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奧斯卡影后楊紫瓊

六十歲楊紫瓊728日與一直訂婚多年的七十七歲前法拉利總裁尚陶德(Jean Todt)在眾親友見證下於日內瓦完婚,結束19年愛情長跑!瑞士時間本月27日,巴西前一級方程式車手Felipe Massa更在IG貼出多張婚禮的照片。

照片中,楊紫瓊未有跟足傳統穿上白色婚紗,反而分別以香檳色的珠寶禮服和白色襯衫配上白色的蛋糕裙現身。邀請函上面以英文寫着:「我們於200464日在上海相遇。2004726日,尚陶德向楊紫瓊求婚,當時她答允說『YES!』,今日,在6992日後的2023727日在日內瓦,被親友的愛包圍下,我們很高興與大家慶祝這個特別時刻。」而二人在親友見證下宣誓,並一起切3層的結婚蛋糕,非常甜蜜!

楊紫瓊生於196286日,太陽和祿存守命宮,成“合祿”格,可富貴 。財帛宮天梁化祿,會太陰自化科於事業宮,兄弟宮武曲化忌,會田宅宮紫微化權,天府化科。財帛宮是父母的疾厄宮,就父親來看,父親的賺錢能力好,有利於她的事業和運勢。壬干是斗數十干中比較麻煩的一干,原因是,天梁化祿帶來的正面意義較少,反而需要應付、拆解的事情則較多。

天梁是解厄扶危的星曜,也是能得祖上之蔭之蔭星。本命性質而言,利於從事解厄扶危的工作,包括救援、醫療、社會服務等。或者以繼承祖上事業為己任,也合乎天梁化祿的特性。另一項煩惱便是不喜天梁化祿或武曲化忌會父母-疾厄線,主有較重的健康問題要處理和解決。天梁化祿的解厄特性,令事情最終得到解決,但人事卻已經有幾番滄桑的感覺。

紫微是帝星,本身已經內藏支配和權力的意義,化權是強調用權於非常時期。不論是本命性質,還是大運行限,紫微化權都必然會上武曲化忌。很多時候,亦不會見到祿存來濟,我們可以理解,這個紫微有點像國庫資源匱乏的皇帝,要用較高、較重的權力活動,去穩定局面及解決問題,這與壬干的天梁化祿,是兩相呼應的。這種要強調「強政勵治」的局面,自然比不上輕裝的紫微來得瀟灑自如。

紫微化權令主星更獨斷、主觀,甚至於專橫。所以,紫微入權忌入六親宮垣,或主兄弟強奪、或主子女剛烈、或主夫妻執拗,喜文曜使其柔和,輔佐吉曜使其有濟,則能提高器量並使其寬和,不致專橫過甚。天府化科,則多因財務週轉的需要而見用。唯原局的天府化科,不論庚、壬,都主信譽,唯庚仍主進取,壬則較保守潛藏。本命天府化科亦長於領導,或在行頭中受人推崇。

武曲化忌為財星化忌,也主斷續。所以兄弟宮武曲化忌,便容易出現經濟來源,或工作上的斷續,有時是轉職較多,有時是一段時期的休業。有時是一時的財務問題,有些則可以是一盤生意或投資的破敗;有時是失業於一時,中斷之後又可以再續,有些則時間較長,在大運的中段,直拖至下個大運才有所改觀,當中又要視乎流年的變化而定。不過,不論是收入中斷,還是陷於周轉困難;是生意破敗,還是事業陷入低潮,壬干的四化都有解救的辦法。無論是左支右絀,還是度日如年,過了大運之後,常令人有當日不知道怎樣可以熬得過來的感慨!這是天梁化祿、紫微化權能解厄的表現。

唯武曲化忌不喜其影響疾厄宮,有時是瘤腫之應。另武曲化忌亦不喜再會火星、陀羅,主意外或刑傷。另武曲化忌亦宜「持利器以求財」的工作,由手術科醫生,至髮型師,到武打明星等自由職業,皆合武曲化忌之用。

子女、兄弟和交友宮是母親的工作環境,身體狀況和財帛來源,武曲自化權以母親來說,她和兄弟屬於自我意識強,碰到挫折不容易放棄希望。身體狀況來說,武曲化忌,火星,陀羅在兄弟宮,她的工作環境容易有運動傷害,扭傷、刀傷、發炎等情況不斷的發生。而她的肺部、氣管、呼吸道和皮膚也較弱。她屬於容易有肺部呼吸道皮膚等相關疾病,且一下子就容易急性或發炎症狀,也容易拖拖拉拉,變成不容易痊癒。

楊紫瓊出生富裕,幼年學習舞蹈。1 5 歲就到英國學習舞蹈和戲劇。辛亥大運(4 - 13 歲),命宮太陽運權,巨門運祿入遷移宮,命主喜歡出外跟人聊天互動,心情自然好;她的福德宮天機獨坐,更有昌曲相伴 ,文思敏捷兼反應快,喜愛文史讀物。 田宅宮紫微化權,天府疊科,會兄弟宮武曲化忌;天梁化祿入財帛宮照福德宮,家裡有錢給她求學和追求理想。

己酉大運(24 - 33 歲),命宮天同會文曲運忌於巳宮,父母宮武曲運忌,夫妻宮天梁運科,配偶就如同一直有缺錢的感覺,努力在追求金錢。夫妻的夫妻宮文曲自化忌入福德沖財帛宮,即結婚後的自己有財帛的損耗。楊紫瓊離婚後有異性伴侶多年﹒但是沒有選擇結婚,這其實對她反而是最有利自己的狀況。1998年,與美國醫生Alan W. Heldman相戀 ;1999年,兩人訂婚 ;2000年,兩人解除婚約 。2000年,與香港製片人鍾再思相戀;2004年,兩人分手。20046月,結識法國賽車手、國際汽車聯合會第9任主席尚陶德,不久後兩人相戀,19年後完婚。

第一段婚姻在1988 年虛歲27 歲結婚,當年命宮貪狼疊祿,夫妻宮紫府,命主宜長配。並傾向於進取性者,主配偶易生外心,其生外心之年,多為廉相;剛好就是1992 年,虛歲31 歲離婚,流年夫妻宮廉相。當年主演成龍《警察故事III》 ,成為亞洲| 片酬最高的女影星。人生往往有得有失﹒如果只看自己失去或自己欠缺沒有的部分,每天活在抱怨不滿中,再好的命盤也會把自己人生活得如悲劇。

丁未大運(54 - 63 歲),命宮天梁化祿,會太陰運祿,福德宮天同運權及天機運科會照巨門運忌的夫妻宮;算是人生最好的十年。 2005年,命宮天同運權,事業宮天機運科變成年祿,該年在《藝妓回憶錄》 中表現出色,該片因此在奧斯卡和電影金球獎奪得獎項。

丙午大運,命宮天相廉貞運忌,會武曲化忌,作為多年打星,在這十年期間,更易受傷,成功背後付出不少。2016年接拍《臥虎藏龍:青冥寶劍》 ,跟甄子丹合作,以及《葉問外傳:張天志》(2018年武曲化忌) ,《尚氣與十環傳奇》(2021年天機年忌) ,都是動作片。及至2022年,接拍《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達到演藝人生最高峰,贏得最佳女主角 。當年命宮紫府三重化科,名利雙收。

2023年,命宮太陰年科疊祿,夫妻宮疊權疊祿,與尚陶德完婚,甜蜜之餘,不在話下。不過...2024年,太陽年忌入大運疾厄宮,特別要注意頭部、眼睛、心臟問題。

乙巳大運(64 - 73 歲),楊紫瓊更要注意她和丈夫的健康問題。因為大運子女宮(疾厄宮的福德宮,所以是身體福氣)和大運交友宮(夫妻宮的疾厄宮)皆會武曲化忌合太陰運忌(疊忌)。是耶?非耶?屆時便知!早些預防,傷害或可免。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人生征途心不老

  年輕時從來沒思量過時間這回事,總覺得時間很慢。二十歲之後,驀然間人生的長河裏像是被扔下了石子,驚起一圈圈漣漪。光陰似箭,時間太快了,一天又一天,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回頭看看,總是那麼匆忙,夕陽西下,大半天便沒有了。夕陽閃出五彩繽紛的錦鍛,鋪滿天際。

  我最近在讀一個從內地來的老師的奮鬥故事。他在廣州華南師範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前身)肄業,在一九六○年來港,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不斷掙扎。儘管受到種種挫折,反而令他更冷靜、更堅強,繼續在荊棘叢中爬行,沒有停步。他以半工讀形式在一間私立大專院校畢業,初時受聘留任為助教,專職管理圖書館,後來在私立中學任教。他幾次投考本地師範學院,筆試失敗,幸好得到一位師範學院的教師襄助,鼓勵他多試一次,並替他跟進事件,完成進修專業的心願。畢業後他一直執教鞭,教導出品學兼優的學生。退休後,他在一間長者服務中心當義工,在中文學習班當導師。他推測長者的能力和需要,開課後那些白髮蒼蒼的公公和婆婆聽得入神,爭相報讀的人越來越多。除教學外,他還參加了老人的愛心活動。此外,他也寫作,對社會現象常用嬉笑的筆調,或揶揄、或鞭撻。

  不少長者仍有工作意願及能力,不一定期望子女的供養。在我所居住的屋苑商場,有兩個長者,一周有六天在工作,一位是中醫,另一位是鐘錶修理匠。每當看到他們精神抖擻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餘熱時,心中不禁對他們的敬業樂業態度肅然起敬。

  面對早已走遠的人事,能夠豁達面對。千帆過盡,但人心不老,種種從前,都成今我,從今後,要怎樣收割,便怎樣努力。諸種煩惱,也能在輕鬆笑談中釋然。我仍維持讀書的習慣,走進作者內心世界,交流人生的經驗,汲取有益的教訓,增進自己的智慧。正如杜牧詩所云:「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夕陽無限好,七月的晚空,格外高朗澄明,彩霞鋪綴成錦繡般誘人的圖案。當耀眼的太陽下山後,剩下一片難得的靜謐。此時,我愛徉徜於屋苑的海濱,迎着徐徐的薰風,遠眺墨綠繪成的山色,面對萬頃碧波,心靈在空中翱翔及在雲海中穿梭,多麼超凡入聖,頓時感悟到,人生苦短,宇宙無垠,唯有青山亙古,人生征途的心永不老,生生不息。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膝痛不動反致惡化 強腿四式護膝減痛

年過六七十 ,很多老友記都經歷過膝痛之苦,特別是運動愛好者,輕則上落樓梯膝關節有拉扯痛;重則連日常走動都受影響,需要避免膝關節用力。

膝痛成因各有不同,如意外創傷、運動勞損、老年退化等。無論任何原因,藥物治療外,增加運動鍛煉肌肉力量,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和負擔,做到護膝的效果。

適度運動——不少人飽受膝痛之苦,以為少動就能減緩膝痛,但物理治療師指少活動反而會令膝痛惡化,建議平日有系統地做運動,可以明顯減少痛楚。

膝痛是骨科中常見問題,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教授王添欣指,香港平均有24% 女性及17% 男性出現膝痛, 13% 女性和7% 男士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反映膝關節退化是較常見的膝痛原因,並主要發生在長者身上;第二大原因是過度使用膝關節,負荷太大引致勞損,例如突然做較高強度運動;另外就是急性創傷,包括扭傷、骨折等,治療需視乎膝痛患者經歷,例如運動受傷、遇上交通意外。

