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經濟調整

中國經濟面對着不少困難,但這些困難都是有因由的,不是體制和戰略性質。例如最大的困難是房地產泡沫與土地經濟造成的地方債務危機和金融的壓力,主要是在2008年後信貸過度擴張,政府不恰當的政策造成。其中對私有的內房企業放縱不管,讓它們一方面過度建設,另一方面過度借貸,其中有大量內地資金非法逃離國內。這都是政府施政不當,對私營企業缺乏相應的監管,而不是中央對私營經濟的打壓。

經濟困難時期,私營企業不少暴露出管理和監管的問題。中國不少私營企業貪贓枉法,還是用着前資本主義封建和家族的管理文化與行為,對企業與僱員僅視之為攫取私利的工具。讓少數人先富起來成政治口號,卻沒有用法制道德將之規範,學資本主義只學了少數人暴利,並把財富非法轉移海外。過往20多年的大貪腐,除貪官污吏外,更主要是部分私營企業的問題。官商勾結,不只是官,還有商。內地長期只懲治收賄者,少有追究賄賂者,正反映出法不上資本的陋病。當前經濟困難,特別是內房企業的巨債,不是甚麼國進民退的政治化理由。民退之中不少是不但市場競爭加劇下經營不善,且是為避政府追稅反貪而主動離場。

市場經濟的主力是社會消費,但消費來自大眾消費,不是豪強消費。消費與收入掛鈎,就業和收入遞增是消費的推動力。因此,在經濟困難時還要求少數人先富起來,讓社會收入分配更進一步不公平,顯然會打擊就業、打擊大眾消費,最後是打擊經濟增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困難時用福利主義來保障普羅大眾,提升經濟增長能力,重心是改善社會的收入分配,使大眾消費可以維持,才可推動大眾生產。

中央政府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正是要糾正之前分配不公帶來的經濟泡沫化和今天的困難。內地大學的教授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對抗人民為中心,便是為要先富起來的群體對抗廣大的人民群眾,沒有反思近期的經濟困難,只反映他們的無知和政治之偏頗既得利益者。

中共歷來都有在經濟政策上的衝動造成困難,歷來都是經濟調整來克服。今次的泡沫自2008年前後而來,時間更長規模更大,調整不易。但經濟底子比前雄厚,調整的效果應更為顯著,只要不走上盲目市場化歪路,調整仍可以在幾年內完成。

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有選擇,自然找更好

早前台北自由行,發覺台灣的士不比香港的士好。

曾經有六個月密集地做放射治療,來來回回,乘搭多次的士,見盡司機大哥百態。不禮貌的有、不停響號的有、躁底罵其他司機和行人的有、不滿乘客提供行車路線的有、眼睛盯着小屏幕追劇的都有──幸好比例不算多。最常也最怕遇到是逢車過車,把的士當成一級方程式賽車般駕駛的司機,使我全程膽戰心驚,每分每秒抓緊扶手,不敢鬆懈。司機好不好,要看當日彩數。

某天約了朋友吃午飯。飯後傾盆大雨,路上完全沒「吉的」,於是朋友幫我們叫Uber。不到五分鐘,車子已到達餐廳門前。上了車,司機細心遞上紙巾,又問冷氣溫度是否需要調校,全程車的駕駛速度平穩而舒適。由於雨勢太大,我問他可否在商場內的地庫停車場下車,就不用淋雨,他欣然答允。這個地庫停車場,很多的士司機都不肯駛進去(但以前提議我下雨時到裏面下車,也是的士司機),原因是「從沒去過」。即使我強調可以帶路,地庫有的士落客處,不必收費,他們都不肯去。

那次經驗十分好。回家後立刻行動,在手機下載叫車程式。從此,除非一走出馬路就有的士,否則情願叫Uber

原來,我是朋友圈中最遲用這方法叫車的人。香港很多朋友早以它取代的士,理由跟我的體驗差不多──普遍駕駛態度好,服務水準高。有選擇,自然找更好的。

台灣的士司機跟香港一樣,擔心被搶走生意,不過費用較低;有些車隊竭力改善司機形象,或者標榜「最衛生」車廂等。對於我這些害怕速度感的乘客,坐得安心更重要。有一次我請司機開慢一些,他問:「坐計程車不是想快一點到目的地嗎?為什麼要慢?」本來想跟他解釋,我不趕時間,只是乘捷運要走很多樓梯,車廂擠迫時又怕被人撞到,才乘的士。當我準備開口時,已經到了目的地。真快!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記憶的溫度

  記憶是有溫度的,好像不太科學,但也有它的道理。

  一九九零年,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不必查日曆就記得,時間是九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七日。因為那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我既升職,又喜獲麟兒,三個第一次,記憶猶新。

  是陳翠婷自由體操獲滿分,報章題為「翠婷風采」的速寫。是一群fans群魔亂舞,在路邊傾情演繹風靡全國的亞運宣傳曲《亞洲雄風》:「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是身披綬帶、手舉獎牌奔跑的吉祥物熊貓「盼盼」,北京到處都是它的笑容。天安門廣場也矗立着一個巨大的「盼盼」──一如今年第十九屆杭州亞運,當年北京亞運期間正逢國慶和中秋。周遭人山人海,充滿節日喜慶。

  那些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慶主題花壇,北京好友蓮姨當時二八年華,每年都去看:一串紅、菊花、松柏等等擺出的花籃、花朵、飛龍、長城,後來還有噴泉。亞運過後,「開放的中國盼奧運。」此後她的記憶如明珠成串:兩票之差惜敗於悉尼;五洲交朋友,悶聲發大財;香港回歸前夕,成千上萬市民和遊客自發湧向天安門和長安街,她從沒見過那麼多人:走着,笑着,指點着四面八方的彩燈;天安門廣場東側豎起的澳門回歸倒計時牌;二零零一年七月十三日,電視前的全家聽到「Beijing」,歡呼雀躍;北京掘地三尺大改造,鳥巢、水立方,到處修路到處塞車,的士司機和胡同大媽捧起小冊子學英語,地鐵從一環一線鋪開更多的環和線,《北京歡迎你》。

  從亞運到奧運,走了十八年。

  北京奧運那年,我的好友小黃從海外去中國工作、學習或四處旅遊,去看天安門、兵馬俑和大熊貓,在教室和實驗室翻着字典打着手勢與中國同學交流,還走入尋常百姓家,包餃子、踢毽子。某日他在美國俄亥俄州,內陸小城舉辦「發現中國」活動,介紹中國的奧運、國旗、民樂、筷子、燈籠……

  十五年過去,許多東西一去不返,許多記憶也星滅珠沉。

  個人的記憶,有些是集體記憶拼圖中的一片,也許嵌在不起眼的邊角,宏偉敘事和大局圖景裏找不到。我的堂叔父染鴉片癮,妻離子散。抗戰時,外祖父母在重慶躲過大轟炸,祖父在日據廣州成為亡國奴。我的老表,游泳健將,幾次從長江中救起溺水之人,「三年困難時期」懷着能吃飽飯的單純心願參軍,隨即因公負傷,終身殘疾。個人的命運,是國運和不平等國際關係的縮影。所以,富強是古今無數政治家和平民的夢想。

  生於改革開放後的我這一代,也許是中國一百多年來最幸運的一代:沒有內訌外侮,不知饑荒匱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放的中國載着我們擁抱世界,騰飛雲端。富強真好,但富強也許不是「秦樓鴛瓦漢宮盤」,不是「白環西獻楛矢東來」,也不是封建時代「遞三世而萬世而為君」。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還告訴梁惠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申以「庠序之教」,才是「王道」。在當代,富強不但是為國民的安全和溫飽,更意味着個人自我實現的機會,以及人身和選擇的自由。

  久居海外的小黃,常遇語言、文化的挑戰:這個單詞沒聽說過,那種習俗原來如此,他的觀點別人不同意,自我為之,自豪的別人聞所未聞。它並不令人舒適快樂,卻是進步和幸福的源泉。這是個人層面的「改革開放」:走出三家村,置身五方雜處的環境中,接受批評,習慣異見,不斷求知和自省,學會給別人以時間和距離,變得相對包容且理性。現代文明社會正是由一個個這樣的公民組成,當代世界也需要興利除弊、開明開放的國家。四海會賓客,先要有世界的胸襟和眼光。

  記憶是有溫度的。當我隔海凝望,風露中宵,曾經溫暖的心情杳然難覓,曾經熟悉的人事面目模糊。一九七二年,余光中寫了那首《鄉愁》,以為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鄉愁「不是地理的,歷史的。」是在縹緗與想像中的古代中國,「詩經中的北國,楚辭中的南方。」在美國訪學時他萌生了身份危機:「五千年前,我的祖先正在昆侖山下正在黃河源濯足。然則我是誰呢?」我去過多處他訪美居留之地,我把九卷《余光中集》讀了又讀,他在時間與空間劇變中的掙扎,另不少人感同身受。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拿什麼拯救你

  不管人生有時候會多糟糕,請務必給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就像倫敦街頭的流浪漢詹姆斯.鮑文,在他最落魄的時候,偶然收養一隻無家可歸的小貓,竟實現了人生逆襲和自我救贖。

  和世界上大多數流浪漢一樣,鮑文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多年前他因與母親吵架而從澳洲跑到英國投奔姐姐,起初在一間酒吧工作,當時他心懷夢想,要成為一名像「涅槃樂隊」中科特.柯本一樣厲害的音樂人。他為此付出過努力,包括組建樂隊,和別人一起開辦唱片公司,發行專輯等,可惜成績都不太理想,專輯只賣出了兩張。或許是事業不順,他染上了毒癮,不僅丟掉工作,也失去申領救濟金的資格,變得身無分文,最終被姐姐趕出家門。只有一條睡袋的他,從此過上了風餐露宿、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涯。

  當時鮑文有多無助?他在後來出版的回憶錄《一隻名叫鮑勃Bob的流浪貓》中說,因露宿街頭丟失了證件,加上根本沒錢買回澳洲的機票,他只能靠撿垃圾餬口,甚至曾在超市偷過東西,有一次更因吸毒過量差點暴斃街頭。他被社會遺棄和鄙夷,「像個透明的人,沒有人多看我一眼」,就這麼渾渾噩噩地過一天算一天。終於有英國慈善機構向他伸出援手,安排他去戒毒,並給他一處臨時棲身之所──面積不大的保障性公寓。為了應付日常開支,他每天去公共場所賣唱賺錢,有時也銷售《大問題》(The Big Issue)雜誌,日子雖然過得比以前安穩,卻始終處在社會邊緣,看不到曙光。

  直到二零零七年春天,一隻流浪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鮑文的命運。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那是一隻受傷的薑黃色小貓,蜷縮在公寓的走廊裏,作為一個勉強度日的流浪藝人,他從未想過擁有一隻寵物。出於憐憫,他花錢給小貓治病,精心照顧牠,幫助牠恢復健康,然後將牠放回街頭,準備就此分別。但小貓卻鐵了心地留在他的身邊,還陪他一起去街頭賣藝。最後他決定收留這隻聰明的小貓,並依據自己最喜歡的美劇《迷離劫》(Twin Peaks)裏的殺手鮑勃一角給小貓起名鮑勃。在接下來的一年多的時間,鮑文和鮑勃這對人貓組合逐漸在歐美走紅,有人專程到他們慣常賣藝的地方打卡追星。鮑文也重獲新生,不僅與母親和好,也成功戒毒,更把自己的故事寫成書,甚至還買了第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子,並帶上鮑勃全球巡演,成了妥妥的人生贏家。

        波文在2012年還把自己和鮑勃的故事寫成書,書名為《街貓鮑勃:他如何拯救了我》(A Street Cat Named Bob: And How He Saved My Life )。它很快成為暢銷書,僅在英國就售出80多萬冊。

        2016年,該書還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A Street Cat Named Bob 流浪猫鲍勃》,鮑勃從此更是家喻戶曉。片中出演鮑勃的就是小貓本尊,牠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最有知名度的貓,其戴着小圍巾的標誌形象深入人心。用影評家的話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感人至深、積極向上的故事,還告訴人們如何去愛與被愛。為什麼一個生活拮据的人,願意收留一隻流浪貓,並拿自己少得可憐的積蓄,去為與自己無關的生命爭取一個活下去的機會?或許是內心受傷的鮑文看到這隻小貓,就像是看到了苦苦掙扎的自己,某種意義上他們是相互溫暖和治癒,是對彼此的成全和救贖。

       有關鮑勃的故事後來相繼又有5本書問世,並被譯成40多種文字。

        2019年底,鮑勃故事的續集《鮑勃的禮物》(A Gift from Bob)已經開機,預計影片將在翌年下旬公演。可惜,鮑勃沒有等到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問世就已經先走一步。

        鮑勃去世後,波文在臉書上發表聲明表示,是鮑勃拯救了他的生命——就這麼簡單。他還說,鮑勃帶給他的不僅僅是陪伴,還讓自己的生活從此有了目的和方向。波文這樣形容鮑勃:「他遇見了成千上萬的人,並感動了上百萬人。從沒有像鮑勃一樣的小貓,今後也不會有了」。「我覺得自己生命中的一道光已經熄滅。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 波文說。

  世間之事,往往無法盡如人意。鮑勃之死讓眾多粉絲為之心碎,對鮑文來說更是晴天霹靂。為了紀念這個來自喵星的小天使,人們在北倫敦為牠設立了一座雕像,碑文上刻有鮑文的一句話:「鮑勃永遠是我的摯友,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正如他在揭幕儀式上對鮑勃以人類相稱,「從我遇見他的那一刻起,他就豐富了我的生活。他拯救了我,也感動了數百萬人的生活,我為鮑勃感到無比自豪,並感謝我們共同度過的時光。」

  故事到此並未結束,鮑文失去鮑勃,也失去了精神寄託,他開始自暴自棄,重新吸食毒品。他在回憶錄中曾提到過找不見鮑勃時的絕望:有一次鮑勃受到驚嚇走失,尚未戒掉毒癮的鮑文,頓時變得六神無主,腦海裏就有聲音和慾望誘導說「來一口」吧。有誰能想到,這段話竟一語成讖。如今再次吸毒讓鮑文敗光家產,還賣掉了自己的房子,最終兩手空空,又變成流浪漢,十餘年的風光如南柯一夢,醒來後重回人生的原點。只是這次,他的身邊再也沒有了鮑勃的陪伴,這樣的結局未免讓人唏噓。

  另外,要特別提一下鮑文銷售的《大問題》雜誌,其內容以生活和娛樂為主,創辦者是英國護膚品牌「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的創始人安妮塔.羅迪克,她的初衷是要拯救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因此半賣半送地將雜誌批發給他們,然後大部分收入歸他們自己。自一九九一年雜誌首次發行以來,吸引了不少流浪漢加入,他們意識到除了乞討、偷盜之外,還有其他賺錢的方式,如今銷售該雜誌已成為很多流浪漢一個重要的謀生手段。

        該雜誌在發行二十周年紀念時曾提問:「大問題」的含義是什麼?答案是:面對混亂不堪和廢棄無用,要保有靈感和希望。比如對流浪漢而言,讓他們回歸社會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自食其力,唯有如此人們才更願意慷慨解囊。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習慣,不靠熱情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斯克蘭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cranton)進行的一項著名調查發現,在二百多個受訪者中,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人無法堅持他們新年時訂下的年度計劃。調查結果叫我驚訝,居然只是「百分之六十」?真的只是這麼少嗎?

