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海邊的風

  五月香港,天氣已有些悶熱。那天從愉景灣坐船前往中環,天氣晴朗,為了更好地拍海景,我選擇坐到船上的二樓。那艘船,一樓是冷氣艙,二樓是開間,後甲板是開放的。隨着船隻破浪前行,身後兩排白浪人字形展開,海風「呼呼」地往臉上吹來,一股涼意撲面而至。藍天白雲,有幾隻海鳥在白浪上掠過,海水隨着風的節奏輕輕搖曳,波光粼粼,彷彿是藍天大海在隨風起舞。

  曾幾何時,暫住愉景灣,選擇此地作為臨時居所。我喜歡愉景灣,首先是這裏依山面海,空氣清新。舉目望去,滿島翠綠。每天早、晚餐後,我通常會順着大馬路走向南邊的大白灣海灘。馬路兩旁綠樹成蔭,路邊綠草灌木叢生,一簇簇鮮花,爭芳吐艷。我一邊漫步,一邊大口呼吸着由海風吹來的新鮮空氣,輕風拂面,頓覺神清氣爽。

  到了海邊,憑欄觀海,海風拂面吹來,帶來一股清涼。若是夏天,你頓覺涼風習習;每到冬天則可領悟寒風凜冽。當你坐在碼頭的台階上,海風徐徐吹拂,蔚藍色的大海一望無際,鋪展在眼前。洶湧的浪花夾着海風湧來,輕輕地拍着沙灘,捲起一陣陣白色浪花。在大白灣沙灘上,孩子在開心地叫着追逐嬉戲,一對情侶正坐在沙灘椅上悄悄私語,幾葉風帆把大海裝點得多彩。海浪的呼嘯聲,海風的飛舞拂動,彷彿是一首美妙的交響曲。

  每至海邊,我總喜歡站立在那裏,享受着海風的吹拂。在我印象中最美的風,是西班牙卡達凱斯小鎮海邊的風。這座小鎮坐落於一處陡峭的懸崖之上,面對着湛藍的地中海,一幢幢白牆紅頂的小屋,被茂密的橄欖樹林環抱。這裏可是西班牙最美的海岸之一,特別是在夏季,陽光明媚,沙灘寬闊,海濱聳立着不少奇石怪岩,成為不少著名畫家手中的絕美畫卷。望着卡達凱斯的海岸,我想起白居易的詩:「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

  遠處的白色巨浪湧來,撞擊在幾十米高的懸崖壁上,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白色浪花飛濺成霧,隨着海風吹在臉上,濕潤涼爽,溫柔地撫摸着臉頰,帶來一絲絲鹹濕的水氣。著名畫家梵高、畢加索都曾畫過這裏的海。一生中大部分時光都在這裏度過的藝術大師達利,曾經盛讚這個小鎮是「西班牙最美的村莊」。

  在高雄海邊品風,亦別具一格。旗津山上有座磚木結構的八角形巴洛克式的白色建築,這就是聞名台灣的旗津燈塔。燈塔塔身為八角形,至頂部轉為圓筒狀,白色的陽台可供遊人觀海。塔上的燈室外面裝着玻璃,圓頂上有風向儀,上面書寫有漢字的,東、西、南、北,此種造型極為少見。燈塔的塔身塗為白色,頂部漆成黑色,高達十一米。遠遠望去,燈塔以其一閃一滅的孤單身影屹立在海邊,成為高雄的地標。登上燈塔的陽台,放眼望去,近可看見高雄市區景觀,遠可俯瞰對面西子灣景區。當時已是冬至,凜冽的寒風像刀子一樣劃過臉龐,穿透衣物帶來刺骨的寒冷。

  說到香港,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可能是維港兩岸的秀美風光,也可能是從太平山頂俯瞰的萬家燈火,又或是霓虹閃爍的旺角、高樓林立的中環。其實,香港還有另外一面,一座由山海環抱的魅力之城,那是大自然的恩賜。我覺得,香港最美的是海風。海風,那就是海的聲音,撲面而來的海風中蘊含着大海的浩瀚與深邃。它吹過的地方,留下長長的漪漣,如同歲月的長河,無邊無際。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中俄並進

自從蘇聯瓦解,歐洲便享受俄羅斯低價能源供應的好處。可是,美國要阻止歐俄的進一步合作與發展,便有烏克蘭戰爭,用政治理由,迫使歐盟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改從美國以高價進口替代,以此同時打擊歐俄,替美國擴大的油氣生產保證市場需求。
這樣的做法,卻傷害不了俄羅斯,因為它還有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可替代歐盟。結果是俄羅斯的油氣,保證中國穩定而又相對低成本的能源供應。中國並沒有如德國等全面依賴俄羅斯供應,堅持多元化供應來源,維護國家的能源安全。但有了俄羅斯的基本供應,中國可以更靈活地與其他供應國家討價還價,爭取更佳的進口價格。有了俄羅斯的長期供應保證,中國的進一步工業發展,便不會受能源價格變動的衝擊。德國與俄羅斯合建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本來便是作這樣的考慮,美國阻止之後,德國的企圖反而在中國完成,這應是美國始料不及。
在烏克蘭戰火激烈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七個月內第二度訪問中國,5月16日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兩人互稱「老朋友」,在人民大會堂共同發表及簽署聯合聲明,確立中俄「不結盟」,但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加強經貿、能源、科技等合作,並多次點名美國批評其霸權行徑。
美國國務院回應指,中國不可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左右逢源」,重申中國支持俄羅斯軍工產業,間接協助普京入侵烏克蘭是不可接受的。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聯合聲明以反制美國為基礎鞏固中俄聯盟,將進一步加劇俄中與西方之間的張力。而在俄烏戰爭上,普京繼續獲得中國的支援,最終或可消耗烏克蘭的戰力。
歐俄合作不成反助成中俄合作,同樣的是以俄國油氣與中國製造業結合。歐洲發展後還是美國盟友,美國有眾多軍事基地與駐軍在歐洲,保證美國的政經控制。中國借助俄羅斯的油氣發展,卻壯大對美國經濟、政治與軍事的挑戰。美國是弄巧反拙,得不償失。
中俄合作已不是歐俄合作的模式,而是在能源供求之外,產業與科技的全面協作。俄羅斯承襲蘇聯的科學技術基礎,本身的科研能力,並不比美國為弱。在美國的共同軍事壓迫、經濟制裁下,中俄兩國的合作更朝深度的分工協作,相互競爭配合發展。中國是舉國體制,俄羅斯的政府介入亦大,且還保持龐大的國防科研和工業體系。相對於美歐的去工業化,僅餘美國低效率的國防工業,和德國仍正衰退的製造業,縱使金融表現亮麗,市場表面繁華,論競爭力,比不上中俄的協力。此外,中俄正擴展國際合作範圍,不再如冷戰那樣自設樊籠。而歐美的合作並不鞏固,美國還是要欺壓歐盟,單只油氣由俄轉美供應一事,歐盟損失巨大必不甘心,若烏克蘭戰爭不勝,歐美必生分歧。這樣的美歐合作,怎樣可與中俄競爭呢?
普京訪華,正是推動中俄全面協作。俄羅斯今年首季度經濟增長超過5%,勝過美國已是佳兆,2024年應是中俄並進的一年。美國的辛苦計算和打造,只成就中俄的轉型,國際大勢也變。

熒幕時間

的確,人並不需要機不離手。
這只是一種慣性,並非生命維生所需;更多,是反映人有多無聊,內心多空虛,而此刻這個人如何躁動、按捺不住;只要有那麼少許的新奇,便完全被吸引過去。
人人玩手機,躺着玩,很舒服是嗎?與200年前吸鴉片的煙民相似;這是有原因的。
手機熒幕發出藍光,是客觀事實,不容爭辯;手機螢幕在顯示的時候,會發出一定比例的藍光,用來達到顯色平衡的效果,但是這些接收過多的藍光可能會造成眼睛的乾澀,甚至出現黃斑部病變,蘋果在官網也表示,在夜間持續接收藍光的話,可能會影響睡眠,所以適時的開啟濾藍光功能,不僅可以保護眼睛,還能夠幫助睡眠。至於醫學界對這個全球災難置之不理,實屬居心叵測。
沒方法處理,就放棄處理,連預防都懶理;沒商機,提也不提罷了。
事實上,藍光問題在於,有光便有問題。黑夜降臨,頭頂的光亮,全部含有藍光,正無聲地滲入我們身體,干擾參與我們的身體活動。即使大白天,我們仍在辦公室與藍光共存。
這當然未計你手拿的Gadget。有研究指出,平均熒幕使用時間是6.36小時,較低使用量,亦有3小時左右。
為什麼我們的眼睛離不開手機熒幕?與其說慣性,不如說惰性。還有一個原因,與藍光有關:藍光使人清醒、振奮,受到刺激,腦部思維能力提升:換句話說,會上癮。
一把刀怎會兩頭利?與此同時,藍光抑制讓人準備入睡的褪黑激素,擾亂身體作息時間,這個問題可大可小。

長時間看手機對眼睛的影響

  1. 長時間近距離觀看手機會導致眼睛用力過度,可能會造成你的近視和散光度數加深,也因為長時間盯著手機看,會增加眼睛乾澀、疲勞感。

  2. 睡前長時間滑手機,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睡眠品質。

  3. 手機螢幕散發出的「藍光」也會影響我們的眼睛,藍光會穿透水晶體到達視網膜,如果我們長時間觀看手機暴露在藍光下,會造成眼睛刺痛、畏光等症狀,長期下來可能引發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

我們要如何保護眼睛

  1. 長時間用手機,要適度讓眼睛休息,使用 30 分鐘要休息 10 分鐘,並且要保持適當的閱讀距離和姿勢,避免太近距離注視手機,使眼睛用力過度,而造成近視和散光度數的增加。

  2. 手機螢幕開啟自動亮度,使手機亮度與環境亮度一致,調太亮或太暗都會讓眼睛需要用力去看螢幕,使眼睛增加負擔。

  3. 不要在黑暗中的環境用手機,降低藍光對眼睛造成的傷害。

透過 iPhone Android 的功能保護眼睛

iPhone
開啟內建的「夜覽」功能,會自動將螢幕顏色調暖,減少螢幕對眼睛到刺激。點選「設定」內的「螢幕顯示與亮度」,選擇開啟「夜覽」,並設定「夜覽」自動開啟的時間與色溫調整。

Android
Android
手機可開啟內建的「護眼模式」(三星、小米等品牌皆擁有),功能基本上都會放置在「顯示螢幕」內,開啟後減少手機螢幕的藍光量。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公關,幾時自殘?

上日提到忘年戀的何伯,源自《東張西望》的報導;七十六歲何伯與年輕三十歲的女子閃婚,與五個子女反目,更因為入住女方公屋而惹上房署調查是否富戶,網民遂成立了關注組討論是非。一開始,新何太主動找《東張》投訴,是錯用傳媒公關這利刃,反而自殘了?

更值得留意的,是百度副總裁璩靜:五一長假期時,她以「公關一號位」等稱號,日前在抖音發布多條短片,當中有短片内容備受爭議,事件發酵數日後,璩靜在5月9日凌晨於個人微信朋友圈發文道歉,其後傳出離職消息。內媒《騰訊新聞》引述消息指,百度創辦人李彥宏與人力資源負責人崔珊珊召開小範圍員工溝通會,對璩靜事件進行了點評。

據報李彥宏現場表彰了百度優秀員工,並情緒頗為激動的表示:「你們才代表百度,你們才代表最真實的百度,你們才是百度最真實的代表。」璩靜在微信朋友圈稱日前因相關影片引起極大風波,就此向廣大網民誠懇道歉,「很多批評非常中肯,我深刻反思、虛心接受」。

璩靜百度百科顯示為「百度原副總裁」

內地媒體其後指,璩靜已離職,在百度百科的個人資料亦已經更改,顯示為「百度原副總裁」。 同時,在人物經歷一欄顯示:「202108月—20245月,百度公司副總裁」。璩靜在抖音帳號的自我介紹一欄上,刪去「百度副總裁」。

「影片中有很多不妥、不適之處,令外界對公司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產生誤解,造成嚴重傷害,也在此誠懇道歉。」璩靜表示,在網上發布相關影片前並無事先徵求公司意見,不符合相關流程,也不代表公司立場,特此澄清和道歉。她提到,發布影片的初心是想將工作做好,「但心太急了,方法不當,給大家帶來了不適和困擾,我誠懇接受各種批評」。璩靜稱,會認真改進個人的溝通方式和管理方式,糾正錯誤,更關心同事,在實踐中虛心聽取大家的寶貴建議,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影片内容備受爭議、包括「公關人春節周末沒有假期」等

綜合內媒報道,璩靜的抖音帳號在五一起開始發布短片,分享職場經歷和思考,目前已有99.5萬粉絲,影片言語引發網友爭議,包括「誰掙錢多誰買單」、「公關人春節周末沒有假期」等等,而「百度副總裁稱員工鬧分手提離職我秒批」一詞周二(7日)曾登上了微博熱搜。

璩靜據報第二條視頻題為「300封舉報信撒滿工位」,透露在她空降百度擔任副總裁時,曾遭到下屬妻子的300封舉報信攻擊,目前該短片已不可見。璩靜曾在周一(6日)晚上更新了一條題為「職業女性的遺憾」的視頻,提到曾經忘記大兒子的生日和小兒子上幾年級,並表示並不後悔,因為選擇了做職業女性。

璩靜清空抖音帳號內容、剩道歉影片

事件發生後,據内媒指,周二(7日)中午起璩靜抖音帳號內容顯示無法查看,疑似清空或隱藏,不過,璩靜於周四(9日)早上8時,發布道歉影片,内容就與微信朋友圈相同。

璩靜在抖音宣揚自己的管理哲學,致力「打造霸道女總裁」人設。她透露空降百度時,曾收到下屬妻子三百封舉報信攻擊,她展示自己權力:「我可以讓你在這行業裏頭找不到工作,我只要發一篇小作文,你試試看。」


「員工鬧分手,提辭職我秒批」、「公關人春節周末沒有假期,手機應該全天候開機,隨傳隨到」、「和員工只是僱傭關係,為什麼要考慮員工家庭?」。在香港,上司不願介入員工家庭通常是因為尊重私隱,privacy大於一切,不要予人工作外的壓力。

璩靜事後刪除多段影片及道歉,又稱內容不代表公司立場,但晚上即離職。璩靜短髮、五官標致,典型職業女性。有批評指她影響百度公司形象,甚至讓百度股價下跌,市值蒸發逾一百二十億人民幣,不過她賬號粉絲數量卻急升了。

她記者出身,曾任華為公共及政府事務部副總裁,專責對外傳播和危機溝通。絕不是菜鳥,不必提點她「傳媒能載舟也能覆舟」。更奇特是她在引發爭議的前幾天成立了公司,業務除銷售外還包括文藝創作、文化娛樂經紀人、諮詢策劃服務等。

咦,難道她看罷《新聞女王》,現在正編導自己的真人騷?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第三次世界大戰?

