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Beyond主歌手——Koma

 Koma Wong的逝去,是偶然或是命中注定嗎?我以術數的角度,印證他的生平。資料來源於維基百科與百度百科,Koma生於1962610日,死於93630日。

Koma發名於演藝界,命宮無主星,借對宮廉貞貪狼,主藝術、表演。廉貪守命,古人稱為「殺拱廉貞」格,即廉貞貪狼於巳宮,武曲七殺於酉宮來會。古人認為廉貞貪狼為桃花,武曲七殺為刑傷,所以四顆星曜配合起來,便是破盡祖業,流離浪蕩之人。此格變化甚多,有人大限遇武曲七殺可突然暴富,亦有人遇之出現異數,Koma則在該年(1993癸酉年)出事。此外,六吉星與凶曜分佈甚為極端,也增加命主運勢的變化。廉貪見輔佐諸曜,祿存文曲同宮,氣質優雅,藝能界可出人頭地。根據《文昌、文曲與五色的關係 ()》,文曲偏向感性、才藝、藝術,擅長以口語表達想法或情感,他是搖滾樂歌手及詞曲作家証明一切。

天府化科守事業宮,以在現成局面下發展為宜。此並不是說一定有父祖之業可繼,例如參加一已有規模的企業,成為領導階層人物,即屬此種性質。天府入廟,可守現成事業。事業有如一間銀行有信譽,對宮武曲七殺而武曲化忌,會天相獨坐,及借會廉貞貪狼。此組星系以離開出生地發展爲佳,易見突發性的運程。會天相為財蔭夾印,主收入源源不斷。天相財蔭夾印更是財帛宮的主星,因事業暢旺而收入不錯。
兄弟—交友線會齊六煞,主凶。太陽守兄弟宮,像天空的太陽,四方普照,無條件的給人們溫暖,可是就不能向他們收回一分一厘的酬報。交友宮太陰,會煞曜,又落陷,主因友人及下屬而破財損失。

卯宮天府獨坐化科,對宮武曲七殺而武曲同時化忌,會天相獨坐,及借會廉貞貪狼。卯宮天府得會見祿存。本星系雖不利遷移,但遷移宮之廉貪卻往往促使其人離鄉背井。福德宮有紫微破軍而紫微化權,及天府化科相會,故可於外鄉經艱辛而創事業,並可用信譽來補救金錢款項的周轉。

酉宮武曲七殺同度,武曲化忌與天府相對而天府化科,三合宮會廉貞貪狼,又會紫微破軍而紫微化權。本星系的基本性質爲孤克,人生波動大,亦爲本星系特點,所以謀事特別費力,且精神壓力甚重。有時爲了舒減壓力,又有大耗同度,主其人喜歡消費,更主購物狂熱,而購回來的物品又往往無用。

從而得知,他的性格敢言,不時發表大膽言論,曾說過:「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批評當時香港娛樂圈趨勢,令香港樂壇沒有真正獨立自主的空間,因而有時令娛樂圈中人不滿。這就是交友宮太陰地空同宮有損破財之應。

查看以下幾個年份之應:

1981年,Koma經土瓜灣嘉林琴行老闆介紹認識世榮,聯同兩位朋友William及榮潮組成樂隊,這支樂隊也是Beyond的雛型。(壬子大運辛酉年,大運命宮是擅長機變和計劃的天機,福德宮是帶原則紀律的天梁疊祿和天同同宮,處事宮是具有目標的太陰。流年命宮是決斷的武曲疊忌會天府疊科,福德宮是主物欲的廉貞貪狼,與文曲年科同宮,處事宮是動蕩的紫破疊權,該年開始顯示其技藝的表現而組成雛型的Beyond,但出道之路艱辛。) 

1983年,為了參加《結他雜誌》舉辦的比賽,Beyond正式組成,Beyond這個名字是第一代主音結他手William所改,意思是「超越」搖滾樂和自己。21歲的Koma以Beyond之名參加《吉他雜誌》所舉辦的「Players Festival香港吉他/樂隊大賽」,以歌曲《腦部侵襲 BRAIN ATTACK》獲得冠軍(Best Group Award)。(癸亥流年命宮是主物欲的廉貞貪狼年忌,疊曲同宮,福德宮是動蕩的紫破疊權和年祿,處事宮是老成持重的天府疊科。音樂獎項和名聲開始來臨)

1988年,憑專輯《秘密員警》的《大地》一曲奪得十大勁歌金曲,為樂隊獲得首個電子傳媒獎項;(癸丑大運戊辰年,大運命宮是動蕩的紫破,破軍運祿,福德宮是老成持重的天府,處事宮是主物欲的廉貞貪狼運忌。流年命宮是具有目標的太陰,運科變成年權,福德宮是石中隱玉的巨門運權,處事宮是帶原則紀律的天梁化祿。祿權科會,該年開始嶄露頭角)

1989年,創作《真的愛你》大熱,成為家傳戶曉的頌母歌曲,更奪得十大勁歌金曲及十大中文金曲兩大獎項。並發行專輯《Beyond IV》,並取得雙白金的銷量成績。(己巳流年,命宮是主物欲的廉貞貪狼運忌變成年權,福德宮是氣質之優雅的天相被祿權科所夾,處事宮是決斷的武曲化忌變成年祿。名聲財源隨之而來,且財名比上一年要強不少)

1990年,創作《光輝歲月》大熱,奪得十大勁歌金曲獎,Koma亦憑此曲奪得“最佳填詞獎”。(庚午流年命宮是石中隱玉的巨門運權,福德宮是帶原則紀律的天梁化祿變成年忌,處事宮是發散且受拖累剝削的太陽年祿,成名之應明顯)

1991年,憑《Amani》獲得十大中文金曲獎。參與寫實電影《籠民》演出,擔任男主角,次年公開上映;該片在各個頒獎禮中屢獲殊榮,獲第1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獎。(辛未流年,命宮是氣質之優雅的天相,雙重財蔭夾印,福德宮是決斷的武曲化忌,處事宮是主物欲的廉貞貪狼運忌,流年耀眼的天相,繼續發名獲獎)

1992年,獲得香港新城電台頒發的作曲人獎;同年,Koma與Beyond成員共同轉投華納唱片公司,並將音樂事業的重心轉移至日本。在日本的知名度已逐漸上升,同時亦吸納到一班日本歌迷。Koma與Beyond其他成員還在日本接下了很多音樂之外的演藝工作。(壬申流年,命宮是帶原則紀律的天梁化祿變成年祿,福德宮是發散且受拖累剝削的太陽會上對宮太陰運科,處事宮是擅長機變和計劃的天機會齊祿權科,成名之應明顯。疊祿的天梁,命主財名有成) 

