不會追究」的條件。為了廣場上的學生的前途,如果有了這個保證,雙方日後繼續對話的可能性便大得多了,學聯代表亦容易向學生、家長以至公眾交代他們的最後決定,清楚表示他們知道責任的所在。可惜學聯代表完全沒有想到這點,反以為民意會因他們的「加倍」強硬態度而持續上升。

學生代表對泛民政黨甚至佔中三子頗為抗拒,以為公眾對整個運動的支持主要是由他們而來,其實只要明白支持學生的市民不可能沒有政治傾向,更多會有政黨或政治人物的喜好,不可能有大量只支持學生而不支持政黨的中立群眾,因此學生代表不應「自己顧自己」,更應努力四出爭取更多不同政黨對自己的支持,除了泛民之外,其他如自由黨田北俊,甚至是新民黨葉劉;學生也可主動透過對話,測試他們對自己的支持度,讓公眾看在眼裏,讓這些政黨的溫和派也加入支持學生的行列。

金鐘清場之後,學生代表能繼續做些什麼?學生當中有較激進的,也有較溫和的,彼此分道揚鑣勢所難免,即使是學聯及學民思潮的幾位代表人物,也不一定能繼續合作下去,因為再沒有金鐘等「集合」地點和平台,再有亦未必是他們所想所求的號召群眾方式與舞台,更可能再不會由他們來領導。這個政治現實很快便會出現,誰也改變不了。「雙學」領袖經此一役,留下來的人還有幾多?由銅鑼灣清場可見一斑,只有十多個支持者等警察抬走,沒奈何!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五十後 Vs 九十後

《孟子˙公孫丑》: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人到中年,比較執著,以前身為人之患,故對新一代年輕人素來都有恨鐵不成鋼之嘆。過去,或溫言相勸,或嚴辭申斥,據理力爭,不同方法都試過,但收效不大。我亦曾經反躬自省,是否自己要求過於苛刻?年輕人是否真的一腔熱血,抑或人云亦云?回想中學時,葉老師也曾指出我們五十後有這般那般的不是,相較之下,今日年輕人的問題是否當真比我們昔日嚴重?
幾經思量,也找不到答案。以往的年輕一輩,犯錯程度不比今天的一輩為輕,但我們較有知恥之心,尤其自我執着會遠較今日的為輕。如今九十後的年輕人,不少都慣於我行我素、目中無人,每一個都視自己為小皇帝。看到網上一段短片:警察運輸糧食的車子到特首辦時,被年輕人截停,要上車檢查,而救護車要進去特首辦搶救一個受傷的警察時,也被他們刁難。另一段是關於政總外年輕人守在路邊,禁止公務員上班,一位阿婆話要入去番工,他問這樣大的年紀要返工?他就是不知道有年老的清潔阿嬸,晚年也要賺錢過活。婆婆一句:「你地唔使吃飯,阿婆要吃飯!」最終婆婆獲准進去。年輕人享受這種手執政總進出大權的亢奮,無論爭取什麼,整個過程,自我執着的感覺,非筆墨形容
如果我們夢想九十後的佔中同學,像我們五十後,有以下的承諾
以後不會再搞事鬧事,只專心做好一件事:做個乖學生,往後只會堅持為考試升學謀生而讀書,中學畢業後大學選科,不能在職場賺錢的科目,決不選讀,堅持學習做一個買得起住宅的成功人士。如果還是不能像過去絕大多數人一樣,過這樣一種正常生活,我們將奉特首籲,離棄我們成長的地方,北上發展,我們將堅持學習配合那裏的遊戲規則,融合成那裏的人。
這場佔領運動,我們終於認識到,政治是污穢的,我們將遠離政治,不但對政事不回應不行動,任何社會議題也絕口不提,這權利,就留給過去一直有權有勢的人,代你們爭取過去一直正常的福利吧。
我們曾經以為是不公平不公義的事,只要不關我們事,路見不平,既然徒勞無功,何必拔刀相助。若然影響到自身利益,便把目光放遠,不搞事,專心搞移民,最切實際。
這場運動,我們沒有輸,反而從未如此成功燦爛過,因為我們決定由天真變世故,立志由大學生變識時務的才俊;不能改變未來,不如改變自己,不能改變制度,就讓制度改變自己,這就是唯一原則。我們不要真普選了,也不問有梁智思、葉劉淑儀可選,是否真選擇,因為我們可以放棄選擇,這就是放下執着。
這段期間,在金錢與心靈蒙受損失的人,如果要興訟,以上承諾,是我們僅能作出的賠償。政府沒有贏,但也沒有失去我們這一代人,因為我們將妥協成大多數人想要的未來主人翁。廣大民意是大贏家,我們會還你們一個、以至五十年不變的天下太平,祝大家這個聖誕新年,過得歡歡喜喜。我們保證,永不歸來!We will never back!」
假如這是真的,香港必定政通人和,短期內社會恢復元氣,成為亞洲第一大城市。
朦朧中被老婆叫醒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親情


