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韓戰模式

俄羅斯傭兵組織華格納集團624日展開行動,進行兵變,直指莫斯科中央的軍事高層。 這支兵團的老闆普里格津原本就長期與俄國國防部惡言相向,檯面上的不合已經持續很久,如今進一步演變成真正的兵變,成為俄烏戰爭以來戲劇化的軍事行動,不過,烏克蘭戰爭在瓦格納未成的兵變後,似乎誰也不知會怎樣演變。


普京與美國都估計不到瓦格納的事變,因而此中真正的因由和可能的轉變也難以預料。在俄羅斯,兵變雖未成功,卻反映體制問題,怎樣追究責任,填補漏洞,便是普京當前急務。俄國必然在組織與人事方面有所變動,但牽一髮動全身,普京是徹底整頓抑或為免影響戰爭安排,有所顧忌呢?這裏存在着一大變數。

美國缺乏情報,沒法利用時機,因此要檢討它在俄的情報工作,亦要應對普京採取的變動。要把形勢和發展趨勢弄清楚,不可能一時三刻便可以。今次出乎美國及北約預期以外,它們對俄羅斯事態變化掌握的信心便大打折扣,反應的對策不易倉卒決定。

俄羅斯要調整,美國亦要觀望作調整,即使戰事繼續,不可能有大動作。烏克蘭的反攻,相信會停下來,等待美國重新部署。這一短暫的休止,一是可能會為新的大動作做準備,但大規模的軍事調動需幾個星期;二是這個戰爭中的空檔,正好讓雙方陣營中尋求停戰談判的勢力大舉活動。在美國,歐盟中的德法兩國可能便加強活動,爭取歐盟內的支持。借俄羅斯變動顯示出來的弱勢,要求和談,脅迫美國、北約與烏克蘭政權。另一邊廂,中國、土耳其乃至非洲國家亦可趁機游說普京,尋找先停戰再和談的機會。

在烏克蘭戰場上,美國北約要動員北約軍隊喬裝參戰,卻無進展,反映出除非公開參戰,奪取制空權,否則的話,美國北約沒法打敗俄軍,連俄佔地亦恢復無望。看來戰事只朝韓戰模式演變。俄羅斯在戰場上是守勢,面對北約提供的導彈、火炮、無人機和電子戰的優勢,俄軍也難以反攻,只能靠核阻嚇來防止被美國北約的空軍優勢壓倒。

瓦格納早前的後撤,表明俄軍沒有擴大佔領區的決心和能力。戰略是以守來逼和談。現時瓦格納事變,表露俄軍內部的問題,更不可能在戰場上有進取行動。堅守佔領區,用鬥耗來逼美國和談,便是唯一的選項。除此之外,便是整頓與建設後方,包括打大外交活動。但瓦格納事變會大大打擊俄羅斯在非洲的發展,也使其他國家對俄的信心受損。或許當前的空檔,會讓美俄雙方重新評估形勢,讓第三方可以進行斡旋。由烏克蘭的大反攻轉入韓戰模式,將會是最佳結果。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愛因斯坦怎看中國科學?

五四運動喊出「賽先生」的口號後,隨即衍生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都沒科學?

當時提出「發展科學為吾國之生命線」的中國社會活動家任鴻雋,已嘗試解答這個問題。到英國科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及其研究團隊編撰《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便有所謂「李約瑟難題」。

簡要言之,李約瑟問:由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中國科技之發達(如四大發明),遠遠拋離歐洲。何以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在中國發生?李約瑟說的科學,指現代科學。中國古代的科學,乃總結經驗而得出關於天文、地理、器物、人類以及生物的知識。用今天話說,古代中國創新科技領先世界,理論科學卻落後於公元十六世紀後的歐洲。

「李約瑟難題」引起中、西方不少爭論,這𥚃不詳述,只講一個跟愛因斯坦有關的爭論。話說1953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碩士生J.S. Switzer寫信給在普林斯頓的愛因斯坦,提出「李約瑟難題」。74歲的愛因斯坦簡短地回覆了他(英譯本):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is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 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In my opinion one has not to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have not made tho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o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第一段中譯為:「西方科學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

第二段中譯為:「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着驚奇的。作出這些發現是令人驚奇的。

【註】最後一句話引起最多爭拗。

眾說紛紜

李約瑟在1961年批評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本人本應率先承認,他對中國、古印度、阿拉伯文化的科學發展,幾乎毫無所知,在這個法庭上,他的大名不應提來當作證人。我覺得,我自己是完全不能同意所有這些評論的。」愛因斯坦在1955年已去世,無法答覆李約瑟。有中國學者認為:李約瑟沒對愛因斯坦的論點作出批評,而是人身攻擊愛氏,犯了「以人廢言」的邏輯謬誤,不值一哂。

亦有中國學者贊成李約瑟。近年,愛因斯坦192210月至19233月,旅遊日本、上海和亞洲國家的日記出版了英譯本,書中一些評語涉嫌種族歧視,如說中國人「勤勞、骯髒、遲鈍」,又嘲笑中國人蹲在板凳上進食,並非坐着等等。愛因斯坦也同意一個講法,指無法教懂中國人邏輯思考(think logically)。一些中國學者遂認為:愛因斯坦信中說,古代中國人沒發明形式邏輯,沒發現系統實驗方法,「用不着驚奇」,反而中國人能「作出這些發現是令人驚奇的」,這是種族歧視。用現今流行的話來說,這屬於辱華。

較中肯評論此事的是香港人林磊。他於英皇書院和香港大學畢業後,往美國深造,被稱為碗形液晶體之父,且是世界液晶學會創辦人,現時是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物理系與天文系的榮譽退休教授。他在Science and the Needham Question: New Answers文中指出:愛因斯坦的覆信本來用德文寫,翻譯成英文,他簽名後寄了給J.S. Switzer。現時網上看到為無愛因斯坦簽名的英文版。翻譯是否忠於愛因斯坦的德文版呢?未能確定。

兩個意思

這樣簡短的覆信,自然不會像寫論文般措詞嚴謹,引起誤解,毫不為奇。林磊認為,信中最後一句話可以有兩個不同意思。其一,贊成李約瑟的講法,中國人若能發明形式邏輯和發現系統實驗方法,讓人驚奇。但這算不上歧視中國人,因其他民族也沒有形式邏輯和系統實驗方法,讓人驚奇的反而是古希臘哲學家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伽利略,竟能發明和發現兩者,而結合兩者才產生現代科學。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明朝已將歐幾里得幾何引進中國,譯成中文,然而往後幾百年,明清兩朝都發展不出現代科學。

其二,雖然沒形式邏輯和系統實驗方法,古代中國人依然有許多科技發明,這並非「令人驚奇」,簡直令人十分驚奇!愛因斯坦那句話,不單不是歧視和低貶中國人,而是高度讚揚我們老祖宗呀!

註:引文取自中國科學史家許良英(19202013)團隊編譯的《愛因斯坦文集》。此書原名《愛因斯坦選集》,遭反對,指「選集」二字只能用於革命領袖,遂易名為「文集」。

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不退的熱潮


一九九七年電影《鐵達尼號》

  早前鐵達尼號遺骸觀光潛水器海難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也再次點燃了公眾對鐵達尼號的熱情,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裏,對這具深海殘骸始終如此痴迷?

  時間回到一九一二年四月,當最新打造的夢幻郵輪鐵達尼號從英國南安普敦港出發時,誰也不會想到處女航竟成了絕唱,這艘號稱「永不沉沒」的巨輪幾天後便撞上冰山,最終葬身於浩瀚的大西洋。然而,這個龐然大物並沒有從此消失,反倒以傳奇形象深植公眾的記憶,一百多年來人們對它津津樂道,吸引了無數探險家、學者、文人甚至普通遊客去探究它的悲慘歷史。就像拍攝了一九九七年電影《鐵達尼號》的加拿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所說,「在人類意識中,(鐵達尼號)具有巨大的隱喻和神話價值」。

  實際上,鐵達尼號狂熱很早就開始了,在沉船後僅一個月,倖存者之一的荷里活女演員多蘿西.吉布森便主演了無聲電影《拯救鐵達尼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發掘相關題材的電影之一,觀眾為能看到她穿着災難當天相同的衣服出鏡而興奮不已。同年六月,英國作家哈代發表了詩作《合二為一》,描述了鐵達尼號的失事和殘骸,詩中寫道:「遠離人間的虛榮,/拋開生命的全盛,/她靜靜地躺在大海的孤獨之中。」據統計,僅在當年就有一百一十二首受鐵達尼號沉船啟發的不同音樂作品在美國獲得版權。即便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火都無法把這場災難從大眾集體意識中抹去,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一九四零年在文章《我的國家是左還是右》中稱,「我必須承認,在整場戰爭中,沒有什麼比鐵達尼號的沉沒更讓我如此深受觸動。」

  事實也證明,人們對鐵達尼號所有內容的需求幾乎是無法滿足的,它給無數書籍、電影、音樂劇和電子遊戲等帶來了靈感。比如英國作家沃爾特.洛德一九五五年出版了描述沉船災難的小說《難忘之夜》,三年後該書被拍成了同名經典電影;一九五三年荷里活改編了情節劇《鐵達尼號》;一九六四年上映了音樂喜劇《永不沉沒的莫莉.布朗》;一九八零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了冒險片《衝出地獄海》。直到今天它仍然定期製造新聞:沉船的新圖像被發布,複製品被建造,打撈任務被啟動等等,其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最受認可的詞,僅次於「上帝」和「可口可樂」。

  為什麼鐵達尼號的熱力會如此持久?英國傳記作家安德魯.威爾遜在《鐵達尼號的陰影》一書中認為,圍繞鐵達尼號有太多謎團,導致人們明知它撞上了冰山,卻對沉船其他原因的猜測樂此不疲。最著名的就是「木乃伊詛咒」,據說上世紀初考古學家們在埃及金字塔發掘木乃伊時,石棺上刻着一句咒語「凡碰到這個石棺的人,都會遇難,將被海水吞沒」。等石棺被運到大英博物館供人參觀後,怪事接連發生,幾位參與發掘石棺的考古學家相繼去世。十多年後,一位美國實業家得知這一消息,請求博物館將石棺和木乃伊賣給他,當他想把石棺運回美國時,剛好是鐵達尼號首航,他榮幸地搭上了這次航行,結果正如木乃伊的咒語所說的那樣災難發生了。對大眾來說,像這樣的離奇故事,在任何時候都有市場。

  鐵達尼號戲劇性的沉沒,也同樣吸引人,如同《泰坦尼克號故事:艱難選擇、危險決定》一書中所說,「通常如果一艘船要沉沒,它會沉得很快。但鐵達尼號持續了兩小時四十分鐘,和莎士比亞戲劇一樣長。」用美國歷史學家唐.林奇的話說,「它下降得如此緩慢,以至於所有這些戲劇都需要上演。」確實,船上的兩千多乘客來自各個階層,他們有富有窮,特別是那些為數不多的神秘倖存者,都創造了大量充滿想像力的故事。例如,威爾遜的書中講述了一個從災難中倖存下來卻不能保證幸福的結局,他就是後來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校長的塞耶,由於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和抑鬱症,在一九四五年選擇自殺,享年五十歲,他患上的正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倖存者綜合症或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就像美國鐵達尼號博物館館長保羅.伯恩斯所言,「鐵達尼號永無止境。」

        這次觀光潛艇「泰坦號」意外,有5乘客遇難;其中一名乘客史托頓·魯殊(Stockton Rush)的妻子雲迪·魯殊(Wendy Rush),是當年鐵達尼號的兩位乘客的曾曾孫女!那兩位在當年乘坐鐵達尼號的乘客,是美國美斯百貨(R. H. Macy & Co.)創始人之二的伊斯多(Isidor)和艾達(Ida),曾經主動放棄逃生機會,在《鐵達尼號》電影里也出現過他們兩人所對應的角色形象。雖然當時規定「先讓婦女兒童上逃生船」,不過作為頭等艙里最富有和最受尊敬的乘客之一,丈夫伊斯多也得到了一個逃生位置、讓她和妻子艾達一起逃生。但艾達拒絕了這個建議並表示「等所有婦女兒童都安全離開以後我才會上船」,決定獨自留下。見到這一幕,妻子艾達在登上逃生船的那刻又返回了鐵達尼號上,並且和丈夫伊斯多說「我們已經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你不管去什麼地方,我都陪你一起」,於是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了她的女傭、並且還將外套和隨身財產都塞給了女傭。隨後,其他乘客最後一次見到這對老夫妻,是他們互相攙扶著走向了船的另一頭、在一起等待著最後一刻的到來。兩宗事故是否與宿命有關?天曉得!