  無論如何,百分之六十也是一個相當高的百分比,即在你與我之間,便有其中一個的我們,再加另一個部分的我們,無法養成新習慣。更糟糕的事實是,養成好習慣困難,而戒除壞習慣可以更困難。

  在《其實,你一直受習慣擺布:為什麼只是改變習慣步驟,就能更有創意、成功塑身、工作有效率?》(Making Habits, Breaking Habits)一書,心理學家傑若米.丁恩(Jeremy Dean)指導我們如何改變習慣,而第一步要明白的是習慣的本質。

  習慣是一種反覆出現的行為,往往沒有多少意識上的意圖。換言之,習慣是自動化的,即「對執行特定行動的無意識操作」,例如在進入房間時順手打開燈光,又例如當有人向你扔球時,你自自然然(即在沒有意識到正在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伸手抓住它,抓不抓到是後話。

  丁恩寫道,哪怕在我們清醒地生活時,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活動是由無意識驅動。在這自動駕駛模式之下,我們不完全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卻慣性地持續行動,這些行動就是習慣。

  無意識的習慣,比我們可以想像的要多得多。舉例,我們總在家庭聚會時,坐在媽媽的右側,這是社交習慣;在會議上,我們一邊聽取簡報,一邊點頭示意,這是工作習慣;又或像這刻的我一般,每寫成三行文字,便會以左手提起咖啡啜一口。

  習慣,不靠熱情,而是無意識的完成。這是習慣的習性,好讓習慣可以持續進行。習慣,是重複的,而重複會減少熱情。如果人們靠熱情來驅動行為,行為便難以長期持續。因此,執行習慣的過程是毫無感情的,這讓我們可以在不需要堅持的情況下堅持下去。但,這也增加了戒除壞習慣的難度。

  「意識到無意識是改變我們思維和行為的力量,這是改變的第一步。」丁恩如是說,而要動搖無意識的操作,還有數步:首先,你要確定你的動機。你需要一個「終極目標」來幫助你克服障礙。為了找出你的終極目標,你可以寫下「WOOP」,即你的願望(wish)、結果(outcome)、障礙(obstacle)和計劃(plan)。

  下一步,你需要通過找到合適的「條件情況」去執行想養成習慣的行為。這是一種「如果x,則y」的想法。假設你想減肥,你大可以設下「如果我要下樓,則會走樓梯」、「如果到了晚飯後的時間,則不會打開介紹美食的視頻」等等。

  最後的一步,是「重複你的行為,因為重複會導致自動化。」養成習慣是一回事,戒除習慣又是另一回(更困難的)事。丁恩寫道,「習慣提供了一個安全區,但也是一種很難逃脫的籠子。」

  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每隔五分鐘便去檢查一次電郵信箱呢?然後,你會發現,收件箱根本沒有有趣的東西,甚至沒有新郵件。然而,在下一個五分鐘,你還是會去檢查一次收件箱。統計數字指出,這個重複而簡單的動作,會吃掉我們超過四分之一的工作時數。

  這樣的壞習慣,屬於最愚蠢,或說最不值得的類型,因為即使沒有獲得獎勵(連一封廣告郵件也沒有),你還是繼續重複相同的行為,而僅僅因為你習慣於無報酬地這麼做。那怎麼辦呢?

  再一次,你必須先有意識的去覺察到自己的壞習慣。好消息是,壞習慣往往比好習慣明顯,顯而易見,只是我們總是嘗試去忽視它。接下來,還是老方法:自我控制。

  不過,丁恩的建議是:我們嘗試自我控制,但同時接受自我控制的短暫失敗。「自我控制就像一塊肌肉」,訓練可以讓它變得更強大,而當你沮喪於又一次自我控制不果之時,請記住:這是訓練的過程,而你的控制力將會越來越強大。

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團圓情結

  某種程度上,「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點。自古至今,中國人對「圓」有着格外的偏愛和珍視,更將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築裏的「圓」,是敬畏自然,因應「天圓地方」理念建成的天壇祈年殿,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繪畫裏的「圓」,是和諧包容,《太極圖》中兩隻魚首尾互咬,寓意互依互存,生出天地萬物;舞蹈裏的「圓」,是靈動鮮活,水袖一甩,空中現出一個圓,行雲流水,別具美感。

       我們的先民在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漫長歷程中,逐漸認識了數與形的概念。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大多為圓形或其他規則形狀,陶器上有各種幾何圖案,通常還有三個着地點,都是幾何知識的萌芽。先秦典籍中有“隸首作數”、“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的記載,説明人們從辨別事物的多寡中逐漸認識了數,並創造了記數的符號。傳説伏羲創造了畫圓的“規”、畫方的“矩”,也傳説黃帝臣子倕是“規矩”和“準繩”的創始人。早在大禹治水時,禹便“左準繩”(左手拿着準繩),“右規矩”(右手拿着規矩)(《史記·禹本紀》)。因此,我們可以説,“規”、“矩”、“準”、“繩”是我們祖先最早使用的數學工具。人們丈量土地面積,測算山高谷深,計算產量多少,粟米交換,制定曆法,都需要數學知識。《周髀算經》載商高答周公問,提到用矩測望高深廣遠。相傳西周初年周公(公元前11世紀)制禮,數學成為貴族子弟教育中六門必修課程——六藝之一。不過當時學在官府,數學的發展是相當緩慢的。
        在公元前100(二千一百多年前) 的數學書《周髀算經》,裏面最早記載了古代中國人民對圓周率的認識。 在這書裏寫道:「徑一周三」,意思是當直徑是一時,圓周是三。 這表示在春秋戰國到秦朝那段時期,中國人認為圓周率 π=3

  圓的審美取向衍生到文化情感上,鑄就了對闔家團聚執著的追求和渴望。「散而復聚」所內置的情感足以抵銷任何外在阻力,我們無需任何理由「加持」,便會義無反顧地踏上千里歸途。天上的明月,家中的柚子,手中的月餅,人間的奔赴,「圓」的美好中隱含着中國人對生活最誠摯的祝福。思鄉情愫更是古詩詞中恆久的話題和意涵。「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道盡多少羈旅遊子、故園雙親濃烈的離愁別緒和思聚情意。

  這種團圓情結更成為家國情懷的基因、「大一統」文化的內核。從歷史的軌跡來看,數千年間中華民族雖歷經了戰亂、動盪、分裂等多種形態,但追求和維護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基調。辛棄疾的「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傳達了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恨;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詮釋了報仇雪恥的決心和保家衛國的壯志,千百年來感染了無數華夏子孫。

  可見,追求「大一統」的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長期陶冶的結果,是經歷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和重構。它歷風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彌堅,成為無數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結。

  很多西方精英始終不明白,中國人為何對「地圖上一點不能少」錙銖必較,對各種分裂言行睚眥必報。其實只要讀懂了中華民族追求「大一統」的文化內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

JPEX

JPEX Musical

涉款超過十四億港元、超過二千人報案,這「綠石數字資產平台(JPEX)涉嫌串謀詐騙案」,比任何影劇還要來得快、來得狠、來得荒唐。

眼前就是瘋狂的音樂劇──主角林作含着銀匙出世,是念哈羅牛津、贏在起跑線的天之驕子,卻可以急速墮落猥瑣。

他又開記者招待會了,依舊是在母親豪宅單位,盛況更空前,因為這次超越娛樂版,進軍港聞。月租二十六萬的辦公室設在中環「娛樂行」,取名「林作炒幣」,也「炒」也「弊」絕無避忌,自稱申請為JPEX合夥人,願者上釣!

那邊廂,張智霖嚴正指明自己只是「協助警方調查」──他曾為JPEX做代言人,但經理人公司知悉JPEX被證監列入「無牌公司及可疑網站名單」,去年九月已正式通知廣告代理公司終止合約協議。演藝界也講professional,專業、認真,珍惜羽毛。

各「網紅」這次一鋪清袋,原來所謂KOLKey Opinion Leader),既無意見也不領袖。什麼投資達人、什麼公子,都是混賬撈世界。林作恃着頂尖大學畢業,枉為大律師而早該熟知法律,幾年來緋聞花邊譁眾以至兇殺案也來抽水,已經使人咋舌。

如果是musical,二世祖角色也可以有惹人同情另一面,例如成長缺陷。有形容他為媽寶(媽媽身邊的裙腳仔),誓言永遠撐兒子的母親也可以憤然唱出心聲。

同一時間,香港六百多個運動健兒,在杭州亞運以真材實料拚搏。有迷信英倫優越的,說林作「橘逾淮為枳」,大好才子回來香港這醬缸也就變壞了──但忘了是他敗壞這個地方,把「機會」變「投機」,以為「抽水王」就是「王」道!好一齣活劇!

驚心動魄「鬥智鬥力」

如果JPEX事件是一部電影,就是一部未完、但已經急轉直下、讓人看得目瞪口呆、驚心動魄的作品。它正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隆重」上演,並非萬眾期待,卻是「重金製作、愈映愈旺」。

「戲」裏鬥智鬥力、懸疑、燒腦、又充滿問號。一方早認為另一方有可疑,卻沒什麼實際和有力行動去應付,眼巴巴看着對方出招和暫時取得許多利益,到現在仍不知道對方「揸fit人」是誰。

去年底,政府通過修訂《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把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納入規管,今年6月生效,算是有策略、有部署。而發牌制度特設一年寬限期,讓有意領牌的交易平台,有足夠時間準備,原意亦是好的。

JPEX見對方有漏洞,機不可失,向「死穴」連番出手,利用寬限期得益。證監會「還擊」,說早於2017年已密切關注其虛擬資產服務,但因舊有法例,無權監管,只可以在去年中把JPEX列入無牌公司及可疑網站名單;之後多次提醒,不點名呼籲投資者小心無牌交易平台風險。

JPEX出招頻頻,用網紅及虛擬資產場外實體找換店推廣產品服務,但沒牌照,也沒去申請,證監會說其推廣手法有許多可疑之處。事後不少投資者在JPEX「出金」(提取資產)失敗。警方目前為止已接到二千三百多人報案,也拘捕了一些人。

JPEX再出招,提出「DAO持份者分紅方案」,讓投資者公投。這方案說認購兩年後可全額取回,變相為向未能取回資產的用戶開出期票。警方、證監會一方與JPEX鬥智鬥力,未知鹿死誰手。本來實力強橫的證監會要加倍努力,否則為時已晚。

這樣「驚嚇」的電影,對一般「心血少」的觀眾來說,最好不要再上演。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微笑千年:佛像展覽」

  佛像傳入中國,學者研究認為最早可見的例證為江蘇連雲港的漢末佛教摩崖造像,及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瓷「搖錢樹」座上的佛像,造型較簡單及粗拙。自西晉至北魏初期,中土的佛像製作手法由劣至優,裝飾由簡至繁,隨時間演變出現了一些繁美的造像。

  北魏佛事興旺,佛像藝術創作活躍,加上帝王的推動,如雲岡石窟的開鑿,將佛教造像推至一個繁榮期,隨後之東魏,佛像造型具均衡圓融的藝術性,衣着裝飾更繁華。這些自中土萌發的佛像,既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同時存不少異域特色,可見文化相互交融。

  山東濰坊市青州一帶在一千六百年前,是佛教傳入的重點地區;東晉時有兩大佛事活動,一是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鮮卑人慕容德建立南燕國,大興佛事,另一是東晉義熙八年(公元四一二年),高僧法顯大師往印度取經回來,譯註大量梵文經卷,從而促進了佛教發展。但過程中亦有逆轉,中國歷史上幾位帝王向佛教發難,包括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四四六年)焚燒佛經、拆毀寺院、堆埋佛像,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五七四年)焚滅佛道經書、塑像及焚毀佛跡,及唐武宗李炎於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大毀寺院、焚燒佛經,令青州一帶各郡縣的寺院被毀造像被砸、經書被焚、僧尼還俗,及後再有兵燹劫毀,往往寺廢名存。建於北魏的龍興寺,就是其一。

  以龍興寺為名的寺廟在中國有九家,朝鮮有一家,最早期的是在四川省彭州市,建於東晉(公元三一七至四二○年);建於北魏的龍興寺原稱南陽寺,唐代更名。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七年間修建青州博物館時,拓寬道路時發現兩尊佛像;之後考古學家在根據一絲一點零散古文獻的線索找龍興寺時,於一九九六年在附近的廢井坑的窖藏找到埋藏大量的殘石,發現夢想不到的珍貴文物包括石雕、鐵鑄和泥塑合共四百多尊造像。經研究這埋藏各年代的殘像中,有一些是經過修補的,推論這裏是「古神庫」,專收藏龍興寺和附近寺院送來的諸多殘件,集中掩埋的地方。

  在眾多彩繪、泥塑及殘石佛像中,有不少精緻的作品,藝術性高,其中一件北魏的背屏式三尊造像,雖然已碎為多片,殘存半身的左協侍菩薩的笑容可掬。殘存石雕中,亦有一尊屬於北齊年代的戴華麗高冠菩薩,是一尊精緻的立像,其精湛雕刻,尤其是華麗瓔珞,震撼了當時參與發掘的專家,可謂稀世珍品。

