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7.1有感---期許香港重新出發

正值回歸25周年在即,回顧特區成立的種種,或許需要將眼光放得更遠,我嘗試從回歸前上一個25年說起,再檢視回歸以來時光荏苒,並展望下一個25年。事實上,時至今天,不少港人對香港早年的高速發展年代仍然津津樂道,並對近年香港整體發展情況、各項深層次矛盾未完全解決而感到着緊。我盼貢獻微薄之力,進言7.1開始理任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及其新班子承先啟後、改善施政,讓香港可以在新的軌道上重新出發、再創輝煌。

根據唯物辯證法,我認為影響香港發展步伐的因素,存在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偶然因素 編織香港輝煌史冊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加速了計劃經濟深層次問題的浮現。四人幫被粉碎過後,中國經濟一窮二白,彼時中國猶如遭火吻的焦土,人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加上五十至七十年代初,美國對華實施貿易禁運,香港當時成為國家唯一一個對外窗口。

一九七八年,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吹響改革開放號角,在政治制度基本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將計劃經濟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當時的中國不只缺乏資金和人才,市場運作機制亦不成熟;反之,香港擁有相對的資金、人才、技術、經驗和制度優勢。香港就像一塊「冰」,為內地這片火熱焦土大大降溫之餘,更化身水滴,滋潤大地,孕育生機。七十至八十年代之交,獅子山下經濟騰飛,加上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國策與「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使許多港商把目光投向商機處處的神州大地,不少港人亦協助內地商家增進對市場經濟知識、了解訊息和國際規則,進而協助國家經濟升級轉型、吸引外來投資、提高管理水平、融入世界體系。香港的獨特地位及「一國兩制」的構想,在動盪年代協助國家化危為機,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與祖國相伴共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作出貢獻。彼時,內地熱切需要香港發揮其獨特優勢,協助國家經濟發展,此乃歷史的必然性。

主權移交後,香港繼續是與「紐、倫」並列的世界級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優勢建基於自由港地位、與國際接軌的司法和法律制度以及資訊自由流通等。對內地而言,香港可繼續充分發揮其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向外開放的橋樑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及城市管理的借鑑作用。然而,隨着內地經濟高速發展,口岸城市加大對外開放,香港上述作用漸減弱。

個人成長經歷 宛如時代變遷縮影

好友張量童博士從事建築規劃、城市設計專業,得乘香港回歸前的二十五年「高速列車」式發展之利,不僅個人事業蒙此眷顧,亦有幸為香港和祖國建設出一分力;亦因此對回歸後二十五年,列車在路軌上偶遇沙石而減速深有體會。

時光倒流回到五十年前,作為戰後嬰兒潮的一分子,我們一班人可說是典型的「香港仔」,個人成長經歷可以說是時代變遷的縮影。由七十年代伊始,香港經濟起飛,港英政府推動了「十年建屋計劃」、地下鐵路、海底隧道、葵涌貨櫃碼頭等,及後更開始着手籌劃興建新機場,其時城市不斷更新,為本港的舊貌換上新顏,亦勾勒出今天的市容輪廓。

張博之可以成為一名建築和城市設計師,也帶點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交錯。一九七二年,他在皇仁書院中五畢業,正為大學選科苦惱。當時整個社會對建築師這行業的認識十分有限,猶記得五十年代中才開始有首批「港產建築師」陸續畢業,可說是新興行業。當時的社會和教育重理輕文,土木工程似乎順理成章地成為預科班的必然選擇。但其實他對文史哲和藝術創意更有興趣,偶然參觀了一個建築師作品展後,毅然「冒險」報讀建築系,幸獲香港大學取錄;更加幸運的是,年紀輕輕剛大學畢業便有機會參與多項大型發展項目,如新世界中心、中環會德豐大廈、太古坊早期規劃等。一九八三年創立了私人的建築師事務所後,他更有機會參與多個香港及內地的大型基建發展,如香港新機場、深圳機場二期總體規劃和珠海機場航空城的城市設計等。

親歷機場建設 遙想基建興旺年代

這些重要戰略性基建,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命脈,尤其是香港作為國際性外向型經濟體,新機場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一九八九年港英政府宣布「玫瑰園計劃」之後,中英兩國政府為新機場問題有較大爭議。他當時積極就新機場選址、專營權、財務安排、建築設計等問題發聲。其後,他亦被中英兩國政府聯合任命為機場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得以親眼目睹新機場的誕生。當時赤鱲角、啟德的新舊機場交替,須於短短幾個小時內完成,更屬於「一邊熄燈、一邊着燈」的無縫交接。當時港府安排多名機諮委成員專車伴行,見證整個交接過程。工作人員爭分奪秒搬運大型機器的情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教他畢生難忘。而新機場亦未有叫港人失望,自二零一零年起,貨運量連續九年位列世界冠軍。

可惜的是,這列「高速列車」在回歸之後未能提速,反而在軌道上遇到大大小小障礙而減速。首先是一九九七年,發生了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各國面臨經濟衰退,香港亦深受衝擊,在財政赤字的陰霾、外圍環境陰晴難定之下,港府大規模投資基建和開發土地的決心亦受影響。此發展變數可謂帶點偶然性。

快車遇上沙石 重排冰火探戈舞步

而另一潛藏原因,則在於「一國兩制」這個獨特的制度創新。從構想到實現,制度設計者、管治執行者、機構營運者、普羅大眾,無一不是「摸着石頭過河」地走一條前所未有的探索之路。在實踐過程中碰到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有必要持續調適磨合,「一國兩制」才可行穩致遠。