  當然,更多的人是想從這艘聞名世界的郵輪中分得一杯羹。威爾遜在書中也提到,經過多次法庭鬥爭,沉船中的六千件文物(例如一些仍含有橙花和薰衣草香氣的香水瓶)被打撈、清洗並展出,人們還可以購買用鐵達尼號煤炭製成的珠寶。二零一二年,為了配合百年紀念,鐵達尼號造船廠原址上建立起博物館,開業第一年就有逾八十萬人參觀,迄今世界範圍已建有至少七座相關博物館,其文物在全球各地巡迴展出。

  除此之外,鐵達尼號沉船地點也和故事本身一樣令人着迷,這種魅力源於人們對乘客故事和沉船周圍獨特環境的好奇,比如導演卡梅隆曾多次前往那裏,認為「萬物被原樣凍結,我們可以觸摸歷史」,其他一些富豪則不惜付出重金甚至生命代價,只為一睹那幽靈般的殘骸。問題是:此次潛水器的失事是會導致鐵達尼號旅遊業的終結,還是會引發新一波興趣熱潮?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App裏的取經路

  前幾天我的手機壞了,換了個新的。這幾天,陸續下載安裝些常用的App。令我驚訝的是,它們剛前後腳來到我的新手機,就混得爛熟了。早前已對手機的App讚嘆不已,真的是十全十美,其中可分類為:

分類一:效率辦公  可細分為筆記、辦公工具、網盤存儲、辦公軟件、郵箱等。

分類二:視頻音樂  包括視頻、音樂、鈴聲、電台FM、播放器、直播。K歌等。

分類三:通訊聊天  包括聊天、社交、社區等。有面書、微信等。

分類四:攝影美圖  包括相機、圖片美化、相冊。圖庫拍視頻等小分類。

分類五:生活實用  包括生活服務、美食、天氣。日歷、實用工具、手電筒等。

分類六:娛樂消遣  包括娛樂、笑話段子、星座運程、表情等,有內涵段子等。 

分類七:購物優惠  包括商城、團購外賣、導購、電影、折扣特賣等。

分類八:新聞閱讀  包括新聞資訊、報刊雜誌、小說、漫畫、聽書等。

分類九:旅遊出行  包括地圖導航、酒店、火車、高鐵、公交地鐵、用車等。 

分類十:金融理財  包括支付、銀行、股票投資、彩票、記賬等。

        昨天睡前用讀書軟件瀏覽了幾本小說,第二天點開一個購書App時,頁面上整整齊齊列出了昨晚我瀏覽過的作家的書。不用說,一定是讀書軟件通風報信,把我夜讀的內容洩露給了圖書電商。其實,購書App推薦的書目中不少我早已購得,大概因為這些書是從實體書店買的,而App的情報網尚未延伸到線下購買紀錄。而且,App還沒和手機攝像頭「勾搭」,不然,它定要唆使攝像頭偷看我的書櫃,掌握我的購書空白,更精準地刺激我的買書欲。

  讀《西遊記》時,常受一個難題困擾:唐僧的行蹤是如何洩露的。盤踞潛伏在取經路上的妖精們似乎有一個共享的通訊網絡,實時追蹤唐僧師徒的行蹤並發布在妖界群聊之中。若把人生比作取經路,我們都是取經人。而手機裏的那些App或瞄準你的錢包,誘你豪橫支付,或耗費你的時間,讓你沉迷其間,真真像極了《西遊記》裏支起大鍋、淌着口水等吃唐僧肉的各路妖精。這些App,有的面容姣好,巧笑倩兮,好比女兒國的玉兔精、陷空山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有的表情悍橫,各恃法寶,張牙舞爪,又好比黑熊精、老虎精、豹子精;還有不少背靠實體機構,詐立名目,巧取豪奪,不正如那些下界為妖的神仙佛祖身邊人嗎?

  如前所述,App們和妖精一樣,不但對我們的日常行蹤瞭如指掌,還互通消息,沆瀣一氣。當我們一不留神,被捕入了App的洞府,可沒有孫悟空打將進來搭救性命,更沒有仙佛在雲端喝那一聲:孽畜,還不現出原形,隨我去吧。唯一可做的,只能如大唐聖僧般正心誠意,固守本心,抵禦外邪,就像跟從佛教要我們遵守的戒律一樣。事實上,這份堅定恰是孱弱如唐僧終成正果的根由所在,也是我們在這個App林立的世界裏取經之必需。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漫談荔枝

網上傳來曾智華親身講述自己的荔枝驚魂:

蟬鳴荔熟!我肥碌日日行街市,發覺近排大量荔枝運到,糯米糍、黑葉、桂味……唔貴。

今年,眼睛睇咗當食咗可也。因去年的「荔枝驚魂」,仍纏繞未散,無謂再嚟。

講乜?正是去年荔枝大豐收,自己又買、朋友又送,多汁好味,於是,食呀食。

正是日啖荔枝N咁多顆,雖無長作嶺南人,不過,就充分體會到「荔枝上火」感覺。

無停繼續食。食食下,突然有朝起身,右邊頸部生咗個雞蛋仔咁大的腫瘤。㩒落去,唔痛,但唔知係乜。

有人話痰火核、有人話腫瘤。為安全起見,立即去搵家庭醫生「小明」李家仁。

佢睇兩睇、按兩按,嚴肅表情話:「可大可小、可大可小。小的,是水瘤;大嘅,你要有心理準備。嗱,我寫紙俾你去幾處驗啦!」

就咁,開展咗個左驗右驗旅程。先到對面診所抽血、睇睇癌指數。再過隔離另一耳鼻喉科專家處驗,無事。

跟住去搵甲狀腺專家H醫生。

嘩,超級好生意,等足三個鐘!又㩒又超聲波:「曾先生,應該無大問題,但為穩陣起見,你再去化驗所做多次超聲波,我要攞個Second Opinion。之後返嚟啦!」

搞咗兩星期,再到H醫生處:「為確保無事,我替你抽組織再驗,睇吓是否惡性。」一針打落,抽出一大筒瘀血。全程使咗兩萬元,終發覺無事。三個月後,腫瘤消失,但唔驚就假!先戒荔枝。

不時不食為荔枝

  多數蔬菜瓜果,都配得上「不時不食」這四個字。但如果再錙銖必較,評選出個最優解,恐怕就都要為荔枝讓路了。

  古時候有「一騎紅塵妃子笑」;如今水果攤上百家爭鳴,一段時期一個品種,當荔枝登場你便知道,夏天的腳步近了;而它每多留一天,品種變化一次,貪吃鬼們也會跟着倒數,心照不宣。一個冷知識,荔枝在古時候又稱「離枝」,意為離開枝頭多一秒,味道就會差一分,赤裸裸地挑釁着時間,無奈的是,為了這一口,人類還要乖乖就範。

  在大多荔枝愛好者心中,都會有個跟品類相關的鄙視鏈。比如早早現身的妃子笑,雖然名字雅緻,但味道差強人意,只能當解饞一試;要等到飽滿而富層次的桂味出現,才見真章。而另外一張「比武擂台」,則是地域屬性的。只不過就好比奧運會中的乒乓球,人人都知道中國「封神」,就看曾經的冠軍,還有沒有實力衛冕。荔枝的競爭也算異曲同工,那些「種子選手」、「天才苗頭」無一不是出自廣東。傳說,在運往大江南北的荔枝當中,每兩顆裏就有一個是「廣東隊」,更不用說喜歡分享的魯迅先生,剛一入口就跟家鄉的做了對比,高下立現,殘酷得直白。

  目光聚焦「廣東隊」內部,更是一場鏖戰。從糯米糍到桂味、從掛綠到仙進奉,幾乎所有荔枝品名都產自這裏,是實實在在的「神仙打架」。如果記憶力不好,只需認得「仙進奉」,因為它身價高,且出山晚,要一直等到七月上旬,其他品種幾乎「絕跡」才姍姍來遲。味道也絕不是尋常「傻白甜」,汁水充沛肉質脆爽,吃起來帶着一股蜂蜜悠長的香,有它在,荔枝的甜就有了高級感,所以好飯不怕晚,但凡吃到仙進奉,這一年的荔枝,便沒有遺憾了。

兵變無損普京政權 卻為烏方帶來契機

極富戲劇性的俄羅斯兵變「旋生旋滅」,原本投入烏克蘭戰爭一年多的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創辦人普里高津(Yevgeny Prigozhin)忽爾倒戈,揮軍朝着莫斯科進發,出師理由儼然是「清君側」。兵變上演僅一天,震驚全球的奇異行動戛然而止,借助白羅斯居中調停,僱傭兵掉頭折返烏克蘭營地,名義上是「以免爆發流血衝突」,實際上必然是普里高津與總統普京談判的結果,只是霎時平息干戈的具體內容尚未公開。

白羅斯總統辦公室指出,該國總統盧卡申科在普京同意下,與普里高津展開談判,對方答應停止繼續向莫斯科推進,條件之一是保證集團武裝分子安全。克里姆林宮聲稱,根據談判協議,普里高津會前往白羅斯,針對他這次武裝叛亂所展開的刑事調查獲撤銷,參與行動的瓦格納武裝分子不會被檢控,並可與國防部簽約加入正規軍。剛於上周末,普京才在電視直播中斥責普里高津叛國,對國家及人民背後捅刀,目前的狀況算得上是火速「特赦」。

