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楊振寧

  與楊振寧教授有數面之緣,最深刻當然是在中文大學的演講中,以小粉絲的角色,欣賞他的風姿。他是著名物理學家、是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今年九月二十二日迎來九十九歲生辰;中大將聯手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為這位蜚聲中外的愛國科學家舉辦一連串百歲華誕賀壽活動,送上一份誠摯的感謝與祝福。

  楊振寧教授目前定居於北京清華園,陪伴在身邊的是四十五歲的妻子翁帆。楊教授雖已近百高齡,但身體仍然十分硬朗,獲悉香港中文大學將會為他舉辦賀壽活動,十分高興,親自動手處理、回覆有關活動事宜的電郵,反應仍一貫的清晰快捷。

  百年中國,知名的科學家、教授不在少數,但論為人熟知的程度,恐怕楊教授一定在前幾位,就算完全不諳物理學,以及對科研工作一點不了解的人,對楊振寧的名字也不會感到陌生。

  這是因為,楊教授的九十九載人生,與中國、與中國人、與中國的科技事業和國際學術地位,都有着密不可分和具有重大意義的聯繫,影響非常深遠。

  楊教授在多年前說過這樣兩句話:「如果說我這一生有什麼重大貢獻,我想就是我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思想。」

  這兩句話言簡意賅,意味深長。

  當然,這一改變,首先是來自上世紀一九五七年當時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所從事物理研究的楊振寧與李政道,以發現「宇稱不守恒」定律,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這是頭一次有華人獲得這項科學殊榮。當時兩人都非常年輕,一舉成名天下知,海內外炎黃子孫莫不覺得與有榮焉。

  一九六四年,楊振寧曾應中文大學之邀來港演講,排隊的人龍圍了香港大會堂幾個圈。其後,不少成名和有成就的內地年輕物理學家都表示,當年是因為楊、李的獲獎而激發了他們學習物理的決心,本港幾家大學的物理系教授也不例外。

  然而,更令楊振寧三個字產生重大影響的,並不僅僅是西方的諾貝爾獎,也不只是因為他其後一直在美國的頂尖大學任教、研究「規範場」再創高峰,而是因為他的足跡自一九七一年開始踏上了新中國,踏上了一個當時尚不廣為人知的「神秘」國度,而且絕無僅有地以一個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在西方已經得到一切名利地位殊榮的科學界名人的身份,對新中國作出了幾乎毫無保留的正面評價,更毫不掩飾地表露了自己一份血濃於水的中國心和家國情懷,其動人和震撼處在當年是不可想像的。

  楊振寧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生於安徽安慶,父親楊武之當年獲官費留美,依舊例在出國前先成婚生子,直到學成歸國,楊振寧頭一次看見父親,已經是六歲的事。

  其後,楊武之受聘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舉家赴京,楊振寧在清華園度過了愉快的童年,直到一九三七年夏天,盧溝橋日本侵略軍的炮火聲驚破了寧靜的校園,楊武之攜家眷幾經周折抵達昆明。那時,中國最有名的三所大學:北大、清華和天津南開大學都已撤退到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楊振寧先在中學就讀高中二年級,翌年一九三八年秋天,以十六歲之齡考進了西南聯大的物理系。

  當時西南聯大物理系,集三校師資之長,陣容鼎盛,物理學家趙忠堯、張文裕、吳有訓、周培源、吳大猷、王竹溪等,都是楊振寧的業師。一九四五年,庚款留美恢復招考,已經在聯大取得碩士學位的楊振寧,成為唯一一位被錄取的物理考生。同年八月,楊振寧離開父母和弟妹、離開家鄉、離開中國,踏上了負笈美國紐約的人生新歷程。

  楊振寧說:「我是中西文化的共同產物」

  當然,在美國深造、做研究、教學,以至獲得諾貝爾獎的大段日子,楊振寧得以跟隨名師費米、泰勒學習,與奧本哈默等物理大師在普林斯頓共事,研究當時最前沿的高能粒子物理學,發表了大量論文、取得了重要成果,都是他人生中不可磨滅的大事;然而,出生和成長之地的合肥安慶、清華校園、西南聯大,還有父母兄弟姐妹的骨肉親情、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曾經經歷過的逃難和捱轟炸的日子,在他的心靈深處始終佔有不能忘卻的位置,他的中國心一刻沒有停止躍動,體內流淌着的依然是炎黃血脈。

  一九五七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領獎大會上,當着瑞典國王和各國政要、科學界大師、商界名流千人面前,楊振寧發表的獲獎者感言,是令人意想不到和受到震動的。楊振寧說到,諾貝爾獎是一九○一年成立的,之前一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進行了「野蠻的屠殺和可恥的掠奪」,清朝政府還要割地賠款。十年後,美國政府用他們得到的「賠款」創辦了清華大學及「庚子留美獎學金」,「我就是直接受惠於這兩項計劃的人」。