  這尊高冠菩薩立像高一百六十五厘米,重二百公斤;發掘報告這樣形容:「額頭明淨,雙眉舒展,雙目微睜,鼻樑修正,耳垂較長下落,若佩耳墜;上下唇角輪廓明顯,似閉合卻又似翕動,好似在輕聲說法。整個面部圓潤,顯得安詳莊重,慈善親切,神情含蘊深長。頭戴透雕花蔓高冠,寶珠串連。又所佩項圈,正中是一顆大型蓮座摩尼寶珠,帔帛在腹下相交貼體上捲,左側帛帶被左手提起,顯有變化,不覺呆板單調;腹前佩寬寬博長條紳帶,上刻多個淺浮雕方格,格內有寶品圖案;裙帶結於身後,垂地,跣足立於蓮台上。」高冠菩薩所佩的瓔珞,研究報告指最具特色;瓔珞一詞,最早出現於漢譯佛經中,如《中阿含經》所載:「沐浴香薰,着明淨衣,華鬘瓔珞,嚴飾其身」。瓔珞來自梵文,解釋為頸飾,是隨佛教東傳至中土的飾物。

  青州龍興寺出土這批窖藏佛像,有稱為青州風格,其中不少面容豐滿圓潤、表情動人、姿態優美、軀幹敦厚、衣飾獨特、輕衣薄袖贏盡讚美,有形容是北齊曹仲達畫技法的「曹衣出水」實例。窮近一生專注東方尤其是中國藝術及考古研究的英國學者羅森(Jessica Rawson)曾到存放窖藏出土佛像庫房參觀,感嘆而言:「世界美術史應該重寫,因為龍興寺的佛像完全可以證明,中國的雕塑藝術比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塑要早得多。」

  這批造像的目的是為信徒禮拜供養,其外觀合於當時宗教儀軌的一切規定,流傳至今,這些供奉的佛像成了文物及供今人欣賞的古代藝術品;也由於長時間的窖藏,保留石像表面的貼金彩繪,得以看到其真面貌,也改變傳統上認為雕像的原石色代表有莊嚴肅穆的觀點,濃彩裝扮的佛教造像,更顯妙像非凡。

  發掘報告中對北齊戴華麗高冠菩薩的描述,與存世的一件白玉菩薩相似,同樣描述其造型,寶相莊嚴、衣飾輕盈、瓔珞華飾,也未見不適當。後者有幸保存完整,似補白了出土的佛像殘缺的前臂部分,顯示舉於胸前的右掌,五指向上自然舒展,向外施無畏印,有如使眾生安樂無所畏怖。兩者特徵及造型除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前提拿瓔珞而後者手執蓮苞外,幾乎一致,唯是高度一百六十五厘米與二十厘米的八倍多差別。考古學者讚譽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端莊綽越集一身」,這件未能認證年代的白菩薩,亦有如前者展現非凡的風采。

  目前蘇州博物館正舉行「微笑千年: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展期到十月八日,到訪可親睹這批北魏至唐代的精緻及稀世造像非凡面貌。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香港.隨喜.共生

做騷,也有好壞。上日特首去元朗巡區,旁邊各級官員,保安與攝影師,盡入鏡頭。古有「洗太平地」,雖說是巡視黑點,但人頭湧湧,只能從官員手中的foam board看個究竟。還是李家超到茶樓後更「放」,彎身蹲下與一歲多的娃娃對談良久,放下防備真情交流。過後,特首滿臉通紅繼續與各公公婆婆一家大小問好,有點像過年。

Spontaneous就好。寧願看見小學生忽然被特首考起,緊張得「English」一字也串錯,然後爺爺特首照樣誇獎,也不願見有安排了的演員群眾。今時今日,慣見全世界政客做騷伎倆,如果有一兩個不完全流暢配合,或會稍稍「讓政府尷尬」的場面,其實好,證明真實。

十號風球香港安然無恙,以為是小確幸。隨即來個世紀黑雨。紅山半島豪宅山泥傾瀉後被發現多宅僭建,禍中有福。幸好沒有傷人,但當頭棒喝及時提醒政府執法不能再怠慢;香港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綠石交易所(JPEX)因「串謀詐騙」 而涉及金額十多億港元 被騙,多人被捕,「眾目睽睽人贓並獲」──實在是blessing in disguise,一九七二年寶珊道山泥傾瀉後勘查全港斜坡做好鞏固,現在政府要雷厲風行查察僭建了吧?「苦集滅道」──知道了厄苦,集中力量去消滅,就進一步穩固社會的基建!

香港人的挑剔、躁動,有時使人厭煩,這卻是大都會活力所在。佛家叫隨喜──大家因着別人的好而隨着一同歡喜。也「共生」,一起成就事業,共同把它做成功。但這絕不是唯唯諾諾簇擁和應權貴高官。

所以,黃大仙區賀高官大排筵席而社會嘩然,立即煞住了奢華奉承之風,是大好事!

見山書店門外一抹灰藍地磚、小食店門外壁畫上的工人黃頭盔,以至亮燈儀式上白獅子的傳統禁忌質疑,都代表了這個社會的「生」氣,宜好好珍惜!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口頭禪

口頭禪是很玄的東西,聽懂別人口頭禪,又或對自己脫口講口頭禪習慣有所掌握,可保生活平安,遇難化險為夷。

曾問小朋友他們媽媽的口頭禪,大家異口同聲說「快啲啦!」,尤其當媽媽短時間內重複爆發,催促家中各人都「快啲啦」時,就表示媽媽怒氣一觸即發,要加快手腳、謹慎行事。有勇敢的孩子,試過反問媽媽,為什麼要快?幸好語塞的媽媽開明,覺察自己的焦急理據不足,結果全家有個腳步放緩輕鬆假期。

情侶夫婦間最怕就是一句「無所謂」,不少男士以他們慘痛的實戰經驗總結,每當女朋友或太太說「無所謂」,其實是相反意思,她們最在意就是男友、老公能否猜中自己心思。學校與職場嘛,學生、打工仔最礙耳的,就是老師、上司的「不過」。此話一出,即代表前面的讚美與肯定都是鋪墊,後面要說的才真話,而且往往帶着做得不足的意味。我最怕就是經常把「收到」、「明白」、「得」掛在口邊,打斷別人的話,自己卻沒聽懂對方意思,只以一己想像理解狀況的人,他們的「明白」與「收到」,往往跟事實差天共地。

在《3秒搞定!圖解職場心理學》一書,作者內藤誼人粗略舉出經常聽到的口頭禪和背後潛藏的可能意思。如「我不知道」,可能表示一個人對話題的不確定感到焦慮不安;「我很抱歉」可能出於過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看法、希望取悅他人的焦慮;「我不在乎」可能表明一個人試圖掩蓋自己對某人//物的情感投入,恐怕被傷害或因有所期待而失望;常說「想不到」的人,容易帶有既定觀念或偏見;經常勸解別人「唔好擔心」的人,一方面希望安撫與支持對方,背後或者出於害怕碰觸他人的焦慮不安。

當然,實質上口頭禪背後所潛藏的意識是啥,得要了解習慣背後,一個人成長及他賴以理解關係的範式如何,同樣一句「無所謂」,於不同場景、出自不同角色之口,意義大不同。一個成長於操控家庭,沒空間表達想法與需要的人,他的「無所謂」可能因為習慣被否定,對自我累積很多不確定看法,隱隱藏於潛意識的不安與沮喪。

不過,既然書名都告訴我們是三秒以內搞定的心理概述,當作是閱人的參照,或打開話匣子的話題亦無妨。

口頭禪與個性和行為習慣關係甚深,在此大略舉出幾項具代表性的口頭禪,並分析其背後隱含的性格特徵,請務必參考。

  1. 「可惡」:個性幼稚沒耐心,易顯露情緒,欠缺冷靜的心。

  2. 「我估係啩」:沒自信,想要有夥伴。具有強烈想要依賴人的心情,撒嬌型個性。

  3. 「原來如此」:看似同意他人,但其實是堅持自己意見的類型。

  4. 「講呢啲」:當被別人讚賞時可以回應的一句話,具備謙虛性格。

  5. 「果然啊」、「果真如此」:不深思熟慮的樂天派,做事缺乏計畫、異想天開型。

  6. 「我諗吓先」:將會拒絕要求,意志頑固的人。欠缺協調性的固執類型。

  7. 「我很忙」:強調自我存在,引人注目的同時也相當害怕寂寞。

  8. 「一般來說」、「依常理來看」:把自己的意見硬說成是常理,任性的性格。

  9. 「順帶一提」:想要補充資訊的貼心與自認知識通的自豪感同時存在,囉嗦性格。

  10. 「簡單黎講」:不喜歡麻煩事,沒耐心。喜歡控制全場,是有領導欲的人。

  11. 「不過」、「但是」:負面思考,具有愛自己更多的性格。優柔寡斷,喜歡待在自己的小世界。

  12. 「是沒錯」:向對方表示自己的贊同,但其實是固執己見、獨立性強烈的人。

  13. 「呢啲嘢」:沒自信,想要打馬虎眼、不想負責任的個性。

  14. 「姑且係噤先」:即使弄錯或失敗也不想負責任的類型,和平主義者。

  15. 「我跟你說」:誠實純真。不失天真的性格,表裡如一。

  16. 「好可愛」:內心想要被人稱讚「可愛」,害怕寂寞。

  17. 「對嗎?」:不把話說死,不喜歡爭鬥,但其實是笑裡藏刀的腹黑性格。

  18. 「一定係」、「絕對啱」:即使說話沒有根據,仍會誇耀自己的見解,任性不負責任。

  19. 「沒錯吧」:常想著要高人一等,不服輸的個性,具強烈叛逆心。

  20. 「好厲害」:趕時髦、三分鐘熱度的人,喜歡直線思考。

  21. 「好奇怪喔」:雖然對自己的想法沒信心,但也不想被他人否定的軟弱個性。

  22. 「我唔會做壞事嘅」:以自我為優先,可以很自然地說謊,有小聰明。

  23. 「都是為了你」:實際是為了自己,性格冷酷狡猾。

  24. 「先這樣吧」:不喜歡變化的固執者,個性優柔寡斷、自尊心強烈、猶豫不決。

  25. 「我只告訴你」:假裝自己說的話很有價值,工於心計的人。

  26. 「比較」:堅信某事的性格,容易疑神疑鬼,視野狹隘。

  27. 「好似」:容易依賴他人的孩子類型,不喜歡瑣碎麻煩的事。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向不必要的說不

   說到陶淵明的生活學,特別是他寫的《五柳先生傳》 ,值得我們參考,過一過simple life。

  此文以仿史傳的方式寫一位名叫「五柳先生」的人(即陶淵明自己),文中涉及此人之籍貫、字號、性格、學歷、人際關係、經濟狀況、著作、死亡,但又有別於一般史傳,通通寫得「不清不楚」。

  舉例,起首寫此人的籍貫,卻是「不知何許人也」;寫姓名,卻「不詳其姓字」,而稱他為五柳先生,也只因他的「宅邊有五柳樹」。我們讀着讀着,便會發覺自己不太肯定五柳先生是怎樣的人,卻相當肯定他不是怎樣的人。

  《五柳先生傳》一文一百多字,竟然用上了九個「不」字,也就是其精髓之所在。陶淵明以「不」的進路,寫出了五柳先生的生活學原則。

  寫到五柳先生的性格,他「不慕榮利」;寫他喜歡讀書,但「不求甚解」;寫他喜歡喝酒,但「不能常得」,而有人請他喝酒,與人交際,他也「不吝情去留」,想走就走;寫經濟狀況,家徒四壁,「不蔽風日」。

  來到文章最後的贊曰(即總結全文的文字),他更點題式地寫道:「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意思是:不憂慮貧窮,不急求富貴。

  陶淵明強調隨性,講究放下,說到生活的道理,又怎可能黑白分明硬生生地指示你要這樣讀書、要那樣待人呢?

  於是,他向不必要的執著說不,以「不」寫出了底線,又留白了大家可以自我填充的生活選項。我們「不慕榮利」,但可以愛家人、親朋友;「不求甚解」,但可以好學求知;與人相聚,「不吝情去留」,但可以珍惜每一個時刻。

  說到「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那我們就更要留心了,陶淵明告訴我們不要憂慮貧窮,可沒說我們需要貧窮,而當他教我們不急求富貴,在我讀來,重點也在不急,也沒說不求。

  又說,我用上的「不」字,也不比陶淵明的少。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懸疑大師

  著名導演希區柯克有句名言,「生活除了呼吸,還有屏住呼吸」,可謂他懸疑電影作品的形象概括。早前文藝電影《我的名字是希區柯克》在英國公映,以希區柯克自我敘述的方式,讓觀眾走進這位懸疑大師的電影世界。

《電話謀殺案》是希區柯克經典之作

  出生於英國的希區柯克作為電影史上的標誌性人物,想要講好他的故事並不容易,該片另闢蹊徑,用演員扮演他本人並通過他之口進行自我剖析,同時利用大量電影剪輯和旁白,揭示他作品中的技巧和意義。用導演考辛斯的話說,演員的聲音和樣貌都模仿得維妙維肖,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真是希區柯克獨自坐在愛德華七世時代的一間黑暗的客廳裏,拿着他的磁帶來製作這個劇本的。

  導演考辛斯將電影分解為六個主題:逃避、慾望、孤獨、時間、高度和實現,涵蓋了希區柯克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總共拍攝的五十多部電影。觀眾從中會看到人物逃離危險或不幸,其作為懸疑片的核心元素,在希區柯克電影中屢見不鮮。慾望則是渴望快樂或性衝動,在希區柯克特寫鏡頭下,人物時常欣喜若狂地大聲疾呼。此外還會看到孤獨,儘管有時摻雜了與世隔絕,但這種孤獨感似乎更多來自於希區柯克自己。