「短命兵變」雖然告一段落,但留下很多待解的謎團。第一個謎團當然是兵變的真正動機,為什麼瓦格納集團敢於悍然挑戰普京?導火線顯然是僱傭兵與正規軍不和。普里高津原以「普京大廚」的特殊身份受到器重,糾集三山五嶽之眾幹盡正規軍不方便幹的「髒活」,驍勇凶殘為所欲為,在俄烏交鋒當中戰績不俗,然而近月卻曾多番高調投訴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y Shoigu)和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沒有提供足夠彈藥,甚至一度威脅要退出烏東巴赫穆特戰場;更指控他倆說謊瞞騙普京和民眾,烏戰軍情弄虛作假。尤其令普里高津難以忍受的是,國防部定下七月一日為死線,所有在烏克蘭作戰的「志願部隊」必須在此之前簽署合約,歸併於正規軍名下,鳥未盡,弓已藏。僱傭兵若被收編,等於一向「冇王管」的軍權被褫奪,普里高津於是孤注一擲,用意並非真的推翻政權,而是迫使普京站在自己一邊,同意瓦格納集團繼續擁兵自重。

第二個謎團是這場已爆發的內訌為什麼瞬間了結?估計是倒戈者知難而退。普京一來早已贊成紹伊古的收編僱傭兵計劃,二來兵變剛開始就馬上將普里高津的行為定性為叛國,發放出來的訊息清晰不過,這位總統權衡利害得失,與其討好僱傭兵,不如安撫正規軍,所以「普京大廚」轉瞬間淪為「普京棄卒」。普里高津並非有勇無謀的莽夫,他明白一旦因為直搗莫斯科而引發內戰,儘管正規軍忙於對付烏克蘭,但相信仍有餘力跟他們決一死戰,以寡敵眾的僱傭兵無把握取勝。既然「爭寵」的意圖失敗,那麼「失寵」的普里高津唯有撇下瓦格納集團,任由正規軍收編,自己流亡到白羅斯,談判條件之一就是普京網開一面不追究所有叛亂分子。

第三個謎團是這次叛亂會否動搖普京的統治地位?兵變發生之初,外界擔心俄羅斯內戰一觸即發,隨時形成軍閥割據局面。目前的情況則是,強人普京的顏面無疑是受辱了,但他手握的政權沒受到太大衝擊,最低限度紹伊古和格拉西莫夫繼續與普京組成軍事上的「三位一體」,暫時不愁分崩離析。比較讓普京擔心的恐怕是軍方前線士氣受挫,影響烏克蘭戰場上的得與失。瓦格納集團原本可用來對付烏軍,收編之後等於消失了,何況正規軍未必信得過這些有叛亂前科的僱傭兵(部分甚至是叛亂再叛亂,他們脫離正規軍改投瓦格納集團),儘管暫不清洗,俄軍在對付烏軍方面難免出現布陣缺口。

表面上,普京政權未受嚴重損害,不過這場令舉世瞠目結舌的「短命兵變」可被視作烏克蘭反攻的契機。事實上,烏軍已乘機在東部及南部戰線展開猛烈反攻,奪回百多平方公里土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兵變事件暴露普京並非一切都盡在掌握,揶揄「來自克里姆林宮的男子」現時可能非常害怕,躲藏起來不敢露臉。

接下來第四個謎團,俄烏之戰會否提早結束?戰事結束離不開雙方和談,和談要看條件;多是某一方打勝仗。一是烏克蘭反攻成功,另一個可能是俄羅斯反守為攻,但短期內看不出成事。如果烏克蘭短期內不能反攻成功,而俄羅斯仍然只能死守,則一定是第三者跳出來撥起談判大葵扇,中國將是最佳國家。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從十年「一帶一路」到香港教育之路

由英國殖民管治下的香港,再至九七回歸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獅子山下,這裏都是東西文化薈萃之地,但從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地理各領域的認知及情感層面看,重英美歐澳日,輕視幾乎整個人口最多,面積最廣,全方位發展潛力巨大的亞洲大陸,此一香港「文化」至今依然,進步緩慢。

從世界大局看,近日由中國召開的中亞五國高峰會議,由此而衍生的成果,實在不容小覷。當中,彼此共同簽署了《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下稱西安宣言),內容提及「涉及彼此主權,獨立、安全、領土完整的發展道路......」這是建構更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推動整個亞洲的政局穩定,造福亞洲人民,進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貢獻。

積極回應《西安宣言》

另外,《西安宣言》亦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十周年為新起點,作出整體發展策略,「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擴大產業與投資合作,推動中國—中亞交通走廊建設,支援建立中國—中亞能源發展夥伴關係......」。

作為一個退休教師,我會從教育角度看,留意到宣言中所示:「將全面深化人文交流合作,積極開展體育、考古、旅遊、醫療衞生等領域合作,辦好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文化藝術年暨中國—中亞青年藝術節活動,推進互設文化中心,擴大人員往來,鼓勵青年交流,共同實施「文化絲路」計劃,中方願意繼續向中亞國家青年學子提供政府獎學金名額,在中亞設立更多魯班工坊,傳統醫學中心,幫助各國培養更高素質人才」。

進一步,作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社會各界以及學界應如何回應《西安宣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把握機會,不落人後,順勢參與,充實香港,並為國家以及世界生命共同體付出應有的作為與擔當,這裏先要值得提及的是,特首李家超先生政務繁忙之下,早前已選擇前往沙特阿拉伯作出港事訪問,以行動實踐,以結果為目標,為促進香港與中東及中亞各國多元交往,先行搭橋。現在適值國家《西安宣言》的公布,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更要相繼作出較深入之跟進。

世界政經局勢變動不居,波幅不斷。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咬定改革大政不放鬆,二三十年後,綜合國力有明顯全面提升之勢,但中國愈奮鬥有成,美國就愈警惕,事實上,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已有世界戰略部署,目的是防備中國,特別是針對2012年,國家主席習近平積極有為的、名正言順的、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的、有擔當的大國外交政策。中國的大國外交政策,是在守緊不干預別國內政、不結盟,奉行獨立自主的大前提下,中國拓展外交更大空間,發展更大的經濟貿易,文化的交流。

十年來一步一腳印

回顧歷史,20139月習近平到訪中亞哈薩克及烏茲別克,正式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隨即在10月於印尼國會演講,又提出「海上絲綢之路」。同年11月,正式公布成為國家戰略,亦成為中國「大國外交」策略的重要核心支柱之一。再至20146月,於北京召開的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上,習近平將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概括為「一帶一路」,並且再闡釋核心的內容,這就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又提出沿「路」建設的原則就是要「共商,共建、共享」,從學校乃至社會教育的現場看,這是十分重要的,這是一切發展的價值支撐,是人類文明再往前抑或向後退的關鍵。

口號不能代替實質內容,事實上,「一帶一路」開拓十年,一步一腳印,至今,中國已與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與沿「路」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已達10.4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超過1300億美元。其中,全長1035公里的中國昆明到寮撾萬象鐵路已全線通車,而中泰鐵路,雅萬鐵路等大型基建項目也在不斷落實推進,彼此在大面積、多元的互聯互通,造福各國人民。

魯迅先生在《故鄉》中說過:「這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西漢張騫,唐朝玄奘都艱苦卓絕走過古代陸上絲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經歷的,就是海上絲路。今天中國的「一帶一路」經已十年,是傳承與創新,是和平與發展,是建構人類生命共同體的實證,「一國兩制」下香港正規與非正規的教育應如何從知、情、急、行的各層面,逐步踏上這「一帶一路」裏頭?從十年「一帶一路」到香港教育之路,尋問幾個問題:香港的各大學開設的科系,究竟與「一帶一路」的發展,能產生多少相關作用?中、小學界的師生對「一帶一路」概括的認知,又有多少?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一帶一路」辦公室,工作情況開展又如何?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戒律

在大乘佛教中,六度萬行是修練成佛的重要途徑。其中,「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指六種修成功德的要點。 其中持戒是恪守戒律 (如五戒十戒) 等。另外捨己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持戒能除去惡業。

持戒,可能是修行中最難守的事。卻如此重要。

戒律,與經和論合稱三藏。沒權利問為什麼,只須持守,這條界線,如何守着,也許只有自己最清楚。修行人,必須時刻儆醒自己。在密室,無人的情況下,仍要保持。

怎樣守法?是切切實實遠離可以犯戒的任何情況。戒律不容懷疑也不可試探,不能如玩「一二三、紅綠燈」,測試戒律的「底線」、神靈的「容忍度」。

守戒的態度最起碼是什麼?是儆戒無虞。縱遇命難,生命和戒律在面前二選一,只能選戒律:戒律比生命更重要;這個不是性格的良善溫柔,也不是道德的操守高尚與否。看持戒,有如比生命更看重;很難想像,世間竟然有這樣一條底線。有生之年,不得逾越。

傳統有一種說法,護戒如護眼。戒如此珍貴,要把她懷抱在心,用自己的身軀、用自己的性命去保護。

任何事物,有可能影響持戒的,都應當成有異物飛近眼睛般,斷然拋開。

佛陀在臨涅槃之際,留下「以戒為師」。是的,世上沒有能以此作為生活、思想及行為的規範。就算世事變化,弟子也可以根據當日的戒律去思考自己行為。

不修行階段,都有所謂誓言、應諾守持,才能令傳承完整。

沒有戒律,人心沒有方向。一旦破戒,後果遠超戒律字眼上的負面破壞。

戒律是一種約束?其實戒律是去除我們習氣和執着——從根本最大最難的解脫包袱。透過持守戒律,防非止惡,無犯惡行,棄除惡業,以勝妙法;種善因,得善果。每條戒,能解脫一項毀犯該戒的惡果,解脫造惡所要承受惡報,所以戒又稱「別解脫」。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心理學術語,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類的心理狀態的能力,這些心理狀態包括情緒、信仰、意圖、欲望、假裝與知識等。自閉症通常被認為是缺乏心智理論的能力所造成,各種疾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思覺失調、阿茲海默症、酒精成癮、藥物成癮等也可能傷害這個能力。這個理論源自於哲學,進入心理學領域後,慢慢成為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精神病理學的研究重心之一。

心智理論這個能力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但除了人類之外,包括多種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侏儒黑猩猩、紅毛猩猩等,以及大象、海豚、貓和狗等,都被認為可能初步具備簡單的心智理論能力,只是這在學者間仍有爭議。

以下是一個做了無數次的實驗:

實驗員告訴一群孩童:「小明從糖罐偷了一粒糖,放在自己的紅盒裏。他離去後,母親拿走紅盒裏的糖,放回糖罐。小明回來,會在哪裏找糖?紅盒還是糖罐?」

參加實驗的孩童,4歲以上的懂得答:紅盒!4歲以下的大多數答:糖罐!自閉孩子幾乎無一例外地答:糖罐!

