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同學閒談中提到世界和平與宗教的關係,其中佛教能否擔當一些角色?記起兩年前一次聯合國的演講,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它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爲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演講內容提到佛教傳入中國後,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習近平的這個演講,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習近平論佛教」成為佛教界的熱門話題。有評論認為,這個演講釋放出一個信號:中國文化復興,佛教擔當重任。北京《競報》早前在推薦一套佛學書籍時,更是以《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教育》為題。雖然這句話不少法師們講過,但官方報紙作為題目標出屬罕見。
文章先指出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對於中華民族而言,佛教原本是來自異國(古印度)的外來文化,卻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比如煩惱、顛倒、作業、懺悔、覺悟、如實、實際、平等、法寶、淨土、彼岸、現行、剎那、因緣、胡說八道、不可思議等,是從佛學經典中引用、點化而來。又如心猿意馬、天花亂墜、當頭棒喝、唯我獨尊、皆大歡喜、曇花一現、清規戒律、天女散花、醍醐灌頂、拈花微笑、借花獻佛、癡人說夢等文學成語,也是在佛學經典的翻譯流通過程中,添入中國文學寶庫。
佛教禪宗思想,也促進了後世儒家理學與心學的發展,盂蘭盆會、吃臘八粥等風俗也淵源於佛教。
雖然佛教幾乎是一進入中國就立刻受到皇室極致推崇,甚至一度被奉為國教,但也存在著和中華本土文明的融合問題。但佛教傳教法師們以數度學術辯論,引導佛法與中華本土儒道文化融合互補,使佛教完全融入中華文化體系,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中國兩千年來文化多元並存、互補互融的格局,以至於今天說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總是儒、釋、道三家並舉。
放眼世界史,即使得到所在國中央政府的支持,佛教亦從未假借神意而強迫其他宗教徒改宗易信,以及發動宗教戰爭,企圖消滅異教與其他文化。這不能不令人嘆服:佛教是真正崇尚尊重生命與理智、平等、博愛、和平的偉大教化。
早期佛教的僧團管理,依據戒律,執行教團制度的權力交由大衆,凡事皆要會議,杜絕獨斷專行,凡事必經交付提案,大衆集會討論、決議,以多數表決通過,始能公佈、實施,充分體現了民主、法治精神。佛寺紛提「上市」
「商業化」遭痛斥。
然而,中國佛教出現日趨「商業化」的現象,備受爭議。中國佛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開幕時,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在會上嚴肅痛斥近年來部分中國寺廟紛紛提出「上市」及商業「承包」等現象。
近年來一些寺廟紛紛提出要「上市」及引入商業經營,提高旅遊收入,王作安說,這些現象「侵害佛教界合法權益」。
他批評道「有的出家人信仰淡薄、戒律鬆弛、熱衷名利,影響佛教清譽,受到社會輿論詬病。對此不能麻木不仁、見怪不怪,而要警醒起來、嚴肅對待,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認真解決。」
另一方面,在這個中國佛教協會全國代表會議中,48歲的學誠法師正式從傳印長老手中接班,成為佛協成立以來最年輕的會長。
針對佛寺商業化、「借名敗財」現象,學誠要求不斷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正信正行」,樹立佛教清淨莊嚴的社會形象。建設和諧世界 具指導意義。
在指導人類現實生活方面,佛教提倡覺悟「業力緣起」的生命觀,指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的三世因果報應定律,啟發世人為自身、為他人、為家庭、為家族,為民族、國家、世界人類,乃至於一切衆生,切實承擔責任,從而締造幸福的生活。
此外,佛教也揭示衆生共業締造世界的真理,提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理念,倡導人人從我做起、從我心做起,集合每一個體的道德自覺之力量,來奠定理想社會的基礎。這一點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尤具指導意義。
近代以來,佛教遠播歐美,促進了西方社會宗教與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對於世界和平貢獻甚巨。
文章引述釋淨空老教授指出,佛教在今日至少以六種形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釋迦牟尼佛生命教育的本質佛教、宗教化的佛教、學術形式的佛教、企業化的佛教、旅遊觀光業的佛教和被歪曲利用為邪教的偽佛教。
最後文章強調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而是至善圓滿的生命教育。必須恢複佛陀教育的智慧本質,才能發揮佛教文化的正面價值,從而為人類做出真正意義上的貢獻。
以下是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