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常額教師 Vs 合約教師


一位三料碩士自殺身亡,教協認為合約教師制度剝削年輕人,多次要求教育局增加常額教師職位,箭頭直指教師常額制度問題,但究竟是與非、好與壞的制度,我們應該理性分析。

所謂教師常額制,即等如公務員的終身僱傭制,由於教師薪酬已成為學校恆常開支一部分,所以除非常情況,一般都是每年自動續約兼且按照薪酬機制自動增薪(亦稱跳Point)直至退休。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要採用這種一旦入職即毋須擔心被炒、即使入職後表現不好仍可年年加薪的「鐵飯碗」制度,這其實與公營機構的特性有關。
首先,相比起私人機構往往能以靈活的調整待遇招攬人才,公營或受政府資助機構往往由於支出增減及待遇條件調整有嚴格規限,在就業市場處於劣勢;所以為了彌補這方面的差距,就只好透過終身僱傭制與自動增薪(再加上形形色色的福利),來締造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以增加職位的吸引力。
其次,雖然「鐵飯碗」當中或有因員工惰性而招致的浪費,但總體而言低流失率、簡單的薪酬架構皆能降低其招聘、訓練、考核成本,對政府這種規模龐大的機構而言,這種節省尤其明顯。至於第三點,也是尤其針對教師這個需要長時間與學生、受助人建立關係、一旦換人需要從頭開始的專門職位,也促成了常額制的出現。
不過目前的教育環境已和以前大大不同。在經歷金融風暴、911、沙士以至各種因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後,私人就業市場薪酬停滯不前,相反教師薪酬卻因恆常調整而節節上升,就算不以常額制作招徠,本身已成為一門待遇相當吸引的職業,這點可從近年中小學教師的流失率跌至單位數字,甚至某些學校出現零流失率可見。

此外近年香港學童人口不斷下跌,對於新教師的需求日漸減少,甚至因殺校而被迫裁撤教師;但相對而言,除教育學院以外,不同大學卻同時大量開設兼讀、全讀制的教師文憑及學位課程,以至每年「產出」八百至一千名準教師投入就業市場。在這種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常額制在學校的校長眼中,難免變成一種篩選人才的障礙──只因學校的常額老師是固定的,在老師流失率極低的前提下,每接納一位老師成為常額教師,即代表他們失去一個挑選人才的自由,再加上已被納入常額制的老師即使表現再差也很難趕走,那自不然會把常額合約保留到最後,並只將其作為留住心目中最佳人才的撒手鐧。
所以教師是常額還是合約方式聘請,不過是就業市場的角力,並沒有所謂對錯:站在教師立場,當然希望能夠保有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能心無旁鶩地投入教育工作;但站在學校立場,卻希望盡量保留聘請人才的彈性,以提升整體教學水平。但這次事件讓我感到疑惑的是,這次以教協為主爭取的所謂增加常額教席,似乎與是次悲劇的主角──那位因失業而跳樓的教師無關。 

須知道能成為常額制的受惠者,最終還是需要一個絕對條件:就是校長願意長期聘用你。而就算成為常額教師的過程中,也必須要經歷兩年的試用期,期間聘用形式與合約制無異。如果一位老師,在幾間學校的教學時間都不長,就算政府真的迫使學校要以常額形式聘用老師,亦很難保證會獲得聘用。相反,假若將合約制的聘請方式轉為常額制,即代表教師職位的流動性進一步降低,其他連合約制教席也爭取不到的準教師找到工作的機會只會更渺茫。真正的得益者,卻只會是目前已被聘請、卻欠缺力量逼使學校將他們轉成常額制的合約制老師。
在這個權力爭奪的過程上,究竟學校、政府與教師誰對誰錯,我無意在此作出判斷;但對於教協在近年時常進行各種示威請願,往往在冠冕堂皇的原因背後,與部分偏激首腦幹事的利益重疊,實在令人感到不滿其背後動機。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愛的圖像