軟組織長期磨損致「骨磨骨」

俗語說「年紀大,機器壞」,膝痛大多源於膝關節退化,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王添欣指,關節之間的軟組織如軟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但長期摩擦使軟骨磨損,嚴重至「骨磨骨」,就會產生疼痛,較常出現在膝蓋內側及俗稱「菠蘿蓋」的髕骨,「痛只是其中一種徵狀,還會感到關節活動的幅度繃緊,再嚴重會出現變形,例如『O形腿』之類」。

他續指,很多原因會引致膝關節軟骨磨蝕,除老化外,肥胖、曾經骨折令關節不平、韌帶曾受傷令關節不穩定等,都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補充,過重問題是膝關節退化的主要成因之一,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正常體重人士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比肥胖人士低30% ,「若我們控制飲食,避免肥胖,便可以減低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

正常體重膝退化風險低30%

運動創傷亦是引發膝痛的常見原因。王添欣舉例,扭傷、拉傷、關節磨損、過度運動的發炎;甚至同時出現多個病徵,例如半月板撕裂,有時會伴隨前十字韌帶撕裂和副韌帶撕裂。醫生會根據病歷及檢查來診斷,需要時會安排磁力共振。歐陽健表示,運動前適當熱身和伸展很重要,有助減少肌肉和軟組織受傷風險,例如輕度跑步熱身、高抬腳、踢腿、蹲式伸展等輕度運動及動態伸展,可以幫助肌肉和其他軟組織逐漸進入運動狀態。

此外,還應注意保持正確姿勢,將身體的重心均勻分佈在各個關節上,從而減少對單個關節的負擔,例如跑步時挺背,保持膝蓋微彎。

護膝運動 保持「3分痛」以下

不少患者都以為,膝痛應減少活動,盡量不活動膝關節。惟歐陽健表示,如果長期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更加無力,膝痛反而惡化;相反有系統地做低至中等強度運動,可明顯減少痛楚,提升患者生活質素。「運動可以令身體釋放更多抗發炎性細胞素(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減低身體對痛感的感覺,又有助減弱痛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送。」

除了紓緩痛症,運動亦可重新建立膝關節的功能,例如肌肉訓練能加強膝蓋附近的肌力,令膝關節更穩定和有支撐力,「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就比較容易吸收負重活動時接收到的衝擊,減少在站立和行走時造成的關節磨損」。不過他提醒,訓練需量力而為,「運動是需要做,但不是想膝蓋過勞,而是要提升它的功能」。適量與否其中一個標準,以010分界定痛楚,在運動過程裏,痛楚需要保持在3 分以下,超過5分則有過勞風險。他續指,通常這些訓練會分為不同的難度,視乎患者能承受什麼程度,若經過一段時間後能力提升了,可嘗試高一級的難度。

以下護膝運動,每次約做45分鐘,每星期做23次。(注意: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意見)

動作一:深蹲

做法︰雙腳站立與肩膀同寬,雙手扶穩椅背,雙膝屈曲向下蹲,膝蓋向前,然後回復站姿。12次為1組,重複3組,每組之間休息30秒至1分鐘;進階版可於不平衡地面練習,例如半圓平衡球

目的︰強化下半身肌肉,包括四頭肌、臀部肌肉、後腿;進階版可訓練平衡及核心肌群的發力

動作二:小腿後肌拉筋

做法︰站於梯階邊緣,腳踭懸空,慢慢將重心放於腳踭並向下壓,令小腿有拉扯感,維持20秒,然後放鬆回復原狀,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

目的︰令肌肉更放鬆和靈活,從而減少拉傷和其他損傷的風險

動作三:弓箭步

做法︰手扶穩椅背,右腳踏前,右膝向前屈曲,維持約20秒,然後換邊再做。注意膝蓋不要內彎。可以搭配負重訓練提升強度,如雙手各拿1700毫升的水

目的︰強化下半身肌肉,包括四頭肌、臀部肌肉、後腿

動作四:蟹步

做法︰雙腳站立與肩膀同寬,膝蓋上方綁上彈力帶,少許屈膝,然後像螃蟹般橫向移動。 進階版可將彈力帶綁於腳腕,增加阻力

目的︰強化臀部肌肉,減低膝關節負荷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神奇的催眠

從小便對謎一樣的催眠術感到好奇,一直想嘗試,卻總被身邊親友潑冷水。要不說是江湖術士騙人伎倆,要不叫我提防過程中說出提款卡密碼。不過,小心謹慎最終輸給冒險精神,作家Rose在二零零九年做了一次催眠。

那是一次有趣體驗。過程雖跟電影描述不盡相同,親身接觸後也發現沒想像中那麼神奇,但對於她自己在完全陌生的治療師面前,像小孩子般情緒失控,還是覺得意外。

做完催眠足足八年,然後某一天,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強烈衝動令她想去學。念催眠治療師的課堂密集,晚上要上課,周末也要上課,還要抽時間和同學做練習。上課和實習時數達到一個標準,才可以考取牌照。就是這樣,催眠由以前的魔法境界,慢慢走落凡間,成為她自己手上一種幫助解決情緒問題的工具。

催眠時會失去自我,忘記過程中做過什麼嗎?絕對不會。後來她在老師家中再做了兩次催眠,第一次兩個半小時,第二次五個小時。基本上,記得所有細節。有些畫面,自己「看到」但不想讓人知道,也能忍住不說,所以並不可能迷迷糊糊說出提款卡密碼。

YouTube上有許多催眠師公開表演的影片,當中有些極為神化。催眠師「撻」一下手指,眼前十個八個人相繼倒下,失去知覺。以Rose暫時對催眠的有限認知,依然不敢相信。她記得老師講過,有些人不容易被催眠,尤其過度緊張、心存恐懼,或對任何事物抱懷疑和負面態度的人,會在腦內產生對抗,無法進入放鬆狀態。如果催眠師在現場隨機請觀眾上台,當中難免會有這類刻意抗衡者。若有,成功率就不可能百分百。

當然,世事無奇不有,像電影《奪命催眠》、《潛眠叛變》中那些可以改變他人記憶、植入新故事,或者盯着對方眼睛就能為所欲為的超級厲害催眠師,可能真會存在,但肯定萬中無一。很多電影都有對催眠有著不同描述,除了可以透過催眠控制人的活動,也能讓身體本身有毛病的人突然不藥而癒,更神奇的說法是,可以透過催眠回溯前世,到底是否真有其事?一位台灣YouTuber親證透過催眠回溯自己的前世,不但看到前世的自己,更發現自己前世的經歷而得知自己今世遭遇的原因。註冊催眠治療師Emmy Wong表示,透過催眠回溯前世,其實就是給予人啟發,讓人處理現世自己的各種問題。完成催眠前世回溯後,催眠師也會對被催眠者作心理治療輔導,帶領他們因應前世經驗,引領解開現世的心結。

催眠師畢業照

甚麼是前世催眠回溯?

Emmy表示,催眠就是進入你的潛意識,而潛意識很多時候就是一些你年少時或已被你遺忘了的生活,但意識上我們不察覺的。在潛裡,會形成一些價值觀、信仰,你自己也不知道為甚麼你會有某些想法或行為,但事實你又會不自覺地實行出來,其實就是你被你的潛意識所控制。相信前世催眠的人,會認為前世記憶是一種「細胞記憶」,它能夠一世世遺傳下去,所以解答了為甚麼有些小朋友會有某些性格,可能就是與他們的前世有關。

很多人想透過催眠回溯前世,一開始都是本著好奇心,但Emmy根據她的經驗,很多人做完前世催眠回溯後,一些腦海的畫面反而幫他們認識到自己這一世生活上的性格、生活、想法,甚至與某些人的關係,從而得到啟發。她試過有個case,是一個女仔本身與哥哥關係不佳,經過她的催眠回溯後發現原來哥哥於早幾世前就是殺死她的人,令她有所啟發。

催眠回溯前世:因不能幫老公傳宗接代而遭拋棄

台灣YouTuber SunnieYouTube影片分享自己透過催眠回溯前世的經歷,她表示自己本身是個對自己、身邊人,甚至是一段關係都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很悲慘,覺得總會被人家拋棄,但自己的人生卻沒有經歷過。於是,她決定找催眠師,透過催眠治療自己心中缺失的一塊。

她經過催眠師帶領,在她閉上眼後,她一睜眼就看到一個大宅,外表光鮮漂亮,而且門口也寫上「薛宅」兩字。走進大宅後,她清楚見到自己,更細緻描述到自己穿著一身典雅的旗袍,連頭髮多長,有燙捲而且是30歲,她也清楚知道。

在催眠回溯前世的記憶裡,她身處民初時期的上海,前世名字應該叫若華/映華。她透過宅裡一個長工得知自己原來自己就是薛宅的少夫人,前世的先生是個斯文書生,戴眼鏡,高高的,也會送她珍貴的禮物,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太太。可是,在看似幸福的前世裡面,卻因為她沒有生兒子,先生要娶姨太,她非常不開心,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她這一世對人非常沒有安全感。

在她的老公娶了一個姨太過門後,她的日子過得很不快樂,就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就像電影一樣,在雨中的她哭不成聲,模糊間看到自己要衝過一條馬路,但她留意不到有一輛車子也正衝過來,就在這個時候,她家的長工一手拉著她,把她救過來。前世的她一回頭看到那長工,她發現跟她這一世的親弟弟是同一樣!

然後畫面就轉到她死前的1分鐘,她看到自己滿臉皺紋,滿頭白髮的躺在床上,她先生握著她的手,也是一臉老了的樣子。雖然Sunnie的前世一直怨恨他娶了個姨太,但在她臨終前他也一直在她身邊,她最後一句也是希望她走了,先生能好好照顧自己,然後就哭著離開。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Oppenheimer)是一部2023年美英合拍的傳記驚悚片,由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和執導,改編自卡伊·伯德(Kai Bird)和馬丁·J·舒爾文(Martin J. Sherwin)撰寫的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American Prometheus》,劇情講述了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參與研製原子彈的過程。片中講述奧本海默從學生時代到洛斯阿拉莫斯的故事 ,其間除重點講述他參與「曼哈頓計劃」的過程,還用非線性時間線展開他從1954年的安全聽證會和洛斯阿拉莫斯1959年的提名聽證會的過程,帶出一位天才科學家如何被政府誣陷與蘇聯有來往。

電影改編自奧本海默的傳記

奧本海默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也是原子彈的關鍵人物之一。電影聚焦於奧本海默的生平轉折點,特別是他參與「曼哈頓計劃」的過程。這個計劃是為了研發原子彈,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日本進行核打擊。奧本海默作為主要科學家之一,負責領導這個項目。然而,他在發明這項毀滅性武器的同時,也面臨道德和倫理的困擾。這部電影通過細膩的劇情描繪,展示了奧本海默在尋求科學進步和保護人類的兩難抉擇之間的掙扎。 

不斷在內疚與成就之間掙扎

《奧本海默》是根據「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真實的一生改編而成,參考了 Kai Bird Martin J. Sherwin 獲得普立茲獎的著作《American Prometheus》。在這部電影中,奧本海默如同希臘神話中的 Prometheus,為人類帶來原子彈,卻因此付出了巨大的悲劇代價。