斯洛伐克總理菲喬(Robert Fico)當地時間15日當街遭到槍擊,總理辦公室發表聲明表示,菲喬的傷勢有生命危險(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許多歐洲國家領導人紛紛發聲表達對菲喬遇刺的震驚,不過槍手犯案動機究竟為何,目前官方尚沒有說法。斯洛伐克總統當選人佩萊格里尼在醫院外稱,菲喬可以說話,但是只能說幾句話,還有,他真的、真的很疲倦,情況非常危急。政府周五表示,總理菲喬槍擊案為孤狼式犯案,犯案動機是因為不滿上個月總統大選由菲喬的盟友佩萊格里尼當選總統。 恩 恩怨怨,不得而知。

斯洛伐克總理菲喬被行刺,令人聯想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奧地利大公斐迪南被暗殺事件,會不會同樣地由行刺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日斯洛伐克被視為與匈牙利、塞爾維亞同屬歐洲分裂主義者,它們的政府反對軍援烏克蘭,主張與俄羅斯溝通。斯洛伐克與匈牙利在北約與歐盟內部反對讓烏克蘭加入。匈牙利與斯洛伐克都毗連烏克蘭,受到烏克蘭的威脅與政治壓力,但會否烏克蘭勢力直接主使行刺,卻未必。然而,無論行刺的政治動機如何,必然造成歐洲政治的巨大衝擊。
在政治雙方勢力爭執不下之時,若一方的領導被行刺,會因此打擊政治勢力的平衡,亦可以激發起政治強烈反應,引發衝突。也可能因此例帶來政治衝突中「斬首」行動,從戰場伸延至非戰場的政治去。特別是歐洲頗多極端的納粹主義與宗教主義者,此例一開,本已紛爭嚴重的歐洲政局,將會更為緊張。
現時烏克蘭戰局變化,正是俄軍佔優,烏軍大有可能潰散,北約正爭論怎樣援烏抗俄才有效。若戰場上還是失利,北約與歐盟需要進一步介入烏戰,而在北約與歐盟內部壓制反對者,便會變得關鍵。北約與烏克蘭可以公然炸毀德俄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難道它們不會採取更激烈逼壓的手段來作烏戰最後的戰鬥?這也可以與在歐洲鎮壓反猶太復國主義示威的行動一起,在歐洲引用政治高壓政策,鎮壓、清洗、排除異己。既可行刺斯洛伐克總理,難保匈牙利總理不會受到暗殺威脅,塞爾維亞不會再被用種族戰亂來打擊其與中俄關係?
6月歐洲議會選舉前,相信應會有更多的陰謀陽謀政治操作,因為不單止關係到歐洲議會的政治之爭,更重要的是會決定歐盟其後的對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政策。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會影響歐盟行政部門的重組,歐盟內部由烏戰到反猶太復國主義的重大議題上,在選舉前爭議激烈,選舉後政策的變與不變,將牽動歐洲及世界政治。
目前歐洲政治未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混亂,但烏戰和加薩衝突正打亂歐洲各方政治勢力的平衡。美國、俄羅斯,以及猶太與中東各方都會積極介入歐洲的政治,會否像一次大戰輾轉引發出第三次世界大戰?未必不會,關鍵是大國會怎樣計謀、歐洲各國的取捨,且看演變如何。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讓八卦新聞成為增長知識

  何姓忘年戀夫婦的的故事,在城中持續發酵了好一段日子,一發不可收拾 。話說76歲何伯與40多歲的內地女子相識一個月閃婚。 何伯透露,本來想給太太100萬元做生意,惟到銀行提款時,發現小女兒從聯名戶口提走450萬元。 何伯結婚出手闊綽,送給太太超過兩克拉價值逾13萬元的鑽戒,價值10.3萬元的名錶作為結婚禮物,其擁巨款積蓄住公屋引發爭議,有可能違反公屋「富戶政策」。事件如麵團超乎預期地膨脹,隨即連焗爐也爆破,弄得四處一塌糊塗。

  我有關注這樁八卦新聞,因為只要恆常接觸社交網絡,根本躲也躲不了;加上當事人除了控訴,也像為大眾提供免費娛樂。當然在男主角眼中,那不是娛樂,是真愛。

  我有一個自學模式,就是因應日常接觸的東西作聯想,再翻查有關資料,藉此了解自己不懂又好奇的世事。以何姓夫婦事件為例,若人們只以八卦心態去看,永遠只是一個只供消閒卻沒有營養的行為;相反因看過報道,再想想有哪些值得進一步翻查的事情,如銀行聯名戶口設立原意、定存一般提款手續、賬戶持有人出現紛爭後訴諸法律的案例,那就不單可增加常識,也能在花花世界中為自己安排學習的方向。

  有關何生何太的婚姻,消息在網絡蜂擁而出。嚴格而言,這件事至少包含倫理、財務安排和法律等元素。「何伯」作為高齡但神智清醒的喪偶長者,是否也該有婚戀和運用個人財產的自由? 按上述的學習方法推演,這一事件或可以成為教材,除了娛樂八卦,還有研究價值。如大學心理系可利用訪問視頻分析微表情跟心理狀態的關係;社工學系可藉真實個案探討新來港人士婚姻對社會的影響;工商管理學系不妨就追訪二人的電視節目,分析媒體宣傳和營銷手法;連哲學系也可因此思考何謂真愛。由此可見,茶餘飯後的話題除了八卦之際的眉飛色舞,還有無限空間和方法提升其存在價值。若嚴肅認真地看待,從中汲取的知識肯定比何太得到的名錶、包包和龍鳳鈪更寶貴。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學海無涯,涵蓋日常,只在乎能否善用一切可以跳進大海探索的機會。享受暢游的樂趣,還是永遠留守岸邊吵吵鬧鬧,虛度一生,那就是個人的選擇了。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拒絕「躺平」

吉祥臥佛

  我是一個俗世人,但也算與佛有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開始學佛,繼而參加皈依法會;甚至想過短期出家。想當年年輕的大表哥,雖然對佛教沒有太大認識,卻作出短期出家的決定,他表示只是出於好奇。那時是從報章獲悉資訊,知道七天的法會予俗家子弟申請,最重要是費用全免。那時他已出來社會工作,但生活清貧,對於一個免費的住宿機會,就覺是去旅行似的。現在想來,那就是一份因緣。

  據他所說:短期出家的形式與僧人的長久出家沒有太大分別,只是後者在心態上,不再眷戀紅塵俗世。短期出家每天早上晨曦未現便起床誦經,天亮後再吃早飯。接着便是聽經學法,中午前再吃午飯,下午便參與一些打坐或協助清潔打掃。正式僧人是「過午不食」,短期出家者稍為寬鬆,晚上能再吃一些麥片充飢。七天的出家生活,無憂無慮,精神滿足。

  我覺得,學佛就是學做人。那麼在現代社會,到底應該如何過活?禪宗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簡單故事,一位年輕行者學法,問老和尚:「如何才能得道?」老和尚答:「砍柴、挑水。」柴與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就要親力親為,解決自己日常生活的問題。出家人看似平日只是誦經學法,但亦是忙得不可開交,每事都要盡力而為。有些人以為佛教主張消極厭世,卻不知佛教倡導積極正信。

  出家人注重修行,「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卧如弓」。行立坐臥四威儀是指佛門日常舉止所應遵循的儀則,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七.舍利目連因緣品》。 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住、坐、臥四者,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此四威儀,正是行者日常舉止所應遵循的儀則。「威」以德顯,由嚴持戒行,眾德威嚴,有威可畏,故非強橫勢力之威。「儀」以行表,由動靜合宜,舉止安詳,故有儀可敬,非虛偽詐現之儀。具足威儀,謹慎莊重,自然令人望之生敬,渴仰欽羨,故以威儀細行,即能化導眾生,令入佛道。

四威儀
行如風
        修道之人,舉止動步,安詳徐行,猶如清風徐拂。行進時,兩眼平視,不左窺右瞄,不向外攀緣;移步時,勿踏蟲蟻,勿倉倉惶惶,或令鞋履拖拉出聲;當收攝身心,舉止動步,心存正念,一切時中,定慧等持,如法而行。
立如松
        站立之時,頭頸不偏不倚,身軀挺直,安穩而立,猶如蒼松,不可輕率、歪斜或抖動;當心存正念,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讚嘆經法,繫心在道,思惟經義,如法而立。
坐如鐘
        跏趺宴坐時,應攝心專注,身心安穩不動,猶如大鐘。古德云:「身要放鬆,不得隨便;心要專注,不得緊張。」切勿前傾、後仰或左右歪斜;當端肅威儀,息緣絕慮,觀照自心,諦觀實相,如法而坐。
臥如弓
        修道之人,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若睡眠時,當右脅而臥,以右手曲肱為枕,左手平舒於腿,雙腿微弓,兩足相疊,名為吉祥臥,亦名獅子臥法。右脅而臥,於諸臥姿中,最為有益,能令身得安穩,心不動亂。律云:「仰臥,是修羅臥;覆臥,是餓鬼臥;左脅臥,是貪慾人臥。」是故修道人不仰臥、不覆臥、不左脅臥,應右脅而臥,保持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臥。
        具足威儀,身端行正,非僅限於佛門之行者,而是人人應具備之禮儀。我國素稱「禮義之邦」,即是由於尊崇禮義、注重威儀之故。古德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佛陀時常教誡弟子,形儀必須端嚴肅整,內檢其心,外束其身,無論動靜舉止,皆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古德言:「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行住坐臥具足威儀,不僅身心得以寂靜,亦可感化眾生,如舍利弗見馬勝比丘威儀庠序,因而深生恭敬、歡喜,歸信佛法?。為佛弟子,於舉止言談、行住坐臥,若能具足威儀細行,以此身體力行,不僅能表顯個人風範,更是落實佛法自利利他的實際教化。
        現代人當然不容易長期「卧如弓」,但是個人修煉仍有需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工作,從容面對生活上任何困難,樂觀面對不如意之事。趁着佛誕假期,就讓我們拒絕「躺平」。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權力愈大 責任愈大 自由愈小

1962年出版的《蜘蛛俠》漫畫系列中有一句旁白「能力愈大,責任愈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後人把這句話跟蜘蛛俠的班叔叔(Uncle Ben)與梅嬸嬸(Aunt May)等角色畫上等號,讓其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就連周星馳的《功夫》也有向這一句話致敬。當然,此話裏面所蘊含的奧義,其實一點都不新穎。無論是西方中古世紀便興起的貴族義務(noblesse oblige)一說,還是《岳陽樓記》的「居廟堂至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皆反映了人類自古以來對力量與責任、對強者與強者義務等之掛鈎研判。