心理學家名此實驗為「錯誤信念任務」(false belief task)。要正確答「紅盒」,必須正確地推論(infer)小明怎樣想:小明不知道媽媽已將糖放回糖罐,還誤以為糖仍在紅盒裏。孩子必須代入小明去思考,才能給出正確答案。心理學家將理解別人的想法、心理、感受等等能力,名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4歲以下孩子,言行給別人的印象是自私和自我中心,他/她有什麼慾望,便立刻要滿足,否則大吵大鬧。其實,這不一定是自私,而是孩子還未有ToM

每個人都清楚自己有心智(mind),不過,別人是否也有同樣的心智呢?古希臘有一派哲學家認為:我只是推論,人人都有心智,別人是人,因此別人都有心智。其實,我無法百分百肯定。我傷心時流淚,我看見你流淚,我便推論你傷心,甚至我看見貓狗流淚,便推論貓狗傷心。可是,鱷魚流淚卻並非傷心。大多數情況,我憑別人面部表情、身體語言和說話,推論別人的感受和想法,都正確無誤,但我始終不能百分百肯定。

知人口面不知心

正因為人不能百分百肯定別人的想法和意圖,才會有欺詐。測謊機都靠不住,資深演員、慣犯和受過訓練的特工等等,都能「欺騙」測謊機。正因人只能憑推論認識另一個人,所以就算知交相識幾十年,夫妻之間朝夕相對,都無法百分百了解和明白對方,以及預測對方行為。老祖宗早有明訓:「知人口面不知心」,然而,人不會時時刻刻如此警惕自己。這消耗太多心力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信任別人,直至發現別人不值得信任為止。

明乎此,就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害怕精神病患者,因為一般人無法理解他/她們。更正確的說法,在一般人心目中,精神病患者沒ToM,大家無法溝通。無論精神病學家和醫生怎樣用大數據說明,絕大多數精神病患者都沒有暴力傾向。患者只會在急性思覺失調、濫用藥物、沒定期服藥或治療、缺乏病識感之下,才可能構成暴力威脅,而且只有極少數患者如是。問題是,面對患者時,沒有人可以百分百肯定他/她沒威脅,醫生也不能肯定。

美國神經科學家Robert A. Burton講過一個親身經歷【註】。他在三藩市總醫院工作時,法庭指派一名女犯見他。該婦勒死了18個月大的女兒,她認罪。法庭在判刑前要知道她的行為有沒有生理原因。在個多小時內,她和Burton相談甚歡,表現跟正常人無異。她離去前,Burton問她為什麼勒死女兒。她不言不動良久,才突然說:「我受不住哭聲。」Burton呆了,他不知道她說的是否真話,亦無法明白為什麼嬰兒哭聲會讓她動了殺機。

希望在AI

1980年代開始,英美不少學者研究:有什麼方法可以預測到某類性格和經歷的人會有暴力行為,但至今都找不到可靠方法。自殺亦然。統計數據只能顯示,在什麼社會條件下──例如經濟不景、生活艱難、價值失範、治安崩壞、社會充滿悲觀虛無氣氛等等時,自殺率會上升,甚至計算出某甲自殺風險達幾多巴仙,卻依然無法斷定某甲會否真的自殺。

現時,最有希望成功的反而是AI。美國田納西州有大學曾隨機挑選從未企圖自殺的病人,將其背景和病歷交AI評估,以及預測哪些病人會在幾星期後企圖自殺。令人吃驚的是,AI的準繩度竟達80%90%。這只是個別例子,未足為訓,還須做大量評估,才可肯定AI是否比醫生和精神病學家更「了解」病人。

終有一朝,人類再不能說自己是「萬物之靈」,AI才是。人類永遠都害怕AI,不能信任AI,因為AIToM,人類亦不能憑ToM了解AI

註:Robert A. Burton, A Skeptic's Guide to the Mind: What Neuroscience Can and Cannot Tell Us About Ourselves


2023年6月22日 星期四

「假設」歷史

  最不能加「如果」的,大概是歷史。有句話我們耳熟能詳:歷史不容假設。但最常被人加「如果」的,大概也是歷史。小到一己腰包:如果我當時買了那隻股票,現在早就實現經濟自由了啊。大到人類社會歷史進程,比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在《思想錄》裏寫道:「如果克麗奧佩特拉的鼻子長得短一些,整個世界的面貌就會改變。」

  當然,「如果」云云,只是發發白日夢罷了,倒是給藝術創造了新的空間,民間傳說、野史故事乃至宏闊的史詩,多從「如果」起步。現在,借助於AI超強的創造力,這些「如果」裏的白日夢能變成逼真的視覺效果了。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幅圖片:英式街道上,有一位警察在巡邏,有趣的是,他不騎車也不騎馬,而是坐在一匹駱駝上。漠然的駱駝與周圍的英式環境構成一種獨特的效果。這幅圖是AI的作品,針對的是國外社交媒體上一個熱門的假設歷史話題:「如果印度統治英國會怎麼樣」。如果把這個「如果」交給史學家,可能會寫出一本大部頭的書來,但交給AI的話,就是這麼一幅搞笑的圖片。

  由此想到了孔老夫子,《論語》中記載,子貢問孔子:「管仲這人算仁者嗎?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去給桓公做宰相。」孔子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只是說:「管仲輔助齊桓公稱霸天下,老百姓至今還受其恩澤啊。」又感慨道:「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話充分體現了早期儒家的權變與靈活,非後世腐儒可比。同時,孔子在這裏也假設了一回歷史。如果把他這段話輸入給AI,或許會得到這樣一幅圖片:身材魁梧的孔子穿着未開化族群的服飾,披頭散髮地走在路上。這副形象和如今在孔廟見到的「萬世師表」大相徑庭,卻會讓《論語》變得更加生動。看來AI雖然不能改變歷史,卻也能為讀史增添更多趣味呢。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未知之境

二零一四年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劇照

  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理查德.羅茲在著名的《原子彈秘史》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故事,今天讀起來仍耐人尋味。

  一九三三年九月十二日,匈牙利裔美國核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在大英博物館附近的路口等着過馬路,他剛剛閱讀了前一天「原子核物理學之父」歐內斯特.盧瑟福的演講報告,裏面提道,「任何在原子轉化中尋找能量來源的人都是在胡說八道」。西拉德突然萌生了核連鎖反應的念頭,意識到盧瑟福錯了。「當他過馬路時」,書中寫道,「時間在他面前裂開,他看到了通往未來的道路,看到了世界的死亡和我們所有的痛苦,以及未來事物的形態」。之後西拉德協助愛因斯坦致信羅斯福總統,催生了研製出人類首枚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而隨後發生的一切我們都知道了。

  歷史總在不斷地重演,當今世界對於「人工智能可能會威脅人類」問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屬誇大其詞,有人卻認為已迫在眉睫,似乎也讓我們陷入了故事中相同的處境。我們到底該對人工智能有多擔心?至少在劍橋大學教授約翰.諾頓看來,二零一四年的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暗藏不少答案,似乎能從中得到某些啟示。

  這部上映於九年前的電影講述了關於人工智能的驚悚故事,主人公加利在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擔任程序員,他受老闆納森之邀前往深山中的別墅一起度假,實際上納森另有目的,他之前研製出智能機器人艾娃,為了確認她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希望加利協助他完成對艾娃的圖靈測試。在隨後的測試中,加利發現艾娃不但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還通過干擾測試來說服加利幫她逃脫控制。最終納森被殺死,加利被鎖在房間,而艾娃坐上原本要接走加利的直升機進入人類世界,這場人類和機器的PK以艾娃取勝而告終。

  作為本片導演的亞力克斯.嘉蘭是英國小說家,他自幼就着迷於人工智能概念,曾參與編導多部科幻片,這部他自編自導的電影,凝聚了他對人和機器之間邊界的思考─究竟機器只能是為人類服務,還是某一天可能替代或消滅人類?按諾頓的話說,當人工智能正日益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就有理由開始擔心,這部電影對人工智能的憂思不僅是針對這個時代的一種預言,更為重要的是,它也提出了對人類命運的種種假設與隱喻。

  以電影片名為例,《機械姬》出自拉丁語Deus Ex-Machina,意指「機器裏出來的神」,而本片把Deus(神)這個詞去掉,意味着這回造物者不是神,而是人類,是老闆納森扮演了神的角色,他研製出艾娃,把冷冰冰的機器變成了完美的智慧體。與此同時,實驗室的牆上掛着一排機器人的臉,像一副副面具,而面具起源於古希臘悲劇,恰預示着不祥的結局,也就是納森的死,實際上納森對人工智能的進化程度大大低估,他自以為掌控一切,殊不知最終沒有逃出艾娃的算計。至於由人類創造出來的艾娃,當她成為一個獨立的新生命體後,就不必再像任何人,她依靠資訊和能源生存,其強大是人類不可比擬,正如電影中加利曾對納森說,「如果你創造了一個有意識的機器,那將不再是人類的歷史,而是上帝的歷史。」

  巧合的是,日前全球數百名頂尖科學家和科技界領袖發表聯合聲明,警告人工智能對人類生存構成的威脅堪比核戰,而《機械姬》中也早有類似預言,影片穿插了大量有關核彈的伏筆。比如,納森被灌醉暈倒之前,他說了一段來自《薄伽梵歌》的詩句:「在戰場上,在森林裏,在斷崖邊……」而這段話曾由「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翻譯,就在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實驗之前,當試驗成功後,奧本海默又引用了梵歌裏的「我成為了死亡本身,無盡世界的毀滅者。」這句話在影片中也有提及,以表達對智能機器人的擔憂。至於加利,他的手機鈴聲則來自英國OMD樂隊的歌曲《Enola Gay》,歌名正是二戰時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綽號「小男孩」原子彈的飛機名。

  從某種程度講,《機械姬》的這樣處理方式,與日本少年科學漫畫家浦澤直樹的《冥王》頗為相似,當機器人阿童木醒來後,他寫下的竟是毀滅人類的原子武器公式,也許經過人工智能的計算,得出的結論都是殺死人類,才是對自己和對地球最好的選擇。而面對人工智能引發的「末日」,人類能做的,恐怕就像經典科幻片《星際穿越》(Interstellar中那位老物理學家,臨死前還在反覆吟唱狄蘭.托馬斯的《不要溫順地走進那個良夜》,這詩句彷彿是他的聖經,也更像是一個夢魘。

  在諾頓看來,早前有「AI教父」之稱的科學家辛頓退出谷歌以警告人工智能技術的危險,擔心的不僅是機器比人類學習得更好更快,還有這項強大的技術完全掌握在少數大公司手中,令科技巨頭們陷入一場可能無法停止的競賽,並最終將我們帶入一個未知之境,而這一切都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毀滅。他說,我不是悲觀主義者,但現實與電影的距離,似乎只剩下一步之遙。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如何監管AI?為什麼?

人工智能(AI)是科技應用的熱門話題,為加強初中學生對AI的認知和技能,香港中文大學及賽馬會自2019年起,開展為期3年的「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聯同六間先導學校合力設計及編寫AI課程。

對於中學年級的同學,學習相關創新科技可以讓學習更具吸引力和協作性。同學們不用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實踐和批判性思維來學習。這是成功學習的未來趨勢。

人工智能課程促進了更加靈活和民主的教學方式,為中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權和對學習的控制權,促進了認知能力和理解力的發展。國際研究表明,STEM的學習對大學錄取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學習創新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掌握和創意應用等尤為重要。而且可以在未來有更廣泛的職業選擇。掌握人工智能知識是必須的課餘學習選擇之一。

研究開發AI(人工智能)及擁有相關技術的企業集團,在全球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世界各地對這般「顛覆性」(disruptive)的新興力量趨之若鶩。然而這些私人或公私合營的企業有多可信可靠,又為誰服務?現屆特區政府多番強調「無創科、無未來」(註1),那麼,市民將要面對的會是怎樣的創科?怎樣的未來?