  楊振寧接着指出:「今天站在這裏重提這些事實,我沉重地體會到,在某一種意義上,我是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共同產物。一方面我為我的中國血統和背景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我將把我的工作奉獻給起源於西方的現代科學,它是人類共同文化的一部分。」

  一九七一年七月,已經離開中國二十六年的楊振寧,首次重踏故土,訪問上海、北京,獲得周恩來總理會見。而在此之前,楊振寧曾多次把父母和弟妹接到瑞士日內瓦和香港相聚。楊振寧一九五○年八月在紐約與杜致禮女士結婚,七一年訪京也頭一次拜訪了他的岳丈、前國民黨將領杜聿明。

  其後,楊振寧訪華不計其數,彷彿成了中美之間的一名「友誼使者」或「風向式」人物。這過程中,楊振寧向美國人民及其他西方國家人士廣泛地介紹了他的訪華觀感,對新中國的發展和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包括對「文革」的一些看法。其後,有些評語遭到質疑。

  對此,楊教授坦誠地表示,當時他對中國發生的事情並不完全了解,也不可能一件一件事地去核實查證;但他認為,他的介紹對人們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是有積極作用的,「我說中國的好話從不後悔。」

  老驥志千里,人間重晚霞。楊振寧的科研成就和愛國赤子心,永遠是我們的驕傲和瑰寶。

中大設「楊振寧學術資料館」

  楊振寧與香港關係密切。在獲得諾貝爾獎後,一九六四年楊教授應中文大學之邀來港,在大會堂舉行有關高能物理的公開演講,其實,那是一次楊家的天倫樂聚。

  在這之前,楊振寧已經在瑞士日內瓦三次與父母楊武之、羅孟華見面,但弟妹卻未有機會同行;楊教授想到,弟妹到香港應比出國容易,於是向當時的中大校長李卓敏提出了要求。

  李校長經驗豐富,知道事態敏感,親自往見港督戴麟趾商談,港英當局同意了。楊武之夫婦在三子振漢、女兒振玉陪同下,在六四年十二月下旬步過羅湖橋頭抵港,入住尖沙咀百樂酒店。分別十九年的三兄妹再次重逢,自是有說不完的話,一家人同遊太平山頂、香港仔海鮮舫吃海鮮,還到百貨公司購物,高興極了。

  不過,在港期間,楊氏兄妹一直覺得身邊有人跟隨,疑人甚至就住在酒店的鄰房,但只是「護駕」、沒有打擾,其「身份」也就不言而喻了。而該段期間,楊教授還接到來自駐港美國領事館人員的電話,詢問其弟妹是否需要辦理赴美手續,可以「提供方便」。楊教授自然「婉拒」了。

  此後,楊振寧自一九八六年擔任中大博文講座教授起,多次把在上海的母親接來香港居住,還親自駕車帶媽媽遊山頂,只是中途已經迷路,要勞煩警察叔叔電單車「開路」。又有一次,楊教授帶媽媽到沙田一家商場的照相館拍照,東主把照片放大了掛在櫥窗作為「生招牌」,途人坊眾都知道有名人母子在此居住。

  楊教授對中文大學有深厚感情,不但常來講學、居住,一九九九年更把珍貴的諾貝爾獎章連同一批手稿、照片等捐贈給中大,中大為此專門建立了「楊振寧學術資料館」以作永久收藏。

  楊教授與港另一項淵源,是先後擔任了由愛國實業家查濟民創立的「求是科技基金會」及由影視鉅子邵逸夫設立的「邵逸夫獎」的評審委員及顧問,親力親為,每年都來港及到內地進行評審和頒獎,推動中國的科研事業及學術交流,提拔了大批青年科學家和鼓勵學子投身基礎研究,得到了高度評價。楊教授與查、邵兩位出資者,更建立了科學家與企業家之間的深厚友誼,共同為「科技興國」的理想目標作出貢獻。

  此次為祝賀楊教授百歲華誕,中文大學籌辦了連串活動,本月二十二日(星期三)將與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合辦「展望未來一百年的物理學──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地點在中大行政樓祖堯堂,可觀看北京會場著名科學家和學者的講話,中大展覽廳並舉行以「物理巨擘 中大摯友」為題的展覽。

  此外,中大並特別建立了一個網站,重播一九六四年楊教授在香港大會堂的講座錄音,以及多年來在中大的講學片段,網站並會介紹楊教授的事跡和貢獻。


1 則留言:

  1. 已到2022年十月了!"怎樣才算是理想的人生呢?100歲的境界..."真有意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