然而今天我想討論的,是「權力」。「權力」與「能力」兩者的英語直譯,若不深究的話,皆為「power」,甚至前者可被視為後者的一種。然而從具體概念層面來說,「權力」卻是與「能力」有着截然不同的區別。
一個只有一個人(或具備靈性的個體)、沒有社會或組織、沒有結構的枷鎖或體制的約定俗成世界,裏面並不存有權力,只有能力。這個「孤單的人」也許具備跑步、爬山、游泳的能力,但由於根本沒有任何其他人與其同時存在,根本無從談起「權力」。權力同時需要主體(subject)及客體(object),否則並沒可能存在。
依我所見,權力必然與結構、體制、組織有所關聯,本身就是一個徹底的社會建構,依附在人與人反覆互動的約定俗成中。人類先天擁有一定的能力,但若沒有「其他人」的話,則無法把自身的能力轉化成權力。能力讓我們駕馭大自然裏面其他的萬物,但卻不能孵化出權力。反之,即使是在封建社會中擁有權傾朝野或在資本社會中隻手遮天權力的人,卻總有些能力是永遠都得不到──比方說,長生不老,又或是出眾的天然美貌。因此,權力不等於能力。
今天本博文要論證的是:權力愈大,責任愈大。然而責任愈大,自由愈小。責任、自由、良知三者之間,只能取其二。

Ι、權力愈大 責任愈大
希臘傳說中有一位小官名為達摩克利斯(Damocles),為了博取其伺候的君主狄奧尼修斯二世(Dionysius II of Syracuse)歡心,不斷讚揚他的權力與威望,對其奉承阿諛,更表示其舉世無雙的權力與地位反映出其獲上天眷顧。於是君主提出與小官互換身份一天,讓小官樂得不可開交。然而坐上了君主之位的小官抬頭一看,乍然發現頭上懸着一根以馬鬃懸掛着的利劍。狄奧尼修斯隨即坦言,即使其家財萬貫、享盡榮華富貴,卻要時時刻刻提防有意陷害與殺死他的小人與權臣──正如《詩經.小雅》中所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見證廬山真面目後的小官,連忙把位騰出,還給君主,並表明再也不羨慕看似享盡天下美酒美人的君主。
此故事所揭示的真知灼見有二:

一,在任何權力架構裏面,愈往上爬,隨即而來的壓力與風險也會愈多。極致的權力,會招來極致的嫉妒、攻擊、抹黑。金字塔裏面的位置愈高則愈罕有,直至只剩下站在最尖端的一人。然而此一位置正是最為風高浪急,並沒有任何遮掩或樹蔭,正所謂「高處不勝寒」。

二,即使離塔尖還有一段距離,在「刷塔」的過程中,我們所迎來的責任只會愈來愈多,並不會因格局的擴大、層次的提升而出現可徹底放下的可能性;愈要往上擠,便愈要懂得接受並承擔責任。
第二點箇中緣由又是什麼?我認為有三:

一,從一個抽象角度出發,架構中人與人間的互動往往是按照一種交易模式所進行的;也就是說,參與方愈能找到透過「差價」(arbitrage)與按照自身「比較性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去生產出別人想要的東西;交易愈頻密,其仕途也必然更順利。然而能促進「越級挑戰」的交易,必然會有其後遺症與平凡人不願意接受的代價,因而所產生的人情債也自然更多。這一點,不只能套用在大型的官僚體制或商界職場,也能應用在社交圈子與知識金字塔之中。能力愈大,你所曾經作出的付出及犧牲也愈多。
二,體制內的人,權力愈大,要兼顧的範疇、要負責的程度、要平衡的利益,也必然愈多。從量角度出發,所需操作數量也愈多。從質的角度出發,權力愈大,箇中所牽涉的運算複雜性也更甚。無論是操作數量還是運算複雜性,都並非線性上升。正因如此,在大型的政治官僚體制內要從基層晉升至中層,需要的可能是某一兩方面相對出色的表現,又或是運氣與時間的有機結合。然而要在中層突破至能管轄一方的中高層,甚至更甚,需要的則是包括與上司經營關係、與下屬及基層維持熱度、與同僚保持融和,同時也要在技能、人品、工作效率以及運氣上出類拔萃。然而在擔當領導職務以後,便必定會遭受「問責」:受他人所問,去背負起他人所添上的責任。這既是官僚架構中「選賢與能」及得以持之以恒的良性優勢,卻也是其鼓勵「內捲」與「鑽營」的惡性弊端。在較大型而缺乏創新突破的企業中,前線經理往往把決定權「拋給」更高層的管理人士,餘此類推,又稱為「往上踢皮球」(upward delegation)。至於在較小型而缺乏組織紀律的公司中,由於缺乏人手,所謂的「領導」也得身兼數職,忙得不可開交。

三,即使是相對鬆散的「結構」──比如說,世界各國之間的博弈與談判──也會有其必然的潛規則與期望約束。能力愈大者表面上能賺取的好處更多,然而其一舉一動也更會為周邊之人所關注,並對其投射自身的期盼。舉個具體例子:美元霸權建基於其作為世界上流通量最大的貨幣,也是各國上至政府、下至人民的避險首選。即使近年來的貨幣武器化讓部分國家對美元有所卻步,也加速了貨幣多極化的趨勢;然而截至2023年,美元依然佔全球央行後備儲蓄接近六成。這無疑為美國政府帶來龐大的「權力」,能以凍結美元計算作威脅,面對地緣政治升溫與環球股市風險增加中則可因「避險」性質而有所緩衝,甚至進賬。美國的進口可以充裕的自身貨幣結算,因而完全避免了因貨幣兌換動盪所致的通脹風險。
然而美國也要因此而付上昂貴代價,又稱為exorbitant privilege。美國不能隨便把貨幣貶值,否則在美債作為絕大多數國家避險投資工具的前提下,對全世界經濟的衝擊不堪設想,更會徹底動搖美國的金融地位。同時,美國過去數十年受益於強勢的美元,養成獨有的「消費至上」文化與習慣,讓其國民非常依賴相對便宜的外來商品,也間接令本土生產商出現因價格過高而被淘汰的情況,造就了2016年前總統特朗普崛起背後的大批「失業藍領」。這一現象,在我曾推薦由Matthew KleinMichael Pettis合著的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據聞對美國總統拜登外交政策起了關鍵作用)一書中有詳細說明。作為所謂的「武林盟主」,美國要背起的「責任」也是異常巨大的。當然,諷刺的是美國動用自身位置所賦予的權力,嘗試發動金融戰去實踐自身的地緣政治目的,最終卻是最有可能令其盟主地位動搖的敗筆。
Ⅱ、責任愈大 自由愈小
為何小孩子永遠都想快點長大,然而長大後方會發現自己最快樂之時,正是童年時期?有的說,這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的心理效應。我們再也觸碰不到的東西永遠比眼前的來得更為美好。也有的說,這是因為孩子們天真爛漫,並沒有受世俗眼光所污染,仍能保持自我,潔身自愛。然而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們的「責任」遠比成年人來得為小。即使面對高壓測驗與填鴨式教育,孩子們頂多只面對父母的「期待」與老師的「敦促」,又或是朋輩的嘲諷與審視,卻並不會為他們考試成績背上唯一的「主體責任」。反之,從校園畢業後,我們方會發現,原來再也不會有人為自己「背書」,再也沒有清晰而相對可見的前進方向,能供我們循規蹈矩地「往前走」。進入庸俗的職場後,我們開始嚮往曾經的簡樸與單純,緬懷那一去不往返的自由,想起在校園上曾傳唱的《橄欖樹》與《青春舞曲》。
Netflix
《王冠》系列第一季第四集裏面有一幕,劇中甫上任的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跟她的祖母瑪麗王后(Mary of Teck)對話。英女皇表示,「作為一國君主,焉能袖手旁觀?」瑪麗則緩緩的說,「這是必須的。」她解釋,「什麼都不做,正正是最難的。」(To do nothing is the hardest job of all.)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而作為君主立憲制裏一員的英女皇,也必須接受制度對皇室的約束與期許,保持政治中立,不捲入政治紛爭、不能表明立場,更不能受感情或一時衝動所唆擺,而破壞皇室在團結英國國民的形象或重要性。姑勿論我們對英國殖民主義或大英帝國的評價,英女皇的處事作風正彰顯了責任與自由度成反比的現象。
責任愈大,外界的關注也會多,能犯錯或及後修正的空間與機會也愈小。同時,責任需要決策、判斷、堅持執行的毅力,箇中對精神與時間的消耗,也甚為關鍵。每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難題與考驗背後,都是對我們自由的剝削。兼顧與平衡是表面,底面卻是一種苛刻的要求,需要我們作出取捨、敢於「做醜人」,更必須把持自身,確保我們不受私人利益或情緒所困。無論是鎂光燈前的天王巨星,還是在政治沙場中縱橫沙場數十年的「資深廉頗」,都有其不可告人的身不由己。
這正是人類作為群體性生物的一個必然結果:我們在構建秩序、建立超穩定結構去應對變化萬千的同時,也需要在秩序頂層與結構基礎上堅持不變的守門人。正是這一點,讓他們肩負起千斤重的義務。
然而自由又為何物?有的說,自由是一種能力:「能夠」到處去旅遊、「能夠」在人身安全不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生活、「能夠」活出自我……柏林(Isaiah Berlin)曾提出「自由的兩種概念」,包括「消極」(negative)與「積極」(positive)兩說,至今仍為政哲入門的必修課。前者指的乃「免於外來因素干涉」的狀態,後者則是「能主導自己,活出自我」的狀態。權力愈大,看似能讓當權者獲得更多的「消極」自由,無所懼怕地動用資源。然而實際上外界持份者與社會大眾的關注,卻會把資源的動用與目的巨細無遺地揭露出來,對當權者施予無形壓力,變相令其實際應用(exercise)自由的窗口收窄。同時,責任愈大,便愈難在公開場合說真心話而不是違心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他人想自己做的事,在公共空間中追隨及實踐真正的自我。這對得權者「積極」自由絕對構成消極而負面的影響。
Ш、責任自由良知三選二
此時此刻,博友也許會提出反駁:綜觀古今,有不少歷史上惡名昭彰的壞人,並沒有按着重大的責任「辦好本分」,更反而利用自身權力為所欲為。從斯大林到波布,從墨索里尼到佛朗哥,不少政治強人以集體利益為名,肆無忌憚地把自身國家變成受極權支配的機械,把國民視為工具,把敵對人口視為螞蟻踐踏。他們雖責任重大,卻似乎並沒有受責任所困,依然「自由」行事,把是非顛倒。
理論上,責任重大者當然可以選擇放縱自我,僭越道德規矩,為所欲為。實際上,人類漫長歷史中不缺這種自私自利的濫權弄權者,輕則令社會不得安寧、重則生靈塗炭。在身負重任之際罔顧義務與約束、為了一己自由與私慾而行事,這只會令我們與良知背道而馳。既要無邊無際的自由,又要符合一切責任的話,看來良知只能被擱下一邊。反之,既要滿足一切責任,並活出良知,則需要我們放棄絕對自由,接受應有的自我或他人所施加的約束。最後,既要保存良知,又要活得絕對自由,我們則必須選擇遠離權力,從而方能逃離堆積如山的責任。
當然我們也得反問:與良知有所根本牴觸的行為,又能否稱得上為真正自由?
蘇格蘭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曾表示,假若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成立,一切因果皆是偶然而並無規則的,那我們的一舉一動也變相跟我們的取向、態度、理由與思想毫無關係。在這情況下,我們一切行為皆不為我們所控,只會淪為「偶然」的機械人。這種「自由」就好比量子力學中的隨機漫步,為我們帶來隨機性的自由,卻也因而是毫無意義的自由。同樣道理,我們理論上有「自由」去進行有違道德常理的行為,然而傷天害理或違反人類基本倫理的「自由」,又有何價值?
責任、絕對自由、良知,也許以上3點根本沒有什麼衝突或牴觸,因為真正的自由,正是我們通過人類應有的創意、自主、思考,去發掘自我,在實踐屬於我們自己責任的過程中,尋找並活出真正的良知。但在探索的路上,權力的誘惑是必然的。如何不受「往上爬」的心態荼毒與蠶食,依然是人生一大難題。

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點解要做嘢?