張博曾撰文形容「一國兩制」是一場冰火共舞的契合,並非表示「一國」與「兩制」之間的水火不容,而是水火既濟(易經第六十三卦)。「一國」令香港擁有背靠祖國的得天獨厚優勢,「兩制」亦令本港得以保存本身的制度,是發展的基石。「一國兩制」的前提正是香港與內地的制度終究有所不同,有如「冰火探戈」,兩地的發展互為影響及融合,同時亦須保持適當距離和平衡,方可保「一國」之本、享「兩制」之利,這樣才可發揮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轉換器、中外市場的連接器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器等三大功能。一旦「冰」與「火」的互動失衡,便可能令這支共舞步調不齊。

憂心青年前途 創立智庫出謀獻策

香港回歸後25年來社會及制度有不少變化;國際形勢詭變,中美博弈持續;部分港人缺乏對國家的身份認同,社會衝突與撕裂加劇。各種因素導致2012年的反國教事件、2014年的「雨傘運動」,以及2019年的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中央對香港形勢重新評估,認為如此失控局面,已經超越特區政府班子、公務員和建制派的能力去駕馭。中央果斷出手,於2020630日,人大通過了港版國安法;於2021330日,人大常委會通過修訂《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要求特區政府立法落實完善選舉制度。《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於2021527日在立法會通過。香港社會迅速回復安寧。

回歸後的香港發展步伐放緩,可以說是既有上述不能控制的外圍因素,亦有社會矛盾的內在因素。

遙想他畢業後剛投身建築師行業,月薪有6000多元(那時警察「幫辦」月薪是2500元),而當時置富花園一個約500呎的單位,售價亦不過是8萬元左右,一年的工資已足夠自置安樂窩。試問今天本港除金融、地產此輛雙頭馬車以外,尚有多少新興行業可供今時今日的年輕人安穩投身?即使有,他們又要工作多久,才能負擔得起同樣的一個置富花園單位呢?俗語有道「時勢比人強」,又如孟子所言,「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他盤點平生際遇,多得益於本港經濟高速發展期;同時有感於近年年輕人上流機會減少,亦不只是個人努力與否,而是經濟發展放緩的大環境以及嚴重的貧富差距所致。

及此,他立志回饋社會,於2010年創立了民間智庫「博匯」,聚焦研究香港長遠規劃、土地和房屋等課題,提出了多個短、中、長期的土地與房屋供應方案。其中的「海上飛地」是在屬於珠海巿行政區範圍的伶仃島、擔杆島和萬山群島一帶,在三個現有島嶼及海域上填海造地約120平方公里,建立行使香港法律的飛地,從而突破土地供應不足的困境,重拾經濟發展新動力。

與此同時,「海上飛地」亦可提供配合國家戰略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所需的土地和設施,是「一國兩制」國際版圖的擴充。「明日大嶼願景」的交通基建,正好配合這個相等於國內所有自由貿易區最低規模的「海上飛地」建設。

雖然今日社會局面難言完美,但絕非無可救藥,只待乘勢再起。他稍後會再撰文闡述對新政府期望以及建議多個關鍵策略,期盼即將上任的李家超班子勵精圖治,為本港開創新篇章,重新啟動這「高速列車」。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清帝閒話(續)

滿清入關後共有十位皇帝,寫後有不少啟發,上月寫了《清帝閒話》,意猶未盡,多寫兩句,作個完結。

皇帝的生活

說起九五之尊的生活,很容易聯想起穿著錦衣狐裘,天天看戲聽歌,嘗盡七鼎八簋天下珍饈,後宮中佳麗三千,晚晚揀妃嬪牌子,旦旦而伐,羨煞幾許凡夫如我者。但是,如果真正了解過清朝;皇帝的日常起居,做不做九五之尊,閣下再想清楚未遲。

考核皇帝的日常作息規定,可以分為登基前和登基後。登基前的皇子,較今天「怪獸家長」壓下的孩子生活,恐怕更不好過。康熙異常重視皇子們的教育,在平定三藩、天下大定後,擬下正規宮學制度。

皇子虛齡六歲便開始讀書,四更起床(凌晨三時前) ,梳洗後用過早膳,天還未亮便要到毓慶宮上課,先複習前天的功課,到五更正式上堂,學習滿、漢、蒙文,一直到下午三時,整整十小時,中途只用小點果腹。不管溽暑隆冬,全年只休息五天,包括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除夕也不例外。清朝早期,當朝皇帝政務如何繁忙也會天天「視學」,以康熙為例,通常早上九時到書房聽皇子們背書,隨時抽問,下午四、五時更會帶同大臣們來趟,刻意給皇子們添加壓力。

滿十二歲,皇子們還要學習騎馬、射箭等武藝,以示不忘滿清遊牧本色。直至十五、六歲成婚後才告「免疫」。

登基後做了皇帝,也別以為從此有好日子過。上午五時至九時,起床、梳洗和穿戴整齊後,須先到慈寧宮,間向太皇太后、皇太后請安,然後開始早讀,範圍包括歷朝皇帝的《聖訓》和《實錄》 ,掌握治國方略。

上午七時至九點,用早膳,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鍋、粥和湯等。常言道:「做元帥,飯後可以睡一睡。」但做皇帝,就是親政時間。上午九時至十時,上朝、接見外國使節,間中出席特殊典禮,康雍乾時期,還有御門聽政,早在黎明初起,在乾清門前就國家大政方針聽取臣下意見,並作出決策。康熙朝兩件大事,包括討伐吳三桂和反沙俄俱在御門決定。

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半,是皇帝休息和吃飯的時間,但勤政的皇帝如雍正者,將用膳時間縮短,批閱各部和地方大員的秦章

