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至誠勝風水





在眾多政府高官當中,許曉暉算是平易近人的一位。在惡浪滔天的政治濁流中,她像一朵蓮花。她從政之路崎嶇不平,好端端從銀行的高薪厚職,大幅減薪棄商從政。她空有振興文化的抱負,卻因拉布而令文化局胎死腹中,還被插一背脊冷箭,揹着「不懂文化」的罵名。但她不以為忤,相反,為了讓資源匱乏的文化界感到受重視,不惜犧牲和家人相聚及休息時間,出席排山倒海的文化活動和典禮。當她辭官之後,再無利益可以交換,甚至生命終結了。大家從心而發,以同樣至誠的感激,讚歎她善良。剛巧讀到她的遺作,或許算是送給港人的一份禮物。

至誠勝風水


2018年轉眼只剩兩個多月,看到市面不少風水命理書籍相繼推出,讓人參考來年運程,趨吉避凶。這真會有幫助嗎?

朋友早前傳來一頁命書內容,提及某生肖年幼孩童運程相當不俗,權力地位將會提升,讓人驚嘆。試問,現在誰家不把自己孩子捧上天,地位哪有不是愈來愈高的道理?玄學家占卜命理運程,是推理,西洋中國各有其算法,其他民族如是,不一定不準,但可能只有數成。

中學時代,同學曾對星座運程感一定興趣,尤其關於姻緣學業;今天回望,按當年所言方向發展的,可說絕無僅有。中華術數的內容部分來自《易》學,但《易》牽涉道德層面,於心術不正及福德不足之人實難有作用。所謂「福地福人居」,若德行不夠,風水寶地再好也沒用,故首要還是「修德」。且現世真通《易》者鳳毛麟角,故孔子在出土之《要》篇云:「我撇其卜祝矣,我觀其德義矣。」

《易》的陰陽化五行,五行化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如仁為陰,義為陽;五常再落到道德倫理,及人體內臟經脈,這在科學暫時未能窺測。心靈違反五常,身體便變差;心靈、身體,又牽連整個天地、宇宙。古人將此名為「天人相應」,風水命理只是「天」的一部分;「人」的部分往往被現代人忽略。所以古人將《易》另立高位,叫「經」,獨立出天文科技、文學史學哲學術數之上,「經」即天地宇宙之永恒定律,清乾隆編《四庫全書》時,亦將《易經》列於經部之首,術數命理另列一類。

平常人少以《易》五常之尺去量度自己,若能妥善用之,就是「三省吾身」、「反躬自省」、「恐懼修省」。友人中有些習慣每天呼喚上帝佛陀數十次,實不如每日起床睡前,與信仰的神認真對話,反思當天心念言行。可惜,現代教育甚少涉獵此道德內容,令下一代易丟失通《易》之鑰匙。事實上,入《易》之匙就在《中庸》、《論語》;《老》、《莊》是《易》之朋;《黃帝內經》則是《易》之衍。

萬事離不開《易》

隨年事漸長,閱歷多了,漸了解只要讀懂《易經》,世間人事、身體心靈、宇宙乾坤,在在都離不開《易》,孔子亦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即「天人相應」。我們不能只取、只講一部分,其最重要部分,就是道德倫理影響命運健康。 再看自己及認識朋友之命運,原來只是一個又一個變化階段,某時期好或不好,或某年某月好與不好,並沒有一個篤定的所謂「程式」支配着,人人皆可藉「修德進業」改變命運,即改變自己心念去看事物、改變態度去做事情。

儒家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成為賢人君子,其實就是轉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其一生艱苦,父親早逝,由母親帶大,兄患殘疾,還有一姊,一家靠年僅十多歲的他擔起,家無恒產,故他什麼都做過,最後成就萬世師表,成功轉變個人命運。

數千年觀測天象,古人發現星體按易之道運行,影響人類社會、國運,乃至個人情緒、健康,近代研究發現其道理甚科學。反之,相信單憑風水布局可令運氣、健康、財富轉佳,最終可能會墮入迷信,亦貶低了《易》理。欲明瞭宇宙之律,須知道《易》理天數。《皇極經世》言一卦動一爻管2160年,天下必有大變。秦始皇統一天下至今剛好經歷一爻,各地政治經濟社會出現了翻天覆地變化,一百年內,王道盡失,外國也同。德皇、俄皇、澳皇先廢,後英皇失權於議院,中國清帝終亦遜位。

宇宙天地之氣數,影響何其大哉,當世誰有能力用流年飛星、方位吉凶、風水布陣加以扭轉?理解易學與歷史,即知世上唯一可控的,只有自己的心──內德品格。儒家感悟五常即五氣之先天存在於人性人心,及人之份位如爻位互應,道出「三綱五常」之理。《易經》稱此為「孚」;《中庸》稱此為「誠」,只有先「誠」其意,才可通道,亦只有至誠,可以勝過風水,以修德進業善行,改變個人命運,步入佳境,踏出康莊。