《擊壤歌》 夏商民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大家都聽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句話,但不一定知道這句話來自夏商民歌時期的一首民歌,名叫《擊壤歌》。
  什麼是擊壤?它是一種古時的投擲遊戲,玩家將一塊木板放在遠處,然後用另一塊木板扔過去打它,擊中者為勝。《擊壤歌》則講述堯帝時期,有老人在路邊玩擊壤,旁人見他有閒情玩樂,讚嘆天下和平實乃堯帝行德政之果,但老人聽了不以為然,唱道了《擊壤歌》。老人的意思是,他每天早出晚歸辛勞工作,自己鑿井才有水喝,自己耕種才可以飽腹,一切日常自給自足,付出了一天的勞動才換來空暇玩樂,實在不明白這跟堯帝有什麼關係。
  因為這個典故,後人以「擊壤」比作太平盛世,而唱《擊壤歌》的老人,也被視為蒙受堯帝恩澤而不自知的純樸又無知的百姓。老人的無知,在於他不知道之所以可以自給自足,源於堯帝行德政以至天下太平,同時,他也無知於不理解自己工作的目的。
  老人的勞動實踐與想法,跟現代都市人沒有兩樣。老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辛勞,為的是溫飽,而勉強說他要追求之目的,也就是換來閒情。這樣的想法沒有錯,只是以「辛勞換閒情」的矛盾本質,太容易叫人迷失於勞動。
  在此,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提醒。亞里士多德認為,工作是追求幸福的一種運動,也就是將自己的「潛在」(dynamis)轉化成「現實」(energeia)的過程,而這樣的轉化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做「更善的選擇」。

        我們應該追求什麼?不是追求某種外在的東西,而是將自己本性或特質發揮出來。
        他寫了一本很重要的倫理學著作,就是《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那是紀念他早逝的兒子尼各馬科命名。另一本則是《優德勉倫理學》(Eudemian Ethics)。由於前者比後者完整得多,所以我們主要是從《尼各馬科倫理學》,理解阿里士多德的倫理觀是怎樣的。
「你追求咩快樂先!」

        亞里士多德有一個重要概念是 ‘Eudaimonia’ ,但該如何譯?「快樂」還是「福祉」?一般認為較好的譯法是「人的自我發展」(human flourishing)。無論如何,亞里士多德的 ‘Eudaimonia’和快樂主義的「快樂」很不同。
        亞里士多德怎樣看快樂?他不會說感官快樂不重要,也不會叫我們不要追求身體的快樂,不要避免身體的痛苦——但他不承認只有求樂避苦才重要。很簡單,你行山或者踢波腳軟身痛,但你仍感到「快樂」。你的快樂一定不只是身體的愉悅,而是一種從該活動得到的滿足感。這麼的話,你不可能從行山得到踢波的快樂。你要行山的快樂,就要行山。人有不同的活動,所以快樂會是多元的。也因此,快樂主義者說的「追求快樂、避免痛苦」實在太簡化了。
        亞里士多德也可算是客觀論的朋友,他認為快樂有客觀的標準,不是「我」說了算的。他認為我們應先找出人的功能(ergon)。每樣事物都有其目的或者行為,善在於其目的之達成。每事物都有其目的(telos),將其目的和特質發揮出來,就是一種好。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蘇格拉底甚至說活著就是靈魂的目的/功能。但要活得好,則要一些德性,而正義正是其中一樣重要的。所以,不正義的人是不會活得好的。
  老人自給自足的勞動,或許有善於自己,但若然他能夠明白工作的本質,以工作來創造更多的善,正如堯帝的工作,就是創造了一個善的世界,讓百姓好好生活,那麼,工作就不只是勞動。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迷失於無休止的忙碌,不妨想一想:你的工作,有善於誰?你的工作,又可以怎樣讓你做出「更善的選擇」呢?

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台北新印象

疫情前,在公在私,台灣是其中一個探訪熱點。

落地台北桃園機場,旅客出機場前有獎抽,可獲得「遊台灣金福氣」獎,拿到價值5000元新台幣的悠遊卡,可用於公共交通,亦可去24小時營業便利店、百貨公司等消費,沾上福氣的,喜出望外,目測所見,中獎人數不少。

久違了的台北,第一個印象,始於馬路。

路上見到如蜂群一樣的Scooter,轉燈時在對頭路呼嘯而過,試過轉燈前仍未見到最後一輛。
另一方面,為什麼我能看得如此仔細?因為在我這邊的馬路,堵塞得長時間全線停駛。
交通的印象是這樣,問當地朋友,他說受疫情影響。大家習慣了社交距離、個人空間,公共車輛使用率降低,人人自行駕駛。
第二個原因,台北可以直接叫Uber了。一度被消失的網上預約,因為對當地計程車生意傷害太大;重回台北,亦是因為利益──傾掂數,遺下只有那些年紀大無法轉型的司機,繼續被剝削。計程車大多加入網上電召預約,唯獨機場接送是大生意,只能送,不能接。Uber司機亦要考的士牌。
台北街上人多,沒有一小時生活圈,只有本地消費。夜市、夜生活,此起彼落。除了廉美,還有一貫台灣人的熱情、健談好客。
找了個下午在大安區遊走,它是台北市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其中包括台灣大學週邊美食,該區更有永康商圈、公館夜市和臨江街夜市,是大啖美食的好去處,還有大安森林公園非常適合踏青野餐散步,是許多國內外觀光客最愛旅遊景點之一;台灣的文具也很多,不單進口,還有不少本地生產,能充實地自給自足,務實而靈活的生活態度可見一斑。在寧靜的住宅區,仍留有日治建築風;走着,順道吃着,感受濃濃樹蔭透過來的歷史氣息,彷彿去了日本。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九龍城寨》有火

《九龍城寨之圍城》有火,超暴力也超夢幻。每分鐘是強烈的爆炸;但在黑幫浴血刀光劍影間,是頑強的生命力,新生代拚命接棒有傳承!風雲變但情義不變,個人選擇不詳談戲中情節或電影帶出的寓意,大前提是認同這部電影從劇情鋪排、人物描寫到故事進程都交足功課,各位演員都演得恰如其分,例如林峯從影廿年,終有部令人刮目相看之作;伍允龍一直在行內浮沉,今次有導演識得用佢;劉俊謙的俊朗在戲中表露無遺;連古天樂都能演出一份令人景仰的魅力,足與洪金寶的霸氣抗衡。這都是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悅目之處。

香港回歸前夕,城寨三不管九反之地,卻另有屠狗輩的仗義溫情。這兒是避難所,甚至是你不想離開的安穩小天堂。這個亂七八糟的城堡,偏偏天天被挾迫拆遷,總是不安。「離不開,留不低」,海報口號正中這曖昧要命的身份危機,這不就是香港在文學研究中City of Disappearance的永恒弔詭?
看林峯──艱苦偷渡來港,匍匐求活命,誓死不入黑社會。第一次見林峯眼神凌厲閃着火。
看古天樂──大佬「龍捲風」,有氣也有戲,對手洪金寶是大奸的黑道,任賢齊矢志報仇雪恨,正邪造型各自精采,漫畫風再加誇張的武打更吸睛(心靈弱的觀眾會遮着雙眼)。連郭富城也來客串──古天樂為他剃鬚。寨城迷宮裏盡是違例建築、無牌行醫牙醫跌打。
看劉俊謙──城寨四少,林峯、劉俊謙、胡子彤(十二少)和張文傑(四仔)是過命之交,「兄弟情」跟《英雄本色》一脈相承沒什麼稀奇。但四仔的萬能軍醫愛看鹹片尋找失蹤女友、十二少廟街心口勇字,也就更突顯劉俊謙笑得甜、帥、新鮮。
看麥國強打造一個steampunk圍城──我敢說這是香港所有城寨為題的戲最巔峰淋漓的傳奇。
看那半支「綠寶」、糾纏不清的電線水管,看五歲魚蛋妹的純潔可愛,看廟宇與神功戲、飛機的大肚皮在頭頂擦過,看那片尾都不放過城寨點滴日常。導演鄭保瑞將黑色暴力美學注入了城寨,創造了一個讓人依戀與珍惜、熱血、打不死的迷離國度。電影肯定現象級,橫空替港片殺出血路。
睇完由鄭保瑞執導的《九龍城寨》,感覺幾好睇,無冷場,而且十分緊凑。
首先是來自那個逼真而細膩的場景,它已成為戲中一位「重要演員」。只要角色步入城寨,上面縱橫交錯的電線及水喉,地上的污水及濕透的質感,都令你看出一份不安,會替林峯要睡簷蓬樓梯底而肉緊。而且場景之大,攝影師的鏡頭運用,就如在一個實景下任意拍攝一樣,不用怕穿崩怕漏洞,要上樓就上樓,要轉角便轉角,有如在一個切切實實的城寨行走。加上不少從林峯背後拍出的視角,像跟他同步感受這個溫床之地。這種畫面,在大銀幕下感到有壓迫感。
其次是聲效,香港太耐冇睇過一部有頭打到尾的動作片,拳拳到肉的除了畫面,還要具聽覺的衝擊,戲中打到爆牆、骨折的聲音,都是一種痛感的呈現,能夠大大聲轟入雙耳,是更加投入的加分位,就算是看不見的畫面,當龍捲風死守舖內,隱約聽到被斬的聲效,都是一下一下的刺痛直轟耳根,令那場戲更為悲壯。
最後一點就是觀眾的情緒,全場百幾人為斷指一幕慘叫,為反勝一拳歡呼,都是全場同呼同吸,大快人心,那份情緒豐富了觀感,亦提升了對部戲的喜愛度,現場欣賞時才可給予的感受。
 

以訟卦分析布林肯訪華

  美國高官近日連番出訪中國。先是財長耶倫於4月4日訪問中國6天,繼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4月24日訪問中國3天,開啟他10個月來第二次對華訪問。但這些訪問,不代表美國對中國友好,友好的訪問是出於誠心,可對應《易經》的中孚卦,「中孚」意思是「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其九二爻辭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喻誠信必須發自內心,才能相互感應。但如今中美爭霸,雙方正在博弈,美國高官來華是不懷好意,這應該是《易經》的訟卦。卦序上已說明訟卦因何而來,未來又如何。訟卦的上一卦是需卦,《序卦》說:「需者飲食之道也」,需者,飲食之道也,古人「飲食」,就是今天的資源或經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且看耶倫訪華,重點是針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和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認為這些問題對美國生產商構成威脅。而中國的回應,則是當前產能供不應求,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可見中美之間存在經濟矛盾,若雙方談不攏,便要進入下一卦即師卦,這是個戰爭卦,中美要開戰了。
  至於布林肯訪華,訪前已通過《華爾街日報》放風,美國擬將中國的銀行排除在全球金融系統之外,禁止其以美元進行結算業務。也就是說,美國正計劃將中國踢出全球資金結算系統SWIFT。SWIFT是全球各銀行之間的通訊、匯率換算和資金支付的平台。
  此說應是恫嚇。若美國真的這樣做,受影響的豈止中國,而是全球,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難怪金融界人士形容美國此舉是「金融核彈」。但從反面看,也說明美國對其經濟憂慮重重。而事實上,訟卦是上乾下坎,即上剛下險,而坎卦又象徵憂心,因此上卦乾是中國,下卦坎是美國。互相訴訟、爭辯、爭吵,能夠合理解決衝突則吉,否則先吉後凶。凡事謙讓為上策,退一步海闊天空。

  訟卦的錯卦是明夷卦,地火明夷,不經患難不成才,太陽跑到地下,表示美國亂搞,會令全世界暗無天日,能夠堅守正義,則光明終能重臨。若衝突早已發生,就應順其自然,盡量爭取好的結果,就算結果未如理想,也不要因此蓄下怨氣,為以後衝突埋下伏筆。訟卦的交互卦是家人卦,好的家人卦是「家和萬事興」,看看中國在布林肯訪華後的外交聲明,提到「兩國應該做夥伴,而不是當對手」,雙方應該「以和為貴、以穩為重」等,顯然想「家和萬事興」,但前題是彼此要和諧才能安樂。而家人卦的壞處是「家衰口不停」,這正是美國所走之路。
  如今美國極想在科技和軍事技術上壓制中國,並且聯合全球盟友對抗,就在布林肯訪華前,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法案,包括為台灣提供軍事融資。中國相信也看出美國居心叵測,難怪布林肯訪華第一站抵達上海時,安排他入住的房間位置剛好能從窗戶看見「淄博艦」。淄博艦是導彈驅逐艦,可利用反隱形雷達捕捉隱形戰機,或可視之為對美國的變相警告。
  不過現時美國自身難保,大學校園的反猶太示威不斷升級,令美國政府十分尷尬。全球猶太人1570萬,以色列佔了720萬,美國則佔了630萬,以美國人口3.3億計不到3%,但美國聯邦政府要職,竟有40%是猶太人,十分誇張。如今美國各個領域都遍布猶太勢力,包括前總統的女婿是猶太地產商。
  無論如何,訟卦的最壞結局,是雙方開戰。這在訟卦的上九爻說得很清楚:「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鞶帶即官帶,賞賜官帶有如打勝仗,但「終朝三褫之」,即一個早上已連降三級,得不償失,等於說中美開戰,是兩敗俱傷,最後雖然獲勝,並因此而得到許多好處,然而也因此敗德。這種好處是無法持久的,接下來會失去的恐怕會比目前所得到的還要多;希望預測不會發生。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左手的文學

歌德名言:「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

  西方研究漢學的人認為古代中國是個詩國。因為舊時中國讀書人差不多都會寫幾句詩。即使算不上真正的讀書人,一般識文斷字者也基本上能謅幾句詩。俗語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亦會謅」。這「謅」既含着貶義,也有一種移花接木附庸風雅和瞎編亂造的「作」和「裝」的快感在。別小看這「謅」,它要有些底子的;能謅詩,必須讀過不少詩,有了積累才能拼接或借景抒情。

  詩是古時讀書人的看家本領。因為中國文人的祖師爺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讀書人若不讀詩,幾乎快被看成了大逆不道。孔子將《詩經》作為培養弟子的啟蒙教材。他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簡直成了人生的百科全書。其實,西方也崇尚詩,如古希臘唬人的學問都以「詩」命名,荷馬史詩、悲喜劇曰詩劇,而研究文藝、歷史和美學的人文之學曰「詩學」。──詩有那麼重要嗎?它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其實沒有關係。不愛文學的人無虞生存,但他們的生命中或許會缺少一抹亮色。古人的「詩」其實乃我們今天廣義的文學之謂。古時寫詩是讀書人的底色,下自孔乙己上至皇帝,乃至所有的政府高官和一般文員都能謅詩──你可別小瞧這本事,這是中華文明的人文資源及修養優勢。熟悉西方中古史的博友大概知道,在漫長一千年的中世紀時光裏,歐洲有很多王公貴族、騎士官紳甚至國王都是文盲呢,遑論寫詩。這樣一比,就知道為什麼老外會甘願承認我們是「詩國」了。