  英國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在《希區柯克傳》一書中,引述希區柯克的老同事休姆.克羅寧回憶稱,在希區柯克最後這幾年的時光中,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悲傷又相當孤僻的人,我經常去看他,發現他在一個人偷偷哭。他說不僅是因為工作不順利,還因為他已經不出門了。他看不到什麼人,也沒人邀請他去哪裏。」其實這不正是他想要的嗎?他從來不愛交際,除了和妻子阿爾瑪之外,他從來沒有和誰建立起長久的友誼。但因為他背叛了婚姻,阿爾瑪現在只是他生活中一個悲傷的存在,所以他基本上是孤身一人了。

  然後就是時間,尤其是時間的流逝和與時間的賽跑,比如《驚魂記》中的珍妮特.利向推銷員施壓,要求其在汽車被識別之前將其部分交換;《電話謀殺案》中的雷.米蘭德意識到他的手錶已經停了,並拚命尋找一個空電話亭來撥打他致命的電話等。不得不說,類似的符號性隱喻,在希區柯克電影中被大量運用,最著名的就是鳥,他將鳥的嘶鳴和暴力死亡畫上了等號。像是《謀殺》裏的兇手在馬戲團表演中穿着一身鳥的戲裝;諾曼.貝茨辦公室裏的鳥類標本暗示了《驚魂記》中的死亡和腐壞;《訛詐》裏,艾麗絲.懷特從兇殺案現場回來後,籠子裏一隻唧唧喳喳的鳥兒向她打招呼;《陰謀破壞》裏的致命炸彈藏在裝金絲雀的籠子裏;《年輕姑娘》裏一群水鷗尖叫着飛過屍體,等等。

  至於高度,是希區柯克對特殊鏡頭運用的熱愛,例如《迷魂記》中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當然也包括他對色彩的痴迷,如同《希區柯克傳》中所言,他不僅精心設計街道上汽車和看板的顏色,還安排好房間裏燈罩和鮮花的配色,比如,淡藍色和檸檬綠等冷色被用來傳達理性和客觀;黃色和紅色這樣的暖色則被用來暗示情緒波動和危險的來臨。在《電話謀殺案》中,演員格蕾絲.凱利的衣服從紅色變為橘色,最終又從灰色變為黑色,她的每一段情緒的波動都用顏色戲劇化地表現了一番。對於《西北偏北》的女主角,他想像了一件厚重的黑色絲綢雞尾酒會禮裙,上面印着一朵朵酒紅色的花朵,這出現在她欺騙加里.格蘭特的場景中。

  在實現部分,觀眾會看到希區柯克表面上平靜的家庭生活,實際上他卻因非禮《艷賊》的女明星蒂比.海德莉而幾乎毀掉聲譽。最為人知的就是他扮演了一個覬覦女性並且進行肆無忌憚的性騷擾角色,直到他去世若干年後,海德莉在她出版的《蒂比回憶錄》中,仍指控他當年如何行為不端,這也成為他抹不去的人生污點。

  除了考辛斯的這部文藝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特呂弗對希區柯克的採訪,亦為觀眾提供了另一個視角,這一場著名的對話持續了數天時間,甚至被視為希區柯克的「遺囑」。在對話中,希區柯克稱不想太深入地探討他拍某部電影、某個特定主題的動機或原因,他只對故事或情節感興趣,正是這些激發了他的視覺想像力。按他的話說,一個擅長摹寫靜物的畫家,不在乎筆下的蘋果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他全神貫注於秩序、圖案和對稱,他電影裏那些螺旋圖案、階梯、豎直的欄杆和百葉窗都證明了這一點。

  而希區柯克所做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取悅觀眾,就像他在一九七二年的一次採訪中所說,「若要娛樂大眾,開場便要抓住他們的興趣」,可是「如何把膠水塗在觀眾的座位上」?膠水來自害怕、焦慮、恐懼、懸疑或好奇。為此,他在電影中設法把觀眾逼到一種無法忍受的緊張狀態,某種程度上甚至達到了極致。

  正如美國學者托馬斯.利奇所說,僅有故事是不夠的,一部成功的希區柯克電影更像是一場遊戲,而非一個故事。他通過他的客串,擬人化的鏡頭移動,顯著的剪輯,好玩的障眼法,和聰明的開場場景,激活了這個遊戲。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自然之音

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近幾十年在香港多次搬遷,起初住灣仔、筲箕灣、跟住是銅鑼灣,現在是炮台山。習慣了開窗,即使夜裏睡覺時,客廳和陽台的窗戶也是常年開着。凌晨睡夢正好,常常被一陣嘹亮的鳥叫聲吵醒。那鳥的聲音極有穿透力,尖利而急促,並且是降調,一聲接一聲,淒厲焦灼,聲聲慘聲聲催,讓人平地起急,睡夢都塞滿了焦慮感,幾乎天天如此。有時我忍不住強撐着從睡夢中爬起來,趴在窗前想看看這討厭的傢伙到底是什麼鬼樣子,但只聞鳥啼不見鳥影。老伴說是一種黑色的鳥,但我始終未得見。

  後來上網一搜,才知這傢伙叫噪鵑──光聽這名,可想而知大家的印象多麼驚人一致。噪鵑在求偶季節會晝夜不停鳴叫,嶺南地區更是噪鵑作為留鳥的長居地,一年最少有兩三個月攪人清夢,甚至因嗓門過大被人投訴。人們形容其為「淒厲的歌手」「春天裏背景雜音的始作俑者」,被「譽為」鳥類界「震耳欲聾之王」。

  噪鵑行蹤隱秘,常常躲在稠密的紅樹林或森林裏,人們被吵得心煩,尋聲找到聲音所在的樹,但哪怕眼前只有一棵樹,仍是無法瞥見其真身。想要見到一隻暴露在空曠處的噪鵑,需要十二分的運氣。我倒是想,或許這傢伙心知自己叫聲不討喜,所以千方百計躲起來,免得遭驅逐。據說噪鵑的顏值不怎麼樣,確實是黑色的,眼睛還是紅的,看起來兇兇的不好惹。牠習性尚好,只吃昆蟲和植物果實,屬於保護動物。

  香港許多地方都能聽到噪鵑的叫聲,成了香港車水馬龍之外罕有的噪音,算是純天然的「綠色噪音」、白噪音吧。也是香港人投訴最多的自然之音,也說明人稠樓密的香港,並不妨礙成為鳥兒們的樂園。

  當代中國小說家汪曾祺先生曾寫過一篇隨筆《香港的鳥》,他在跑馬地看見一個提着精緻雙層鳥籠遛鳥的人,「在香港看見一位遛鳥的人,我覺得很新鮮。」還當作趣事告訴作家張辛欣。又在大嶼山清晨聽見斑鳩叫,夜間聽見蟋蟀叫。臨離香港,汪老被一位女記者拉住問對香港的觀感,汪老答「『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並說『在香港聽到了斑鳩和蟋蟀,覺得很親切』,女記者問斑鳩是什麼,汪老『只好摹仿斑鳩的叫聲』,女記者『連連點頭。也許她聽不懂我的普通話,也許她真的對斑鳩不大熟悉。』」

  這畫面想想好有趣,老頭一本正經學斑鳩叫,香港女記者聽得懵懵懂懂,不知女記者筆下如何描述採訪汪曾祺的這一場景。汪老也好玩,令他「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香港,諸多見聞中他心心念念的竟然是鳥鳴蟲吟──看起來「很不香港」的細節。

  汪老感慨「香港鳥很少,天空幾乎見不到一隻飛着的鳥,鴉鳴鵲噪都聽不見。」若能有機會穿越,我會告訴老先生噪鵑的趣事,還有一些香港鳥兒的故事:

  ──在香港的山間密林,有鳥兒自己的「地盤」。行山人在紅樹林邊,幽林深處一路疾走,密林中安靜得只有自己的喘息聲和腳步聲,人困馬乏,枯噪乏味,這時傳來一兩聲鳥鳴,纖纖幽幽,清脆婉轉,只一兩聲,似遠似近。這些小傢伙在自己的領地反而低調優雅起來,倒讓人們覺得打擾了牠們,也讓人心情一下子塵落雜靜,空音縈繞。

  ──在香港的小巷深處,會有鴿子斑鳩每天探頭探腦,一大早咕咕低唱,叼來樹枝電線,在窗台做窩。曾有一隻鴿子從我陽台敞開的門飛進廚房,我聽見廚房裏叮噹作響,開門一看:一隻鴿子站在灶台上,鍋被打翻在地,凹了一個角,牠小眼睛滴溜溜斜睨着我,一副「看你咋地」的傲嬌樣。我不敢驚擾牠,把門輕輕帶上,趴在門口看着牠一會兒又從陽台飛出去了。在摩理臣山泳池附近一棵大榕樹上,棲息了上百隻鴿子,起起落落,絮語綿綿。在維港兩岸的海上,有蒼鷹盤旋銜魚掠空,有幼鳥集散歸巢,一幅港版的秋水長天落霞孤鶩。

  世界上最自由的動物或許就是鳥吧。高天闊地,任牠飛任牠唱。儘管人把鳥當作寵物把玩,一隻鳥兒放在手心裏不過巴掌大,但一旦飛出去,其高其快,人的手眼捕捉不及。人是鳥兒謙恭的學徒──鳥兒在深林中歌唱時,人遠遠地聆聽,然後回去根據鳥兒的歌聲寫出了旋律。鳥兒展翅的一瞬,華麗的羽毛經常被時裝設計師模仿過來,當作自己的創意。人們羨慕鳥兒的飛翔,才有了飛機。

  鳥兒是弱小的嗎?一隻疾飛的鳥兒足可洞穿飛機金屬的外殼。鳥兒是卑微的嗎?最小的鳥類不過蜜蜂般大。但是鳥兒飛過大海,飛過樹梢,人人都看見了;飛在雲端,太陽星星都看見了。牠飛翔時,天空只不過是翅膀的背景。

  人沒有翅膀,但人的思想會飛。思想如果長了翅膀,就沒有它達不到的地方。

最壞的時代 也是最好的時代

吳健雄在最壞的時代展現最好的自己,遇上最優秀的頭腦,緣於她是一個「文藝復興人」,她像達文西一樣,不僅是理科的精英,也是文科的精英,將兩者融而為一,讓人文學科的思考成為她在科學探寰的靈感。

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吳健雄1936年來到怕克萊加州大學念研究生的時候,中國正處於至暗時刻,美國也即將面對東西兩線作戰,與德日兩大強權作戰的艱苦歲月, 但恰恰是在這個動盪的、也最難以預測未來的日子,她遇到了那麼多全球最聰明的頭腦,產生奇妙的互動,造就了她最終成為「原子彈之母」,成為參與制造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的女性,一舉扭轉了中國和全球的命運。

吳健雄的成功,其實緣於她是一個「文藝復興人」,她像達文西一樣,不僅是理科的精英,也是文科的精英,將兩者融而為一,讓人文學科的思考成為她在科學探寰的靈感。她幼受庭訓 ,舊學根底很好,也博覽五四之後的新文學作品。他和胡適結緣,就是她在中國公學寫的總結「有清三百年思想史」的文章,被胡適老師讚賞,給了她100分。她落實「理中有文、文中有理」的理想,讓不同領域的學問融合。她以自己的聰慧、與勤奮,成為物理學的女王,參與「曼哈頓計劃」。

吳健雄在柏克萊加州大學校園遇到了後來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吳健雄選了他「理論原子物理」的課,彼此也結為好朋友,他只比她大八歲,她暱稱他是Oppie ,而他則稱她為「Jiejie (中文姐姐的音譯)。他也是在「曼哈頓計劃」的關鍵時刻,需要這位中國的嬌小女子拔刀相助,解決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才能夠在1945716 日,於新墨西哥成功試爆原子彈。

吳健雄在美國也與胡適重逢,從柏克萊到普林斯頓,她都幾度和這位她在上海的中國公學所認識的「適之老師」深談。有一次在柏克萊深談之後,他晚上回家還寫了一封長信給她,展現彼此深深的情懷。

1942年,吳健雄在洛杉磯帕薩迪納,和怕克萊加大同學袁家騮結婚,現埸還有後來鼎鼎大名的錢學森,他當天還拿著攝影機幫忙拍攝。吳健雄當然沒想到,錢學森後來被美國軟禁五年後,才艱苦回到中國,是中國發展衛星和導彈的先驅。

那也是中國黎明的前夜,在抗戰勝利之前,很多留美的精英都在美國奮鬥,也希望在學成之後儘快回國,參與抗戰的行列。1943年,在普林斯頓校園,吳健雄週六早上聚會的朋友都是摺焰巨星,包括了數學大師陳省身、華羅庚、建築家貝聿銘等人。這些來自中國的優秀人才,後來都在中國與全球的發展軌跡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吳健雄長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她最著名的一項科研成果是利用實驗方法驗證了宇稱不守恆,這項工作令其同事李政道和楊振寧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算是美籍華人首次得到最高的榮譽。

最好時代與最壞時代

回到現今中共二十大之後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的新時代,讓它得到越來越好的佳績,被台港澳的資本主義社會相比優勢。

二十大是中共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轉折點。擁有數千多萬黨員、全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政治組織,在創黨一百多年後,正面對一次關鍵的自我改進——要改變自己,改變中國向上的優勢。

改變中國優勢,是因為當前國家正陷入狄更斯所說:「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的尷尬情景。它飈升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超越了日本,緊追美國。它近數十多年所興建的鐵路和高速公路,超過了中國歷史上所建造的總和。它所累積的綜合國力、它的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的數量,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但恰恰在這個時候,它內部的矛盾也累積到歷史的最高點。

但歷史的諷刺是,今天的共產黨,卻要面對著台港澳三面鏡子的映照,或許照出今天中國向上的衝勁。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深圳遊

  近日朋友圈討論度高的話題,深圳遊無疑是其中大熱。不要以為周末或節假日跨境到深圳吃喝玩樂,放鬆身心,大多是年輕人或上班一族,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長者也加入深圳遊「大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跨境之旅,沉浸式地體驗深圳日、夜經濟的魅力所在。

  大約從幾個月前開始,時常在下班時候,在大堂或電梯撞見鄰居芳姨,她總是穿一身運動服飾,手推一個行李箱,行色匆匆地從外面回來。門口的保安叔叔不忘問一句:又去旅行了?芳姨笑答:又去深圳了。再後來,陸續收到芳姨各式「投餵」,有時是一包葱油餅,有時是兩個厚實的大饅頭,還有一次是一盒芝士蛋糕……沒等我們把感謝的話說出口,芳姨自己先說:太便宜了,到深圳沒忍住手,多買了。臨末不忘加一句:試下,好好吃。

  為感謝芳姨經常性「投餵」,周日特意買了一籃水果給她送去。閒談才知道,原來芳姨一周有二至三次去深圳,即日往返,為避免過海關人太多,通常選擇周一至周五前往。與芳姨同行的是一班「老友記」,大家約好時間在粉嶺或上水火車站集合,然後經羅湖、福田或香園圍口岸過關,再接駁深圳地鐵,在沿線各個地鐵站上蓋的大型商場飲茶吃飯,有時聽聽粵曲,有時做做美容或按摩,剩下的時間就是逛商場和購物,若再有興致和時間,也會選在鄰近口岸的深圳茶餐廳嘆完下午茶,才心滿意足地返港。

  芳姨還分享長者深圳遊的「慳錢貼士」,先用長者八達通搭火車到粉嶺站出閘,再轉乘巴士直達香園圍過海關,香港兩段車程合共只需四港元。待進入深圳後可使用事先在平安銀行申請的頤年卡,可免費乘搭市內所有公共交通。倘若還未申請頤年卡,可在經過深圳地鐵人手驗票通道時出示回鄉卡,年滿六十歲的香港長者可免費搭車。說到這裏,芳姨笑問:「是不是超抵?」

天人合一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早年探訪母校,到中大號稱「香港第二景」的新亞書院合一亭,看看亭前水池的水天一色。

合一亭於200312月 建造,當年興建合一亭,為了紀念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及其天人合一論。錢穆著作等身,多所創見。何以特別標榜天人合一論呢?