雍正行奏摺制,即在這段時間回覆大臣。

下午二時半到五時,一般是皇帝的「私人時間」 看書學習、吟詩作畫,由妃嬪陪同看戲。可是康熙以身作則,強調「終身學習」,詩文外兼習天文、數學、音樂以致醫藥和物理等。

下午五時至晚上九時,進晚點或酒事,拜祀神靈,就寢。滿清信奉撒滿教,又尊崇黃教,對其他宗教亦不排斥,雍正禮佛尤誠,天天早晚不綴。

皇帝如果興之所至,可以攤牌子,召幸妃績,也可以早早就寢,但勤政如雍正者例外。批一個折子,雍正動輒數十字至數百字,有時甚至較折乎的原文更長,以致經常批閱秦摺到深夜而未寢。親政十三年,批文長達千餘萬字,乾隆早年也有乃父遺風,詳細覽閱,不遺一字。

嘿嘿,別忘了皇帝身旁邊有恭謹拘役的那團人一給皇帝教司學的鴻儒碩士,眼見皇帝言行有半分輕率隨便,馬上諄諄告誡,訓之惟恐不及。給皇帝侍候的宮女太監,主上衣冠稍有不整,或穿少了一件衣服,半聲咳嗽哆嗦,小命隨時不保,於是十二分著力執勤,亦步亦趨。身為皇帝,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有時實在不勝其擾。還未論及每天克盡臣職,挖盡心思,向皇帝參這參那的滿朝文武,左一句皇上三思,右一句皇上聖裁,千頭萬緒,少點耐力都不免成狂,還有還有,後宮皇后、皇貴妃、貴妃、貴人、常在、答應等大群女伴們每晚的告枕頭狀,陣陣酸風醋雨,皇上您可尚有精力應付?

這樣的日程,日復日,年復年,一天在位,一天要履行。以本人疏懶的本性,低迷的權力慾,從來認為做皇爺百倍遠勝做皇帝。做皇帝,有權也有責。親政者,就如康熙雍正,曾因過勞而咯血,不親政者,又要背上歷史罵名可有心而無力者,招來「嘉道中衰」之譏。做皇爺,有權而無責,皇府一樣門高狗大,妃嬪一樣如雲,錦衣玉食,無一或缺,樂做其鐵帽子王,世襲罔贅,死後還可配享太廟。只要不爭權,大概可以生榮死哀。

當然,鹹魚青菜,各有所愛。如果閣下自律性強,志向遠大,愛民如子,權力慾高漲,不怕暗殺迫宮,毋懼謀朝篡位,忍得住後宮爭寵,晚晚告御狀,以致跟自己過不去,不妨一作皇帝夢。

皇帝命與國勢

滿清的前身是女真族,一直活躍於中國東北大漠,是個不折不扣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據點,四處流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存條件苛刻,養成天生刻苦進剿的本性。入關前,女真族一直驍勇善戰,強悍進取,適逢明末國勢曰頹,積弱不振,於是女真僅以百萬之眾,擊潰人民數以億兆計的泱泱大國,定鼎中原。順治年僅二十四而崩,康熙繼位,其時滿清入關不足二十年,脫遊牧民族天性,時刻伺機而動,不願守成。恰逢康熙天同坐命,天同取象小孩,小孩都貪,貪睡貪吃貪玩,沒有成年人的顧忌更不怕臉紅,一天異想而天開,成就大得超乎想像。這是斗數結構之妙,凡天同坐命,顯揚圖大的太陽必躔福德宮,互相呼應這種性格特徵,與遊牧民族的進取本色契合,無縫銜接。於是康熙一朝,強政勵治,遠征近討,奠定滿清盛世之始。接下來雍正和乾隆,紫微七殺在福德宮,那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稱霸念,儘管入關已久,標悍之氣漸失,還可倚賴清初諸帝的這般心思,圖雄事勝,勤政盡瘁,完成康雍乾大治時期。

清中葉以後,承平日久,當年強悍驍勇的八旗兵已經完全融入中原生活,那是一種與遊牧文化背道而馳的農耕文化,一切仰地而活,堅守故里,重士輕遷。久之八旗子弟銳氣盡失,生活萎靡,跟當年入關時那隊精銳雄獅不可同日而語。

原本,若當朝皇帝擁有治國雄圖,堅持祖先們的進取強悍,憑藉其萬乘地位,身體力行,不難上行而下效,滿清國運或者尚有為。

不巧,乾隆後的嘉慶,太陰坐命,道光,空宮坐命,對宮武貪會照,咸豐,巨門坐命,同治,空宮坐命,光緒,天相坐命,到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才來個紫微坐命,他們可能盡都計謀有餘、實幹有餘、謹慎有餘、可塑性有餘,然而都進取不足,霸氣不足,遊牧民族的風尚愈走愈遠。他們似乎都熱愛中原文化,嘉慶每喜作詩自娛,又常在北京城內題詞,道光寫詩近萬,咸豐寫得一手好字,同治和光緒俱早歿,不足論,這都是融入中原文明的結果。

康熙借助尊孔,以儒家三綱五常之說鞏固階級穩定,利於滿清管治。不料融入中原文明的代價,就是女真遊牧民族驍悍之氣消失殆盡,而清中葉以後諸帝又無圖大稱霸之心,性格偏向軟弱拘持(反而慈禧太后強悍尊大,具皇帝霸氣,臣民莫不懔從。太陰勝太陽,又是一例)

清朝中衰,及至覆亡,諸帝命盤恰與之匹配,可說時也命也。

換個角度看清中葉後諸帝命盤不變,但保留遊牧民族身份,驍勇進取本性猶存,我相信清朝國還另有番景象。說明了斗數的星曜本質畢竟只是客觀存在的描述,給賦予了某種特定意義後,到落在某人身上,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又是一番詮釋的藝術了。