  但是詩不能推動科技也不能拉高GDP,我們古代太看重詩而輕視數理化和科技。「一首詩嚇不走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這一點,魯迅看得最明白。但是炮我們需要,詩有時候也必不可少。炮與詩並存不矛盾。

  詩的國度培養詩的情懷。童年,人們大多都有文學夢,或多或少喜歡聽故事、讀詩或閱讀畫書畫報。有的人把這習慣保持了一輩子。

  認識一位尚議員,他曾經在內地高校講授歐美文學,後來研究文化人類學。雖然跨了界,但如瞽者不忘視,聾者不忘聽,在研究枯燥的考古、進化、闡釋學符號學之餘思緒會偷偷開小差,蹓躂到舊田園戀棧一刻換換腦子歇歇腳。文學成了他的自留田。

  首先應該有了人,才能有文學。但文學卻使人類學和人類社會變得溫馨、濕潤,有人情味。人類學求實,文學造夢。文學幾乎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但它給世界帶來光明。

  這些年來,好友Joe兩條腿走路,也用兩隻手寫作。右手寫理論文章、翻譯高頭講章搞小眾理論。左手則不能忘情文學,漫遊世界的同時寫下心得跟我們交流。歌德曾曰「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樹長青」。我覺得這句話很貼切,這裏的生命之樹是文學。所以,他的左手亦能寫我的心聲。歷史上左手創造乾坤的有的是,他不能創造大活計兒,用心栽培一朵小花奉到我們面前,繼而感到欣慰。

  古語曰集腋成裘。這些年我看到了不同的風景,也比較了不同的世界,有了不同的思考。感謝blogspot給了我寫出網誌,跟博友們共同分享、討論了砥礪的機會。

  說到左手,我這裏有個小貼士。記得當年查過,美國著名高校有各種各樣的獎學金。印象中有個左撇子獎學金,金額不菲。估計是左撇子校友所捐專門贊助左手的。但這種偏門獎卻幾乎少為人注意和申請,多年冷落無人問津導致了它的基金數越來越大成了肥額進而變成了孤額。我勸大家把目光放寬,多瀏覽看世界,找到人生亮點,你就贏。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百鳥啁啾的。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人生如騎車

  早上起來,泡了一杯茶,偶然看到茶包的線籤背面上寫着一句英文箴言:「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下款是愛因斯坦。翻譯成中文是,人生就像騎自行車,為了保持平衡你要不斷前進。在腦中,瞬間想起了那幅著名的照片,騎着自行車,笑容滿面的愛因斯坦。

  做了一下考據,這句話的確是愛因斯坦說的,不過並不是口頭表述,而是出自於一九三○年二月五日,他寫給兒子的信件,原文是德文的。茶包上的那句翻譯,是流傳最為廣泛的翻譯,意思大體上也差不多。

  將人生比喻為騎車,並不是愛因斯坦首創,但是愛因斯坦這句話,絕對是影響力最大的,畢竟是由世界頂級物理學家闡述。這句話的意思,如果參考以前歷史上類似的比喻,可以看出,主要想表達的是,人生有顛簸,有崎嶇,有上坡,有下坡,但是不管怎麼樣的狀況,你都要保持向前進。

  人們常說,家書最為真切,這句箴言是作為父親給兒子的殷切忠告。的確,人生的道路上,哪有那麼多的一帆風順,更多的是困難壓力挑戰。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稱心如意,也會遇到很多喜歡的人和事。不過,遇到不順利的處境,不太喜歡的人和事,恐怕概率也很大。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怎麼辦,恐怕該前進的,還要繼續前進。那些不太愉快的經歷,不妨漸漸拋諸腦後,學會淡忘,學會放下,甚至學會反思與總結,才能保持人生的平衡。如果一直執著不放,其實就是一種無謂的精神內耗。有時候,你會發現,只有人生前進了,才能保持好人生的平衡。前進了,發展了,很多問題反倒不是問題了,人生的境遇也逐漸變好了。

  讀了這句箴言,再看看黑白照片上笑容滿面,騎着自行車的愛因斯坦,或許會有新的感受。愛因斯坦騎自行車,不僅是騎車休閒本身,或是一張經典的照片,它的背後是一句箴言,是父親給兒子的忠告。或許此刻,你會覺得,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就算是世界最有名的科學家,也有這樣那樣的顛簸和順逆,如果結合愛因斯坦的一生,從瑞士專利局的小技術員,到世界頂級科學家的人生經歷,或許這句父親給兒子的箴言,會更加有啟示。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仙樂飄飄處處聞》

  《仙樂飄飄處處聞 (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1965年的美國電影,改編自同名音樂劇。 電影放映當年我讀小學,跟音樂老師羅Sir,第一次到中環影院睇戲,記憶猶新,記得離開戲院之後,Do Re Mi 餘音持續幾天。近年該片的電腦復修版在群組平台重演,與當年看到的無異。一直我都不太喜歡香港對國外影視戲劇作品名字以意譯取代直譯的慣例,但最近在香港演出的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是個例外。

  提到這部音樂劇,大多數的老同學第一時間會想起其中《Do Re Mi》、《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Edelweiss》等等家傳戶曉的歌曲,還在群組分享。或許正是因為這些歌曲的輕快與愉悅,讓我們忘卻了故事本身厚重深沉的敘事基調:故事發生在一九三零年代的奧地利,修女Maria被委派到奧軍上校家擔任他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Maria以音樂敲開了孩子們和上校的心房。但當時德意志第三帝國正吞併奧地利,熱愛祖國的上校為拒絕加入納粹,以表演合唱為幌子,帶着Maria和孩子們逃離家鄉。

  說回到名字的翻譯,《Sound of Music》在內地直譯為《音樂之聲》,在香港則譯為《仙樂飄飄處處聞》,這個譯名化用了白居易《長恨歌》中「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的詩句。雖然看上去只是寫音樂的動聽,但在《長恨歌》中的下兩句就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發現其中的聯繫了嗎?無論多雄偉的宮殿、無論多夢幻的音樂,都會被滾滾而來的戰爭烽火毀於一旦,而身在其中者也只能黯然離場,背井離鄉。如此悲劇,在千年之前的大唐長安如是,在一九三零年代的歐洲奧地利亦如是。

  《仙樂飄飄處處聞》,一個譯名,七個漢字,讓在驪宮之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在奧地利的群山中有了千年之外的回響,也讓《Edelweiss》最後兩句歌詞「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雪絨花,雪絨花,永遠祝福我的祖國)在香港有了千里之外的共鳴。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文以載道

載道

孟子文章氣勢磅礡,雄辯滔滔。《孟子.盡心上》云:「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亦云::「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君子心存仁義禮智,浩然之氣可見諸面上氣色,充盈於體內、四肢,毋須說話,人人得而見之。借用醫學「有諸內則形於外」的講法,道德(仁義禮智)可以「身體化」為人的面相、四體,當然也可見諸文章。孟子可謂「文如其人」。後世儒家,乃至宋明的理學家,詩文堪與孟子比肩者,或有之矣,吾未之見也!

宋代理學家提倡文以載道。周敦頤將文章比喻為車,車用以載人,文則用以載道。道是內容,文是外表。文是工具,道是目的。

這已非「文如其人」,不是道德、文章合而為一,而是接近十九世紀西方不再要求作家詩人要有高尚人格。作家詩人「為文藝而文藝」(art for art's sake),縱使為人庸俗鄙陋,心理乖張,只要寫得一手好文章,便可不朽。

錢鍾書對文以載道有另一個詮釋。他覺得,繪畫的媒介是顏色線條,音樂媒介是聲音曲調,詩文媒介當然是文字。既然是媒介,「意義思想在文章裏有極重要的地位」。沒了「思想意義,那麼,一首詩從字形上看來,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從字音上聽來,只是不成腔調的聲浪。」是以「思想的影響文筆,正不亞於文筆的影響思想。」

錢鍾書剛剛跟周敦頤相反,認為文以載道的真正意思,「看上去是講內容,其實是注重外表」。「主張文以載道,並非為道,還是為文章;並非為內容,還是為內容的外表。又要說到相面(現今稱面相)了;要像個上等文明人,須先從學問心術上修養起,決非不學無術,穿了燕尾巴衣服,喝着雞尾巴酒,便保得住狐狸尾巴不顯出野蠻原形的。」

文評

中國跟西方的文學批評,有同亦有異。

在〈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一文中,錢鍾書提出:中國兩千年來固有的文評有個特點,「在西洋文評裏,我們找不到它的匹偶」。

錢鍾書說的特點是:「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他引用《易.繫辭》云:「近取諸身……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文心雕龍.風骨篇》:「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文心雕龍.附會篇》:「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顏氏家訓.文章篇》:「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

這些引錄均表明,固有文評將文章、詩詞「等同」活人,即《易.繫辭》「近取諸身」的意思。本文用「身體化」取代人化或生命化的說法,應更合適。事關骨、體、形、氣、肌膚、聲氣、心腎、筋骨、皮膚等等,都是身體器官名詞。何況,中國文化非常重視身體,早有把身體跟國家和政治混為一談的傳統,可稱為政治「身體化」,例如將國君個人等同國家,《春秋》所謂:「國、君一體也。」那將文評「身體化」又有何不可呢?

肥辭

讀固有文評,常讀到以下一類評語:「瘠義肥辭」,即內容貧瘠,文詞臃腫,廢話一大堆。又「義脈不流,偏枯文體」,即說理不清楚,文字沒精打采(這亦是「身體化」的形容詞)。魏文帝曹丕《典論》評論「孔融體氣高妙」,不是讚孔融個人,而是他的文章。鍾嶸《詩品》云:「陳思骨氣奇高。」陳思指曹植,植生時封陳王,死後諡號「思」。鍾嶸亦是讚曹植的詩文。

西洋亦有以人作文評的,如德國作家歌德謂:「文章乃作者內心真正的印象。」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文章乃心靈的面貌。」意思都是:文如其人。如者,比喻也。錢鍾書指「在拉丁文裏,比喻喚作translatio,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翻譯。」比喻,並非中國固有文評的「等同」。

西洋文評較為類近中國固有文評的。錢鍾書引述英國詩人及劇作家Ben Jonson15721637)所言:「文字如人,有身體、面貌、皮膚包裹。繁詞曲譬,理不勝詞,曰多肉之文。詞不該理,曰多筋骨之文。音諧字妥,則文有血液。」英國浪漫主義詩人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云:「世人以文章為思想之衣服,實則文章乃思想之肉身坐現。」

蘇格蘭歷史學家、《英雄與英雄崇拜》作者Thomas Carlyle17951881)說:「世人謂文字乃思想之外衣,不知文字是思想之皮肉,比喻則其筋絡。有瘦硬之文,有憔悴窮餓無生氣之文,有康健而不免中風危險之文。」表面上類近中國固有文評,但Carlyle明言只是「比喻」。錢鍾書指出:「在此類西洋文評裏,人體跟文章還是二元的……在我們的文評裏,文跟人無分彼此,混同一氣。」

另一個分別是,中國固有文評的「身體化」語詞,大多是中立的,「可以用來讚美──譬如說『骨重神寒』,也可以用來譴責──譬如說『骨弛肌懈』。」錢鍾書還提到,固有文評「有『瘦硬通神』的清骨,有『嚴家餓隸』的窮骨,有輕而浮薄的賤骨,有輕而超妙的『自是君身有仙骨』。」嚴家餓隸的典故,出自《晉書.王羲之傳論》:「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注意,評論書法家王羲之兒子獻之的字勢「如」枯樹、筆蹤「若」飢餓的奴隸,都是比喻。

風骨

反之,西洋評價文章之優劣,「文章多骨多肉,就等於說文章不好,同樣,現代西洋人說文章多肌肉多筋,就等於說文章好。」西洋講詩文的spiritvigour,中國講神韻、風骨。西洋講texture,中國講肌理。西洋指有男子陽剛氣的是好文章,陰柔女子態是壞文章。相反,中國固有文評陽剛、陰柔各有各好。東坡的豪邁,邦彥的綺麗,各擅勝場。李清照的詞遠勝她的丈夫。西洋歧視女性,中國一視同仁。此中國優於西洋也!

