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術數推斷的根據

在大概30年前,一股術數風潮,從台灣吹到香港,學術數的人漸多。這個年代的香港,工業發展如火如荼,工廠林立,並逐漸轉向商業發展。回首看來,這種環境其實與術數這門學問,並不是那麼協調。因為不管推算方法靈驗與否,方法背後到底有什麼理據,其實極少人知道,即使是算得準確的大師,大多是「師父教落」,方法從何而來,為什麼公式如此,多是不甚了了。
為了提升術數的形象,有命理師入大學成為學者論術數,也有命理師收集不少的大論據,替各種不同的術數加上「科學」原理;又有風水師利用科學證明存在的「氣場」、「磁場」,又或者引用光學、量子力學去解釋它們如何影響地球,以至個人吉凶之類。
我略懂統計學和量子力學,它們對術數的推有否關連?
統計學是十八世紀開始的學問, 故「算命統計學有否關連」,只是一種譬喻式的問題。
就我看來,這個問題會衍生出二種看法:
 
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首先講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向一位紫微斗數師傅學習斗數,他所傳承的就是長久以來的經驗。
這就利用統計學,經由收集、整理、歸納、分析出來的數據,作出常態分佈圖,再計算出各種重要情況的機率分佈,最後得出推斷的機率是多少。
用斗數為例,破軍、羊等星坐夫妻宮主離異;用子平為例,女性的八字中,出現「子卯刑」,就易有流產事情發生。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實在是無從分析出來,只知其應驗度非常高。
什麼神煞和什麼的組合,會有什麼結果?諸如這類條列式的結論,可達上百條之多。
如果你硬要問為什麼的話,通常答案是:我不知道,這是老祖師傳下來的經驗。
所以當有人說算命是統計學時,我不能說對方講錯。
當然有人會說:誰有這能力統計啊?古時算命師四處雲遊,與同好交流,集眾徒子徒孫之力來統計,有用者留之,最重要有記錄和結論
二、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算命講的是一種規律,一種常態性會發生的規律,故能論準人一生的高低起伏。
就好像人的一生當中,必然是經過「生、老、病、死」的過程,
而算命只是用「符號」及「彼此之間的作用」來具體描述此過程。
以八字來看,五行符號:金、木、水、火、土。
此五行之間的互相作用:我生、我克、生我、克我、同我。
這種算命模式,就是以最基本的元素來判斷、類比人類的社會情況。
「知其所以然」的算命模式,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具體描述出來。
也因為如此,在判斷與分析上,很費心力與時間,因為要不斷地辨證彼此之間的關係。
所以這種算命,是以一種「推理」的模式來闡釋人一生的高低起伏。
當然光是推理是沒意義的,算命還要具體描述出人物出來,這又叫「類象」。
比如說,以八字來看,我者為財,男命,偏財者為父親、情人、生意之類。
就像我向另一位子平八字師傅學習,我的師傅講已逝師公的案例,師公用幾句話就完整描述某命主的一生,從生至死。師公講是沒幾句話,但師傅仔細解釋此案例,整整要花一小時的時間,這就是將案例的結果,在不同的時空,在不同的層次,一層一層地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
至於量子力學,它對於事物發生是用機率來描述,一粒電子出現於某一地方有不同的機率,但當被量度時,會出現一是百分之一百,或是一定不會出現!換句話說,電子的出現,有三個狀態:有無和不確定,這正是利用術數推斷某事會否發生的情況。不過術數很多時利用前因或四周有利和不利因素,將推斷的後果收窄,不確定」的可能性可以擴展至發生的機率達至百之八十,這是一般有道行的命理師應有的能力。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GCSE 中文科