歐洲議會日前表決通過全球首項監管AI 的法例草案,並與27 個成員國就最終立法展開談判,目標是今年底達成協議。新的法規不止是歐盟市場和管治本身的事情;歐盟作為一個政治及經濟實體,為國際社會制訂規範(norm entrepreneurship),是發揮其「軟實力」的一種方法(註2)。

今次歐盟搶先確立AI管治和監管制度,即使該法案預計最早要到2026年才會生效,有關建議已成為該政策範疇的國際合作基礎。而歐盟的科研和貿易伙伴須注意相關規定及往後發展,更不能排除因為滯後而未及遵從,或制度上的矛盾所造成的損失。

歐盟——規範的先驅

歐盟今次通過的草案,對人工智能技術實施多項監管,包括禁止在公眾地方使用例如人臉辨識等遙距生物辨識技術,及要求人工智能系統主動披露由AI技術生成的文本、圖像、代碼、音頻等內容。草案亦按風險程度規管AI應用,有潛在傷害人類健康、安全、權利或環境可能的,都歸類為高風險級別,例如可影響選舉結果的人工智能系統,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的大型社交網絡平台、關鍵基建設施、教育、人力資源、公共秩序和移民管理等,將被列入高風險名單。

同時,歐盟委員會較早前已經執行5項內部操作指引,要求員工「在關鍵及時間上敏感的流程」中避免使用AI ,使用時不可泄漏不在公共領域的信息,要注意AI的回應可能不準確、揑造或帶有偏見,AI產生的內容有可能已侵犯知識產權,及用AI生成的內容不可複製到官方文件。

要及早識別AI這個「有無限可能的」科技所可能構成的風險,並提供有說服力的評估,而非在「末日預言」和「美麗新世界」兩者之間隨意揀一個立足點然後自說自話,是任何自許着重創科的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明顯地,歐盟現階段選擇了在AI可以產生影響的環節(the point of impact)施以規範和管理,基於保障使用者、知情權、私隱權、知識產權及其他權益而定出應用範圍,並運用公權力為我們把關;接下來就是要建立一個具足夠權力、資源及公信力的機關,來判定誰須負起產生不良後果的責任。

歐盟對準了對AI過度依賴造成的風險,演算法把歧視、偏見合理化的可能,虛假消息的製作和傳播,對個人行為和私隱的監控侵犯,以及網絡安全漏洞等多方面,跟持份者和公民社會反覆商討,期望在保護公眾利益的前提下,促進AI研發及擴大投資。

2021 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諮詢委員會在《新的和新興數字技術對於促進和保護人權可能產生的影響、機遇和挑戰》報告,就「對技術的整體理解、對人權採取整體辦法,整體的治理和監管努力」提出呼籲(註3)。不過這個方面「整體」的努力,實在無可能擺脫世界各地管治體制差異所引致的價值觀之間的競爭和衝突。獨裁政權會以維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社會穩定和繁榮發展為由,投入資源開發並利用AI技術全天候對個人及社會實行數碼監控。

民主國家普遍擔憂政商力量會利用AI技術,在社會及個人層面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為,期望AI時代更能有效促進「開放政府、開放社會」的理想,新技術可以鞏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規範,為公民社會「數碼賦權」、開發新的公民參與和決策模式、促進共融多元和社會公義、對權力腐敗發出預警,並對當權者及其背後的利益施加更有力的制衡、問責。

在「末日前的美麗新世界」?

不難想像,國際間就AI 技術的開發和規管方式,將會因應各地政治和經濟考慮而出現明顯差別,就一些本應得到全球關注的共同議題在名義上求同存異,實質是各行各路,很大機會出現「割裂」(fragmentation)形態,並且產生劇烈競爭,促使世界各地的官方及非官方持份者透過 AI技術,預備不同方案來進行演習和壓力測試,不斷加強上文提及的風險辨識和評估能力。

在這個情况下,一如其他處理國際社會之中大大小小矛盾和衝突的「互信建立機制」都不會發揮效用,反而各地主管國防和國土安全的部門,不大可能克服將AI「武器化」的誘惑,即一方面模擬策劃在「敵方」製造各種混亂、試圖干擾經濟及操弄出對自己有利的政治結果,另一方面尋求方法來阻嚇對方採取相同手段來對付自己。

同理,AI會不會令困擾人類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惡化,關鍵是相關技術開發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加強人類整體能力來促進生產力、提升生活質素和應對環境氣候變化問題,還是主要藉自動化進程來取代人類在勞動、認知、思考、決策和溝通各重要環節的貢獻。

不能將風險武斷簡單二分

從技術開發的角度來看,這兩個目的並不互相排斥,不過前者肯定較後者更能讓新技術帶來的利益和好處,合理地分配到各階層及崗位的人;而後者則肯定導致在工序和服務可以轉為「自動化」的行業,大幅縮減前線、基層工作崗位,而從整體生產總值提高得以受惠的只有少數人,其他人都不能避免要面對被取代後再被邊緣化的厄運。這個「末日前的美麗新世界」的想像,是促使歐盟要定出高風險名單來規管AI 技術的基礎之一。

AI技術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我們不能武斷地將風險簡單二分為「目前的」和「長遠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開發和掌控技術的政經集團會坐擁更多資源及更大權力。問題依然是:他們會為自己和其他人創造一個怎樣的未來?為人類社會造成怎樣的震撼?

1:〈 行政長官出席香港創科教育中心成立儀式致辭〉,2022712日政府新聞公報.

2: Kenneth Chan, Power through trade: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European Union's norm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Hong Kong, Asia Europe Journal , 18 (2020):413-427.

3:Report of the Human Rights Council Advisory Committee, Possible impac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new and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with regard to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19 May 2021.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橡皮黃鴨

巨型黃色橡皮鴨香港站的展出已經完美落幕了!兩隻巨型黃色橡皮鴨最後一日在維港展出,其中隻更在巡遊結束後,獲維港兩岸萬人歡送下,於灣仔對出海面原地「放氣」完成展岀,餘下另一隻留在添馬公園對出的海面,第二日被放氣及移走。不少市民趁最後機會,在最後一刻與黃鴨打卡告別。朋友得知剩下隻黃鴨將被移走,故一早前去添馬公園碰碰運氣,終於成功見到黃鴨,心中感到非常高興,希望黃鴨日後可以再次訪港,與香港市民重聚。

什麼是鋪天蓋地?踏入六月,無論你到哪裏,都會見到兩隻橡皮鴨蹤影,港鐵站、渡海小輪、昂坪大佛,還有維港兩岸絡繹不絕的「打卡」人潮,社交媒體天天「洗版」,遍地黃鴨。

我曾以為橡皮鴨訪港是政府推出「開心香港」活動之一,後來發現是一場設計精準的「商業Show」。主辦單位是一個有二十年歷史的創意品牌,透過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策劃巿場推廣活動。根據網頁資料,他們為眾多國際知名品牌設計市場營銷方案,還有自家網購平台。至於今次活動的贊助商和合作夥伴,由跨國保險集團、電訊商、港鐵到金融機構都有,旅發局也充當一角(黃鴨放在金鐘添馬公園對開水域,想必須要批准),但活動與公共資源有直接關係嗎?高官打卡、政府新聞網出帖文,似乎是「抽水」湊熱鬧而已。

最令人莫名其妙,由橡皮鴨抵港一天起,媒體就大篇幅報道「牠們」行蹤,電視新聞裏,一隻鴨漏氣要直播,重新充氣也直播,在維港「暢遊」當然全程直播!記者們落力報道,以不同詞彙形容雙鴨狀態,四處訪問巿民感受,還不停推送最新消息,一時傳來「重新吹脹」,一時說「終於團聚」,一舉一動都成了「重要新聞」。

我想,平日新聞已經太多負能量,橡皮鴨形象可愛又充滿童真,可以消解社會戾氣,營造歡樂氣氛,於是,媒體大合奏,齊齊幫贊助商賣免費廣告,周邊商品也熱銷。

從前,新聞是新聞,廣告是廣告,記者角色很清楚,讀者也不會混淆;今天,有些新聞內容其實是廣告,廣告又會「扮」新聞,專業界線模糊,官商民卻樂在其中,無人問點解!最緊要開心!

臨之泰

從卦象看來,臨卦兩支陽爻在下,餘外四支陰爻在上,一般而言,陰爻代表小人,陽爻代表君子,所以本卦陰盛陽衰,論時運,還不是興盛的時候。但若依卦爻陰陽生滅發展的角度來看,兼參考十二辟卦的秩序,則「一陽來復」之時,陽氣始生,力量薄弱,只宜蓄勢潛藏。但臨卦則不一樣,已經發展到二陽爻的階段,象徵陽氣增長。所以彖辭曰:「臨,剛浸而長……」,表示陽氣逐漸積累,實有進步,向好發展的積極意味,因為當陽氣再上升一爻,便會變成泰卦,象徵利好的陰陽平衡。

所以臨卦雖然陽氣勢弱,但有正在增長的積極性,並且發展的空間和前景遠大,只是既然力量尚較薄弱,便要等待時機,不宜大刀闊斧,輕舉妄動。按照卦序,臨卦排在隨卦和蠱卦之後。隨卦有隨順他人之意,故較被動。蠱卦以繼承為核心,故不利大改革。相比之下,臨卦較隨卦多了一層自主,所以有一定的領導色彩。與蠱卦相比,臨卦少了繼承的侷限,所以開創性較大。

曾寫過《臨卦看領導智慧》,所謂臨,意思是親自處理,是領袖必要的特質。我們日常慣用詞彙中便有「親臨其事」這說法。由此推論,臨卦之義,代表具體實幹,臨場管理,並不是紙上談兵,策劃構思那麼簡單。憑以上的概念來理解全卦,當可知道臨卦各爻都是描述處理事情的方法與及其效果,以預示吉凶禍福。

說到吉凶,當年老師講解臨卦之德的時候,就曾經吩咐過我們,在斷定吉凶得失時,除了注意卦的本身之外,亦應考慮現實環境,例如提問者的處境、身份等。舉例來說,問事業運程占得臨卦,如提問者的工作身份低微(比如說餐飲業中的服務生,或辦公室助理等),則卦辭爻辭吉亦不主得益,因為臨卦主領導者親身參與管治,故不得其位者自然未能獲吉。當然,考慮客觀情況以衡量占卜的吉凶是基本要訣,絕不限於臨卦的推斷範圍之內。

本卦卦辭曰:「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當中的時間資料最為人所重視,所以易師占得臨卦,每多勸說問卦者,要在八月多加小心,以求趨吉避凶。我的看法,認為要瞭解這八月所指為何,應注意周人所用曆法與現代曆法的分別。現今國人所用為夏曆,因此正月建寅。商朝正月建丑,而周朝據說以商殘暴之故,所以不沿用其曆法,改正月建子。周朝立國,商代遺民避禍,乃遷往西南地區。據說現今西南彝族乃商之後裔,所以他們過年是在十一月(即好像我們的大除夕,十一月是子,到十二月丑就是新的一年了)。

考慮到曆法的問題,所以卦辭說的八月,應該是指未月,即農曆六月。我認為這解釋相當合理,因為正如前述,臨卦象徵陰消陽長的第二階段,有積極向上的意味。循着這個方向發展,即依十二辟卦的秩序,到未月便是遯卦,卦象是剛剛相反地陰長陽消,象徵引退之機。因為臨與遯兩卦是錯卦的關係,即陰陽互相相反,所以臨主進,遯主退,以此解釋八月之凶,實在最合理不過。