錢穆卒於1990830日。同年較早前,九十多歲的錢穆發表〈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根據錢夫人在後記中披露,此文是錢穆口述,她筆錄,尚未定稿,錢穆已驟然離世。前一年,錢穆旅港,忽然靈光一閃:「我現在才澈悟到這是中國文化思想的總根源,我認為一切中國文化思想都可歸宿到這一個觀念上。」這觀念便是天人合一。

錢穆在文中稱: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有了這個觀念,中國「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歐洲文化近於衰落,此下不能再為世界人類文化嚮往之宗主。」唯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可取而代之為「宗主」。這一直是新儒家追求的理想。

中國崛起,不單要在政治、經濟、軍事追上西方,更要在文化上與西方文化分庭抗禮,乃至補西方文化的不足。內地不少學者如季羨林皆附和錢穆的看法。

天意難測

天人合一,小學生每個字都懂,含意卻相當艱深,皆因天有不同的意思,古今往往混為一談。簡要言之,天可分為「大自然的天」、「形而上的天」和「人格化的天」。「大自然的天」即按照物理定律運行的宇宙。天氣好,禾稻豐收。天降暴雨或天旱便歉收。禍福由天,在農業社會,人人敬畏此天。

《易經》描述了「大自然的天」的運行秩序,由乾、坤開始,至既濟(完成)、未濟(未完成)為終,即物極必反,禍福循環不息,而且宇宙秩序與人間秩序相應。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應說」,天有春夏秋冬,人間有生養殺藏,「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云云。

「人格化的天」類似古希臘神話的宙斯、《舊約》中耶和華那樣的神,跟人類一樣有喜怒愛惡。西方宗教的神是創世者,中國沒有。神主宰人間禍福,「人格化的天」亦然。耶和華會插手人間事,行神蹟,打救其信徒。

中國人認為「人格化的天」卻不會,正如孟子《萬章上》所云:「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天的「行與事」,就是種種天象異象(旱災、水災、瘟疫、六月飛霜等等),顯示其意向(即所謂「天意」),但不會如耶和華般直接「告訴」人類,故有「天意難測」之說。

「人格化的天」通常警告作惡多端的壞人:多行不義必自斃。此謂之「天意難違」或「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可是,天雖「人格化」,感知到人的苦樂,然而,天只是主宰者,不言不動,若壞人不理會「天意」,執意作惡,天亦沒辦法,此謂之「天意弄人」。商朝信奉「人格化的天」,事事皆占卜,問過「天意」才實行。

「形而上的天」較難以理解。形而上的意思是,超越人類的經驗和感知。「形而上的天」有法則,即所謂「天道」或「天命」。《詩經》中的天、帝大多指「人格化的天」,但在歌頌周朝君主的詩中,卻說及「形而上的天」。《詩經.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無聲無臭,即非人格化。周宣王重臣尹吉甫讚美宣王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用現今的話說,人類並非神創造,而是大自然演化而成(天生烝民)。則便是法則,這個天「有物」也「有則」。《論語.八佾》篇,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違反了天道,違反了法則,祈禱求恕也沒用,因為此天並非「人格化的天」也!

截然二分

錢穆的天人合一論,一時指「人格化的天」,一時指「形而上的天」,不易分解得清楚,也許像季羨林在〈「天人合一」新解〉文中云:「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天人合一,即主張人「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正如中國現代思想家牟宗三所言,人要認知物理世界和人文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必然要跟認知對象截然二分,如何能合一呢?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微型藝術展慶中大一甲子

  香港中文大學今年迎來六十周年校慶,踏入「甲子」之年,校方將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展示大學跨越六十年的成就。其中一項活動是「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微型藝術展」,即日起至十月十七日在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微型藝術展」,展示50件與中大及沙田社區相關的作品,例如微型中大著名地標「百萬大道」、迷你中大校巴及七彩校慶燈箱等打咭位,亦會搭建4.4米高可亮燈的仲門。中大期望以嶄新手法,把校園及重要地標帶到社區,與市民共賀鑽禧。

        中大著名地標「百萬大道」必不可少,微型作品重現中大在今年二月時的60周年校慶啟動典禮情景,五光十色的燈箱點亮了百萬大道及仲門。眾多師生、市民都經鐵路走進中大校園,未必知道中大正門的模樣,微型作品「中大正門 (四條柱)」正好帶大家到大學於大埔道入口,左邊刻有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門石闕」,俗稱「四條柱」的四幢石柱則位於校門的正中央,線條簡潔明朗,代表中大開放自由、與社會溝通無間的精神。藝術家陳鴻輝親手由畫圖、打磨及上色,創造獨一無二的90年代懷舊校巴,帶大家遊覽中大每一角落,並綴以藝術家陳翠薇手製的微型燈籠賀中秋。

        在俗稱「飯煲」的《中大科學館》和巨型校徽前,是畢業生手拿鮮花和畢業公仔,拋起四方帽拍照的經典一刻。而作品《中大60閃耀維港》夜空中,有綻放慶賀中大60周年的煙花,還有無人機翱翔天際,砌出水塔、未圓湖、天人合一池等中大標誌;市民更可透過AR特效,瞬間變成戴上四方帽的中大畢業生。而在俗稱「四條柱」的《中大正門》前,透過微雕,觀眾可一睹中大前校長、諾貝爾獎得主高錕教授的風采。

        除了特別製造中大校園地標的作品外,今次亦特別展出多項與中大及沙田社區息息相關的作品,包括《沙田龍舟競渡》、《沙田雞粥》、《鳳冠承傳》、《查篤撐》、《迴轉壽司》、《跑車速剪》、《那些年,我們一起作反的課室》等。同場展出多個香港的今昔街景,包括美食、小店、人物、節日和建築等等,寓意中大和香港一起走過60年。中大學生大使亦會於展場帶領導賞團,分享校園歷史和點滴。

  近年來,香港為數不少的微型藝術家創作了許多展現香港真實面貌的作品,題材多樣,製作精美細緻,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維肖維妙,展示了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色,成為一種受到大眾歡迎的藝術。

  快樂微型藝術會過去幾年間除了在香港舉辦過幾次展覽之外,還曾先後在北京、上海、杭州、洛杉磯、悉尼、東京、新加坡、首爾、台北等多地舉辦展覽,大受好評,許多觀眾都有「驚艷」的感覺。通過展品,讓各地觀眾增加了對香港的認識。因此,微型藝術可算是一種很好的「說好香港故事」的形式。

  我對微型藝術情有獨鍾,自小喜歡製作模型,興趣一直不減。多年前老伴亦喜愛微型藝術,把香港的生活、文化和景觀立體細緻地呈現出來。微型藝術可以重現歷史事物,並能完整地保存,更可以觸摸得到,因而成為一種受大眾歡迎的藝術形式。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這是最關鍵的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

希臘文有兩個字跟時間有關。

一、chronos,即日曆的時間,chronology(年表)即來自此字。

二、kairos,意思是關鍵時間。對個人來說,某個時間發生的事,主宰或左右了他/她後來的發展。舉例:聖保羅起初迫害耶穌的信徒,但給天上強光照盲3天,有聲音質問他後,他皈依了耶穌,成為使徒。那便是聖保羅的關鍵時間。

《論語.為政》篇,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便是孔子的關鍵時間。中國有句老話:「三歲定八十」,即三歲前的遭遇乃性格形成的關鍵時間。相信命理的更將關鍵時間推前至出生年、月、日、時辰,此所謂:「落地喊三聲,好醜命生成。」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則將出生到5歲的童年,視作每個人一生的關鍵時間。心理分析能醫好病人,皆因發現病人在那個關鍵時間受過什麼嚴重創傷和壓抑。

個人有關鍵時間,國家、民族、文化有沒有呢?有學者認為有,亦有學者認為沒有。從有的角度觀之,中國歷史關鍵時間,一是西周立國,建立封建制度,制禮作樂。二是秦採納法家,統一天下,行郡縣制,書同文,中國成為帝國,直至清朝亡。三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儒學在中國文化的主流地位,統治卻行「儒表法裏」政策。四是明亡於清。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拒洋排外,以文字獄壓制文化和知識發展,錯過了跟西方同期現代化的機會,以致十九世紀為西方列強侵略。假如取代明朝的是漢人,會否繼續明末接受西學之遺風?

高度生存危機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出生於中國的英國道德哲學家帕菲特(Derek Parfit, 19422017),在《論重要之事》(On What Matters, 2011)卷二提出:「我們活在歷史的關鍵時間。」其實,被認為十九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倫理學著作《理由與人格》(Reasons and Persons, 1984)一書中,帕菲特已宣稱:「未來幾個世紀是人類歷史最重要的(關鍵時間)。」

何以故?2015年,帕菲特在英國牛津大學的演講表示,在人類觀察到的宇宙裏,人類是唯一「有理性智能的存在」(rational intelligent beings),只有人類可以成就一個跨星際的文化,這個文化可以維持億萬年,人類生活質素大大改善。但最重要是:我們沒錯過這個關鍵時間!

人類碩果僅存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Carl Sagan19341996)講得更明白。大爆炸後,形成太陽系,地球有了生物,數十億年後,有了「有理性智能的」人類,發明科學和科技,人類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銀河系裏,其他星球可能有過生命,有過文化,卻都滅絕了,只剩下人類。

碩果僅存的人類,現時正處於高度生存危機(high existential risk)中,有覆滅的危險。核戰和彗星可以像滅絕恐龍般滅絕人類。瘟疫可以殺死數以億計的人,使各國陷入萬劫不復的經濟崩潰。

經歷過新冠後,也許人類已可減低瘟疫之害。氣候變化未必使人類回到蠻荒時代,不過,可能會毀滅現代文明。這是第一個理由,簡稱為「危世觀」(Time of perils view)。

另一個理由稱為「價值鎖定觀」(Value Lock-in view)。霍金(19422018 )、牛津大學哲學家Nick Bostrom1973-)、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FHI)的澳洲哲學家Toby Ord1979-)等均恐怕:基因工程和高級洗腦科技可以改變人類身體和心智,滴水不漏的監控科技剝奪了人類自由和權利,任專制政權魚肉。

危險「超智能」

他們展望:在本世紀內,AI已擁有「超智能」(superintelligence)。到時「超智能」會否覆滅人類?或將人類「機器人化」(robotized)?人類傳統的善良價值(如愛、仁、義、禮、智、信等),以及家庭、親子等倫理關係現今已岌岌可危,將來會否逐漸崩潰呢?「超智能」阻礙抑或促進人類得到真、善、美和幸福呢?關鍵在於:「超智能」出現之前,如何保證它具備人類的善良價值?如何確保「超智能」不會將人類變成它的奴隸?