閒話茶道


禪師說:「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字拆開,人在草木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將「茶」字拆開,上面草花頭,下面是木字,中間是人;人在草木間,多麼奇妙的漢字組合呀!禪師的層境界太高了,天人合一,代表著人與自然世界的和諧共處,也就是指人應該回到草木中間去,若沒有真切體驗,是悟不出此番人生道理的。一個人倘只與物質打交道,物慾便沾染周身,蒙蔽內心窗扉。要捅開這層紗窗,必接觸草木,吸納草木的靈氣,才能通悟人生之理。
離開草木的滋潤,燥動、焦慮便附著於肉體,進而精神幹竭,整個人也變得病懨懨,無趣於塵世生活。行走在青山綠水之間,身心為天地靈秀所浸潤,雙眸裡充滿了詩情畫意,彷彿久病得醫,愜意無比。而偏偏這肉體不能時刻與那草木相處,居於水泥築造的城市裡,何以排解內心的徬徨。茶,黑茶、紅茶、花茶……皆可,這可愛的草木精靈,成了我與自然神交的關鍵點,獲得一種禪釋的法門。

好友聚會中談茶。她比較接地地說:「我們不如用一種樸素的方式,讓茶回來。人回草木間,茶歸民生裡,人要回來,茶要回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要回來。」在年輕人中間,冰凍飲品征服了大多數人的口腹之欲,在一般打工仔來看,咖啡,奶茶成了來自西方高貴優雅的象徵。茶,這生於中華的飲品,漸被他們拋棄。好友希望呼喚茶的回歸,更希望呼喚一種精神面貌的回歸。中庸之道歷來是國人為人處世的圭皋,而這個“茶”字之妙,便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間,草木之中,不偏不倚,不驕不躁,​​做個道德自律的人。茶之樸素,茶之清雅,茶之淡泊,便是人之樸素、清雅、淡泊。
另一友人提到簡單四個字「人走茶涼」,這個包含宣洩負面情緒,關於人走茶涼所蘊含的深意,我們真的知道嗎?
他呷一口茶繼續說:
自古而言:人走茶涼,卻沒有「寒冬茶易涼」的說法,為什麼呢?這就說明了茶的冷暖其實跟人是有很大關係的。人走茶涼,本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了,可是我們不能改變結果,卻能改變結果到來的時間:天氣再冷,一杯茶若是緊緊握於手裏,那麼變涼的速度也會減慢;天氣再熱,若將茶置於一旁,它也終究是要涼的。
所謂人走茶涼又豈止是說那失了溫度的水?說的不過是人情淡薄罷了。可為什麼不是「人走湯涼、人走酒冷」呢?說到底,古人不過是早就知道酒局飯桌上哪有什麼真感情,不過是逢場作戲、互相奉承罷了,於是自然也不會去說誰不講道義、誰不顧兄弟情義了。但是「品茶之交」就不一樣了,能夠坐在一起靜靜品茶、不言語卻也不尷尬,交談卻也能從生活瑣事談到人生理想的人可謂知己,一生又能遇到幾人?如果這樣的人都能「人走茶涼」,帶你丟了繁華便不顧往昔之情,怎能不讓人哀嘆?於是,人走茶涼,便成了人們對淡薄人情的一種感嘆和無奈了,其中的心酸自然是歷經的人才能夠體會的。
人走茶涼,通常指一個人離開一個地方或者某個崗位,原來的關係也就慢慢淡了。先看前一種情況,不管是由於什麼原因要離開,離開之前不是約約以前的朋友做點別的,而是喝茶,可想而知這喝茶得有多重要?再看後者,大多數情況指的是離開之前比較高的職位,這說明什麼,說明被降職了,降職之前居然還能安心喝茶?要麼是心態好,早已看淡名利,要麼這茶不能不喝,早已成為習慣。
同時,人走茶涼,多營造出一個悲戚的氛圍,可為什麼偏偏是茶涼了才如此淒涼呢,甚至比沒飯吃了更加嚴重,不過是茶重要罷了。人走茶涼,其實也含蓄說明了茶於古人們的重要性,只是不如「柴米油鹽醬醋茶」那樣說的直白而已。
人走茶涼,不論是指自然規律、茶溫的降低,還是指世態炎涼,其實我們都應該學會接受,與其對此耿耿於懷,倒不如尋一杯自己所喜之茶,於悠悠歲月中細細品味,不煩不燥,不為那些不必要的事不必要的人擾了內心的平靜,有一真心朋友相陪更好,即使沒有卻也無妨。
眾友舉杯,祝友誼永固,身體健康!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理性與信仰