這也是斗數令人著迷之處,從不呆滯死板,不怕掏空掏盡。

想做帝皇的糾結

在前置中,我給自己開了一條題目「想做帝皇的糾結」。給滿清十位皇帝算過命,寫過有關皇帝的種種聯想後,是時候給這條題目作結。

分析十位清帝之後,明白他們的命運,不是想像的好命。我們為了尋找帝皇盤之前,其實最應該先問問他們,是否真的適合做皇帝?但是不要忘記,全球有皇家的國家,大約只有27個國家擁有王室,證明皇帝唔易做 ; 其中歐洲有11個王室,亞洲有12個王室,非洲有3個王室,大洋洲有1個王室。歐洲擁有王室的國家包括:英國、比利時、挪威、瑞典、丹麥、荷蘭、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和列支敦士登。在歐洲這些國家的王室中,由於歷史上長期的通婚,彼此之間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血緣關係。經常會發生君主異國主政的情況,比如曾經是荷蘭親王的威廉在英國當國王。
亞洲擁有王室的國家包括:日本、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汶萊、不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約旦、卡塔爾、阿曼和巴林。亞洲的王室中,比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天皇雖然也是君主立憲後保留的象徵性王室,但是其在日本民眾中的影響力也是極其巨大的,日本王室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泰國這個佛教國家,也擁有王室,而且同樣在泰國國內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泰國首相見國王,都需要行大禮。
亞洲的西亞阿拉伯地區,是亞洲王室集中的區域,包括沙特阿拉伯、約旦、科威特、卡塔爾、阿曼和巴林,這些國家都是君主制國家,也就是說國王和王室在這些國家,並不是象徵性的存在,而是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利,王室往往控制著本國的所有要職和經濟命脈。其中沙特阿拉伯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王室,其中王子數量就達5000多位。
非洲也有三個擁有王室的國家,他們分別是萊索托、摩洛哥和斯威士蘭。萊索托是一個被南非包圍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現任國王為萊齊耶三世,其祖父為萊索托當地的酋長,其父親領導當地人民取得國家獨立。大洋洲也有一個國家擁有王室,是島國湯加。湯加是一個位於赤道附近的群島國家,由173島嶼組成,湯加王國在1875年實行君主立憲制至今,曾經也是英國的保護國,現任國王為圖普六世。
最後要指出,大部份現代東方國王,多實行君主立憲制,沒有很多實際權力,但國王本人主要是國家及其國家精神一個至高且神聖的代表,政府嚴格立法禁止所有妄議、嘲諷、批判國王的行為。所以現今做皇帝,擁有的權力,比清代皇帝小,大家可以衡量一下。
最後列出入關後十位皇帝依序如下: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嘉慶皇帝

翻看《乾隆王朝》,講到乾隆公開向百官宣告自己將在登基60年後讓位太子,這位太子就是嘉慶。乾隆禪位後,他做太上皇,仍然教導嘉慶如何做好大清皇帝。翻查記錄,原來清帝命盤,只餘嘉慶未算。

由康熙選擇的雍正,雍正選擇的乾隆,這三位皇帝都非常有能力,他們在自己手上打下的完美的江山,傳到一個有能力的繼承人的手上,就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所以後世才會稱為康乾盛世。可惜這樣的局面在到了清朝的第五個皇帝,也就是嘉慶皇帝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嘉慶皇帝可以說是非常平庸的一個人了,他在任何方面都沒有什麼建樹。在治理國家方面也非常的沒有能力。可以說,清朝所有的皇帝之中,嘉慶這個皇帝是最無能,最平庸的一個人了,他不昏庸,也不荒淫無道,但是一個皇帝竟然這麼的平平無奇,本身也就是讓人驚訝。

嘉慶生於1760庚辰年十月初六,命宮太陰,會太陽化祿,是日月並明的吉格,同時也會天同化忌。太陰在戌,主思慮和不安,宮內並無輔助煞曜同躔,太陽化祿在遷移宮,性格變得樂觀有餘,深度欠奉,亦令福德宮的巨門變得膚淺,不夠沉潛,舉措雖少見張狂,卻也不夠高明。

事業宮的天同化忌,雖有所謂煞忌星曜同躔,反而給予嘉慶處事上的一點苦惱,鞭策嘉慶留心參政,他著意乾隆朝遺下敗壞的吏治,予以整頓改革,內亂頻仍,天理教起事,嘉興總算平亂有功,未至於荒怠朝政。

太陽化祿的父蔭:斗數上太陽位是父星,嘉慶生於庚年,太陽化祿,化祿父蔭更深,嘉慶得乾隆許為太子,可謂得天獨厚,斗數上有蹟可尋。當然太陽太猛,酷烈如火,有時的確難以消受,何況這顆太陽還要化祿,嘉興應該感受殊深,儘管已經傳位,但乾隆有生之年,並未正式歸政,令嘉興這位早屆已立之年的準皇帝,日常還要像個靦腆的小孩子,追隨嚴父,垂手恭立。乾隆居上太上皇後依然牢牢緊握權力。

福德宮巨門,巨門為山洞,但是否沉潛難測,還要視乎太陽的位置。太陽光猛把巨門照得通通透透,沉潛不再,太陽暗淡,巨門幽暗晦隱,回復巨門本質。巨門六合天相,亦顯得恭謹有餘,開創力欠奉,命宮太陰,福德宮巨門,都給溫暖的太陽照耀得呵護備至,安安穩穩。

弔詭的是身為一國之君,帶領億兆臣民,心計不高,不安感不強,又處身清朝由盛轉衰的時刻,確乎國家不幸詩家幸,苦了國民,益了文學家。洪亮吉這位著名的文學家於1799年因上書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辭激烈,不避鋒芒,刺到了嘉慶皇帝的痛處,其後悔改而為他平反。