自古以來,人類皆夢想在現世建設烏托邦,直至二十一世紀,仍然一直沒能力這樣做。

現今,人擁有前所未見的科技力量,卻不幸處於生存和價值危機之世,能否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此刻還並非人類歷史的關鍵時間,什麼才是?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心境walk

  9月8日是白露,天氣果然開始涼爽起來。昨天騎單車去水壩來回,風已經真真正正涼了,迎面拂過,一個字——爽,很是愜意。其實早前去看老同學時就很想騎單車,但可能太耐沒有運動,且當時不在狀態;今次騎出一身汗,覺得漸漸適應。

  在城市City Walk逛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需要的是一個心境。陪老同學在悠閒小館裏吃油條喝豆漿,在大埔老街走走,黛瓦灰牆,瓜藤鴿哨,這樣的煙火氣令大都市有了親近感。

  當年獨自生活在大學城,一個人的City Walk是體驗這座城區的好辦法。曾無數次沿着海濱,靠在沿途樹下,看船隻來回,看晚雲飄舞,看山中幻像;無數次追逐落日,海上山上壩上石上樓上;也曾站在夜晚中環旺角的過街天橋拍車水馬龍,溢光流彩如莫奈的印象畫;曾冒雨在金鐘的螺旋形天橋上上下下拍照,向上拍像一隻深邃的瞳孔,向下拍像一個旋轉的音符……一切的完成,一個人默默的歡喜。

  也有無數個傍晚步行返家。走之前先在心裏「錘子剪刀布」盲定走哪條路──若走海邊,有小清風無店舖;若走鬧市,無風有店;若走山邊,有樹蔭無店。最初多是走鬧市,拍攝途人熙來攘往,特別白領的小可兒;也會在相熟相機老闆打聽,最新型號功能和價錢;有時更放縱自己,亂花錢購買少用的配件,為相機貼金。手裏抱滿戰利品,只好棄步改乘叮叮車。搖搖晃晃一覺醒來,急雨已過,街邊長椅洇濕,望過去空無一人。小風吹過,宿舍已在眼前,也是空無一人。後來,因總是「不知不覺」走鬧市,買得太多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強迫自己走海邊山邊,無店可逛,一心走路,多拍攝海拍攝樹景。

  各種walk場景,各種心境,也是一場心境的walk。不僅心隨景走,有時同樣場景,心境不同感覺也不同。我從夕陽裏看到雲朵的歡喜與寂寞──夕陽在時雲朵美得放光,夕陽落下雲朵就百無聊賴地飄來飄去。我從榕樹上看到鷗鳥的雀躍與機敏,牠們飛到海上捉魚逐浪,躲在樹葉間悄悄窺視人世間……我看到年邁的老者拖着紙皮傴僂着身子踽踽走過燈火闌珊,老人守着報攤打瞌睡到凌晨,無家可歸的人在游泳館門前的長椅上合衣而卧……心境隨之喜樂或沉重。若漸夜的海上沒有落日,初放的街燈也是一種溫暖。

  獨自走路的另一好處是節奏自己把控,走得長長慢慢,一路無聲,用眼睛與夕陽說話,與叮叮車說話,與街燈說話,與霓虹說話,與街頭喧囂對話,與富麗堂皇的樓宇和街角的芸芸眾生對話……眼睛一說話,常常無眠。這種心境的獨自體驗,至今歷歷在目。

  早年拜媼姐安排在三百九十九米高一百零一層樓上享用料理,俯瞰大海,餐食和海景皆精緻如畫;JOYCE曾開車帶我們到山頂看港島夜景,還有朋友帶去鯉魚門吃海鮮……我也曾陪知己坐船到西貢看漁民的小船載着各種海鮮在碼頭,人們用手指着這個魚那個蝦吊上來成交;乘「貓記」快艇到橋咀洲,坐在士多店的陽傘下喝咖啡看海上白帆,小洲潮落時露出沙礫「橋」和「菠蘿包石」,兩小時後潮水上漲再次淹沒沙橋,假裝是一片大海。二人聊着天,一坐一下午。我還與她到大浪灣,吃着薯條賞大浪拍岸,在赤柱的涼亭下吹海風,過海到澳門的黑沙灘吃蛋撻在氹仔吃榴槤霜淇淋……與她一起的walk,節奏更慢,心境更安寧,回憶更美好。

  一眾老表陸續來港有見,給這個初秋多了份驚喜。WINNE表姐是將門之後,為人大氣爽朗率真,永遠是熱情四射的「陽光小姐姐」。我們認識十幾年,我曾請她在大學食堂吃簡單午餐,在港期間她去過兩次,當時她始練書法,我陪她買文房四寶。後來她不僅書法日漸精臻,花鳥也畫得有模有樣,寥寥幾筆,神形韻俱現。她每年手繪生肖掛曆,在老表當中極受歡迎,紛紛索要,並且提前預訂下一年,她不辭辛苦一一應承,每年要畫兩三百幅。幾年不見,那副美麗可愛的圓圓笑臉,一點沒變。我們久別時,有點感慨萬千。分手後她發來信息:開心重逢,忙裏偷閒享受生活吧,只跟喜歡的人聚。

  多少情分,經歷一重重一波波walk,千淘萬漉,留下來金子般的好情誼。看透人間真實,仍然堅持做最好的自己。這些美善智慧的情誼,也是心底一道帶着溫度的景致。在枯燥乏味時,用柔光照亮我們的心境,讓這個世界不至於那麼糟糕。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請不要迷信直覺

  想問博友一條簡單的數學題(完全沒有低級智力題的成分):

  一支球棒和一顆球,總值一點一美元。同時,球棒比球,貴一美元。那麼,球是多少錢?

  零點一美元嗎?這是我的答案,是大多數人的答案,但也是錯的答案。正確答案是零點零五美元,而值得思考的是:這麼簡單的加減數學題,何以導致大多數人的錯誤呢?

        最近睇咗一本書,叫《快思慢想》,由諾貝爾獎得獎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所著。全本書相當精彩,講咗好多心理學嘅內容,一啲都唔難明。最好睇嘅,係最後講心理上「咩叫做幸福」嘅部分。

        書入面講,基於人嘅構造所限,回憶通常係唔可靠嘅。咁點先可以構成一個正面,或者係幸福嘅感覺呢?

        作者嘅理論主要圍繞住一個人嘅兩個思考系統︰系統一同系統二。系統一係偏向直覺,冇事冇幹時候就由佢主宰;但當有唔尋常嘅時候就會交俾系統二,作更深入嘅思考同判斷。

        透過呢本書,博友可以科學化咁理解到好多事︰點解做運動可以放鬆心情?點解溫水煮蛙係危險嘅?點解行銷會咁重要?原來呢啲都同我哋慣用系統一思考或多或少有關係。

        現今香港社會有好多唔同嘅訊息,其實係會更加容易令人失去應有嘅警覺性,同埋作為一個人嘅分析能力。呢本書重新令大家知道自己嘅思考行為模式,警惕自己響亂世當中應如何自處。

        講返上面嘅「幸福感」。原來人嘅記憶係咁唔可靠,以至一件事入面開心嘅長度竟然唔係最重要因素。透過書入面講嘅「冷手實驗」(將實驗者隻手浸落凍水一段時間),康納曼指出事件入面有兩個要素關乎幸福感:事件中最高峰嘅強度,同埋最後收尾收得有幾好。呢兩樣嘢可以左右一件事係咪一個好嘅回憶。

        呢本書深入淺出好睇嘅同時,亦都可以令人反思,我哋唔同立場嘅諗法,好多時都係俾反應快嘅系統一決定咗;我哋要用多啲系統二,雖然佢懶啫,但問題複雜,唔到你唔用囉。

康納曼名作《快思慢想》

以下是米哈對該書的簡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在名作《快思慢想》一書解釋,這是因為我們在解決輕易問題時,往往用上「快思系統一」而非「慢想系統二」所致。系統一與系統二,究竟是什麼東西?

  快思系統一,以直觀和快速的方式運作,「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一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因此,系統一往往成就令人驚訝的傳奇,如書中引用心理學家克萊恩(Gary Klein)說過的一個故事:

  一群消防隊員進入廚房着火的房子。在快要把火撲滅時,隊長突然大喊:「立刻撤出!」隊員不知原因,照命令撤出,而奇怪的是連隊長自己也不肯定為什麼如此衝口而出。然而,當全隊撤出之後,廚房的地板便整個垮掉了。

  原來,真正起火的位置是廚房樓下的地下室。當時,隊長感到廚房的狀態比一般火災安靜,沒有劇烈燃燒的聲音,這激發了隊長的「危機第六感」。

  類似的故事,常常出現在電視、電影,一來場面與緊張度引人入勝,二來可以突顯主角經驗老到的英雄光環。然而,康納曼指出,這都是錯誤的印象,快思系統一「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換言之,快思的系統一的回答很快,也太快,快得常常出錯。那系統二呢?

  慢想系統二,「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一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不長期依賴系統二,而會用上系統一呢?因為慢想的系統二「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而思考只好「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一的判斷結果」,也就解釋了為何我們沒有寫出球棒與球的算式,而直接回覆了一個錯誤答案。

  「球棒和球」的問題,揭示了我們內在的思想懶惰。康納曼說道,當我們使用大腦時,我們往往盡量減少每個任務所需要用的能量,即「最少努力法則」。慢想的系統二準確,但消耗更多能量,導致人們依賴常常出錯的系統一,甚至迷信直覺。運用系統二最少要解兩條算式,(1)  x+y=1.1    (2) x-y=0.1 ,最後答案是 x=1.05  y=0.05 。

  快思的系統一常常出錯的原因不少,其中一個情況是「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促發效應,跟聯想力有關。舉例,當我們看到「EAT」,再看「SO_P」這些字母時,我們會被促發想到「SOUP」,但若然我們先看到「SHOWER」再看到「SO_P」,就好可能想到「SOAP」。

  這樣的促發,在無意識間發生。康納曼引用了一個實驗來進一步說明促發效應:在英國一所大學辦公室的茶水間,職員多年來以自助形式付費喝咖啡或茶,牆上則貼了茶和咖啡的價目表,讓他們自行投錢到誠實箱。

  後來,有人在價目表上方貼了一張海報,海報沒有警告字眼,只是每一周更新一次的影像,有時是花,有時是一雙直視觀看者的眼睛,而實驗人員發現,當海報展示一雙眼睛時,那一周誠實箱內的金額會比海報展示花朵時多出三倍。

  這令我想到多年前「亂拋垃圾人見人憎」的海報是否參考了這實驗呢?無論如何,實驗證明促發效應的存在,海報中眼睛的影像令人聯想到自己的行為是被察覺到的,因此叫人變得「誠實」。

  康納曼繼續引用其他的研究指出,除了影像,某些社會和文化條件也會促發人們的快思系統一。例如,有研究證明,當人生活在充斥金錢的影像、論述與概念之中,便會變得「不太願意參與、依賴或接受他人的要求」,更趨向個體主義。

  在此,康納曼旨在解釋,人們很可能會因懶惰而習慣以快想系統一思考,而系統一又會因為各種原因,如促發效應,而作出非理性行為。因此,康納曼提醒我們:多用慢想系統二,好以作出更理性、更有益的決定。

  但,我又想,如果快思系統一是本能,而促發效應又是千真萬確的話,我們要不要一起構作一個充滿善意與同理心的社會,好讓大家一起被促發作出更多非自私的博愛行為呢?或許,這樣的想法也是出於我的系統一,又或天真系統三。

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人類尋找接觸外星文明的發展和爭議

隨着近年人類在外太空的經濟活動趨活躍,有愈來愈多國際性報道和輿論關注到外太空有非人類文明的存在。例如有美國、中國和英國等國家的科學家都稱曾接收到來自外星文明的無線電訊號和光訊號。下文嘗試探討科學界對探索外星文明的發展史和爭議所在。

尋找外星文明並非新鮮事


其實人類嘗試尋找外星文明及外星生物並非新鮮事。過去超過70年中,天文學家一直有透過掃描無線電訊號和光訊號去尋找地球以外文明和外星智慧。這已成為一專門學問,稱「尋找外星智慧生物」(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大部分科學家相信在銀河系中,有超過300萬顆潛在「宜居的」(habitable)星球。當中應該有外星生物存在,也有相當的機會有外星生物已發展了智慧和科技。但由於至今未有外星文明被正式發現,科學界便稱這現象為「大寂靜」(The Great Silence)。
由於有科學家認為SETI學派過於被動,未有主動去接觸外星文明,有人便提出要積極接觸外星文明的做法,稱「傳遞訊息予外星智慧生物」(Messaging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METI)學派。例如,去年和今年有兩支天文學家團隊決定向外太空主動發出訊息訊號,以企圖與有智慧外星生物開展溝通的渠道。有人爭議這做法危險,有如主動吸引外星生物到訪地球。 其實METI學派的有關做法可追溯到1972年。當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發射「先驅者10號」(Pioneer 10)無人航天器到木星(Jupiter)時,已附有一塊人類向可能存在外星生物表明地球在銀河系位置的鍍金鋁板。1977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再發射「航海家1號」(Voyager 1)無人外太陽系太空探測器,附有「航海家金唱片」(Voyager Golden Records)。唱片內收錄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種文化及生命的聲音及圖像,以期待宇宙中有其他高等智慧生命去發現。

這兩架METI航天器和它們之間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先驅者11號」(Pioneer 11;1973年發射)和「航海家2號」(Voyager 2;1977年8月發射)已飛越多個外星的軌道,但未有找到外星文明的蹤影。

不斷主動接觸外星文明

有科學家便認為發射「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會更有效接觸外星文明。1974年,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天文學家向外太空「梅西耶13」(Messier 13)武仙座球狀星團發射第一則無線電電磁輻射訊息。由於「梅西耶13」星團距地球2.5萬光年,無人知道這則無線電訊息的最終下落。

除此之外,過百年來地球上一直有人有意或無意地向外太空發放不同種類和形式的電視訊號和無線電訊號。科學家相信這批訊號已被傳達到過百萬個星球之上。但這批電訊號的強度仍屬弱性。

阿雷西博天文台無線電訊息被發出50年後的今天,有兩支國際METI天文學家團隊已計劃跟外星生物溝通。第一支是在去年10月,來自英國的Goonhilly Satellite Earth Station的天文學家向「特拉比斯特-1」(Trappist-1)行星系統透過電磁輻射發出無線電訊息。該行星擁有7個星球,其中3個星球被形容為類似地球般擁有水和生命的「宜居星球」。由於「特拉比斯特-1」距地球39光年,有天文學家認為可能要等至少78年才可讓外星文明接收到該訊息和回覆地球。

第二支METI團隊據報今年在中國貴州省全球最大的無線電望遠鏡進行活動,有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將向銀河系一群百萬星體發射一系列的無線電脈衝(radio pulses),包括關於地球生命的生化資料、人類形態、地球位置和時間戳(timestamp)。這銀河系星體距地球一萬至二萬光年,有天文學家認為地球可能要等幾萬年才有回音。

爭議及反省

科學界對以上尋找或接觸外星文明的行為存在爭議。首先是:誰能代表地球發言?這些尋找或接觸外星生物文明的計劃沒有先在國際社會內進行諮詢,決定發放什麼內容的訊息到外星是少數人決定的事。另外,英國已故物理學及宇宙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警告,接觸擁有更先進科技的外星生物具危險性和對人類構成威脅。

霍金最早的天體物理學工作提出了奇點的存在,在數學上使黑洞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相一致。霍金與羅傑·彭羅斯一起將宇宙的起源確定為奇點,即時空中的一個點,在這個點上傳統物理定律失效,引力變得無窮大。他後來在量子力學方面的工作受到與蘇聯科學家雅科夫·澤爾多維奇(Yakov Zel'dovich)和阿列克謝·斯塔羅賓斯基(Alexei Starobinsky)合作的啟發,在數學上表明了黑洞在發射被稱為霍金輻射的粒子時的有限熵和蒸發。儘管霍金輻射及其產生的微型黑洞被廣泛認為是理論物理學的突破,但尚未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中觀察到。