在今天這日趨現實、世俗化和理性化的世界,為什麼還有人相信有造物主和來生,因而心甘情願接受宗教對他們的人生施加種種約束和掣肘?
其實理性與宗教並無衝突,甚至可說是相輔相成。無論任何知識,都是以『非理性的前提』來建構。因此宗教與科學的差別不是理性,宗教與理性也不是對立。因為思考的前提是『非理性』,所以『方法學上的唯名論』是一種思想溝通上最好的方法。唯名論,形上學的觀點之一。唯名論認為現實事物並沒有普遍本質,只有實質的個體是存在的;共相非實存,而是代指事物性質的名稱,故稱「唯名」。
理智到極點的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帕斯卡( Blaise Pascal) 就認為,真正理性的人別無還擇,只得相信上帝存在這個假設。原因很簡單上帝是存在或不存在,不會有第三個可能性﹒假如上帝存在,信徒的收益會無限(上天堂和得到永生) 。假如上帝不存在,信徒的損失有限(在生時要循規循矩,放棄出軌、縱慾和煙酒此等道德敗壞的樂趣)。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賭注(Pascal's wager) ,乃基督教護教學(Christían apologetics) 的重要概念。
心理學先驅詹姆斯( William James) 指出,宗教屹立不倒,因為人有「信的意志 (will to believe) ,雖則沒有足夠證據也往往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判斷。對信徒來說,上帝的存在不需要證據,因為證據無處不在。就連最講求證據和客觀事實的科學家,也是以「先假設相信,後驗證求例的方法做學問。
卡爾.巴柏對理性的認識與執著無疑是頂尖的,所以他推想「科學」的意義應該是:
1.     科學研究往往是從一組假設開始。
2.     假設必需可以進行「驗證」,這是科學最標準的後續工作。
3.     因為從「批判性理性主義」的觀點看來,最容易產生不理性的根源就是忘了對「前提」進行批判,所以科學家該力求其假設具有「可否證性」。一旦科學家把自己的假設弄成不可否認,就表示他排除前提可能犯錯的事實,這個科學家就不是進行理性的科學行為。
4.     從邏輯的觀點看來,科學實驗的結果若推翻假設,假設就不成立;若支持假設,只能說:「找不到推翻假設的證據」。為什麼?因為科學得所謂客觀的事實,這意味它的結果必需能應用全部的所有事件,既然得符合「所有的」,因此只要有一反例,邏輯上這假設立刻不成立。因此,科學家不能「證明這個假設是對的」,只能「證明這個假設沒有被推翻」。依這樣的思想,科學是  一種「證偽」的工作,科學的重點是要證明「前提」是錯的,因為否定前提才是真正理性的工作。
這些大約是卡爾.巴柏在其「科學發現之邏輯」一書中的觀點。這種思想最大的問題是,他建構了一套『什麼是完整的理性』之倫理規範,這點沒有問題;然而,他卻把這套規範認定成科學家「產生前提」的知識過程也應該如此,這就犯了「知識論的謬誤」。因為「知識的產生」與「知識的批判」不同,誠然知識的批判需要最符合理性的倫理教條進行規範,但是知識的產生卻是一個「有或無」的問題,也就是只要能產生知識,該知識又恰好符合理性的驗證,那麼這套知識就不能說是不理性的。
一個科學家必需根據他的知識背景,做出「最有可能得到結果的假設」,然後,拼命去證明這「假設」是可靠的。
這樣子表面上看起來是『很不理性』的,但是如果考慮到人類心理的實相,我們看看這樣理性不理性:
如果人一發現有反例就立刻否定他的前提,他應該確定他「發現了反例」這件事是正確的?還是他所發現的反例是實驗方式錯誤所造成的?所以他應該相信他的實驗方式?還是應該相信他的前提假設?
這也就是科學史上會有許多重大的結果是來自「頑固的盲信」。
例如,有的科學家對被別人否定的想法特別頑固的相信:愛因斯坦自承他的相對論深受馬赫(Ernst Mach)的思想影響;博蘭尼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身份描述科學的發現時,認為科學家發現他找到的事實是不符合正在被普遍接受的流行思潮時,他從來都不會很理性的否定掉正在流行的前提假設,而是很不理性的、直接判定為「沒有必要去注意」的事件而忽視它。孔恩發展這講法,認為 在「常規科學」時期,科學家們共同接受了一組理論的前提假設、思考方式、驗證方式,然後進行許多研究;凡是不合前提、批判前提的研究結果,經常會被忽略;一直到累積了太多目前被共同接受的「典範」所不能解釋的事實之後,才爆發出一股「典範革命」的思潮,等到革命完成後又再進入下一次「常規科學」的時期。
當然,宗教像婚姻,不是每個人願意向它投懷送抱。有人覺得教會不近人情,對它言聽計從就是自設羅嬝和自討苦吃。這樣想是對人為何加入教會的了解不足。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伊納科內( Lawrence lannaccone) 在《嚴厲的教會為何壯大 (Why Strict Churches are Strong) 一文指出,在一定範圍內,教會對信徒的要求越嚴厲,越能夠得到信徒支持和服從。
以摩門教為例﹒它要求信能奉獻十分一的收入和付出大量時間;又要他們戒煙戒酒﹒這創造了一個雙羸的局面:一方面,教會因信徒的「無私奉獻」而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發展「業務」 和提供「服務」; 另一方面,信徒的「犧牲」給予他們一種身份、歸屬區和凝聚力,大大加強他們與教會及彼此之間的聯繫。
羅馬天主敦的嚴厲不下於摩門教,但「嚴厲」不是它的問題,「違反人性」 才是。它今日四面楚歌,可追溯到五十年前教宗保祿六世頒布的《人類生命通諭》(Humanae Vitae) 。在性革命和女性主義風潮席捲全球之際,教宗拒絕在婚前性行為、避孕和絕育等世倫理議題上與時並進。自此,天主教與社會現實漸行漸遠,亦無法為信徒的生活和道德抉擇提供有用的指引。
保祿六世更言明﹒梵蒂岡不會放寬禁止神父結婚的限制﹒結果,數以萬計的神父選擇離開教會結婚娶妻,而填補他們空缺的不少是男同性戀者。教廷沒有考慮神父必須抱獨身主義的後果,更拒絕正視他們的性需要,為日後爆發的連串性侵醜聞種下禍根。
這是漠視先賢的智慧。聖保祿(Saint Paul)是早期教會最具影響力的傳教士,也是現代天主教會的奠基人。在神父是否可以娶妻一事上,他的立場毫不含糊,多番強調「與其飽受熱情煎熬,不如結婚」(It's better to marry than to burn with passion)。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共時巧合