但是若以占卜吉凶為目標,則廣義一點來說,卻又不宜過度執着實際月份,只需要掌握卦辭的精神,把八月理解為事情進行到半路中途即可。所以具體來說,凡占得臨卦,所問之事,起初必有向好的發展,但到半途形勢亦必有逆轉,對此最宜深刻體會以定進退行止。

以下略舉一臨卦占例,權充談資。香港有一中型建築集團,主要業務在中港兩地,亦有提供各類相關專業服務如測量、工程物料採購供應等。集團中的一位小員工,通過了專業資格要求,成為測量師沒幾年,由於表現勤奮,上司對他相當器重。後來派他到國內擔任一個商住項目的監工,主要負責盯着國內各家承建商在用料、施工各方面合不合要求,特別是要杜絕偷工減料的問題。

那測量師當年雖還年輕,但由於出身寒微,有過歷練,所以雖有點成就,亦不敢沾沾自喜。當事人形容,這差事儼如欽差,權力雖然非常大,但又要怕受查一方有什麼藏著掖著,把自己给矇騙了,有朝一日出事了,烏紗掉了也就算了,還可能有刑事責任在後頭。如嚴查,又怕得罪人。查不嚴,公司方面又不會信什麼問題都沒有,真是裡外不是人!他們集團規定,每任欽差只幹兩年,此等安排應該是為了保障稽查的有效性。若定為常任,則容易造成私相授受,互相勾結。所以當事人便想占上一卦,看看此去兩年的吉凶。

結果占得臨卦六三爻獨發[獨發的爻有兩個主要作用:(1)表示事情的應期。(2)表示事情原因的性質。]

臨之泰

臨卦爻辭曰:「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要瞭解爻辭的意義,應先要掌握這甘字所指為何。有先賢學者認為:「甘者,佞邪說(悅)媚不正之名也……」,意即不懷好意,不正經的甜言蜜語。這說法自有可取之處,唯據我的經驗,這甘字,亦包含另一層意思,就是天真、不成熟之意。這兩層意思,都保存在現今的日本語當中,所以形容食品甘甜可口,或形容人天真淳樸都用同一形容詞「甘い」。

六三在下卦的最上,在居高臨下的地位。然而,六三陰爻柔弱,不中不正;又是下卦「兌」的主體,兌有悅的含意;因而,六三是以甜言蜜語的和悅態度為餌,領導眾人,當然不利。不過,如果當事人覺悟到自己這種態度的危險,因而戒慎(警惕謹慎 ),就可避免災禍發生。 

據卦爻解釋說,在這次親臨其事,調查管理時,無論是接受某些人刻意討好獻媚,或是懷着因循心態,以為可以平安過渡(甘臨),都是無利益的(无攸利)。我便特別提醒當事人,凡事要跟規矩辦,寧可得罪人,不可接受好處(即所謂甘)。因為無論如何希望做到面面俱圓,到任後約一年,必然出現問題。到時若有把柄握在別人的手裏,後果不堪設想。如能徹底領悟卦爻之訓誡(既憂之),則縱有困難,或發生事端,亦可保平安無事(无咎)。

結果要看泰卦:

泰卦——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意為凡事沒有始終平直而不遇險阻的,沒有始終往前而不遇反覆的。上地下天,卦象為天地交泰,原本在地下的坤陰上行,天上的乾陽下降,天地之氣互相交合而通泰。反之,坤陰若停留在下,乾陽停留在上,則為陰陽窒塞,沒有交流而成否卦。

卦辭「小往大來」是就卦象說,坤陰在外為小往,乾陽在內為大來。易經以陽為大,喻君子;陰為小,喻小人。「小往大來」為小人離去,君子回來,君子通達之義。

《象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是從卦氣上來解釋,泰卦為陽氣(君子)增長到最好的一卦,相對的則是陰氣(小人)在消退。意即只要堅守正道,則萬事如意,一片和氣,上下交融。但亦應慎防物極必反,泰極則否來。

當事人履新一年多後,一次回港辦事,帶了點茶葉送給我,乃順便問起他差事辦得如何,對方答道:「公司出了點問題,香港總公司有一位股東的親戚,在國內是建材買手,他跟當地承建商合伙造價,多年來黑了不少錢!起初他們每天領我去花天酒地,又給我塞錢,希望我爭一隻眼,閉一隻眼,還說出不了什麼大事,有事香港的大老闆會擔着,真把我當小孩耍。我謹記訓誡,油鹽不進,該查的查,該匯報的匯報,是吃了不少苦頭,但終於等到爆雷,現在我要把工作交接妥當,下一年便改投別家公司」。

由此例可見,對於卦辭和爻辭中,個別文字意義的領略,實不宜死執字面意思,而應多考慮廣義的解釋。那造假事件的爆雷,並不發生在八月,而是當事人履新後約一年左右,正正是任期的半路中途(兩年的一半)。這次當事人能全身而退,實歸功於他能做到「既憂之」。假設他貪圖利益,以為人人皆如是,什麼時候才會追究到自己頭上來,則正中「甘臨」之弊,結果便不可能「无咎」了。

2023年6月18日 星期日

俄烏戰爭讓世界成新格局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鬥近日再度激烈起來,烏克蘭大反攻已開始。美歐向烏克蘭提供的軍援自今年起大幅升級,特別是在坦克、長程導彈和防空系統方面,反映西方深信烏軍有力壓倒俄軍,而烏軍很可能先在南部反攻,藉着西方坦克戰力優勢,在平原開戰盡量收復失地,以增日後和談的籌碼。不過,俄軍過去幾個月也加強備戰,設立多重防線,烏軍手上的新武器並不足以一舉擊潰俄軍。

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影響世界,中國雖然沒有捲入戰火,但是國際格局已然大變。新形勢對中國有利有弊,若單從正面角度而論,從此以後,我國會多了兩個有力的朋友助拳。

中國在世界上從來不缺友邦,但是朋友當中,地位顯赫的國家不多,譬如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過去美、英、法3國經常跟中國作對,俄羅斯與中國關係尚可,但「老大哥」也有自己的盤算,對北京始終處處設防。

俄烏戰爭爆發之前,中俄關係合中有分,兩國絕非推心置腹。據說,俄羅斯最強的導彈攔截系統,是安裝在中俄邊界。去年,攻打基輔的槍聲響起後,莫斯科要將最先進的自走炮運往前線,結果被發現,那些自走炮原本都是部署在俄中接壤的邊境。

然而一切俱往矣,俄羅斯進攻烏克蘭之後,被西方世界孤立,莫斯科再無選擇,只能全面向北京靠攏。此後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中,中國終於可以迎來一個真心的朋友。

世界棋局大變,亦促使法國重新考慮國際定位。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已放言,歐洲不應再做美國的跟屁蟲,近日更傳出消息,巴黎正積極探風,且看能否跟隨埃及、阿根廷等國,一起加入中國牽頭的金磚國家行列。若然此舉屬實,證明美、法兩國之間的鴻溝愈挖愈深,法國正逐步投向中國陣營。

以往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美、英、法是一黨,中國的一方處於弱勢。未來的形勢可能大不相同,中、俄、法會漸趨抱團,3強中又以中國為首,北京在世界的影響力必將大幅度提升。美國主導全球的日子,或許再難復返,這一切追本溯源,都是始自俄烏戰爭。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酒與易學

南方人,對酒認識不深。幼讀《醉翁亭記》,背誦“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實並不知道是甚麼一回事的。

甚麼時候開始飲第一杯酒?想不起來了,只記得當時因大學畢業那年,與宿友到大埔,因廣告金句“你精我都精,飲杯竹葉青!”,叫了一小樽竹葉青,嘩!感覺不錯,比雞尾酒之類好接受些。特別竹葉青的名字很美,印象殊深。

喝過竹葉青之後,某天因着竹葉青的名氣,再來了一小杯,想不到,竹葉青出奇地「易入口」, 當時剛開始學易,突然猛然想起,容“易”,平“易”,簡“易”,變“易”,不“易” … 古文酒酉相通,“酉為秋門萬物已入”,屬西方,生肖屬雞,好記得很!這是另類學易法,不可師為。

有關飲酒之道,佛、道兩家看法不同。清朝鄭板橋有云:「酒能亂性,佛家戒之;酒能養性,仙家飲之。我則有酒學仙,無酒學佛。」但非佛非仙,卻喜易學,《易經》怎樣看酒?或曰:「酒,在易經中是一個典型的物象。」

看坎卦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一樽酒,兩盤食物,以及裝水的瓦罐,將如此簡約飲食從窗戶送進,最後無罪咎。雖說坎卦是危險掛帥,此爻仍有心情以薄酒飯食作簡單祭祀,可謂履險如夷。拿一樽酒,兩碟小菜,用瓷盆裝好(古代只有瓦缶,不盡衛生),敲窗求見以結交新朋,終能“酒逢知己千杯少”。開懷暢飲吧,不會有問題的。但若不知節制,飲成醉翁,打鬧淋頭,就不好了。
《易經》有四大難卦,一為屯,二為坎,三為蹇,四為困。其中以坎卦為首,困卦次之,因二卦都有內險,最難處理,坎卦以酒解難,而困卦則勸人不要飲酒過量。困卦的九二爻辭曰:「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凶,無咎。」其中的「困於酒食」正是指因飲醉食飽而苦惱,不得脫身。

其餘三個涉及飲酒的卦,是震卦、中孚卦和未濟卦。震卦的卦辭說:「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這裏雖然沒有「酒」字,但「不喪匕鬯」之「鬯」,是古代祭祀所用的酒,用鬱金香釀黑黍而成。而中孚卦的九二爻辭則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其中提到的「爵」,是古代飲酒器皿,借指美酒,實際是用美酒來象徵誠信。

最後,是未濟卦的上九爻辭:「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言明飲酒沒有罪咎。若飲酒至將頭埋於酒中而濕了頭,就無誠信可言了。在《易經》的卦辭和爻辭,有六處直接或間接提到酒,給予酒文化的不同內涵。先看需卦九五:「於酒食,貞吉。」《序卦》說:「需者飲食之道也。」九五爻是需卦主爻,所以「需於酒食」,有酒有食,呼應了《序卦》傳。《象慱》又說:「酒食貞吉,以中正也。」把美酒、美食和美德並列。

夾著中國人哲學的筷子

筷子的稱謂、用法和互動,生動詮釋了《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智慧。處身於外地的中餐館,不時見到的一幕有趣場景,洋人拿著一雙筷子,不知所措同桌的華人看在眼裏,臉上流露出一種混合著憐憫與沾沾自喜的奇怪表情。

筷子,距今至少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是中國人主要的用餐工具,成為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筷子不僅是中國獨有的餐具,也包含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和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筷子也被許多國家所接受。

筷子的歷史

關於筷子發明的歷史尚無定論,民間傳說筷子是由商朝末代國君商紂王的寵妃蘇妲己發明的,這雖然只是傳說,但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據史籍中所記載的最早的筷子是在商紂王時代,不過當時的筷子稱為「」。商紂王使用象牙為材料製作成筷子,用美玉製作成飲酒的杯子,生活奢侈,引起了朝臣的擔憂。

