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中美俄三國鼎立

面對中俄兩國不同的形勢,美國必須處理好兩場戰爭——俄烏戰爭與以哈衝突。在911 恐襲後,它同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戰。然而,如今從恐怖組織到復興的中國,美國所面臨的威脅激增,已促使人反思。 除間接涉及目前仍未停止的「 衝突」 外,現今五角大廈正面臨可能與中俄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而這些國家能部署龐大的軍隊和先進的武器。近10年來,兩國都表現出對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敵意,並願意藉武力擴權,如俄羅斯攻打美國盟友烏克蘭,而北京則有可能武統台灣等。

俄烏戰爭今年結束?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剛離世,享年100歲,他大半輩子為全球政治操勞,直至逝世前,仍然為國際紛擾的局勢而憂。老人家對世局的最後預言,或許就是說在今年結束前,俄羅斯與烏克蘭會開展和平談判。

政治一天也嫌長,基辛格對俄烏局勢的預測,大約是在半年前提出,如今2023年只餘最後一個月,在本月內,俄烏領袖是否真會走上談判桌,委實難說,但全球愛好和平的人士,都會翹首盼望,基老能夠預言成真。俄烏戰爭爆發至今,足足有21個月,雙方早已師老兵疲。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放言,說莫斯科與基輔談判的大門從沒關上;他似乎是在暗示,兩國可以協商停火。這場仗再打下去,優勢是在俄羅斯一方,開戰頭半年,俄軍一度武器庫空虛、資源緊絀,但俄羅斯畢竟是戰鬥民族,生產線經調整後,很快便能跟上步伐,再得到友邦北韓、伊朗的支持,如今的武器供應不虞匱乏。據說單是北韓一國,至今已為俄羅斯提供超過100萬枚炮彈,反倒是美西方國家為支援烏國,武器庫的儲存已近乎罄盡。目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叫苦連天,更埋怨北約組織對自己的幫忙不足。

2022
9月,俄羅斯宣布將赫爾松、扎波羅熱、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納入領土,由那時候開始,俄烏戰爭就應結束。烏克蘭痛失上述國土,雖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暫且忍耐,因為戰爭再打下去,也改變不了局面,北極熊吞下的土地,在短期內不可能肯吐出來,基輔領導層只能徐圖後算。由去年10月至今,俄烏兩國所打的,已變成是面子戰爭。烏克蘭找不到停火的下台階,就硬着頭皮打下去,如今無數在戰場上的烏國軍人,都只是為領袖的面子而犧牲;但犧牲的代價,未能獲得預期目標。


以哈結局如何

以巴休戰之後是繼續休戰,抑或是戰事再起?對內塔尼亞胡的政權來說,不戰則前功盡廢,且會暴露出早前戰事失利的情況,也要為攻擊加薩的人道主義災難負責,下台是必然的,被追究戰爭罪也未必可幸免。

不戰絕對是政治自殺,可是再戰有否把握呢?以軍至今仍找不到哈馬斯主力所在,便已損兵折將,後勤與經濟甚至兵源亦感不足,最關鍵是迄今沒法應付哈馬斯神出鬼沒的地道戰,裝甲車和坦克徒成靶子,特種部隊亦不特種,出則死傷,躲在裝甲車內也是死路一條,基本上是束手無策,只能狂轟濫炸,殺傷平民婦孺洩憤,扭轉不了戰局。再戰下去,徒死更多加薩平民,惹來全球更嚴厲的責備,美國及西方將退避。

而對國內戰場損失,必然繼續掩蓋,但死亡人數眾多,家屬社區不會不知,議會不會不知,美國也不會不知,於是國內民眾議會必然反對,美國也會尋求先停戰,再找方法來解決。在內塔尼亞胡及其極右翼政治夥伴之外的反戰、要求繼續停戰的聲勢必大,國際輿論亦已轉向,對以色列壓力日增。於是,休戰之後會否續戰,便是今後以巴問題走向趨勢的關鍵。

各國包括美國及西方當然是要求休戰持續,美國或有猶豫,因為若沒有可行的政治解決方案提出,不戰會再助長哈馬斯、巴勒斯坦與非西方陣營的聲勢,不戰便已是簽城下之約前夕,以色列的失,阿拉伯國家的得,便也是美國之失。或許,美國會容許內塔尼亞胡再作一戰,希望可以打敗哈馬斯,扭轉現時的政治形勢,即使以軍戰敗,美國亦可插手。

一是還有機會一博,輸了便送掉不聽命令的內塔尼亞胡政權,也順勢可把以色列極右的宗教猶太復國主義政黨從政府中清洗出去。
二是美國有足夠時間籌劃部署政治解決方案,從政治安排上再度把巴勒斯坦的親美勢力納入,排除哈馬斯,一如當年收買巴解作為美國在巴勒斯坦的政治代理人那樣。哈馬斯在戰場勝利獲取的,倒會在政治談判中輸給美國。
三是美國以和事者身份來調解,方便動員親美的阿拉伯國家合作,一起排斥哈馬斯及其他激進的武裝組織,抑制伊朗在中東的勢力。

休戰持續或以軍再敗,最大的問題是怎樣保存以色列政權,不被阿拉伯國家趁勢把以色列壓回到1948年的疆界?美國會煞費思量。

廢太厲(Fentanyl)

中美兩國元首的峰會,乏善足陳,反而兩國對毒品Fentanyl如何處理,引起了廣泛關注。

嚴格來說,Fentanyl並非毒品,是用了幾十年的安全麻醉藥,且是止痛藥;它屬於合成的類鴉片藥物,止痛效力比嗎啡高五十至一百倍,常用於手術麻醉、癌症末期病患等,起效迅速而效力時間極短。

比利時藥學家Paul Janssen最先在一九六零年製造出Fentanyl。一九九零年代中期,它的貼片先被用做安寧緩和醫療藥物;接下來的十年,又有了Fentanyl棒棒糖、溶解片劑等。

Fentanyl變身而為超級毒品,在於它止痛之餘,會同時帶給服用者一種很滿足、鎮定、鬆弛的感覺,容易讓人上癮,長期在心理或生理上依賴,形成吸毒的癮癖,而且上癮程度高,非常強力霸道;停吃的感覺十分難受,讓人生不如死;但服用者往往忽略另一副作用:抑壓呼吸,同時影響腦部,停止呼吸運作,兩毫克份量(有如幾粒鹽),已足可使一個成年人喪命。

現時Fentanyl一般譯作「芬太尼」,那個「芬」字讓人聯想起芬香、芬芳,有如香水,沒任何危害性;亦有譯作「吩坦尼」,只譯其音,不得其義,看了不知所云;翻譯講求「信雅達」。所以我建議把它譯作「廢太厲」,除了音近,含義上亦給人警醒,指出這種藥物太厲害、太凌厲,足以使人成為廢人、廢物、廢柴。

近年美國因服用過量「廢太厲」死亡的人數激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早於二零一八年與習近平達成協議,中國政府答應管制「廢太厲」,但成效不彰。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數據顯示,「廢太厲」濫用致死率每年以百分之一百一十三的速度飆升。內地人把成本低廉的「廢太厲」運往墨西哥再偷運至美國,加上網絡發達,美國消費者大量從內地網購,泛濫成災。這似乎是一場新的「鴉片戰爭」,亡美國者,其為「廢太厲」乎?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素食在深圳

  北上玩樂成了港人出遊的風尚,我也不甘人後,簡單到深圳一趟,就算單日行程,亦可滿足我愛嘗新和對生活享受的追求。好友知道我喜歡飲飲食食,因此相約一起北上,試試內地網民熱搜的餐廳,品嘗美食之餘,也可親身體驗食肆的服務質素,了解我國飲食業發展的新趨勢。

  最近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頓素食晚膳。數月來銳意瘦身的我不吃肉類,所以齋宴絕對符合我的要求。然而香港的素食餐廳不多,純供應齋菜的食肆也較傳統,一般在寺廟食堂中,或是裝潢簡單的食店,所以想吃素往往只可挑一般餐廳的蔬食菜式,選擇有限。故此,朋友特意帶我到深圳一家名「慶春樸門」的餐廳,單看店名,已覺意境不凡。微涼的晚上,沿途是氣氛熱鬧的酒吧街,兩旁大樹上掛滿了如星輝般的燈飾,不是節慶的日子,亦予人浪漫、瑰麗和璀璨的氛圍。目的地門外滿是等待入座的顧客,大家有序地坐着聊天,空氣中瀰漫悠閒又充滿期待的氣息,足以為接下來的美食作上佳的鋪墊。

  半小時後,一行四人進店,想不到內裏別有洞天,正門外是綠化的日式庭院布置,店內同採日系包廂設計,曲徑通幽,別致雅潔。至於菜式,真的沒讓我失望,「桂花荔浦芋頭」入口溶化,滿是馥郁的清香;「糖醋藕片」爽脆鮮甜,焦脆不膩;朋友點的「炭火煨湯」,我嘗了一口,想不到以菇菌熬製的湯頭可以無比鮮甜,立即讓她再分我一點,原來連湯中的豆腐也暖胃細嫩,讓人欲罷不能。我最難忘的是「松茸湯包」,蒸籠中四個外皮透薄的湯包,裹着滿滿琥珀色的松茸清湯及餡料,像在叫人要小心翼翼把它們夾起,品嘗前先對望輕吻,然後盡情送進口中,讓美好的滋味齒頰留香。這時候,好友們讓正節食的我開懷地多吃一點,卻不知我的心神早已因桌上道道精彩的素菜飛馳九霄雲外,正在構思如何撰寫美食日記了。

 以下是網上對於「樸門」的簡介:

關注大自然的朋友應該或多或少聽過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Permaculture" 是由permanent (永久的)culture (文化) 和 agriculture (農業) 所組成的英文字,源自1970年代澳洲生態學家比爾 · 墨立森(Bill Mollison)和其學生大衛 · 洪葛蘭 (David Holmgren) 所發展的永續生活運動。"Permaculture"中文音譯是「樸門」,意譯是「永續設計」,結合起來就是「樸門永續設計」,它不是一套農法,而是一個結合地球科學、生態學和農學等以三個倫理 — 照顧地球 (Earth Care),照顧人類 (People Care),分享多餘 (Fair Share) 支撐的永續生活設計系統。是在這個退化中的地球生態系統中,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處世之道。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手機「輕斷食」

  近日參加一個研修班,按「班規」,手機不得帶入教室、研討室。事實上,身在國內不能連線,或者停電停互聯網絡,又或者進入戲院圖書館,會自覺熄掉手機,為手機「輕斷食」。其間有「如斷一掌」的痛楚,一切正常之後,焦慮情緒漸漸消失,「解放雙手」的痛快慢慢萌生。這段經歷,可謂一次信息生活的「輕斷食」。

與網絡分離

  如果要列出最具當代感的學問,「減肥學」應能入選。而花式減肥法之中,輕斷食是很流行的一種。隔一段時間,餓上一天半日,據說有清理體內垃圾之功效。此法是否真這麼神奇,我不曾試驗,不好斷言。

  不過,想起一個笑話,可作類比。這笑話說的是某地大街上有人叫賣人人可行的「致富秘訣」,欲富者掏兩個銅板買下一紙條,依賣者之囑急急回家閉鎖門窗,打開一看,紙上只有兩個字:不花。減肥之道,說到底恐怕也是兩個字:少吃。或曰:保持飢餓。古人談養生有云:若要身體得康健,需持三分飢與寒。又說「飽暖思淫欲」,從反面說明了同一個道理。

  推而言之,現如今信息爆炸,手機在手,天下全有。新聞奇聞軼聞,接次湧來,讓人目不暇接,縱是《西遊記》裏的黃花道觀的蜈蚣怪,肚子上長滿眼睛,也看不過來。但這重重密密的信息包圍圈對人之心智終有多少好處,是要打個問號的。算法推薦造成的「繭房」或「回音壁」效應,事實上是對信息獲取的妨礙。即便沒有這些干擾,人在如海的信息中怎麼生存也是個難題。

  有時吃東西並不是因為餓,而是為了抵抗焦慮,似乎只要嘴在咀嚼,萬事便不必擔心,這大概是因為人類餓肚子的年代實在太長,這份焦慮已烙在基因之中了。對信息的無度攝取也是一樣,手不停地滑動屏幕,任由那些無聊又無用的內容在眼前翻飛,心理彷彿就獲得了某種安全保障。

  不過,正像人類今天已能夠主動捱餓一樣,我們也應主動保持對信息的飢餓感,不必為無謂的信息熬紅了眼睛,更不能讓低質的信息填塞頭腦,不妨不時來幾次手機「輕斷食」。

《年少日記》

上日與老伴看《年少日記》,它涉及到目前教育遇到的問題,同時導演卓亦謙亦憑著電影在金馬獎獲「最佳新導演」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影片以「學童自殺」為題,上文提到今年下半年學童自殺個案,數目竟是去年一倍。的而且確,早陣子開始,幾乎每隔一兩天就聽到、讀到學童輕生的噩耗。聽着頓覺心酸,年紀輕輕為何自尋短見?當然這是個大議題,每個案背後一定有千絲萬縷因果。然而當連串悲劇演化成現象,彼此多少有些共通原因吧?《年少日記》嘗試回應時代,雖然期望一齣電影提供圓滿的說法根本不可能。但還是好奇,它到底抱什麼立場?戲內又會如何拆解?