奴僕宮武曲七殺不宜與煞星同度,主為友人或下屬出賣。 偏偏武殺與火星同宮,口訣云:「(武曲)七殺火星同宮,因財被劫」,這個組合入奴僕宮,則表示被下屬 「劫」。奴僕宮會齊四煞,為此命盤最差的一個宮位。

1803癸亥流年,一個名叫「陳德」,曾在內務府當過五年廚子,後被辭退之人,竟然在紫禁城門口公然行刺嘉慶,只是失手被擒。陳德自稱「因生活沒有著落,活不下去,想自殺」,但又認為「自尋短見,無人知道」很沒勁,因此挑中了嘉慶帝作為「以卵擊石」的對象。

嘉慶十八年(1813癸酉年),發生天理教民攻入皇宮事件。嘉慶帝哀歎:此乃「漢、唐、宋、明之所未有」,「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從這兩件事情,可以說明一個事實:他的臣民對他這個皇帝缺乏起碼的敬畏之心,甚至可以說是赤裸裸的「藐視」。

奴僕宮差到這地步,能不遭下屬背叛和出賣?

嘉慶皇帝親政之初,即在朝中推行了「咸與維新」,試圖對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作出改革。「咸與維新」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自乾隆後期開始,清王朝的危機就已顯現,頻繁的戰爭勞民傷財,加上乾隆皇帝多次減免賦稅,使得財政收入大為減少,加重了國庫的負擔,社會陷入了窮奢極侈的局面。到了嘉慶皇帝即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吏治、漕運、軍備等都出現了廢弛的情形,為了挽回清王朝衰頹之勢,嘉慶朝打起了「咸與維新」的旗號。嘉慶朝的「咸與維新」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整頓吏治又是重中之重。
當時嘉興正踏入己丑大運,天相左輔右弼天魁恩光天德同宮,會齊天鉞文昌文曲流昌流曲,天時(魁鉞),人才(輔弼)和才藝(昌曲)俱備,嘉興順利登位,福德宮天盤武曲化權,流運再行化祿,武曲主執行,化權運祿執行姿勢更盛,同宮七殺建功立業之心極強,三合貪狼,大運化權,貪狼主進取盡取,化權更具手腕及焦點,宮內另見火星,令行動更迅猛,會亥宮鈴星,明暗手段兼備,故甫登位主意已決, 執行咸與新政,廣開言語,除弊肅貪,糾錯平冤,黜奢祟儉,整肅吏治,其中以對付乾隆朝頻臣大貪官和珅為重頭戲。而事實上,此大運的財運確實很好。嘉慶親政僅五天,即逮捕「富可敵國」的權臣和珅,賜其自盡,其家產全部充公。

和珅的身家是天文數字,具體數字已無法考據,但嘉慶確實大撈一筆,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事發生在1799己未年,流年財帛宮是武曲七殺,本命武曲化權,大運化祿,流年也化祿。化科的天府會火星的組合,這裡的火星不作凶論,反表示「發橫財」。

嘉慶20年踏入己卯大運,大運命宮武曲化權七殺和火星同躔,武曲剛愎,七殺強悍,是硬碰硬的星曜組合,本來就易優化加以調和,而且兩者俱屬金,一屬陰一屬陽,見煞更易帶危險性質,三合紫微破軍陀羅,廉貪鈴星,對宮天府化科擎羊,是名副其實四煞會照的局面,行己干武曲化祿,貪狼化權,天梁化科和文曲化忌。嘉慶晚年行斗數中所謂吉局的祿權科會,無疑力量得以增強,處事較易得心應手,毅然一套兵器,有利幹出一番事業;問題是兵器也要有用武之地,不然持來作什麼?而且用兵器亦須耗力,對自身要求也高,有緣遇上祿權科會,倒要問問是在什麼年歲,孭起這套 full gear?嘉興不在青年,不在壯年,卻在踏入55歲的晚年,才要穿上殺破狼祿權科會的這套full gear set,吃力之重不難想見,實在難為了這位肥胖的老人家。

嘉慶晚年,貪污問題沒有解決,吏治敗壞,國力衰弱,鴉片更遺害民間。嘉慶末年,清朝亂事紛呈,政經軍事千頭萬緒,嘉興雖有祿權科會,可惜無用武之地,畢竟歲月不饒人,到年近花甲的年紀才披full gear上陣,始終有心無力,效果事倍功半。

清朝嘉慶帝的死因,一直撲朔迷離,野史傳說他是遭雷擊而死。香港某出版社推出了一本書——《太后與我》﹙穢亂清宮﹚(Décadence Mandchoue),書中的故事極為聳人聽聞,而且提到嘉慶,也說他是死於雷擊。

總之,嘉慶之八字應該是正確的,那麼,他挨雷劈一事,恐怕不是空穴來風。嘉慶死於1820年,也就是武曲、七殺大運的庚辰流年。武殺大運,三方四正會齊了火鈴羊陀四大煞星。《紫微斗數全書》的「諸星問答論」有《武曲》篇,它提到:「惡殺耗囚會于震宮,必見木壓雷震」。惡,指煞星(火星、鈴星、擎羊、陀羅、地空、地劫)或忌星,殺即七殺,耗乃破軍,囚為廉貞,震宮對應卯宮。也就是說,武曲、七殺入卯宮,會到未宮的紫微、破軍以及亥宮的廉貞、貪狼,這樣一個組合,為「武曲破貞於卯地,木壓雷驚」,也就是挨雷劈。是耶非耶?同好者自判!

