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科學怪人:東西方思想的異同





以往用科學怪人為題材的電影有幾套,多是以怪物形象出現,描述它離開創造它的科學家之後,遭受到全世界的排擠,但依然單純善良,在尋求改變的同時而只想到用死來停止這一切。近期上畫的科學怪人:創生之父《Victor Frankenstein》,是講科學家域陀(Victor)夥拍著聰明學徒伊哥(Ego),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埋首實驗計劃,製造科學怪人,雖然成功,但因為不受控而消滅之,未有離開實驗室。其實原著的《科學怪人》,就充滿著人性的衝突,渴望、良善與仇恨。人們都擔心科學怪人會否傷害我們人類?會否遵守人類的命令?以及它會否保護自己?一切都涉及西方思想或宗教中所謂靈魂;具備邪惡思想的靈魂,當然會有侵襲性,不遵守主子的命令,善良的靈魂,可能不懂得保護自己。假設科學家真的懂得將個別的四肢、器官和體液,通過特別技巧,最後利用電擊,刺激心臟,令科學怪人重生,它的思想或名曰靈魂與移植的腦袋(或心臟)有關。就如電腦的硬體與軟件的關係,這個邪惡和善良的延續,應與原先的擁有者有關,邪惡和善良的分別,就可簡易地解釋。

西方思想或宗教有「靈魂」,東方思想(或中國)就有道教的「元神」;佛教則有「業」。根據佛教教義,五蘊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
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
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
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

在人類的思想史中,佛教是獨一無二不承認這靈魂、自我或神我的存在者。電影中主角域陀(Victor)的學徒伊哥(Ego),原本沒有名字,Victor從馬戲團救了他,幫他起了這個Ego名字,意思就是自我。跟著我會問,科學怪人有沒有自我?

心經有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空的五蘊,引入無我論(或稱靈魂非有論)是緣起論的推論,也是分析五蘊所得到的自然結果。

根據佛教哲學,所謂「眾生」、「個人」及「我」,只是經常在變動著的物質與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綜合。前段已說明這種組合可以分成五類,或稱五蘊。佛說:「簡言之,這五類能執著的組合體(五取蘊)就是苦(suffering)。」即四法印中的「諸受皆苦」,因為有經常在變動著的物質與精神,如果執著五蘊不變,就是苦,能夠透過「諸法無我」的空,即無我思想,實現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佛說我們的喜樂是無常,得失是無常,所以引入「諸行無常」,跟著說明「苦」原來是因為「無常即是苦」,再帶出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方法; 行者修道除惡、滅貪嗔癡,就可以避免上述的,最終脫離輪迴。佛法難明的道理基本上不算多,四法印、五蘊、四聖諦、四無量心等等,佛教徒應不會陌生。
 上文提到「業」,與行蘊有關。 這一類包括了所有善的與惡的意志活動。一般所謂的「業」,也屬於行蘊。有為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就可造作種種的善或惡業,如用西方的科學思想,人可分為邪惡和善良,與蘊藏在他的腦袋或心臟內「遺傳因子」有關。

佛教的輪迴,已為一些西方科學家接受。如果套用到這套電影,就可以看到為何主角Victor會醉心於人類由「死」演變成「生」,才去製造科學怪人,可是解決不了這個可善可惡的靈魂(業力),這種屬性在西方的劇作家從此無限發揮,亦帶領不少現代科學家深思,基因工程對於生物會否造成惡果?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