影片兩條敘事線並行。一邊是小演員黃梓樂演的鄭有傑,十歲小學男孩。另一邊,是盧鎮業演的中學教師鄭sir。時態沒有說明,製作人利用一些剪接的聯繫,觀眾輕易把兩人連結起來了。無論如何,鄭有傑與鄭sir都活得毫不快樂。戲初不久即透露,鄭sir與嬌妻林雪兒(陳漢娜)分居了,初時原因未明。鄭sir在中學教書顯然也力不從心,學生打架,他本想網開一面,惟學生並不領情。鄭sir擔任應屆DSE中六班的班主任,某天課室垃圾桶找到一封被撕掉的遺書。校長、老師與學校社工開會,商量如何應對。但要找出寫信人很難,鄭sir環顧班上男男女女,想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是那個隨時輕生的人。

sir似是教國文的,不知編導卓亦謙此設計有何意念。是否讀文科的人感性與文學的傷春悲秋頭腦,面對危機是不是特別無力?我瞥見鄭sir在家工作的案頭,未知是筆記還是功課簿上,有幾句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盧鎮業本來也拍電影的,不過近年見他多了演戲。這次首度擔正,他的鬱鬱寡歡、道骨仙風,把一個被生活及工作消磨得疲態不堪的教書先生演活了。

成年人有困擾自不難明,可是在香港連做小孩其實也絕不簡單。平行敘事另一端的傑仔,生於大好中產家庭。父親鄭自雄(鄭中基)是大律師,母親Heidi(韋羅莎)表面是個賢良主婦。傑仔有個小一歲的弟弟鄭有俊(何珀廉)。

鄭自雄一家四口住在氣派的豪宅、出入有司機接送,看上去照理夠幸福、滿足了。可惜父母又是那種典型的港式家長,對孩子的學業過度緊張。傑仔的學業、彈琴成績遠遠不如有俊,經常被父親打罵、母親冷落。慶幸,傑仔縱使沒有得到父愛、母愛,卻仍舊天真爛漫,一對圓圓大眼珠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有趣是,傑仔另一面非常成熟,他懂得好好面對自己,透過玩手偶與寫日記,自得其樂,化解愁怨。傑仔也不是絕對孤單,弟弟有俊開始時嘲笑他,再看下去兩人有兄弟情,有俊原來並不甘心只扮演父母心中的乖寶寶。

黃梓樂有好些表演是值得一讚,其中像有個在課室被罰站的長鏡頭,以及牀上戴上手偶扮聲活現alter ego等等。他出場已夠嚇人了,走到自家常流連的某棟大廈天台,背影危坐石牆,突然一躍而下。鏡頭再向前推,嗯,原來牆外還有石屎簷篷。

傑仔鄭氏一家,父親的偏心、暴虐,母親長期忍氣吞聲,她本人也是家暴的受害者,看得人最混身不自在。鄭中基演的鄭自雄,說自己生於窮等人家,到底前半生如何走過來的?他的一些言行或可解釋,例如精英主義,兒子傑仔講錯一句英文,即苛斥「垃圾!」但他經常動粗就需要更多理由了。不是說現實沒有,現實一定有更誇張的。作為一個探討家庭悲劇、社會議題的故事,一面倒地寫出一個橫蠻暴虐的父親,太容易叫人把一切責任算到他頭上。

《年少日記》還有一些不負責任的成年人,例如鄭sir任教中學那個副校長(梁祖堯),不過角色篇幅不多也就無關痛癢了。值得一提是,校長的形象較年老、說話溫吞;副校長較年輕,口沫橫飛、高傲又野心勃勃的,拿揑頗精準,是現實的學校裏頭,十分常見的管理組合。

戲內其他成年人角色大抵不錯。學校的女老師(麥芷誼)與社工蝦姐(邵美君),她們滿有愛心、循循善誘,面見學生與家長各有法度。社工蝦姐不按章工作,願意放課後陪伴、開解學生。《年少》的確沉重,個多小時放映下來,戲院異常寂靜。中段三個師生開車去到山上大叫,蝦姐的唔叫又叫,初叫又叫不出聲,屬於全院看得最開懷歡暢的一段了。

這個大叫的段落也說明,我們永遠在學習途中。不論什麼身分地位,為人父母、師長更絕不例外。《年少日記》的戲劇重心,始終落在鄭sir身上。戲初他相當迷失,沒精打彩,敢怒不敢言。惟再看下去,見證他一幕幕回首前事,一步步重拾自我,蛻變成一個更好的老師。他與兩個學生的相處特別好看,一是吳冰演的班長,算是另一個鬱鬱寡歡的角色。戲初發現的遺書,會不會就是班長寫的?另一個是周漢寧演的Vincent,怒火中燒的叛逆男孩。Vincent的憤怒也有因果的,他的花名「蛋榚」,原來背後有原因。班主任鄭sir初時未知就裏,在教員室責罵Vincent不專心;後面恍然大悟後,相信他會感到慚愧。

《年少日記》有沒有提供醫治病態社會的妙藥靈丹?別說笑了。但它勸勉我們每個人多行一步、主動關懷別人;不用太快下判斷,要虛心聆聽,向身邊人提供釋放的窗口。聽起來縱使老生常談,深想也有道理。起碼,這是立即可以身體力行的第一步。中國人最麻煩了,平日忌憚身體接觸,未能體會一個擁抱原來已經很有力量。好喜歡影片最後DSE考生離校前的最後一堂課,值得所有為人師表的好好參考。輕輕喚一聲對方的名字,點頭微笑說別,勝過千言萬語。

《年少》有句重複出現的台詞、遺言:「我唔係咩重要嘅人。」或許,當今年輕一輩真是前所未見脆弱的一代。生活與競爭壓力、制度及師長的苛求、前路茫茫、網絡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整個社會由最上層打頭陣全面的「家長」作風、對年輕人沒有信任,當中多少還有幾年前遺留下來的抗爭挫敗感。戲裏的漫畫說「長大後沒有成為理想的大人」,大人也沒有為下一代構建更美好的世界。有些問題長年累月,有些問題唇齒相依;別說要處理,即使要好好梳理也非易事。影片起碼踏出叫人好好面對、想想的第一步。

卓亦謙編導《年少》的初衷,源自他十多年前念電影時一個同學自殺的真實事件。該同學輕生後,卓收到他的遺書。卓說,遺書一直好好保存,事件激發他拍成今天的電影。然為了避諱與守密,特意不直接寫當年自殺者的故事。相信,十多年來,舊同學的身影一直徘徊在卓的腦海。

為何有些人頤養天年?有的無論自願或不幸卻英年早逝?生命的輕重,可以透過歲月多寡衡量?尤其當對你很重要、跟我們很接近的人猝然離去時,把我們殺個措手不及,過程傷痛不已。痛定思痛後,自己都回不去了。像西諺說的,「自己有一部分也跟着死去」。

他們的肉身儘管離去,身影、精神卻不時在未亡人的腦裏纏擾,音容宛在。逝者如斯夫,《年少》英文片名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來自2010年一首叫So Far Away的樂曲歌詞,該歌曲同樣為悼念故人而作。過去與故人成為永恆的幽靈,教我們念念不忘,揮之不去。有時冥冥中、巧妙地,生者秉承了逝者的遺志,成為我們繼續活下去的力量。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有一些錯處是可以的

近期,學童自殺個案飆升。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引述警方數字,年初以來已有306宗學童輕生個案,其中37人死亡,其餘列為企圖自殺。

學童自殺成因,依次是學校因素、家庭、精神健康。讓人感到奇怪,部分學生輕生的原因「看似非常輕微」,例如忘記帶功課、謊言被揭穿,品學兼優的更怕向家長交代,反映他們壓力很大;於是有建議,要讓學生認識到,做人「有一些錯處是可以的」。

真是個很有趣的提議。人誰無過,有誰是完美的呢?基督教說世人都犯了罪,只有耶穌基督才完美,祂是上帝道成肉身來到世間。就算不信奉基督教,我想亦沒人認為世上有完美的人。

不單止學童,其實不少香港人面對的壓力都很大。即使未至於輕生那麼嚴重,亦容易弄至神經衰弱;預防神經衰弱,除了個人修養、工作、休息等,還要有足夠社會福利服務和保險制度、良好居住環境、教育、醫療制度等。健全的家庭十分重要,父母和子女要互相了解,真誠相待。

名媛張天愛說,小時候父親已帶她去醫院進行社區探訪,目睹爸爸以身作則幫助別人,挨家逐戶了解居民困難;當年慈雲山邨落成,父親帶她去,特意乘了多程巴士,體驗大眾生活,但即使她自小隨父工作,她卻以「搞對抗」來形容和父親的相處方式;當年尖沙咀火車站停用,3年後清拆,改建香港文化中心,只保留車站鐘樓,張天愛主張保留整個火車站,發起保育行動,得到數萬個簽名,而張有興卻是推動建館的官員之一;他們意見不同,互相尊重,無損感情,父親沒事事要求,給大家都留些空間。有一些不同沒問題,「有一些錯處也是可以的」。


佛教雖然說有生皆苦,但不代表佛教認同自殺。相反,佛家是反對自殺的,並通過戒律約束制止佛教徒自殺。

佛教的各種戒律中,都以「不殺生」為根本戒之一,不管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佛教徒,「不殺生」都是必須遵守的。不殺生,就是說不僅不殺害有情識的眾生,而且還不自殺,因為自身也屬眾生之列。而自殺不僅殺害了自己,也同時殺害了住在自身中的八萬四千蟲,更何況自殺還會傷害了關愛自己的親人朋友。

佛教還以因果業報法則告誡人們自殺、殺他。說自殺、殺他者,就會墮入地獄受盡苦刑;地獄刑滿,生餓鬼中受飢寒交迫之苦;餓鬼罪完後再託生畜類,之後再生為人,還得受異熟果、等流果等餘報,易再造自殺之罪或受被他人所殺的報應。

佛教反對自殺的根本原因及防治自殺的根本方法,在於其人生觀。佛法認為:即此諸苦俱備、很不完美的人身,也是極為難得,極為珍貴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墮於餓鬼、畜生、地獄,其苦況更百倍、千倍、萬倍於人。既得人身,應識其難能可貴,極度珍惜,發揮人的優越性,創造最高的人生價值。起碼應盡到必盡的家庭、社會責任,做一個俯仰無愧的好人,獲得現世的安樂幸福。

若積德行善,更可創造後世的安樂幸福。若能聽聞佛法,歸依三寶,依法修學,可獲究竟的解脫、永恆的安樂。若自殺而失去這寶貴人身,則失了現世、後世、究竟的利益安樂,是最無智、最可悲之舉,為最大的虧失。至於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挫折、苦難,只要有珍惜人生的正確態度,以佛法無常無我的智慧如實觀照,自不難以理智和毅力去戰勝厄難、衝出重圍,這正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未來20年是中美關係關鍵時期

上文提到中國在以巴事件中應如何應對?尾段說:「因此事情的結局,中國愈低調,成就會愈大,歐美等國支持以色列,最後都要向中國低頭,但不會是今年內解決紛爭。」那麼未來20年如何看待中美關係?