上文提到共時性這個術語,用以解釋一些周邊世界與我們發生的異象。事實上共時性的巧合現象可讓人重新思考和建立內在與周邊世界的聯繫。或許只有到了現代出現過的異象,我們才需要「共時性」這個概念。作為榮格分析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它是指那些有意味的巧合,如夢境成真、想到某人對方便出現等等,其中既包含著非偶然的因素,和主體的心理也有密切聯繫。在歷史上,這種同步巧合現象久遠以來都是人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原初觀念來看,內與外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彼此關聯的整體。新興「巧合學」關注的種種神秘事件,究竟在提示著什麼?
生活中的同步巧合,很多人都有經歷,但要作為一個領域來探究,最有說服力的例子還是在人所共知的文明領域中。儘管科學家們很為他們合乎邏輯的研究而自豪,但巧合、直覺或運氣扮演關鍵角色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以下是一些實例;
20141117日,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小組和谷歌分別宣布,他們開發出了能識別複雜照片的人工神經網。科技網站「主板」雜誌記者約旦‧皮爾森調查發現,兩組人員直到最近才知道對方在做同樣的研究。「這真是個瘋狂的巧合。」他感歎道,但隨即解釋說,「從許多方面來看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有這樣的需求,以現有的神經網絡研究為基礎,很快就會導向這一成果。」
只是,在同一時刻分別冒出的同樣念頭都可以這樣來解釋嗎?貝爾和格雷在1876年同時發明了電話;17731774年,席勒和普里斯特利分別發現了氧氣。
回頭來看人類文明史,公元前500年前後,偉大的先知、哲學家和宗教領袖相繼出世:佛陀、蘇格拉底、老子……他們在印度、希臘和中國這些相距遙遠的地域為人類文明奠定了基礎。這或許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天時?縮小到個人經歷的巧合事件來說,就是機緣?——在中國文化中,有形的「機」與無形的「緣」從來都是不可分的概念。
上面列舉的這些序列性事件,只是卡爾‧榮格提出的「共時性」現象中一個很容易觀察到的類別。在這位瑞士心理學家的定義中,對應於內在與外在、有形與無形、精神與物質世界的兩個或更多事件發生「非因果性」的聯繫,在某一瞬間,自然與心靈合而為一,同步巧合的「共時性」現象就發生了。榮格寫道:「共時性揭示了主觀與客觀世界之間有意義的關聯。」
在近期的研究中,加州完整研究學院(CIIS)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理查德‧塔納斯博士探討了「共時性」概念如何進入了西方學界,及其對當代的意義。
塔納斯說,16世紀科學變革埋下的「簡化論」種子到19世紀時已長得「相當茁壯」,榮格則在關鍵時刻將共時性概念引入西方世界,以促進整個社會的覺悟。
傑弗里‧克里波爾博士是美國德州萊斯大學宗教學系主任,他曾這樣對塔納斯說:「我幾乎已經不再信甚麼了。但我相信共時性。」在塔納斯看來,共時性是重新與我們周邊世界建立聯繫、在「後現代」生活中獲得意義的方式。
他用同心圓來比較人類的原初觀念與現代觀念的不同。裡面的圓圈代表自己或自我,外面的圓圈是世界,在過去的時代,兩者之間的屏障是不實的;而在現代的世界觀中,自我與外界被一條實線劃開了。17世紀哲學家笛卡兒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塔納斯認為,這種只認為自我有意義、周邊世界空無意義的世界觀,完全將自我與外界隔絕開了。智者如果透過長期修行,拋棄自我的約束,則能與萬物產生感應,或許増加巧合性的機會。
塔納斯博士用兩個同心圓來比較古人和今人與自我與世界關係的不同觀念。  
在過去,如果一個人心中想著一個自己沒見過的人,甚至是在很多年前想過的,而這個人意外出現,人們通常會認為,所思所想和事件的出現有關聯;同時,古人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在人力之上,有神、有天意或高過人類的其它力量支配著事情的走向。而在今天,人們只會說:「巧合罷了。」於是,「超自然」的可能性被既有觀念排除掉了。
塔納斯說,他個人生活中就有不少巧合事例。他的好友、英國占星協會前主席查爾斯‧哈維在英國過世後,哈維在美國的親友在舊金山金門大橋附近的一個公園裡聚會,想為他舉行小型追悼會。他們本預備去某個地方,但發現已被占用。塔納斯想起附近有個小禮拜堂,就建議大家前去。
到了那裡,哈維的弟妹剛講了幾句話就停了下來,她的眼睛瞪得很大,大家順著她的目光看去,發現教堂牆上的一塊金匾刻有逝者的名字:「紀念查爾斯‧哈維(1845—1910)中尉。」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家維克多‧曼斯菲爾德則嘗試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研究同步巧合,他認為這種現象從心理學和哲學上給當代世界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曼斯菲爾德說,自己和其他人生活中的巧合太多了,無法用「純屬偶然」來解釋,「對我這個在科學唯物主義文化中受訓的物理學家來說,實在是些令人困擾的體驗」。
今秋在弗吉尼亞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貝特曼博士的「巧合研究」課程即將開講,這是高校第一次開設同類課程。貝特曼早年受教於耶魯醫學院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堪稱當代「巧合研究」的奠基人。他的專著《與巧合相連》已在2016年面世,同時他的巧合學網站則為人們提供了交流這類體驗、了解這一新興領域的平台。
貝特曼博士在其巧合學網站寫道:「在合適的環境中,巧合如野花一般紛紛綻放。它們可能很美麗很慰藉,但你未必會注意到。」
貝特曼對這類經驗進行了歸類。其中一類是與遠方的親人產生心靈感應。他說起有一次,自己忽然感覺窒息,隨後他了解到,在3000多公里之外,他病重彌留的父親當時正喘不上氣。他自己和身邊人經歷過的許多巧合,促使他開始了相關的探究。
貝特曼說:「巧合研究這一新興領域提出這樣的認識,思想和環境間有著更加緊密的聯繫,是目前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未認識到的。……這種奇特的對應關係往往令人驚訝,因為它似乎不大可能發生。但『巧合』不僅只是相似事件,這兩個事件的關聯也必須有意義,且這種意義十分個人化,與關係到的人有著微妙的心理聯繫。」
這裡就是美國暢銷書《大屠殺中的小奇蹟:信仰、希望和倖存的驚人巧合》中蒐集了案例:二戰期間,當某些人在面對生死存亡之際,一些奇怪的巧合使其命運轉向,這讓人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巧合是否是命中註定?以下列舉一二:
哈伯斯塔姆是波蘭一個村莊的5歲猶太男童,他違反了不成文的規定與一名非猶太人的基督教男童交朋友。他教該名朋友如何進行猶太教的祈禱,而他的朋友則教他如何進行基督教的祈禱。
當哈伯斯塔姆15歲時,他使用基督教的假名試圖逃離德國納粹的迫害。一名納粹士兵在檢查他的文件時,要求他背誦一段基督教祈禱文,以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基督徒。
巧合的是,該名士兵選來讓哈伯斯塔姆背誦的祈禱文,正好是他先前向基督教男童學的那一段,即使經過了10年,他依然記得,而這也救了他一命。
美國人帕拉丁被派往德國,混入納粹中充當間諜,但不幸被捕並送往一處集中營。當一名士兵以槍戳著他時,他回頭一看,沒想到那名士兵是他多年前在商船上認識的德國人。
該名士兵後來將他從集中營轉移至另一處戰俘營,因而使他悻免於難。
一對年輕猶太情侶向雙方家長宣布訂婚的消息。當男方與女方的父親首次見面時,他們彼此相擁並大哭,因為他們在年幼時曾是好朋友,但因納粹大屠殺而分離。
在兩人心情平復之後,一人帶著詭異的笑容問對方說:「你記不記得當我們在夢想著未來時,曾立下奇特的約定?」
另一人回答說他記得,隨後向那對年輕情侶解釋說:「當我們還是小男孩時,我們承諾要永遠當朋友。為了堅定我們的友誼,我們立誓說,我們長大後結婚生子,就把子女許配給對方。似乎即便我們忘記,但上帝也不會忘記。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你們相遇而且彼此相愛,最後還使兩個好朋友重逢,而他們並不知道雙方都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
重複上回提及「共時巧合」的概念:事件發生可能完全不涉因果,它只表示:某個時刻,萬物會呈現某種樣式,於是體現這個樣式的事件就同時發生。例如你很想念一位故友,她真的在你夢境(或真實)出現,不因為你很想念她而引出夢境,或夢境(或真實)令你很想念她,萬物只是同時展現某個形而上的樣式。共時和因果,看似互相排斥,但我認為只有綜合起來,才能真正理解現實世界有如夢幻的本質。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第四維度