1993年5月,隨Beyond發行粵語專輯《樂與怒》,《海闊天空》獲十大中文金曲獎、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我最喜愛的本地創作歌曲獎」(癸酉流年,命宮是決斷的武曲化忌,會福德宮主物欲的貪狼疊忌,與雙重文曲同宮,更會雙重文昌【主多奔波勞碌及凶則多主喪禮】,處事宮是動蕩的紫微化權破軍疊祿。Koma在日本為宣傳即將發行的日語唱片,Beyond應邀到富士電視台錄影室拍攝遊戲節目時,與身旁的主持人一同翻落2.7米的台下。Koma頭部朝下摔落,後腦首先著地,隨即昏迷。其後不治,終年31歲)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身體互換

重睇日劇《天國與地獄》故事講一個努力、富有正義感的警視廳搜查第一課刑警望月彩子(綾瀨遙飾演),為了獲得升遷機會獨自進行調查時,意外與殺人案疑犯日高陽斗(高橋一生飾演)身體互換。

這幾年,影視劇常玩「身體互換梗」,其中難免有編劇借鑒跟風的因素。跟梢上,不吃虧,一直是老祖宗傳下的生意經。最大的商業機密是創意,最難保守的,也是創意。懶而雞賊者總愛搭別人創意的便車,有點「不講武德」,但若不是確鑿的抄襲,也難全部杜絕。另一角度看,「身體互換」成為熱門,也說明這樣的劇情有人愛看,容易收穫流量。再推想一步,或許還反映出「換個活法」的衝動在社會心態裏普遍存在。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別人活法好,咱也試試看。是否如此,我不敢確定。聊備一說吧。

影視劇裏人物的命運需依一定之情理,循當然之邏輯,但說到底是編劇設定的。換了身體之後,比如男身變作了女身,人物命運是否改變,全在編劇一支筆。但不管怎樣說,身體互換,至少為製造衝突提供了更大空間。劇中人因為不適應新身體,意外頻頻,狀況不斷,逗人發笑。有時生怕扮演別人時穿幫了自己,增強了懸念感,叫觀眾捏一把汗。

以現在的醫學水平,現實中互換肉體純屬天方夜譚,但「身份變換」卻時時在發生。我們每個人都是身份的集合,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穿上工服,來到職場,是一個「我」;回到家中,卸下戰甲,又是一個「我」。有的時候,因為不適應新身份,手忙腳亂,其狼狽絲毫不亞於影視裏的身體互換。有時候,為了換幾餐飽食、片瓦遮身,竟不得不如那被牽上街頭的獼猴,在耍猴人皮鞭陰影下,應着鑼鼓,將各色面具戴上又摘下,叫人悲憐。更有些人,在某個隱秘的圈子裏,還有一幅甚至幾幅令人咋舌的面孔,實在是聞之驚悚,視之生厭。

身體互換劇給人的啟發,我以為是提示觀者多作「換位思考」,站在別人角度想一想,代入他者情境演習一番,眼前或就柳暗花明了,心裏也自會平和許多。

除了《天國與地獄》,還有韓劇《祕密花園》中的男女互換,也有早年間日劇《父女七日變》中的父女互換,更有《民王》裡總統與廢柴兒子的互換,都是以「身體互換」為主調。

2007《父女七日變》

更進一步,還有靠著巨大的身份反差,來增加設定的吸引力。

比如,前段時間美國的驚悚喜劇《砍人快樂》,就是讓變態殺人狂和美少女互換身體。

2020《砍人快樂》

可以說要玩兒好這個梗已經氾濫的梗,抓住觀眾的眼球是很不容易的。

重睇《天國與地獄》,亮點憑藉演員互換之後的「性轉演技」,加上高能展開,瘋狂收割了一大波關注,大有出圈之勢。

相信很多朋友當時都追看,畢竟它的cast和設定都太吸引人了。

「身體互換」什麼的沒意思了,那把互換的對象成了高橋一生和綾瀨遙呢?

飾演女主角的就是霓虹國民女神,收視女王綾瀨遙,天然呆、傻大姐加上溫柔神顏的反差萌,讓她的觀眾緣長年居高不下。

綾瀨遙絕對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而距離奶遙上一次出演惡角還要追溯到2006年的《白夜行》了,此次之間挑戰性轉後的變態殺手,很讓人期待。

而該劇的男主角則是今年堪稱勞模的高橋一生。被粉絲戲稱為「益生菌」的他,演起戲來自帶邪氣。從各路配角到獨挑大樑都不在話下。他的魅力,能讓人自動忽略臉上的道道褶子,無論是《民王》中的鐵面祕書,《四重奏》中瀟灑的提琴手。

要讓「身體互換」這個老梗不落俗套,選好演員非常重要。而當綾瀨遙和高橋一生,這樣兩位觀眾非常熟悉的國民演員,無論在戲路、人設還是風格都各具魅力但又各有反差的基礎上,如何實現順理成章的「身體互換」,就讓人非常好奇了。因此,兩位主角的對壘,也可以說是本劇的最大亮點。果然,光是在第一集結尾短短的十幾分鍾,二人終於互換靈魂後的表演,就已經讓人大呼過癮,N次回放了。

當然光有演員的噱頭可不夠,從開播的幾集來看。《天國與地獄》的「互換」並非以碾壓式生理反差來來製造包袱,而是通過主角間勢均力敵的對抗,將焦點放在來一種「顛倒人生」的荒誕感上。

故事從剛一開始就看似把殺人事件的「真相」推到了觀眾眼前。我們目睹著高橋一生飾演的日高,將賭博用的鋼球緩緩塞滿被害者的嘴巴。以如此酷刑,緩慢、精緻的完成了一場謀殺,隨後揚長而去。

畫面一轉,綾瀨遙飾演的望月,則是警視廳刑事部搜查一課唯一的女刑警。在搜查一課,沒一個正經辦事兒的同事,男警員敏銳的刑偵能力都用來推測女生的三圍。望月每天唯一的正事兒,就是給保安排做值班表。她無時無刻不祈禱著來一個大案子,直接立功晉升。反之,不受規矩,吊兒郎當的男同事卻屢屢立功,處處排擠針對自己。領導礙於男同事的刁難,以及望月曾經的錯誤,總是不指派任務給她。整個警視廳內部的官僚氣息,也在望月有勁兒無處使的尷尬狀況中顯露無疑。每天憋著火無處使,工作時被不斷邊緣化的望月,終於等來了一個大案子。也就是開篇,男主角日高犯下的鋼珠殺人案。在辦案的過程中,望月顯然是上頭了,居然因求功心切和日高一起滾下台階。

