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盧植

文提到盧姓源自姜太公,盧姓出源有他姓賜盧姓、改盧姓等。不過主要是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他的十一世裔孫高傒(盧傒公),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故受封于盧,其子孫遂以盧為姓。以范陽為郡望。盧姓於宋時入粵,遍及南方大幅土地
上文亦提到盧植普遍被盧氏子裔尊為始祖,早年有內地電視台做了一集有關盧氏的節目,邀請盧植後代名人,與大名鼎鼎的「和珅」「和大人」-----王剛面對面,做兩小時節目。




以下是一篇介紹盧植的文章:

盧植,字子干,河北涿州人。生於139年,漢末北中郎將,性格剛毅,拜馬融為師,劉備曾拜他為師。中郎將是中國古代官名。相當於將軍一職,三國時,周瑜就是中郎將,諸葛亮也是中郎將。在此之前,中郎將相當於禁衛統領,品級大約在正從四品之間。尚書,在當時相當於總攬事權的貴官,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正部級官員。傳說中盧植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八尺二寸有多長?漢時1尺約等於23.1cm,八尺二寸約等於1.9米,足見其高大魁梧。另據傳,盧植很會喝酒,能飲酒1石。漢代1石大約是現在的27斤,如此牛飲之人,試問天下有幾個人能相匹?盧植逝世後,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中說:「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三國時期,曹操北討柳城,過涿郡時,即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也。」盧植獲此兩位大名鼎鼎歷史人物如此高的讚譽,足以讓後人仰望了。難怪後人評價其為「通古今之學,好學而不墨守成規,備稱謂海內大儒。」

史書上記載,由於東漢後期政治腐敗,貪賄之風盛行,階級矛盾激化,導致了黃巾起義。時朝廷任命盧植為北中郎將,與皇甫嵩等人去鎮壓黃巾起義軍。經過幾番戰鬥,盧植率官軍把張角率領的一支義軍圍困在廣宗(今河北威縣),但一直久攻不下。這時,漢靈帝派遣小黃門左豐前來觀戰。有人告訴盧植,說左豐貪婪,應送些財寶給他,否則,他回到皇帝身旁會無事生非。盧植一向清廉,不肯送禮行賄。果然左豐回朝就誣告盧植,激怒了皇帝,命把盧植押進檻車,定了個「減死罪一等」。鎮壓黃巾起義軍之後,皇甫嵩等人為盧植辯冤,朝廷才恢復了盧植的官職並升為尚書。漢靈帝死後,何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專斷朝政。為剷除弄權的宦官十常侍,何進召并州牧董卓進京。董卓率兵至洛陽後,為凌虐君臣,把持朝政,召集文武百官在崇德殿「商議」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為帝。群臣懾於董卓的淫威,都唯唯諾諾,不敢反對。獨有盧植為了朝廷的權威和社會的穩定,正氣凜然,與董卓面對面地抗爭。他講了古人伊尹、霍光廢立帝王之事後,質問董卓:「你只是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尹)霍(光)之大才,怎能強行廢立?」董卓惱羞成怒,拔劍要殺盧植。盧植面無懼色。議郎彭伯勸慰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威望很高,把他殺了,恐怕天下人不服。蔡邕也為盧植講情,這才平息了這場風波。但後來,盧植還是鬥不過董卓,只好辭官。盧植歸隱後,又被袁紹引為軍師,足以證明盧植此人絕非等閒之輩。歷史經驗再次證明,只要是能人走到哪裡都會被重用,只是機遇問題而已。