可惜,受西洋影響,中國固有文評特點,如今或者仍保留了少許,但已如鳳毛麟角矣!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佛洛伊德貴妃椅

英國倫敦地方不廣,大大小小博物館卻奇多,有說近二百間;一些迷你博物館,由名人故居變成,許多時就隱身在民居之間。
我是持著London Pass到倫敦佛洛依德博物館(Freud Museum London)免費入場,這個由他的晚年居所改建而成的景點,帶來不少驚喜。
說起佛洛依德,我腦海裡即時響起的,竟是盧巧音的歌聲:「我看見佛洛依德一絲不掛掛念著林夕」。年輕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佛洛依德愛上林夕》了,這首以夢為主題的歌,跳脫又充滿意象的歌詞,穿插佛洛依德的夢是潛意識,與以夢為筆名的林夕,是周耀輝的妙作。除此以外,當然我也知道他是精神分析學鼻祖,略聽過他的自我、本我、超我、《夢的解釋》、戀母情結等理論,但是連皮毛也算不上。到訪博物館後,當然也不可能說對他的理論有深入了解,但我知道他有一家很舒適的家,有很多古靈精怪的收藏品,給病人問診的貴妃椅蓋著阿拉伯風的毯子。因為故居很多家具擺設都原封不動地保留,而博物館簡單概括的導覽做得很好,以致整個行程完全滿足了我的好奇心,而且比我想像中有趣得多。
佛洛依德故居位於倫敦北邊Hampstead區,從地鐵Finchley Road站走出來,拐進兩旁綠樹成蔭的斜坡,博物館就在一片清幽的住宅區中,外表與附近一帶的住宅無異,洋溢悠閒的氛圍。繞過小巧的花園便到達售票處。這一天的人流不多,但每一位都像佛洛依德的研究生,每一個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十分細心觀賞,仿佛也像在對他進行精神分析。
說是故居,其實佛洛伊德在此僅住了一年,就在1939年辭世,因其時的他,下顎癌情況已病入膏肓。佛洛伊德是原生奧地利的猶太人,又是因為逃避納粹,在1938年舉家遷居倫敦。幸好他成名算早,上世紀初在學術、醫學界已有不少追隨者,他逃難之時,得到許多有力人士協助,保護其人身安全之餘,連對這位學者至為重要的書房和治療室內一書一物,亦安全運抵倫敦的家;因此,這個博物館,藏有叫奧地利恨得牙癢癢的鎭館之寶,那張舉世知名的佛洛伊德貴妃椅。大家在無數電視電影,包括《無間道》,看見心理醫生的辦公室,總有一張梳化或貴妃椅讓病人躺着,和醫生細訴心聲,就是由佛洛伊德所創。
 
博物館只是間兩層高民居,但博物館之震懾人心,從來不因大小。當你一踏入那原封不動,保存至今的書房暨治療室,你會禁不住微微張口,抽一口氣,難掩感動到無以復加的心情。天啊,鋪在貴妃椅上的氈子和咕𠱸、旁邊一張椅子(放在貴妃椅一端,目的是讓醫生離開病人視線範圍,讓病人可暢所欲言)、布滿全房密密麻麻的文物擺設……這氣氛,讓你以為一擰轉頭,佛洛伊德仍在那裏替「狼人」診症。
博物館內的確有很多東西可堪玩味,因為他一家在1938年逃避納粹迫害從維也納走難來倫敦時,幾乎把整個舊居搬到倫敦,而他又似乎對一些異國風情的頭像、瓶子特別感興趣。 二樓主要是Anne Freud的房間,而房外展覽則介紹了佛洛依德的家族,還有著名「狼人」畫作和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畫的佛洛依德畫像。
在兩幅「狼人」畫作上,俄國Sergei Pankejeff描述他4 歲生日前的夢境:「突然,窗戶自己打開了,我驚恐地看到,幾隻白狼正坐在窗前的一棵大合桃樹上,大概有6至7隻。」亦是佛洛依德一個著名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
而達利的畫作則是他在1938年探訪佛洛依德時畫的速寫。佛洛依德是達利的偶像,深深影響他的創作理念。當時只得34歲但因引領超現實主義運動而聲名大噪的達利,渴望得到佛洛依德的認同,還特地帶了他的畫作《變形的水仙》(The Metamorphosis of Narcissus)。可是這場會面被達利形容為「失敗」,佛洛依德更對他說:「在古典畫作中我尋找無意識的東西,但在你的畫作中我看到卻是有意識的。」哈哈,自信爆棚的達利也有挫敗時。
直到今天,佛洛依德的理論似乎不再受追捧,但仍他在心理學的地位無可置疑。如果你想多了解這個人,花兩個小時,探訪這個令人惬意的家,似乎是個不錯的方式。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規律

沒任何一種行為,比持守一種規律更人性。

動物有所謂天性,都是生存的行為,有如飢餓或呼吸,當中,毋須理性思考分析。

規律,特別是自律,而且能夠持之以恒、風雨不改,這需要一個清明的意念,而且有規劃地進行。這樣,便需要意念和恒心。

有規劃的人生,相信生命的日子會不一樣。村上春樹的日程很有規律,但並不需要規劃滿滿那種,寫夠就好,然後是運動。

有否嘗試過刻意培養一種規律?我有!不談其他瑣碎生活,早睡早起和運動修行就一定有固定規律。每天6時起床,十時半睡覺,堅持日行一萬步,用運動手環記錄。

每天用既定一段時間,例如20分鐘,做同一樣事情。其實許多人都可能有,特別是信仰或禪修。每天堅持去做,領悟和覺受會不一樣。

又或者,每天用同樣時間看一本書,持續地看,每天一點;網上有「一年看完二十本書」的規劃。

一個規劃、一種運動,每天或每星期堅持不懈,最終成為一種喜好、習慣。

慢慢,這種自律便把生命中美的事物,栽植在自己生命中,想必是一個奇妙的故事。

天主教的倫理,教導我們從四個因素看一個行為。四個因素是「動機」(或「出發點」、「意向」)、「做法」、「情況」、「後果」。

在考慮那個行為合不合乎道德(能否justify該行為)時,「動機」和「做法」比後兩者(「情況」和「後果」)更為重要。

相比之下,規律應該是最清純的行為。因為它要堅持不斷做、有恒心持久地做、重複做。

更重要是集腋成裘,生命的效率和成就便會不一樣。正如這個網誌《遇和不遇》,每天寫一點,有如寫日記一樣,成就了我生命中一片回憶風景。

以下是英國大學研究人員制定的一份最健康的作息時間表。
7:30 起床
英國西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在早上5:22—7:21 分起床的人,其血液中有一種能引起心臟病的物質含量較高,因此,在7:21之後起床對身體健康更加有益。
打開檯燈。「一醒來,就將燈打開,這樣將會重新調整體內的生物鐘,調整睡眠和醒來模式。」羅浮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霍恩說。
喝一杯水。水是身體內成千上萬化學反應得以進行的必需物質。早上喝一杯水,可以補充晚上的缺水狀態。
7:30-8:00 刷牙
在早餐之前刷牙。「在早餐之前刷牙可以防止牙齒的腐蝕,因為刷牙之後,可以在牙齒外面塗上一層含氟的保護層。要麼,就等早餐之後半小時再刷牙。」英國牙齒協會健康和安全研究人員戈登·沃特金斯說。
8:00-8:30 吃早餐
「早餐必須要吃,因為它可以幫助你維持血糖水平的穩定。」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師凱文·威爾倫說。早餐可以吃燕麥粥等,這類食物具有較低的血糖指數。
9:30 做困難的工作
開始一天中最困難的工作吧!紐約睡眠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人在每天醒來的一兩個小時內頭腦最清醒。
10:30 眼睛休息
讓眼睛離開螢幕休息一下。如果你使用電腦工作,那麼每工作一小時,就讓眼睛休息3分鐘。
11:00 吃些水果
這是一種解決身體血糖下降的好方法。吃一個橘子或一些紅色水果,這樣做能同時補充體內的鐵含量和維生素C含量。
14:30-15:30 休息一下
雅典的一所大學研究發現,那些每天中午午休30分鐘或更長時間,每周至少午休3次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幾率會下降37%。
17:00-19:00 鍛鍊身體
根據體內的生物時鐘,這個時間是運動的最佳時間,雪菲爾大學運動學醫生瑞沃·尼克說。
23:00 洗澡
「體溫的適當降低有助於放鬆和睡眠。」羅浮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吉姆·霍恩教授說。
23:30上床睡覺
如果你早上7點30起床,現在入睡可以保證你享受8小時充足的睡眠。