篆刻作品賞析

 

范陽盧壽

  早在一九九零年,台北藝林堂、上海書店為不惑初度的劉一聞出版篆刻作品集《別部齋朱跡》與《劉一聞印稿》,唐雲、沙孟海題耑,謝稚柳序,王蘧常詩,沙孟海、方介堪、方去疾題字,集中除收錄為以上諸位所刊印外,尚有為趙冷月、關良、任政、容庚、陸儼少、魏啟後、錢君匋諸位所刊常用印,稍了解中國現當代書畫篆刻史便可知此中分量,亦可見謝稚柳序「借鑒愈深則其自創也愈高」,沙孟海題「心手雙暢學有淵源」信非虛言。石開輯《中國美術六十年》推舉新中國六十年篆刻二十五家,評劉一聞「被公認為典雅文秀的典型」,《石開談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進一步言:「我認為就技巧而言,劉一聞是不遜於明清流派印中的任何一位大師的。」

  劉一聞年少承家學,在外祖王獻唐淵雅博大的收藏著作與家風世澤中浸潤涵泳;青年時得蘇白、方去疾、方介堪、謝稚柳諸位耳提面命,眼界大開;中年入上海博物館,日夕晤對古人真跡原作,遠避塵埃喧囂,「俗目愈遠,古道愈深」。

  劉一聞對於自己的審美有着清晰的追求,在八十年代嶄露頭角、確立印壇地位後,依然沉潛傳統,深入以學養支撐、人格鍛造來進行技法的超越與審美的提升。由此,我們看到了其作品五十歲的溫婉綢繆,六十歲漸變而生拙簡辣,七十歲愈加虛和簡淨,這種清晰、主動的風格與審美提升一一收錄在他三個重要時期的作品集中:五十歲《劉一聞作品》《一聞藝話》《劉一聞楹聯作品》,六十歲《劉一聞書畫》《一聞藝論》《得澗樓印選》,七十歲《劉一聞》《一聞藝譚》《三德館印蹟》。

  更讓人驚訝的,是劉一聞古稀以來更為大膽的單刀直刻探索,即不書印稿,直接以單刀就石刻成。以他的話說:「這批印,大多線條一刀為之,偶有欠周者,只是不露痕跡,點到為止。」這批印章不僅達到了刀筆相融的極致狀態,內在精神的虛和簡淨也提升了篆刻審美的新境界。

開國宏毅公孫

  單刀直刻:簡練到極致

  劉一聞在《得澗樓印選》後記言:「與早些時候相比,我的創作的確已有變化,此一般表現在比往昔愈加注重由運刀簡練而生的鐵筆意蘊,和結字自然合度的通體風貌上。」

  「運刀簡練」的「鐵筆意蘊」,道盡篆刻用刀之道。他在「長樂未央」印款進一步言:「亦書亦刻或刻或書,此即所謂印章之道也。」

  劉一聞的篆刻最初選擇將軍印一路建立自己的風貌,除其隨形就勢、章法天成的藝術特質外,更多即是其所蘊含的運刀簡練的刀筆融合之道,如清董洵《多野齋印說》所言:「古將軍印,乃軍中急於行令鑿而成之,其文多欹側不勻,細按之,總有筆意。」此種筆意,以單刀鑿刻而成,有別鑄印一類雙刀修飾的工藝化。在數十年探索中,他更以清雅蘊藉、生拙簡辣提升其審美純度,去其粗率、猛厲,用刀愈加簡練,意味更增幽眇。

  單刀直刻在篆刻史並不鮮見,真正成為有意識的風格追求,一則需大量的作品實踐,成為鮮明的技法特徵並具備相對難度;二則需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與風格特色。齊白石篆刻作品是單刀典範,猛厲勁健、氣魄宏厚,然「刀」大於「筆」。以大寫意為主調的當代篆刻亦不乏單刀直刻,然痛快淋漓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創作失之粗野,刀石崩亂中流於荒誕不經、信手而為。

  試讀劉一聞單刀作品,「簡靜深穩」中,更以幾乎簡練到極致的刀法達到刀筆互見的極致狀態:一刀成之仍能豐厚溫婉,勁健而又虛和,隨機生發不失格轍。技近乎道,更將單刀直刻提升為虛和簡淨、生拙幽眇的精神境界。

  以「海曲石臼劉一聞之印章」為例,刀法之簡幾達極致,曲線與點畫交接處細微輕靈,幾隱於朱泥之中,與橫豎主筆之勁健映襯生發,視覺上豐富了印章的層次。勁健之線保持端雅大方基本格調,細微曲線與粗細變化幽眇靈動,鐵筆意味蘊藉涵泳。

清風入懷

  再觀「清風入懷」印,四字章法出人意表,單刀細節可意入心:「風」字中心用刀迴環幽眇輕鬆空靈,恰如清風徐來,似有還無……「清」字右上筆畫交接處、「懷」字下半用刀則「好風相從」;與之虛實互生的,是「風」字外框、「入」字中豎、「清」字大部用刀的老幹虬枝,橫斜沉雄;再加「清」字並筆、「懷」字黏邊,直如江南霧雨,清透微茫。

  在「得澗年將古稀」印款中,劉一聞表白:「欲書欲刻使刀如筆,此吾一生所繫夢幻之境」,以此,他將以單刀直刻為代表的篆刻用刀提升到刀筆互見的極致狀態,直至虛和簡淨幽眇空靈的審美境界。這既是他本人創作的高度,也是篆刻史的新高度。

虛室生白:空間的靈光

人間至味是清歡 

  一個成熟的藝術家,對於自己的創作、審美是能夠做出主動地反思、調整與提升的。僅二零一八年,劉一聞刻「塵外」朱文印五方,「三德館」五方,一日之內刻「今是昨非」三方,「人間至味是清歡」兩方……相同的內容,他不斷做不同的微調與探索,恰如畢加索不斷探索公牛畫法一般,標誌着藝術家的自我挑戰與境界提升。