1115日,中美兩國元首在印尼峇里島會談一年後於美國三藩市再次會晤,並達成了部分合作共識。從輿論場的反應來看,中美關係最近確實有所回暖,但如果着眼長期,兩國關係的基本格局沒有變化。所謂的基本格局,用習主席的話說,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國發展上升的過程中,美國不願放棄其全球霸主地位,實施對華壓制。

三藩市會談 未改基本格局
對比中美雙方關於這次三藩市會晤的官方新聞稿,主要成果有六方面:

一是恢復兩國軍隊高層溝通對話機制,以管控分歧和防止重大誤判;

二是重啟禁毒合作,成立雙方工作組,加強管制芬太尼等合成藥物;

三是建立人工智能政府間對話機制;

四是明年大幅增加兩國客運航班;

五是擴大教育、留學生、青年、文化、體育和工商界交流;

六是加快應對氣候危機,歡迎氣候特使討論。
除了這六個方面,中美在各自的重大關切問題上又採用了若干不同的表述。其中,美方提出但尚未達成共識的訴求主要有五項,包括解決美國公民在中國遭不當拘留或被禁止出境的案件;關切中國人權問題;呼籲中國克制在台灣海峽及周邊地區的軍事活動;關切中國不公平貿易政策和非市場經濟做法;在俄烏戰爭及以色列—哈馬斯衝突等問題上配合美國。中方提出但尚未取得共識的訴求主要有:美國停止武裝台灣;取消對華出口管制、投資審查和單邊制裁;停止打壓中國科技企業。
如果對比一年前中美元首在峇里島會晤時達成的共識,這次三藩市會談相對具有象徵意義的是兩國恢復了軍事層面交流對話,但此舉的主要原因是避免和防止雙方由於誤解誤判發生不可預料的衝突。
儘管美方重申了峇里島會晤時的「四不一無意」(即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承諾,然而由於先前美國並沒有充分落實這五點承諾,因此這次會晤雙方達成的主要合作共識,依然停留在打擊毒品、改善氣候、人文交流等相對容易的議題,在各自的重大核心問題上,並未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
雖然美國沒有真正把承諾落地,但還是在觀感上營造出一種類似「中美和解」的氛圍。這和美國總統拜登一方面顧慮明年大選不敢在關鍵問題上做出實質性讓步,另一方面又希望利用外交和中美關係穩定為自己助選加分有關。
所以實際上,中美關係是結構性的問題,短期關係緩和固然好,惟長期基本格局不是短期領導人的決定或喜好能改變的。這次中美三藩市會談其實與足球場上的策略有着相似之處,在足球比賽中,勢均力敵的球隊間不會一直壓制對方猛攻射門,也需要時常採取「中後場搓波」的辦法來喘息調整和重新組織陣形。
中美今天的關係恰似當年的美英,回顧100年前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的歷程,可以從中看出幾個不同的階段。十九世紀晚期,美國的工業產值第一次超過英國。1916年,美國的生產總值超過包括印度、南非、澳洲等殖民地在內的大英帝國,位居世界之首,而經濟總量的超越僅僅開啟了第一步。

美花近30載 超英稱霸全球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並沒有第一時間加入戰場,而是直到1917年齊默爾曼電報事件後才對德開戰。由於遠離歐洲主戰場且在戰爭後期參加,美國不僅沒有受到炮火侵襲,還藉機傾銷軍火,大發戰爭財,同時也獲得了一戰的戰勝國地位。
在一戰後安排國際秩序的巴黎和會上,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曾積極推動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提案,提出了「十四點計劃」,但最終由於國會反對,美國既未批准《凡爾賽和約》,也未加入國聯。從中可以看出兩點:一是當時美國還沒有完全具備稱霸全球的壓倒性力量,二是雖然一戰後建立了國聯,但僅僅依靠英國、法國等歐洲傳統強國的國聯已經難以維持世界秩序,所以戰後建立的「凡爾賽體系」很快就瓦解了。
後來二戰爆發,美國又一次在中後期加入戰爭,坐收漁翁之利,英國則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被耗盡國力,整個帝國體系瓦解,殖民地紛紛獨立。在二戰結束時的世界秩序安排中,不管是政治上的聯合國體制,還是經濟方面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等幾個支柱,完全都是美國主導的安排。
其實當時在二戰後的經濟安排問題上,英國為了延續英鎊的國際地位,也曾努力阻止美國獲得戰後的金融霸權。19434月,英美兩國同時公布各自的戰後經濟重建計劃,即「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
前者是時任英國財政部顧問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以「班柯」(bancor)為記賬單位的「國際清算同盟」方案,並設計了以黃金為結算單位的貨幣體系。後者則是由時任美國財政部長助理懷特提出的「國際穩定基金計劃」,建立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的「雙掛鈎」體系。最後因為美國那時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已經遠勝英國,在金融主導權的爭奪中,「懷特方案」自然也就壓倒了「凱恩斯方案」。
也就是在二戰之後,美國才基本確立其全球政治經濟金融軍事體系上的領導地位。整個過程從1916年持續到1945年,一共將近30年時間才完成一個所謂全球權力過渡的歷程。它是從最開始的經濟總量超越,到全球各個體系上逐漸取代原有霸主的地位,最後一步步實現經濟、金融、軍事全方位超越。
這個超越的過程如果放到今天來講,中國尚處於第一步。雖然經濟上按照購買力平價(PPP)的計算方式,2014年中國GDP就已經超過了美國,但實際上,整體的經濟總量並未超越。2021年是中美兩國GDP最接近的時刻,中國達到了美國GDP76%,此後因為匯率變動和美國的高通脹,中國佔美國GDP比重有所下降。按照目前的增速,中國可能在未來10年左右實現經濟總量的超越。
即便實現了經濟總量的超越,也還需要20多年的時間,中國才能夠全面超越美國。而這20多年的過渡期,恰恰是最不穩定、也最容易引起摩擦的時期。
做好自己事 積極對外開放
習主席這次在三藩市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時發表演講,明確表示「中國從不賭美國輸,從不干涉美國內政,也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樂見一個自信開放、發展繁榮的美國」。這就是說,中國的崛起不寄希望於美國自己搞砸衰落,中國的發展之路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結合國家的發展戰略看,中國現在首先是追求高質量發展,脫虛向實,以科技創新來驅動經濟發展。西方時常有專家發表「中國見頂輪」和「中國崩潰論」,最近《紐約時報》幾篇中美元首會晤的文章,基調也是講現在中國經濟不好,有求於美國投資,所以這次放軟身段。實際上,這是西方一廂情願的想法,中國經濟雖然放緩,卻是為了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地產驅動型轉為以科技引導的實體經濟驅動型,為了實現這個轉型而犧牲了一些經濟增長速度。對中國來說,轉型有利於將來長遠更好的發展。
第二點就是中國積極採取主動對外開放的姿態,而不因為美國或者西方的打壓,就隨之形成兩個對立陣營的模式。中國沒有走蘇聯的道路,不搞自我封閉或者小團體對立陣營的「冷戰」模式,繼續面向世界,走包容開放發展的道路。比如中國近年來提出了海南自貿港、持續舉辦「一帶一路」峰會、推動出台新疆自貿區方案、邀請5萬名美國青年來華交流等,這些其實都是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積極舉措。
不走美老路 秉持和而不同
第三點就是在對外關係上,中國還是堅持走兼容並蓄、求同存異的道路。長期以來,美國基於其霸主地位,要求世界上其他國家配合她搞華盛頓共識、民主化政治,要求別國從政治經濟體系上全方位模仿美國,以她為標杆。
此外,美國還大搞軍事同盟,吹噓自己有眾多軍事盟友而中國卻沒有,實際上,所謂軍事盟友是一個拉幫結派、搞小團體的國際關係模式,中國未來即使走向世界領頭羊位置,也不會追求這樣一種做軍事盟主的模式,而是始終秉持和而不同、強而不霸的理念。

從俄烏戰爭到以巴衝突,雖然中國的表態延續了一貫的外交立場,比如勸和促談、不選邊站,這樣的立場在不少國家看來是在「兩邊下注」,但當事態發生後,國際社會一再追問中國既定的立場,這樣一來看到:一方面中國在外交事務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俄烏戰爭這場持久戰延續至今,中國無疑是最有希望承擔中間調解人的國家,另一方面面對愈發動盪的世界和共同安全觀的解體,很多國家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勸和促談」的實際作用力,此前中國促成沙特和伊朗復交,就是典型的外交案例。

與俄烏戰爭相比,今次的以巴衝突牽涉的範圍更廣,宗教等因素也更為複雜。因此呼籲停火,勸和促談,譴責任何一方的暴力、暴行,這是基本原則。還有一點根本性的、原則性的問題大家要清楚:巴以之間是非法佔領與反佔領的國際法事實和國際共識,不是部分國家輿論宣傳的所謂反恐與恐怖主義問題,雙方武裝都存在違反國際法的表現,差別在於大惡與小惡、長惡與短惡。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用《周易》占中國如何應對以巴戰爭

近日世事劇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交惡,在加沙開戰;近日以色列與哈馬斯開始休戰,已進入第三天,哈馬斯宣布已釋放第三批共17名人質,包括13名以色列人和3名泰國人,另外首次包括一名俄羅斯人,不過雙方都提出四天休戰之後,爭奪加沙城控制權的戰鬥將重新開始,並將持續一段時間。這場戰事的影響,對中國來說大於俄烏戰爭,當此之時,恰巧馮公夏前輩著述,亭老補訂的《周易卜筮研究》剛出版數月,師父於是利用這書來占一卦,依世事的變化,中國應如何應對。

占得大有卦,變為巽卦,即大有之巽。大有之巽:「天之奧隅,堯舜所居;可以存身,保我室家。 」伏乾為天,坤方大,故曰奧隅。震為帝,故曰堯舜。坤為聚、為居、為身、為國家,坤安為保。依照馮公的解釋,大有是「大而亨通」,如果參考《雜卦傳》,則說「大有,眾也」,可以解釋為得眾。所以中國在這場變局中,「為聚、為居、為身、為國家 」而會很順利便得到眾國擁護。

可是,要怎樣從事呢?那便要看變卦了,變為巽卦,解作為「通達,順應」。我依《雜卦傳》作補充,《雜卦傳》說:「巽,伏也。」那就是吹在地面上的風,而不是山風、海風。這是很重要克應,中國雖然得眾,但卻不宜高調,那就是「伏」,風伏於地面,其力量很強,我們看看颱風便知道了,颱風由天吹下地面,可以掃平地面上的事物,所以中國在這場變動中,不適宜高調支持巴勒斯坦,現在中國提出和平來息爭,那就很合適了,變卦是事情的結局,中國愈低調,成就會愈大,歐美等國支持以色列,最後都要向中國低頭。

占得大有卦有三個變爻,就是事情發展的過程。

第一個變爻是大有初九爻,爻辭說:「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意思是,因沒有相交而受害,並不是應有的罪咎,艱苦則沒有罪咎,這是大有卦的初始階段 。初九與六五沒有交集。喻艱難戒懼,方能保其大有。慎妨領導者得意忘形,在艱難中才會戒懼,不發生過失。這一爻,告誡得意容易忘形,不可驕傲,在艱難中才會戒懼。馮公解釋是,人不能互相交害,這事做起來很艱難,但沒有錯。依這樣解釋,中國提出的和平思想,很難得到親美國家響應,但只要堅持下去,終於能夠通達。

第二個變爻是大有九四爻,爻辭說:「匪其彭,无咎。」意思是不炫耀,保持低調,無咎。因此爻太接近權力核心,不僅憂慮特別多,還要處處避免嫌疑,認清自己地位,則能免於罪咎。能夠排除(匪)有害的人或事(彭),就不會錯。喻「大有」成功之士,更應自我克制。因此中國應對世局既可排除美國幫助以色列的影響,亦可平息中東諸國的忿恨。這樣做當然很艱難,但終於能夠排除有害,那就成就了大業。

第三個變爻是大有六五爻,爻辭說:「厥孚交如,威如,吉。」意思是誠信而能與人相交,有威嚴,是吉兆。因為六五處於最尊貴的位置,柔順而中庸,而且有陽剛的一群賢能輔佐。既有誠信與群臣交心,又有威嚴,更受人敬重。喻「大有」之後,領導者應以誠信為本,恩威並濟。簡單來說,就是中國能夠得到公信,因而樹立了威信。

結果要看巽卦,《象傳》說「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繫辭傳》「巽以行權」似乎又從另一角度說出巽的字義。巽一方面是服從、聽命,另一方面也是大人對下人之申命,交待事情、下達命令、行使權力。

巽卦為一重卦,上下都是由三畫卦的巽所構成,其六爻結構無陰陽調合的情況六爻的結構為四柔,而剛爻皆在柔之上,顯示出此祖業外剛內剛,優點是積極性強但內部卻可能發生矛盾例如領導者九五為一剛,與剛中的九二為一敵應關係,而生磨擦,因此不宜以上壓下。如果決定擱置擔當調解角色,馬上成立新的計劃,數月間穩打穩扎,緩步發展,成功機會將會慢慢增加。

由此占可以得出結論,這次變局能令中國得到盛譽,其實中國只要舉出巴勒斯坦已經受了七十年的苦,居住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比居住於地獄還不如,所以這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發幾千火箭炮只是一種洩忿。現在以色列是想滅亡巴勒斯坦,奪取整個加沙,將巴勒斯坦人趕去埃及,這樣做就跟中東結仇甚深。

巽卦的外卦和內卦都為巽代表風,風吹起來時,樹木隨著風擺動,所以巽卦象徵著順從。君子應該學習巽卦的精神,順應天命和社會道德規範。對於落後的觀念,要及時調整。內外卦皆為風,代表雙方相互尊重,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寓意心情愉快,人際關係也和諧順暢,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本卦啟示我們,順從、溫和的態度,是處理問題的重要手段。要學會順應時勢的變化去做事,該順從的時候就順從,良好的國際關係也能助國與國之間順暢相處。多聽從他國的意見與建議,不必過於堅持己見。

巽卦有服從、溫和之意。巽卦顯示目前有成功的希望,但還不到最佳狀態,要把握時機、繼續努力。注意與各國相處要謙遜,同時要跟對有才能的國家,這樣成功的機會才更大。

巽卦,巽為風,性入。風之入物,無所不至,無所不順。凡物沿“順”則能“入”。故巽為順。巽象徵順從。行事謙順,可致順利亨通。但六爻的結構為四剛二柔,而剛爻皆在柔爻之上, 顯示出此為剛性組織,外剛內剛,優點是積極性強 ,但內部卻可能出現矛盾;但巽卦是陰卦,只能小有亨通。陰順從陽,合乎自然的規律,前進有利,但順從也必須選擇對象,不可盲從,順從正確的方向是有利的。因此事情的結局,中國愈低調,成就會愈大,歐美等國支持以色列,最後都要向中國低頭,但不會是今年內解決紛爭。

AI歌手的「靈魂發聲」

  有人說AI孫燕姿是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與其說這是一個評價,乃至一個結論,不如說這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對藝術創作而言到底意味着什麼?AI歌手是當代流行樂壇的毒藥還是解藥?AI孫燕姿唱了很多孫燕姿不曾唱過的歌,不僅迷戀孫燕姿聲線的歌迷由此實現了願望代償,而且更讓許多人發現,AI歌手具有強大的挖掘潛力以及可能性。AI孫燕姿似乎比孫燕姿本人更加萬能,與此同時,它與孫燕姿的聲線高度一致,孫燕姿獨特的換氣方式都能被機器算法精準模仿。並且,真實的歌手所不能發出的高音,AI歌手可以輕鬆完成;而歌手所能夠創造的情感想像,AI歌手經過數據、算法、模型,未必不能完成。那麼,這個世界還需要真實的歌手嗎?

