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迎接2022

  香港有新的一頁,自2020年始。

  2020年,國安法頒布實施,暴力退場,「港獨」遁跡,2019年的「黑衣人」消失了。「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曾經的大亂已成歷史,在新的法律重典封印下,近兩年看到,再無復燃之可能。

  如今再看,2020年的管治邏輯,系統且清晰:

1.以加大執法力度止暴,全力支持並依靠香港警方;

2.以健全法律制度制亂,制定香港國安法利劍高懸;

3.以恢復法律秩序推動社會秩序的恢復;

4.以恢復社會秩序推動政治秩序的回歸;

5.以法治文明重塑管治文明;

6.以法治空間開闊管治空間。

  執法以穩定社會形勢,立法以夯實管治基礎。2021年中央對香港的管治動作,就建立在2020年的管治邏輯之上;沒有2020年創造的環境條件,絕不會有2021年香港的新局面。

  新的一年,香港管治「蛻變」。

  2019年,大亂;2020年,止亂;2021年,治亂。止亂,講求緊迫性,先治標,後治本;治亂,講求系統性,治根本,根治標。

  標本兼治,正是中央應對香港一度出現的「嚴峻局面」,所秉持的「方法論」;並因此推動香港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後,將之寫入《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作為管治香港的「經驗論」。系統性,正是2021年中央管治香港的邏輯。

  跨過2020年、跨入2021年,中央對香港尚存的問題很清楚:1.香港社會的問題主要是政治問題;2.政治問題的根本在於管治權之爭。

  由此,認識變得清晰起來:1.社會亂象是政治問題溢出的結果,撫平社會亂象只是解決問題的開始;2.政治問題的核心是誰來管治的問題,抓住關鍵少數就能抓住問題要害。

  於是,就有了2021年「管治三部曲」:

  一個根本原則得到重申——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1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聽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述職報告時,道明管治香港的「深刻道理」,指明「愛國者治港」的「根本原則」。

  一項重大管治舉措出台——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3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審議通過,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得以「批准修正」。

  一種新的政治格局確立——均衡參與的管治新局面。919日,香港特區新一屆選舉委員會選舉順利舉行;上月19日,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順利舉行。

  1222日,習主席會見林鄭月娥。指出,廣大香港同胞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得到體現,「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到落實,社會各階層各界別廣泛、均衡參與的政治格局得到確立。

  從管治初心到管治理念,從管治舉措到管治局面,工作有條不紊,一切盡在掌握。

  新的一年,香港繼續撥亂反正。

  香港國安法落地生根,牢牢焊鑄成「一國兩制」底線的底板。此代價巨大,此成果必須完完全全得到夯實。2021年,國安法繼續落實落細,震懾力持續彰顯:

  違法「初選」案,47人被捕;「教協」解散;「民陣」解散;「支聯會」解散;《蘋果日報》關門。

  2020630日,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一年零一個月後, 730日,香港特區高等法院宣布,唐英傑因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恐怖活動罪,共被判處9年監禁。此為首宗違反香港國安法案件。

  更多鏈式反應發生。港大的學生會地位不再被校方承認;公共圖書館下架「港獨」書籍。上月29日,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人員拘捕《立場新聞》多名高層及前高層,曾經「煽暴」的何韻詩即是其中一人。而《立場新聞》在《蘋果日報》停刊6個月後,亦宣布即日起停止運作。

  撥亂反正,而非「適可而止」,觸發了香港社會的集體反思,開始了香港全領域、全生態、全鏈條的淨化與優化。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香港要完成的「嬗變」,注定將持續下去、深刻到底。

  新的一年,香港繼續嬗變。

  輿論生態在變。曾經被批評為亂港勢力「喉舌」的香港電台,抽起多檔欄目,回歸本來屬性和理性定位;

  教育生態在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替代「通識教育科」,進入香港中學的課堂;擺放在香港大學的「國殤之柱」終於被移走,「泛政治化」的香港校園加緊「去政治化」的腳步;

  法治生態在變。香港律師會改選,愛國愛港陣營大獲全勝;香港大律師公會「權威」飄搖,光環暗淡,而那個宣稱「暴力有時或可解決問題」的所謂法律界領袖梁家傑,早已消失在公眾的視野。

  一如上海灘歌詞:「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大浪淘沙,香港管治「轉向」爽利且深刻:

  管治團隊在「迭代」:特首說話硬氣了,政府高官普遍視西方制裁為榮譽,發言稿、新聞稿裏更多中央精神、國家議題、「一國」話語;

  施政理念在「切換」:北部都會區發展概念橫空出世,300平方公里發展規劃再造香港空間;大嶼山填海造地,還要繼續;從「適度作為」到「積極作為」,治理模式更具主動性、進取性。

  2020年,香港開始嬗變,急切但附帶一定的不確定性,社會有些茫然;2021年,香港延續嬗變,確定且帶有強主觀能動性,皆在社會預期之中。香港的大時代,正是從2021年真正開啟。

  從此,它將一騎絕塵,吟嘯徐行。

  新的一年,社會劇變,推動香港系統性重塑。

  人的大起大落,制的大破大立,時代的大開大合,讓震盪與激盪成為社會發展的基調,也帶來一些人的迷茫與糾結,甚或不適與焦慮。

  有的「踟躕」,在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中放棄投票;有的「逃離」,申請英國BNO護照人數一年達8萬;有的「憤懣」,沉湎在網絡世界的虛妄中牢騷太盛。

  一些人剩存的糾結,仍然是「香港群像」的一部分,並交織成香港社會的「暗流」,發出時代前進的反作用力,提醒着管治者進一步夯實香港社會政治基礎的必要。而他們被時代所影響,也被時代所啟示:

  對新氣象的焦慮感。習慣了原有的政治文化,對政治生態的印象停留在過去,視紛爭為尋常,把喧鬧當民主,對整肅後的政治秩序認識滯後,因不理解而不放鬆、不從容;

  對新時代的陌生感。長期浸染在異質的政治環境中,因突然而至的時代轉換而「醉氧」或「厭氧」,理念上產生了意識衝突,行為上產生了心理抗拒,不能很好的感受時代、與時代交互;

  對新變革的無力感。希望香港變革又對變革信心不足,希望香港政壇多一些新面孔又對新面孔信任不夠,低估香港重新出發的改革意志,高估香港撥亂反正的社會成本,想要獲得卻更害怕失去。