霍金在理論天體物理學方面的工作(以及 1988 年出版的暢銷書《時間簡史》)使霍金成為名人,其中包括在《星際迷航:下一代》《辛普森一家》和《飛出個未來》中的露面,這使霍金成為宣揚其信仰的重要公共平台。物理學之外。作為一名無神論者、反戰活動家、BDS 支持者和反資本主義者,霍金的人文主義政治和科學興趣之間的重疊在他多次公開聲明與外星生命接觸的可能性中得到了體現。

霍金對外星生命採取了矛盾的立場,他一方面提倡尋找外星生命,另一方面警告人們首次接觸外星物種的潛在危險。他對外星生命的立場主張兩種方法:收集情報和盡可能保持安靜。

「沒有什麼更大的問題了,」霍金在宣布支持 Breakthrough Listen 時說道,該計劃耗資 1 億美元,通過無線電波和可見光觀測附近 100 萬顆恆星和 100 個星系中心來尋找外星通信。「是時候致力於尋找答案,尋找地球以外的生命了。」

2010年,霍金擔心這個答案會帶來什麼,並在探索頻道的一部紀錄片中描述了第一次與外星人接觸的危險。霍金說:「如果外星人造訪我們,結果將與哥倫布登陸美洲時一樣,這對美洲原住民來說並不好。」 「我們只需要審視自己,就會發現智慧生命可能會如何發展成我們不想遇到的東西。」

霍金在紀錄片《與史蒂芬·霍金一起走進宇宙》中說道:如此先進的外星人可能會成為游牧民族,尋求征服和殖民他們能夠到達的任何行星,」

然而,人類想接觸外星生物的好奇心和興趣尤在。例如,富商Yuri Milner曾提供100萬美元,尋求最有效傳輸到外星生物文明的設計及訊息。時至今日,國際上沒有規則和法律機制去規管尋找接觸外星生物文明的行為。所以即使有人有意見,這類實驗仍將繼續。
其實,我們已知道的人類較有系統尋找接觸外星文明的國家行為和活動已進行了至少70年。我想這反映有國家政府、科學家和資本集團可能已達到一些共識,包括:
一、外星文明、高智慧生物和更先進科技必定存在。
二、有些外星文明遲早會、或已經到訪過地球和接觸人類。
三、不同外星文明之間應該存在差異,當中有可能會對地球和人類不利或具威脅性的。但也應該有外星文明能與地球和人類發展合作關係和達到共存共贏方案。
看來人類尋找接觸外星文明的核心疑慮其實是由「外星文明威脅論」和「與外星文明合作論」之間的張力衝突所產生的。因為尋找接觸外星文明涉及人類的未來和終末,除了科學界之外,宗教討論也自然需要和有幫助。
例如,基督教和天主教內一直存在有關「宇宙基督論」(cosmic Christology)的討論。基於《新約聖經》內哥羅西書(天主教稱《哥羅森人書》)和《以弗所書》(天主教稱《厄弗所人書》),即使宇宙內同時存在好及邪惡的外星「權勢」(principalities and powers),基督除了是世界的王,也是掌管宇宙的王。
如是這樣,其實尋找接觸外星文明是人類以至宇宙歷史發展的必然和自然階段,並沒有什麼可懼怕的。也因為基督是宇宙的王,人類和教會也自然需要關心其他外星文明生命。雖然外星智慧生命是「非人類」(non-human),但不代表這些生命不屬於「宇宙天國」。我於是認為,一種能兼愛外星生命和非人類的「宇宙大愛主義」可以是建設未來「星際經濟」的倫理支點。

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親親為大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在報章專欄談及繁簡字體的問題,他認為電腦處理文字的方式令簡化漢字失去了大部分原有的作用和優勢,但它的缺點卻不會因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而得到改善。

曾鈺成在報章撰文指出,使用簡化字的目的是減少單個漢字的筆畫和漢字的總數,方便學習和書寫,但隨着電腦和手機普及,一個字不論有多少筆畫,按幾個鍵或者寫幾畫就可以生成。另外,表面看來,筆畫愈多的字愈難記憶,但學習漢字其實並不是一筆一畫的記憶,而是認識合成每一個字的若干組件。他以32劃的「籲」字舉例說,可以分拆成「竹」、「龠」和「頁」;其中較複雜的「龠」又可分拆為「倫」字的右邊,當中加3個「口」。他更指出,記憶「轟」、「聶」不會比「轰」、「聂」困難。

相反,曾鈺成認為,簡體字由於筆畫少,不同的字可能形體相近,反而更易誤認。「有研究顯示,閱讀簡體字不會比閱讀繁體字快,而繁體字較易辨認,閱讀時較為省力」。

曾鈺成又指出,簡體字優勢隨着電腦科技發展而大大減弱的同時,它的缺點卻不會因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而得到改善。例如,只懂簡體字的人,要閱讀中國典籍和用繁體字寫成的資料文件,會遇到較大困難。而且,由於減少了可用的字數,簡體一字多義十分常見,容易導致對文義理解的偏差和混淆。

簡化漢字,理論上無可厚非。例如「從」字簡化為「从」,「從」的古字是「从」,意思是「隨行」,寫作「从」,意思沒有改變。「從」字反而是由簡變繁。現時所用的漢字,許多都是簡化字。今天,誰還會寫「犇」而不寫「奔」?

現行有些簡化字的確要「厚非」,如將「見」簡化為「见」,失去了《說文解字》所謂「見,視也,從目」的意思。「親」簡化為「亲」亦然,《說文解字》有言:「親,至也。從見,親聲。」清朝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註釋:「親從見,則其義起於相見,蓋見而親愛也。親愛者莫如父子、兄弟、夫婦,故謂之六親。引申為凡切近之稱。」切近,即親近。

親字應有「見」在旁,因相見才能相親,相親才能相愛。嬰兒出世,多見的一定是家人,朝夕相見而相親亦是家人。徐灝提到家人,只及父子、兄弟,不提母親、姊妹等等,反映清朝重男輕女意識形態,不可取,且不符合事實,孩提最初會說大多是「媽媽」,之後才是「爸爸」。

其實,嬰兒呱呱墮地,張眼第一個看到的應是母親,故現今不少人認為母子、母女關係遠比父子、父女更親切、親密。母親懷胎十月,跟子女是血肉相連,故母愛來自本能——亦有女性沒有此本能者,父愛卻非本能。

親簡化為亲,不可接受,皆因儒家的道德哲學由「親親」開始,《中庸》謂之:「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儒家認為做人最理想是做個仁者,仁要從二人關係得見,所以,仁者應從親人做起,先跟親人建立親切、親密的關係,然後推出去,由親及疏,即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意思是,能親親的仁者,就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官的能愛民如子,就是親親,是以《中庸》說:「親親為大。」

談情說愛--巨門

暗蔽的巨門

巨門主口舌,這一點對其人際關係,感情婚姻都有莫大的影響。世傳巨門屬土,土有埋藏,隱沒的功能,因此巨門便成為斗數中的暗曜,具有好自我表現,因而遮蔽他人光芒的特性。這樣一來,便容易引起他人反感,於是明爭暗鬥,口舌是非,成為巨門命運中的重要元素。
巨門有「巨門交人,始善終惡」的說法,這一點除了應驗在交際方面,也應驗在與配偶的關係上。據安星法則,凡巨門坐命者,夫妻宮必然是太陰星系,男命多主妻貌美,如太陰入廟,更可得賢內助,或主因妻得財(如妻子比自己善理財,或得岳家財產等)。如太陰落陷,多主生離,少有死別,究其離異的原因,每每源於多疑,即是說巨門命的人性格猜疑,這是非常符合其暗蔽的本質,因為猜疑純屬內心世界的活動,表面上可以不動聲色,對於結構欠佳的巨門來說,表裡不一是常有的事。
暗蔽的巨門就好像幽暗的山洞  

如夫妻宮的主星為巨門,則命宮必為天梁星系,結構上比起剛才說的巨門與太陰的組合,對姻緣的負面影響要厲害得多。這是由於天梁有孤剋之性,巨門亦頗帶刑忌特色,如兩宮星系見煞忌刑曜眾多,則男命剋妻分離,女命三度新娘亦非奇事。當然,這些極端情況的出現,必須要符合一定的先決條件,而當中至關重要的是太陽的廟陷。

天梁要靠太陽的光芒來轉化其孤剋之性,巨門則依賴太陽來解其暗,倘太陽的光與熱不足,則天梁坐命者人生充滿險阻(這是通則,當然有例外,如午宮天梁坐命,對宮太陽在子落陷,此時若天梁得合適的吉化和輔佐雜曜,特別是科文諸曜,則總體亦主祥和),一般表現為六親緣薄,所以影響姻緣。

太陽落陷亦不能解巨門之暗,所以坐夫妻宮主多是非口舌,早婚者尤其不能偕老。依中州派徵驗,凡巨門坐夫妻宮者,如命盤中大運是逆行的話,走第二個大運時,夫妻宮必見貪狼(或坐大運夫妻宮,或在對宮),由於貪狼乃正桃花,如更與桃花雜曜同躔,則必主早戀,而且失敗。有時候碰到一些少女命例,於青少年時期意外懷孕,不少都是屬於諸如此類的結構。

巨門對煞星相當敏感,見擎羊,陀羅,加深夫妻不和,遇火星,鈴星,增加分離的機會,逢地空,地劫,不得配偶助力,或更主拖累。在見煞的基礎上,就不宜再會化忌,天刑,若原局結構如此,走大運時更有忌星沖破,則恐有死別的可能。一般來說,巨門夫妻宮,男女皆主感情波折,所以極少初戀能成功者,但具體情況自然是要依星系性質來定吉凶。巨門與天機、天同、太陽三曜構成不同組合,或同度,或相對,各具感情特色。

在子午宮,巨門獨坐,稱「石中隱玉」,主內斂。依中州派見解,女命成格者,驟眼看上去容貌非常普通,然久視之或接觸次數多了,卻令人覺得她是不一般的美麗,很多凡夫俗子都無法招架。凡子午卯酉皆為巨門天機的組合,基本上有不安定的性質,即使見吉,亦不免分離,只是原因吉祥而已,如配偶長期因工作不在家,或因移民程序而導致分隔兩地等都是常見的理由。本局必須見祿方可安定,如無祿見煞者,必不是一婚之命,男女皆不例外。

在辰戌丑未,是天同巨門星系,絕對是巨門感情最不利的結構。前述巨門婚前多波折,即等於初戀不能長久,然而現今社會開放,男女關係隨便,能初戀成婚的又有幾人?因此天同巨門感情的複雜,亦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得沒那麼簡單。一般情形下,主與有家室者發生關係,這類帶不可告人性質的感情瓜葛,正好對應被巨門暗蔽力轉化成為隱衷的天同情緒。所以天同巨門夫妻宮,主刑剋生離,如太陽落陷會照,女命更主遭配偶拖累,或感情受騙,故不利早婚。趨避之道,男女皆宜長配,因為年齡的差距可以緩和夫妻之間的無謂之爭。如本星系有忌星同度,特別是文昌或文曲化忌,主無正式婚禮的結合,婚後夫妻依然不睦參商。

在寅申巳亥,是太陽巨門的組合,是相對較佳的結構,因為太陽可解巨門之暗,所以在實際情況下,巨門會顯得行藏出處,光明磊落,即使與人發生口舌爭執,都容易被人諒解,這優點的成立當然要倚仗太陽的廟旺來達到。寅申兩宮,太陽巨門同度,太陽乘旺, 一般由寅宮開始。說乘旺,寅宮的太陽, 也僅是剛剛起步而已。早上三時至五時的太陽,最多只是魚肚白的微光,光和熱有所不足,但勝在有朝氣。微弱的太陽和幽暗的巨門同宮,巨門主勞心,太陽未能完全解除巨們的幽暗, 所以不免辛勞。原則上,不太旺的太陽,亦主成就較慢,遲婚比較好。

巨陽在申,太陽金烏西墜,雖有餘暉,但後繼乏力。本星系入夫妻宮,主有異族通婚的機緣,至於夫妻間緣份和感情的好壞,則依上述宮位性質來推論。巳亥兩宮巨門,以亥宮明顯好得多,這自然是因對宮太陽廟陷的緣故。據中州派傳授,本局巨門入夫妻宮,主其人與夫家或岳家不和,情況當然以巳宮巨門更為嚴重。

總體來說。巨門星入夫妻宮並非善星,縱有吉化吉曜,亦必須太陽廟旺,方有把握同偕白首。趨避之道,除了以年齡差距來協調之外,一般都適合繼室偏房,遲婚或以無正式婚禮的關係來應付。以下略舉一例:

命主出年於1972522日,天機天梁辰宮安命,天梁是解厄扶危的星曜,也是能得祖上之蔭的蔭星。天梁化祿的解厄特性,令事情最終得到解決,但人事卻已經有幾番滄桑的感覺。古有「天機天梁善談兵」的說法,若星曜配合得宜,主其人聰明機敏,組織能力較強。本局命宮有天才、龍池,會鳳閣、天官,又得恩光和天貴照命,所以其人自幼利業聰明,讀書成績優異,且精於琴棋書畫,才藝出眾。

可是另一方面,命宮有桃花星天姚,福德宮借入天同太陰,兩宮皆受擎羊、陀羅、地空、地劫和天刑會照,以前說過:天同太陰本性陰柔,遇煞忌刑則影響意志,有可能變得軟弱,幸而本局沒有更逢火星、鈴星,否則格局層次要低得多。夫妻宮太陽寅宮,光熱雖不足,但有前景,故只要不早戀,不早婚,便可減輕波折。

可是夫妻宮巨門,命宮必為天梁星系,因此本局的瑕疵,實在於天梁化祿,簡單來說,它令整個命格平添孤忌色彩,增加紛擾。由於借星安宮的關係夫妻宮亦見羊陀,空劫和天刑等,所以除了不宜早戀早婚外,夫妻間亦難免隔膜,奔波。但由於太陽在寅,畢竟生機蓬勃,所以只要掌握好談婚論嫁的時機和合適的對象(如借異族通婚的機緣),則未嘗不可得到美滿婚姻。

紫微是帝星,本身已經內藏支配和權力的意義,化權是強調用權於非常時期。父母宮紫微化權令主星更獨斷、主觀,甚至於專橫。所以,紫微化權入父母宮,主父親專橫。武曲化忌為財星化忌,也主斷續。有時是一時的財務問題,有些則可以是婚姻的斷斷續續。