這位物理學的天才在二戰期間被麥迪文飾演的「曼哈頓計劃」搞手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所招募,希望能比希特拉更快地製造出原子彈,以結束二次大戰。然而,當他與其他科學家成功完成原子彈時,美國政府卻決定將其投放到日本,造成大量生靈的塗炭。奧本海默深感內疚,開始反對原子彈的使用。「原子彈之父」被政府誣陷與蘇聯有來往 ,由於他堅決反戰和反對使用原子彈作為武器,政府視他為敵人。他的舊戰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創會成員之一路易斯斯特勞斯也針對他。他被封為「原子彈之父」,卻被政府誣陷與蘇聯有來往,成為了共產黨的間諜。這無疑是 Prometheus 的象徵。

奧本海默是一位天才,但同時也是個悲劇人物,這正是電影想要強調的重點。《奧本海默》彰顯了強烈的精英主義色彩,奧本海默是頂尖的科學家,也是一位關心社會的知識份子。然而,精英的宿命就是被人唾棄,與世界格格不入。奧本海默的不幸是多重的,他深愛的人自殺身亡,創造原子彈必然帶來毀滅。成功後,他卻遭到杜魯門總統和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 Lewis Strauss 的不認同。冷戰時期,由於國家安全的理由,奧本海默受到質疑,名聲和地位都不如以往。愛帶來死亡,創造帶來毀滅,成功帶來失敗,邪惡帶來不幸,國家擊倒個人。 影片《奧本海默》呈現了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導演諾蘭以其獨特的方式賦予電影複雜的結構,並將其劃分為多個揭示性的部分。電影中大部分場景色彩鮮明,而有些場景則以高對比度的黑白畫面呈現。這些場景緊密交纏,讓人聯想到DNA雙螺旋結構的形狀。諾蘭運用「裂變」(分裂成幾個部分)和「融合」(元素的合併)的手法,反覆打亂故事的時間順序,使電影更加複雜並引人入勝。

故事時間線不斷穿插 故事並不是按部就班地推進,相反,諾蘭將觀眾快速地帶入奧本海默不同時期生動的場景中。警惕的老奧皮(他的密友們這樣稱呼他)和年輕的奧皮交替出現在銀幕上,然後故事突然跳回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奧本海默是一個受苦的學生,深受世界末日幻象的折磨。他感到無助,沉浸在T·S·艾略特的《荒原》、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畢卡索的畫作中。在那個物理學將空間與時間合併為「時空」的時代,畫家的作品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這部電影勾勒出奧本海默的悲劇人生,以及他對原子彈帶來的矛盾情感和反思。它深刻地提醒我們,人類擁有毀滅這個世界的能力,必須慎重對待科技和力量的使用。《奧本海默》以其深度和複雜性,成為了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
最後以印度古詩《薄伽梵歌》的一段作結,《薄伽梵歌》描述了阿周那與黑天之間在俱盧之野戰爭前,在戰場上的對話。當時的阿周那看見許多親戚朋友都在敵對陣營,感到難過而困惑,因此向正在充當他馬車夫的黑天尋求指導。黑天對阿周那的勸導,採用了許多印度教基本的宗教信念與概念,而且他也向阿周那展現他與宇宙為一體的神身,最終成功說服阿周那參戰。 被譽為「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談及他對於發明原子彈一事的感受時引用了《薄伽梵歌》的其中一段經文:「現在我成了死神,諸世界的毀滅者。」這段經文因被奧本海默引用而變得廣為人知。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DSE狀元

中學文憑試(DSE719日放榜,今屆4DSE狀元分別來自3間傳統名校,由聖保羅男女中學獨攬2名狀元、皇仁書院佔1名男狀元,德望學校相隔4年亦再誕1名女狀元。隨著今屆DSE狀元人數按年銳減一半,或創歷屆最低,多間「狀元搖籃」學校狀元人數清零,其中1間已連續8屆出產狀元的名牌女校今年也斷纜。

今屆4名狀元涉及22女,考獲75**佳績,其中21女同時在數學延伸部分奪5**,成為應屆超級狀元。

狀元分布如下:

  • 聖保羅男女中學:2名超級狀元,包括男狀元藍仲宏、女狀元古冰心

  • 皇仁書院:超級男狀元羅澤嘉

  • 德望學校(中學部):女狀元鄭苡晴

其中兩名超級狀元出自直資聖保羅男女中學,包括11女,成為今屆DSE大贏家,今年亦是該校自2020年以來再度出產狀元。

另一名超級男狀元,來自官校皇仁書院,該校除了前年落空狀元榜外,過去每年文憑試都有誕下狀元。

餘下1名女狀元,來自直資名校德望學校中學部,該校曾分別於2013年及2018年出產過DSE狀元。

狀元、榜眼、探花……彷彿回到明清兩代的科舉試。香港人考試成績大過天,不過,我們的萬世師表孔子卻不苟同。《論語》〈述而第七〉內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指孔子教育有四:追求書本知識、遵守倫理道德、辦事盡力盡心、與人交際守信守約。

知識只應是教育一部分。考試更只是評核工具,評核不到你全部人生。《論語》〈述而第七〉寫「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指做人以追求最高真理為目的,以人類本質為根據,以良善本性為依歸,以才藝技能為輔佐。

我們的教育卻未盡如此。大學更是聚焦訓練專業或專才:醫生、律師、建築師、工程師……中、英、數、生物、化學、物理、經濟,這些固然十分重要,不過並非做人的全部。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裏,誰可稱為好學?」孔子答:「有位叫顏回的好學,不遷怒於人,不重複自己的過失。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未聞有誰好學的!」

今屆有位女考生,自8歲便視力衰退,現在視力只餘一兩成。用放大機或戴放大鏡片眼鏡才看清楚字,還患上糖尿病。身體缺陷曾讓她自卑,但仍然不放棄學習,還主動做義工,派飯給獨居長者。

小時候步履蹣跚,9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的男考生,肌肉不斷退化,以輪椅代步,全身只有頭和手指可動。梳洗要用吊機,且要數個家人幫助。進出醫院是家常便飯。寫字要特別用力,考獲最佳518分。如果由我們的萬世師表主考,他們也會是狀元、榜眼或者探花。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插班記

受過去年疫情影響,內地不少持單程證的學生留在內地上學。香港與內地於五月前全面通關,有中西區中學收到內地生插班申請急升,平均數字較疫情前約增加8倍以上,當中包括因疫情押後來港讀書計劃的學生。某天主教學校透過英文支援課程,及以部分初中班別設有的「三班主任制」,協助學生適應香港新的校園生活。

該校在過去短短1個月內,收到15份插班申請,比疫情前全年廿多份、即平均每月收34份申請,增加8倍,這批新移民主要申請插班入讀初中級別,至今已有6名插班生獲取錄。

麥校長表示,目前全校有50多名持單程證來港升學的內地學生,新一批申請入讀的新來港學生,均是由在校生或畢業生介紹,相信是因學校近年支援新來港學童、協助他們升讀八大心儀學科而獲得口碑。面對插班申請急升,麥校長指該校一直推行雙班主任制,並在中一及部分中二班級特設的三班主任制,可及時了解學生需要;本學年更增設多項全校英語活動,相信可有助這批新移民學生提升英語水平。

該校其中兩名新移民學生,初來港時均面對廣東話適應和英文程度深的問題。中四級女生江瑩瑩在6年前從內地來港讀書,幸獲學校提供一系列廣東話和英語支援,令她由不懂廣東話,變成今日一口流利廣東話,英文亦進步不少,目前更擔任學生會會長。她坦言,校內除了主流以廣東話溝通外,有些同學說普通話,有些說英文,惟大家相處十分共融,還可互相學習不同的語言。

中一插班生馮銳澤則受疫情影響,延遲來港讀書計劃,目前由內地來港僅1個半月。他表示目前未有信心以廣東話進行交談,但他仍積極參與學校提供的廣東話及英語適應課程,又學習樂器,各方面漸見進步。

該校新增活動包括在初中級設有英語授課的語言藝術課,如詩詞歌曲、短篇小說和戲劇欣賞,在中三級更會安排學生進行表演和小組互動,亦會安排學生參加校外的朗誦節、詩歌改編比賽、戲劇訓練課程等。學校亦為學生提供全方位英語學習課程,包括每逢周三、四、五的午膳時間英語活動,由以英語為母語的老師(NET teachers)設計,讓學生按個人喜好參加,每學期參與度最高的學生和所屬班級可獲獎勵。

為裝備學生將來在本地及海外升學軌,該校更津貼學生參與國際英語評估考試,包括今年在中一級設「TOEFL(托福) Junior導修班」,學生可自由參與;校方來年亦會安排中二全級參與評核。該校亦會安排中五選修科空堂的學生,額外修讀英語課程並參加多益(TOEIC)考試,中六生可自由參加雅思(IELTS)考試,課程費用可獲全數津貼;考獲 6.5或以上成績的學生,更可獲全額退回考試費獎學金。

通關後香港的環境在變化,這一點從內地生到香港插班讀書就能看出來。還記得二零一八年,老楊的孩子從重慶到香港插班讀小四,老楊穿着高跟鞋在半山的斜坡上上落落,一間一間地叩門,虔誠地送上簡歷。「幾天下來,腳腫了,臉笑僵了。」即使如此,卻也是無功而返,所有的學校都說「沒有學額」,無奈之下,只好由教育局分配學校,倒是離家不算遠,「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而今年,我認識的幾間中學的校長,都因為應對「插班生問題」忙到焦頭爛額。「內地來的學生太多了,幾乎每個年級都有來插班的,以中一為最。按筆試、面試成績錄取滿額後,那個候選名單竟然還有三十多人。」「以往的情況是,插班生都會報名不止一個學校,即便我們錄取了,也會有個別學生擇優而棄,總可以騰出幾個名額給候選生。今年奇怪了,沒有人錄取了之後放棄,候選生真的就幾乎一點機會都沒有。」兩位校長朋友和我說起今年的內地生來插班的情況時,頗為感慨:「前兩年,的確走了一批學生,但現在,學生數量又開始回升了。」兩間校長又不約而同地為師資短缺而發愁:「看到候選生還有那麼多,真的很想再多開一個班,但人手不夠,有心也無力,只能慢慢來。」

不禁想到日前有政府官員接受採訪時說,香港移民潮已過了最高峰,有走的,就有來的,情況越來越好。插班生,是一個小小的窗口,讓人看到香港的變化,令人欣慰。這漫漫香江一路向前,總歸需要有年輕人生長於斯、貢獻於斯,如此才有活力和希望。

內地生插班讀書,一點不輸本地生,老楊的兒子就是明證:從英文零基礎到如今BAND ONE名校全校第一,中文、數學均名列前茅,同學們都對他刮目相看。

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父親的「位置」

 

安妮埃爾諾著《一個男人的位置》。

  初看書名《一個男人的位置》,很奇怪為何是原文La Place的翻譯。法文名詞分陰陽,「位置」為陰性,卻許配了給一個男人:作者安妮埃爾諾的父親。另一個印象是,全書薄薄一冊不過三四萬字,內裏竟無小標題也無章節數字,段落零散,恍如未完成的草稿。另一點顯而易見的,是此小冊子頗有社會學的寫作風格,但作者知性的筆墨幾乎被她感性的描寫所「軟化」,以至《位置》此書可作抒情文字來品味。

  《位置》追憶作者父親一生,由農人到工人、由工人到小店老闆,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活了過來。他用貸款在山谷地區開設咖啡雜貨店,顧客是工人階層,常常賒賬,因此父親收入不豐而需多打一份煉油廠工維生。

  對於這位自食其力,不貪杯、不好色、自奉甚儉的平凡男人,安妮埃爾諾寫來,觀點運用得乖巧卻又自然。一邊是以其親女兒身份回憶家庭往事,一邊又從社會學角度察看這位父親的生命歷程。起初她是預設了一些敘事框架,將父親的一生放進去以便表現某種觀念。但後來採取較多印象式描述,差不多是父女之間的回憶錄。