退休前曾於國際學校教物理和數學,中學讀預科時考GCE,現在叫GCSE。當時A—LEVEL比香港大學淺,但考試費高昂,要空運費?當時心態是奪A級入U。教GCSE很易,似教香港中四級!當時比較空閒,有興趣留意GCSE中文科。從學生口中,該科更易奪A,比香港考中文有天壤之別。
英國的GCSE中學考試制度經過不斷改革,因為以前工黨當道,試題越出越淺,因為考試是一個霸權制度,挑精拔尖,汰弱留強,有非常濃厚的極右法西斯色彩。怕太多考生不及格,心靈受打擊,走上抑鬱自殺之路,為了促進大愛平等,避免優勝劣敗的歧視標籤,照顧成績差的那一幫,所以二十年來考試能放水就放點水。放水形式很簡單,年年出題形式差不多,如果六月考試不幸失手,還有一月補考,除非唔讀書,唔做相關練習,唔合格很難。英國考試局更提供marking scheme,幫助老師協助考生操練。
因為試題一年比一年淺,英國中學會考的A級,一旦放水,就貶了值,漸漸牛津劍橋錄取新生,全部是A,覺得都是A貨,於是考試局在A之上,加建一級「A星」,即A*,以示優上加優。
香港特區是前英國殖民地,人家改制,本來已經不關你的事,你應該面向北京祖國母親才對。但不知何故,香港的DSE六年中學文憑考試,看見英國改制,跟着模仿,也在5上面,僣建5*。
如果怕拿了一分的學生受歧視,為什麼不索性自欺欺人到底,政治正確,大愛平等,廢除一至四級;乾脆全部都評五級?其實不及格的,也是五級;僅及格的,才叫五*;良好的,叫五**,優等的,叫五***;至於優中最優者,還有五****和五*****,將來的大學,憑數星星來取錄。
許多大學還對香港和中國留學生承認GCSE中文科的成績。這一科,本來是為英國本國學生學習中文而設的,不是為以中文為母語的黃臉孔而設,所以試題特別淺。正因為淺,像「爸爸回家了,小狗汪汪叫,媽媽開門迎,我也拍手笑」的句子之類,叫你指出哪個是名詞、哪個是動詞,中國和香港的留英學生一窩蜂去考,閉着眼睛答卷,都可以拿五*。
我問幾個考這科的學生,為什麼他們花了許多錢,想入英國大學,考試不讀些正經科目,像德文、法文、拉丁文,回過頭卻考這種勝之不武的中文?
他們答:因為英國大學也承認這一科,多拿一個A星星,成績表好看。
我說:但這科是為鬼仔和英國的黑人小孩而設,不是為你們而設的呀,將英國GCSE變成一條唐人街,拿優等A星星的多了,評級水漲船高,英國考試局不是傻瓜,以後因為你們混進來,壟斷了,試卷就會一年比一年深。
漸漸,英國的本地鬼仔就會望這科中文而卻步。中國正在到處建孔子學院,輸出軟實力,又拍了大片「長城」,就是想誘使外國下一代對學習中文產生興趣,而方塊字、什麼簡體繁體、普通話五音粵語九音,已經把鬼仔搞得頭昏腦脹,中文卷出得淺一些,就是像英文托福考試一樣,想遷就考生一下,較容易過關。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教育制度 Vs 學生自殺