近期對晚上(特別接近凌晨時刻)所出現的夢境,趁著還有印象時,與老伴分享夢話。凌晨夢迴,有時夢見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翌日在路上步行時,就在茫茫人海跟他遇上。有時會夢見故人,很懷疑是否從異度空間與我們接觸?
早前看過美國數學家Rudy Rucker的《第四維度》(The Fourth Dimension),是一本關於時間空間的數學科普書,想不到有一章專門討論時間旅行和心靈感應。作者採用「共時性」(synchronicity)概念,解釋一些異象。
他認為不少人相信死者的靈魂存在於四周,並渴望與他們聯繫,因為在十九世紀末期,在整個美國,英國和歐洲,業餘或專業媒體都組織了各種活動。一群人坐在黑暗的房間裡,桌子的旁邊,靈媒會呻吟和嘀咕,然後靈魂就會顯現出來。
鬼魂會是怎麼樣?他們會發出聲音:桌子上有尖銳的聲音。他們會搬東西:轉動或搖擺桌子,偶爾甚至將桌子抬到空中。他們會發送信息:通常是讓一支鉛筆在桌子下面的石板上劃一些字。它們會出現成白霧,或者有時會像手臂一樣伸到桌子的邊緣。
人們渴望相信死後的生活,以至於他們對在一個不十分可靠的地方,其中一些體驗不到的東西來報導,況且真正科學的調查有時不能取代豐富多彩的傳聞軼事。少數相信靈性主義的科學家開始試圖尋找某種堅實的理論,來支持他們對鬼魂的信仰。
一般來看,似乎有兩種可能性: 鬼魂的存在。要麼他們在我們的空間,但非常隨意現身,或者他們完全超出了我們的空間,可能是第四維度空間。一些早期的靈性主義者普遍認為靈魂是我們空間中的脆弱形式:他們認為靈魂是由外質構成的,或者更具體地說,是振動能量。這裡的一個難點是,如果鬼魂如此非常不實質,他們怎麼能做一些像舉起沉重的桌子?
如果我們認為靈魂是堅實而實實在在的生物,我們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如果它們真的如此堅固,就不會經常描述成靈魂,隱隱約約地出現於人前。對這樣的回答,他的斷言是靈魂之家完全在我們的空間之外。如何讓靈魂在太空之外生活?人們可以讓它們存在於無限遠,但是當人們被靈媒召喚時,人們會如此迅速地到達這裡。一個更令人滿意的解釋是說靈魂生活在第四維度空間。
大部份現代鬼故事都沒有帶來第四個維度。一個有趣的例外是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電影“ 兇手。當一個房間的壁櫥裡的球出現在另一個房間的天花板上時,就會出現這部電影的四維方面......指示通過第四個維度的路線!
人們長期以來一直夢想著擺脫空間和時間束縛的自由。科幻小說作家以不同稱之為hypertravel,瞬時傳輸物質,或FTL,超光速旅行,密切相關的是時間旅行的想法,跳回過去或前進到未來的能力。
時間旅行和FTL旅行會否成為現實嗎?最終征服時間和空間會不會是我們的?說實話,問題是可以想像什麼樣的物理現象才可以使時間旅行和FTL旅行成為真實。這裡並不多為人所知,但是有可能通過操縱非常龐大的系統:例如黑洞;我們可能會以這樣的方式扭曲空間和時間,以便允許與時間旅行和FTL旅行有關的那種時空跳躍。這種旅行另一方式可能通過量子力學理論,其暗示在最深層次的粒子現實中,時間和空間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人能夠以某種方式設法反複進入和退出時空框架,那麼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結束。但沒有人知道如何實際做到這一點。
在以上時空圖中,x-軸是空間,y-軸是時間。涉及時間旅行和FTL旅行的世界線看起來像上圖。在每種情況下,我都使用虛線表示地球位置的一部分,表示跳躍。我這樣做是為了表明這樣的跳躍,如果可能的話,可能會通過某種方式或通過一些更高的維度,移出正常的時空來旅行。值得一提的第二點是,如果你要時間旅行到自己的過去,這樣做是明智的行動,否則你可能會跳到你過去自己佔據的地方,可能會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後果。所以上圖的時間旅行者在他跳躍之前和之後都慢慢向右移動。(我們假設時間機器跳回到相對於實驗室的相同位置,它會從中跳出來。)
現在可能是悖論:假設我建造了一台能夠在兩分鐘後運回自己的小型時間機器。上午11  55 分左右,我將它在實驗枱上慢慢地向右滾動,並設置定時開關,在1201分開始跳躍。我坐在那兒看著,在11:59,我的長枱上突然出現了兩台時間機器:M,一個還沒有跳過的機器,M *,一個從未來跳回來的機器。兩台機器都在那裡兩分鐘,然後在1201分,定時器開關關閉,M消失。在12:01之後,我只剩下M *,這實際上是M的後期版本。鬼魂的出現和消失,是否也可以用這個"實驗"來解釋?
到現在為止還挺好。現在我們提出另一個悖論。假設出於安全原因,我的時間機器M配備了一個探測物體位置的聲納裝置,以確保在任何跳躍發生之前實驗室長枱是否暢通無阻。如果M12:01用它量度到任何外來物體出現,那麼它會關掉定時開關,並拒絕位置跳躍。現在重複實驗。怎麼了?
如果M *出現在11:59,那麼它仍將在12:01左右出現,而M將用它的聲納來感知它。如果M感覺到M *,則M將拒絕跳躍。如果沒有發生跳躍,則M *不會出現在11:59
如果M *沒有出現在11:59,那麼實驗室長枱將在12:01暢通M將按計劃進行跳躍。如果M跳躍,則M *出現在11:59
結論?M *出現在11:59,並僅當M *沒有出現在11:59時。現在,必須實際發生兩種選擇之一:M *出現或不出現。但我們剛剛證明,如果任何一種替代方案發生,那麼另一種替代方案也會發生。因此M *11:59出現在實驗室長枱上,而M *11:59 沒有出現在實驗室長枱上。是否M *出現?是的,不是。
很難想像一個這樣一個邏輯矛盾的世界是可能的世界。由於時間機器的存在可能導致這種矛盾,許多科學家認為時間機器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