  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新發佈,美國的星系探測器終於到達冥王星,為人類歷史又寫下新一頁。
  美國成為全人類當仁不讓的代表,跳出地球的小世界,向荒茫太空進發,已經率先探索過整個太陽系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跟海王星,715日美國東部時間清晨七點四十九分,終於在最近距離第一次拍下冥王星的照片,以光速花了四個半小時,穿越四十多億英里的距離,這張照片才傳回地球。
  這顆探測器「新地平線」早在二零零六年一月出發,一路在太空中漫遊,九年半時間,終於接近目標,目前只剩八千英里,但是在一片空濛之中,飛到太陽系之邊陲,希望極為渺茫,美國的天文物理學家說,接近冥王星之機會,有如在兩英里外打高爾夫球而一桿入洞。
  為甚麼要遠征冥王星?因為冥王星代表太陽系的邊界,地球是萬物家園,但太陽系是地球故鄉,人類在精神上雖然一直有「天外有天」之嚮往,但抵達冥王星,是對此一想像的科學證實,探測器再往前走,就離開了太陽系,真正飄入星系之間,也標誌人類走出了家門。
  美國人一九七二年由阿波羅號太空船拍到一張清晰地球全照,此一由太空中回望地球的角度,從此成為美國太空文化潮流的象徵。寄望太空,曾經是美國最充滿信心的時代,美國懷有擔任人類文明大使之志,一九七七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出「航海家」探測器,至今還在太空中遠行,攜帶「地球之聲」,精選各種聲音跟音樂,代表地球,向太空釋放訊息。
  美國人遠征太空,不僅是為了宣揚國力,而是尋找地球的定位,將整個地球視為一體,視全人類為地球公民,視野壯闊,這是美國太空計劃優越之處,主要在於太空科學家擁有最尖端的科技,擁有最文明的使命感,最實際的信息,也只是向全世界顯示其科技之高,暫時是全球之冠。這張很清晰的冥王星照片,左下角棕紅色地表上巨大的黑色斑點,確認為環形山,但白色心形地區顯得十分神秘,帶有愛心的人可以看到『冥冥』中都有『愛心』。作為地球在太陽系中只是一顆微塵,地球上的亂象,在光年之外,卻找到一個愛的圖像,對萬千的地球人,應否坐下深思。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不斷填海的香港


百多年前,英軍戰艦初駐維港,當時的海岸線彎曲蜿蜒,恍如長蛇。然而,變幻原是永恆,香港難抵發展巨輪,填海工程此起彼落,港闊水深頓成回憶。今天,站在山頂俯瞰兩岸,稜角不見,滄海桑田,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俱在數十年間拔地而起。一位中學教師眼見學生讀了數年歷史,古今中外治亂興衰讀個大概,卻對腳下土地一無所知,於是心有不甘,決意自行補白,提筆錄下海岸線的多年變遷。上圖是1866年,當時的新安縣地圖 ,海岸線明顯很凹凸不平。

今日緩緩走遍維港兩岸,俱是平整筆直的馬路,或是草木扶疏的海濱公園,誰想百多年前,原來的海岸線凹凸有致。弧形海灣是個天然避風港,尖削海角則是渾然天成的觀景台,還有那小小的奇力島(Kellett Island:座落銅鑼灣對出海面,原是軍火庫,六十年代為配合海底隧道入口工程,與港島連接,現為香港遊艇會。),就如離群小童獨自在水中央。可惜為了開拓土地,港英政府自十九世紀中開始填海,一直以「磨平海角、填平海灣」為方針,港島及九龍半島彎彎曲曲的天然海岸線慘遭分段填平,原生地理形態從此再不復見。八十後中學教師余震宇不忍維港昔日風光被人遺忘,近兩年先後推出《港島海岸線》及《九龍海岸線》,藉着填海進程道出香港發展。「以前的中上環、筲箕灣及土瓜灣,都是形態各異的港灣,顧名思義,灣仔就是一個小海灣。至於北角、東角、牛頭角和荔枝角等,皆是凸出的海角。」海角三面環海,正好站在盡頭欣賞海景。現時想在市區看到原始的海岸線,只能到西環摩星嶺泳棚一帶。
香港還有一些貼近海岸線的小島,因填海而併進港九半島,從此在地圖上消失,就如上述的奇力島,便因填海興建紅隧時併入銅鑼灣北部;還有海心島,併入土瓜灣變成海心公園,年輕一輩大多未曾聽聞,「沒辦法,本地史在本地教育制度裏缺一席位。」三年前,余震宇開設facebook專頁「香港舊照片」,重溫昨日故事,因此經常往來政府檔案處及圖書館,「了解歷史,讓我們有基礎去辨別現狀,比如說六七暴動事件,當年警員面對暴徒僅放出數枚催淚彈,但是去年面對和平集會人士卻施放87枚,今昔對比,論述會更有力,同時更能掌握傅振中及陳靜心等左派人士的心理。」