最近看過一套關於天文物理學嘅電影,跟《潛行凶間(Inception)》和《引力邊緣(Gravity)》差不多,以科幻為題材,就是《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比起之前兩套,我更喜歡它講嘅親情,可以超越時空。

 
 

這套電影其實是基於物理學家Kip Thorne 的理論(他亦是InterstellarExecutive producer) ,影片講述一群探險者穿越蟲洞進行時空旅行與平行宇宙的故事。它講述未來地球氣候急劇惡,加上糧食危機,令人類難以在地球生存﹒這時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神祕的時空裂口,通過它可到外太空尋找生存機會,身為機電工程師的男主角古柏與一群專家被選中,組成探險小組到外太空找尋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探險隊員除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三大挑戰外,亦要割捨無法與家人見面的親情牽絆。男主角更必須在與兒女重逢以及拯救人類未來之間作出抉擇,單看介紹已知是一套集太空/科幻、親情、人性探討於一身的作品,而Kip Thorne 的參與亦令電影所講的假設,成真機會率和合理性比同類電影高。

以故事性來說Interstellar 遠比Gravity 複雜得多,導演在首20 分鐘以角色們的生活作息和對自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設定,當中不少你以為不太重要的巧合或異象,導演竟然在電影最後20 分鐘將它們全部貫穿在一起,我不得不佩服導演說故事和組織能力,這電影的故事複雜性、環環相扣度和首尾呼應跟Inception 差不多,令大家在160 多分鐘內全無冷場,如你覺得Inception 的夢中夢概念是所謂的4 次元空間,那Interstellar 就為你帶來全新的5 次元空間概念。畢竟,物理理論已超越10次元空間,觀眾可以藉此感受五次元空間的概念。

作為一個退休物理科教師,很喜歡電影以物理知識為題材,推廣一下年輕觀眾對物理嘅興趣,同時喚醒對環保的意識。故事開端主要講述地球因氣候、過度開發問題,導至沙漠化,繼而引發「枯萎病」令農作物失收及絕種,要全民皆農。雖然男主角由工程師轉為農夫,卻未忘卻人類對太空的幻想及美好,這也促使他女兒梅菲對超自然及科學的好奇,對於房間內的「鬼」有一點執著。然而亦因為這隻「鬼」觸發一連串劇情,引導古柏踏上拯救人類探險之旅

整套戲的重點可以分了3個範疇:(1)以重力、相對論帶領觀眾更了解科學理論,即重力可扭曲時空;(2)透過這冒險之旅探討人性,特別是親情;(3)對於「鬼」的另類闡譯方法,中國人亦以異度空間來解釋牠們的處所。

之前2001太空漫遊》提到女主角Jodie Foster透過特製圓形容器,進入了一系列蟲洞之中進行高速的穿梭,並遇見亡父,這是13年前電影圈對蟲洞的一種呈現方法。到了年,導演Christopher Nolan將重力、時間、蟲洞、黑洞、相對論於戲內重新塑造更具體的概念,用了很多簡淺的對白去解釋它們的意思,更請來理論物理學家Kip Thorne及頂尖特技團隊,將理論中的黑洞在大銀幕呈現於觀眾眼前,完全改善一直以來對黑洞及蟲洞的印象。

關於探討人性問題上:初看預告片時,以為是一般的親情科幻片,只見古柏時常攬住女兒。但入場後,慢慢你會發覺導演不止剖釋末日下,作為父母會如何為兒女著想,更論及面對大事大非時(人類滅絕危機),個人一己私利及大眾未來福祉的選擇及掙扎。關於這一個範疇,我覺得描寫親情部份很感人。從片中對白而言,我最愛其中一句,是根據狹義相對論引申過來的,Dr. Amelia Brand說:『時間是可以伸展和壓縮,但永遠不能回到過去。』雖然男主角「不老」,百多歲睇落還很年青靚仔,但在5 次元空間見到過去,雖然不能進入,不能通知「自己」”stay”,而不去探險;不過利用非科學性的「親情」,全能地將關鍵的量子數據,超越時空,傳給女兒,完成偉大的任務。
對「鬼」的另類闡譯,可以看到故事一開始,已埋下伏線,由梅菲房內書架中帶出「鬼」的存在。古柏代表了一般不相信鬼的人,叫梅菲要小心觀察、記錄再去求証。不過.......到故事後段,就自然解開關於「鬼」的真實之謎。就是前面所講的,多次元空間接觸。