此外,可以表明任何FTL旅行機器都可以適用於成為時間機器。我們已經提到的這個論點取決於愛因斯坦所稱的同時性的相對性。簡而言之,這個想法是,一旦你旅行得比光快,你實際上相對於一些觀察者來說是過去的。一旦完成,你就可以改變自己的速度,最終結束自己的過去。換句話說,一個FTL旅行者可以在他離開之前從他的行程返回——這是時間旅行。
由於FTL旅行導致時間旅行,時間旅行導致邏輯矛盾,許多科學家認為也可以通過先驗推理而排除FTL旅行。
在十九世紀,人們有時會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大鐘:許多年前,上帝是大鐘製造師,祂把整個東西放在一起,把它捲起來,走開了。在任何時候如果充分了解這個發條宇宙,可以推斷整個過去和未來。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有限且無生氣的思維方式。可能使一些人對這個"發條鐘錶"宇宙具有吸引力的就是:一旦上帝把它組合在一起,你就不必再讓他停止運行,干涉你的事務了。
鐘錶機構宇宙觀點的一個巨大弱點是,事實上世界似乎並非確定性。也就是說,既定的原因總不能產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您將柱塞拉回到完全相同的點,也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球在彈球機上產生完全不同的分數。多年來,發條宇宙的擁護者將這種變化歸因於無形的小原子運動。世界上看似混亂的根本原因應該是一種完全依循法則的彈跳原子機制。但隨著二十世紀量子力學的引入,我們開始認為即使是最簡單的原子的行為也基本上是不可預測的。
因果仍然將我們世界的許多事件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許多事件都沒有依據真正的理由發生。如果有一位上帝指導著這個世界的歷史,那麼他在數十億年前建立這個世界然後走開是不夠的。他將不得不在所有的時空中工作,將隨機的光點編織成令人愉悅的模式。
我當然不想讓自己處於爭論一些人神存在的位置。我真正想要的是,由於因果過程實際上並不能解釋所有世界的結構,我們很可能會尋找其他類型的模式。我正在考慮被稱為同步性的非因果關係原則。什麼是同步性?
如果你有足夠的自由前進和後退,那麼你可以復制一個機器可以刻意移動超現實的安娜和卡塔。你怎麼能用時間旅行進入密封的房間?你怎麼能設法從他們的肚子裡取出某人的晚餐而不打擾他們?
同步性不是一種哲學觀點,而是一種假設一種智力必要原則的經驗概念。這不能稱為唯物主義或形而上學......
同步性並不比物理學的不連續性更令人困惑或神秘。只有對因果關係主權權力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才會造成理智上的困難,並使無用的事件存在或可能發生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但如果他們這樣做,那麼我們必須將它們視為創造性的行為,因為不斷創造一種永恆存在的模式,偶爾重複,並且不能從任何已知的前因衍生出來......
有意義的巧合可以被認為是純粹的機會。但是它們越多,對應的越大越精確,它們的概率下降得越多,它們的不可思議性就越大,直到它們不再被視為純粹的機會,但由於缺乏因果解釋,必須被認為是有意義的安排。
你學會了一個新詞,在下週你可以在三個不同的地方看到它。你想到了一個你多年沒見過的老高中朋友,電話響了,這就是你的老朋友。你參加一個會議,希望與某個X博士進行討論......誰應該坐在你旁邊的公共汽車上,而不是X博士本人。
有意義的巧合。生活充滿了他們。他們來自哪裡?他們的意思是什麼?他們可以控制嗎?
瑞士偉大的心理學家CG Jung 1920年開始使用“ 同步性這個術語,意思是非因果聯繫有意義的巧合。他對同步性思想的最清晰陳述可以在他對古代 易經的介紹中找到。中國占卜書。為了諮詢易經,人們將一組三枚硬幣翻轉共六次以產生六爻,一種實線和虛線的圖案。有六十四個可能的卦,每個卦都有相應的名稱和建議的提示。關於周易真正令人驚訝的事情是,它所分配的建議與提問者的實際情況之間的確切和明確無關。以下是益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二卦。
返回原先所提及的鬼魂和「共時性」的連繫:它們可能完全不涉因果,它只表示:某個時刻,萬物會呈現某種樣式,於是體現這個樣式的事件就同時發生。例如你很想念一位故友,她真的在你夢境(或真實)出現,不因為你很想念她而引出夢境,或夢境(或真實)令你很想念她,萬物只是同時展現某個形而上的樣式。共時和因果,看似互相排斥,但我認為只有綜合起來,才能真正理解現實世界有如夢幻的本質。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檢驗術數

