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傳言與真相


九龍灣迷你倉四級火令兩名消防員喪生,香港9個電子傳媒發起活動撐前線消防員,逾百藝人響應呼籲,手持寫上「向前線消防員致敬」的紙張拍照放上網,可惜仍有網民抨擊他們發起的活動,正面少少的鼓勵也要打壓。
有時網民真的是樣樣都似很棒,他們的批評和建議真的有根據?
迷你倉四級火災初期已有很多網民扮專家,狠批消防處:
明知沒有人被困,為甚麼叫消防員去送死?為甚麼不用猛水谷爆迷你倉,待火淋熄了,才派人入內救援?為甚麼用鼓風機?它加劇了火勢,成為消防員的催命符!不升為五級火,是因為五級火需要副處長親自指揮,誤了他升職之路!消防處處長的眼淚,是否假的?我也有一刻很傷痛和憤怒,覺得迷你倉空無一人,何不由得它燒光?總比派人入煉獄賭命好。兩位殉職消防員遺下妻兒,試問於心何忍?
某網民組織在fb貼出所謂「迷你倉大火:政府必須回答的四條問題」,要求特區政府「立即」交代觀塘區有否因是次火災導致空氣污染,又質疑消防對火場的專業判斷有誤,及該工業大廈會否塌下等。
筆者亦收到緊急提醒,大廈快將塌下,附近居民需要撤離疏散。我反問他消息來源,是否已證實?抑或只是一個短訊或一個whatsapp就立即分享各方好友?一切「所謂專家」的批評其實對火場實況並不了解,反而對真專家換來指摘,給他們增添不少壓力。
那些「所謂專家」的揣測,只是「道聽塗說」、片面估計,不了解火場實況,對仍舊在火場撲救的消防員不公平。他們同時批評高層指揮策略失誤,應採用「防衛式」戰術,代替「進攻式」。負責救火的高層堅信管理層的決定,呼籲大眾勿再流傳打擊士氣的消息。他透露現場的隊長每次進場救火最多半小時,但今次指揮官決定將時間縮減至少於15分鐘,並且由數隊人輪流進場,在現場不得逗留逾4小時,都是為了希望讓前線人員多休息。
以下是兩位自認專家的言論:
註冊結構工程師劉志宏認為,當局有需要疏散淘大工業村附近的居民及封閉比鄰道路,因大火已經焚燒數十小時,工廈有可能發生「漸進式倒塌」。
對於有消息指淘大工業村3樓樓頂已經「燒到變成U形」,劉志宏認為是一個很大警示,「淘大工業村屬鋼筋石屎結構,石屎的作用是保護鋼筋,但在攝氏700度高溫下,鋼筋的強度只會剩下10%。」而3樓樓頂燒至變型,樓宇的負載力會下跌,「4樓有機會承受不了下跌至3樓,3樓再下跌至2樓,由局部性倒塌引發『漸進式倒塌』。」其實所有結果都是基於「道聽塗說」的資料,「燒到變成U形」,而得出的結論。
工程師黎廣德也認為必須立刻停止入火場進攻策略:他在Facebook發出呼籲,指大火已令大廈結構大大減弱,倒塌危機愈來愈大,促政府「不能再心存僥倖,寄望樓宇不會倒塌」,停止派出消防員進入火場,改變以「救熄場火」為目標的策略,準備應對大樓一旦倒塌的「社區災害」。
黎廣德更接受傳媒訪問,他指出消防處管理層應根據其專業判斷,預計撲滅火災所需時間。「如果要50個小時,而大樓預計於20小時內倒塌,當局應改變策略。」黎廣德指出,一般工廈結構承受火災的安全系數為2小時,長期燃燒所產生的高溫會導致樓宇的鋼筋和柱樑結構變弱。他指出,淘大工業村以柱樑及樓層之間的橫樑支撐結構,持續燃燒令主要的承重結構石屎出現裂縫,鋼筋曝露於焚燒之下會變得脆弱,在500度及800度高溫下效用分別跌至40%0%。
黎廣德指出,因為火場在3樓,因此3樓樓頂(即4樓地板)溫度最高,有最大機會倒塌。一旦3樓樓頂倒塌,將連同大廈內柱倒向3樓地板,其拉力會造成骨牌效應,把結構性柱樑拉倒,令整棟大廈以骨牌式向內倒塌。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但幾日後,沒有燒到變成U形,沒有樓頂倒塌,更沒有漸進式倒塌,他們沒有再上友好電台亂講,沒有再想恐嚇市民,不能製造混亂。可惜一些市民善忘,下次一有突發事件,他們又會浮出水面,妖言惑眾,一些市民繼續信以為真。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公投=民意?