  「假如我任憑那記憶中的圖像閃過,我會重新見到父親的樣子,他的微笑,他的步態,他牽着我的手去遊樂場,那些旋轉木馬讓我害怕……」

  作者的兩難,是一方面要具體地再現事實,否則父親就變成抽象物,但滲透了自己與父親關係的情景又會流於「懷舊,哀婉或嘲笑」,這是她盡可能避免的。

  回憶親人的文字本該主觀而有感情,但《位置》卻有這番「後設式」的文體考量,作者本打算將父親從自己的家庭環境中抽離,要呈現一個熬過戰爭、離開農村卻又未能融入現代社會的「父親」,然而結果仍是身邊一位具體的父親。是「父親」而不是「男人」,因為他是「家」的經濟支柱,他以「家」之富足程度作為衡量自身成就的準則,對女兒追求學識總放心不下。他的知識來自生活而非學校,什麼鳥在叫他一聽就曉,但「懷孕」一語卻說不出口。

  父親對親人的感情也是止於簡樸的言談,而且土語滿腔。他對世事變化以至自身病患也有疏離感,病重了還只顧念女兒新鋪的床墊。受過現代文明洗禮的作者不能理性捉摸卻又感知到一份存在的真實。的確,父親有他的「位置」、他存在的確據。作者不耽於懷舊,抑制了嘲諷,至於是否運用「女性主義」論述來看父權社會,僅亦見仁見智。

  《位置》看似無甚條理的文字片段,乃作者有意為之,也是創意所在,目的是讓父親的位置保持開放性、形象性,而不落入某種敘事框架之內。埃爾諾以此書及其散文創作獲得二零二二年諾貝爾文學獎。至於它跟中國傳記散文異曲同工之處,這裏就不煩叨絮了。

作者簡介 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 

法國當代著名女性作家。 1940年生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座海濱小城。她出身於法國貧民階層,父母在當地經營著一家小食品雜貨店。為了使她脫離卑微的社會階層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父母盡己所能,不分晝夜地工作,將她送進大學聽講“柏拉圖”。然而當她真正地實現了“夢想”,上升到所謂的高等階層時,她卻與父母產生了無法調和的隔閡,永遠地與那個她所出身的世界分離了。埃爾諾無所畏懼地記錄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對社會和集體記憶的清晰看法。她的作品採用白描式的中性寫作,極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其作品《一個男人的位置》曾獲1984年法國勒諾多文學獎,《悠悠歲月》曾獲2008年法國杜拉斯文學獎。迄今為止,她共出版二十餘種作品,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她的全部作品被授予“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獎”(2017年)、西班牙“福門托爾文學獎”(2019年)、“伍爾特歐洲文學獎”(2021)。

阿B的傳奇

近日見報率頗高的娛樂新聞,要算是溫拿樂隊 ,他們即將在告別樂壇表演。 Kenny Bee鍾鎮濤是最年青的成員,亦是仍在一眾歌迷影迷心目中,極受歡迎的歌演藝人;縱觀他出道至今,由香港最受歡迎的歌星,以至在台灣當明星而大受觸目,卅六歲前完成人生三步曲:拍拖結婚生仔,人生到達事業愛情的高峰,但跟著掉進人生的最低谷,2002年因負債逾二億港元,向法庭申請破產,為期四年,上半生高低起跌,但仍舊屹立不倒,算是一位傳奇人物。上文《談情說愛---貪狼》談到貪狼「水大木漂」的格局,不利婚姻, 阿B剛巧貪狼化忌居夫妻宮,怪不得年青時有以上的際遇。

B1953223日出生,武曲天相守命宮。武曲為財星,負責生財的行動,與天相同宮,多主為人服務,為佐貳之才,不宜獨當一面。雖有府相朝垣格,但會文昌、右弼和鈴星單星,無祿存,財來財去,古代以此為伶人之命。遷移宮破軍化祿又稱作破軍得祿。得祿的破軍,是冒險開創後有補償的破軍,性情便傾向穩定。破軍化祿的開創力和建設力較好,而那種開創力,是指局面的開創,部份原因來自同干的貪狼化忌,意思是,在際遇不盡如意的時候,因去舊更新而亮出新的局面。破軍為勞為動,所以不能靜守一業,或者每事開創之後,即不擅留守,於是又跑去開創另一個新局面,故此,破軍化祿,喜見兄弟宮、交友宮巨門化權,讓破軍開創,而讓拍檔守成。阿B青少年期間與拍檔夾band,初年是Loosers 樂隊 成員,其後更改樂隊名稱,正式組成溫拿樂隊(Wynners )。

巨門為暗星,喜幽潛。巨門雖然主暗藏,或主低調,但內裡卻甚為主觀,自視甚高,唯化權令巨門有實。化權則令兄弟宮的巨門沉實而有質,優點之一在於說服力增強,對題目的掌握較實在透徹,所以在星曜結構良好的情況下,最利演藝工作,對平輩關係穩固安定。

子女宮太陰化科,兄弟宮巨門化權,這個佈局,令巨門的隔膜、執拗性格,轉向專注、幽潛而實在,所以連帶本屬以靜為貴的太陰,也可以以化科來彰顯性格。太陰化科為財星化科,太陰有計劃、思考性質,所以,化科也是由思考和能力帶來聲望。由此推之,即可以憑能力確立信譽,然後帶來良好的收益,唯其信譽的建立較為靜態,較傾向行內性質,不似一般流行歌星歌迷的張揚。太陰化科入兄弟、交友或子女宮,則主情厚忠誠。

因為殺、破、狼三曜,永遠在三方會合,所以,貪狼化忌的婚姻失意,永遠有破軍化祿來彌補。貪狼化忌的本義是,你想要的,永遠得不到,現在有另外一款型號,你要不要?破軍化祿的補償性質,是損長而得次,造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凡遇貪狼化忌、可策略性求高,而在心態上,則能準備好接受稍次的回報,此之謂平常心。

貪狼化忌在男女感情方面,是比較難處理的。第一,關乎終身幸福的事,很少人願意退而求其次,這是千萬事情易過,自己心理關口最難過的人之常情。另外,所謂退而求其次,則往往是所受所被別人奪去,造成了心理遺憾的障礙,至於有沒有「其次」來補償,還是要看大運和緣份。

貪狼化忌於夫妻宮,主為人奪愛,所以如果婚前多波折,則婚後反佳,若戀愛婚姻順利,則婚後反易滋生事端,阿B屬於後者。貪狼見咸池、天喜等桃花諸曜,更見祿存、左輔、文昌等輔佐單星,主桃色糾紛、多角戀愛。貪狼化忌於夫妻宮,亦主配偶離婚後再嫁。阿B第一段婚姻是在癸亥大運,於1988年與章小蕙結婚,可惜只維持十一年,於1999年離婚,其後與章小姐與陳先生再婚,應了婚後再嫁。

七殺在福德宮,坐旺,雖主有理想,但卻不利婚姻,故宜遲婚不宜早婚。與廉貞天府相對,主忙碌,且喜為人謀而不得清閑;見鈴星,作出決定後更常多疑慮。

紫微在午,令其本型發展成奔放得豪邁任性、霸道的性格。獨守事業宮,喜獨當一面,且喜惡隨心,嚮往自由職業,與命宮武曲天相本質不同,但有利其事業而不利婚姻。「府相朝垣」的形格, 指紫微在午位,得天府、天相, 在兩個三合宮位, 工整地、一左一右地照會過來, 「府相朝垣」從字面字裡行間,都只是說:保守的天府在戌影響過來,謹慎的天相在寅影響過﹒於這個則與頗為克制的紫微結合,便形成一種略帶霸氣,而又做事謹慎的性格。「府相朝垣」的最大作用,是要平衡紫微的霸道和任性

B的人生大起大落,他與第一任太太章小蕙結婚時名成利就,誰知對方投資失利,加上是位大花筒,令他欠下2億債務,章小蕙更與另一男人有外遇,最終離婚收場,阿B破產,人生跌至低谷。此時的阿B遇上了比他年輕19歲的范姜素貞,對方不計較他的過去,安份守己的照顧他和他的子女(嘉浚和嘉晴),後來更為阿B誕下兩位女兒,相戀的17年後,二人終於在2014年結婚。現在阿B已經70歲了,他非常珍惜彷彿是來報恩的太太范姜,更感性地說:「我餘生一定會好好愛這個不問收穫的女人。」

由天堂到地獄的第一段婚姻

「我是在加拿大開演唱會的時候認識章小蕙的,那時的她看上去十分乖巧,知書達理,我們之後就結了婚。」章小蕙的爸爸是加拿大華人電視台創辦人,背景不俗,加上天生的美貌與S形身材,與當時已是當紅歌星的鍾鎮濤非常相襯,二人拍拖三個月便結婚了!

癸亥大運(1984-1993),命宮太陰疊科,一般情形下表彰爲文藝修養,氣質閒雅。太陰有計劃、思考性質,所以,化科也是由思考和能力帶來聲望。福德宮巨門疊權,命主事無大小必須過問,而且很難接受別人的決定,遇事必加己見。父母宮貪狼疊忌,會桃花諸曜,常主易爲人奪愛,亦主與上司有離合,初期寶麗金唱片公司,後期有EPIC唱片公司。該十年阿B名成利就,於電影與唱片事業都有很好的發展,《我行我素》、《癡心的一句》、《淚之旅》、《情變》等大碟...都取得金唱片至白金唱片的銷量,《誠懇》一曲更入選1987年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

太陽天梁守大運的事業宮,疊魁疊鉞,事業廣大,聲名鼎盛。會天同巨門疊權,利從事口舌之事業,天同為藝術之星,於現今社會狀態,爲司儀、演唱的表徵。其合宮爲父母宮貪狼疊忌,而且爲疊羊疊陀所夾,因此亦主其人發越之後,必同時招來上司妒忌,以致與合作夥伴不和。

1988年鍾鎮濤和章小蕙高調結婚,舉行了奢華的婚禮,以為這是美夢的開始,原來卻是個惡夢!「可在結婚後,我發現她和婚前實在差太多了。」阿B後來再談起這段婚姻,也非常感慨。當時阿B熱愛唱歌,賺回來的錢都全交給太太管,而章小蕙選擇將錢拿去炒樓,更借下大筆款項。當年七殺守命,會財帛宮貪狼疊忌,流年夫妻宮武相與單星流馬同宮,會單星流羊,每主婚後仍易與已婚的人相戀,已暗藏這次姻緣不是一段佳配。。

同年離開與他合作多年的寶麗金唱片公司,加盟CBS SONY的另一個品牌EPIC唱片公司。又於1992年轉投華納唱片公司,並且再闖台灣市場及改編張雨生遺作《大海》,獲得不俗的迴響。貪狼疊忌這組星曜,常主易爲人奪愛,故此段婚姻生活,最終於1999年離婚收場,當時二人育有一子一女,撫養權歸阿B

1990年代中後期出現轉捩點,他的演藝事業開始轉趨平靜。其後經壬戌大運,命宮廉府無祿,會上財帛宮紫微化權及也會上事業宮武曲化忌。很多時候,亦不會見到祿存來濟,因此可以理解,這個紫微有點像國庫資源匱乏的皇帝,要用較高、較重的權力活動,去穩定局面及解決問題。命宮天府化科,則多因財務週轉的需要而見用,多主信譽及較保守潛藏。事業宮武曲化忌為財星化忌,也主斷續。所以大運的武曲化忌,便容易出現經濟來源,或工作上的斷續,有時是一時的財務問題,有些則可以是一盤生意或投資的破敗。