Physics is great fun and … film with physics dissolving into the story is great great fun. 有人說本片存有一些潛藏信息(Hidden Message),我相信就是:『除了重力可以超越時間、超越次元,還有「親情」,都是可以超越一切時空的!』Love is great great great !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政治運動的實質作用


施永青除了在地產方面佔有一定地位,他對今次雨傘運動也有一定的睇法。以下是他以政治運動須為人民取得實質作用為題的專訪:

 
 
 


記者:走過熱血革命的道路,你現在怎看佔中運動呢?

 施:我認為反對派不理性,泛民派是否追求民主令人愈來愈懷疑。他們尋求的是自己政治正確,愈完美、高超愈好。例如:公民提名,明顯是《基本法》所不容。現在要推翻沒有公民提名的特首選舉框架,只有革命才可能,但他們說不是革命,那怎可達到?他們其實可要求在提名委員會模式上改良,但偏要中共達成不可能達到的目標,以致現在進退兩難。

 再說,他們在追求憲政上改革,講民主亦要大多數認同;但他們在社會尚未達一致意見時採取佔中行動,導致社會分裂多於達到目的。以癱瘓交通的方式爭取理想,是以少數激進派挾持大多數人。多點民主是好的,但不是與中共反目。

 我看過佔領華爾街清場使用武力的短片,香港警方處理佔中算不上過度用武。我說過,不必清場,讓他們自行承擔。當然政府也有這個想法,因政府要清場亦不易,待示威者少一些,民怨多一些,屆時處理效果更佳,否則動用警棍拉人將帶來更多指責。

 記者:你做過革命青年,現在奉勸佔中年輕人怎樣反思呢?

 施:世界上政治制度都是演變而來的,因涉及許多利益,也有其歷史背景,不可天真以為政治制度可以從西方倒模過來。香港實施「一國兩制」,中國是持份者,不能不考慮他們需要;但佔中者所持理論自視為完美 ——現在是佔中搞運動,給你正確東西——這是空想,必須為人民取得實質作用,才是真正有效益的追求。不過,通常運動初期都是患「左傾幼稚病」。

我建議年輕人看一看:由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所撰《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作者批判馬克思,認為歷史不出現任何必有之路。他認為世界有或然性,沒必然性,我們只能證偽而不能證實,現在被人視為對,只因尚未能被證實是錯的。波普爾提倡社會改革只能斬件式改革,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不一定社會主義,也不一定變成大家所講的民主道路,而是人人一起創造。人有自由意志,有偶然性,千變萬化,應逐步變,而不是突變成烏托邦式的。革命會引起大規模傷亡,互相屠殺,法國大革命便是。

 

記者:佔中年輕人以「大我」為港人爭取民主,甘願犧牲「小我」,你認為怎樣處理「大我、小我」的目標?

 施:人生活在社會,要關心社會,要改變亦無可能一次過成功,應謙卑一些,不要自視己見絕對正確,叫人跟隨。年輕人把自己認為好的加諸於人,這是專制、獨裁;現在社會是多元化的。

 對於民主概念,香港民主派亦有迷信,以為是改變社會唯一出路。其實,民主也有缺憾,無疑比專制好,但也保障不了人民當家作主。不少美國人覺得選舉無用而長期不投票的。民主重要是因其具有更替機制,當選出的總統或議員表現欠佳,便可以下次否決,改由他人出任。其實面對經濟不景、貪污猖獗,民主也不是萬應靈丹。民主現在是相對好的,但不要視民主是終極制度。我們不知什麼是真正好的制度,但可用「試錯法」,知道什麼是錯的,經點點試行及修正,好機制遲早到來。英國最初只是地主才可投票,香港早期也是納稅人才可投,後來慢慢放開讓更多人具投票權。現在香港政改發展必然受制於一國之內,須符合《基本法》,除非進行一場革命成功才可以改的,不是你要改變便實現。

 記者:佔中人士批評香港官商勾結,叫梁振英下台,你認為如何?

