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不知歷史的年輕人

  作為大專校友,對於一些年輕的大專生,多少有點痛心;他們把「六四」說成是「鄰國歷史」,不認同這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又說「關注本土抗爭比o依家睇『六四』更重要」。本土主義抬頭,就連愛國民主運動的悼念活動也要靠邊站,皆因本土主義已經在某些年輕人的群體中,取代了家國觀念,沒有家國,只有本土,這是甚麼思維?
  把中國歷史的一部份,說成是鄰國歷史,是徹底否定自己是中國人的血緣事實,是將自己說成是自成「一國」的群體。在他們眼中,本土歷史便是「六七暴動」、「香港保衞戰」,以及「佔領運動」,這些事件便賦予了香港的身份、背景和發展。但縱使要不切實際地切除中國與香港的血緣和歷史關係,香港的歷史最重要的一章,難道不包括一百五十多年的英殖民地統治的始與終?這些學生口講歷史,但心中不見歷史,只見鬥爭,只見權力的搶奪,而不見成就今天本土香港的種種情況、事實和背景。這些同學大講立身本土,本土從何而來,他們有認真思考過嗎?
  反悼念的學生們,對支聯會的「六四」悼念活動,有不留情面的批評「建設民主中國」綱領依舊,「平反六四」訴求遙不可及,支聯會不思進取,行禮如儀的悼念,意於消費「六四」,利用民眾之道德感情,換取政治本錢。這些批評,有值得支聯會反省的地方,但不等於同學們說的全部都理直氣壯。
  同學們說,支聯會利用民眾之道德感情,但事實是參與燭光晚會者,是珍惜有這一年一度的晚會去表達他們的心情,不管支聯會內不同人的動機是甚麼,有很多人仍然覺得應該有這種集體式的悼念,同學們憑甚麼說參與者被人利用?
  同學們說「建設民主中國」綱領依舊,即是他們不同意這個綱領。有學生會領袖說欣賞「六四」死難者的付出,但沒有當年他們為我們犧牲過的感覺,這些同學沒有歷史感,沒有見證「六四」如何發生,當然也不知道如果不是「六四」,香港民主進程絕對是另一個模樣。當年《基本法》最後定案,讓香港在一九九一年開始,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立法會議員可以在港英治下透過地區直選產生,是全因為「六四」帶來的震盪。當年港英政府夠膽向中國政府提出,加速香港民主化步伐,北京因深感「六四」帶來的震撼性的後遺症,最終妥協接受。沒有「六四」這一段歷史,《基本法》會是一份在政治上更保守的憲法。大言不慚的同學們,毫無歷史觀,為反叛而反叛,除了反映他們的膚淺之外,還有甚麼?
  上不知本土歷史,下不識本土情懷,這些人還妄言要為本土搞一番大事業,除了不自量力,更是一群井底之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