2002壬午年,流年命宮會貪狼化忌,武曲疊忌,更有流羊流陀;財帛宮武曲疊忌,有失業、倒閉、破敗之虞,因聽從章小姐的建議,借貸炒樓失利而宣布破產。傳聞離婚後章小姐更聲稱范姜用懷孕逼迫阿B結婚,使當事人精神(大運福德貪狼化忌)、錢財和名譽皆受損害(財帛會疊忌)

辛酉大運, 事業宮巨門化祿、命宮遷移宮太陽化權、交友宮文曲化科。巨門喜化祿,主辛勞而有所獲,唯勞力、勞心的性質不變。巨門化祿有一特格,可以因奮發而致富。巨門化祿與太陽化權會合,也令天相宮位,造成「祿蔭夾印」的局面。太陽化權亦主增加開創力,並且能以太陽之力量,對人照顧資助。

在上一個大運最失意的人生時刻,命運為他安排了真正最適合他的人出現。阿B是在好友歐陽龍舉辦家宴時認識范姜的。二人走在一起,范姜更為他由台灣搬來香港生活。家境不錯的范姜賣掉自己的一些珠寶首飾貼補家用。阿B破產後,原本由助理、傭人做的事都由范姜去做,連照顧嘉浚和嘉晴的責任都落在她身上,她將孩子視如己出,跟他們關係極好。大運子女宮宮紫微獨坐,范姜分別於2004年和2010年為鍾鎮濤誕下鍾懿和鍾幗,兩位女兒都遺傳到爸爸的音樂天分,多次與爸爸同台演出,毫不怯場。2012年,鍾鎮濤獲頒新城勁爆殿堂大獎,該年命宮和事業宮疊科疊忌,殿堂級獎項得來不易。

經歷過黑暗時期,破產經歷低谷,其後起起伏伏,幸好遇到范姜不離不棄,令他懂得人間有情,珍惜眼前人。上半生高低起跌,但至今仍舊屹立不倒,算是一位傳奇人物。

白夜裏的掙扎:論香港精神健康危機

著名歌手李玟(Coco Lee)早前去世之時,對於李玟最印象深刻的,是她為2020年《木蘭》所演唱的Reflection普通話版本《自己》,也包括她當年在《我是歌手》上令人敬佩的表演。即便Coco給予外界與他人的,永遠是一種堅毅不屈的外表形象,但她的人生起伏甚大,更在近年患上抑鬱症。我們暫時無法得知為何這顆晚空上的巨星會隕落在48歲之齡,卻只見坊間就着其精神健康的評論與猜測接踵而來。有一種論述,我認為尤其可圈可點。這種說法指Coco患上的乃是「陽光抑鬱症」(smiling depression),也就是「即便」某病人實際抑鬱,「但卻」依然對外表現得容光煥發、形象正向,間接呼應着坊間一種普遍存有的疑問:「怎麼這麼樂天樂觀的人,卻依然會有抑鬱的呢?」當然,年紀相對大的,也許能記得包括「哥哥」張國榮在內,人生極為成功而最終因抑鬱而終的不少香港「傳奇」──「哥哥」在舞台上魅力四射,最終卻在文華東方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精采的人生。

這種「即便─但卻」的對立說法,其實並沒有太多的事實根據性:須知道,抑鬱症乃一種心理層面的疾病,影響的是一個人的心理素質、精神狀況、對自身的評價,以及對世界的觀感。一個人對外呈現出來的表面開不開心、完不完整,此乃是一個「呈現」層面的問題。兩者根本沒有必然的掛鈎──有很多人性格外向,表面上喜歡與人社交,實際上卻是嚴重內部抑鬱。同時,有很多人對外表現得非常自暴自棄、自怨自艾,到頭來卻並沒有患上抑鬱症。「陽光抑鬱症」不是異類,而是抑鬱病呈現形式的一種。所以根本不存在這種「即便─但卻」之說。

精神疾病能將白日變成白夜,將精采的人生化成只留一個外殼的空虛,將思緒萬千者蹂躪折磨成黑紙一張。抑鬱病,不是純粹的「不開心」或「生無可戀」。若純粹以為解決抑鬱病的方法乃是叫人「看開點」,不要那麼「執着」,那這種說法頂多是一種砍腳趾避沙蟲的逃避與曲解說法。每七位香港人,就會有一位在人生中經歷常見的心理疾病。必須以正視聽。循序漸進的小修小補確實讓我們在去污名化、提高社會對精神病認知等層面上有所進步,但步伐速度遠遠不足。我們需要的,是制度性改革。

一、 資源不足固然是問題 但更大問題卻是公私營之間的互動

早前香港發生令人髮指的謀殺案,兩名女子因而遇害。行政長官李家超及後隨即宣布,將會加強包括綜合服務中心的服務,望能填補現存不足。我認為政府班子迅速的反應非常合適,也給予了民間與公營機構鮮明而不可忽視的訊號─精神健康乃重中之重,與「身體」或「非精神」健康同樣重要,不能只看表象而忽略內在問題。

香港現時的精神健康系統明顯存有資源層面上的不足,也間接構成了不少被排除在制度以外的受害人與病人,以及他們家人與親密友人,難以獲得政府的支援。但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解構「資源」此一概念。究竟現時欠缺資源,為什麼?

截至今年531日,只有精神科醫務社工達到編制所需要的257名,而衞生署與社署的臨床心理學家職位依然存有分別約莫28%11%的空缺。我們的公營醫療制度依然在鬧資源與人才荒。問題並不純粹止於衞生部門,也牽涉到教育局,我們也同時欠缺集中為學校裏的孩童與青少年提供心理輔導的教育心理學家。

箇中最顯然反映出來的,乃是公營單位的人手問題。如香港心理健康衞生會總幹事程志剛所言,中心一名個案經理要處理6070宗個案,當中包含不少包括在疫情期間因不能面對面見面而所間接構成的長期樽頸。而要解決人手不足,除了要增加及鞏固在精神醫療教育方面的培訓、創造誘因去鼓勵更多人投身於精神健康中的各職業行業,更應當通過引入外來專才,包括對少數族裔、基層人士心理與文化具備專業人文認知(specialised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及敏感度(sensitivity)的心理與精神科(兩者之間有區別)人才,從而方能解決需求與供應之間的不對稱。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醫生、護士、配藥師,也包括社區鄰里的關懷員、照顧高危精神健康人士的輔導員與社工,以及能進行廣泛公眾面向培訓的社區教育員。

但與此同時,地區與地區、社群與社群之間的精神健康病人,對政府的依賴及自然需求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說,相對於中產或中上層產家庭與人士,勞動及夾心階層更難以負擔起昂貴的私人醫生與諮詢,更需要全方位的政府支援,讓其能在日常的勞碌之中抽身及花精神去尋求幫助。正如去年年末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跨界合作 提升全民精神健康》報告所言,政府有必要投放更多財政與物質資源,去構建及完善可持之以恒的基層醫療配套,並在政府─社福界層面上的合作,鞏固對前線及中層員工的支援與培訓,讓他們可在合理的條件下補足公營機構的現存不足。

這也牽涉到資源分配問題的另一核心癥結所在──香港是一個物質與財富非常充沛的社會。我們的問題並非「餅」不夠大,而是能造「大餅」者與需要「餅」者之間存有着鮮明的社群、階級,以至於價值觀分歧。政府的角色必然是要調和這些不同的持份者,確保資源能最有效地分布與再分配。正因如此,公私營精神服務者之間需要更大的融合與有機協作。第一,醫管局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應當落實更為詳細的醫社合作,讓中心能為一部分等候覆診病人提供心理輔導與評估,從而進行另類的「分流」,為醫管局提供關鍵的近況更新諮詢。第二,政府也應當建立與中小型精神輔導非牟利機構更緊密聯繫的合作平台,就着病發率較高的社群進行「公私營分工」,擴大服務者團隊範圍,培訓他們去提供部分護理強度較低的輔導(包括低強度治療與透過積極監察而可落實的自助治療)。第三,現時有不少熱心民間人士在協助推動政府改善普遍精神健康層面上不遺餘力,包括前律政司司長及現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資深大律師。政府應當加強與民間關鍵持份者的對話與交流,強化現有體制及政策。

二、 精神健康並非性格問題,有必要改善社會教育與認知水平

精神健康不是性格問題。精神亞健康與疾病有可能導致病人在行為或性格層面上出現「偏差」,但這絕非精神病的必然跡象。將患上抑鬱病的人描繪成「多愁善感」,又或是將「躁鬱症」患者形容為「經常發脾氣」,甚至將「思覺失調」者說成「發神經」,這些通俗而錯誤的曲解評價,一來只會令普羅大眾以為精神病是「個人疏忽」或「人格弊病」,二來也間接助長針對精神病人的排斥與污名化。三來,民間有不少可能是出於善意的文章,往往會鼓勵精神病人透過「增加正能量」,改變自身人生觀或「對事物的判斷」,從而扭轉自身的劣況。他們的動機也許確實是積極的,但我們必須理解到,針對精神病所需的「自助」(self-help),往往並非單純的「改變思想」那麼簡單。即便是針對資深思想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也需要受過技能訓練的專人支援,方能落實。

我絕非是說精神病人不能「自助」。但自助的模式與方法,並非是當你每天每夜起床頭痛欲裂的時候,跟自己說「我今天是可以的」;又或是在按捺不住心中怒火時,跟自己說「我是可以和平待人的」那麼簡單;又或是在生死邊緣徘徊時,跟自己說「我還有很多朋友,我不能死。」這些自我調劑與紓緩的論述,針對真正患上精神病而病況嚴重的病人,頂多只能發揮膚淺性的作用。原因很簡單:因為精神疾病,往往皆具備一定程度的生理成因,包括產前損傷(prenatal damage)、感染、毒素(toxin)等的外在性因素,又或是包括基因及遺傳在內的內在性因素。

精神病,是一個需要生理(藥物)、心理(輔導)、社會(氛圍)多管齊下去化解的多重性問題。現時香港以至於華人文化圈,普遍對精神健康的多重性與繁瑣性依然有所忽視。藥物與輔導相對而言較為容易理解,但社會氛圍、文化,以至於整體大眾認知層面上,我們又需要怎麼樣的改革呢?有不少人依然錯誤地認為絕大多數精神病人乃主動地擁抱着及接受他們自身的「污點」。這些人士會進一步地標榜精神病人必須為自身的「人格缺陷」負上主體責任,甚至會說「我們那個年代,哪有那麼多精神病人?現在物質豐裕了,才會有人喜歡拿各種精神病來說事」。

此一無知說法,一來罔顧了醫學進步下,我們對精神病根源擁有了更佳知識,才知曉其並非如「傳統智慧」所言般簡單。二來,也是干犯了將一小撮極為少數的「被過度診斷」(overdiagnosed)(尤其是在醫療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受「大藥物生產商」(Big Pharma)影響的英美等地,確實存在的現象)者視為能代表所有精神病人的不當概化(inappropriate generalisation)謬誤。三來,將精神健康的責任推卸在個人身上,到頭來只會令需要幫助及重新拾起能動性(agency)的病人與社會大眾愈走愈遠,因而被邊緣化而排斥。