命主走癸卯大運(16-25),大運命宮天相,有火星同度,天府又帶鈴星來會,此等結構對於天機天梁化祿的年輕人來說,是最「不聽話」的時候。雖然天府本身化科有祿存同躔,令星系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穩定性,但同時對宮破軍運祿拱照,這種開創性質配合火、鈴煞星便容易轉化為「自把自為」,喜歡刺激冒險等性格特質。應該注意的是,大運命宮桃花甚重,諸如紅鸞,天喜,咸池,沐浴和大耗等畢集,而這些星曜亦幾乎全數會照大運夫妻宮中的武曲貪狼。湊巧的是,武曲原局化忌已主不利,大運因癸干故,所以貪狼亦化忌,這兩忌星落入大運夫妻宮,足可證明命主在該大運十年中容易「學壞」,且結交的異性少有正經人家,很可能對自己的學業,乃至人生造成拖累。

如上段講述,夫妻宮巨門者,走人生第二個大運時,若大運夫妻宮見貪狼桃花重重就要特別當心,本例命主正好碰上上述情形。事實是當年她情竇初開,加上命主父親家教頗嚴(父母宮七殺紫微化權之應),所以甫一及笄,由於渴望得嚐愛情滋味(桃花星曜畢集於命宮、夫妻宮之應),便開始對父母陽奉陰違,偷偷在外結交男朋友。可惜大運夫妻宮武貪星系雙雙化忌,且有流煞飛入(大運羊陀),因此遇到的亦絕非良配。

丁卯流年,年十六歲,已入癸卯大運,所以該年大運和流年命宮重疊,年運是「刑忌夾印」,對宮破軍卻化祿,加上流煞大運羊陀的刺激,命主便容易對家教約束起反抗之心。流年羊陀會照夫妻宮武貪,乃於是年開始跟一輕浮少年交往,未幾便對學業造成影響。次年戊辰,流年天機化忌於命宮,流陀同度,因借星安宮的關係,流年夫妻宮太陽巨門亦會見天機化忌,且流羊流陀並照。據中州派傳授徵驗,天機天梁有流產的可能,觀乎流年子女宮,是武貪雙化忌,且桃花加煞星混集,碰巧戊辰年貪狼化忌後化祿,所以極有可能未婚懷孕兼流產。

如前述,巨門夫妻宮一般主初戀難以修成正果,所以命主自然是遭到始亂終棄。及至走壬寅大運(26-35),命宮太陽巨門,天馬同度,為大運天馬沖照,乃毅然出國留學,重新振作。自此在外地半打工,半讀書,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並且結識了一位外族男子,彼此情投意合,共同努力工作,存錢結婚。初時兩人經濟條件雖然普通,婚後又因工作關係,頗多遷移奔波,但都合乎星系所示。

太陽巨門乃異族星系,入夫妻宮者最宜與外族通婚,可減輕夫妻間的口舌(以異族的文化、語言障礙來代替口舌不和)。本局太陽不入廟,雖有生機,但會合的吉曜較少,所以夫婿家境並不富裕,唯獨可憑長期努力,為未來打好幸福的基礎,這也算是對本星系缺點的理想補救方法。曾有人問,異族通婚本不罕見,但該如何判別,婚後是隨伴侶移居他鄉,還是依然居於故土?據中州派傳授,根本原則是凡福德宮欠佳者,主遷居異地。因為中國文化講究安居重遷(即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認為人離鄉賤,所以福德宮星系欠佳者主福薄,具體表現為離鄉背井,父母兄弟離散,實在合理。以本局為例,福德宮借天同太陰,擎羊、陀羅、地空、地劫會照,又有天哭、天虛、孤辰、寡宿、天刑等,絕非坐享其成之命。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中港連通效應

攪活夜市

最近特區官員在不同場合說,要攪活香港的夜市!早前我在意大利旅遊,當到Lecce的酒店時,司機行了差不多大半個城市都無法接近我們預訂的酒店,一問之下才知道酒店一帶封路慶祝節日,晚上城區燈火通明,街道和廣場都亮著七彩繽紛的燈飾。廣場中央設有一個小小的舞台,不斷演奏著悅耳的交響樂,周邊有燈牌的街道上零星散布一些街頭表演如:電子琴演奏、街舞、演唱等等,算不上精彩,看來都是業餘的表現愛好者!街邊擺賣的攤檔卻非常多,賣熟食零食的、日常用品的、稀奇古怪的、古董、藝術品和手工藝都有,雖不是精品卻無礙吸引街上遊人如鯽,摩肩接踵,一家老幼盛裝出巡,笑意盈盈地到處逛,食肆和商店的職員都忙過不亦樂乎,節日氣氛是滿滿的!我無意間參加了Lecce的夜市,發現原來快樂可以好简單,攪活夜市也不難!

香港市區過往有不少霓虹光管招牌,肯定比Lecce的土炮燈飾漂亮!旺角西洋菜街、油麻地廟街及上環大笪地也曾光輝,也有不少街頭表演者,可惜都因各式各樣的法例規限下被取替或日漸式微!街邊檔更是只續舊牌,不發新牌,檔主去世了便收回牌照,也將變成歷史陳蹟!

如果只靠長官意志,攪幾埸像國慶煙花或中秋賞月的節日活動,效果也只會是曇花一現!政府必須有長期規劃及配套,才能重振夜市。最後,可能更重要的是人心!當今香港的角色及前景存在不少不確定性,加上樓市不振、利息高企,市民自然都不願意消費。要攪活夜市,前提必須振興經濟,樓市減辣,樓價穩定,市民才有心情去夜市!

另一方面,港人時尚北上消費,這也是連結暢通的效應,對攪活香港夜市有障礙。香港物價一般高於內地,如今既方便往來,內地不乏消費娛樂場所,依循性價比擇優消費,當屬理智之選。


先前因疫情封閉期間,內地建設沒有停頓,交通與通訊工程續推進。疫後呈現新局面︰首先在貨物貿易方面,電商迅猛擴展,銀行提供了跨境支付服務,於是港人愈來愈多加入「淘寶」行列,體會到內地包羅萬有的製造能力和快捷高效的物流輸送。

以互聯網點對點交易,省去大筆中間開支。內地商場早已受到的挑戰,很快也來到本地;商舖等待疫後復元之時,業態已發生變化。

網售物品的產地,遍及內地各處,靠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加上雲計算快速運籌,手機上就看到物品實時運送進展。有居於內陸的消費者心血來潮,要從沿海買一尾海鮮佐膳,物流公司及時送到,用科技方法保住了鮮活。

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去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總值1.53萬億元,增長了一成,佔全國出口總值的6.4%,這模式明顯還有很大增長餘地。電商進口也在上升,去年貨物來源以日本佔最大額,第二位是美國;種類以美妝用品較多,其次為生鮮食物。現在日本政府把福島核污水排入公海,難免影響電商鮮活銷華。

電商直銷,數碼化使生產與流通結合,物品銷售同時帶來服務貿易增加,供應鏈管理平台興起。今年頭4個月,內地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按年增長18%,當中包括平台訊息服務。

國家海關總署屢強調的,是堅定落實對外開放國策,為此加強「智慧海關」建設,擁抱數字化浪潮,提升貿易便利,與世界共享電商發展。香港是自由港,海關工作應該更利於各類經濟要素跨境流動。

由內地來港的物流已達無縫交接。固然跨境服務非只是物流。港人大規模北上消費,吃喝玩樂,尤其在周末,回來興高采烈介紹體驗。有人喜歡跨境去專看內地電影。深圳一些商場設有兒童遊樂園,孩子們玩耍,父母得享閒暇。有遠足愛好者上梧桐山、筆架山等路徑邁步,下山到食肆大快朵頤,每讚價廉物美、服務周到。深圳16條地鐵線接通300多站,都讓長者免費乘搭。

內地居民南來,疫後消費模式有明顥變化,購物花費減少,而仍熱中於本地的金融保險、醫療保健等專業服務,以及具特色的文化場景,這些都源自本地制度體制。香港專業人士也有跨境提供服務︰有醫生輪流到深圳應診,教育界也北上辦學,知名設計師則早在大灣區開業已久;儘管專業服務供應的規模,不及跨境消費。

香港曾經長期作為國家通往世界的橋樑,建立了綜合中介業務,並且向多元發展和專業提升。本港生活指數與內地的差別,過去存在客觀的分隔。如今交通基建與資訊科技促成通達連結,就像在不同水位之間打開閘門,水自然流向趨同。所以,得益於內地便宜消費的同時,維持本地較高經濟水平,還要爭取吸納創新要素,促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發展,努力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不只成為另一個中國城市,就必須堅持本身制度的獨特性,深化同各國各地區更開放、更密切的交往合作。當中關鍵一項,是在國安法下維護本地普通法體系。

2023年9月7日 星期四

大俠的成才之路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師生彼此砥礪,教學相長,這是理想情況,可遇不可求。早年作為老師,我與同事聊起學生,有時免不了嘆氣,「上課講過十遍,考試照錯不誤」等等。不過,孔夫子畢生「化三千,七十士」,他老人家五十年教齡,只有七十來個學生出類拔萃,平均每年不到兩人,倒是跟我的情形挺像。這樣一想就淡定了。

        常常覺得學生不用功,自己當學生的時候是什麼鬼樣子?中學在地理課拋紙團,在歷史課做數學作業,在數學課讀金庸小說;大學時不喜歡的課就走堂,在宿舍讀閒書、打遊戲;研究生一年級在獲得諾貝爾獎楊教授的研討會上睡着了……究竟是如何充滿驚險、 福星高照謝天謝地一步步,拿到二級榮譽地畢業?莫名其妙。

  不過,提到金庸武俠小說,《連城訣》的狄雲和《射鵰英雄傳》的郭靖,都不及中人之資。郭靖小時呆頭呆腦,有心教他武功的江南七怪一看他那樣子,不禁洩氣,認為他資質太差,不是學武的胚子。長大後郭靖寫字費勁,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一概不通,連黃蓉做出來的菜餚都分不出好壞,北丐洪七公說他是「牛嚼牡丹」。他也知道自己遲鈍木訥,常以此自苦。

  這樣的人設,如何成為武功高強的大俠?是因為有好師父?

  郭靖確實無意中獲得眾多名師真傳。《射鵰》以邱處機、江南七怪打賭開始,約定邱處機教楊康、七怪教郭靖,十八年後兩個孩子比武,一決高下。七怪為教郭靖,從山溫水暖的江南移居朔風如刀的漠北,一住十餘年,將各人苦心琢磨出的功夫傾囊相授。雖然教得十招,郭靖往往學不到一招,雖然韓師父被郭靖笨哭過一次,畢竟沒有棄他而去。

  楊康的師父如何呢?邱處機忙於雜務,並未專心教他武功。後來楊康拜梅超風為師。梅超風倒是一心一意教,但她只偷得半部《九陰真經》,又乏人指點,把最上乘的武功練入歧途,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楊康的師父僅此二位。漸次登場的各路武林高手,如馬鈺、 周伯通和北丐洪七公...等等,大多排隊去做郭靖的師父了。

  就像孔子無常師,「多聞,擇其善者從之」。江南七怪之後,先是全真派馬鈺教郭靖修習內功,又有洪七公傳授郭靖降龍十八掌,老頑童周伯通教他左右手互搏和空明拳,並令他強記下《九陰真經》上卷。所有師父都忍不住罵郭靖笨,但仍然教得毫不懈怠,且不降低標準,就像孟子說的:「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郭靖悟性不高,各種招數有時學會了卻記不住,記住了卻不會使。但他學而不厭,「天生有一股毅力狠勁」,只要學到一點就日夜鑽研習練,正是《中庸》所謂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此「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郭靖還隨時隨地揣摩,好像孔子的愛徒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空明拳訣他十成中懂不了一成,但聽東邪西毒以簫箏之樂相鬥,悟到了一些關竅。在洞庭君山他被丐幫縛在地上,仰望北斗,思索從前所見北斗陣法,與《九陰真經》參照,想明了許多疑難之處。所以楊康再也打不過良師眾多、勤學苦練的郭靖,而郭靖終能與武林最高手相頡頏。

  子貢讚孔子「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學生縱然天資不高,但好學不厭,就是有慧根。老師難免偶爾灰心,卻能依舊誨人不倦,則抵達了最高境界──仁。因為學生不可能都是聞一知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也無需老師去教。多數學生可能只得中人之資,需要「學而知之」或「困而學之」,還有郭靖那樣學得慢、忘得快的把人笨哭類型。有教無類,當老師的要體諒學生的認知水平,耐心引路。這種對他人的耐心和體諒正是「仁」的重要一環。實在氣餒的時候,想想自己求學時的「豐功偉績」,就自然會對學生寬容許多了。

  然而郭靖之成功,並不僅僅因為名師和自修。《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概述了大俠郭靖的成才之路:他心地忠厚,胸襟博大,使眾人願意教他、助他;他堅貞勇敢,在大漠救下哲別、華箏;他心思單純,無欲則剛,故練內功比聰明人更易進步;他為民請命,犯顏直諫鐵木真。邱處機認為學武之人,品行心術居首:「人生當世,文才武功皆末節,最要緊的是忠義二字。」周伯通聰明好學但缺乏救世濟人的胸懷,是以難達巔峰之境。

  所以學生為人善良正直最重要,而品德不可能以分數來衡量。他們的未來變數很多,機緣紛呈。若有緣,他們會繼續探索知識,提高技能;一時無緣也不必強求。《功夫熊貓Ⅰ》裏的烏龜師父就說,無論你怎樣想要蘋果或橙子,一個桃核只會長出桃樹結出桃子;然而,如果你引導它,培育它,相信它,一顆桃子也能打敗大壞蛋。學生們現在感覺無聊、難懂的知識內容,未來某個時間點也許會重燃興趣或產生新的需求,不遠而復,當年在學校修讀的課程就是個好的開端。

  孟子說孔子教學「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不用功的就放他一馬,愛學的就傾心輔導。如此,孔門弟子既有七十二士出入廟堂之高,亦有三千餘人雖無顯赫聲名,卻修身齊家,以德輔仁,成為社會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