那麼,盧植是怎樣當上劉備的師傅呢?這要先從馬融講起,馬融是明德皇后的親戚,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尤長於古文經學。他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是其最得意弟子。劉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算是和馬融有淵源,再加上劉備與盧植是同鄉,都是涿州人,劉備15歲那年,在叔父劉元起引薦下,拜盧植為師,順理成章。黃巾起義時,盧植帶兵鎮壓遇到困難,劉備募兵參加,投入戰鬥立下汗馬功勞,兩人師徒之誼由此可見。此後,劉備先後被任命為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和平原相,奠定了他成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的基礎。有趣的是,盧植的師傅馬融,每次授課時,喜歡坐在高堂大殿中,用絳色紗帳作隔段,一邊讓歌伎奏樂起舞,一邊安置學生聽課。一般的弟子經受不了美女靡音的誘惑,未能學到真知識,只有鄭玄、盧植不為所惑,學到了學問的精髓,成就了一世英名。如今,馬融當年講學的地方被稱為絳帳台,扶風縣絳帳鎮也因他而得名,並從漢代延續至今。盧植生性耿直,目不斜視,專心聽講,數年如一日,也因此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自盧植以後,一千八百年以來,范陽盧氏代代出英才。僅從魏晉到唐代,正史記載的盧姓名人就達八百餘位。其中,有宰相、尚書、刺史、太守、郡守等百餘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也是代表之一。在海外盧氏宗親中,韓國先後兩任前總統盧泰愚、盧武鉉也是盧植後人。據了解,盧姓在當今中國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二,在台灣排名第四十三,可見是個大姓,各行各業人才輩出,這是肯定的。其實,在魏晉南北朝時,盧姓與崔、王、謝已是天下聞名的四大姓,那時,「崔盧王謝」的社會聲望有時比皇族還高。此後,才開始大舉南遷。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光輝燦爛歷史,都是龍的傳人,也是炎黃子孫的後代,這是我們的驕傲,也是引以為豪的地方。如今,我們追根溯源,也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並從中找到傳承下來的依據。然而,自炎黃二帝後,衍生出了百家姓,如今已是千家姓,萬家姓了,因此,我認為河南衛視做這個節目很有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族姓氏起源其實主要和圖騰崇拜有關。譬如盧氏的起源就是這樣:上古時期,我國西部地區一支遊牧部落攜帶一種用柳枝等編織成的、特製的、盛食物用的器皿——盧器,轉移各地,過著原始的群體遊牧生活。這支部落的人為了生存,一邊逐水覓草,一邊追逐和飼養利生的動物,以取為衣食之用。同時,為了逃避和抵抗毒蛇猛獸的攻擊,必須運用武器以保自己的生命,於是盧器便出現了。經過長期的遷徙,這支部落的人對百獸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心存敬畏,於是,便以虎為圖騰加以頂禮膜拜。後來,在畫圖造字取姓過程中,虎字的上部便成了繁體字「盧」字的上部。而「盧」字的下部「皿」字即表示當時盧人特製的器皿,即以上所講的盧器。於是,盧氏就這樣出現了。

族譜上說,最早盧姓出自姜姓,即姜子牙,並與高姓同宗,與呂姓同源,屬炎帝的後代。史書上也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采於盧邑 (山東長清縣 ) ,其後人以「盧」為氏。到了唐代,盧姓兩次南遷福建,宋朝時進入廣東,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進入台灣。如今,盧姓的主要聚居地在:范陽,虔化,寧化,梅縣,永定,上杭,漳州,英德,惠州,河源等。福建永定盧氏族譜中寫到「我國南方的盧姓大家。據考證,來源於河北的范陽。」文中還寫到,「……益公(延昌七世孫)與縣尹公(孟堅八世孫),筮出閩省,令莆田;考滿,次永定屬上杭大塘瓦子鄉而居。」而我的祖籍在平和縣小坪鄉,永定族譜在天祐公派系之陳東始世祖,附伯祖,天爵公中也寫到,「派衍漳州南靖金山水頭楊柳江洛陽橋及平和縣水(誤,應為『小』)坪鄉等處。」(註:平和縣沒有水坪鄉,只有小坪鄉,乃誤。)

可見,南方盧氏來源於河北范陽是有考的,也是有依據的。先祖就是盧植。

如今,盧植的墓就在涿州城東盧家濼附近,並已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墓的周圍,蒼松翠柏,亭台水榭,鮮花遍地,碑銘典雅,肅穆莊嚴,是一處極富品位和內涵的人文景觀。附近拒馬河逝水淙淙,日夜訴說著一代大儒的昔日輝煌與啟示。總之,盧植既是盧氏家族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他的身上彰顯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數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品質,令人緬懷嚮往。面對盧植墓,我想無論今人古人,或者中外,都應該是會陷入沉思並追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