  AI歌手的出現,顯然指明了一個讓人擔憂的未來,那就是藝術可以「去人化」地生產了。和繪畫、詩歌創作領域已被AI入侵一樣,音樂領域也遭遇人工智能機器生產的倫理危機。當前大眾討論的焦點,大量集中於其中的知識產權問題。不過,版權恐非問題的核心。不僅僅歌手要面臨失業的危機,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應該是,如果AI不僅僅能夠模仿人的智能,還發展到可以模擬人類的情感與人性時,人類在藝術生產領域還有哪些努力的空間嗎?畢竟,AI歌手連聲音中的瑕疵都能複製與生產。換言之,藝術生產中的那些意外或驚喜,可能不再僅僅是人類的獨門手藝。

  每每談到藝術創作領域因技術的入侵而產生的危機感,我就會想到本雅明。在他那篇著名的作品《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裏,他多番強調藝術原作的重要性,「原作的即時即地性組成了它的原真性。對傳統的構想依據這原真性,才使即時即地性時至今日作為完全的等同物流傳。完全的原真性是技術當然不僅僅是技術——複製所達不到的。原作在碰到通常被視為贋品的手工複製品時,就獲得了它全部的權威性,而碰到技術複製品時就不是這樣了。」藝術複製品被本雅明視為贋品,而藝術複製品的大量出現,讓本雅明作為一個失落的歐洲知識分子深感挫敗。本雅明認為,倘若複製的技術被廣泛推廣,那麼整個社會將會失去儀式的規制。沿着本雅明的思路,實際上,縱觀當代藝術的運作邏輯,可以發現,悲觀的本雅明到底是過於保守了。當代藝術市場的狂飆突進,不啻為後現代社會怪現象之一種。藝術的AI化,很可能是我們無法拒絕的未來。

AI尹光

  香港「廟街歌王」尹光有一首歌《Dear Myself》,回顧一生的輝煌與暗淡,最後聲明自己要將藝術生命「過繼」給AI尹光。畢竟,相對於有盡的生命,AI尹光哪怕經年累月,它既不會老,也不會死,它所銘刻的是一個歌手最好的聲線,儲存的始終是他最好的時光。這首歌常常讓我忍不住落淚,並非一個人回顧這一生,結論是「數一生的智慧與荒謬/所得所失怎說起/轉轉心情人又照舊」,而是這個歌手唱到最後,發現自己的聲線折舊了,將「日日夜夜願博你一笑」的使命過繼給AI了。在悲涼中,我在這首歌裏既看到了一種希望,同時也感到沮喪。這種希望在於,人生有盡,而技術的發展是廣闊的海洋。在此,透過聲音的「再生」,我們不難看到一種數字化生存的可能。我之所以感到沮喪,是因為我對AI所產生的所有天然負面想像,都源於自己作為人類的危機感。這種感受竟如此地自然而然,僅僅因為我是人類。作為一個曾經被西方批判理論重塑精神世界的人類,我發現自己原來很難超克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它竟如此頑固,難怪在我們的輿論世界中,對AI的負面想像遍地可見。人們一向強調,藝術必然需要人性的灌注,方具有真正的生命。以往,對於諸多AI歌手,大眾的常見評價往往是美則美矣,沒有靈魂。這裏的靈魂,所指的就是真實鮮活的人性。沒有靈魂的音樂,就是缺乏真正的生命的音樂。我們對AI歌手的評價,經常是「聲音很逼真」。在此,到底何謂「逼真」,逼近何種「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似乎假設,唯有人類的聲音才是「真」的,而機器的聲音必然是假的。

  這顯然是因為,我們早已習慣在自己作為人類的經驗世界裏想像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我們以「真」「假」作為標誌,對人類和機器進行了價值判斷。實際上,機器有機器的生命,人類並不擁有生命的唯一定義權與闡釋權。在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趨勢圖景中,機器的發展必然全面改造乃至超越人類的生產秩序。屆時,將不是機器配合人類,而是人類配合機器。不僅僅是音樂領域,人將在所有的藝術創作領域或遭遇全方位的貶值。倘若這就是人工智能的未來,那麼,人類目前源於經驗世界的想像力是相當狂妄的。按照我們目前遠遠不夠的想像力,我們總是為自己作為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而感到自豪,但實際上,注定不能擁有自由意志的AI僅僅源於我們匱乏的想像。

  也許,超克人類中心主義的起點就在於,有那麼一天,我們意識到:和所有定義、所有形式的生命站在一起,有幸身處於同一個地球,同望滿天星宿,才是人類生命走向曠野的開始。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潘迪華追夢傳奇

香港地中西文化薈萃,六十年代歌后潘迪華(Rebecca)透過中曲西詞,向世界各地唱好香港故事,名曲包括Ding Dong SongRose Rose I love you等。縱橫香港和英國樂壇開拓視野,1972年創作香港第一套華語音樂劇《白孃孃》。

劇中一首《愛你變成害你》膾炙人口,甚至搶走《白孃孃》的歷史風頭,潘迪華為此劇損失高達百萬。然而,這位敢於追夢的潮流先鋒,有大無畏精神,李小龍跟她說:「Rebecca,香港人沒準備好,你至少走快15年!」其實,潘迪華走快了50年……

《白孃孃》再次成為焦點,源於導演黃翠華的紀錄片《白孃孃:一朵遲桂花》,上月29日在M+戲院首映,本月24日加開一場。這套紀錄片講述潘迪華製作《白孃孃》的心路歷程,還有意外發現1972年在電視台錄製的27分鐘演出精華,對現年92歲的潘迪華而言,實在感慨萬千。

這套香港創作的首部華語音樂劇,取材自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導演盧景文,邀請當時尚「後生」的顧嘉煇作曲,由黃霑、莊奴、汪小松等填詞;潘迪華飾白素貞,鮑立演許仙,青蛇由森森扮演;服裝設計是時尚教父唐書琨,堪稱雲集各界才俊。可惜,那年代香港人不太懂欣賞音樂劇。

李小龍捧場

七十年代,粵劇迷太傳統,不欣賞反傳統的《白孃孃》,潘迪華和唐書琨採取簡約設計,不像粵劇服飾般華麗複雜,有很多符號、標誌,就像歐美流行的嬉皮士打扮一般。對《白蛇傳》感興趣的大戲迷不接受《白孃孃》;愛歐美音樂的潮人也未必懂音樂劇,票房並不理想。

外界傳聞潘迪華蝕了100萬元,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她眼界遠、要求高、膽子大,一首歌、一件衫、一支舞,都要重新創作,單是租用德國音響器材花費4萬元,足以在灣仔買一層樓。整個音樂劇準備一年,舞蹈員50人,在九龍樂宮戲院演出60場,一晚兩場,長達一個月。

100萬也不是蝕,是投資,實際投資60萬,加上自己暫停演唱一年多,所以當年投放了約100萬。最後還欠大概十多二十萬元,大家都不用我還,因為肯借錢給我的人,都出於欣賞我的創新精神,我很幸運。」潘迪華回憶說。她否認票房欠佳,其實後來入場人數慢慢增加,蝕本只因成本太高。

除了音樂劇曲高和寡,票價也定得太貴。「我們賣6元至30元一張票,當時順德工人一個月人工才60元。」潘迪華自認有藝術家脾氣,覺得好東西就得花錢買,不像今天的演唱會那樣送票。「送飛不好,我的概念是送的東西人家不珍惜。所以,我從來不送,李小龍都是自己買飛。」

李小龍看的是1972312日那一場,他帶太太蓮達同行,以最貴價的票計共花60元;表演後更到後台祝賀,與潘迪華、森森等人合照。李小龍對潘迪華說:「Rebecca, people in Hong Kong are not ready for it, you are at least ahead of time 15 years.

思想走得前

雖然香港人無緣重溫演出,但原聲大碟卻歷久常新。除了耳熟能詳的《愛你變成害你》,潘迪華最喜歡喬宏唱的《法海和尚》,莊奴的歌詞十分叛逆,這當然只是潘迪華的看法;法海和尚在世人眼中是權威,無情拆散白素貞和許仙,但在潘迪華看來並非如此。

「好友名作家瓊瑤甚至跟我吵起來:『你怎麼搞的,怎麼可以顛覆法海的權威?』我分析法海不一定壞到不得了,只是每個人觀念不同,法海覺得要守規矩、講道德,人和蛇不能走在一起。所以歌詞唱:愛和痛苦一起來/痛苦和愛分不開/人在愛是不知苦/嘗到苦時了解愛/你不上當學不乖,吃了大虧才明白……」

誠然,法海是捉妖的和尚,豈能讓蛇精亂了世道?潘迪華很有批判思維:「我特意用盞鬼的歌詞,我思想走得前,白素貞去金山寺救許仙,做的時候不覺得(有錯),做完才知道糟糕,水淹金山死多少無辜百姓!所以,她願意去雷峰塔受罰……六七十年代,我已經那麼想,是不是走得很前?」

潘迪華對藝術的追求,以及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執着,還體現在「白孃孃」3個字上,可不是一般人所寫的「白娘娘」。她有濃厚的民族意識,總覺得每逢音樂劇必定是英文的,於是希望透過這套音樂劇打入歐美市場,可惜事與願違,這大概是最大的遺憾。

由泰迪羅賓演唱的一曲《控訴》說出潘迪華「火」的一面,他不滿當時政府文化部門不撥款資助,不讓她租用大會堂。歌詞唱道:「是誰的錯/是誰的過/造成這個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那麼多……」在《白孃孃:一朵遲桂花》中,黃貫中編成全新搖滾版《控訴》,更有怒火,如雷貫耳。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以巴戰事升級突顯美國全球戰略失調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為期4天的休戰協議1124日起生效,其間大批救援物資和燃料開始運進加沙。協議焦點落在雙方換囚,休戰協議生效後數小時,斡旋以哈放人的卡塔爾在社交平台X帖文中證實,紅十字會在加沙接收了24名獲哈馬斯釋放的平民人質,包括13名以色列人,10名泰國人和1名菲律賓公民,以方亦已根據協議釋放39名巴勒斯坦婦孺囚犯。美國雖有意延長休戰期以讓多於50名人質獲釋,然而以、哈雙方皆揚言限期結束後將重啟戰幔。

以色列電視台報道,加沙13名以色列人質獲釋後,經加沙接壤埃及的邊境口岸送到埃及,交予以色列和紅十字會人員。以軍其後表示13人已返回以色列,將送院並與家人團聚。法新社報道以方派出創傷應對專家和醫護以及軍人保障獲釋人質安全,並帶同兒童人質喜歡的食物安撫他們。以方同時釋放39名巴人婦孺囚犯。巴勒斯坦囚犯專員昨向路透社表示,39人中有24名婦女和15名青少年男性,全部來自西岸地區。雖然如此,4天休戰後又如何?