我們必須破除社會上依然普遍存有的精神病「道德化」(moralisation)與「個人責任化」(individual responsibilisation)。我們不會輕易地責怪他人染上肺癆或流感,那為何社會大眾依然對精神病人持有雙重標準?同時,面對精神健康危機,社會大眾更不能袖手旁觀──一個精神亞健康的社會,怨氣怒火只會愈燒愈盛,最終為社會帶來不可抹滅或扭轉的昂貴代價。我們必須承擔起作為社會一部分的「群體責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正視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種種。

當然,針對我此一觀點,有一種可能對某些人來說相對可靠的反駁。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與研究精神病史作家柏特(Roy Porter)曾提出,所謂的「精神病」乃是資本主義與現代化所發展出來的「產物」,社會透過「精神病」此一標籤,將具邊緣性格人士標籤化,從而將「瘋狂者」排斥在社會權力架構以外。魯迅的《狂人日記》也是在間接拷問着我們,究竟看見「仁義道德」幾個字字裏行間寫着「喫人」的狂人,是瘋狂,還是看到他身邊村人看不見的赤裸事實?我們必須慎防精神病變成權貴與政治菁英者排擠異己,令人噤聲的可能性。

面對此一指控,我倒會這樣說:人類社會本質便是會對行為異於主流者進行排斥與歧視,這與我們貼與不貼「精神病」此一特定標籤沒有直接關係。正因這種排斥成風的陋習非常可惡,我們更需要釐清事實,彰顯出精神病患並不應因他們具體情況而被視為需要負上道德責任這一點;反之,我們甚至要主力批判毫無科學根據的「額外標籤化」,強調精神病人也能康復,也能「療癒」的這一點事實,從而降低社會對他們的不必要戒心與不合理厭惡。最後,我對特區政府與香港市民有信心,相信我們在整體社會知識水平發展上,有更為進步的空間與可能性。

三、重塑社會鄰里關係,重建跨代與家庭互信

說到最後,我們也不得不提到精神病的社會性成因與根源。誠然,過去這十年走來,港人的壓力燃點有增無減。2019年的嚴重政治風波,令多少家庭因子女父母政見不合而支離破碎、令多少朋友因立場迥異而反目成仇、令多少港人在路被砸、店被燒的情況下每天都過着提心吊膽的日子?及後隨即而來的,卻是3年的新冠疫情。

我們每天都在口罩與消毒之間徘徊與生活──儘管在政府與市民共同有效應對疫情下,除了第五波以外,我們一直比世界各地在抗疫方面來得遠為優勝,但當中所付出的精神健康代價,又應當如何衡量呢?最後,如今香港重開以後,依然面對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以及整體不容樂觀的宏觀經濟狀況。我們需要的,並非什麼追究責任,卻是香港精神的一種重新塑造,從而方能凝聚民心,重建跨代與家庭互信。

但這一點,談何容易?社會學家布特南(Robert Putnam)著有兩本書。一是2000年出版的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二為2015出版的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揭露了在電視與個人電子用品繁衍、放任資本主義崛起、財政與機遇不平等的社會趨勢下,美國社會正變得更極端個人化、破碎化、因而失去整體社會倫理與相互協助認知的兼容性。一個人去打保齡,乃美國社會現況(個人偏好獨自從事娛樂活動,而不是三五成群地去消閒)的一種濃縮借代。

而此一現象,在香港而言又何嘗不是新常態?政見不合者,拒絕與對方往來。因種種風波與錯誤而被邊緣化的年輕人,看不見在現有體制內參與在共建自身家園的可能性,甚至因這些障礙與排斥而產生出更為深層次對社會的不信任,長遠而言對去激進化於事無補。即便政府班子在凝聚民心上明顯透過「共創明Teen」等計劃,嘗試促進跨代融合與合作,但香港社會傷疤依然需時及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包容去療癒。

政府需要去強化鄰里與社區關係,重新塑造讓普遍港人感受到歸屬感與存在感的共同家園。同時,促進社會復和,修補現存的撕裂與對立,依然是讓香港放下過去,迎接未來的首要條件。我寄望我們的家長能更細心而虛心去聆聽子女的訴求,而子女也毋須將意見存異的家長視為必須「打倒」的對象。我們更要將精神健康維持及改善,視為一個根本的主體公民責任。

身為過來人,身為家人,身為友人,我們的政府有責任做得更好。

因為身為香港人,這是我們的家。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丈量利東街——citywalk

由街道”Lee Tung Street”誕生,到近年轉變成商場”Lee Tung Avenue”,利東街可說是與整個香港的發展相連。童年小學,位於它的附近,今非昔比,留下不少回憶。

一八四一年,英國佔領香港,港英政府隨即在灣仔海岸展開首度填海,所得的土地,正是利東街、春園街、廈門街一帶,這幾條街很快就成為港島重要的住宅商業區域。但「利東街」的街名,其實要到一九一八年,利希慎家族購入此街道時才出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製造業興旺,印刷業也相應蓬勃起來,政府將一些印刷店集中在利東街,方便監管。在七十年代,利東街逐漸成香港的印刷業重地,各店印製各式各樣的喜帖、利市封、揮春、月曆,利東街「印刷街」或「喜帖街」之稱號廣為人知,更曾是外地遊客訪港的必到景點。

踏入千禧年,初生的市區重建局啟動利東街重建項目,為利東街仕紳化之源頭。此後,民間曾經決心與當局周旋角力,擾攘數年。然而市建局的方案長驅直進,和私人發展商合力建設重建項目,利東街終被改變成今日的模樣。

1997公營機構土地發展公司公布「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重建項目」(H15)。

2001市區重建局成立,取代土地發展公司。

2003市建局正式推行H15項目;街坊組成「H15關注組」,就重建項目爭取權益。

2005H15關注組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居民設計的「啞鈴」重建方案,遭城規會否決;市建局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H15項目的土地。

2006市建局提出其規劃方案,沒有納入民間重視的「樓換樓、舖換舖」原則。

2007市建局方案獲城規會通過,利東街開始清拆。

2009市建局就H15重建項目招標,結果由信和置業及合和實業合作投得。

2010利東街正式封閉,重建項目動工。

2013市建局與發展商宣布將「利東街」發展項目重新命名為「囍歡里」,引起爭議。

20152016發展商放棄「囍歡里」之名,復用原名「利東街」;新住宅「囍滙」、商場「利東街」相繼落成開幕。

在歐洲流行了若干年的Citywalk,在三年疫情結束後的今天,這股城市漫遊的旋風正式颳到了中國,以上海為「颱風眼」,吹到了全國各地。打開小紅書,四十九萬+citywalk筆記甚至都有些令人焦慮,尤其是對於那些單純想查一條心水路線的walker們。

而以其標誌性的城市面貌、風景如畫的郊外和秀麗的行山徑聞名的香港,作為citywalk最早和歐洲同步的地區,城市漫遊的線路已非常成熟且友好。尤其從灣仔到中環再到堅尼地城,百走不厭,常走常新。

「忘掉愛過的他,當初的囍帖金箔印着那位他……」有多少人是從這首歌中第一次聽到喜帖街這個名字。雖然這個街名不復存在,但取而代之的利東街,為香港帶來全新長約二百米的林蔭步行街,很快就成了城市漫遊者們最喜愛的新潮社區。既有市區的四通八達流通便利,又有小社區左鄰右里的緊密網絡,「為傳統灣仔街道注入了新活力」。

露天茶座的椅子上,可以有牽着柯基小憩的洋氣阿婆,也可以有推着嬰兒車正在逗笑baby的麗人媽咪,有和客戶簽單的理財顧問,有在剪輯剛在此拍好vlog的旅行達人,雖形形色色,但生機勃勃。

中西品牌涵蓋了時裝、美妝、文創、手辦、零食、餐飲……阿童木的等高玩偶就向你揮着手,站在如童話世界般的糖果舖Mr. Simms Olde Sweet Shoppe隔壁的手塚治虫玩具店的櫥窗裏;在等一杯對寵物十分友好的silk tea的芝霧奶茶過程中,就能聞到幾米開外從香港蛋撻榜上有名的「蛋撻王」飄過來剛出爐的蛋撻香;在等位去Dan Ryan's大口吃肉的時候,正好可以在Caskells挑一瓶一陣配肉眼的威士忌,待你在滿牆的烈酒中做出選擇,咦?就剛好到你了。 

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歐盟脫美

雖然近年歐盟似是老大衰落,可它還是全球三大經濟主力(中美歐)之一,日本、東盟、印度與這三大主力還有一段距離。它同時在金融方面積累龐大資金與資源力量,是當世唯一可與美國抗衡者!


歐盟的老大衰落,一是走上了歪路。歐盟本是西歐為主(德國加入也主要是與西歐相連的西德,不是傳統中歐勢力的東德),本應深化整合,集中資源發展。在21世紀之前,歐盟總體經濟,在戰後重建以來,超越美國。敗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收編東歐和前蘇聯成員國,擾亂了整合的方向與步伐。

西德統一東德,是用錢買來──西德馬克兌換──東德馬克。政治上可行,但經濟上卻破壞了二者的比較優勢,也挫傷東德的發展,長期形成新德國的負擔。歐盟吞併東歐及波羅的海國家,沒有西德的龐大財力投入和產業經濟的牽引支持,仍然構成對原歐盟的負擔。新舊歐盟一體化,不足以把西歐工業轉移至東歐發展,市場還在西歐,出口拓展有限。歐美的競爭與中國的工業崛起,均限制歐盟擴大後用新增國力在海外市場擴張。單只整合消化東歐等新增各國,阻礙了西歐的升級換代,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受阻,歐盟竟無法成為完整的歐元區,經濟整合問題演變成政治社會矛盾,反過來妨礙經濟調整。歐盟擴大了,卻大而無當,從東擴之前的增長倒退下來,落後於美國與中國。

二是歐盟東擴被利用來支持北約東擴,進一步被美國綑綁,服從美國的利益。波黑、科索沃動亂是歐盟用北約之名,跟從美國擴張。但北非顏色革命、敍利亞內戰等,德國便首先抗拒參加。烏克蘭戰爭演變到今天,歐盟悔戰之心更強。但是,正因借用戰爭,北約的作用大增,使得在北約框架內,美國可緊緊將歐盟騎劫,甚至逼歐盟隨北約參加美國在東亞圍堵中國。這些變化的代價是巴爾幹動亂不息,北非內戰,歐盟南翼不穩。烏克蘭戰爭更嚴重打擊歐盟經濟發展,消耗國庫資源,且引來長期的難民問題。與此同時,法國等開始反對烏戰,美歐的矛盾擴大。

歐盟在當下未必有足夠政治能力與美國決裂,但美歐關係的裂縫正好給中國進行分化。中國要支持歐盟,為的不是單單引發美歐衝突,而是助歐盟重拾整合與經濟發展之途,讓歐盟發展來削弱美國騎劫的機會。歐盟自主是美國霸權瓦解之時。

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戰爭產物:長城

中國人以長城自豪,且認為長城象徵華夏民族愛好和平,從不侵略其他民族,霸佔其土地。

歷史學家黃仁宇(19182000)曾指出:今天的萬里長城,大約以當地15英寸等降雨量線為劃分,西北常年幹旱少雨,土壤貧瘠,所以只能通過遊牧生存,催生了遊牧民族,而其生存方式自然也就慢慢培養出遊牧民族豪放、勇猛的性格,但缺乏文化和理性。這條15英寸降雨量線以南則降雨逐漸增多,土地可以耕種作物,人們靠農作物生活,所以催生了農耕的民族。這樣,以這條等雨線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劃分開,自此就上演了中國民族遊牧人和農耕人的抗爭歷程。秦始皇為了抵禦遊牧民族,在該線上修建了長城,以後又在各朝代的共同努力下築成了今天的萬里長城。很有趣的是,這15英寸降雨量線,事實上是因為在這條線上的延伸的山脈,由於山脈的影響,暖濕氣流不能繼續向西北前進,自此形成這條降水線。所以從這一例,不難看出,地理因素對歷史形成的重大影響。 由地理因素造就了相應的民族生活習慣,由生活習慣又產生了相應的民族性格,由民族性格和生活習慣會影響國家的形成格局。