 施:香港不存在制度性官商勾結,他們批評是沒有根據的。現在是官商割裂,多於勾結。香港官員都不去了解商人需要,不理解營商環境的需要。佔中人士埋怨現在樓價高企,其實1981198219961997年樓價更不合理,利息又高。他們又喊「梁振英下台」,但事實上,地產商最痛恨梁振英,因他對買樓投資者出辣招,監管一手銷售樓花,又增加土地供應。
 
記者:年輕人充斥許多不滿,香港真這麼糟糕嗎?

 施:香港經濟相對好,失業率只約3%;歐洲是雙位數失業率,年輕人高達30-50%。現在香港年輕人投訴缺乏向上流動機會,那要考慮去一個發展空間大的地方,會較易向上流。譬如公司要開分店,就會有更多升級為經理。可是,現在港人仇商、仇富,這會削弱投資。其實香港營商環境已不比歐美差,中小企生存空間大;可是我看香港年輕人勇於出來創業不及內地人。佔中者甚至批評香港民不聊生,但香港已有一定安全網。香港醫療也較不少國家好,即使美國,連呼叫救護車也要確保你能付款。再說,香港有法治,合約履行力很強,審判合理,那肯定比內地好得多。總體上,香港已算不錯,只因有人要學生勇於鬥爭才說香港這麼不濟。

記者:香港的政制改革,你有何建議?

施:我認為最重要是人民的意願能在政府政策內反映出來,但民主未必可保證過來,因人民究竟需要什麼也未必能清楚說出來,況且很多時民眾是關切眼前利益,結果很容易造成希臘式的財赤。佔中學生要求取消功能組別,但我始終認為,立法會應重視精英票數的比重。我覺得,香港每人應享有兩票選舉立法會,立法會議席應有兩個來源,一是彰顯公平性,以一人一票從區域選出;另一體現重要性,以職業區分,無論家庭主婦、學生都可選,但權重低一些,而金融業對香港尤關重要則權重高些。至於香港未來特首選舉,我同意候選人由提名委員會分四大組別先行選出;而在四個組別每組都要拿得1%票數才能做候選人,再交市民一人一票普選產生;然後再交中央守尾門,即具否決權。

 我總認為,市民及政黨要清楚中央的顧慮,不要跟中央作對,不要嚇怕北京。其實,中央要求特首愛國很正常,但泛民質疑這說法,中央便不給你機會。譬如你作為兒子想出外遊玩,但卻告訴母親可能有不當行為,那當然不讓你走出去了。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年輕人的現實世界

雨傘運動已過了兩個月,有人認為這場由年輕人發起的運動,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前景,社會沒有提供他們向上流動的渠道。當他們對社會諸多不滿,便走向與社會對抗,美其名是爭取真普選,實質背後有很多複雜原因。
有人認為我們的社會應對年輕人多點扶助,但我認為現有機制已不錯,特別與我們六七十年代,剛剛踏入學校時比較,現在起碼有12年免費教育。只要他們學業成績尚算好,他們要上大學也不成問題,拿不到獎學金,亦可以有學生貸款。社會能夠為年輕人提供的,就是接受教育的機會;之後,年輕人有責任回饋社會,而不是不斷地要社會扶助。
作為年長的一代,我覺得我們已對得住年輕人有餘。我們為政府留下這麼多的財政盈餘(很多西方國家,上一代為年輕人留下的,是一出世就得承擔的債務),社會若是想有所作為,亦不愁沒有資源。我們為他們留下一個良好的司法制度,令他們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這並非我個人主觀判斷,而是多個國際上有公信力的組織的客觀評估)。我們留下這麼多的基本建設,大部分付清債務,可以靠經常性收入營運,年輕人不用靠自己的努力去建設,已可以享用。近年香港的經濟增長雖然慢了,但起碼仍是正增長;而且失業率這麼低,只有3.3%,年輕人不愁找不到工作。至於找到工作後,能否升職與加薪,那就只能靠個人的修為了。總不可能人人都做高管,沒有人做基層職員。
現時剛離開學校的年輕人,你們可曾為社會做過甚麼?為甚麼你們會覺得是社會欠你們?而不是你們欠社會?