  這是一些人必經的「心路」,也是這些人終將邁過的「心坎」。

  只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會回頭。香港的撥亂反正不會「適可而止」,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的整肅還將持續,而曾經任何的亂象亂局都不容再出現。不看清這一點,就不足以反思過去,就不足以正視現實,就不足以接納新的局面、接受新的自己。

  只因為,發展的已經發展了,不會止步。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是中央的堅定意志,建立健全維護國家安全的制度體系和執行機制的管治動作還將陸續有之。不看清這一點,就不會斷然捨棄虛妄的幻想,就不會努力把握可能的機遇,就不會在猶豫徘徊中遺憾錯失改變香港的機會。

  只因為,時代的大潮已成,大局已定,大勢已明,過去一去不復還了。理解、調整、接受,是唯一理性的現實選擇。一如東方之珠歌詞:「船兒彎彎入海港,回頭望望滄海茫茫」,人,終究要跟上時代。

  新的一年,變亦不變。

  香港的「根本」不變。「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在行進。「一國兩制」的承諾,正是香港不變的根本。

  香港的「基本」不變。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變,香港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受憲法和基本法保護,特區仍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從2020年到2021年,客觀看待香港,普通市民生活如舊,只有更多歲月靜好。

  不變,源於中央不變的初心。2021年226日,香港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啟用,背後是中央企業4個月從建設到交付的辛苦奮戰;96日,中央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公布,白紙黑字明示為了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930日至1010日,香港中聯辦開展「落區聆聽、同心同行」活動,收集到6347條意見、訴求和建議,「詳細記錄、匯總造冊、分類處置」,目的就是要「解決香港同胞的煩心事」。

  2021年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就「愛國者治港」發表「三次講話」,所要表達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中央在香港所在的一切,都是為了香港好,為了香港同胞好。

  香港同胞可以體察,亦可以在拉長的時間線裏,透過香港不斷發展的現實,檢驗這初心,看清中央把「資本主義的香港建設好」的誠意和能力。變與不變,都將是客觀現實,被歷史所標註。

  拜拜2021,迎接2022

  香港回歸25周年,迎來「50年不變」的中期。25年了,過去太多的喧囂紛擾如煙飄散,到了告別沉重的時候。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困惑、所有的焦慮與忐忑,不妨就留在2021年。

  2022年,讓「五光十色」的管治團隊成就「五光十色」的管治成果;讓北部都會區從紙上落到地上;讓公屋輪候排隊時間從5年開始無限壓縮;讓兩地恢復通關,父母和孩子不用隔着深圳灣遙遙相望;讓每個香港市民喚醒自己的夢想,不再猶豫徘徊。讓東方之珠還是東方之珠,風采依然。

  2022年,讓香港再無「建制」「泛民」之別、「藍絲」「黃絲」之分,讓新特首以改革家的面目出現,香港處處顯現澎湃生機。

  2022年,向前走,不回頭,香港還是我們熟悉的香港。重新出發,葆有希望,努力奮鬥,聽那《光輝歲月》的歌聲再響起:「迎接光輝歲月自信可改變未來,問誰又能做到?」,且看那維港燈不滅!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中美俄博弈

近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積極推動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程式,俄羅斯堅決反對,並在俄烏邊境增加軍力,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係變得嚴峻,有人還猜普京會否一怒之下收回烏克蘭。烏克蘭局勢急速升溫,美空軍27日派出E-8C聯合空地監視機到烏東地區上空執行偵察任務,五角大樓28日下令“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繼續留守地中海海域。俄國防部消息人士稱,可打擊核彈頭、衛星和高超音速武器的S-550導彈防禦系統已進入戰鬥狀態。美俄劍拔弩張之際,兩國首腦於美東時間30日下午三點半舉行一個月內第二次通話,雙方均強調通過對話解決問題,避免發生軍事衝突。這是兩人在本月內第二次進行通話,外界預料或許可舒緩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的緊張局勢。

同一時期,美國與中國關係也緊張,貿易戰、科技戰、利用香港及新疆的地緣政治戰仍未完全結束,台灣問題又變得尖銳起來。中、美、俄三大玩家的博弈策略益見複雜。

中國的國策是謀求自身的發展,本無興趣與美國起衝突,但樹欲靜而風不息,美國害怕中國成為世界一哥,自己找上門來撩起紛爭,中國也無可奈何。但要注意,前蘇聯及今天的俄羅斯幾乎是西方世界的世仇,蓋因其有超強軍力及核武,領土又遼闊,從美蘇及美俄的歷史及當代關係中,中國可以吸納到不少重要的信息,有利於如何應對美國。我們可先回顧美國針對蘇聯及俄羅斯的策略,以作參考。

二次大戰後的美蘇冷戰,勝者顯然是美國,蘇聯不但解體,經濟崩潰,人民收入在90年代減少一半,大量科技人才流失,連美女也要流落異鄉,這叫俄羅斯這戰鬥民族如何不痛不欲生?葉利欽當年若非一早與接班人普京有交易,得到特赦,怎可能在退休後過着奢華生活,甚至可到中國桑拿及傳說找氣功師注入真氣?要知道,他不但被俄羅斯人民普遍視為民族罪人,連反共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也罵他在政治、經濟、道德上都在摧毀洗劫俄羅斯。

蘇聯軍人被嘲侮 士氣低落

為何美國成功,蘇聯戰敗?這當然有多種因素。有說是蘇聯搞指令經濟,效率低下,經濟發展比不上美國,但蘇聯卻依然與美國大搞軍事競賽,終於拖垮了自己的經濟。這說法有其道理,但不要忘記,蘇聯當年有着600萬的正規軍隊及2,500萬的後備軍,武器及戰力都驚人,在1991年紅旗落地時,軍隊卻沒有去捍衞蘇聯這個國家,任由其解體。這是何故?中國素來重視軍隊的思想建設,在軍中亦設有政委,專門解決思想教育問題,所以內地的評論人很敏銳地發現了問題的所在。在蘇聯解體前的一段長時間,西方思想確有滲入蘇聯,而其中最厲害的一招便是有人不斷用嘲笑、侮辱的方法去針對軍中著名的英雄模範,有時烈士的塑像也被人刻意破壞,戈爾巴喬夫當總統時,此種風氣尤烈。長此以往,軍人便失去榮譽感,軍人及國民的自豪感,被視為進步的障礙。經歷了這個過程,這支軍隊只會戰力大減,面對敵人不望風而逃已是幸運,他們哪有意願去平息內亂?