有位師傅講過,一個人的運程受以下的影響,比例如下:
* 時辰八字 30%
*
風水 15%
*
後天修養 20%
*
面相掌相 20%
*
出生家境 10%
*
姓名 5%
紫微斗數運用時辰八字,推斷一個人的運程,風水則以玄空風水學的九宮飛星推測,因此時辰八字和風水對命主運勢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
有朋友問我;「您是理科出身,如何檢驗它們的真偽?」
要檢驗算命真偽不難:拿一陌生人的八字或命盤,藉此描述其人個性、能力和往昔運勢,對照事實,便知道準不準。但風水真偽,恐怕很難查證,因為我們缺乏科學實驗的「對照」(control)。靠對照來考核風水成效,也許需要一個能跟我們信息互通的平行宇宙(它是由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提出):我們在這宇宙布下風水陣,在平行宇宙則不布,再比較兩者差異。這種實驗當然是做不成的,所以風水說到底還是「信則有,不信則無」。
由於恩師關係,本人傾向相信玄空風水學,理由有二。第一,表姨丈蔡姓有親身經歷,卅多年前拜山,看出舅舅的墓欹斜了,心感不妥,告知老表不信。其後幾年,他兩位近親相繼過身,最老一位不過六十歲,家庭也沒有遺傳病。他們開始信了,於是起出舅父的骨,重新入龕。據了解,他的墳墓附近,當年確曾動土,影響風水。第二,我學過些微術數風水,成了既得利益者,就好比基督徒,無論他如何不虔誠,還是會傾向相信上帝存在的,因為上帝存在畢竟比不存在對基督徒更有利。但如果我沒學過,則很可能選擇不信──既然成效難明,又何必自甘破財,去養肥那些不知真懂抑或上回提過裝懂的「大師」呢?
中國的堪輿術數,在古代是皇室不傳之秘,大抵由巫史祝宗掌管,他們都是博學深思,能通鬼神之士。其後世衰道微,術數流入民間,才淪為江湖騙子技倆。《清稗類鈔》有則軼事:某男在風水師店內大罵,眾人勸止,男子說:「夏天時家宅不寧,我來問卜,他問我灶頭方向,我說南向,他叫我改西南,我照做。到秋天,家人仍常生病,他又問灶向何方,我說西南,他叫我改正西,我亦照辦。入冬了,家人仍未痊癒,我姑且再卜一次,他仍問同一問題,但這次叫我改南向,不就是最初的方向嗎?豈有此理!」眾人一聽,忍不住大笑。這樣荒唐的事,今天應該也時時發生。騙人當然可惡,但受騙的也不值得同情。我信風水,但更加相信:個人修養才是決定命運的主因,最少佔兩成影響一個人的運程,信不倌由您!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江湖殺着---準與騙