清代的象牙筷子和玉柄餐刀

《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史記·宗微子世家》: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最能說明筷子歷史的最直接證據就是考古發現,據考古發現,距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筷子是在商代都城安陽殷墟的1005號墓葬中發現的,出土了6支青銅箸。殷墟中青銅箸的發現,可以說明,最晚在殷商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筷子的雛形——「箸」,而青銅箸只是商朝的統治階層所使用的,更低層的平民使用的應該是材質更低劣的筷子或者是年代更為久遠的勺子。而筷子的發明歷史應當更為久遠,有學者推測筷子的發明應當在夏朝時期,這還有待考古發掘進行證明。

到勺子,勺子作為飲食器具的歷史應當比筷子更久遠,在距今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用勺子進食的證據。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梳理一下中國人的餐具脈絡,在新石器時代,因為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和粟,所做成的主食也就是粥飯,方便用勺子進食;而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們飲食的種類和方式都在不斷豐富,只用勺子進食再難以滿足飲食的需求,於是出現了用筷子進食,飲食器具也不斷發展和豐富

中國長期的歷史中,筷子一直是以「箸」稱呼的,知道明朝時期,在北方民間因為一些忌諱將「箸」改稱為「筷子」,而在官方和士大夫之間仍稱為「箸」;到了清朝和民國時期,「筷子」已成為主流稱謂,至今在我國福建東南沿海一帶仍稱作「箸」。

筷子包含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

筷子作為中國人的主要餐具有數千年之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也形成了關於筷子的許多型制、用法的規矩,也包含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1天圓地方

筷子的形制是一頭圓一頭方,方的一頭代表著地,圓的一方代表著天,這符合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同時代表著中國古人秉承天道圓通、行事做人要方正的處世哲學。這也是「民以食為天」的由來。

用法則是代表圓的一方夾取食物,則代表著人定勝天,說明人類可以利用智慧和科學,順應自然,造福人類

2天地人三才之道

筷子一頭圓一頭方,代表天圓地方,而使用筷子的則是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人們使用筷子的時候,大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和小指在下、中指居中,這些都符合易理中的「天地人」三才的觀念

地人三才之道,講究秉承和遵循天地自然的規律,做人則要講求仁義,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實現人與自然的合二為一,這也是中國古人的至高追求

《易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3、陰陽觀念

中國人用筷子講究用雙,而沒有單用一根的,做事的時候也講究「好事成雙」。一雙筷子由兩隻組成,是說大部分時候陰與陽是對立的;用筷子的時候,單用一根是簡單的將陰陽割裂,用雙則是陰陽合二為一,只有陰陽相輔相成才能完成事情,說明天地萬物是陰與陽的有機統一

我們在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是為陽;一根為從動,是為陰,這也暗合陰陽兩儀之道

4、七情六慾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著人有七情六慾,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而人將代表著七情六慾的筷子掌控手中,方可嘗盡人間五味,方是人生滋味。

《三字經》: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呂氏春秋.貴生》: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5人情往來

在中國許多重要的儀式上,也將筷子作為重要的禮物送給對方,表達一定的祝福和寓意。比如送給新人,寓意珠聯璧合、快生貴子;送朋友,寓意平等友愛、和睦相處;送老人,寓意快樂永久、福壽無疆;送孩子,寓意筷長筷長、快長快長。

中國人用筷子的忌諱

中國人在使用筷子的長期歷史中,也行成了許多不成文的規定,這其中包含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直到現在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也都教育子孫後代應該遵循這些禁忌。

1、使用筷子時要擺放整齊,一雙筷子也要長度一樣,否則就向死人用的棺材板一樣「三長兩短」;

2、筷子不可以插在飯中,因為這樣像是在給死人上香一樣;

3、飲食時使用筷子要尊重禮儀,不可以拿著筷子到處扒拉食物,不可以用筷子敲擊碗盤,不可以將筷子放在嘴裡嘬來嘬去,這樣代表不遵守飲食的禮儀;不可以用筷子指著別人,筷子放置在碗盤上也不要指向別人,這樣代表不禮貌。

4、不可以飢不擇食,將筷子使倒。

5、在吃飯時失手將筷子打落在地,會驚擾地下的先祖,被認為是不孝的行為。

6、去其他人家赴宴的時候,不應該在主人動筷子之前動筷子。

中國不同的地方關於使用筷子的禁忌還有很多,這都可以看出中國作為一個講究禮法的古老文明的深厚的文化積澱,也代表著中國古人的智慧、信仰和哲學理念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肉身的力量

AI尹光肯定是人工智慧翻唱其他歌星的產物,當然包括劉德華、李克勤、古巨基,之類。歌聲像真度接近百分百,高音低音,快調慢調,全不走樣,甚至可以按要求調校。目前暫時最紅的歌手,肯定就是AI尹光,我聽了AI尹光唱林家謙的《一人之境》、姜濤的《Dear My Friend》和和楊千嬅的《可惜我是水瓶座》,不聽猶自可,一聽實在令人回不了頭,忍不住一聽再聽。其實早前已有一堆AI歌手出現,如AI孫燕姿、AI陳奕迅和AI張國榮等,但比起這個AI尹光,明顯都有所不及。

AI尹光厲害之處,是連之前AI歌手遭人垢病唱歌沒感情,來到這一刻,問題似乎也克服了。這個AI尹光唱歌是有感情的,尾音的運用,語氣和段落的鋪排都不簡單,更有風格,而且唱得非常有感情。

AI歌手進步神速

其實整個AI歌手的熱潮是始自今年三月,當時初代的AI歌手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唱歌猶如唸書般,沒有多大感情,但估不到AI的學習是如此快,到現在的AI尹光,出來的效果已和初代不同,改進了很多,尤其是感情把握方面。

AI尹光不費吹灰之力的《一人之境》

尤其《一人之境》的語氣,「友伴笑臉八個十個呀」、「節奏裡搖盪呀」, AI尹光把歌詞加了個「呀」字,簡直是畫龍點睛,完全把尹光的市井風格唱了出來,且帶ad lib即興味。 AI尹光不費吹灰之力,便把林家謙的《一人之境》輕鬆駕馭,變成《尹光之境》,現在我再聽林家謙的版本,腦海裏也不期然響起了AI尹光的聲音。

Dear My Friend》都唱出味道

AI尹光唱姜濤的《Dear My Friend》,也唱岀了懷念故友的情感,簡直不輸原唱,尤其想到尹光到這年紀,「孩子的歲月輕狂 躲開世道瘋狂」這些歌詞由AI尹光口中唱岀來,甚具說服力,滄桑的唱腔,聽來別有一番風味。

《可惜我是水瓶座》唱出中年男人失戀凄愴

不只男歌手的歌唱得好,連女歌手的歌也難不到AI尹光,《可惜我是水瓶座》竟唱出中年男人失戀的凄愴,麻甩佬的悲情把握得恰到好處,絲毫也不突兀,完全顛覆楊千嬅原裝版本的少女味,就算不超越原唱,也足夠打成平手。

至於孫燕姿,一個變了十個百個,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拔根汗毛,吹氣即成無數的化身。

孫燕姿被訪問感受,應對得體,一方面表示欣賞由01創造出來的歌聲,另方面感慨,「原來我是可以被取代的」。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取代已成趨勢,很容易引發「被取代恐懼症」,人之為人,人之獨特性,似乎愈來愈脆弱和稀薄;真希望世上再有德國哲學家本雅明,另寫〈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續篇替我們解析迷思。

此事讓我想起「以假亂真」的老話。AI歌聲,如同AI寫作,模擬度出色得真假難辨。箇中的「亂」字用得好。混亂、迷亂、搗亂......如一湖春水被吹皺,現實世界裡的血肉真人被迫在亂局裡應對,各自尋路,別出心裁地建構自己的獨特性。為了謀生牟利也好,為了爭回一口氣也罷,都要加倍努力費神了。

然而,「真」字同樣是關鍵。當我們說「亂真」,便是先假設有個「真」的存在,而且是具有獨特意義地存在,無論「假」的部分如何似真,相比於真,終究是假,欠缺了某種「真力」——真的力量。

什麼是「真力」?

我相信是肉身的力量,即,實實在在的生命體驗,由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走出的曲折道路。這道路,或該說是在這道路上的真實人生,常被貫注於創作裡面,無論是歌曲或文字,當我們聽當我們看,總在不知不覺間把創作者/演繹者的體驗帶到欣賞過程裡面,或在欣賞之前或之後,始可被完整地撼動。就以閱讀為例,面對文學作品,我是說嚴肅的文學創作,除了欣賞內容和筆調,我們更必關注一般所謂「作者生平」,渴望了解到底是何等模樣的生命經驗會讓他或她選擇這主題、這情節、這設計、這語言,以及眼下作品在其生命經驗裡,有什麼樣的特殊意義。錢鍾書說讀書像吃雞蛋,只要關心雞蛋好不好吃便夠了,沒必要關心母雞長什麼樣子;我是不完全同意的。如果你嘗到的是一粒長相或味道非常獨特的雞蛋,當然有理由也有興趣多瞧母雞一眼。愈是動人的作品,愈有關注作者生平的價值。

生平,便是肉身,之於原創作品是有力量的,而這力量,AI歌聲和AI文字皆欠奉,後兩者純粹是機械式的模擬,不管仿得多好,終究沒有沉重肉身的厚度和溫度。你可以不在乎這些厚度和溫度,但它的存在能夠拉近你和作品的距離,讓你與作者之間有更緊密的共情,所以,更深刻,更有味道。

有了AI,作者未死,反而在相比下更是不可取代。只因有肉身。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科學家用幹細胞合成人類胚胎

顯微鏡下一個合成的小鼠胚胎圖像

        近日,美國和英國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幹細胞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合成的人類胚胎結構組織,從而在不需要卵子和精子的情況下生成人類胚胎。據悉,這些合成人類胚胎與人類早期發育階段的胚胎相似,屬於合成胚胎方面突破性的進展,可以幫助人們研究遺傳疾病的影響和反覆流產的生物學原因。然而,這一成果也引發了嚴重的道德和法律問題,因為包括英、美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沒有關於製造或處理合成胚胎的法律。

  614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瑪格達萊娜.澤尼克─戈茨(Magdalena   ernicka-Goetz),在波士頓舉行的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年會全體會議上,介紹了這項工作成果。她說:「我們可以通過重新編碼(胚胎幹細胞),來創造類似人類胚胎的模型。」據介紹,這些合成人類胚胎模型與人類早期發育階段的胚胎相似,沒有心臟和大腦的雛形,但包括繼續形成胎盤、卵黃囊和胚胎本身的細胞。

助解遺傳生育之謎

  上述研究的目的,是讓科學家們了解所謂的「黑匣子」發育時期。當前,科學家被允許在實驗室培養胚胎是有14天的法定期限的,其後必須銷毀,科學家通過查看妊娠掃描以及捐贈用於研究的胚胎,進一步了解發育過程。

  不過,最新的合成人類胚胎模型已超過14天、達到了被稱為「原腸胚形成」(Gastrulation)的階段。在此階段,只有一層細胞的囊胚會發生重組,發展出人類的三大主要系統:神經系統、肌肉骨骼系統和消化系統,形成身體的基本軸。