在第一集的最後,二人成功「互換」。醒來之後,綾瀨遙變身成為變態殺人狂,高橋一生則成了風風火火的女刑警。二人的處境也實現了一次對調,原本為高舉正義大旗的女刑警望月,為求自保不得不受制於日高。而本來馬上落網的日高,則突然頂著刑警的身份,幫助嫌犯逃脫。

所以,本劇的名字「天國與地獄」既指的是日高和望月的正邪身份,更指的是身體對調後,惡善也隨之調轉的荒謬世界。這也是本劇值得看下去的原因之一,相比於男女互換的獵奇感,人性的張力似乎更有吸引力。

從前兩集的劇情來看,似乎綾瀨遙還是在扮演自己最擅長的一根筋女主角形象,但細品之下又似乎沒那麼簡單。在飛速發展的辦案過程中,看似魯直的她,卻能在犯罪現場立刻發現清潔劑的線索。在和日高的約談中,還會故意放出情報,讓對方放鬆警惕,從而洩露線索。顯然,她不是簡單的冒失、熱血,而是女性角色身上難得一見的膽大心細,敢做敢當。但同時,望月看似高舉著正義的大旗,風風火火的為了查案付出一切。但又會刻意隱瞞證據,時刻盤算著功勞。甚至會被男同事一下子戳破她好大喜功的劣根性。這些的矛盾和瑕疵都讓女主角不完美起來,但也剛好可以和高橋一生飾演的殺手形成呼應。

面對身體互換的詭異狀況,日高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我的運氣太好了」。他似乎對自己的肉體毫不在乎,轉而迅速拿捏住望月的「自保」心理,讓她和自己成為盟友。眼看著在殺人犯身體裡的望月,珠聯璧合的幫日高洗清嫌疑。

劇情顯然在逐漸拋出一個個問題。當望月帶著警察的身份,斥責「偽善」和「邪惡」時,她所追求的又是否是真善?也許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能看到無論是望月所處的警視廳還是綾瀨遙的表演,都帶著濃濃的昭和風味。

警察的身份顯然給瞭望月雞血一樣的合理性,她只需要不斷向前,追尋真相,懲惡揚善就好。而當自己進入殺人犯的身體裡時,追求「正義」的步伐就立刻停了下來。正是這樣的矛盾,才讓看似同樣處在「身體互換」中的日高,對望月實現了碾壓式的掌控。因為殺人犯無論在哪副軀體裡,都不會動搖。

而不斷變奏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以及時不時出現的重音作為配樂就非常切題,反諷著人心和人生的荒誕。隨著劇集的更新,二人之間的火花也日漸激烈起來。我們很期待的性轉後,男女心智上的抗衡似乎也初見端倪。看似被全面壓制,驚魂未定的望月,居然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耍著小手段。而被發現後,殺人狂日高也絕不手軟,直接隱瞞自己的身體對堅果嚴重過敏的症狀,分分鐘魚死網破,差點兒要了望月的命。

女刑警的縝密和殺人犯的癲狂在不同的身體裡實現裡呼應。說到這兒,就不得不說說綾瀨遙和高橋一生的「性轉」演技,當然也引起了各路觀眾的瘋狂討論。畢竟「身體互換」的梗,最關鍵就是看演技。

從第一集最後十分鐘,性轉甦醒後的第一個起床動作,我們就知道高橋一生進入狀態了。內八、高音、皺眉頭、瞪大眼睛的細節,毫不做作但女性感十足。短短一集,前後對比不要太強烈。

在男轉女的表演對比下,綾瀨遙的演技看似沒有那麼凸顯。但「女轉男」實際上意味著在生理上弱轉強,不論是發揮空間還是演繹難度都更大一些。綾瀨遙顯然抓住了日高這一角色的狀態,沒有刻意放大男性的刻板特徵,而是抓住了很符合原性格的冷靜、儒雅、邪氣。無論是聲音厚度的增加,語氣和用詞的節制,以及時不時來一下的陰森笑容。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殺人狂形象就成立了。

再反觀性轉後,高橋一生飾演的望月,就好像顯得過分的女性化了,並不符合前期雷厲風行的女刑警形象。似乎也陷入了女性等於柔弱、嬌滴滴的刻板印象中。在第三集中,互換後的日高好像逐漸迴歸了正軌,也比較符合望月原本剛硬的性格。

當然,本劇的另一個驚喜正是高橋一生的「絕美」顏藝,無論是洗澡時不忍直視下體。還是化身小哭包,獨自一人在家嚶嚶嚶。都讓人恨不得做成表情包,循環播放。而什麼綾瀨遙壁咚高橋一生,女攻男弱的戲碼都看的人是欲罷不能,給劇集增加了不少笑料。

雖然本劇初段男女主角搶鏡,但配角們也非常搶戲。比如柄本佑飾演的「家庭婦男」,似乎就沒那麼簡單。似乎也逐漸牽扯進了聯歡殺人案中。居然還和性轉之後的望月發生了床上運動,也就是說是高橋一生飾演的日高在女主角的身體裡,一時也分不清是男男還是男女了

望月在警視廳的男同事,則由邪氣十足的北村一輝飾演。性轉後攻氣十足的望月,應該也會和男同事發生不少對抗的火花。而在《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中立下小天使形象的溝端淳平,此次也貫徹了軟萌形象,化身望月的小跟班。

在各路角色的人設立住了之後,劇情似乎才要正式開始了。而《天國與地獄》的編劇森下佳子,也是能讓大家持續追劇的一顆定心丸。這位五次拿下日劇學院賞最佳劇本的編劇,履歷表上幾乎部部紮實。無論是我們熟悉的《白夜行》、《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還是及其經典的《仁醫》,以及口碑佳作《天皇的御廚》、《鳶》等等,可以說是鮮有失手。

重看日高用望月的身體,直播了一場殺人案,初看時令我大惑不解。幻想著能換回身體,再將日高繩之以法,立下大功也就徹底破滅了,在某種程度上,徹底成了兩個「殺人犯」的對壘。「靈魂和身體應該制裁誰?」這句話的困境,讓我們不禁對過去的人生有所反思。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種花

  花,是美的象徵。它點綴了大自然,也美化了人的心靈。

  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不少都用花來形容。長得漂亮,說她美得像一朵花;環境優美,離不開花香鳥語;青春光彩,是花樣年華;向着幸福未來,是走在鋪滿鮮花的大路上……花啊,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誰不愛花!

