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A Very English Scandal

  國內對於電影反壟斷監管、娛樂圈整頓和禁制個別互聯網,已不是甚麼秘密,對於敏感題材,始終有所顧忌。去年美國拍攝《Don't look up (別抬頭)》是一部諷刺科幻電影,諷刺一些美國政壇人物和傳媒主持。英國也有爆款劇《英式醜聞》(A Very English Scandal)(第二季),這部由上世紀六十年代真實事件改編的劇集,一經播出便引發熱議,尤其是劇中那句台詞「你接觸過英國上流社會嗎?全都是欺世盜名之輩」,在今天聽起來仍振聾發聵。

  該劇沿襲了第一季的風格,劇情選取歷史上的真人真事,此次講述的是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阿蓋爾公爵夫人瑪格麗特.坎貝爾(Margaret Campbell)離婚案,最終演變成轟動英國的性醜聞事件。故事要追溯到一九五○年,均有婚史的瑪格麗特和第十一世阿蓋爾公爵伊恩.坎貝爾在郵輪上一見鍾情,翌年兩人正式結婚。當時女方家境富裕,男方卻窮困潦倒,加之雙方都存在性格缺陷,令這場婚姻不被看好。果然婚後不久,兩人便因財務問題爆發矛盾,之後更開始分居並各自在外尋花問柳,直至一九五九年阿蓋爾公爵先發制人,提出離婚訴訟,開始了持續四年之久的法庭大戰。

  阿蓋爾公爵的離婚理由很簡單,他掌握了妻子出軌的大量證據,包括多本日記和一組香艷露骨的照片。在法庭上,他根據日記和信件等線索羅列了一份名單,指出與妻子有染的對象高達八十八人之多,皆為權貴人士,比如兩名政府大臣,三名王室成員,還有荷里活明星,甚至肯尼迪家族人士等,引起英國社會震驚。一時間上流社會人人自危,身為前首相邱吉爾女婿的英國國防大臣鄧肯.桑茲,更因捲入醜聞而引咎辭職。瑪格麗特則人設崩塌,遭到千夫所指,被諷刺為「骯髒公爵夫人」。

  在英國社會關注之下,一九六三年法庭判決兩人離婚,但此時瑪格麗特已身敗名裂,從上流社會的貴族夫人淪落為底層普通平民。離婚案之後,她淡出了公眾的視線,但因背負惡名而晚景淒涼,奢靡的生活方式和失敗的投資讓她身無分文,不得不靠開放祖宅賺取觀光費度日。一九九三年,瑪格麗特安靜地走完人生之路,離世前她仍飽受孤獨和貧困的折磨。

  劇集在播出後反響熱烈,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劇中擁有明星陣容,比如經典英劇《王冠》裏飾演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克萊爾.芙伊擔綱女主角,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劇揭開了英國性別歧視的歷史傷疤。瑪格麗特的悲慘境遇,固然與其自身的缺陷有關,但她成為英國歷史上首個被公開進行「蕩婦羞辱」的女性,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厭女症」(Misogyny)橫行的時代背景。

  「厭女症」的說法最早就來自英國,專指針對女性的憎恨、厭惡和偏見以及敵視、貶低、施加暴力等行為,更通俗地說就是男權主義的一種體現。可以說,英國既是厭女一詞的發源地,也有着厭女的傳統。學術界有觀點認為,莎士比亞、毛姆等人在作品中將女性邊緣化、弱勢化,就是典型的厭女表現,而科學界和哲學界長期被視為厭女的溫床。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英國女性不平等現象長期存在,直至近年英國國會仍在探討立法打擊厭女行為。至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社會厭女之風尤為盛行,瑪格麗特也不幸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另外一個引起觀眾共鳴的,是劇中對於權貴階層真實一面入木三分的刻畫,那光鮮亮麗的表面掩蓋着功利、虛偽和墮落,溫文爾雅背後隱藏着欺騙、背叛和無情,瑪格麗特對英國上流社會全是欺世盜名之輩的靈魂拷問,更是擲地有聲,直擊人心。讓不少觀眾叫好的,是瑪格麗特與上流社會決裂之後,並未沉默地屈服,而是將對方最醜陋的一面展示給所有人看。就像編劇莎拉.菲爾普斯所說,拋開對整起事件的評判,瑪格麗特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她的勇氣,在輿論大力詆毀、社會公然羞辱和個人眾叛親離之下,她沒有任人宰割,也沒有輕易妥協,更沒有像上流社會所希望的那樣「保持安靜,不暴露和羞辱我們不為人知的生活方式」,而是冷笑一聲說,「不可能」。最終她選擇了以唐吉柯德的方式向整個上流社會宣戰。

  值得一提的是,劇集播出期間,正趕上英國王室成員安德魯王子捲入的性醜聞事件越鬧越大,而涉案的美國已故富豪愛潑斯坦、英國億萬富豪之女麥克斯韋爾等人均來自上流社會,案中揭露的紙醉金迷和荒淫無度,關於招攬性奴、誘拐未成年少女等指控,與阿蓋爾公爵夫人離婚案比起來,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也難怪有評論說,該劇的最大亮點是批判現實主義。

  多年前英國名嘴皮爾斯.摩根在他的回憶錄《知情者:揭秘英國十年醜聞的私人日記》中,曝光了很多政要商賈、王室成員等達官顯貴們難以示人的內幕,通過揭露一幕幕的貪婪、自私自利和口是心非,折射出上流社會的整體墮落。正如書評所言:本書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那些虛情假意、忸怩作態的名流立起了一面鏡子。

  英國媒體在總結《英式醜聞》時也提到,劇集想講述今天多過上世紀六十年代(Tells us more about today than the early 1960s),從這個角度來看,該劇又何嘗不是一部醒世箴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