11月上旬,加沙衛生部表示,自以巴107日爆發戰爭以來,加沙地帶的死亡人數已超過9000人,當中包括3700多名兒童,有超過3.2萬人受傷。與此同時,巴勒斯坦傳媒報道,以色列連續第三日轟炸加沙最大的難民營,造成至少29人死亡,幾十人受傷。

隨着以軍已進入加沙進行地面軍事行動,以色列想消滅哈馬斯的目標明顯不過。但也顯露了以色列的第二個目標:把巴勒斯坦人驅離加沙地帶。例如有以色列政客和國防官員呼籲以軍要把加沙夷為平地,把巴勒斯坦人從加沙南部接壤埃及的「拉法邊境」(Rafah Border Crossing)驅離到西奈半島。

驅逐巴人出加沙

有中東安全分析便指以色列其實是想利用今次危機和埃及政府的協助,把加沙地帶內的220萬巴勒斯坦人全部驅到開羅和埃及境內。以色列也想在以色列與西奈半島之間建設一緩衝區,才可永久防止巴勒斯坦人重返加沙。其實以色列這謀劃並非新鮮。19676月爆發「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軍方在加沙境內的難民營發動軍事行動打擊巴勒斯坦抗爭運動。當時期,估計已有1.6萬巴勒斯坦人的家園被以色列破壞而被迫遷移到以色列佔領控制的地區內。另有1.2萬名巴勒斯坦民族戰士的親屬被迫遷到沙漠中的新營地。

2005年以色列從加沙撤離之前,有以色列國家安全官員向埃及提出,以接收加沙巴勒斯坦人口來換取以色列南部土地的建議,遭埃及拒絕。

10月爆發的以巴衝突中,美國政府看來已動員政治和財政資源去支持以色列把巴人遷走的計劃。例如在1011日,國務卿布林肯確認美國正與埃及和以色列合作,在西奈半島建設「人道走廊」讓巴勒斯坦平民撤離加沙。1020日,白宮向國會正式要求撥款,以回應加沙民眾要逃到鄰國的需要。有美國安全情報分析指出,拜登雖然聲稱要防止巴人被迫遷,但向國會提出撥款的要求則有縱容以色列在加沙進行「種族清洗」之嫌。

隨着俄羅斯和伊朗繼續介入以巴衝突,有美國智庫資深學者坦言這場戰爭正向着血腥、昂貴、慘痛和不確定性的方向發展。美國過去20年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付出了大量社會、政治和財政代價。面對着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挑戰,拜登認同美國需要撤出中東。然而,歐亞地緣政治角力有其必然性,不是你說可以全身而退便能做到。

拜登鼓勵以色列與沙特阿拉伯關係正常化,希望可連結這兩個傳統中東盟友聯合對抗伊朗,也希望防止沙特親北京。然而,北京今年成功使伊朗與沙特和好,間接削弱美國和以色列與沙特的聯盟基礎,也間接尖銳化了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對立。

去年俄羅斯出兵烏克蘭,亦加劇了伊朗聯合俄國與美國和北約對抗的形勢。難怪1012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譴責哈馬斯時,便提出「以色列並不孤單」(Israel does not stand alone)的說法。以巴衝突延續着俄烏衝突的代理人戰爭規律,使人很難看到戰事會在短期內結束。也許兩場戰爭的爆發反映美國要同時圍堵中國、俄國和伊朗時所顯得的吃力。希望國際社會共識到要限阻烏克蘭戰爭和以巴衝突至不會外溢到歐洲和中東地區。

然而,烏克蘭和以巴衝突的前景都充滿不確定性,原因是美國作為全球超級大國漸變得功能失調。前美國國防部長蓋茲(Robert M. Gates; 2006-2011)認為,民主共和兩黨的政治內鬥已使美國不能向世界提出一套有效保護民主價值觀的長期性戰略。相比下,中國正行使「一帶一路」倡議這套能提升國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全面性戰略。中國現在已是超過120個國家的首要貿易夥伴,差不多所有南美洲國家都視中國為最重要貿易夥伴。全球超過140個國家已參加「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已在世界60個國家擁有、管理或投資超過100個海港。

面對來自中俄等的挑戰,美國卻更趨依賴軍工經濟。美軍繼續發展最先進武器。美國軍費總額是之後十個國家(包括中俄)的總和。雖然拜登已改善與印太盟友的關係,但共和民主兩黨卻同時走向經貿保護主義,間接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全球化助力。面對烏克蘭戰事和以巴衝突的同時發展不確定性,美國能否兼顧第三場戰事的能力已被削弱。雖然美國軍工業規模龐大,但已積壓共值190億美元的武器仍未交付台灣,已延誤410年不等。

明年大選充滿變數

明年美國大選的競選氣氛也充滿不確定性。特朗普除了在共和黨內民調領先之外,在總統競選經費額和社交媒體被追隨數目均超越拜登和領先其他候選人。然而,特朗普的重返白宮計劃並不被所有美國人歡迎。他被喻為破壞美國民主制度的人物,使美國民主倒退。例如曾試圖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被指策動國會山莊叛亂。在任期間,他開除很多與他政見不合的公務員,甚至把一些聯邦政府部門強行遷到偏遠城市以作報復。法院也因他的緣故而變得政治化,恐怕明年大選結果會使美國社會更分化紛亂。這些發展都不利未來中美關係發展、歐亞地區穩定,以至世界經濟的復甦。

總括而言,因為烏克蘭戰事的代理人戰事元素已延伸到以巴衝突之中,美國內部政治的不確定性和全球戰略失調將可能使這些歐亞戰事長期化。如此下去,全球地緣經濟和全球管治系統的碎片化將加劇。

香港時來轉運

有人問起我對未來十年怎樣看? 我仍然信心十足。在這個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中,香港追隨國家,自然可以找到新定位。

最能夠解釋變局原理的是中國哲學經典《易經》。生生不息,變動不居。看國運興衰,中國曆法所謂三元九運,可資借鑑。一運20年,三運成一元60年,上中下三元成一個180年大循環。每180年,九大行星就會走到太陽的同一邊,形成九星連珠的格局。在天文學上,土星與木星相合週期為19.86年,即大約廿年。我們身處的180年三元九運,由1864年開始,那些年中國清朝走向衰落,英國如日方中,美國就如青壯少年步向蓬勃發展。如今百多年過後,正由八運轉到九運,九運由2024年開始,有幾點值得一書。
 

一,轉運前易衰

不知何故,每次轉入下一運之前,香港環境都比較衰,1983年轉七運的前一年,正值中英香港談判進入低潮,港元暴跌,巿民恐慌到超巿搶購廁紙,最後1美元兌7.8港元的聯繫匯率,就是那一年定出來的。到2003年轉入八運前的一年,香港亦十分動盪,爆發沙士疫情。今年是轉九運前的一年,雖然經濟有點呆滯,但已較以往轉運前好一點了。

二, 百年國運興衰

回顧過去160年八運的發展歷程(1863-2023),英國由盛轉衰,在1914年其GDP總量被美國超越,美國如「飛龍在天」,由盛而衰的敗象已呈,主要是好逸惡勞,不斷揮霍,一年萬多兩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累積33萬億美元的國債,即使有金山銀山,也會敗光。西方媒體總是唱衰中國將會崩潰,其實新中國建國只有74年,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國家。美國建國後用了138年,經濟總量超越英國,中國將用更短時間達到這目標。中國如「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在大人引領下,完成這個中美國運互易的大轉勢。
移民方面,1925 年英軍在廣州對反殖民示威者開槍殺人。香港的中國人也罷工罷市,英政府把九廣鐵路關閉,於是港人便行路上廣州回應,這是第一次大批人離港,時為天卦1924年入四運之始。三十年代,日寇侵華,也有不少人來港避難。1941 年日軍佔領香港,市面糧食不足,不少人因生活困難又再離港。1940年至1944年為天卦入五運之時。1949 年後中國政權易手,不少舊政權的達官貴人、軍政要員逃避來港。1956年中國政治運動開始,也導致大批受運動牽連的人士逃港。1956年石硤尾發生「雙十暴動」,1954 年為地卦六運開始。1967 年國內文革,香港也有暴動,不少上一代富豪及英資也在撤退。1964 年為天卦六運開始。1976年文革結束後,不少內地人為求更好生活而游水逃港。1975 年為地卦七卦開始,1982 年因為97 前途問題而引發至1997 年的大移民潮。1980至1984年,天卦步入七運。2004年後政局經濟經沙士後漸趨安定,而有不少移民人士回流,不少國內人也移民到港。2000 年至2004 年是天卦入八運之始。這些移民潮如潮水一樣,一波來一波去;2019年至2023年是天卦八運之尾,又是一輪移民外地的循環。

三,食正國家水

很多人為香港前景擔憂。若香港人人躺平,坐食山崩,的確值得擔憂。但在國家崛興之際,香港轉變之時,本港坐擁地利,又食正國家水,發展空間可期。單講人民幣和創新產業,就有廣闊出路。

我們青年逢盛世,少年當奮斗;青年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實現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當代青年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時代把歷史重任賦予青年,當代青年的命運始終是與時代緊密相連的。一個民族隻有寄希望於青春,永葆青春,才能興旺發達。青春應該有朝氣蓬勃的壯志,夢想應該有滴水石穿的恆心。
 
四,不要等運到
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自視過高。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上天才會派適合的人來幫忙。這些年不少年輕人在事業上的發展,不單單是個人的能力和努力,而是上天派了很多貴人來幫助,我們心存感激。這些貴人的出現,也就是運氣。
當然我們也不能真的要等運到。雖然很多事情是我們掌握之外,但仍有不少是在我們掌控之中。只要我們做好自己可以做和有能力做的事情,即使無法保證成功,也能提高勝算。至於掌握之外的結果,便只好虛心接受,即使事與願違,也只好繼續向前望。人生充滿選擇,怨天尤人只會一再錯失機會。我們即使無法改變制度,還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即使看似停滯不前,還是可以主動爭取機會。
講到三元九運,說到運情,很多人都覺得有迷信意味。無論國家和個人都不能「等運到」,當運勢差的時候,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逆天改運; 在運勢好的時候,仍要繼續努力,才可以登上高峰。
國家和香港亦是一樣,面對艱難的國際環境,舊生意要盡量保住,新生意要加快發掘,才能再闖出新路。我相信香港未來不會衰,過去二、三十年,睇衰香港的人,最後都是跌眼鏡收場。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您有沒有社交媒體上癮?

對於許多人來說,手機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魯迅的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也是一名作家,近日有記者問他平常愛不愛刷短視頻,他說:「我現在是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刷屏,百分之十的時間用來看書。」對此網友紛紛表示「這很真實」,「多少人百分之一百刷視頻的」。還有網友戲稱周令飛是「投筆從網」。當問到平時愛刷什麼內容的視頻時,周令飛笑答:「不告訴你們,這是我的秘密。」目前他在抖音平台上擁有超過十一萬粉絲。根據樹仁大學一項最新研究,年屆古稀的周令飛可能屬於「社交媒體上癮」的資深一族。

  上日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公布一項有關社交媒體成癮的研究成果,發現越年輕的受訪者社交媒體成癮的風險越高。調查也發現,曾接受專上教育或更高程度教育的受訪者比中學或以下教育程度的受訪者更易成癮。社交媒體成癮指過量或不受控制地使用社交媒體,調查發現受訪者的社交媒體成癮量平均分數在一年內由一點八三升至一點九六分(一分代表成癮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頻繁;五分代表負面影響十分頻繁),升幅約為百分之七點一,呈顯著上升趨勢。

  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二十七點三受訪者經常或十分經常在社交媒體上花費比原本計劃更多的時間,百分之十三點二的受訪者經常或十分經常因無法使用社交媒體而感到煩躁,百分之十二點三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或十分經常有衝動想不斷使用社交媒體。此外,百分之二十三的受訪者表示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對其學業或工作產生負面影響的頻繁程度達到中等或以上水平。

  香港「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負責人表示,有關研究對協助解決相關青少年問題提供啟示。其實,年輕、高學歷者社交媒體上癮風險更大的現象,並非香港獨有。一項調查顯示,內地大學生百分之九十九點三九每天上社交媒體,當中超過五成二每天上社交媒體時間為四至六小時,兩成二以上更超過七小時。他們喜歡上社交媒體的主要目的前四項分別是即時通訊、娛樂消遣、社交交友和獲取信息。而美國的調查顯示,六成青少年每天上社交媒體超過四小時。有學者形容社交媒體是學校走廊和餐廳的現代版本── 一個永遠存在的舞台,青少年總是在網上,總是在走廊。雖然香港、內地和美國三地青少年上的可能是不同的社交媒體,但不同的社交媒體都能讓青少年上癮,這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徵,亦是高科技發展衍生的社會問題之一。專家呼籲家長、學校督促青少年減少上網時間,多做線下活動,而對於大學生,只能靠他們自律。