現實世界可有別於理想世界,它是殘酷的,不會因為你年輕,就可以讓你不依循天道,也可以不用自食其果的。老子說:「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年輕人最需要的鍛鍊,就是要嘗嘗做芻狗的滋味。現在有那麼多人想捧年輕人為驕子,他們並非真正愛護年輕人,他們只會害死年輕人。
 

比爾˙蓋茨在退休前留給青年有十句忠告,對年輕人有刺激思維及訓勉作用:

1.社會充滿不公平現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適應它。(因爲你管不了它,例如所謂社會公義。)

2.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成就以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尊。 (因爲你越強調自尊,越對你不利。)

3.你只是中學畢業,通常不會成爲CEO,直到你把CEO職位拿到手爲止。你不可能一畢業就年入六萬美元,你得用自己的雙手令這變成事實。(直到此時,人們纔不會介意你只是中學畢業)

4.當你陷入人爲困境時,不要抱怨這是你父母的錯;與其把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他人,不如從中吸取教訓。(你要悄悄地振作起來,重新奮起)

5.你要懂得:在沒有你之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這樣乏味。你應該想到,這是他們爲了撫養你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你永遠要感恩和孝敬他們,纔是硬道理)

6. 有些學校已沒有「不及格」的概念,會不斷給機會讓學生進步;但現實生活完全不是這樣。根本在學校裏,你考第幾已是不重要了,但進入社會卻不然。不管你去哪裏,都要分等排名。(社會、公司要排名次,是常見的事,要鼓起勇氣競爭才對)

7.學校裏有節假日,到公司打工則不然,你幾乎不能休息,很少能輕鬆地過節假日。如果你以為老師對你過於嚴厲,等你見過老闆之後再說吧!(否則你職業生涯中一起跑就落後了,甚至會讓你永遠落後)

8.在學校,老師會幫助你學習,到公司卻不會。如果你認爲學校的老師要求你很嚴格,那是你還沒有進入公司打工。因爲,如果公司對你不嚴厲,你就要失業了。(你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公司比學校更要嚴格要求自己)

9.人們都喜歡看電視劇,但你不要看,那並不是你的生活。只要在公司工作,你是無暇看電視劇的。(奉勸你不要看,否則你走上看電視連續劇之路,而且看得津津有味,那你將失去成功的資格)

10.永遠不要在背後批評別人,尤其不能批評你的老闆無知、刻薄和無能。所以善待你所厭惡的人,說不定有一天,你得為這樣的人工作。(因爲這樣的心態,會使你走上坎坷艱難的成長之路)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問心無愧


雨傘運動爆發以來,總是聽到不少似是而非的論調,有人認為今日特區政府有部分政策違逆民意,皆因它不是全民普選產生,如在真正的民主社會則不會。也有人認為佔領行動所造成的亂象,是因為特區政府並非一人一票產生,如果管治班子能充分代表民意,社會秩序自然井然。亦有人大讚西方政制如何民主,如何優越,如何要香港跟隨,爭取所謂「真普選」,有人更自以為是,寫出洋洋數百字,力陳不同意見者是偏見,是歪理;當持上述論調者談得眉飛色舞時,我大多數離場,遠離是非之地。對較友善的人,我或許會問:「當今之世,有哪些國家能符合你心目中的標準?」他們大多數會答:「美國、英國便是。」

美國總統奧巴馬應是「真普選」產生的吧。但今日有六成半的美國民眾認為國家政策走錯了路,認為走得對的只有兩成二人。如果民選政府真能有效回應民意,那麼緣何有六成半國民的意見又不獲回應,政府的政策仍要背離大部分民眾的意願而行?試問誰又能回答我這問題?其實我認為答案也很簡單,因為西方民主國家名為民主,背後卻受很多利益集團操控,當民眾意願與利益集團相違時,統治者大多是傾向於以後者的利益為依歸。況且民意如流水,會隨時轉向,領導者應有超越群眾的眼光,不能老是跟着民意的屁股走,所以有「真普選」的地方,也不是時時能反映「真民意」。

至於說有足夠民意認受的政府,社會就會有良好秩序,今日美國密蘇里州的弗格森市恰恰就是個反例子。當地一個白人警員威爾遜在執勤時槍殺了一個黑人疑犯,法庭的大陪審團裁定白人警察當日的做法合理,決定不予起訴。但該市以黑人為主的暴徒,卻不服陪審團裁決,竟肆意在街頭燒、砸、搶,使當地陷於一片火海。有「真普選」是否就代表社會真有出路?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