土地問題,其實也是每代香港人的問題,香港山多平地少,要發展城市不可避免移山填海。如今地處內陸的中間道、裕民坊、高士威道及皇后大道中,昔日竟是沿海地帶,今日全然不見痕迹,「唯一可以留意的是海神廟宇,如天后廟、譚公廟及蓮花宮等,以前都是建於海邊,把它們串連起來就是當年的海岸線。」仔細一想各區廟宇,方才驚覺填海土地之闊。百年前,其實也有反對填海的聲音,不過並非珍視維港的小市民,而是經營海運業務的商家,因其公司大多座落沿海位置,填海後便變得遠離岸邊,失去地理優勢。
回歸前,香港雖由港英政府統治,但發展一直受內地政局影響。余震宇回顧多次填海工程,其實都與內地政局不穩有關。上世紀,中國人禍頻頻,大量難民從不同年代湧港,遂需開闢土地安置暴增的人口。「例如二十年代軍閥混戰,內地人逃難來港,政府於灣仔東部填海,由莊士敦道填至告士打道,容納新增人口。三、四十年代日軍侵華,大量國民黨士兵攜同家眷來港避難,政府又在北角建立難民營作容身之所。到四、五十年代國共內戰,還有後來的大饑荒、文革十年,難民一波波湧港,九龍灣填海土地就是作徙置區之用。」
「從太平山山遙望對岸,可以清楚看到九龍半島幾乎有三分之一是填海土地」,余震宇兩手比劃解釋,「香港填海可用九十年代作分界,在那之前,維港兩岸的填海用地普遍用於商業、住宅及康樂設施,如中環的摩天商廈、文化中心及維多利亞公園等,為香港經濟及社區發展提供助力。」寸金尺海的維港總算用得其所。「九十年代後情況卻急轉直下,西九龍大幅填海土地用於地產項目,尤其九龍站、奧運站及柯士甸站附近主要用以興建豪宅,如凱旋門和擎天半島等,呎價動輒兩三萬元以上。購物商場如圓方則以名店為主,卻連接西鐵線、東涌線,以及耗資八百多億的廣深港高速鐵路,旁邊還有作糖衣的西九文化爛地。」文質彬彬的他越說越憤慨,「整項工程令人質疑,到底是為香港人服務?還是為了方便內地人投資、購物?還是規劃失當?」港九兩岸最近距離已由兩公里收窄成九百米,香港人已沒有向維港予取予攜的資本了。




 

變質的教育


近日教育界有兩則新聞,影響我們深遠:
1. 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定斷學校中一至中三開英文班的數目,班數主要視乎學生能力,若中一每班有八成五學生屬全港成績前列四成,就可成為英文班。教育局完成微調教學語言後首個檢討,決定不達標而須一六學年落車的全開英文班學校達三十二所,佔全開英文班中學三分之一。她們雖然英文水平未達標,但可以不用落車,繼續全速上路。
2. 升中放榜,因中一適齡學童人數下跌,學校面對收生壓力,有中學派出教師,遊說新來港學生及就讀小學又沒有參與統一派位的學生,以送校服、午餐和電子詞典,以及聲稱成績優異者可免費參加澳紐英文遊學團等,吸引學生報讀。


關於教學語言,一班真正對教育有心、有理念的人聚首,花18個月時間研究,經過200多場家長、教育界簡介會,嘔心瀝血,背脊受咗唔少箭,堅持提出一套真正為學生學語言的機制,希望學生「母語教學、學好英文」。直至前教育局長孫公就政治解決教育問題,美其名都叫微調,實質是放任學校亂用英文教,但總算有個譜;今日的局長,改個名包裝都廢事,直頭赤裸裸咁取消教學語言政策,因為唔敢得罪人,任得學校掛羊頭賣狗肉。
呢個教育局只講和諧唔講學生福祉,一切以和為貴,真正教育有心人自然心裡有數。中文中學聯會發聲明向教育局發炮,「倉卒修改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深表失望,新公布的教學語言政策與過去教育局所依據的學理背道而馳,有違專業;學生未能以適切語文學習,其利益必受損害」中中聯會講咗我心裡的話,我想再強調一次,所有教育政策,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對學生好,其他政治、學校利益、學校名譽、個人榮耀等等,都唔應該排在學生福祉之前,絕對唔能夠退半步。 睇完全段,或者你會問我做乜要都用廣東話來寫?因為只有母語才能講出我心中有幾火,對呢個教育局有幾失望
至於中一收生不足而學校要出盡誘惑,派出教師,主動與目標學生攀談和介紹學校設施,又提出可駕車送學生至數公里外的學校參觀。派出的教師在場宣傳其學校,多管齊下吸引學生,部分學校在暑假提供免費銜接中一課程或廣東話、繁體字課程,並提供多項費用減免,據說是為了盡量幫助學生。學生因為接受引誘而入讀該校,是否因為利益交換而各取所需,其出發點有違傳統教育的價值觀;嚴格來講,要找ICAC的官員來判斷,是否與賄賂有關?當學生暑假後九月上課,面對一個像推銷員的老師,因覺自己的重要性而有恃無恐地破壞課室秩序,以及不尊敬師長,休想達到學與教的成效。
教育界從此變得商品化,烏乎哀哉!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法官的舊同學



一段法庭的片段,短短的對話;一方懊悔的嚎哭,另一方的微笑咀臉,似教訓又帶有勝利者的言詞,值得深思甚麼是有效的懲教。
Judge, Burglary Suspect are Former Classmates
When burglary suspect Arthur Booth appeared in Judge Mindy Glazer's Miami bond court, he found out they'd met before.
Posted by AJ+ on 2015年7月3日
一段法庭的片段,短短的對話;一方懊悔的嚎哭,另一方的微笑咀臉,似教訓又帶有勝利者的言詞,值得深思甚麼是有效的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