長城和15英寸的降雨線重疊,意思是,長城以南,年降雨量平均多於15英寸,適合畜牧和農耕。長城以北,低於15英寸,太乾旱了,耕種無法有穩定收成。長城初建於春秋時代。齊、燕、晉、秦、趙等諸侯國,與西北的戎狄土地相接。未建築長城時,洛陽附近、關中及山西南部一帶,都有遊牧民族畜牧,是諸侯國的原住民。《左傳》記載「殽之戰」,秦軍東侵,晉軍未出兵,先「遽興姜戎」,即召集國內和在晉國附近畜牧的姜戎,組軍應戰。

華夷兩族打仗,通常都是前者打勝,因華夏文化較先進,兵器和軍隊組織較強。趕走了戎狄後,漢族便將可以耕種的地方圈起來,建圍牆,據為己有。既然土地圈定了,房屋築好了,圍牆建成了,田裏種了穀物蔬菜,這片地就是他的私有財產。

從戎狄的角度觀之,這本來是我畜牧之地,漢族憑什麼有權圈起來?還要改變了土地用途,以後無法畜牧!你霸佔我地,我南下劫掠,有什麼不對?為着免受遊牧民族侵擾,諸侯國只好建城牆,將遊牧民族拒於15英寸的降雨線之外。秦統一六國後,將各諸侯國的城牆連接起來,便是長城。

由秦漢開始,漢族對外族輕則驅趕,分而治之。重則剿滅,全族殺掉,如漢武帝之滅匈奴。不佔其地,因農耕民族無法適應草原遊牧生活,「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用」。胡漢民族和文化融和,通常都是在胡人侵佔了中原,自立為王之後。漢族屈服於強權,不得不融和。

中國的農民和塞外的牧人連亙了兩千年的鬥爭記錄,回顧起來,欣喜的成分少,仇恨的成分多。尤其是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零星的侵略可能擴大為戰事,防守者則企圖報覆,有時也全面出擊以圖先發制人。

在時間上講,亞述人的壁畫在公元前9世紀即描畫著騎馬的弓箭手,可是全部遊牧成為一種部落習慣和隨著而來的騎兵戰術則出現較遲,並且經過一段長時間,才傳及東亞。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民族的威脅已相當嚴重,這時已有將北方幾個小國家所築土壁結合起來構成一座相連的城塞之必要,這項工程終使秦始皇在歷史上名傳千古。所以這種局勢的展開也指出中國即使在國防上也要中央集權。全國的國防線大致與十五英寸的等雨線符合,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國防線,不僅為無數戰士留下了辛酸的記憶,也是中國婦女流淚的淵藪。

以此觀之,它在地理上構成另一個因素,注定著中國農業社會的官僚機構必須置身於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體系之下。另一角度來看,長城並非和平象徵,而是漢族與戎狄經年累月鬥爭和戰爭的產物。對戎狄來說,長城更是漢族將其「妖魔化」的見證。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年年行書展

   書展已開幕,愛書人怎可不去?我有一些建議:

  最好準備作竟日之遊,帶備水樽(場內有添水器),一個裝書的手拉車。早上十時入場,中午到周邊食飯,之後再返回場地。這是近年才有的優惠,入場更有長者特別入口。

  進場後取得展場平面圖,找個地方坐下,拿支筆出來,把想參觀的攤位圈住,設計一個路線圖。

  到達一個攤位之後,先綜觀全局,看它今年主打的新書,和自己沒有的「舊」書,拿一本在手裏翻翻,看書的性質是不是自己感興趣的範圍?看看序,看看目錄。打開第一篇看幾段,隨便翻到後面看幾段,這等於試食,看合不合自己的口味。

  看了一本再看其他,決定有沒有想買的?是選購其中一本還是全買?除了供自己閱讀,也為家人(尤其是兒女)和遠方的友人選購。

  如果某個攤位人太多,可以先到附近另一攤位看看。

  逛的時間久了,感到疲倦,可以了解一下當時有哪些講座正舉行,進去聽聽並歇歇。

  場內還有一些出版社是自己陌生的,包括由外地來參展的,觀眾一般不會太擁擠,正好過去仔細看看,那裏多的是平常書店買不到的書,價錢也可能比本地出版的便宜很多。

        今年在母校出版社買了閔建蜀教授的《太極哲學 陰陽的共在關係》,其導言如下: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所作出的行動選擇是「對」或「錯」往往乃視自己能否適當的調整與本身有關的「共在」關係而定,這些共在關係例如有個人與群體,理性與感性,物質與精神,善與惡,有與無,表與裏,正與不正,私利與公利,精明與單純,進與退,動與靜,合與分,剛與柔,損與益,得與失,中與偏,我與真我,對政治、經濟與社會境況的應對等。

每個人都同時有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在某一時空較著重理性,在另一時空又較著重感性,人的理性與感性是共在的關係,能把握到兩者之間的適當關係,就有助於達到和諧的人生。

在人的心靈中,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是共在的關係,人為了生活就必須有追求物質的動力存在,例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活動,不過人也同時具有在精神方面的要求,例如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與道德等。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應有適當的配對,物質價值沒有精神價值的配對,好像精美的花瓶沒有插花,精神價值沒有物質價值的配對,猶如珍貴的蘭花插在粗糙的花瓶,物質價值促進了精神價值,精神價值充實了物質價值,兩者的結合發揮了陰陽調和之美。

人的整體行為可作動靜之分,靜時為陰,動是為陽,在動的情況下,又可作進退之分,人在活動時需要動力來以動脫靜,在靜之時其實也需要靜力來以靜制動,動靜要適時,當動則動,當靜則靜,動靜就不失時。同樣情況進退也要適時,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退有道,才能發揮陽陰轉化的效果(進為陽,退為陰)。

人類的活動空間是有限性,是有的性質,而人類的思維空間卻是無限性,是無的性質。人類活動的有限性 ,有激發和開展人類思想的無限性(無), 去探索與發現,能改進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理論與方法,在人類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結合下,人類的有限性與無限性都得到提升,人類與有無是呈有共在關係的。

人的行為例如「時行則行,時止則止」,「進退有度」,「剛柔轉化」,「剛柔配對」,「外柔內剛」,「外剛內柔」,「剛柔相濟」,「以柔制剛」,「以剛制柔」,「向善去惡」,「堅持與靈活」等等都需要具有「適時」、「適位」與「適中」的判斷力與適應力。而要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就必需具有辯證力與推演力,才能引導出適當的判斷力。《易經》的太極思維就是辯證思維,易卦與太極陰陽圖像是辯證思維的分析工具,能提高人對境況與情景變動的辨識力。 人的行為可從太極思維的角度來觀察與分析,太極思維包含了陰陽思維。當觀察的對象是一個整體時,就是整體思維「一」的觀念。當對觀察的對象作深層的分析時就轉化為「一分二」的多角性陰陽思維。通過太極與陰陽思維的分析,就能對人的行為與有關的共在關係具有較深層的認識,人有了對共在關係的認識,就會在「做人」與「做事」方面有了原則,有助於自身行為的適當抉擇。

這是一本談論辯證力、變通力與修養的書,也是一本談思考方法的書。

病人做手術時戴上VR頭盔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病人做手術時,戴上VR頭盔,看到虛擬的星空、草原等美景,麻醉藥就可以用得少一些。這個發現因為和VR有關,讓人感覺很新鮮,但作用機制仍是注意力轉移。VR裏的內容吸引了病人的關注,使他不再把所有注意力聚焦在開刀的疼痛上。

法國西部的昂熱醫院也完成了第一例讓病患戴上VR頭盔進行腦部手術的案例。他們為病患做了一個虛擬場景,讓一些發光的物體在病患的視野邊上出現。這位尚不知道姓名的病患在大腦內長了一顆惡性腫瘤,而且位置處於跟視覺相關的區域。鑒於他早前已經因病失去了一只眼睛,因而醫生在手術中保存他僅剩眼睛的視力就很關鍵。三周後,病患據稱已經好轉了,視力也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家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Philippe Menei告訴法新社:「通過完全控制病人看到的和聽到的內容,我們可以讓他置身於一些特定的場景中,方便我們對某些神經聯系進行測試,這些測試以前是不太可能的。」

  由此想到了關二爺,在關公英勇形象的塑造中,刮骨療毒的故事至關重要。遙想當時,破臂作創,刮骨去毒,臂血流離,盈於盤器,場面慘烈而壯觀,而關羽請諸將一起吃飯,割炙引酒,言笑自若。這是載於《三國志》的。到了《三國演義》經過小說家的創造,情節更加生動了。《三國志》中的「醫」被寫明為「神醫」華佗,這一改很關鍵,一來有名有姓,場面感更強;二來華佗曾給曹操制定過腦科手術方案,阿瞞不敢接受,關羽則坦然受之,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曹、關這一對比,奸雄、武聖高下立判。

  小說還豐富了關公接受手術時的場景,除了飲酒食肉,還與馬良下棋。以前覺得這表明關公鎮定如常,現在想來,另有一層作用。術前,關羽聲明:「吾豈比世間俗子懼痛者耶?」術中,華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華佗是外科祖師、麻沸散發明者,在關羽這台手術上卻沒有用麻藥。這首先歸之於關二爺異乎常人的神勇,但喝酒吃肉下棋應該也起到了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就像VR頭盔一樣。

  進而想到互聯網,與VR頭盔相比,網絡提供的虛擬世界豐富得多,迷人得多。而與一次手術相比,人生要經受的痛苦重得多、多得多。這就無怪乎那麼多人像鴕鳥藏頭於沙那樣沉醉於網絡,以此分散對現實之注意,緩解生活的痛感。這看起來很懦弱。其實,現實地看,為自己找一種合適的疼痛轉移法是很要緊的,勇猛如神的關公,刮骨時尚需烤肉下棋,何況我等凡人乎?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竊 賊

   近期有英國學者提出一個驚人觀點:英國工業革命是偷來的!因為工業革命賴以成功的一大關鍵──煉鐵法,並非出自英國人的發明,而是從殖民地的黑人冶金家那裏盜竊的。

  該學者是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珍妮.布爾斯特羅德博士,她通過翻閱檔案、報刊、信件、出版物以及回顧口述歷史和運輸記錄等,得出上述結論,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學術權威雜誌《歷史與技術》上。按照珍妮的說法,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一項創新,就是將廢金屬冶煉為有價值的鐵條,它幫助英國一躍成為經濟超級大國,但長期以來,該創新廣泛被公認為由英國金融家、鋼鐵大師亨利.科特發明,他後來甚至將此工藝申請了專利,實際上他不過是欺世盜名之徒。