  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幹細胞生物學和發育遺傳學負責人洛弗爾─巴奇(Robin Lovell-Badge)說:「如果你真的用幹細胞模擬正常的人類胚胎發育,你可以得知關於在不必使用早期胚胎進行研究的情況下,人類如何開始發育,以及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

  研究人員稱,研究可以作為了解遺傳疾病的影響和反覆流產生物學原因的重要窗口。據英媒去年8月報道,澤尼克─戈茨與以色列的科學團隊曾用小鼠幹細胞創建模型胚胎樣結構,經過8天的發育,這些「胚狀體」具有了腸道、大腦和心臟的早期胚胎結構。

合成胚胎屬於法律真空地帶

  不過,這一最新研究引發了關鍵的法律和倫理問題,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沒有關於製造或處理合成胚胎的相關法律。

  這些合成胚胎在臨床使用上會出現嚴重的障礙。將合成胚胎植入子宮是違法的,科學家尚未清楚這些結構是否有能力繼續發育,或能否植入子宮繼續發育成為「人類」。另外,針對小鼠和猴子的幹細胞進行的動物研究表明,即使科學家們試圖將合成胚胎植入動物體內,胚胎也無法存活。目前英國未有相關研究的法律基礎,如此製作的胚胎能否被視為「生命」也未可知。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副研究主任布里斯科(James Briscoe)說:「與有既定法律框架的體外受精(IVF)產生的人類胚胎不同,目前沒有明確的法規來管理人類胚胎的幹細胞衍生模型。現在迫切需要制定法規,為其創建和使用提供框架。」

  英媒稱,這一進展凸顯出,該領域的科學發展速度已經超過法律完善速度,英國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着手起草「自願指導方針」,以管理合成胚胎的工作。

幹細胞合成胚胎知多啲

     幹細胞是什麼?

  幹細胞是人體的原材料,也就是產生其他所有具有特殊功能細胞的細胞。在人體或實驗室的適當條件下,幹細胞分裂形成更多的細胞,這些細胞被稱為子細胞。這些子細胞要麼變成新的幹細胞,要麼變成具有更細化功能的特化細胞,例如血細胞、腦細胞、心肌細胞或骨細胞。人體中沒有其他細胞具有生成新細胞類型的天然能力。

  研究幹細胞有什麼用途?

  通過觀察幹細胞在器官組織中的成熟過程,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發病機制。

  幹細胞可以被引導分化成為特定的細胞,可用於再生和修復人體內受損或病變的組織,受益人群包括脊髓損傷、帕金森病、阿茲海默症、癌症等。

  幹細胞可以用於檢驗新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對幹細胞進行編程後可更準確地檢測靶向藥物效果。

  為什麼使用胚胎幹細胞會有爭議?

  胚胎幹細胞從早期胚胎中獲得。而人類胚胎幹細胞則從人類胚胎中提取,即卵子和精子通過體外受精形成的一組細胞,因此有人提出了關於胚胎倫理學研究的一些問題。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於2009年制定的人體幹細胞研究指南規定,來自體外受精胚胎的胚胎幹細胞只有在不需要時才能加以利用。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用思念控制

腦電波

日常生活之中經常同親人有腦電波的溝通。舉例某天我想吃一樣午餐,未出聲老伴已講出想買的食材;這種事情以前也跟母親 有腦電波的 交流,距離甚至很遠。近年腦電波更多次越洋發威。某天經過一間老舊竹製品店,見到一些小型竹籃,忽然記起小時候跟父母去杭州旅遊,在街邊小攤子買了一大堆迷你竹籃,什麼顏色什麼形狀都有,紅黃綠紫,圓形方形葫蘆形,全都好可愛。

印象中,每隻竹籃售價不過一兩毫,我和妹妹每人挑了十隻,滿載而歸。回香港後,送了一些給同學,其餘用繩子串起,掛在床邊,有的放髮夾,有的放橡皮圈。三十歲重遊杭州,已看不見這些小攤子。這裏的竹製品店,也沒有迷你竹籃。

當晚收到妹妹whatsapp留言,說她無緣無故想起杭州的迷你竹籃,還問我記不記得有這些籃子。至於為什麼事隔多年會突然想起,她也不清楚。

又一天,我想起一個不常見面,但偶然會在電郵聯絡的朋友。硬要追溯原因,大概是保健藥物差不多用完,要去補貨。很久之前,這位朋友曾經問過我這種保健藥物什麼牌子,可能因為這個緣故,就閃起她的樣貌。之後一兩日,一直在想她。不知道她近來可好,不知道她跟我們另一位共同友人有沒聚會?就這樣,思念的電波太強,她的電郵來了,跟我問候。

科學家最近宣布,通過網絡傳遞,位於印度的一名志願者使用腦電波,向8千公里之外的法國志願者腦中成功傳遞了一條信息。這一科學試驗從原理上,驗證了人類「腦對腦」直接交流的可行性。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上。實驗中,有428歲至50歲的健康志願者參與,其中位於印度特里凡特朗地區的一名志願者頭戴無線連接互聯網的腦電圖儀,腦中想像一個簡單的問候語,如「你好」或「再見」,信息傳遞成功。

人腦之間的遠程信息控制

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描記器(electroencephalography,簡稱 EEG),記錄大腦激活神經細胞中的電波活動,並將「你好」和「再見」單詞轉換成二進制。
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描記器,記錄大腦激活神經細胞中的電波活動,並將「你好」和「再見」單詞轉換成二進制。

据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描記器(electroencephalography,簡稱 EEG),記錄大腦激活神經細胞中的電波活動,並將「你好」和「再見」單詞轉換成二進制。然後通過電子郵件發送到法國東北部斯特拉斯堡,那裏的一台計算機翻譯這些信號,再使用電刺激將其輸入接收者的意識之中。

這些信息在志願者的視覺中以一束閃光方式呈現,且閃光具有逐次性,使接收者能夠解碼消息中的信息。儘管法國的志願者沒有聽到、也沒有看見這些問候語,但能正確解讀所收到的問候信息。

之後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類似實驗,成功傳遞兩個不同地點志願者的思維想法,他們分別位於西班牙和法國。研究結果顯示,總誤差率僅為15%,5%出現在編碼一方,10%出現在解碼一方。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人類首次「幾乎直接」彼此通過大腦發送信息。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去年也宣布,他們實現了兩個人腦之間的遠程行為控制,即通過互聯網利用類似技術,發送其中一人腦中的簡單「想法」,實現對另一人大腦及手部動作的瞬間控制。不過,他們的成果當時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也未在科學期刊上發表。

使用意識控制飛機飛行

人類大腦交互技術一直在吸引科學家的關注。早年德國科學家的實驗顯示,7名飛行員使用意識控制飛行,並且達到令人驚奇的精準度。

一群來自慕尼黑理工大學和柏林工業大學的德國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架用大腦意識控制的飛機,以避免大腦和飛機之間的複雜肢體操作。

這個飛行模擬測試請來7位具有不同程度飛行經驗的參與者,其中一位參與者完全沒有實際駕駛艙操作經驗。測試者們完全通過大腦指令實現了足夠高的操作精度,他們都能夠保持飛行的航線,在測試的某些部分還達到了飛行員考試的要求。

研究成果表明,即使是只有少量或者沒有操作經驗的飛行員,都可以直接使用大腦意識輕易地控制飛行。

早年美國俄勒岡大學研究人員發布一種設備,聲稱能夠接近實時地監控一個人所思考的事物。

十多年前,美國一項實驗偶然發現了第六感或心靈感應存在的證據。研究者們在一個視覺感應實驗中發現,三分之一的實驗參與者能夠在眼睛看到之前,提前幾秒鐘預先感到照片的變化效果。其後香港有導演拍制一套「一秒拳王」,講述主角知道對手一秒前的動作。

心靈感應可以從生物角度解釋

人類大腦交互技術一直在吸引科學家的關注。一直以來,一些科學家致力於研究人類思想中不為人知的領域,他們相信能夠發現或喚醒人腦中不同尋常的潛在能力,目前科學家仍不能確定人腦潛力的界限,被視為DNA之父和神經研究大家的克里克(Francis Crick)承認,「我們對於人腦不同部位的認識仍處於初級階段」。

西班牙《國家報》文章《思想有極限嗎?》中稱,頗受爭議的英國生物化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20年來一直在進行科學實驗,以證明人類思想能力的強大遠遠超過人們所想像,心靈感應和預感等現象可以從生物角度得到解釋,它們是正常的行為。他說:「我們從祖先那裏繼承了這些技巧,對這些技巧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動物、人類、尤其是思想的本質。」 

謝爾德雷克認為,思想不是頭腦的同義詞,不是關閉在腦子裡,而是「延伸到我們周圍的世界,與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相連接」。此外,正如現代物理所證明,思想不是被動的關係,而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意味著兩者之間的互動」。也就是說,人類的思想是受外部環境影響的,但它同時也在周圍環境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這個被稱為「延伸的思想」的理論認為,與電磁場的存在一樣,思想也有自己的場域。

意願在思想傳播中非常重要。當一個人決定幹某件事情,例如打電話或回家,就會向事情對象,如接電話的人或家裏的人反映他的意願。謝爾德雷克認為,某些人或動物能夠捕捉到這種意識。事實上,對腦電波的分析證明,某個行動的意願可以使神經網絡在事件發生之前先行運作起來。

科學證實「他心通」功能是存在的

心靈感應在另外一個層面——修煉界也可以稱為「他心通」功能——是指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不通過語言或行為的交流而洞悉他人思想的功能。

科學家們曾設計了嚴謹的實驗,以檢驗他心通功能存在與否。此類實驗通常需要兩名受試者,一名發出信息,另一名接收。此外,二者必須獨處不同房間,沒有任何途徑進行語言或視覺信息交流。實驗時發出的信息則由研究人員控制。

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的 Mainonides醫學中心所做的睡眠中超感知覺實驗是他心通經典實驗。一系列實驗結果於19661972年間發表於各類神經和醫學學術刊物上。 研究結果表明,他心通不存在的可能性小於千分之一。

另據《海灣時報》早年報導,一名阿聯酋沙迦患有自閉症的9歲神奇女孩Nandana Unnikrishnan,不用藉助任何媒介就能感知母親的情緒,閱讀她母親的思維。

而這種「他心通」功能,就連植物也具備。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儀專家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的大量研究發現,植物具備驚人的感知功能,可以事先知曉人類的心理活動。當時巴克斯特做的實驗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隨著一些科學家突破舊有的思想框框,大膽推理、小心求證,越來越多自然界的奧祕被發現。

其實在修煉界,他心通功能是修煉人公認的稀鬆平常的事實。此功能的存在,是因為人的思維並非虛無飄渺不可捕捉的東西,而是一種具有能量的實體存在。現代科學認為思維以一種電波似的形式存在。其實,如果人類能突破現有的由分子構成的空間,就會發現人發出的思維在另外空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完整的大腦形式。

修煉有素者能夠超越現有空間,而對他人發出的思維一目了然。這種對他人思維的獲悉便不僅僅是心理學家們所發現的一點模糊的感受了,而是一種無所不清的對他人思想的洞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