有此前車之鑑,中國現任政府便不願犯同一錯誤。韓戰時,中國志願軍的鋼鐵意志打敗了美軍的飛機大炮坦克,但今天中國軍隊還有無此等堅定的戰意?習近平一上台後,頭等大事便是整頓軍隊的貪腐,而且高調讓軍隊知道其事。要知道,若高層將領貪腐,軍心必會渙散。經過幾年的整頓及軍事科技的投入,中國軍隊煥然一新。

反觀香港,這裏雖有駐軍,但維持治安及政府安全的,卻是警察。前年黑暴期間,幕後的策劃者也在老調重彈,要毀一地方,便要先毀其軍隊,在香港亦即警察。我們於是看到「黑警」及警察強姦了多少女人、打死了多少人等虛假宣傳充斥於網絡媒體,警察的子女在學校亦受人欺凌。懂一點歷史的,都可知道這些是博弈中其中一方的策略。也幸好香港警察一直得到大量市民及中國人民的支持,所以上述的辱警策略以失敗告終。

美社會矛盾深重 終會內爆

在俄羅斯與美國的博弈中,意識形態自由民主等修辭只是裝飾品,核心一直都只在如何遏制對方。北約一直告訴俄羅斯,不用擔心北約會威脅俄羅斯的安全,只要俄羅斯不去攻打附近的小國便可。1998年北約與俄羅斯仍在蜜月期時,便把波蘭納入為自己成員。隨後共11個前東歐共產國家,包括3個蘇聯的前成員國都加入了北約。換言之,北約的軍力已到了俄羅斯的邊境,中間缺乏緩衝地,俄羅斯門戶大開。美國再告訴普京北約無意威脅俄羅斯,如何會有說服力?俄羅斯本無意收復烏克蘭,但若她加入北約,俄羅斯則真正中門大開,普京怎敢不阻止此事?普京也知道,美國要把俄羅斯在外滙交收系統SWIFT中排擠出去,又因要打擊倚靠石油出口的俄羅斯經濟,所以跟沙特阿拉伯合作壓低油價。有這些背景,絕非笨蛋的普京會不防範美國?

美國選擇打壓對象的標準也簡單,意識形態的分歧不是重點,要看對方是否有足夠實力會超越美國或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前些時拜登召開的民主峰會,獲邀名單中包括了一些極不民主的國家,一些深受人民擁護的政府卻被排擠,連美國的《時代》雜誌也說這個峰會是「偽善的高峰」(height of hypocrisy)。美國只是為了維持霸權,自己的民主「品牌」早已失去。中國應付美國有一方法,可以參考蘇聯失敗的經驗,根本不用跟美國鬥。美國社會矛盾深重而不自覺,終會內爆,猶像當年的蘇聯一樣。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卡里時代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印度神童阿南德一炮而紅,因為他準確預言到,一種與呼吸管道有關的疾病會肆虐全球,而最先出事的地方是在中國。這兩年,他成了全世界最出名的預言家,贏得粉絲無數。阿南德作預測,用的是印度占星學,早前聽他一段訪問,提到吠陀文化對人類歷史走向的劃分,聽着聽着,我不期然會心而笑,心想怪不得如是。

根據吠陀經,人類發展史應分為四段時期,分別是撒塔亞、崔塔、迪瓦帕拉和卡里(Kali),如今正處於卡里時代(Kali-Yuga),大抵剛開始不久,這個時段的特色,是原本錯誤的東西會被認為正確,正確的會被視作錯誤,堅持錯誤意見者,更會用大多數人的力量,逼迫其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一個崇尚物質和遠離神的年代。

姑勿論這個時代是否遠離了神,是否太重視物質,但阿南德引述吠陀經中所說,這年代的人是非顛倒,將過去認為對的事都扭轉過來,這跟我們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的確是十分相似。

近年常掛口邊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年代大部分人的意見,有大部分機會是錯的,人們不論讀書多少,很多人看來都十分愚昧。你不可能想像得到,為甚麼在反修例風波中,民調竟然顯示有六成港人,會認為「攬炒」的抗爭方式可取。另外,像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英國首相約翰遜這樣的渾人,竟然也可以在一人一票選舉中勝出,昂然執掌政權。

小時候見到周遭的人,不是今天這般模樣,雖然很多人讀書不多,但能夠明辨是非,判斷事物,也洞若觀火。過去,我對這種由智轉愚的社會現象,不明所以,看過阿南德的訪問,終於能多明白了一點。

關於末法時代,卅多年前已從一位大德聽過,他建議佛教徒禮佛時要依從「大禮拜」。禮佛方式有四種,一者一般禮拜─合掌胡跪為方便禮拜─雙膝著地,為普通禮拜。二者小禮拜─五體投地時合掌彎膝者。三者大禮拜─五體投地時,開掌不彎膝者。四者即金剛頂禮─名最敬禮,全身五體著地依法行身口意三合一之頂禮。

曾讀過一本《與達賴喇嘛談心:末法時代的佛性智慧》,作者:克勞德卡列拉

以下是作者與達賴喇嘛的對話:

1.末法時期
我從一個我們會(或幾乎都會)自問的問題開始:
「我們是處在末法時期嗎?也就是說:我們是身處於一個毀滅的時代嗎?是否所有的希望都已消失?依照印度教傳統的說法,Kali-Yuga實際上是『黑暗時代』,起源於三千多年前克里希那(Krishna)去世後的次日。」
這是一個黑暗、愚昧、無知的時代,道德淪喪,正法消逝。也就是說,現今世界的規律,是充斥著野心、虛偽與商業氣息。阻擋無用,因為一切將會消失。也因為宇宙的輪迴已到了一片乾枯、饑荒、互相交戰,社會關係蕩然無存的時候。如同在《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古印度民族大敘事詩)已經提到過的:已到了人們不再有力量、勇氣,一切都乾枯困難的時候了。枯死與乾熱的土地,也變成了烈火下的犧牲品。一切都已陷在世界末日中。
緊鄰我而坐的,是這位大家皆尊稱為法王丹增嘉措(意為正法大海)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他看著我,並仔細聽著,非常地安靜與專心。
我繼續問完想問的問題:
「然而,也有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我相信是較屬於佛教徒的。那就是認為:毫無疑問的,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一個有道德、互助、嚴守戒律的時代,也就是『賢劫』。在上述二種傳統中,您認為是那一種呢?」
「毫無疑問的,當然是第二種。」
「基於那些理由呢?」
「我想至少可依三方面來說。首先,我認為戰爭的觀念最近已有些修正。在二十世紀初,甚至到六零、七零年代,我們還是認為很多事最後是以戰爭來解決。而且有個很古老的觀念:戰勝者總是對的。勝利者是上帝或諸神的信物,他們總是站在他這邊。如此一來,戰勝者強迫戰敗者接受其法令。往往都以簽訂條約為方式,以抑制其將有報復的藉口。此外,武器設備的重要性,尤其在核子方面,都是末法時期的中心要素。核子武器競備,實已造成世界毀滅的大威脅。」
「您認為此威脅目前已漸漸消除了嗎?」
「當然,我深信這是必然的。其實,現在冷戰似乎已緩和,核子武器也在裁減當中,誰還能抱怨呢?」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我們會談的同時,世界上有超過五十多個戰爭正在進行。而且有些就在我們附近。例如:阿富汗、喀什米爾,或印度境內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交戰;有許多戰爭,歐洲報紙從不提及的,如游擊戰,或不丹王國反對尼泊爾移民工人等。」

我告訴他,真正的麻煩是南斯拉夫所謂的「淨化」與炮轟的戰爭。那些已造成整個歐洲的躊躇不前。老實說,沒人敢自稱比以前較不殘忍。(事實上除了以上所說的戰爭,還有中東戰爭,阿富汗和烏克蘭)
「我知道。」達賴喇嘛如此回答我。「這些當地的戰爭都非常殘忍,而且確實很不好。所有的戰爭,不論大小,都是負面的。它揭露人們險惡的一面,而且只會導致新的衝突。但是在核子的威脅下,地球上的每一個地方似乎無一能倖免。而至少,小的戰爭是有限的。就如今天,我們在達蘭沙拉(Dharamsala),我就覺得平靜。」
2.真正的力量
他微笑了一會兒繼續說。
「不過,的確很多這種戰爭的發生,是由於核子威脅的遠離。」
「怎麼說呢?您有其他樂觀的理由嗎?」
「當然有。那就是我要提到的第二點:雖然有許多表現,但我相信戒殺生、無暴力的觀念,已很明確的指出重點。在聖雄甘地時代,這位我所謂的先人,無暴力常常被視為懦弱,幾乎是種很可恥的行為。但現在的情形已不同了,以現今的觀點而言,無暴力的選擇是種正面肯定的行為,它創造出一種真正的力量。看看在南非的情況,以及阿拉法特與拉賓的和談。幾十年來,巴基斯坦與以色列,除了動武外,毫不相往來,而現在也已和平的對談了。」
「是的,但雙方也都還有所保留,而且會走到暗殺、大屠殺,或者高唱著殲敵的歌聲,屆時到處教導他們的孩子:拿起你的劍,去殺人吧!」
「當然,有可能會有這麼一回事。但您倒不用告訴我,人們有能力做出多麼可怕的事。而且,巴基斯坦人與猶太政府確實是個好例子,並且也已受到世界各國的肯定。此外我還有另外一種感覺,我相信透過新聞報導、媒體傳播,也就是所謂的聯絡交流,宗教團體已較以往更常互相拜訪,且更加的互相認識了。」

「但對有些回教國家,並不真的是這樣子。相反的,他們反而有將自己封閉在自己圈子裡的趨勢;並想杜絕所有外國人的影響。尤其是對西方人。在阿爾及利亞,有些激進團體更是進一步的殺害外國人。甚至,有些事業也同樣的荒謬與殘忍。他們反對時代精神,根本相反的培養出其他團體,去傷害那些被假設可傷害的,這些事進行得很快。」
「對一個國家而言,孤立是非常不好的,因為它會變得不實際。在本世紀前中葉,藏人非常少與其他種族或教義接觸,這導致很大的損失,時間遠遠的把我們拋在後頭。至於那些回教國家,雖然有些人同時維持甚至更強化他們的封閉性;但若以全世界來看,孤立的確是喪失了生存空間。二十年來,我拜訪了許多國家,所到之處,大家都告訴我:我們彼此更認識了。自第七到第十世紀,在極具包容性的唐朝;於中國西北土蕃區的敦煌,是一個亞洲宗教的研究中心。道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後兩種宗教皆源自波斯)在那裡匯集,教義交流,致力於彼此的認識。」
「他們的原則是加強共通的義理,並略及迥異之處。」我說。
「無疑的,我們現在所欠缺的,就是類似那樣的交流中心。」達賴喇嘛接著說。「若能成立一個那樣的單位,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在我這邊,也經常盡可能的與其他宗教領袖碰面,並一起外出拜訪他們的聖地。所以經常發現有些傳統其實是互相關聯的。這也是我們常在一起思索的問題,並分享片刻的寧靜,我常常於其中獲得很深的領悟。」
3.和平的觀點
三月,也就是訪談達賴喇嘛幾星期後,他到以色列訪問。在那裡他還見了猶太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德魯茲教派穆斯林,甚至巴哈教派。當時,他也參觀了教堂,奧瑪(Omar)的清真寺、哭牆以及其他地方,並以和平的觀點,分別與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會談。雖然他認為彼此的鴻溝還是很深,但同時,從各方面看來,他也很肯定的宣稱已看到雙方極佳的「脈動」。
「我一直堅信在宗教領域裡,與世紀之初相比,我們是在進步中。」他繼續說。
「但很多評論家卻持相反的看法。甚至在基督教與印度教裡,我們也到處聽到談論宗教整合主義。」