  科特在英國歷史上擁有一定名氣,工業革命期間他開始使用創新的生產系統,將生鐵提煉為熟鐵,這項工藝又被稱為「普德林法」(puddling process),基本工作原理如下:利用煉鐵爐火焰中的過剩氧和爐底中大量的氧,使生鐵中的碳和磷經氧化去除,由於爐子達不到所需的高溫,生鐵中的碳脫除到一定程度後,熔點超過爐溫,金屬呈半凝固狀態,要靠人力攪拌才能使冶煉繼續進行,經反覆鍛打,擠出熟鐵中的氧化鐵渣子後,最終製成熟鐵。其作為現代冶煉技術出現之前的生產熟鐵方法,十九世紀中期在歐美得到普遍採用。用珍妮的話說,這有點像「煉金術」,把垃圾變成了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正是由於英國率先掌握了該工藝,使熟鐵在建築上得到廣泛應用,比如著名的倫敦水晶宮、邱園的溫帶宮和聖潘克拉斯火車站的拱門等都是代表作,這些以鋼鐵為骨架的建築,在當時非常罕見,曾被稱為建築「奇觀」,也由此奠定了英國成為主要鋼鐵生產國的地位,同時這項創新又是興建懸索橋、鋼鐵造船、紡織廠的基礎,其對工業革命的意義可見一斑。

  那麼煉鐵法又是如何被科特竊取的?根據珍妮的研究,這項創新最初是由七十六名牙買加黑人冶金家在莫蘭特灣附近的一家煉鐵廠所開發,當時牙買加處於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這些人中有許多是從西非和中非販運來的奴隸,而那裏的鋼鐵工業十分發達。保存下來的原始信件也證明了這點,據該煉鐵廠擁有者、一位白人奴隸主約翰.里德在信中稱:自己對鋼鐵製造相當無知,但手下的七十六名黑人冶金學家在煉鐵廠的每個部門都很完美,並且通過他們的技能,可以將廢料和劣質金屬變成值錢的熟鐵。信中還提到了每一名工人的名字,都有據可查。這項新工藝也為奴隸主帶來巨大財富,到一七八一年,煉鐵廠每年的利潤高達四千英鎊,相當於今天的約七百四十萬英鎊。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科特從表弟那裏聽說了此事,而此人是一名英國船長,經常將掠奪來的船隻、貨物和設備,送去這間煉鐵廠加工,再把鐵條從牙買加運回英國。不久後,科特設法得到了煉鐵廠,並通過賄賂手段獲得皇家海軍的廢鐵加工合同。但好景不常,英國政府因擔心煉鐵廠可能被反殖民主義力量利用而強行關閉,科特便把廠裏的設備全部運往英國樸茨茅斯,他在那裏以申請專利的方式把別人的技術據為己有。如同珍妮所言,很多線索都證明牙買加黑人冶金家發明的新工藝,在當地得到廣泛應用,比如牙買加糖廠也使用了與煉鐵廠相同類型的槽輥,而牙買加甘蔗的捆綁法也和煉鐵廠的鐵條捆綁方式一樣。這些證據,科特無法偷走。

  實際上,科特這樣的竊賊在英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像偷走中國茶葉技術的「茶葉大盜」羅伯.福鈞,手段更為卑鄙,如美國作家薩拉.羅斯在《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一書中所說,茶葉符合知識產權的全部定義,「它是一種商業價值極高的產品;製茶需遵循一整套受中國嚴密保護的準則和中國式的獨特程式;這套完善的準則和程式是中國茶葉對其競爭對手保持巨大優勢的秘密所在。」但福鈞喬裝打扮潛入中國,不光彩地將其偷走。

  書中描述了福鈞偷盜行為之瘋狂:比如一八四八年十一月,他潛入茶葉主要生產地安徽黃山,在兩個月的時間裏盜取了一萬三千餘株茶樹幼苗和一萬棵茶種,所有的茶樹幼苗都放於專用箱子中,全部茶葉混入防腐劑,然後用袋子密封好並親自護送到上海,再由海路前往英屬印度殖民地。他還從武夷山盜取了數百株大紅袍樹苗,又採集了數千根樹枝。最可恨的是,很多中國人誤以為他是朝廷官員,看到他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在他走之前還特意趕來送行,甚至送給他幾株珍貴的茶樹和茶花,當時西方世界對這種全新品種還一無所知。連他本人都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無恥,以至於在他回英國後發表的旅行手記《茶葉和鮮花之路》中,刪去了在中國偷竊的所有細節。

  用《蘇格蘭周日報》評論的話說,「盜竊!搶奪!欺騙!蘇格蘭植物學家變成了一個資本主義海盜。」和偷盜煉鐵法的影響一樣,偷走中國的茶葉技術也徹底改變了英國的資本和經濟體系,使其成為英國進行殖民擴張的工具。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費思量的「第一天」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據說互聯網公司流行「第一天」文化。亞馬遜在西雅圖的標誌性大樓就名為「Day One」。現代文化求新尚變,「第一天」被認為新鮮的,充滿希望、挑戰,讓人有動力,有幹勁,願意嘗試和改變,準備接受不一樣的結局。與「第一天」相對的是「第二天」,它被賦予的意義是重複、陳舊、循環、冗餘、疲沓,等等。當然,此處的「第二天」實際上是「第一天」之後的每一天。

  喜新厭舊,人之本性。守舊如寶,才是修行。有首歌是這樣唱的,「遇見你的第一天,陰天變成晴天」。歌裏只唱了第一天,旋律也停在輕鬆歡快。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以至第N天,天氣恐怕是晴轉多雲,多雲轉陰,陰轉雨,以至於電閃雷鳴,狂風冰雹,再看第一天的和煦明亮,恍若隔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第一天」的詩意,古人用得嫻熟。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寫到:「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人生如果都像第一天相遇那該多好吶。是啊,所謂日久見人心,在相遇的起點,變心自然無從談起。在情感的意義上,「第一天」的迷惑性是最強的。有的網友「奔現」,第一天就「見光死」,那是因為線下雖是第一天,線上早已千百天。

  白居易則告誡,不要輕信「第一天」。他講得清晰而冷酷,《放言五首‧其三》:「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試玉要燒三日滿意思是,鑑定玉的真假需要三天,比喻經歷時間的考驗,事情的本來面目最終會呈現;時間是「決狐疑」最好的法寶,比「鑽龜」「祝蓍」還好用。而在時間的維度上,「第一天」最無意義。他舉了兩個古人為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周公攝政之初,流言四起,嚇得他只好躲了起來。若每天都似攝政「第一天」,堅定睿智如周公怕也會哀嘆:我也太難了。王莽沒篡位之時,溫良恭儉讓,真面目藏得好極了,他巴不得每天都是「第一天」,方便他維護人設直到奪下皇帝寶座。

  折衷來看,面對「第一天」,要敞開心扉,也要擦亮眼睛。

且看退休第1天又如何?

美國退休人協會曾在官方網頁發表過一篇有趣的文章, 標題是:「退休第一天做什麼事?」(What to do on your first day of retirement?)這篇文章列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睡到自然醒、到附近咖啡座享受一頓豐富早餐、開始去做一直想做的事、打電話邀請已退休的朋友一起餐敘等等,但文章也特別提醒一點:不要去公園的板凳上發呆。

很多人在退休的第一天心情特別好,「哇,終於解放了、終於自由了,從此不必再看老闆的臉色了!」不過,這種好心情通常只維持了三天、五天、十天, 接下來,面對大把空出來的時間,開始感到閒得發慌,每天從早餐等到晚餐,從黑夜熬到天明,益發覺得度日如年。

別讓退休成為一場悲劇

《樂在不工作》(The Joy of Not Working: A Book for the Retired, Unemployed and Overworked)的作者、加拿大退休達人爾尼‧柴林斯基透過研究觀察,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絕大多數人在退休之前,往往都會心神嚮往那種再也不需要辛苦工作的時光,把「擁有大量閒暇時間」當作終極目標。然而,許多人卻也犯了相同的錯誤:還沒有做好準備去面對充裕的休閒時間,就一頭栽了進去!

「這是一種對生活的錯覺, 錯把退休當成工作壓力的避難所,」爾尼‧柴林斯基一針見血地指出,「即使在財力、體力各方面都有足夠的條件,但如何排遣休閒時光卻變成最大的負擔。」這並非危言聳聽,美國做過統計,男性在退休時期的自殺率比其他任何階段高出四倍。爾尼‧柴林斯基做了一個簡單的結論:「無法退休是一個悲劇,但如願以償退休,也可能是一個悲劇。」

往心的方向前行

奧斯卡金像獎影帝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2002年主演過一部電影《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故事一開始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66歲的施密特先生(Warren Schmidt)在退休前夕的最後一天上班日,枯坐在已經打包妥當的辦公室裡,雙眼瞪著牆上的掛鐘倒數計時,當指針卡在下午六點整,施密特先生提起公事包,走出門,正式告別他的工作生涯。

施密特先生開始賦閒在家,整日無所事事,頗感無聊。他每天依舊維持七點起床,陪伴他的是一成不變的填字遊戲和結褵多年的老妻。不料,隔了沒多久, 妻子突然無預警心臟病發作猝死,讓他的生活顯得更加冷清孤單。施密特感覺需要找點事情做來改變生活,於是決定贊助慈善機構,認養一名非洲孤兒恩度古(Ndugu),並經常提筆寫信給恩度古。

某天,施密特臨時起意,回到從前上班的場所,主動提議要給他的年輕接班人一些「指導」,卻是換來一桶冷水,年輕人不感激、也不領情。施密特熱臉貼冷屁股,帶著失望的心情獨自駕著休旅車去旅行。他去了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勾起很多回憶,也順道去探望女兒和女婿,發現女兒的婚姻並不幸福,平庸的女婿和不怎麼和睦的家庭氣氛,他雖然對女兒的未來擔憂,但也使不上力,女兒甚至嫌他多管閒事。 一種「強烈不被需要」的失落感深深籠罩在施密特身上。旅途中他不停地寫信給非洲孤兒恩度古,叨叨敘述著無趣的生活和困惑。旅行結束歸返,施密特回到家,意外收到恩度古的回信,信中並附上一幅天真無邪的圖畫「大手牽小手」,大手代表施密特,小手則是恩度古,看著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和充滿童真的色彩線條,施密特頓時淚如雨下。電影最後的鏡頭停格在施密特先生臉上的表情:原本的一張苦瓜臉,剎時轉變為開懷笑臉。

施密特先生認真工作了一輩子,卻從未想過不工作的時候要如何好好生活。 恩度古讓他重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當他不求回報地為他人付出,結果得到正面回饋,並且讓他深感被人需要,施密特那顆漂泊游移的心,最後在一名從未謀面的非洲小男孩身上找到停駐點。

預計香港從2012年至2022年,平均總計每年有一萬名從職場退休的「施密特先生」, 你認為他們都準備好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嗎?很不幸,並沒有,絕大多數人就像施密特一樣,那顆心始終遊蕩漂泊,找不到停駐點。當然,不可能大家都去認養非洲孤兒,但總得找些什麼事情做做,才能「消化」大把空閒的時間。

現年已71歲的退休達人柴林斯基,列出了一張清單,建議從事一些較積極的活動,包括寫作、閱讀、運動、跳舞、散步、繪畫、演奏音樂、到社區大學選修課程等等,因為這類活動能讓人四肢與大腦並用,比起看電視、滑手機這種消極活動更令人感到興奮與滿足,也可以維持較佳的身心狀況。

柴林斯基建議,年過5060歲、甚至7080歲,還是應該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只要不是四肢無法動彈,都不該拿年齡當藉口,不該放棄積極的活動,否則不是歲月催人老、而是歲月催人懶!

您呢?退休第一天要做什麼?心的方向要往哪裡去?如果你喪失了追求積極生活的態度和興致,絕對是因為懶惰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