  以收錄在《三德館印蹟》的四方「塵外」為例,端雅大方、靈動自然是基本格調,從第一方印的生辣厚重漸趨凝練虛和,點畫的交接、粗細曲直微妙變化帶來的刀筆意味使得空間更加靈動幽眇、生氣遠出,線條不僅是空間的分割,更與空間相互震盪輝映,幾乎消隱在寬博靈透的空間的靈光中。空間從第二位的表達變成了第一位的顯現,空間的提示在作品裏漸漸明晰、透徹,直至空寂光明。直如莊子所言: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虛室生白,不僅是空間虛實之變,更是虛靜的精神靈光。計白當黑、分朱布白,是中國書畫篆刻章法常用理論,而「塵外」一印,更將空間表現提升為審美要素與精神的靈光。

  再觀《中華民族印譜》「回族」一印:此印篆法、線條、章法都為空間讓位,「族」字在此套印譜中出現五十六次,各具姿態,極盡變化,充分顯現劉一聞篆法的掌控變化能力,然此印但以簡化處之,寥寥數筆,輕鬆澹宕,忽隱忽現,空色不二;「回」字縮小提升,讓出空間,與「族」右上流通呼應;粗壯的邊框與黏邊、留刀呼應,厚重朱色共同將印內虛白提亮,但見一片光明。

  空間在劉一聞篆刻中不再僅僅是朱白對比、章法布局,更是虛和、靜寂、空明的精神表達,是虛貯神素、脫然畦封;是返返冥無、超超神明。技法在此退隱,空間透出靈光:是儒者的博大端雅、是得道者的和塵同光、是禪者的澄明自在。

  「俱似大道,妙契同塵」,在書法中將空間之美昇華為精神靈光的,是弘一大師。

傳統提純與當代生發

  劉一聞有長文《從翩翩佳少年到一代高僧》論及弘一大師書法「前期雄而健、中期秀而雅、晚年淡而清」,終成「淡泊寧靜不落一絲塵埃的白賁之美」。其中,「清」與「不落一絲塵埃」正是劉一聞一以貫之的審美基調,而近期篆刻,也則繁華刊落,淡泊簡練,一任天機。試以「虛和簡淨、率意天真」八字解之:

  虛,是用刀的自在虛和、交接的似有還無、空間與線條轉換的空明虛靜,更是「虛實互寓、奇正相生」,「不着聲色,寂然淵然」,「筆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是超然外相之上的精神內守,是勁健、秀美之上的精神超越。

  和,是章法和融一氣,氣息淡宕衝和,如劉一聞言「書刻一道,奇肆曠逸,衝和典雅,信為至境」。在他篆刻中,少見故作狂怪之態,多以平和端雅出之,正如清人孫光祖《古今印製》所謂「去華麗而務靜穆,去俏厲而務渾融,去謹嚴而務閒逸。」

  簡,用刀至簡,邊緣亦不做敲擊殘破,超然外相,不以炫技邀人,如惲南田所言:「畫以簡貴為尚,簡之入微,則洗盡塵滓,獨存孤迥。」

  洗盡塵滓即是淨,「體素儲潔、乘月返真」;亦是靜,「致虛極守靜篤」。

  率意天真,單刀直刻,率性自然;結字隨機生發,天真拙古。如「澗父」印款所言:「率筆中寓典雅,尋常印人尤其難能!」

  至此,儒家的端雅平和,道家的放逸衝和,禪家的活潑自在,一併匯成劉一聞虛和簡淨、率意天真的藝術風格。

 

從習主席出席七一慶典看「一國兩制」新視角

香港回歸25周年的日子將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習近平將「訪港」2天,他將會每天即日來回深圳而不在港過夜,有別於習近平在20177.1訪港時留宿香港酒店的安排。

習主席出席慶祝大會的消息一出,香港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都感到由衷的喜悅和振奮!習主席將為新一屆行政長官和政府班子監誓,體現出堅定維護憲法和《基本法》構成的憲制秩序;習主席將向政府新班子提出依法施政的要求,體現出對香港發展的高度重視;習主席在本港疫情反覆的背景下出席慶祝大會,很可能還會親臨香江,體現出對香港同胞的巨大關愛。習主席將在慶祝大會發表重要講話,顯示了中央堅定推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決心,也為我們觀察「一國兩制」提供了新視角。

習主席最近一次針對香港的重要講話,是530日會見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時說的。他說:「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25年來,儘管經歷了許多風雨挑戰,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

習主席對香港的評判非常客觀準確。有數據可為這個評判提供有力支撐:

體現經濟實力的數據:1997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為1.37萬億港元,2021年為2.86萬億港元,年均實質增長2.7%。回歸初,香港特區財政儲備3700億港元,現在,增至9000多億港元;回歸初,香港的外匯儲備800多億美元,現在增至4650億美元。

體現民生福祉的數據:回歸前,香港的人均預期壽命男性為76.8歲,女性為82.2歲;現在,男性升至83.0歲,女性升至87.7歲。

體現國際地位的數據:回歸前,外國在港領事機構88家,現在增至119家;回歸初的兩年,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和地區40個,現在增至168個。

體現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數據:研究機構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總排名常年居全球第三位。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20年,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輸出地,以集裝箱吞吐量計算,香港在全球排名第九。

此外,在眾多世界知名機構的評估報告和排名榜上,香港還有個「654321」的成績單:在全球數據中心市場排名中,香港位居第6;在經濟體全球競爭力排行中,香港位居第5;香港是全球第4大外匯市場;在全球最便利營商地排名中,香港位列第3;香港是全球第2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在經濟自由度指數中,香港多年排名第1