「這個現象的高漲,是令人擔憂的。」他告訴我說。「許多人想在那裡看到人們對於亙古恐懼的反應。」
「或者是對於空想破碎的理論所提出來的一種補償作用。基於一些理由,許多人認為五零年代全體教會合一的經驗,似乎已變成日益擴張的信仰分化。現在,宗派林立,各種不同的理論也在戲劇性的拓展中。去年,美國的大衛教派,寧願與信徒死於火中,也不願屈服於警方。」
我補充了一個個人的實例。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於孟買,我擔任了由一些法國專家所舉辦一系列會議的助理。內容是開於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的歷史,瑣羅亞斯德教以前是源自波斯,現在信徒約有八萬多人,大多數是印度瑪哈瑞斯塔(maharashtra)地方的居民。」
「是的,他們稱為祆教徒,我知道。」
「有一場會議主題,是在討論瑣羅亞斯德教在七世紀阿拉伯人入侵波斯時,他們逃至中國所帶來的影響。其中,也影響了另外一個現已流竄他處的教派摩尼教。此兩種教派為適應在早以被佛教深入影響的土地上生存,很自然的被迫接受一些佛教的傳統。」
「這種情形,經常發生。」
「我們只是很單純的做了語言學的研究,重點放在當時銘文的探討。在會議結束時,我們看見一位身材肥胖,像生意人的男士站起來,以非常好的英文大喊著:『瑣羅亞斯德教不可被曲解。不論如何,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是唯一的真神,瑣羅亞斯德是唯一的先知。』這宣告帶來了許多種族、政治的省思。例如:我們是真正的雅利安人。當時,我驚訝的愣在那裡。我今天剛剛發現了一位瑣羅亞斯德的基本理論者。當時我只知道如此回答那位男士。」
達賴喇嘛微微的傾身向我,並問道:
「他代表多少百分比的祆教徒?」
「據別人告訴我,大約是百分之八。」
「那還好。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二就是答案了。」
他第一次笑,一個很直接、自然的笑。往後,他就經常露出可親的笑容了。這就是人們所講,過著神祕的生活,卻也會突然顯露自己的人物。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2021年「今年の漢字」--- 金

 

1212日是日本的「漢字日」,「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都會公布代表日本該年度的漢字,今年同樣由京都清水寺住持森清範揮毫,寫下大大的年度字對外公布。每年「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舉辦「今年の漢字」網路募集活動,是由民眾投票選出,並在京都清水寺發表最後結果。今年則選在1213日下午兩點公布了2021年的年度漢字為「金」!充滿喜氣的「金」其實已是第四度中選。

今年在22萬餘票當中得到1萬多票,成為日本民眾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漢字,是「金」。它可謂險勝,得票率只有4.66%,第2名的「輪」字與「金」僅差118票,「輪」之所以人氣這麼高,因為今年的東京奧運,「五輪」正是日本對奧運的稱呼。

年度漢字是反映一年世態民情的重要指標,「金」字當選,「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歸納出的理由包括︰東京如願舉辦奧運,身為東道主的日本隊奪得27枚金牌,僅次於美國、中國,世界第3,創歷史新高,留下輝煌戰績。其次是效力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洛杉磯天使隊的日本棒球員大谷翔平,全票當選美聯本年度MVP(最有價值球員),也是史上第2位獲該殊榮的日本人,「鍍金」表現光耀祖國。此外,真鍋淑郎獲得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 1960年代開發出可以根據物理定律,在計算機上再現和預測整個地球氣候的數值模型。他是第12位在日本出生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可算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第十二面「金」牌。

除了文體界的「金」,還有關於錢的「金」,過去兩年世界各地受新冠影響,日本也深受其害,醫療費用及政府補助金等支出大增,更令國民關心的是政府派錢10萬日圓(約港幣6,800元)作為紓困的爭議等。

1995年開始,檢定協會每年都票選年度漢字,「金」字已是第4次獲選,是繼2000年、2012年、2016年之後,再登寶座。每逢奧運年「金」字多入選,這樣的「定律」被日本網友指毫無新意。在受新冠影響的大環境下,失業人數激增、日圓貶值、物價上漲,使原本處在疫情下的人們生活舉步維艱。「金」雖缺新意,不過從今年入選前10名的漢字,例如得票第3的「樂」字,都較具正能量,看出日本人心態不再那麽頹。例如去年度漢字「密」,源於疫情下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提出,與防疫息息相關的「No3密」,指避免前往「密閉空間」、避免接觸「密集人群」、避免與他人近距離「密切接觸」。

再看更早年的年度字,從1995年起計,近三分一都是意思不好的,如「震」、「倒」、「毒」、「偽」、「災」之類;2011311大地震,年度字是「絆」,象徵人們感受到各種羈絆。近年以2019年的「令」,是睽違許久的非負面字眼,得自新年號「令和」,比起多數歷屆漢字,「金」字真算不俗了。「金」之所以力壓群雄,或許也承載着很多人對來年的期盼。疫情以來,日本旅遊、住宿、零售等各行業進入凜冬,倒閉不計其數,東京奧運空場舉辦,嚴苛防疫措施下,說好的4,000萬遊客泡湯,未能轉化為門票餐飲等行業復甦的好處。「金」寓意富貴輝煌,也許就是對2022年的美好嚮往。

日本人的文化中,也有像中國人的,重視金和銀,有金自有銀。日本有名的金,非京都的金閣寺莫屬,雖然遭受縱火,翻修後金碧輝煌的樓閣依舊吸引世界遊客目光。至於同樣在京都的銀閣寺,雖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但就被多數人冷落,有人覺得銀閣寺表面沒有貼上「銀箔」,和普通木建日式寺廟沒分別。其實,這是以金閣為代表的北山文化,與銀閣為代表的東山文化,對美的表現不同而已。北山代表金碧輝煌、絢爛奪目;而東山代表侘寂,建造風格讓人感受質樸幽雅,禪寺幽靜的氣氛加上碧綠青苔打造的庭園,所帶來的美感,乃日本主流審美所接受的簡約美。

若然銀閣寺大家少去,東京的銀座一定留下很多腳毛吧,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一樣,象徵着日本現代的繁華。正如說,有金就有銀,有銀該也就有金,那麼金座在哪裏?的確有,只是連東京人也不一定知道。