六祖大師

六祖大師名惠能,俗姓盧,祖籍范陽(河北)。父親盧行瑫,於高祖武德年間謫官嶺南新州(廣東),母親李氏則為虔誠的佛教徒。惠能生於廣東新興縣,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日出生,降誕之際,毫光騰空,香氣芬馥,久久不散。不久,兩位僧人前來拜訪,並為其取名「惠能」,「惠」者,取意以法惠濟眾生,「能」者,取意能作佛事。
六祖慧能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六祖是一個創新者和實幹家,把佛教立足於現實社會,服務於現實社會,提出在塵世中修佛的理念,並提倡僧人「農禪並重」的修行方式。這種主張佛法落實到人世間的思想對中國佛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一個劃時代的革新,意義重大。
正因為六祖慧能對佛教的革新思想,進一步促進了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諸如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六祖在說法利他,度人覺悟的時候,特別重視中華傳統美德,正如《六祖壇經》所言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則眾惡無喧,苦口的是良藥,忠言必是逆耳,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任何變革路上都會充滿艱辛,六祖慧能也是一樣,一生遭遇了很多挫折,關於他被追殺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縱觀六祖一生,無私無畏,知行合一,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支持著六祖潛心修行佛法,成為一代宗師。天地造化,天人敬仰,惠能之所以成祖作佛,成為絕代宗師,除了天地造化之外,既有其特定的歷史偶然性,也有其應具的必然性。
命宮是謹慎和謙恭的天相,獨坐卯宮,科忌夾印,與鈴星同宮,會空劫、火星、孤辰寡宿及天空;福德宮是進取的紫殺,天相頭上的帽子太大,略嫌七殺在壓性的剛力不夠, 還要來一個霸氣的紫微,先天上是頭大身細,思想與身分不相稱的組合。相在卯,與空的疾厄作緊密的六合,得辰宮天機、天梁的映照,日常行事,便是既機,又「獨見」,換句說話是靈活起來,可以看風駛舵,固執起來,便很可以跟自己過不去,跟別人過不去。事業宮沒有主星,借對宮武貪。武曲為實際行動, 貪狼為擴張,會合隔隣的天同、太陰,即為「多愁善感」的敏銳觸覺,用於合乎實際訴求的擴張欲望。貪狼的性格多元,其主體為進取、為積極、為爭取機會、為敏感,化祿則增強了這些性質,貪狼是充滿理想與幻想,同時貪狼也有著高昂的求知慾,當化祿的時候,就有機會達到符合心中所想要的目標 ,只要不懈怠, 終將心想事成。 貪狼化祿的缺點是不見科權,命宮只有科忌夾印。正因貪狼化祿沒有科權的支援,所以便容易在社會地位上有所欠缺,最常見的情況是躲在深山做隱士。貪狼化祿與火星同宮,稱為「火貪」格,但被務實的武曲壓制住,無法完全發揮其爆發力,性格也容易趨於突破 。
福德宮紫殺,紫微為帝星,入福德宮時,可主福厚,亦可為極度主觀,並因而產生痛苦。百官朝拱的紫微氣質調和行事寬厚,見空劫和火星,人生較為空虛。廉貞破軍守遷移宮,通常均主宜離開出生地發展,見輔弼主自己的技能有發揮的機會,衝勁十足,且受賞識。
惠能三歲時,父親一病不起,從此家境艱辛,老母遺孤移居至南海,惠能遂以賣柴為生;該年父母宮會疊忌(文昌年忌沖太陰運忌)。一日,惠能送柴火至客店,偶聽店中客人安道誠居士正誦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有所感,於是上前請教。安道誠熱心回答:「這是禪門指定持誦的《金剛經》,蘄州黃梅縣東禪寺弘忍大師門下有一千多人,我曾到那裡參訪,聽受此經。大師常開示僧俗大眾,至心持誦《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安道誠見惠能謙恭上進,慧根過人,尤其渴望前往求法,便欣然贊助白銀十兩,作為惠能安頓母親的安家費及求法的路費。惠能當時大運事業宮疊科,太陽化科會文昌運科,原局天馬會上流馬。
惠能行經紫微、七殺的丁巳大運,順行到廉貞、破軍在酉,都在談執緊和費力不同的強度。紫微在巳火位生旺了霸氣,磨練著七殺競功之金。天同、太陰在子借往午宮為感應靈敏;經未宮借入武曲、貪狼與丑生旺了武曲的行動力;太陽、巨門在寅是太陽光顯之欲蓋過巨門的潛藏;廉貞、破軍在酉生旺了破軍的原始欲望,並為廉貞火煉。上述各種形式組合,都在試練人的執緊與費力的強度。故此,三大空宮的作用,便要來給覺得沉重,而懂得放下的人做緩衝。惠能行經丁巳至戊午廿年大運,從剛廿歲出頭的小子,直至得到五祖賞識,及至逃避眾同門追蹤,可說是歷盡凶險。回歸嶺南後, 在法性寺內講 經,其後到曹溪寶林寺弘法,長達37年。
丁巳大運事業宮廉貞破軍,見祿主事業有成。合兄弟宮天機化忌變成運科,故須注意其兄弟之優劣,而定其事業之成敗吉凶。 福德宮武貪,武曲為財星,居福德宮,其精神享受亦必以物質享受為基礎,主性耽於物欲。武貪見火星同度,主追求喜悅,珍惜當下。660年惠能徵得母親同意後,前往湖南黃梅求法。該年遷移宮太陽巨門祿權科忌會,太陽化科變成年祿,巨門運忌,宜往外地找機會,多主異地遇到上師。途中行經韶州(廣東曲江),偶遇儒士劉志略,二人一見如故,遂結拜為兄弟。經劉志略引介,認識劉志略的姑媽無盡藏尼。惠能雖不識字,卻能為無盡藏尼解釋經義,因此深受當地村民一致推崇。惠能停留一段時日之後,遂啟程前往黃梅參禮五祖。該年交友宮武貪,貪狼化祿,武曲年權。
661年廉破守命,田宅宮同陰,祿權科皆雙疊來會;財帛宮紫殺,該年際遇影響一生。惠能抵達黃梅東山,至弘忍大師座前禮拜。弘忍與之酬對禪機後,暗暗訝異嶺南青年根機非凡,當下命他隨眾作務,培福修德。惠能退至後院磨坊,破柴踏碓八個多月後,一日,弘忍集合大眾,要求大眾根據自性作一偈頌,若能領悟佛法大意,則將傳授衣缽。眾弟子一致推崇神秀為代表,數日後,神秀將思索許久的偈頌書寫於南廊壁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次日,弘忍見到此偈,命大眾對偈焚香恭敬禮拜,依偈誦持,免墮惡道,有大利益。夜間三更時分,五祖喚神秀入法堂一番開示,謂:「此偈只到門外,尚未見自本性。」要求神秀再作一偈。
數日後,一童子經過磨坊,口中念誦著神秀所寫偈頌,惠能聽後,請童子引導他至偈頌前禮拜。江州別駕張日用適巧在場,惠能當下作了一偈,欲請張日用代為書寫。張日用質疑惠能既不識字,如何能作偈?惠能則告訴張日用:「下下人或有上上智,上上人或有沒意智。」於是張日用同意代為書寫,並請求惠能一旦成就佛道,莫忘前來度他。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寫後,五祖門下弟子都覺一驚,無不嗟訝。五祖見大眾如此驚怪,恐怕有人傷害,於是用鞋子將偈頌擦掉,表示此偈亦未見性,大眾也就不以為意。次日,五祖弘忍走到磨坊,見惠能正奮力舂米,便問惠能米是否已經舂熟,惠能恭敬表示早已舂熟,只是尚欠篩檢。五祖聞言,用錫杖敲地三下,隨即離去。
惠能會意,當夜三更,入五祖丈室,弘忍以袈裟遮圍,為他講說《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豁然開悟,剎那間碧空萬里,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大徹大悟的惠能,情不自禁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欣慰之餘,隨即付予法門衣缽,授惠能為禪宗第六代祖師,並囑咐惠能善自護念,將來廣度眾生。由於衣缽傳承往往易起爭端,因此五祖咐囑惠能此後不必再傳衣缽,並指示其「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弘忍親送惠能至九江江邊,回東禪寺後,多日不曾上堂。待僧眾上前問候時,五祖始表明傳法衣缽業已南下。數百名門徒聞言訝異不平,甚難忍受衣缽授予惠能的事實,於是緊追而去。
惠能辭別五祖,南下至大庾嶺,經兩個月的長途跋涉,正感疲憊不堪,準備坐下休息時,卻見惠明隨後追來。惠能留下衣缽,閃身隱入草莽中。惠明一見衣缽,喜出望外,伸手欲取衣缽,卻動彈不得,於是朗聲說道:「仁者!我為法而來,非為衣缽而來。」惠能聞言,便請惠明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問道:「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何者為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開悟。
由於五祖的叮嚀「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惠能隱入懷集縣與四會縣交接的一個獵人群裡,每日為獵人砍柴汲水,煮飯打掃,偶爾隨緣對他們講說佛法。獵人有時亦讓惠能守網,惠能時時將網打開一面,令動物自尋生路。飯時,則以野蔬寄煮肉鍋,以肉邊菜維生。如此,惠能於獵人群中隱居十五年。
儀鳳元年(676),由於身負弘法重任,惠能自知不能長久隱藏,於是告別獵人群,前往廣州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師適巧宣講《涅槃經》,惠能遂參與聽講。該年同陰守命,同是疊權科忌,天同主命主白手興家,喜受激發,然後始有奮發之心,所以見煞曜及化忌,有時反而主歷艱危而後獲吉。 因能借會寅宮巨陽,見吉化,主受異族提拔。
講經法會告一段落後,忽然吹起陣陣清風,使得幢幡噗噗作響。幢幡下幾位僧人往復爭論究竟是風動抑是幡動,惠能旁觀,脫口而出:「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啊!」正值印宗法師經過聽到,深感驚訝,於是延請惠能上坐,並問惠能是否為黃梅衣法?惠能不再隱瞞,坦然表明身分,並出示衣缽,隨後印宗召集大眾瞻仰禮拜衣法。其後印宗法師會集名德,為惠能剃髮,並以師禮奉侍惠能。同年於法性寺從智光律師受具足戒。
不久,惠能於法性寺開東山法門,說般若義。前來禮拜事師者愈來愈多,以至法性寺漸已不敷容納。儀鳳二年,惠能辭別印宗法師,回曹溪寶林寺重建道場。韶州韋刺史得知惠能回曹溪,隨即率官員入山,請惠能前往城中大梵寺為僧俗大眾說法。參加者有韋璩等官員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多人。
惠能在曹溪弘化三十七年,以禪宗頓悟法門教學,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為僧俗大眾授無相心地戒,更為韋刺史等人解惑釋疑,說明:「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惠能並作〈無相頌〉指導在家人修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此外,惠能更強調佛法的人間性,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向門人說法開示的內容皆由弟子法海記錄、整理,撰集成《六祖壇經》行世。寶林寺修建完成後,曹溪盛況如日中天,因此惠能又號「曹溪大師」。
惠能於南方曹溪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悟法門,與北方神秀所倡導的「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兩宗教化分別盛行於南北,對於兩宗的旨趣,惠能表示佛法實無頓漸的差別,卻有利鈍根器學習程度的不同。北宗神秀的徒眾,往往譏嘲南宗祖師不識一字,但是神秀卻以為惠能已得無師之智,根機深厚,悟證上乘,希望徒眾能親往曹溪學習,於是派遣弟子志誠前往聽取南宗教法,以返北方秉說。志誠一到曹溪,六祖親為教導頓悟法門,後來竟成為六祖侍者。
北宗門徒十分不服,派遣行昌前來行刺六祖,意欲奪取衣缽,最後仍受惠能感化,收為門下弟子,法名志徹。
神龍元年(705),紫殺守命,由於神秀的推薦,唐中宗曾派遣內侍薛簡迎請惠能至京城說法、供養,但惠能以年邁體衰,願終林麓而上表請辭,並奉上達摩以來一脈相傳的衣缽。中宗將袈裟供奉在宮中,並敕賜磨納袈裟一領、水晶缽一只作為供養。中宗敕改寶林寺為「中興寺」,又賜號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延和元年(712)七月,惠能回新州小住,命門人建報恩塔。次年夏末落成。先天二年(713),惠能坐化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說偈云:「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唐憲宗時諡號「大鑑禪師」,宋太宗太平興國年中加諡「真宗禪師」,宋仁宗賜諡號「普覺禪師」,神宗賜號「圓明禪師」。
以下關於六祖慧能的五個傳奇,如果不是天意,當如何解釋這些傳奇?
一、六祖慧能的生日六祖的降生日是農曆二月初八。二月初八對於佛教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迪牟尼放棄王子身份出家的日子,同時,二月初八也是印宗為六祖受戒剃度的日子。可見,二月初八是一個很有佛緣的日子。
二、雲遊僧人賜名六祖降生的那一天,有兩位雲遊僧經過,為他起名叫惠能,意為以法惠及眾生,能做佛事。所以,慧能的名字是出生之時僧人賜名,是為俗名,後來出家後,依然沿用這一名字,所以,慧能也是其法名。六祖慧能,終其一生,俗名和法名為一,佛門也僅此一人。
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是一個關于慧能求佛路上的感人故事,相傳惠能出家求佛之前,他的母親堅決不同意,但慧能意志堅決,慧能母親就讓慧能的舅父來規勸慧能。結果慧能的舅父給慧能出了一個難題,讓其拜石,如果石頭開裂,就讓他出家。慧能精誠求佛之志感動天意,藉助雷電之力僻開一塊大石頭,於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四、智藥法師的預言慧能在被追殺幾年後,在印宗法師安排下,於光孝寺菩提樹下受戒。這株菩提樹頗有來歷,據說是南朝時期,智藥法師在從印度帶回,並種植在光孝寺。神奇的是,智藥法師預言,他死後175年有一個肉身菩薩在此樹下受戒,度無量眾生。不可思議的是,六祖受戒這年剛是智藥法師死後 的175年。此暗合天數,如果不是天意,智藥法師的預言當如何解釋?
五、六祖慧能死後肉身公元713年八月初三,六祖圓寂,至今已1287年,但是,神奇的是,六祖肉身不腐,仍留存在世,讓後人瞻仰。對於這一現象,以今天的科學技術,依然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不得不信得道的高僧確有過人和特異之處。
佛門出現這樣的傳奇人物,也許世間再也找不到第二人。所以,不誇張地說,六祖者必為惠能,惠能者必為六祖。至今禪宗法脈不絕,流傳於世,遍及十方,六祖慧能功不可沒。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學佛人沒有讀過《六祖壇經》,就直接看《心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簡直是如墜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學佛就是個門外漢。反之,如果悟透《六祖壇經》才算入了佛門,解讀了如來佛祖經典智慧的真實意義。所以在西方人眼中,老子、孔子、六祖慧能被合稱為東方三聖,確實名不虛傳。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學問

讀書學習,學懂發問比牢記內容更重要,如此說並不等於否定背誦,但若然只求背誦內容與答題技巧,學校就變成不折不扣的工廠,專門製造考試機器。當習慣跟marking scheme操作的機器出廠,生活及工作再沒測考評估作為目標,運作變得不順,當機壞機情況頻生。
懂得發問,最基本是問自己正在學什麼?這個科目在不同年級學什麼?英文每年都學文法,今年學的現在進行式,跟去年學的有何不同?進階一點,就問為什麼要學?為什麼讀英文要學時態?明明生活上很少應用,為什麼要學「Sine、Cosine、Tangent」?會問「點解」的同學,通常較能掌握課題重點,花少點工夫力氣死記爛背,亦能輕易熟讀內容。有前兩個問題的答案做基礎,最後才問「怎樣學」,這關乎技巧與方法的問題,把看似各不相關零碎知識融滙貫通,一幅學習藍圖才逐漸成形。
學發問像做健身,要循序漸進,讓僵化的思維做伸展運動,如高小學生最常提到「我想要自由」,渴望自由打機、自由玩的同時,其實可以借用哲學入門書,善用他們提出的問題,陪他們一起認識世界,探索生命意義和自身的存在價值。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的《哲學.思考.遊戲》系列,從小朋友的生活出發,有系統地把什麼是自由、自我、好與壞、感受等人生重要課題,以問題形式表達,對於伸展思考及發問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鍛煉。
系列其中一本書《自由,是什麼呢?》,一開始便直接以問題衝擊孩子對自由的看法,問小讀者:「你可以做所有你想做的事嗎?」然後回應:「不行,因為我不能像鳥一樣飛。」簡單兩句話,加上可愛插畫,很快能引導小朋友進入狀態,繼續思考下去:想飛的話,搭飛機就可以啦?分別是什麼?鳥可以想飛就飛嗎?鳥可以選擇不要飛嗎?你不喜歡當人類嗎?透過提出縱橫兩個向度的問題,幫助孩子思考心裏所想的自由到底是什麼,區分能力範圍內的可為與不可為,對「自由」有啥限制?面對限制等於失去自由嗎?循着一個接一個問題,幫助孩子往生命的深處鑽探,發掘心中真正渴望。
 