  小時候,住在天台,用磚頭砌成一個小型花園。五層樓宇,周圍樓層一樣高度,陽光充沛,一排排花盆,種了幾十盆花。我經常幫着提水澆花。記不清花的名字了,印象中一年四季都有花開。紅紅綠綠,煞是好看。也許默默中,心中就埋下「花」的種子。

  契姊移居加拿大,正是夏天,對她周圍環境的第一印象是,家家房前都有花。有的栽在地上,有的種在盆中,更有的吊掛在屋檐下,五顏六色,賞心悅目。也許是冬天冰雪覆蓋,屆時一片素白,人們用花裝扮這個黃金季節,先盡情享受花的芬芳帶來的歡樂。

  某年赴加探望,知道她們與相處了二十多年的鄰居威廉夫婦,都是種花好手。他屋前屋後的花圃,各色花兒琳琅滿目,雖然兩幢房子隔着鐵網圍欄,彼此也像置身花的世界。我很羨慕,也許她是住在較大的住屋,後園有大片草地,又碰上好鄰居,心情亮麗,勁頭也足,他們沿着圍欄這邊,也學了種上花木。威廉夫婦很熱情,特意幫她們手。還再三囑咐,不必買太多花苗,他花圃中一些茁壯長出來的小苗,可隨時移種到那裏。

  他們忙着栽樹種花,又在後面陸續開闢了幾個小花圃,約個多月時間,終於搞出個模樣。不過,經過一季又一季實踐,也開始體會到可愛的花朵,得之不易。

  因為嚴冬一到,厚厚的積雪把後園罩住,花地變得白茫茫一片,失去昔日燦爛的光彩。等到春天來臨,大地萬物復甦,草地呈現嫩綠,可花圃卻只有零星小苗從土中冒出,一些枯枝上有點滴翠綠。顯然有點失望。威廉先生笑着說,不少花是一年生的,生命短暫,要每年重新下種子或買小苗來種;有的是多年生的,但不耐寒,像大麗花,要在秋天把根瘤挖出來放進室內,待明春再埋下。至於玫瑰、芍藥、綉球花等等,自然春暖花開。

  在眾多花木中,我很喜歡一種叫草夾竹莓的。它生命力強,年年生長,花色多樣,艷紅的、粉紅的、潔白的,且花球又特別大。每個花球由幾十朵五瓣小花組成,而每株能長出十幾個花球。幾株草夾竹莓挨在一起,開起花來,真像一片彩色的雲霞。

  有一年,眼見草夾竹莓的花枯萎了,便用剪刀把一簇簇失色的花球剪掉。威廉太太見狀急忙制止。她告訴契姊,這花一年開兩次,就在花球原來枯萎的地方再萌發,你一剪掉就沒有了。幸而還剪剩一株。她小心翼翼把枯黃的小花瓣一片片摘掉。果然露出一點點芝麻大的小花蕾。不出兩個星期,草夾竹莓上面又披上撩人的雲彩。

  原來除了澆水、施肥、修枝剪葉,還有這麼多學問。真是種花容易,養花難。  

  夏日的傍晚,為花圃澆水後,我喜歡坐在她的後園,靜看在落日餘暉照耀下,那些親手栽種出來的五顏六色花朵。微風輕拂,撩人遐思。我想,世上那些美好的事物,不也是像養花一樣,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獲得。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從彼得大帝到俄烏戰爭 普京呼喚帝國歷史榮光

普京談及俄烏戰爭,說是「聽從彼得大帝精神召喚」。十八世紀的彼得大帝是俄羅斯威震一時的君主,曾於周邊國家激戰,擴大版圖,也學習歐洲先進科技,歷史評價褒貶互見。

俄烏開戰約六個月,在俄羅斯慶祝沙皇彼得大帝誕辰350周年,普京出席在首都莫斯科舉辦名為「彼得大帝:帝國的誕生」展覽活動,其間,他提到北方戰爭:它是沙俄與瑞典之間在1700年爆發的戰爭,主因是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戰爭的結果是俄國全面擊潰瑞典從此稱霸波羅的海,瑞典由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
彼得大帝的其中一項著名功績,是將聖彼得堡建造成為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窗口」。17008月,俄國正式對瑞典宣戰,彼得大帝親率3.5萬俄軍進逼瑞典的納爾瓦要塞。

彼得大帝乘瑞典軍隊逗留在波蘭,無暇東顧,再度建立強大的陸軍,並且組建了新的海軍。隨即出兵攻佔波羅的海沿岸的諾特堡、尼恩尚茨、揚堡、科波里耶和納爾瓦等眾多要塞,並營建新的都城聖彼得堡,聖彼得堡位於波羅的海出海口,是戰略要地,俄國從此獲得了通往西方的海上通道。

俄國最終獲勝

1704年俄國與波蘭簽署《納爾瓦條約》,以利夫蘭、埃斯特蘭兩地割給波蘭為條件,誘使波蘭出兵參戰。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注意到俄國的舉動,決定搶先進攻俄國,以防俄國坐大。他首先制服波蘭,以防其與俄國左右夾擊瑞典,再與哥薩克的領袖伊萬·馬澤帕締結同盟,在準備妥當後,他於17081月親率瑞典軍從波蘭進逼俄國。卡爾十二世所率領的瑞典軍雖然在數量上佔優,但由於俄軍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而且瑞典軍因長途行軍已呈現疲態,因此只得待在烏克蘭等待援軍,但彼得大帝卻親自統率俄軍的精銳部隊攔截瑞典援軍。1709年,瑞典軍無法再待在烏克蘭,惟有進攻波爾塔瓦,以求出路,卻被彼得大帝親率俄軍馳援所阻。該年76日,兩軍進行大決戰,瑞典軍被擊敗,俄軍不放過瑞典殘兵,全面追擊,結果瑞典軍全軍覆沒,是為波爾塔瓦會戰。從此瑞典不再有能力與俄國爭霸。丹麥、薩克森再度與俄國締結同盟。1710年俄軍攻佔里加、雷瓦爾、凱克斯霍爾姆、維堡、厄塞爾島及波蘭,瑞典軍無法抵抗,最終兵敗如山倒。

今次普京侵烏,他將自己比作彼得大帝,間接承認俄對烏戰爭是「土地掠奪」。普京對彼得大帝的仰慕是眾所周知,但是現在,他似乎已將自己也看作大帝。他公開將自己比作這個俄國沙皇,將俄羅斯如今對烏克蘭的入侵與彼得一世三個世紀前的擴張主義戰爭相提並論,並且作出迄今為止最確切的肯定, 認為目前的這場戰爭就是土地掠奪。