回顧歷史,銀座可以追溯到相當於中國明朝的17世紀,日本在1600年代進入江戶時代,銀幣是主要流通貨幣。幕府在京都伏見設銀幣鑄造所,1612年遷到江戶,即今天東京,從那時開始就有了今天的銀座。全國方面有4座鑄幣發行所,後來只剩江戶一座,19世紀中後,明治時代鑄幣銀座被廢止,只保留銀座的名字,一帶街道建屋愈來愈多,甚至有了煤氣路燈,商業店舖進駐,漸漸發展成商業街。有銀就有金,當時也有發行金幣,只不過作為貨幣不及銀流通。雖然金幣流通量小但價值高,必須有專門機構鑄造,於是幕府曾在江戶設立金座,地點就在如今日本橋附近。明治時期,金座成為日本銀行所在地,也就是如今日本央行。

相比銀座的寸金尺土,金座一帶地價也曾是日本第一,只是同樣承載和金一樣重的歷史的金座,今天更低調吧了。至於銀座,原來亦不只是一個購物天堂,還經歷了時代,見證了歷史。在我們熟悉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未知的事情,歷史的滄桑,煞是有趣。

女人的命格

近期最HEAT當然是力宏,城中八卦當然少不了命理大師的分析,誰誰誰面相怎樣怎樣,所以他其實是個怎樣的人;誰誰誰八字怎樣怎樣,所以他注定在何年何月遭遇甚麼甚麼。我們也會偶然看看自己的命格,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人不事生產卻一世無憂,有人起早貪黑依然捉襟見肘,我也常跟人說,人生的成敗最重要的因素是──運氣!術數可以用來推算命運,但很難改變它,只作提點或因應而作出生涯規劃

但是命格有好壞的判斷,帶著強烈主流價值觀的,例如像慈善伶王兒子鄧二代,命中注定三妻四妾,命理大師會說這人注定享齊人之福,不會說這個男人天生是個風流俊男。反之,如果女人命中桃花滿滿,則分分鐘被判斷為水性楊花、淫蕩輕浮。現在坊間仍然吃得開的命理大師,骨子裡對命好的定義,依然是男人賺大錢、女人嫁豪門,如果一個女人的命格是長袖善舞、有財有勢,但沒有婚姻子女,大師必然會判定這女人命格不夠好,是條沒福享的辛苦命。

傳統命理學裡,女人不能太高調,要讓男人有面子,才會給自身招來好運,這種「學說」,結合一直以來長輩們和你叨叨結婚後要「隻眼開隻眼閉」婚姻才能美滿,簡直是為男人「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時提供最佳解圍秘方。

所以在命理學家眼裡,李靚蕾命格非常麻麻,有面相大師說她聰穎有餘卻毫無大氣,責任不足輕義重利……這些都可以說是根據八卦寫的馬後炮,但有大師預測,她未來只能和三個孩子過日子,沒有人會敢於和她談戀愛,再婚的機會為零。話裡話外,就是說她去得太盡,嚇怕所有男人,把自己的後路也斷了云云……

李富豪擁有幾億身家,又有三個孩子,仍然年輕健康,為甚麼還要去結婚啊?已婚身份很矜貴嗎?會令人長生不老嗎?男人到中年時不都是希望升官發達死老婆嗎?靚蕾現在差不多就是了,沒有死老公但老公社會性死亡了!代入一下心情不大好。

講開命理推算女命,玲玲姐算是表表者。

拍照時一張圓碌碌的笑臉是她的招牌,找玄學師傅要人夾人緣,燦爛笑容令人有好感;有時她也會客串演員,一張笑臉亦是收視保證。

她正職風水命理,經常主持清談節目,閒時喜歡拍劇,是一位「斜棟中年」,年中留在內地半年,走遍各地做節目,年尾回港忙於過年運程工作,時間表排得密麻麻但極有條理,她本身做律師行秘書出身,能言善道,嫁了給工程師,本應可以做少奶奶,三十多歲才轉全職做相士,因組合農夫踩過界兼職演藝,多年來人緣佳,因為她時常記得笑。

她生於196623日,命宮武曲,武曲不宜女命,縱有婚姻,亦主婦奪夫權。在現代,往往為事業駕淩丈夫的征兆,且主遲婚。武曲守命擅理財,個性強悍,她自己也承認,不像小白兔的太太。
廿多歲時,在中環律師樓做秘書。1983癸亥年經辛卯大運,父母宮武曲會廉貞化忌,文昌化科變運忌,會貪狼年忌,流年父母宮廉貞化忌,文昌化科變運忌,母親離世,那時玲玲姐十七歲,反思「為什麼阿姑算命說得出她那個歲數會走呢?人的命數是否不能超越呢?」因而啟發認識命理,跟林真師傅學習八字。她憶起亡母時說:「媽媽在生時都會搵風水師傅睇風水,印象中佢被批到某年紀會有一個關口,過到就有幾多歲,過唔到就只能夠幾多歲,後來發現真係講中咗,我媽媽真係某一年過身,我就諗命運到底係咪喺特定框架入面呢?可唔可以超越佢?於是我就跟老師去學八字。」

她巧妙比喻命運,她說:「命係一個玻璃杯,運係入面嘅水,有啲人隻杯好大,你做到李嘉誠個仔咪啤酒杯囉,差極都有十個傭人、廿架車,有啲人隻杯細啲,功夫杯咁,就算水滿了,都係得兩層樓加一個傭人一架車,所以根本沒可能比較,比較理應係自己同自己比較。人生係自己嘅,鍾意做就去做,唔好理其他人眼光。」

玲玲姐的特點是本地出身,在中環長大,童年時住士丹頓街唐樓,即是現在的PMQ對面。「住五樓行樓梯,對面有個街市,樓下賣粥,阿爸在渣甸洋行做trading,後來出來做生意,阿嫲賣報紙,她的現金收入應該不錯。」

她後來聽車淑梅的電台節目,林真師傅講聲相學,聽聲辨人,吸引她報名讀林真的玄學班,那時她十七歲。

「我是班中最年輕,其他同學都是叔叔嬸嬸,我是小師妹,師傅很好,我學了幾個月,他就帶着我四圍去睇風水,與比較資深的師兄食飯,見人機會不少。」

「我廿幾歲已覺得自己有能力幫人算命,看人的天分亦不錯,喜歡從人的行為去分析際遇。」她在律師樓做秘書工作,但可以藉此練習「大數據分析」。「上來的客人大多是離婚、打官司,人生的低潮位,我喜歡分析,行什麼運會遇上這些事,我不收錢,問他們拿生日日期,當作實習,喜歡做一件事就是最好的老師,看看他們官司勝還是輸、離婚結果怎樣,慢慢變成職業,有人會封五百元利是,由這樣實習開始。」