  事實上,每天花大量時間上社交媒體的不僅是年輕人,上文提及在上海生活的周令飛先生,其夫子自道疑似已經「社交媒體上癮」。那天在樹仁大學發布會現場,我告訴該校新聞系主任李家文博士,我認識的一些同齡人,包括我本人都有社交媒體上癮的某些「症狀」,例如有時候因為手機沒電或無法上網,未能使用某些社交媒體,就會渾身不自在。上個月到北京,我的內地電話卡手機不知何故無法上網,另一部香港卡手機的流量用完,每天一出酒店手機離線,就有點失魂的感覺。後來一名團友每天打開熱點讓我共享,才解除我的不安。其實並沒有什麼重要事情需要保持聯絡,經常打開手機查看社交媒體的信息,只是因為習慣,以前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視機,現在是刷手機。

  根據我的體驗和觀察,成年人社交媒體上癮的原因與青少年不同,多數與工作性質有關。周令飛愛刷視頻,相信是他獲取寫作素材和靈感的途徑,而從事新聞傳媒工作的人,似乎很難不會社交媒體上癮。大眾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McLuhan)說,媒介是身體的延伸,他還說,媒介即信息。對於媒體人來說,手機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永遠保持手機在線,既是工作需要,亦是生活狀態。即使離開新聞第一線,但已經上癮就很難戒掉。所以,對於社交媒體上癮現象,期待有更進一步分析研究。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大丈夫

大丈夫,香港人或會想起當年一套電視劇集,充滿剛陽之氣。1977年《大丈夫》是麗的電視推出的電視劇,亦都是麥當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警察為主線,講述主角陳欣健和嘉倫處理不同案件而遇到的事,兩個人處事手法不同,開始時有很多摩擦,漸漸合作無間,成為獨一無二的拍檔。電視劇同名主題曲由關正傑、宋豪輝、黎小田跟陳欣健合唱,至今都有不少人翻唱該曲,片中亦出現不少有香港七十年代街景。

在《佛經》裏有大丈夫相,代表光明磊落,是佛相的一種極致。亦代表勇毅剛強,在修行的路上盡力毅行。佛陀就是具足色身,大丈夫相,與一切常人不同;不但有三十二相,還有隨之而來的八十種好,是普通人所沒有的特點,這個叫做「具足色身」。 當人成佛的時候,就要具備大丈夫相,佛經上很多地方贊歎大丈夫相之重要,等於佛經上很多地方說,女性要成佛的時候,必須先要轉男身,轉大丈夫相,才能成佛。

佛門內,不論男女,都以「師兄」尊稱,為的是表示尊重這種陽光氣質。這會否涉及性別歧視?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藥師佛其中一個菩薩願望,就是引導眾生來世女轉男身:「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這是否過時?

執意分別男女,或男女平等,其實意義狹窄。《佛經》中對女性的尊重,例子非常多。女性菩薩能表現女性的溫柔和母愛,讓凡夫更易親近,得到慰藉。

佛陀在世的年代,的確,女性被勞役、欺凌和剝削,地位低微,日子很苦。初期,女性亦沒機會受教育及接觸佛法。

女性肩負生兒育女責任,每月的經血流失,身體偏弱不出奇;亦因為身份下賤,戶族內負責勞動的男性先吃,營養不良在所難免。

男歡女愛,男性中有女性愛的特性,女性亦有男性愛的特性,產生互吸的情感,龐大得無法自拔而沉溺淫慾。在慾界中的性別區分,再向上的高級境界,肉身在消失,最後只有一種能量體,對性別的區分和渴愛已不復存在。

輪迴過程的概念這樣解釋:人死後,會進入中陰身狀態,轉男或女胎,是由強大的情慾渴望主使,轉男的是受女性母親吸引,轉女則受男性父親吸引。即使現世修得了清靜勇猛,情慾之根,仍可使人無法解脫生死,出離輪迴。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推背圖》第四十三象的預言

古今中外有關預言的人和事多如牛毛,實在沒什麼餘地讓我置喙,但是由於多,所以自然有真有假,而且往往假多真少,研究太深有時反為有害無益。我絕非預言家,對中國最著名的預言書籍如《推背圖》、《燒餅歌》、《馬前課》等更無研究心得,不過這次也是湊巧有事,跟一位老朋友談起未來九運的中港台形勢,便介紹他去看看我師父亭老近期在其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主要是就《推背圖》當中的一幅圖與字加以解讀,由是對中台形勢作出一些重要預言。

我之所以比較少看預言,基本上是因為預言的真假難辨,以《推背圖》為例,由古至今歷代都有更新,大家不難發現,被修改後的更新版,談及已發生的人和事,必然準得驚人!而且無論是圖或字,幾乎是小孩或老太婆都能一眼看懂。這自然是有人蓄意為之,以求達到某些目的。至於當中尚未發生的預言,則依然令人看不懂,哪怕有人懂一點,亦往往人云亦云,個個隨意臆度,結果弄得離真相更遠。

再者,預言所示動輒牽涉整個世界,是大範圍的事,而我們研究玄學者,着眼點是個人運程變化,範圍細小,且簡單得多。作為術數喜好者,要照顧好自身以及身邊的人們,負擔已經不輕,對於大範圍的禍福吉凶,還是留給別人來擔當好了。

不過我絕非否定預言,只是不輕易相信而已。依我粗淺的經驗和微末的意見看,我認為在193312月,曾經在香港工商日報刊登的「諸葛武候扶乩」的乩文預言最為準確,作為中國人,不讀一次絕對是損失!

說回來前述的《推背圖》第四十三象,師父他老人家對此所作的分析,絕對有獨到之處,若拿坊間流傳的說法來比較,高下立見。可是大家必須注意,師父手上的《推背圖》版本,與坊本截然不同,據其文章介紹,那是芝加哥大學不對外公開的藏本,所以當中的內容應該比坊本古老,研究價值非常高。

芝大版本的圖,顯示一大人與一小孩對視,據師說,大人代表中國,小孩則是台灣,小孩向大人拱手,狀如行禮,兩人俱穿著「幞頭紅袍」,衣冠一致,大有中台統一的意味。我的意見是,圖中未見有衝突的痕跡,不然的話,那小孩或該有逃走的跡象,而那大人亦可能會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勢。

兩人皆穿紅袍,則「歸順」的意思更明顯,因紅色代表中國,那紅袍肯定是小孩跟著大人穿的,若大人學小孩的穿著就真沒道理了。穿戴是衣冠,由統治者的立場考慮是非常重要的事,引近代史滿清入關為例,人盡皆知當時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要被統治者接受剃頭易服,為的就是要他們藉此表達歸順臣服。

香港以前曾遭割讓予英國,在其殖民統治下,香港人的衣冠亦需要改變。我小時候最討厭打領呔,曾多次詢問母親這領帶既不能保暖,也看不出來有什麼實際用途,為啥我們小學生要學番鬼佬天天穿西裝上學?!我當年有此一問純粹出於嫌麻煩,懶得把校服穿整齊而已,衣冠與統治的關係,豈是小小童蒙所能理解。綜合而言,本圖象徵比較和平的統一。

文字方面共四句,首句意思最為明顯,寫曰:「黑兔走入青龍穴」,所指的是20232024年。以干支紀年2023 是癸卯,卯是兔年,據方位論則壬,子,癸三方為坎卦,屬水,五行中水以藍黑色來代表,所以黑兔便是癸卯年。同理,2024是甲辰,辰是龍年,而甲,卯,乙三方為震卦,屬木,五行中木以青綠色來代表,所以青龍便是甲辰年。

這裡所暗示的年份,基本上任何人都能看懂,我只想提出,大家不宜忽略「走入」二字。如果要預言有事件將發生在2023年,那麼只需說黑兔年就好了;如將發生於2024年,那麼直言青龍可也,因此這「走入」二字,必然是要把所預言的事情的事發時間更清楚地突出,即是兔年尾到龍年初那段交接時期。這種表達方式在其他種類的中國預言裡並不罕見,如前述的諸葛武侯乩文開頭便說:「天數茫茫不可知,鸞台暫說各生知,世界干戈終爆發,鼠尾牛頭發現時」。降乩時為1933年底,歲次癸酉,而文中指出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端倪呈現時間是「鼠尾牛頭」,所以理應是1936(丙子鼠年)年尾至1937(丁丑牛年)年頭。

1936-1937年間,日本正為全面侵華做準備,並於193777日發生七七蘆溝橋事變,啟動了八年抗戰的艱苦歷程,對於中國來說,那鼠尾牛頭的確是世界大戰的序幕。至於史家普遍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1939年至1945年間發生,那是從西方國家的角度來決定,乩仙當時的預言是為一班香港華人解答疑難,重點自然是放在中國被侵略的事實上,所以這項對於戰爭的預言是非常準確的。

芝大版本有關的圖文(原圖,每一卦象一頁有色,一頁無色)

既有「鼠尾牛頭」的先例,便應知「走入」絕不可輕視,那麼究竟就在眼前的未來,有什麼已知的事即將發生?個人意見認為,按玄空三元九運曆法,於2024年西元24日立春起,世間正式進入九運,轉為離卦當令,一切事情亦必跟隨元運更替而起變化,為時局改變製造根本條件,這正是「走入」期間的大事之一。此外,由於本象所指是中台之間的事,因此在20241月舉行的台灣總統大選,自然也是「走入」期間的重大事件。時運流轉,政權更替,到底會如何為統一鋪路呢?我們且看接下來是怎麼說的。

頌的第二句是:「欲盡不盡已改說」,因坊本與芝大版有所不同,所以對此句的解讀是各有各說,有的更解釋為因天機不宜盡洩,所以便「不可說」,實在搞笑。如這樣說還有理,就根本不應該預言了,現在既要預言未來,又在僅僅四句的頌語中拿四分之一出來說明不可洩露天機,豈不多餘?!我決不敢相信先賢著書,思路能這般囉哩囉嗦,盡說些空話。我猜度第二句是對「黑兔青龍」前的中台情況,作出描述及預言,而所謂「欲盡不盡」,正好用來形容眼前的中台關係。

站在台灣的立場說,跟大陸的關係的兩個極端(即是盡頭)是台獨與統一,即使欲獨立成國,卻不怎麼現實。如放棄獨立,選擇統一,成為中國台灣省,顧慮又特別多,所以多年以來都是儘量保持不獨不統,維持現狀,但同時又不放棄台獨,也不絕對抹煞統一的可能。大陸方面,武力統一是一盡,但無論國內國外, 後果定必嚴重,未必划得來。 至於不盡,則或有如放任不管,容許現狀長久維持,然後隨緣統一,這顯然不符合中國領導階層的想法。這樣的一種欲盡不盡的關係, 有點像男女之間那種欲斷難斷的關係,只不過是把感情換成政治來理解而已。不過到了「黑兔走入青龍穴」之後,「欲盡不盡」的中台關係便已改變,至此,頌的頭兩句,意思已顯現得相當清楚。

芝大版中第三句是:「惟有外邊樹上枝」,所指為何?第一句的目的是點出時間,第二句收窄範圍,直指中台現狀核心特色,到第三句就是角色出場了。據師父分析,文中所說的樹,就是一木字,然後在外邊加上一根樹枝,便分明是朱字,非常形象,然後再進一步考慮到現實情況,這朱字所指應該是朱立倫無疑。中國的各類預言,經常會用到以上的手法,即以拆字方式暗示出關鍵人物或地點等的名字。再以諸葛武侯乩文為例,當中點出二次大戰參戰國的部份內容說:「天下重武不重文,那怪環球亂紛紛,人我太陽爭北土,美人東渡海波生,十四一心人發奮,水去西方啟戰爭…… 」,所謂人我是俄國,太陽是日本,美人當然指美國人,十四一心人是德字,至於水去就是法字,諸如此類的表達方式實屬常見。

因此師父推測「樹上支」是朱字是最合理不過,尤其是頌中說「樹上」,所以添加筆畫構成那根樹枝的位置,便應該是木字的上方,而且在「外邊」,端的是添筆成「朱」。此外,這「外邊」亦可能是語帶相關,暗指台灣,因為對於中國大陸來說,台灣及其列島地處邊陲,自屬「外邊」地區,而且管治權一直在「外人」手裏,所以這位「朱」君便理所當然的不在大陸,而是應身在「外邊」,即是台灣。那麼這位朱君到底會幹些什麼事而能影響兩岸大局的呢?頌裡雖終究沒有明言,不過卻用上「惟有」一詞來形容他,可見無論如何,他的言行定必對統一起一定的作用。

芝大版第四句說:「三十三上子都結」,當中的意思,就是讓削尖腦袋也想不出來個所以然,後來看了師父對此的分析,便馬上明白這「三十三」原來又是人名拆字。他老人家的見解是古時記帳皆用算籌,大概就是一些用竹或木頭造出來的棒子,算帳時把棒子或橫放或豎放,以表達數目。其實時至今日這些個棒子和記帳方法還是有所沿用的 ,比如說日式麻將中就有用到籌碼點數棒,記帳方法自然是有所革新,不過在形式上看還是能發現傳承的痕跡。