廿多年前跟郭博士學習佛法,他的醫生徒弟陳師兄傳給我們一些關於江相派的資料,皆因該派中人撰文,將其組織行事實錄,影印給我們眾師兄弟。

江相派是一個以看相算命為尋找對象的老千集團。「江」指江湖,「相」指宰相;加起來就是江湖上的宰相,一般打着相面、占卦的旗號,從而將信服的人分析,進而詐騙。根據已經傳出的資料計算,該門派流行於民國初年,廣州和香港區域。

行騙流程:

1. 一旦尋找到對象,便出口才很好的軍(昆)馬,昆人拜神,睇相或轉運
2. 施展「審、敲、打、問」等軍馬棍騙口術,使他相信相士騙子的權威。
3. 施加「千、隆、響、賣」等棍術,務求一招應棍, 使他懼怕,擔心大禍臨頭,算命令他求你指點消災避禍及轉運求財的方法。
4. 扎飛術:介紹往神棍處進行消災避禍、轉運或尋求橫財的方術儀式。
5. 繼續保持與(一哥)的聯繫,因為命運與相術並不能驗證,真的是呃人十年八年。
6. 如果遇到背後沒有勢力的所謂老襯底而表面又乞人爭或鬼不交的鰐魚頭:實行做阿寶(受騙者),進行騙局。
7. 脫身。

近年本港騙案多了發生,時代手法雖變,但萬法不離其宗,都是針對人的弱點——貪。

在算命圈內,騙局佔了若干份量,當然也有不少高人隱藏於世,正如道家哲學思想提到: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嘗聞君子問凶不問吉,這是最違背心底之言,試問誰不想聽吉利說話。若聞禍之將至,能有不耿耿於懷者乎?想必求助大師,祈求解脫厄運。祖師爺曾教落,無事莫問卦,問了心掛掛。

曾因為興趣而在術數平台討論紫微斗數和子平八字,其中有位梁學友沉醉此學,終日為朋友推斷討教,常有聞其名者特來請教。某日,他在街上遇友,即時運指一算,指那朋友當日有財務進賬,卻可惜立即散掉。那位朋友聽罷一笑置之,不以為然辭別而去。

可是奇蹟出現,那位朋友行不及三個街口便碰到舊客戶向他清還舊債,這進賬使他謹記梁學友的話,於是謹慎地袋穩錢財,立即趕往銀行存放款項,但未到銀行卻恰巧遇廠家,並要求他立即清還貨錢,結果空歡喜一場。

另有朋友請教梁學友,他立即屈指一算,指這朋友將快有橫財,可是跟着便破財。朋友問有何破解方法,梁學友指出既是命之所定,則神旨難違,若不破財,後禍難當。果然,數天後這朋友在賭場贏了一筆錢,但家中屋頂卻因日久失修而破裂,修補費也相當可觀,耗盡所贏的錢。幸好裝修了全新屋頂,這一年的雨季風暴特別厲害,而朋友這家安然無損,可謂破財擋災。從此梁學友的名字不脛而走。

其實推算方法也很簡單,八字日元若流月流日遇財星為喜神者,則求財較為順遂,倘若同時遇到比劫,便立即破財,倘若財星被合去而又化劫者,即得少失多,更甚者,妻妾或情人也有別向之意,因五行以財星為妻妾也。若然天干地支或大小運限也逢財星,則財源自天來,求謀稱意,惟切莫遇旬空,否則財祿到手也成空。

紫微斗數運算更方便,星盤可常排在掌中或智能手機內,若問當時財祿如何,且看是否有化祿飛入流時宮位,若再重重化祿(如化祿和天祿等)同宮守照,即可斷有財祿收益,若同時遇化忌及四煞衝破,即將得少失多,若化祿遇旬空或截空,即發也虛花,只是一場春夢驚破。

現有真實個案,值得玄學界人士反思,曾有李姓師傅,聽說功底淺薄,卻功架十足,一派大師模樣,只研究數月便出道闖蕩江湖,來往中港澳之間。

曾有失業人士正感無助之際,巧遇李大師,遂請他指點迷津,但見李大師排開命盤左右推敲,神色凝重,良久默不作聲,弄得氣氛緊張,突然搖頭一聲長嘆「唉!」擲筆而起,長揖告退。

那位失業人士被李大師的表現嚇得渾身冷汗,以為大難將至,立即找人懇求再見李大師,祈求改命轉運之法。李大師就憑此一招,用於風水術數皆無往而不利,客人誠惶誠恐奉若神靈。

大師搖頭一聲嘆,並非有何玄機,其實功夫有限,因推算不出端倪,惟有裝模作樣,擺出天機不可洩漏姿態,趁勢趕回家中查看資料而已。奈何眾生每多愚昧,小弟惟有搖頭長嘆一聲,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