普京似乎展現出的帝國野心,令烏克蘭蒙難,也惹怒了其他鄰國,比如愛沙尼亞就指普京的言論「完全不可接受」。

俄羅斯總統是在與年輕科學家和創業者會面時作此番講話的。在談論信息科技(IT)和技術發展之前,他先談了政治和權力:他將此看作是爭奪地緣政治優勢的新戰場。在談及這一點時,他向與會觀眾表示,彼得大帝是一個榜樣。

「你們可能會認為他當時是在和瑞典打仗,奪取他們的土地,」普京說。他指的是彼得一世在18世紀初建立新俄羅斯帝國之際發動的北方大戰。

「但是他沒有奪取任何東西,他是收回!」他說,指斯拉夫人在那個地區已經生活了多個世紀。

「現在似乎這種收回和崛起的責任,也落到我們身上了,」普京說這話同時露出近乎詭秘的笑意,毫無疑問是在暗指烏克蘭,以及他在這場戰爭中的目的。

他暗指,彼得的統治證明了擴張讓俄國崛起。

普京近日經常提及俄羅斯的歷史,並且總是精心包裝,使之呼應他當下的目標。幾個月前,在向烏克蘭發動進攻之前,他發動一大篇論述文章,當中基本上是質疑烏克蘭國家存在的歷史權利。

俄羅斯在224日入侵這個鄰國,而普京不實地聲稱,這是一次「特別行動」,範圍僅限於頓巴斯東部區域,目的是將烏克蘭「去納粹化」,降低對俄羅斯的所謂威脅。

但是就在他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他的軍隊正在向基輔進軍,並在更靠近西邊的地帶發起轟炸。100多天之後,烏克蘭五分之一的領土已經在俄軍控制之下,並有傀儡政府談論全民公投加入俄羅斯。

而現在,普京覺得可以大膽承認他的「行動」實際上是一次佔領。

他似乎還認為,西方最終將會接受現實,他的軍隊在這片土地上的戰爭是為了創造。

普京說,彼得大帝建立聖彼得堡,大膽地將其定為俄國新首都的時候,「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承認那是俄國的土地,現在他們全都承認了。

他的言論還使得波羅的海各國不安。愛沙尼亞外交部召喚俄羅斯大使,遣責普京將彼得大帝入侵納爾瓦形容為「回收和加強」自己領土的說法。該地區現位於愛沙尼亞境內。

彼得大帝曾隱藏身份遊歷歐洲,尋找為俄國實現現代化的啟發。普京對歷史的引用是選擇性的。

彼得大帝雖是一個無情的獨裁者,但也是西方理念、科學和文化的仰慕者。眾所周知的是他建立聖彼得堡,是作為「歐洲的窗口」,也曾遊歷這片大陸,渴求知識,幫助將俄國推向現代化。

普京越發高壓的統治逐漸關閉了面向西方的窗口;對烏克蘭的戰爭更是一下子徹底關上。像沙皇曾經所做的那樣,俄羅斯領袖去荷蘭或者格林尼治尋求靈感和想法,現在看來是不可能了。

普京拿一個18世紀的沙皇向年輕的創業者們說教,然後冒出一系列字眼:「未來」、「自信」、「勝利」。

俄羅斯鐵了心要在西方的遣責和制裁面前顯示對抗姿態,而普京本人,顯然不覺得困擾,反而很輕鬆。但是,或者歷史書還有另一個教訓。彼得大帝最終佔領了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土地,但是俄國的北方大戰,卻持續了21年。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淵源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淵源,以及克里米亞半島命運,值得認真介紹自二零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前夕,普京發表長篇講話,追述蘇聯大家庭接納烏克蘭的經過。

「現代烏克蘭就是俄羅斯創建的,確切說,是信仰共產主義的俄羅斯創建的。我們不會讓原本屬於俄國的土地分割,而不問當地百萬民眾的意願,這個罪魁禍首就是列寧!」

原本屬於俄國的土地,沒錯,說的就是今日烏克蘭東部的哈爾科夫等地。十六世紀末,烏克蘭首領赫梅爾尼華基率領哥薩克,向強盛鄰國波蘭發起進攻,不料這埸戰爭遭到重創,人馬不得不退到如今關心俄烏戰況人士耳熟能詳、而當年屬於莫斯科的就是哈爾科夫、蘇梅和伊久姆等地。面對波蘭軍隊繼續追擊,赫梅爾尼茨基懇求莫斯科接納他們為臣民。

一六五三年莫斯科召開大會,並與波蘭反目宣戰。次年一六五四年,烏克蘭宣布與俄羅斯合併。赫梅爾尼茨基取得俄羅斯國籍,烏、俄兩軍對抗波蘭並肩作戰,不過關鍵時刻,赫氏接受波蘭收買而背叛俄國。儘管發生這種痛心之事,莫斯科仍珍視烏克蘭曾與俄羅斯合併的史實。一九五四年,為紀念俄烏合併三百週年,身為烏克蘭女婿的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宣布將俄皇彼得一世、卡傑琳娜三世辛苦掙來的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克蘭。

俄、鳥是蘇聯大家庭的長子與次子,「贈送領土」分明是假戲真做,象徵意義還大於實質意義。然而,世事難料,兄弟翻牆悲劇於二零一四年發生,克里米亞半島被絕情的莫斯科收回,基輔金瘡迸裂般痛徹心脾,早年會心一笑的溫馨慘變為不共戴天的仇恨,豈能用「情何以堪」四字帶過?卻應驗了偉大的哥薩克作家蕭洛霍夫著作《靜靜的頓河》中的泣血告誡:

在腐化動盪的年代,親兄弟不要審判親兄弟!

彼得一世改變俄國運

彼得一世值得擁有俄羅斯國運推手及改革家的美譽。俄國詩人普希金曾經高度評價彼得一世的功績,說俄國在彼得一世的改革下「俄羅斯騰空而起」,眾所周知,彼得一世是俄國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人物,他將落後的俄國治理成了非常強大的大帝國,被後世尊稱為「彼得大帝」。
他在位期間對落後的俄國實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外交等等方面,而且還積極發展了國家工商業,制定西方化政策,經過彼得一世的治理,俄國徹底擺脫了落後的面貌,讓俄國稱為了當時歐洲名列前茅的強大軍事帝國。所以後人在評價彼得一世的時候,都認為他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總之,人們對於彼得一世的評價是非常之高的,一方面充分讚揚和肯定他對於俄國的貢獻,另一方面經常會把他和許多偉大的帝王相比較。可以說,彼得一世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這句評價是完全正確的。
博物學家丹尼列夫斯基抨擊學界與民間對斯拉夫民族及俄羅斯命運的夢想,稱其為科學假說:「我們的精神和文化如此貧弱無力,怎能用內政繁榮的想法來自慰」?當時俄羅斯與土耳其關係緊張,丹氏表示,會出現兩種結局:

一是歐洲自願對我們全面讓步,一是俄羅斯如敵人所說,俄國人變為「患病的、軟弱的巨人」!