那麼記帳又怎麼跟人名拆字扯上關係呢?師父的意思是若把三根棒子橫放,右邊豎放一根,再在右邊橫放三根,最後又在最右邊豎放一根,這樣就能標示出三十三這數字來。看了師父的分析,我覺得恍然大悟,這分明就是習字的上半,而頌的第四句中那個「上」字,應該是說習字的上方像極了三十三用算籌表達出來時的模樣。至於「子都結」,師父認為子代表了台灣當地的政黨與政權,而他們都將會在名字上有「三十三」的人的手上完結。

師父的分析獨到,對「三十三」的解釋,更是不可思議,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暗示什麼年份,知道了以後,自然心服口服,因為首句暗示預言事件的年份,第二句是事件的性質,第三句提示台灣方面的關鍵人物,最後自然要點出中方的主角,結尾兩句各拆出一個名字,這樣看來,預言內容層次分明,意思井然,再去看坊間的諸般穿鑿附會,真不知道該如何反應。不過話說回來,對於本頌第四句,我實在是有點別的想法,希望跟博友分享。

如果說「三十三上」是指習字上方的話, 那麼應該可以寫成上三十三,就正如前面說「惟有外邊樹上枝」,卻不用寫成樹上外邊枝,因此這「三十三上」的上字,有可能是動詞。比如說樓上是方位,上樓上就是去樓上了,普通話讀音不變,但廣東話則兩個上字讀音不同,最為清楚。如果是動詞,那麼「三十三上」就等如說那位名字中有三十三的人要去一地方,那麼到底是去哪兒?頌中說是「子都」。

「子都」又是什麼意思?我以為是依方位論,子是北,而「子都」便是北都。台灣雖非國家,但制度上有自己的民選政府和總統,而總統府位處台北,所以台北實際上可以被視為台灣的首都,如此說來, 台北或為頌中所說的「子都」也不一定。至於「結」嘛,一般很自然會解釋為完結、了結,其實它有好幾層意思,都值得考慮。首先它有聯合的意思,好像結合、結婚等。其次它還可以解作成功或勝利,不過這層意思主要是保留在各類中國傳統牌局遊戲裏,例如紙牌十五糊中,每局勝出時稱為結牌,誰結誰做莊,結了才有權洗牌和發牌,並且可以在下一局先出牌,這些特權只有勝利者才可擁有,因此結是動詞,主勝出。師父在結尾一段說:拿這份推背圖的卦象來說,郭台銘假如跟柯文哲結盟,只須戴起幞頭穿起紅袍向大人拱手,台灣便不會有戰爭,而且還有很多年的談判與經濟利益。我依大玄空風水推算,台灣目前的局面,業力影响的因素很大,業力好,有機會延長十七八年,屆時局面大變,和統自然完成。

若參考愚見,則第四句頌或可解為:那位名字裡有三十三的人會去(三十三上)台北(子都),成功(結)把兩地聯合起來,同時將兩岸分裂的歷史作一了結。收復故土是大事,觀乎中國政府以往收回香港和澳門時,也是由當時中央政府的最高領導人江澤民親自上港澳處理,所以據此推斷若他日台灣真的回歸,相信屆時中國國家主席必定會親自上台北處理回歸儀式的。我認為這看法雖不可盡信,但原則上並沒有與師父的分析有任何矛盾,參考與否,悉隨尊便。至於坊本《推背圖》的第四十三象,依其圖與頌則根本不可能把上述的分析推出來,所以芝大版的份量如何,還請諸位自己衡量。

朋友問及圖中那位拱手小孩會是誰人,我實在沒有頭緒,不過可以大膽猜測,台灣的朱君應該願意拱手。我素來不太懂政治,外地的政治人物更是知之甚少,但在報章和電視新聞裡看到過朱君,見其相格陰柔有餘而剛陽不足,怕是表裏不一的高手。而且由於欠剛(表面上可能不是),所以若遇上時局大變,估計會容易變節。如果說之以利,讓他有機會當上回歸後首屆省長的話,那就更沒什麼問題了。以上所說,都是建基於兩個假設:第一,《推背圖》的確是一本預言書。第二,芝大版的內容較具真確性。我只是覺得本篇的分析或許對某些人非常重要,所以才公開發表,至於事情會否發生,相信很快便會見端倪,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蛇鼠漫談

  在網上看到紐約、倫敦鬧「鼠災」的消息,愕然於大都市竟也鼠患嚴重之餘,想起一些關於蛇鼠的科普。

  有個成語「蛇鼠一窩」,貶義,在國內一些水鄉,蛇鼠一窩卻是實情。老人常說,誰家沒有「三蛇七老鼠」,極言二物之常見。鼠偷食,又好攀咬,為害甚烈,必須除滅,但徒手是抓不住的,養貓收效也不快,最方便是用老鼠藥或捕鼠器。老鼠藥可以買,也可用抓到或藥死的老鼠去換。不過,老鼠吃了藥後,有時嗚呼於床下灶間,不易發現,反增不潔。而且,鼠藥毒性太大,常發生鼠沒藥死卻被母雞誤食的慘劇,家中若有小孩,更不敢隨處亂灑了。

  捕鼠器安全系數更高。當年放電影前的「加片」總介紹各地捕鼠新經驗,以及新發明的器具,但萬變不離其宗,適合家用的無非黏板、籠夾兩類。農家用得多的是捕鼠籠,放一截誘餌在籠內機關,置籠於鼠出沒的暗處,便等着「收割」了。最適合的誘餌無疑是隔夜的油條,老鼠最愛它的香軟,捕獲率也就很高。抓到了老鼠必要處死,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找緩河淺潭去「浸鼠籠」,鼠屍持換鼠藥或乾脆棄之荒野,如今回想,此法恐怖而不環保,當年卻顧及不到這許多。

  蛇是鼠的天敵,攻擊性強於鼠,但游進水鄉人家的蛇十有八九是水蛇,「火赤練」「竹葉青」這樣的毒蛇極罕見。蛇性高冷,並不主動襲人,見其懸於樑上,盤在門後,至多虛驚一場。有些蛇多年生活在人家裏,成了所謂「家蛇」,碰見這些老兄,更毋須害怕,也莫去驚擾,任其緩緩遊走就是了。

  偶爾有橫在當道,或逡巡不去的,這就有些礙事了。我外婆在世時教過一個法子:抓一小把米,輕輕向牠撒去,口呼:走吧你就走吧。我六七歲時親見她護在我身前,以此法驅走了一條盤在天井的長蛇。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家虔敬而篤定的神情和手勢,仍在眼前。至於這法子是什麼原理,我始終沒有搞懂。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禁食貓狗應在內地全面立法

香港法例明文規定不准屠宰貓狗以作食物之用,但竟然仍有人明目張膽聲稱售賣狗肉,簡直目無法紀得令人髮指。社交網站面書有專頁宣傳「掛羊頭賣香肉」,賣的是「新鮮美味狗肉」,引來大批網民憤怒留言。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發現有網店刊登懷疑出售狗肉的廣告帖文,已即時展開調查,並會聯絡警方一同跟進,如證屬實,會檢控相關人士。

網民透露,曾私訊向該專頁查詢,對方回覆指「香肉」來自內地農村自家養殖,落訂後一至兩日有貨,可送到香港各地。面對網民怒吼,專頁負責人恬不知恥揚言,「多謝大家幫我分享俾更多人知道,黑粉也是粉」,「上咗新聞後,我更多流量更加多客人」,強調「一日都唔夠賣」,因此「唔得閒覆你哋同睇留言,努力做到最好味」。

面書

售賣狗肉和貓肉在香港絕對是犯罪行為,而且法例存在了大半個世紀,奇則奇在,鋌而走險的不法之徒照樣前仆後繼。今年二月,佐敦新填地街有持牌新鮮糧食店出售「M肉」(貓肉)和「G肉」(狗肉),食環署在店內檢走肉類化驗,證實有貓的基因,涉案東主吳思遠承認「售賣限制出售的食物」,以及「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貓肉作食物」,被判監禁十星期。

《香港法例》第一六七A章《貓狗規例》在一九五零年立法,任何人不得屠宰任何狗隻或貓隻以作食物之用,不論其是否供人食用;亦不得售賣或使用或允許他人售賣或使用狗肉及貓肉作食物。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五千元及監禁六個月。既有這樣的禁令規管,卻依然有人膽敢眾目睽睽之下以身試法,實在莫名其妙。比較合乎邏輯的推測是,內地很容易合法取得狗肉和貓肉,於是有人心存僥幸,將之運入香港轉售圖利。

內地目前除了個別地方性法律之外,並無適用於全國的法律禁止屠貓殺狗供食用。深圳在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生效的《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裏,把貓狗列入禁食名單。《珠海經濟特區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雖然沒有明確列出貓狗是否可食用,但珠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雍靈指出,根據《條例》第三條,可食用動物必須滿足「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依法許可食用」和「檢疫檢驗合格」三個條件,貓狗並未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也無法取得屠宰的檢疫檢驗證,因此貓狗等家養寵物不屬於可食用動物範圍內,應當禁止食用。

禁食貓狗是文明社會的普遍價值觀,西方和香港固然禁之久矣,亞洲國家和地區亦陸續見賢思齊。南韓政府和執政黨國民力量計劃今年內制定《禁食狗肉特別法》,從二零二七年起全面禁止飼養、屠宰、流通和銷售食用狗肉。該計劃包含三年寬限期,允許企業,尤其是餐廳,在新法例嚴格實施前有時間進行調整。南韓政府將為被迫轉業或停業的養狗農戶、屠宰場、批發企業和銷售狗肉的餐廳等提供支援。台灣方面,立法院在二零一七年通過法案,對虐殺動物者加重刑罰,可判處最高兩年有期徒刑或拘役,最高罰款二百萬元新台幣;同時明確禁止吃貓及狗肉,違者最高可罰款二十五萬元新台幣,並且公布違法者姓名、照片及違法事實。

香港早於七十多年前立法禁食貓狗,不單是因為將「毛孩」視作人類的親密夥伴,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防止瘋狗症之類的病患傳播。經歷過二零零三年沙士疫潮,加上二零一九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疫,大家應當明白「人畜共通傳染病」是多麼可怕的一回事。莫說寵物不該淪為食物,野生動物包括野狗和野貓亦不宜果腹,以免稍一不慎病從口入。

內地有深圳和珠海作為禁食貓狗的先驅,誠然具備進步意義,不過相關法例尚未推廣至各省各市,實在美中不足。嚴厲禁止吃貓肉狗肉應在內地全面立法,一來提升中國的文明形象,二來切斷香港的供應鏈,可收一石二鳥之效。

食住減膽固醇

近年,許多專家都告訴你,飲食只影響你體內膽固醇多寡的兩成,有朋友以前聽醫生勸,吃了十幾年齋麥皮,這個新說法,簡直傷透了她的玻璃心。

正如在七十年代末,美國農業部和衛生部曾發表雞蛋不能多吃的建議,叫全世界幾十億人吃雞蛋吃得膽戰心驚,你曉得,我們的茶餐廳,無論ABCD餐,大多首先來一碟乜乜煎雙蛋,每日兩隻蛋?在那時候,絕對超標;然而,2015年之後出台的指引,這個建議已經不存在,當時曾引起過一陣騷動。廉價可口的雞蛋竟然無端含冤受屈幾十年,簡直是驚天大冤獄!