柏尼菲用了九十五頁探究「自由是什麼」,書中問題,加上孩子受刺激後的提問,足夠助孩子鍛煉發問技巧。本篇不打算講太複雜的哲學,就來講講許多人在講的自由上的衝突。如果今天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被干涉,無論好事壞事,沒有任何外在的規定拘束著我,這樣的自由就是消極自由,但如此真的是自由嗎?我們外在不被拘束,但內心真的自由嗎?
當我心裡知道這個時間該出門赴女朋友的約,但我生理上卻止不住地睡意,最後,放了女朋友鴿子,也讓自己的愛人非常生氣,感到不被尊重,事後我也感到後悔,外在行為自由,但內在是不是自由呢?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往往都會受到內在的其他慾望影響,我缺乏積極自由,所以,我在內在慾望上並不自由,而這個就是積極自由的意義。
如果這個社會所有規則都拿掉,不去限制人人的消極自由,秩序就會無法建立,社會可能就會馬上崩壞,暴力橫行,所以,社會上才有規則的存在來規範人的行為,這個規則制定的是有其必要的,是利用規則來「教育」缺乏積極自由的人們內化這些規則,了解制定規則的用意。
但如果這些規則侷限的範圍已經到非常嚴重到嚴刑峻法時,就像過去威權時代,因為那時候的規則是建立於執政者的意志,如果你的行為是違反執政者的意志時,違反規則後你的下場可能是被抓去關,甚至是死刑,消極自由被受限,言行都被控制、缺乏選擇權,如此我們跟關在監獄有什麼不一樣呢?
所以許多人權所爭取的是原先被法律限制住的消極自由,像是過去的言論自由、女性投票權……等等身而為人該有的平等,而積極自由之所以成為積極,就需要人去學習,由內而外的積極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成為慾望的奴隸。
而人不是一出生就能夠懂得積極自由的含意,在出生後,需要被教導規則,並了解規則的含意。以教養方式來說,虎爸虎媽的高壓管教常常可以讓孩子對於規則的適應力大幅的提升,但如果父母管教的強度過大,在成長過程對於孩子缺乏關愛,在長大後,孩子的成就可能很好,但可能很容易缺乏同理心,容易嚴苛的方式對待他人,對於自我行為可以控制,在積極自由上做得很好,但卻不會爭取消極自由;而放任式的教養,孩子可能在充滿的愛的環境下成長,但卻容易被欲望控制住,而父母沒有很好地教育孩子如何控制內在慾望,長大後在社會上往往更難適應。
我認為的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其實並不完全的衝突,以我的詮釋,消極自由應該是外在的自由;積極自由應該是內在的自由,更多的衝突是源自於我們內在渴望與外在規則的衝突。
不管大家身處於孩子、父母、主管、職員……不同角色,我們應該思考「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權衡」,規則限制了我的消極自由,而我仍然可以提升我的積極自由,在理智下做出適合生存的行動、又或是選擇怎樣的心態面對外界不自由的種種限制,在擁有內心自由後,該如何檢視這些規則,是否該重新定義這些規則;而當我們擁有消極自由後,缺少了外界對自己的控制,我們該如何重新調適什麼樣的行動才是對的事情,需要的是更積極的思考。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文旅金庸

  伴隨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的口碑發酵和票房走高,有人預測,九龍城將成為香港下一個旅遊熱點打卡地。

  將影視劇作品與旅遊產業相結合,以文帶旅進行影視IP和文化旅遊的雙向開發,如今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成熟的行業生產模式和經濟發展方式。從《狂飆》帶火江門,到《繁花》與上海之間的互相成就,成功案例不勝枚舉。但要說內地以文帶旅的先驅,金庸定算其一。

  不同於其他以虛構架空的地點和時代為背景的文學影視作品,金庸小說設定於中華大地真實的地理空間之上,從《笑傲江湖》中的五嶽劍派,嵩山派、泰山派、華山派、衡山派、恆山派,到《倚天屠龍記》的六大門派,少林派、武當派、峨眉派、崑崙派、崆峒派、華山派,皆依託於真實的中國名勝古蹟,伴隨影視化帶來的大量傳播,發生於這些名山大川的故事家喻戶曉。

  如《笑傲江湖》熱播後,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嶽」的名氣婦孺皆知,各地旅遊業隨之被帶動。小說中令狐沖面壁思過、邂逅風清揚並習得「獨孤九劍」的華山思過崖,本是金庸在華山的地理空間上虛構出的地點,而為了發展文旅,當地在華山南天門外南峰腰間設計了思過崖這個景點,成為遊客必去的打卡點。又如,已經成為熱門旅遊城市的雲南大理,自旅遊業尚未繁榮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就因金庸的《天龍八部》中大理段氏的故事而打響在全國乃至整個華人地區的名氣。

        最多影視熱播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也是深得「金迷」喜愛,亦創造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豪邁英雄——郭靖。郭靖由丘處機取名,加上楊康,為了不忘「靖康之恥」。丘處機是「天下五絕」中神通王重陽的徒弟「全真七子」之一。讀者都知道王重陽,也知道重陽宮,但他們都以為這是金庸先生的小說之言,或許有歷史人物,或許並不知道還真有「重陽宮」。《射鵰英雄傳》中言:重陽宮在終南山下。而現實中的重陽宮確實在終南山下,現在仍舊有!地址所在: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這個鎮的名字也是由「重陽宮」而取的。

        浙江新昌也有重陽宮,但這並非《射鵰》《神鵰》中所言的重陽宮。新昌的重陽宮屬於上清派,道家以「上為陽,下為陰;清為陽,濁為陰」,因此稱為「重陽宮」。而西安市鄠邑區的重陽宮是取自於王重陽之名,謂之「重陽宮」,乃全真派祖庭。

        重陽宮亦有活死人墓,有石棺,可惜沒有「天罡北斗陣」。現在的重陽宮有「祖庵碑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文物有80多件,絕大多數為元代碑,還有少量金、明、清碑石。其中,有趙孟頫、姚燧、王重陽、尹志平等名家高道所書石碑。碑石記載了全真派的歷史、教義、修煉要旨、氣功心法等,一些還有蒙漢文對照,甚至一通石碑上邊還有回鶻文。儘管在當時並沒有「影視+文旅」這樣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但金庸在不經意間成為內地「影視+文旅」的先行者。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金庸小說 深入淺出 文字般若

  近三十年前,作家李以建初來乍到香港,經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再復老師舉薦到金庸先生身邊工作。金庸先生囑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整理並加以分類登記他多年來閱讀和收藏的書籍,一部分是從他家中書房搬來的,一部分是辦公室書櫥上的。他把需整理登記的書籍分批攤放在金庸辦公室的地毯上,逐一翻閱,登記入冊。有時不自禁會隨着翻開的書頁而閱讀起來,偶爾金庸先生來辦公室,他只是微笑地詢問幾句,從不管他的具體工作和進度。

金庸隨筆---李以建

  金庸先生擁有的圖書,主要有四類:文學、歷史、佛教、圍棋。令他印象極深的是,他擁有多套《大藏經》,其中有普慧大藏經刊行會一九四四年版的《南傳大藏經》和《大藏經》;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原編輯、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一九五七年版的《大藏經》;以及修訂中華大藏經會一九七四年版的《中華大藏經》。還有許多線裝本的佛經,如《楞嚴經》、《大智度論》、《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等,以及大量英文版的佛學經典和研究著作。如果這只是作為個人的藏書,或許不少愛書者、藏書家、學者專家都遠超過他,但難能可貴的是,幾乎每本佛教書籍金庸先生都翻閱過,其中絕大部分都留下他點讀時所做的紅筆圈點和批註。

  金庸先生的讀書習慣是直接用紅筆在書頁上點讀,寫批註。他素以博聞強記令人印象極深,且有過目不忘的驚人之處。他閱讀量之大、涉獵之廣,通常學者都難以相比。他記憶力超人,很多書籍讀後就直接在寫作中引用,不需再查對原書。他讀過的書籍恍如被全部印刻在他的大腦硬盤裏,存放在記憶庫中,隨時可用他的天才檢索提取出來查閱改寫,以他的般若來融會貫通,重新創作,自成一體。〈談「色蘊」〉就是明證。它分為七個部分,作為「聽香室筆談」連續發表在香港《內明》佛教月刊上(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一日第六八期至一九七八年五月一日第七四期)。這篇佛教研究的長篇論文,邏輯縝密,條理清晰。所論所證均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所思所議亦獨特新穎,非初學能有。

  不過,根據金庸〈後記〉自述,「我於一九七六年十二月間開始親近佛法」,至此文的第一部分問世,才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時間,至全文的刊發也才一年半的時間。他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閱讀如此之多的佛教經論,撰寫出如此論理深邃、見解獨到的佛學論文,委實令人訝異。我以為,不用累世修行所得,無法解釋。恰如金庸於一九七七年在《俠客行.後記》談到,小說雖體現出「大乘般若經以及龍樹的中觀之學」,「極力破斥繁瑣的名相戲論」,「強調『無着』、『無住』、『無作』、『無願』」,但自己「寫《俠客行》時,於佛經全無認識之可言,《金剛經》也是去年十一月間才開始誦讀全經,對般若學和中觀的修學,更是今年春夏間之事」。他坦誠表白:「此中因緣,殊不可解」。

  金庸的文字般若更表現在天賦異稟的文字表達能力。無論多麼艱深的理論,他都能將其化為最平白通俗的白話加以表達。古人晦澀難解的文言文,他引用時總是能以平直樸實的直譯重新複述道明。西方哲學經典同樣也難不倒他,照樣能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恰如金庸在〈談「色蘊」〉中說到,佛陀認為眾生平等,「佛陀對任何人都說法,不論是國王、大臣、富翁、貴婦,還是傭僕、奴隸,他都肯不厭求詳的教導」,「如果他的話中包括大量抽象概念和專門名詞,好像後世佛學者們所說的那樣,這許多沒有什麼知識的人又怎麼聽得懂,又怎麼能得到解脫?」金庸的寫作自始至終奉此身體力行。《金庸學佛》除了〈談「色蘊」〉,其餘的文章都是根據金庸手稿整理,首次發表,篇名為編者擬寫。其中「佛經故事」七則、〈佛義淺釋〉,可謂金庸踐行宣揚佛法的嘗試。〈佛教八宗〉則是〈談「色蘊」〉的補充。

  二零一八年金庸先生逝世後,承蒙金庸夫人查林樂怡女士的信任,讓李參與整理先生的遺物,尤其是他的藏書和部分手稿。再度面對金庸先生擁有和閱讀過的數萬冊書籍,睹物思人,先生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他的眼前。雖然不能親聆他的教誨,但他發願投入全部身心和精力認真仔細整理他的書籍和手稿。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絕大部分藏書已經完好地轉交給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和香港中央圖書館。同時,盡自己的淺陋學識,將他研究、翻譯和撰寫的心得筆談,歸類梳理,陸續編輯出版,公諸於世,以期所有的金迷和眾多的研究者能更深更廣地了解金庸,打開並探索金庸深邃的知識世界。

響應低碳門常關

終於想到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理由,不得不佩服。

附近有一個商場,其中一個主要出入口的自動玻璃門,經常壞;大約三四個月壞一次,顧客要從旁邊小側門進出。

第一次失靈,修理了一個星期,不算快,但可以接受;第二次,也差不多;到了第三次,才修好兩天又壞——然後,一直沒修理好。我們只是進商場吃飯,還未至於不方便,有些坐輪椅或者拿着大型行李箱的人要走旁邊小側門,若沒其他人幫忙拉門,就會很狼狽。

這一次,已過了三四個月,依然沒修好。某天經過,發現玻璃門上貼了一張告示,寫着「為了響應低碳生活,此門關閉,請走旁邊通道」,我差點笑出來。商場地面共有五個出入口,另外四道自動門都繼續開開關關;為什麼響應低碳只關掉其中一道門?

如果經過深思熟慮要節省能源,扶手電梯應該在無人使用時自動停止,商場內的燈光亦可以減少,更不必長期播放有點吵耳的音樂。

然而,又過了一個月左右,自動門重開了。沒解釋為何不繼續響應低碳,至少應該貼另一張告示,寫「之前響應低碳而關閉自動門,已獲得空前成功。為答謝顧客的忍耐,此門重開,以示慶祝」,有始有終才是喔!

真的要支持低碳的話,就不要再舉辦任何鼓勵消費的活動,尤其不應替商場裏的時裝店促銷。WWF引述聯合國氣候變化秘書處資料,時裝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百分之十。製造時裝所消耗的能源,比航空及航運業加起來的總和還多。

姑勿論是否為響應低碳而關閉自動門,居然想到用這個理由掩飾一直沒修理好的狀況,實在要給商場公關一個讚和一個「笑到喊」表情符號。

全國僑聯前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表示,垃圾徵費先行先試的亂象反映香港社會還沒準備好,現階段不適宜推行垃圾徵費,建議政府在試行結束後,重新考慮是否押後或完全停止,最重要是盡快擱置有關爭議。若任由垃圾徵費爭議耗費社會精力,干擾政府聚精會神謀發展,並不符合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和期望,相信也不是中央希望見到的局面。

盧文端在《明報》撰文表示,垃圾徵費當年由激進反對派提出,是上屆政府在泛政治化環保減碳的高壓下訂出的政策,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又認為政府擱置的是垃圾收費爭議,不是環保減碳大原則,香港要堅決擺脫環保減碳道德綁架,下決心走一條符合香港實際的環保減碳及發展的可行之道,第一步應先做好回收工作,取得全面認可及成功後,再採取其他措施。

近日有民調結果顯示「七成受訪市民對如期實施垃圾收費缺乏信心」,負責調查的機構及區議員接受報章訪問時強調,調查結果純屬反映民意,希望可以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又引述區內情況,三無大廈及舊樓欠缺監管,私人屋苑爭取增加回收點又遇到困難,希望政府明白「欲速則不達」,先做好回收設施,務實施政。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已表明,政府將於527日在立法會交代先行先試計劃的中期檢討,政府會按參與者回饋的意見,再決定下一步部署,然後再就垃圾收費的路徑作出決定,其中意思可預計這度低碳門會否也是待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