丹氏還自問:歐洲為什麼如此不喜歡俄羅斯呢?回答是,眾所周知,歐洲害怕我們強大,可能取代衰老的拉丁及日爾曼文明世界。丹氏更省思,歐洲視俄羅斯為敵,因為俄羅斯具有神秘莫測的愚昧自發力,儘管我們的精神力量貧乏,文化力量無根基,但我們的奢望是公開、明確和巨大的。目前歐洲聲量最高的,就是我們民族主義思潮的叫喊,該主義想要摧毀土耳其、奧地利和德國,想要奪取君士坦丁堡,如果可能的話,也許還要拿下印度。那麼,如果有人問, 你們俄人給人類什麼,給世界歷史帶來什麼精神原則和文化原理,來取代被奪去和摧毀的東西?如有這樣的質問,我們只能啞口無言,或不知所云地嘟嚷幾句。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意大利史學及哲學大老克羅齊的這句名言,今天仍在警醒我們歷史不會化為烏有,而是活物般地存在著,呼吸著,拷問著當代俄烏和美歐,甚至包括我們中國!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紛紜雜沓

英諺有道: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早起的鳥才容易捉到蟲吃,喻捷足者才能先登:行動快的人,可以先於他人達到目的。現在經常有人將這說話反過來解說,不從「鳥」的眼光看,而是從「蟲」的立場闡述。以鳥而言,當然走在前面的會碰上更多蟲,可捉而啖之;但如果本身是蟲,還是躲起來,不要急於出頭更好,否則很容易成為鳥的點心。

有人尚以另一句諺語駁斥上述「早鳥」的道理。他們引用的說話是The second mouse gets the cheese。捕鼠器上置有一塊乳酪。第一隻老鼠試取吃時,觸動機栝而被夾着,動彈不得,眼光光看着第二隻走過來的老鼠把乳酪吃了。所以處事往往不應冒進,不妨讓別的人先去「試招」,自己看準了才出馬。

可見世間事不可以一概而論,須從多角度去考慮,也要念及自身的處境。

還有一句英諺是,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一個人只有一雙手,做不了多少,人多才好辦事。但同時有另一句: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太多廚師糟蹋了肉湯。

若以「 做好肉湯」為目標,不應該用上太多廚師。因為他們之中,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容易產生不和諧甚至爭吵的場面,從而令肉湯弄壞了。這裏面除了有製成品的品質問題,也會影響到整件事的效率。有的時候,一個人單獨處理,比較許多人一起做可以做得更好;而單一、簡化的方法,也能更直截了當地取得預期的好成果。如果有太多領導者,各人提供不協調甚至相互矛盾的指示,只會令做事的人更加困惑,事倍功半。

我們不妨也從其他角度,看這句說話形容的境況。第一關乎團隊工作,其中須有組織分工,不應是烏合之眾;第二,若身為領導者,或領導者之一,不應獨斷獨行,總得與其他人配合,目的在於「把事情做好」,對事不對人;第三是須注意完成任務的效率,包括「效」(功效)和「率」(速度)。然則在考慮上述各點的同時,亦不可以忽略自身的優點。在經過有條理的深思熟慮後,須有自主的信念,相信自己的決策和處事能力;並且在和諧的前提下,保持堅持的態度。

我們中國人尚有更進一步的說法,是為「越俎代庖」。「俎」原是古代祭祀時,用來盛載祭品的禮器。越俎代庖是指掌管祭祀的人,把手中的祭器放下,改而去代替廚師下廚。那就增加了缺乏經驗的廚師,令整體的工作秩序更混亂了。

過猶與不及

談過英諺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太多廚師糟蹋了肉湯。我們身體中若發生了「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正是「太多廚師」的寫照。

何謂「細胞因子」?顧名思義,它源自細胞,基本上屬一種人體細胞釋放出來的蛋白質。其發揮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對身體其他器官組織中的細胞發出訊號,令後者以至身體整體「對抗感染」的能力得以提升。

信手拈來,一個很好的「細胞因子發功」例子,可見於「發燒」這現象。當我們身體「出事」,譬如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體內細胞就會藉「釋放細胞因子」之功,帶出身體的一個反應,令體溫升高,從而增強血液中白血球和抗體等免疫分子的活躍度,使其更有效地消滅那些入侵了的外物。

所以,細胞因子本來是身體中一個很好的防禦機制。但物極必反,有時這些因子的控制出了亂子,例如釋放的因子數量過大,形成「太多廚師」的境況,可以反過來對自體進行破壞。當這個情況出現,就稱之為「細胞因子風暴」。

《論語·先進》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位比較賢明?」孔子答說:「子張做事過分了些,子夏卻有所不及。」子貢接着問:「那麼,是子張更好嗎?」孔子說:「過分和不及,同樣都不好。」事情須做得恰到好處:「做得過分」就正如「做得不夠」一樣,兩者皆不妥當。

子曰:「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人生的一切都有它的因果,命裡有的,留住就好;不該你得到的,聽天命,莫強求。做人做事,別過於執念,執念太重,只會適得其反,沒有得到太多,反而消耗了太好。命裡只有一尺,就是一尺,太過強求,也得不到實質性的改變,反而失了福報,多了惡念。 先賢有道:「凡事有個度,事情發展才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學道的人都很在乎適可而止之道,這就是聖人之道。

《鏡花緣》第十四回,描寫唐敖等一眾人「走了數日,到了聶耳國。其人形體面貌與人無異,惟耳垂至腰,行路時兩手捧耳而行。」此國中之人耳朵生得特別長。唐敖說:「小弟聞得相書言:『兩耳垂肩,必主大壽。』他這聶耳國一定都是長壽了?」多九公道:「老夫當日見他這個長耳,也曾打聽。誰知此國自古以來,從無壽享古稀之人。」唐敖道:「這是何意?」多九公道:「據老夫看來,這是『過猶不及』。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耳朵過長只是「沒用」而已;但細胞因子若數量過多,可以遺害。

現正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其肇事者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患病者每每可以因而喪命,箇中原因不在於病毒本身的「毒」,而恰恰就是源自「細胞因子風暴」的失控情況:由於短期內大量細胞因子的產生,造成器官的損傷及衰竭,進而導致休克,最終病人可能死亡。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食素