西方媒體曾預言,回歸後,香港人恐怕連一個啟德機場都管理不好。25年過去了,香港不僅管好了自己的機場,而且,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已基本建設完成。香港各領域的發展成就都超出了預期。

五年前,在習主席來港視察前夕,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習主席寫信,表達了報効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

習主席當即作出重要指示:「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以支持香港科技界為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019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強調香港要「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20213月,「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2021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要「大力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科技合作管理體制,促進港澳和內地創新鏈對接聯通」。

中央對香港的支持還不限於此,概括來說,就是支持「老四中心」和「新四中心」建設。這背後的道理很簡單,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兩制」並行,相得益彰,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之策。

習主席會見李家超時還指出:「中央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決心從沒有動搖,更不會改變。」這給香港同胞吃了一顆定心丸。習主席此次來港出席大會和典禮,估計會重申這一立場。

《基本法》第五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25年來,一些人對「五十年不變」憂心忡忡,陷於「五十年後要變」的焦慮。

其實,「五十年不變」是一個哲學概念。鄧小平先生曾經說「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並非「一百年後就可以動搖」。無論是「五十年」還是「一百年」,都是「長期」的意思。

五年前,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講話中,習主席指出:「我們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兩個建設好」的論述,就是從另一個角度清晰地表明了「一國兩制」不會變、不動搖。這背後的邏輯是:既然「一國兩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事實證明是好制度,又有什麼理由讓「兩制」變「一制」呢?

在香港國安法和新選制實施後,香港未來的確定性大大增加,更不會「兩制」變「一制」了。徹底打破「五十年要變」的焦慮。該幹啥幹啥,不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結。

五年前,習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講話中,提出了「四個始終」的要求,「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是其中之一。

習主席講到,香港雖有不錯的家底,但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也面臨很大的挑戰,經不起折騰,經不起內耗。他還用「蘇州過後無艇搭」來鼓勵香港抓住機遇、專心發展經濟。習主席五年後再次來港,其實也有檢閱「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深意。

香港原本就是一個商業城市,獅子山下,維港兩岸,流傳着許多商界傳奇。不知從何時起,香港迷失了方向,成了一座政治城市,陷入了政治爭鬥的紛亂。《基本法》訂明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身份地位早已透過法律確定,沒有任何爭論的空間。回歸25年的香港,應變得更加成熟穩健,學會「一國」之下「兩制」的相處之道,回歸商業城市本色才是正道!

習主席曾經飽含深情地說:「香港發展一直牽動着我的心。」從習主席關心什麼、看重什麼,可以洞察「一國兩制」的成功之道,可以悟出香港走向未來的底氣與力量所在。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詩人以數字入詩

  詩人以數字入詩,早見於《詩經》,如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大雅・假樂

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羣匹。受福無疆,四方之綱。
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於天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

或以增強節奏韻律之美,或以提高修辭的感染果效。

  歷代文人有意識地將數字寫入詩中而傳誦的不多。宋代邵雍(1012-1077

《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短短四句,依次嵌入了「一」到「十」的數字,寫出對大自然的喜愛。明代吳承恩(1506-1582)《西遊記》第三十六回有一首七律,卻把「十」到「一」倒序嵌入詩中:

十里長城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座橋頭鐘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詩寫夜幕低垂的情景,頗見匠心。又倫文敘(1467-1513)據傳依蘇軾(1037-1101)的畫《百鳥歸巢圖》題詩:

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此詩寓有諷刺之意,而不見於倫氏文集,可能是後世傳奇者之作。

  去年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頒布文言指定建議篇章,其中鄭燮(1693-1765)《詠雪》入選。此詩有傳是明代徐渭(1521-1593)所作,有傳是清代沈德潛(1673-1769)所寫。

全詩沒有出現「雪」字

鄭板橋

  鄭燮,號板橋。他的詩真率自然,多反映人民疾苦,抒寫落拓不羈的情懷,特別是許多題畫詩,往往扣題立論,或借題發揮,富有濃厚深刻的哲理趣味,耐人咀嚼,令人深思。有《板橋全集》傳世。據說他初到揚州時非常窮困,有一天他冒雪外出,路上遇見一群讀書人在吟詩。他們見鄭燮衣衫襤褸,以為他不懂作詩,便故意刁難。結果鄭吟出這首詩:

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這詩的特點,可歸納為一「奇」字。詩題叫《詠雪》,但整篇都沒有出現一「雪」字,這是立意之奇。詩的前三句只是數着眼前千萬雪花飄下的情景,實在簡單而平淺,但到了最後一句,筆鋒轉寫「梅花」,把前面的千萬雪片一掃而空,這是布局之奇。四句詩句句押韻,可是前三個韻腳都是「片」字,但讀起來又不覺韻腳重複,這是用韻之奇。再者,全詩無一艱深字詞,而首三句幾乎全用數字組成,從一至十至千至萬至無數,但絲毫沒有累贅之感,這是用字之奇。有此立意、布局、用韻、用字的四奇,透發出白雪的白,梅花的傲,而詩人的形象寓焉,也就難怪那群讀書人聽罷,都嘖嘖稱奇了。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也有類似的作品:

高宗南巡賦詩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他蘆花不見。

這與鄭燮是否不謀而合抑或將鄭詩稍改而成?不得而知。    

  招博也有仿作二首作教學之用,其一為:

對酒

一杯兩杯三四杯,五六七八九十杯。

千杯萬杯無數杯,醉飲沙場有幾回?

其二為:

詠豬

一隻兩隻三四隻,五六七八九十隻。

千隻萬隻無數隻,送入豪門口中吃。

二首詩形式從鄭詩來,前者意念上借用王翰(687-726)《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詩意,後者發抒杜甫(712-770)《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感慨。

  然而鄭詩在前,在文學藝術上「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定律下,以後的類似作品,文學的價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