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常額教師 Vs 合約教師


一位三料碩士自殺身亡,教協認為合約教師制度剝削年輕人,多次要求教育局增加常額教師職位,箭頭直指教師常額制度問題,但究竟是與非、好與壞的制度,我們應該理性分析。

所謂教師常額制,即等如公務員的終身僱傭制,由於教師薪酬已成為學校恆常開支一部分,所以除非常情況,一般都是每年自動續約兼且按照薪酬機制自動增薪(亦稱跳Point)直至退休。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要採用這種一旦入職即毋須擔心被炒、即使入職後表現不好仍可年年加薪的「鐵飯碗」制度,這其實與公營機構的特性有關。
首先,相比起私人機構往往能以靈活的調整待遇招攬人才,公營或受政府資助機構往往由於支出增減及待遇條件調整有嚴格規限,在就業市場處於劣勢;所以為了彌補這方面的差距,就只好透過終身僱傭制與自動增薪(再加上形形色色的福利),來締造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以增加職位的吸引力。
其次,雖然「鐵飯碗」當中或有因員工惰性而招致的浪費,但總體而言低流失率、簡單的薪酬架構皆能降低其招聘、訓練、考核成本,對政府這種規模龐大的機構而言,這種節省尤其明顯。至於第三點,也是尤其針對教師這個需要長時間與學生、受助人建立關係、一旦換人需要從頭開始的專門職位,也促成了常額制的出現。
不過目前的教育環境已和以前大大不同。在經歷金融風暴、911、沙士以至各種因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後,私人就業市場薪酬停滯不前,相反教師薪酬卻因恆常調整而節節上升,就算不以常額制作招徠,本身已成為一門待遇相當吸引的職業,這點可從近年中小學教師的流失率跌至單位數字,甚至某些學校出現零流失率可見。

此外近年香港學童人口不斷下跌,對於新教師的需求日漸減少,甚至因殺校而被迫裁撤教師;但相對而言,除教育學院以外,不同大學卻同時大量開設兼讀、全讀制的教師文憑及學位課程,以至每年「產出」八百至一千名準教師投入就業市場。在這種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常額制在學校的校長眼中,難免變成一種篩選人才的障礙──只因學校的常額老師是固定的,在老師流失率極低的前提下,每接納一位老師成為常額教師,即代表他們失去一個挑選人才的自由,再加上已被納入常額制的老師即使表現再差也很難趕走,那自不然會把常額合約保留到最後,並只將其作為留住心目中最佳人才的撒手鐧。
所以教師是常額還是合約方式聘請,不過是就業市場的角力,並沒有所謂對錯:站在教師立場,當然希望能夠保有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能心無旁鶩地投入教育工作;但站在學校立場,卻希望盡量保留聘請人才的彈性,以提升整體教學水平。但這次事件讓我感到疑惑的是,這次以教協為主爭取的所謂增加常額教席,似乎與是次悲劇的主角──那位因失業而跳樓的教師無關。 

須知道能成為常額制的受惠者,最終還是需要一個絕對條件:就是校長願意長期聘用你。而就算成為常額教師的過程中,也必須要經歷兩年的試用期,期間聘用形式與合約制無異。如果一位老師,在幾間學校的教學時間都不長,就算政府真的迫使學校要以常額形式聘用老師,亦很難保證會獲得聘用。相反,假若將合約制的聘請方式轉為常額制,即代表教師職位的流動性進一步降低,其他連合約制教席也爭取不到的準教師找到工作的機會只會更渺茫。真正的得益者,卻只會是目前已被聘請、卻欠缺力量逼使學校將他們轉成常額制的合約制老師。
在這個權力爭奪的過程上,究竟學校、政府與教師誰對誰錯,我無意在此作出判斷;但對於教協在近年時常進行各種示威請願,往往在冠冕堂皇的原因背後,與部分偏激首腦幹事的利益重疊,實在令人感到不滿其背後動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