在香港能隨時食素,難;要吃到美味的素,難上加難。

素食因為流轉慢,吃得很不是滋味,試過多次吃到不太新鮮的;又或者,粗製濫造;因為搞素食的,空有熱誠,枉有廚藝;不會精益求精,以茹素止步,一切都只能忍耐。吃一餐素,練習忍辱。不少店家都對批評不以為然,與分別妄念混為一談,有點可惜。

食素,除了蔬菇豆類,還有大量豆製品,都是為了回味肉食的製作,這些都可能只在華人社會能大放異彩。這般追思肉食,實在是難以清淨的心作祟。在南亞的寺院,吃得清淨,素食簡單,自成一格,沒有偽裝,享受素食,乾淨利落。

為了令口感豐富,加入大量油,或煎炸,這些通通對健康無益。

素食當然有很多好處,但偏偏在香港都巿社會中畸形扭曲發展,實在可惜。航空公司雖然有提供素食,但以國泰為例,素食餐內容實在慘不忍睹,千篇一律的米飯,加幾件植物,連汁也欠奉。每個航班,都驚奇地一致難吃。

2020年一項調查顯示,彈性素食(flexitarian)與全素(vegan)人口,由之前調查的24%,躍升至 34%25%表示「極大可能」減少食肉,58%表示「非常可能」減少食肉。可是,全港只有2.3%男性為長期素食者,女性4.8%。香港人均食肉量位冠全球,至今仍是無肉不歡的「食肉橫流」社會。

吃素吃得煩惱,不如放下。好味的素食,都留在寺院。準備好心情,來到志蓮的南蓮園池,走一趟,吃一頓美味的素菜,感覺很好。我個人會視蛋奶為素,如蛋炒涼瓜;不會刻意追求肉食,如無牛不歡;葷菜少吃;不會生吃活物。珍惜食物,尊重食物。低劣的煮食,只是一種浪費。

吃素的好處

今天,我們先不論嚴格的素食,放輕鬆一點,只說「少吃肉」你可能會得到的 5 個好處。選擇權在你,但不妨參考一下。

1. 少吃肉能夠瘦身?

吃素的人看起來都比較瘦?事實上少吃點肉是有可能維持良好身材的。根據《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期刊發表的一項為期五年的大型研究顯示,素食者的平均 BMI 低於非素食者,肥胖症的機率也較低(9.4%33.3%);肥胖症醫學會(The Obesity Society 201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則發現,在攝取熱量相同的前提下,素食飲食的肥胖者比非素食者減去的體重要更多。總體來說,素食飲食容易攝取更少的卡路里和脂肪,可能也擁有更良好的健康觀念,會更注重運動並少吃加工食物。

2. 降三高機率?

「三高」指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每年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港人死因統計結果」與三高相關聯的便佔據近一半。要預防及控制三高,飲食習慣很重要。根據中大醫務中心的資料指出,吃紅肉的人死於心臟病、中風或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加工肉品亦是。你該想想,自己是不是因為愛吃肉而觸碰了易患三高的飲食地雷?香港衛生署建議,預防三高應掌握少油、少糖、少鹽飲食及多蔬多果原則,養成「天天一蔬果」的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的攝取及飽足感。

3. 癌症?

幾種癌症被指出與肉類食物有關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紅肉被列為 2A 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 50 克的加工肉品或 100 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 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而根據衛生署「市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過去 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 80 公克者就高達 24.3%

4. 改善消化功能

通常少吃了肉,就會吃進比較多的蔬果與全穀物、豆類,這些植物性飲食的膳食纖維含量往往很高,適量攝取膳食纖維能預防多種慢性疾病,並維持腸道健康、幫助排便,植物性飲食也有助於維持腸道中的益菌含量──然而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統計,有九成以上的港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雖然胃腸狀況出問題的原因很多,但多肉食少蔬果的飲食習慣應該不會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可以依個人狀況主動向醫生詢問飲食建議。

5. 保護地球

「愛地球」是不少人的素食理念,但少吃肉就能保護地球是真的嗎?依目前的證據來看,的確是可行的辦法之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將植物性飲食描述為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機會;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則指出,減緩海洋問題、糧食安全、沙漠化、氣候變遷等都是我們應該採取「彈性素食」的理由。畜牧業會消耗更多的土地和資源與排放甲烷是主要因素;在發達國家中的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可依照「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建議,每週的紅肉消費不超過 500 克。

結論:怎麼做?

嚴格遵守純素飲食,不一定是最好最健康的飲食方式。但多一點蔬果、少一點肉類與加工食品整體而言對健康有益處。建議一步步做起,將大部分的蛋白質來源由紅肉替換成豆製品或白肉,或每周規劃兩天執行無肉菜單。主動去了解每種食物會帶給自己身體的好處與壞處,也要了解該食物又是透過什麼樣的管道所取得。記住,重要的是多樣化、營養均衡與攝取足夠熱量,如果你吃少吃了肉卻多吃了垃圾食品,那麼以上的好處還是都得不到。

 

為什麼日本的生育率會持續低迷?

根據報章網網絡報導:“現今的日本少子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國家總人口數量已經開始出現負增長,有關推算顯示,截止2055年,日本人口總數將減至9000萬人,而在2105年將減少至4500萬人,大約為目前13000萬人的三分之一,前後耗時不足100年。”顯然,如果日本不能有效提高生育率,那麼日本終將不戰而亡。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2019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為1.36

日本現今面對最大的危機,應該是生育率持續低迷。曾幾何時,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擁有四百萬軍隊,是世界其中一個最厲害的軍事力量,但是到了今天,日本的修憲提出自衛隊的角色問題,真的能夠令日本復興軍國主義嗎?其實日本社會經歷了明治維新,成為強國之後,建立了一隊強兵,四處侵略,吸收西方軍事侵略模式,日本是一個島國,輸出戰爭也是明治維新吸收了西方的軍事戰略而演變出來的。

要了解今天日本生育率低迷的原因,要分析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本來日本結構是以家庭為核心。很多亞洲地方都一樣,於是子女眾多,生育率高,人多好辦事,成了定律,回到了明治維新引入西方觀念,傳統家庭觀開始受到衝擊。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失敗,戰勝日本的不是美國的軍事力量,而是兩顆原子彈令日本投降;假設沒有原子彈,日本和美國的戰爭將會是持續,對人類文明是禍是福?對日本社會是好是壞?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對日本投下原子彈是正確的。

日本被美國戰勝之後,成為美國文化殖民地。軍國主義之後的財閥經濟配合當時美俄競爭的冷戰格局,日本走向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取締了家庭體制。因為有價廉物美的人力資源,50年代日本成為美國資本主義其中一個生產基地。不過近年來日本不再是美國的生產基地,所以經濟壓力才是日本男女不願結婚的主因。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同一份報告顯示,結婚資金壓力是最多1834歲受訪者公認的結婚障礙,男性和女性同意此項的比率都超過四成,婚後住處、職涯考量是另外兩項主要的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近20多年,因“不擅長與異性交往”而維持單身的男性和女性比率都在上升,因“父母或親戚不同意”的比率則減少。

不僅晚婚成為慣常,日本人婚後至生育第一胎之間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1980年是平均0.80年,到了2015年已經變成了平均2.41年。哪怕是結婚以後,日本人也不願因過早擁有孩子而打亂自己的事業與自由。

不生娃,因為什麼顧慮?