教育局局長近年被人批評為「唔得掂」,原因很明顯,因為他不是教育內行人,他被委任是為了以商業角度,管理整個教育界,他只要執行上頭命令,睇住盤數,唔好浪費,已經算是做好呢份工。泛民攻擊他,間接令特區政府施政出問題,由反國教開始,以致反TSA,都是同出一轍。近日有一公聽會,討論教育局於去年十一月提交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但出席者認為教育制度是學童自殺原因,我同意它是部份原因,但不是主因,黃大有以下分析:
教育制度殺死人?
              小學生感到讀書壓力大,教育局被轟漠視教育制度對學童帶來傷害,是殺人的制度。然而,當一些家長大力指摘制度殺死人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仍然一再強調學童自殺成因複雜,跟教育制度沒有直接關係,這種互動導致雙方不歡而散,實在是意料中事。
  上周六舉行的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公聽會,旨在討論教育局於去年十一月提交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有家長、學童,以及逾六十個團體出席會議,會議上最吸睛的意見是與會人士,尤其是兩位學童的批評和申訴。兩位小學生大吐苦水,功課多,壓力大,休息不足是問題的重心。
  小學生做功課要到凌晨十二點,絕對不正常,也不健康。要減低功課壓力的邏輯是學校要減少功課量,減少默書、測驗、考試的次數,那麼學生便可以減少溫書和做功課的時間,壓力自然便可以減少。這個邏輯,看似簡單,也合理,但要減少學生的壓力,真的可以只靠教育局改變教育制度,硬性規定學校要少功課、少測驗、少考試,便可解決了問題?學生便可以展開愉快學習的新一頁?
家長要求亦是壓力
  在公聽會上,有一位同學從傳統學校轉讀國際學校。她說在傳統學校時,上課時好像坐牢,課室有嚴格規定,例如不可吃東西、飲水及上洗手間。教書的時間很少,大部份用來「操卷」,功課多至做不完,試過要做到十一點、十二點,沒有時間玩,很不開心。
  老師如果把大部份上課時間用作「操卷」,是不合理的,但上課不教書而用作「操卷」,是老師的問題、是學校的問題,還是教育制度問題?功課多至做不完,是老師問題、學校問題,還是教育制度問題?若果是教育制度問題,是考試制度問題,令到學校不得不加強「操卷」力度,以求學校取得好成績?要針對考試制度問題,是否要減少考試?甚至不考試?可行嗎?如果教育局今天宣佈全港小學由小一至小四起不准考試,會否全港家長皆大歡喜,勁讚教育局行德政?
  反對考試的家長,似乎把考試壓力完全歸咎於教育制度,但事實是考試有壓力,很大程度因競爭而起。沒有劇烈考試競爭,縱然有考試制度,學生們也不會因此感到壓力大得不能應付,家長們不要以為孩子轉往國際學校求學便不會有壓力。在競爭劇烈的國際學校,學生為求考取好成績,甚至狀元級成績,一樣要做功課,溫書至凌晨之後,一樣有學生因壓力而得出嚴重的情緒病。
競爭心態要改
  考試制度不是唯一的壓力來源,要贏,要競爭也是壓力煲。要贏,要競爭這種心態能否紓緩?一定可以,但在這方面能幫助學生的,不僅是學校和老師,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同樣重要。孩子若不是活在一個一定要出類拔萃的氛圍,能夠找時間唞唞氣並非不可能。孩子縱使成績不佳,但有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成績不及他人,未能達標也非世界末日,也有紓緩的作用。
  提出上述的觀點,並不代表我認為教育制度沒有問題。今天在香港,教育制度大有改善的空間,但針對孩子的壓力問題,不能只講教育制度。競爭意識高的學生及其家長,縱使沒有考試,也會自行找方法操練自己的孩子,學生一樣會感受到壓力。要孩子愉快學習,父母的態度,對孩子學習的要求,比起改革考試制度可能更重要。

  殺人的,不一定是教育制度,而是其他問題,如何正面地去面對壓力,然後找出針對自己壓力來源的貼身和貼心方法,可能才是應付壓力,減低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關鍵。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特朗普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將於2017年 1月 20 日正式上任,早前,他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對於台灣立場,一個中國政策可能有變。財經界對於他上任後會否有不利全球經濟的政策,深感憂慮。大學講師Dr. Chan有以下對策: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尚未執政已在厲兵秣馬,劍指中華。此君性格乖戾,行事飄忽,未來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故傳聞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作最壞打算,甚至連百分之六點五的經濟增長率也願意棄守,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模樣。
其實大可不必,看着特朗普就讓我想起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一個角色。話說江湖中有一號人物叫丁堅,人稱「一字電劍」。此君的劍招施展開來,滿室電光,耀人眼目,對手若是不懂門路,自會看得目瞪口呆,一時亂了方寸。但高手則不然,魔教教主任我行劍術通神,他聞丁堅之名,則只當是小丑看待。任教主一眼便把丁堅看到底,說此人的招式華而不實,跟他拆招,你只消將手上長劍伸出,對方便會把手指、手掌自行碰到你的劍鋒上折斷。小說的主角令狐沖跟丁堅對劍,也確是站着不動,姓丁的便自己打敗了自己。
小說不小,有時真會藏着大學問,丁堅是虛構人物,但現實中的特朗普正是同類人。此君時而說要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興建「長城」,時而說要徵收中國貨物百分之四十五的懲罰性關稅,時而又說華盛頓不一定要遵守「一個中國」原則,政策說得天花亂墜,招式看得讓你暈眩。
聰明的應付辦法就是不必看他,甚至不必答理他,就由得特朗普這個狂人亂舞亂動,不待中國動手,他自會栽在自己人手裏。

特朗普宣布當選總統的晚上,演講時曾裝作很誠懇,說要團結美國。筆者當時已說,不少頑劣學生在入讀新校首天,也會打扮得一本正經,但桐油埕始終是裝桐油的,路遙自會知馬力。且看他在新年的祝福中,仍不忘狠狠地踏落敗對手希拉妮一腳,便知此人始終愛處處樹敵,中國面對這樣的對手,根本不足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