當時她才廿多歲,而且心裏覺得人總要一份正經的工作,一直在中環上班,直至三十多歲,才自立門戶開相館,直至現在都紮根中環。「以前大部分相士在旺角開店,我立志在中環開睇相的地方,而且我在電視看宋韶光師傅講十二生肖,我覺得他很有型,他也是在中環,我的志願也是上電視講十二生肖。」

玲玲姐九四年結婚,丈夫當年跟她學掌相,兩人可說是師生戀。夫妻宮七殺獨坐,果然丈夫是電子工程師,1994年,夫妻宮紫府會七殺,更會運權、年祿和疊科。

當年兩人的愛情故事都頗惹笑。「他在港大讀電子工程,由細到大讀書很叻,未考過第二,由讀書到出來在香港電訊工作,全班都大部分是男性,我哥哥的同學和他是老友,帶他出來一起玩,我覺得這個男仔幾好,但未有女朋友,當時我有男朋友,我和阿Bob一樣,很喜歡介紹女朋友給別人,但一直沒結果,我開掌相班,他有來學。」

後來玲玲姐和男朋友分手。「我性格好,很多男仔鍾意我,有一個很靚仔,樣子像日本明星,但他家庭環境不好,住觀塘公屋,我現在的丈夫有一日開車載我去觀塘,跟我說:『如果你跟他一起,你會孭着BB在冷巷炒菜。』我心想:『《獅子山下》?咁大鑊?』港女都怕窮。我丈夫說:『如果你同我一齊,我買了樓,又有車。』我心想:『係喎。』被他嚇一嚇,那時我都覺得我丈夫是個好男仔,聰明,溝通得好。」於是她放棄靚仔,可能算過姻緣很夾!?

她分析自己長處,讀書時作文出色,時常貼堂。可能因為命宮會文昌化科,更有天才、天福、龍池和鳳閣坐鎮。「我組織句子和說話OK,每年年初一節目沒有稿,要講十二生肖,死背不好看,我記住重點,要我講三分鐘,我可以講三分鐘,要講二十秒、四十秒也可以,這是作文和說話的技巧,做live不容易,這是我比較強的地方。」

玲玲姐父母宮太陽,會天魁天鉞,多遇上司貴人。她和圈中女高層很談得來,英皇經理人Mani建議頭髮不要剪得太短;無綫高層曾勵珍建議她建立固定形象,常穿紅色衫不錯;樂易玲鼓勵她客串電影。「王晶哥搵我拍一套《猛男滾死隊》,演杜汶澤老婆,我跟晶哥說:『會不會拍了爛片,不太好。』晶哥說:『邊個演爛片最多?周潤發、張家輝,邊有人記得演員?鬧導演而已。』我又說:『我啲戲好屎,不知做不做到。』他說:『同朗拿度踢波,不用識踢,其他演員會就住你。』」

她客串過十多部電影、八齣劇集,葉念琛電影拍得比較多,她自認貪玩,但演技肯定不行。「農夫強烈譴責我的戲,陸永演藝學院畢業,有一次我拍了個地產App廣告,要做睇樓睇到好攰的表情,他們笑我:『嘩,你啲戲渣到呢。』」

她向蝦頭楊詩敏交學費學演戲,接到劇本,就交給蝦頭研究怎演。「她逐句對白錄給我,上次拍《逆天奇案》我演大家姐,角色是黑白兩道都認識的女首富,我想過模仿四太、朱太、向太,蝦頭建議我學向太,又說我平時說話太高音,要把聲線壓沉,她又教我用呼吸表達驚慌。」

監製劉家豪和梅小青知道她戲癮大。「《法證先鋒Ⅳ》開拍前,梅小青打給我,有兩個角色讓她選擇,一個是哭到在坑渠暈低,因為發現自己不慎殺死了自己女兒,另一場在醫院打警察,嘩,咁難我演不到。另一個角色發現老公包二奶,一巴掌摑小三,我心想應該得,跟着會死,心口有把刀。『吓,新年流流,一個玄學家死好像不太好。』」她不敢推戲,結果客串一個校長角色。

玲玲姐說她的名字是真名,自己有名氣運,容易出名。「但我是『食神傷官』,這類人是非多,爭議性多,我一出來,別人又會說:『搞咩呀?』我沒有理會,大家以為我marketing叻,其實我是傻的,喜歡就做啦,又不是害人,就放膽做吧。」

她是一個貪玩的玄學家,但她做事很認真,假如要上烹飪節目,事前會在家中練習煮三至五次。「我和阿Bob唱歌,我有搵Christine老師學兩堂。我在微博有一千四百萬粉絲,一毫子也沒有買過,每一篇都是自己寫。」

從報章雜誌知道她的生平,認識到她在玄學及娛樂行業的發展路,她分享人生經歷,娛樂性很充足。做玄學家容易惹來導人迷信的批評,在內地做節目,抱着保留傳統的心態去做。「很多新年習俗,年輕人聞所未聞,希望讓他們知多一些。」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饒宗頤文化館

 

饒宗頤文化館座落於擁有百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群,是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活化項目,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以「香港文化傳承」為主題,展開保育、重新規劃及活化的工作。在發展局及各界友好支持下,這歷史建築群得以活化,改建為文化設施,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貢獻社會的使命。

文化館坐落在荔枝角山崗上,現址的建築群曾經用作醫院。如再往上追溯,在美孚和荔枝角一帶填海前,這地方依山臨海,十九世紀末,設有清政府的海關分廠;二十世紀初,英國人興建了華工屯舍,留下了最早期的建築物。經過多次修葺改建,這座擁有百年歷史之三級歷史建築群,曾先後用作醫院、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和精神病療養院等。儘管角色不同,用途迴異,它們背後有一共通點 ,因獨特的位置和建築,擔當特別的角色,以回應當時社會的需要。現在,建築群活化為一個地標性的文化平台,回應現時社會對文化發展的需要。

  作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之首批活化項目,該作何用?又誰人能夠擔當得起?唯文、藝、學三者兼備,堪稱「一身而兼三絕」,在香港以至當代中國,被譽為百年難得一遇之巨擘饒宗頤教授莫屬。