不過,有些人由於體質關係,先天性膽固醇指數偏高,除了吃藥,亦會找些降膽固醇門路,於是就有植物固醇產品出現。說法是這樣的:由於其結構和膽固醇相近,互相競爭之下,植物固醇可以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有研究證明,如果每日能攝取大約兩克植物固醇,並持續兩至三個星期,有助減低膽固醇710%

膽固醇過高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風險,除了可以改善飲食習慣,原來亦可多進食富含植物固醇的食物,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

植物固醇阻擋腸道吸收膽固醇

植物固醇是構成植物細胞膜的一種物質,人體是不會自行製造的。雖然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的化學結構相似,但不會被人體吸收,所以能阻擋腸道吸收膽固醇,從而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的水平。

三大含植物固醇的食物

食物中的蔬果、果仁、種籽、豆類及植物油含少量植物固醇,當中含較多植物固醇的食物包括植物油(例如粟米油、橄欖油、花生油、紅花油、葵花籽油)、果仁及種籽(例如芝麻、腰果、杏仁、開心果、南瓜籽)和蔬果(例如豆類、露筍、椰菜花、橙、香蕉、杏、牛油果)。

減低壞膽固醇 需每天攝取兩克

有研究指出每天需要攝取兩至三克植物固醇,才能有效減低血壞膽固醇水平。可是,我們每天從飲食中攝取到只有約三百毫克的植物固醇,因此並不足以達到降低血膽固醇的效果。日常中,可以進食豆類或豆類製品代替部分肉類分量,而在餐與餐之間可進食少量果仁及種籽作小食,增加植物固醇的攝取。

仍要配合低脂飲食

市面上一些食品製造商會在食物中添加植物固醇,常見的包括植物牛油、低脂奶、乳酪、乳酪飲品、豆奶及早餐穀物。經常食用此類添加了植物固醇的產品時,可能會減低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特別是β-胡蘿蔔素,建議可進食多些含豐富β-胡蘿蔔素的蔬果作補充,例如紅蘿蔔、南瓜、哈密瓜。過重的長者應避免過量進食植物固醇添加食品,因為它們的熱量、脂肪含量較高。

其實,如要降低血膽固醇,不要單憑攝取某種營養素,也要配合低脂肪飲食習慣,即減少進食含高飽和脂肪的食物,例如雞皮、肥牛肉、臘腸;及減少進食含高反式脂肪的食物,例如炸薯條、蛋糕、夾心餅、曲奇餅;並多攝取含豐富水溶性纖維的食物,例如蔬果、豆類、麥皮等,再加上適量運動。雖然進食個別食物或營養素可能會對健康有幫助,長者也要注意整體均衡和多元化飲食以達致健康。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習拜會」的政治意義

拜登與習近平在三藩市的會面,政治意義大於實際內容。會談代表溝通,但沒有真正談判,因而兩國主要爭議的問題都不在公開討論之列。有提及台灣,還是各自表述。拜登支持「一個中國」的政治立場,內容性質已變,便是中美矛盾今後重點。會後美國國防部長說會繼續給台灣供應武器,正是給拜登的「一個中國」立場作出權威的詮釋。在台灣問題上沒有共識,只是還未到破裂衝突之時,各自表述掩蓋分歧,卻無妥協。

「習拜會」僅餘雙方暫緩衝突的政治意義,氣候問題、毒品問題應歸技術官僚處理,哪用國家元首在國際場所拉雜來進行磋商?中美矛盾在習拜會後不會消除,但可能暫時不會進一步激化,兩國都可以在劍拔弩張的緊張形勢中抽身而出,應對各自內外的危機或挑戰。政治意義是暫時休戰,底下還可有各種動作,不是兩國和好,友好合作。

這樣的暫時休戰,至少可維持至明年美國總統選舉之時,總統之位換人,政策自變。拜登連任成功的話,對中國可能又是另一副嘴臉。在會談營造友好氣氛之際,拜登還可再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其仇華仇共之心暴露。與華休戰,不過是為勢所逼,不是他和他代表的勢力所心甘情願。也因此,若美國現時面對的內外危機與挑戰,在近期有所緩減的話,對華政策亦可能會變。拜登政府並沒有詳細謀定的對華戰略,總的方向在美國是抑制打擊中國的發展,但具體的手段與策略,美國各黨各派都有差別。在對付中國的大前提下,可急可緩,可經濟、金融,也可全方位的攻擊。拜登政府與民主黨還在摸索對華之策,共和黨亦然,美國政府具體的對華政策便容易有變,美國部分利益集團亦爭取推行對它們有利可圖的政策。

即如今次習拜會,美國主動,當然是拜登政府取捨之下的決定,目的不是兩國和好,也不是為了兩國聯手穩定世局,而是純粹美國的利益,為勢所逼,不能不如此。利益是絕對的,美國的問題只是其利益之間的博弈,但國內外形勢也還有拜登政府與主要既得利益者所不能操縱控制,因而有為勢所逼之困。

習近平在今次APEC峰會多個場合,提出了聚焦經濟發展的多項「中國主張」,比較偏重經濟的考慮。他在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中提到,「開放包容是亞太合作的主旋律」,「共同發展是亞太合作的總目標」,「求同存異是亞太合作的好做法」;在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講話提出的「四項堅持」,即堅持創新驅動,堅持開放導向,堅持綠色發展,堅持普惠共享。他還向國際重申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多項承諾,強調中國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所以,「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習近平特別指出,中國的發展「根本目的是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不是要取代誰」,又提到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決心不會變,一視同仁為外商投資提供優質服務的政策不會變」。

近年,在APEC範圍內,出現了各種地區性的經貿框架,除「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還有「全面進步跨太平洋伙伴協定」(CPTPP)以及「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後兩個新組織成員今次在三藩市亦各有活動。這些「小圈子」既可與APEC組織互補,亦具有排他性政治元素,對APEC有關2040年建成亞太共同體的布城(Putrajaya)願景,構成一定衝擊。今次《金門宣言》(Golden Gate Declaration)重申「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議程」,可謂為這一願景注入強心劑。

隨着地緣政治巨變,近年在G20APEC這類經貿平台峰會上,有關政治議題往往造成干擾,甚至分裂。今次同樣,各國領袖或代表在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等政治議題的立場分歧,有代表認為「APEC不應是用來討論地緣政治議題的論壇」,反對相關議題列入《金門宣言》,最終只在改革世貿組織(WTO)議題上達成共識。

有分析認為,今次APEC峰會被「習拜會」蓋過風頭,或者言過其實,但「習拜會」緩和了世界兩大經濟體緊張對峙的關係,的確令APEC成員鬆了一口氣,也令區內政治緊張有所降溫。

習近平在峰會上,分別與墨西哥、秘魯、斐濟、文萊的領導人會晤,其中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會晤最受關注。今次是日本福島核污染水向海洋排放後的中日首次首腦會晤,岸田將中方解除日本水產品入口禁令當作主要訴求,中方則要求日方從根本上端正對華態度,再次確認2008年寫入中日聯合聲明中的「戰略互惠關係」,在歷史、台灣等問題上「信守承諾」,即築牢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

「戰略互惠關係」是2006年安倍晉三首次就任首相時,與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一同確立的。胡錦濤2008年訪日時,與日相福田康夫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主旨就是,兩國「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

近年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日本在政經方面採取的多項措施,卻悖離了這一共識,如日本政府去年修改「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將中國軍事動向定義為「最大戰略挑戰」;在半導體產業鏈方面,東京參與美國主導的對華封鎖打壓。所以習近平對岸田強調要將政治共識「體現到具體政策和實際行動中」,又指中日經濟利益和產業鏈深度交融,搞「小院高牆」、「脫鈎斷鏈」對誰都沒有好處。

整體來看,中國只是順水推舟,借機建設中國的發展和開拓西方以外的全球化空間,對美國虛與委蛇,原則立場不因此而改變,這是以不變應萬變,以堅持原則來對抗欺騙性的Détente(關係和緩或和解)。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報恩是好是壞?

報恩,是酬報恩德的意思。恩有各種類別,經典中多有述及,例如《孝子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專說父母之恩;《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中,記載佛陀為報其母之恩,上昇於忉利天說法;《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一載有母恩、父恩、如來恩、法師恩等四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舉出父母、眾生、國王、三寶等四恩;《智覺禪師自行錄》則舉出師長訓諭、父母養育、國王荷負、施主供給等四恩。

關於如何報恩,《孝子經》以能令父母去惡為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處世常安、壽終之後生於天上等為報恩;如果僅以滿足父母口腹耳目之需,甚至以兩肩荷負父母,周遊於四海,也非孝子之行。因此,經中多以利他教化為報恩行,布施、供養、讀經、起塔、造像等也是報恩行。又寺院也常啟建法會以報答父母之恩。例如報恩祈福法會就是其中之一。

記得一位大德在某次講座說:報,有兩個意思。

其一:傳達、告知,例如報告、報道、簡報、報喜、報憂、報捷等等;作為名詞則有報章、海報等意思。

其二:相應、對等的奉還。《說文解字》云:「報,當罪人也……服罪也。」犯了罪行,得到相應刑罰,由此引申出報怨、報仇。從好的方面講,乃報恩、報答,即《詩經.大雅》所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報酬則是為他人服務而得到金錢或物質回報。

在未有強而有力政府和法治的古代,報就是正義和公義,應用於個人之間的恩仇,亦應用於部落、家族之間。報仇,用以阻嚇他人不再欺負自己;若別人冒犯或傷害了你而不用受罰,以後他就會繼續甚至變本加厲。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便是現代人說的報復式正義(Retributive justice)。

在現實社會,有些人做了壞事、惡行,卻未必得到懲罰。罪惡愈大,受罰機會愈低,即《莊子》說的「竊鈎者誅,竊國者侯」。個人如是,國家更如是。歷史上,強國恃強凌弱,侵略甚至消滅別國,有時可免於受罰。於是,古人產生「報應」的觀念,即在當世沒受罰,死後或來世會受到相應刑罰;不報於己身,則報於家人。

報應觀念

在佛教普及報應的觀念之前,《書經.湯誥》已有言:「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意思是,上天會保佑人類,懲罰罪人。不單儒家有此主張,道家亦然,靠陰謀詭計取得成就者,必有報應。《史記.陳丞相世家》云:「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始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儒、道、佛都講報應,難怪報應的觀念根深柢固。

幾乎所有古民族皆有報仇觀念,卻未必有報恩、報答概念。中國人這方面特別濃厚,而且起着重要作用。已故歷史學家楊聯陞(19141990)認為,報是中國社會關係基礎【註】。儒家和民間智慧,都把報恩視為至關重要的道德價值乃至責任,正如坊間諺語所云:得人恩果千年記;受恩不報、忘恩負義,是不道德小人行徑。恩將仇報,則是千夫所指的罪惡,不報於己身,亦會報於子孫。

報恩重要,因為這是社會秩序基礎,尤其要對父母和師長報恩。孔子弟子宰我反對三年之喪,孔子即罵他「予之不仁也」,因為父母對兒子有恩,「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必須對等地回報,守三年之喪。現今,父母對子女有恩的觀念,已逐漸消失,隨之而逝還有子女反哺報恩的概念。

報恩亦是君主專政的基礎。君主給臣子官職,被視為對臣子有恩。臣子必須回報以絕對服從,最極端是「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國語.越語》)意思:君主受辱,臣子便應該死節。遺臣殉國,亦是基於這個觀念。這本是違反「對等的回報」原則。可是,儒家認為,誠意正心的君子,報恩應該加倍奉還,即坊間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以及「得人一牛,還人一馬」(古代馬的價值在牛之上)。臣子應該是君子,當然應該死忠於君主。

「關係」行先

傳統中國社會組織,以家族和家庭為單位。家人、親戚關係都建立在互報之上。《禮記.曲禮》有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此段話的「禮」,既指禮儀和禮貌,也指恩惠。往來,就是回報。從好的方面講,中國人的人情味,就是建基於互相回報恩惠。從壞的方面講,親人和朋友間互相投桃報李,容易形成一個裙帶關係網,遇事先私後公,甚至以私害公。

《呂氏春秋》記載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可當南陽令?祁黃羊推薦他的殺父仇人。另一趟,晉平公問祁黃羊誰可當校尉,他推薦兒子。這便是韓非子說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的事跡可載入史冊,恰恰證明大多數官員的任命都講人脈關係,互相回報。真正大公無私,不講恩仇、交情者,古今皆極罕有。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一文。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知變,而不是知足

   常言道:知足常樂。然而,當人過分樂於知足,又可能變得消極,不求上進,生活於平庸,正如十九世紀英國效益主義哲學家密爾(John Stuart Mill)說道:「寧願當不知饜足的蘇格拉底,也不做知足常樂的呆瓜。」

  密爾的說話,固然有他的道理,但同時反映了一般人對於「知足」的誤解。早於古希臘時代,斯多葛學派的愛比克泰德(Epictetus)便說道:「別要求萬事萬物如你的心意。每件事順其自然發展,人生就會順順利利。」

  表面上,愛比克泰德教導我們「知足」,但實際上,他強調的是「知變」。我們不是單純地、被動地樂於現狀,而是知道「每件事順其自然發展」。發展,即變化,在變化之中,我們繼續生活,而不是無知地在痛苦中等待生命結束。

  這讓我想到北宋文人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此文幾乎全為寫景、敘事,卻又鮮明地寫到了知變的生活態度。話說,王禹偁來到黃岡竹樓,享受既幽靜又遼闊的風光。公餘閒暇之時,他身披「鶴氅衣,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在這消除世俗煩慮之間,王禹偁欣賞山光水色,又「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不少人讀文到此,都會着眼於王禹偁「送夕陽,迎素月」的知足,但我卻執著於他「手執《周易》一卷」。

  《周易》,即《易經》。易,即變。為什麼是手執《易經》而不是別的書呢?我認為,這代表他明白「知變」之道,乃自處於變化之中的道理。這道理去到文末,更有所呼應。

  王禹偁寫到,有人說黃岡竹樓的竹瓦只能用十年,如果蓋上雙層,也就只能用二十年,但他反問:「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周易》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基本原則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當我們知道「變易」,便不怕腐朽,更會主動努力、修補缺陷,好心安地面對未來的變化。當我們明白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簡易」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當我們明白「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