日本政府為遏制少子化操碎了心,卻似乎沒有對症下藥。

2015年度,厚生勞動省擴大了不妊(不孕不育)治療的補助程度。由於不妊治療在日本並沒有被納入國民健康保險的範疇,日本政府對於夫妻收入少於730萬日元(約合港幣42萬元餘)、體外受精困難的未滿43周歲的夫婦進行不妊治療的經濟補助。

其實不妊治療補助自2004年就已經開始了,但日本父母更擔心的是孩子出生後的養育成本問題。

早在2010年底,致力於製藥行業的日本持田Health Care株式會社對日本男女在妊娠、生產、育兒方面的擔憂做過一次調查。

結果顯示,日本男女最擔憂的是“育兒費用的負擔”,尤其是女性。日本在上世紀泡沫經濟以後,高昂的育兒費與教育費對年輕夫婦構成了巨大挑戰,撫育兒女顯得捉襟見肘。這也是現今的經濟形勢下個體小家庭無可奈何的事。

日本男女在遇到妊娠、生產、育兒時最擔憂的事(來源:日本持田Health Care株式會社、日本資料視覺化網站 “ガベージニュース”)

此外,“沒有自己的自由時間”、“很難與工作齊頭並進”、“無法進入托兒所/托兒所太少”也成為女性較為擔憂的情況。

事實上,沒有自由時間與很難兼顧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托兒所匱乏所引起的。

日本有個詞語叫“待機兒童”,專指那些因為托兒所人手不足或滿員導致無法入讀的兒童。據日本內閣府兒童育成會資料,近6年來,每年都有超過2萬名的待機兒童。

20162月,有位家長由於自己的孩子被“待機”,憤然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進托兒所落選,日本去死!”,控訴政府對托兒所投入少,拿著國民的稅金在少子化問題上無所作為,立刻引發社會熱議。

日本全國小規模保育協議會理事長、東京都內13所小規模認證托兒所的經營者,駒崎弘樹向媒體分析待機兒童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原因。

首先,預算壁壘。日本大多數職業都奉行持證上崗,托兒所從業人員對應的是“保育士”資格證。政府規定每個托兒所開張都必須滿足招有一定數目的保育士,否則視為違法。待機兒童集中的城市恰恰又是保育士匱乏的地區。但保育士平均待遇較其他產業偏低,政府無法改善保育士的待遇處境,便導致許多托兒所招不滿員工而無法開張。

其次, 很多地方政府另外針對托兒所訂立了繁複的規矩,如東京都杉並區規定小規模認證的托兒所所長必須有連續六年的托兒所業務經驗,中間哪怕只有半年育兒休假都不可以。

第三,條件壁壘。出於安全考慮,托兒所需要兩個方向的避難路,滿足新耐震標準等等,需要符合很多條件。滿足這些要求以後,又要周邊居民不抱怨、要滿足作為托兒所可能支付的房價,又因為日本多數人每日通勤,還要保證車站到托兒所的距離不是很遙遠等等。

日本政府若再不出手清掃托兒所開張的障礙,恐怕不只是待機兒童的現實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許多于個人自由、工作事業中脫身不得的年輕夫婦也可能將抱著懷疑的態度繼續“丁克”(不婚不生)下去。畢竟孩子生下來如果不放進托兒所,又該由誰來帶呢?日本的公公婆婆們可沒有給兒女帶孩子的傳統呀。

事實證明經濟發展帶來家庭體制瓦解,也是日本生育率低的原因。日本全力發展經濟,六十年代舉辦奧運會成為高潮。但是這種高速經濟發展帶來一個核心問題,那一代年輕人開始思考日本的未來。六十年代的日本學生運動不單止激進,而且有非常深的社會主義理想,也是日本那一代年輕人對當時社會經濟不均的一種回應。這次學生運動徹底失敗之後,財閥大力推動娛樂文化、青年文化,利用娛樂令學生非政治化,日本大力推動各式各樣的娛樂,娛樂成為了日本一個新興的宗教,尤其是針對年輕人。整個娛樂產業,由AV 產業(每天消耗多少「精」力)漫畫、動畫到流行音樂等,都是以吸引年輕人為目標,從而令年輕人非政治化。

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對日本的影響極為深遠,日本今天走到這個地步, 物質成為了一個新宗教,令部份日本人精神空虛,例如奧姆真理教的出現、自殺與及隱閉青年等等問題,就是過度物質發展的後果,而生殖率低就是因為在這個極度物質化的社會。這是所有資本主義國家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演變為消費主義之後,人類的本質改變了,人類變成了消費者,他的角色是消費,日本生育率低迷和政治結構有密切的關係。

日本生育問題也是累積而成, 其實日本很早應該思考,在資本主義極度發展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正常的生育率?日本從來對此視而不見, 只做一些裝飾性的工夫,核心問題就是整個經濟生產系統並不會鼓勵生育。看看日本的文化殖民宗主國——美國,本身就因為墮胎問題而引起爭議。美國是否因為太多嬰兒所以要爭取墮胎?日本墮胎權已經不是一個問題, 但是美國恰恰相反,美國有大量移民,日本的移民政黨則支離破碎,沒有系統性的去做。

如何去解決日本人口問題,才是政府要面對的一個真正問題,而不是立憲。因為如果沒有人,又如何能有軍隊呢? 這個邏輯如果弄不清,為什麼還能鉤從政呢?首相岸田文雄提出新資本主義,本身就是應對這個核心問題, 提出了新資本主義發展如何照顧中下階層的一個核心觀念,因為你不令中下層經濟激活、製造機會的話,很難會刺激生育率。但現在是否已經太遲,就不知道了!

最後順便一提,日本第二次嬰兒潮中的1966年,為何出生率會突然一落千丈?因為迷信。1966年是丙午年,日本依據中國的五行學說,認為丙午年出生的女性會非常“強硬”,有剋夫或剋自己家的傾向。上推60年,1906年,出生率也異常地低,只有4%。目前已經有好奇的日本人在網上提問:下一個丙午年——2026年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