  抱着敬仰之心,上月來到「饒宗頤文化館」,立刻被錯落有致的建築群,盡展眼前之今昔變遷、自然景觀及人文氛圍所吸引。漫步四周上、中、下三區,猶如在百年間不同歷史遺跡中穿梭,打開一道任意門,到處有故事,端是香港之歷史縮影。難怪市民專程前來參與不同文化創意、藝文交流、教育課程及文化觀光等多元活動。而「文化」擔當自然是文化館中展出的饒宗頤教授書法、繪畫以及學術作品。

  饒宗頤教授是香港國學大師,在中國研究、東方學及藝術文化多方面有成就。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饒宗頤移居香港,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國文學系。後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英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顧問、崇基學院榮譽院務委員、新亞書院榮譽院務委員,並獲頒中大榮譽博士。不少大學藝術文化學者稱讚饒教授為當代最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學巨匠,古體、律、絕,無一不精,尤擅填詞,又騷、賦、駢、散,無一不曉。在學術世界裏,他鍥而不捨地開拓,富有熱忱地探求;並能觸類旁通,開創了敦煌學及潮學,研究範圍包羅上古史、甲骨學、楚辭學等共十三大類,逾千篇學術論文、過百部著作。饒教授說「我對生命有寄託,追求學問,增加新知識,精神上得到安慰」。八十多年如一日,治學堅持「求真,求是,求正」,勤奮專注,不旁騖、不分心,使他卓立獨行於當代中國文壇,別樹一幟。最令我感慨的是香港之自由環境,令饒教授得以廣交國際學者,也得以幸免同時代學人所經受之政治動盪。

  饒教授還是一位傑出藝術家,在書法、山水、人物畫的創作上,承先啟後,自成一家,在音樂,特別是古琴,也素有涉獵和創造。荷花,因有「花中君子」之稱,蓮枝挺直托着花和葉,象徵一種勇於承擔之精神,令人深思,深為饒教授喜愛。

  文化館眾多展品中,饒教授在二零一一年的巨型畫作《荷花四屏》最為矚目,這是他特意為該館所繪作的鎮館之寶。由四幅長約二米畫卷合併而成,可一分為四,也可四合為一。特點在於以「敦煌描白」手法繪畫,並以金色、紅色等鮮艷顏色線條勾畫荷花形態,同時以潑墨技法,營造荷花的飄逸意境,千變萬化。他並親寫畫作兩旁對聯「去無作相,住亦隨緣」。觀者無不讚嘆。

  步出展館,綠窗紅牆下一池蓮花,晨曦中甦醒,蓮之美態,氣之馨香,幽之禪境,猶見《荷花四屏》水中之影。

  敬仰於先生「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之境界,通儒,學兼中西之學識,金秋之際,學友淘結伴前往大嶼山尋找「心經簡林」,又是一番難忘體驗。

  位於大嶼山東麓一片天然山坡上,由三十八條花梨木柱組成的全球最大戶外木刻佛經群,當中三十七條刻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係由饒教授手筆之墨寶。事緣饒教授八十年代觀看了泰山《金剛經》摩崖石刻,遂起念創作大型《心經》書法。二零零二年六月,將完成墨寶贈與市民。港府決定將其墨寶轉化為戶外大型展覽,便於大眾欣賞。由於整篇書法分別摹刻於木柱之上,似古時書於竹簡,故名「心經簡林」。二零零五年五月竣工,成為大嶼山天壇大佛鄰近旅遊景點之一。

  上兩個月疫情稍緩之下,攤開心中愁,只見眼前秋,去大嶼山尋「心經」。一眾中大師兄弟妹,晨早集合港鐵站外,驚見人山人海,巴士站排隊見頭不見尾,難道都是去「取經」?所幸,大嶼山線人不多,順利到達。佛門聖地,自有一番意境。煙香纏繞,禪音裊裊,秋影照經廊。逗留幾個時辰,終於移步奔心經。

  來到「林」下,放眼望去,一片擎天立柱,好不震撼。木柱高八至十米,寬一米有餘,每根木樁之高度和位置依照天然山勢排列成無限符號(∞),象徵「無限」、「無量」,以示宇宙、人生變化無定之道理。木柱以天然去雕飾雕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共二百六十字及經名、落款和兩個印章共二十四字,總計二百八十四字。每根原木少則刻有四個字,長不過十個字。原墨跡每字均長闊二尺,饒教授以羊毛巨筆於紙上揮毫,筆勢縱橫,顯現其遊心於天地間之神意。其運筆用墨之神髓,摹刻於木柱之上,不僅達至竹簡之效果,亦彰顯中華文化及歷史源遠流長之寓意。

  《心經》乃儒、釋、道三教所共尊之寶典,這一日來此「尋經」者眾多,老中青少幼皆有。大家依經文順序,拾階緩步繞林、望柱、讀文、默記、細悟。身在塵囂,心若閒雲。走過二十二根柱,「心經」已讀大半,來到木柱群最高點,編號二十三之木柱前。仰頭張望,頓時愣住了,誰也讀不出「經」。全柱無一刻字,無一符號。何解?

  這裏刻意留白,以象徵《心經》「空」之要義。饒教授指出《心經》最深沉的意蘊在於「無罣礙」,即「空」之思想。何為「空」?惜要義深奧,非一時功夫可了然。有待有緣人虛心閱讀,內省沉思,體會它所蘊含之宇宙奧秘和生命真理。若問我為什麼心經說「心無罣礙」呢? 答曰:當一個人心中無所得,內在無我,外在無物,內外皆空,那還有什麼好罣礙呢?心有罣礙,一定是先有自我,有自我就會放不下人,放不下事物;心外有人、事、物種種計較牽連,梗在心上丟不開,這就是心有罣礙了。 假如心像萬里晴空一樣,無風、無雲、無雨,也無日月星辰,只是一片皎潔,不著一點微塵,這便是智慧,是心無罣礙。

  饒教授被譽為永不止步的天才,「我並不覺得老,因我有孩童的心,童心未減,我還可以做下去」,這顆「童心」使他成為享譽國際的漢學泰斗。願我們都不減童心,以饒教授之言「對事物的追求是無限的,人生有涯,以有涯追逐無涯,反而有無限的境界,可以擴張自己的精神輻射」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