英國民眾透過公投決定要脫離歐盟,結果讓大部分評論者看錯了。如今約四成英國人選擇了脫歐(因有兩成多人沒有參加公投),說不定沒多久又會發現自己原來選錯了。畢竟當今世界不是具有睿智的年代,大多數人的判斷,大多數機會都是錯的。
事實上也煞是奇怪的,公投翌日,電視台訪問一些年輕選民,有些已表示後悔,說自己前一天投了支持脫歐一票,如果今天再選,他們又會轉變心意改投支持留歐。可見這種直接民主的方式,投票結果很受情緒左右,選民隨時會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文明社會公認最文明的政治決策方式,有時其實卻是十分兒戲的。所以,有部分成熟的政治家不贊成將國家大事輕易訴諸公投。
出色的國家掌舵人必須高瞻遠矚,見人所未能見;而一般民眾則大多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有時甚至連眼前利益也會錯判了。支持脫歐的人滿以為擺脫歐盟掣肘,自此英倫三島就可以獨善其身。殊不知當今大勢,分裂和獨立的呼聲濃烈,只待春風一吹,意識就會馬上滋長。如今英國既已捨歐盟而去,然則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為甚麼就不可以撇下大不列顛而輕身上路?甚至更有聲音認為,首都倫敦應該獨立加入歐盟。如此一來,公投後的英國隨時變得分崩離析,英倫三島最後能剩多少,真是唯天可知。
即使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最後獨立不成,但英國長期潛伏裂土分疆的危機,你道外國大財團會敢積極投資嗎?素來熱捧英國的本地富豪李嘉誠也曾明言,英國一旦脫歐,將會減少在當地的投資。
投資者既如此縛手縛腳,你認為英國人未來的日子會好過嗎?牽一髮而動全身,脫歐後所引發的骨牌效應,恐怕未必是短視的選民所想見。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蜜糖店長

銅鑼灣書店前店長林榮基成爆料紅人後,也成為了香港泛民各政黨的一罌蜜糖,大家圍著他團團轉,組織遊行、在中環鬧市搞街站收集簽名支持他,比搞立法會九月換屆選舉的選舉工程更出力,原因何在?也許是泛民至今在選舉中找不到大議題,因此寄望能炒熱林榮基,成為選戰的一個出路。

泛民陣營在9月選舉前表現勇銳,以「我們都是林榮基」作為口號,本來無可厚非,正如社民連所言:「『我們都是林榮基』,不是陳述,而是祝願。但願我們都可以像林榮基先生一樣,威武不屈,抗命自強。」可是有一點現在卻顯得尷尬,因為林先生居然講出了支持港獨的言論。
林榮基接受新加坡傳媒Channel NewsAsia訪問,主持人問到:「有香港年輕人認為『一國兩制』不能成立,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語音未落,受訪者隨即表示:「獨立吧。」主持人追問林榮基是否支持港獨,他說:「我自己個人看法,不怕公開,是可以的。」
既然林榮基不怕公開支持港獨,以夫婦不和便尋求離婚為比喻,那麼尷尬的情況乃在於,莫非聲稱「我們都是林榮基」的人都是港獨分子?香港的泛民陣營,除了最激進的一小部分之外,大多數口裏說不支持港獨,如果因為要力撐林榮基而被撥歸為港獨分子,恐怕會招來不少麻煩,最低限度難以在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講清楚其理念,畢竟港獨在選民心目中未必有很大的市場。
聞泛民火速印製了大量T恤,標語恰恰是「我們都是林榮基」,準備在七一遊行時大派用場,忽然之間來了一個出自林榮基之口的港獨言論(雖然他後來又改了口風,但其實已抹不掉),那一大批T恤不知如何是好,說不定要報廢,浪費金錢尚在其次,無端白事製造垃圾有損環保嘛。如果不想讓T恤淪為垃圾,總不成狗尾續貂,多加一句將之改成「我們都是林榮基,但我們不是港獨」吧。也許,那些T恤索性送給實牙實齒的港獨分子,才可以在不損環保的原則下免除尷尬。
也許泛民心底裏希望林榮基能夠成為突襲建制陣營的一大炮彈,有機會成為成為泛民陣營選舉造勢的一大主題,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林榮基前言不對後語,逐漸變成了一個負資產,到了昨天,再要炒起林榮基是一個受害人,已見乏力,這一罌蜜糖似乎變成了糖衣毒藥,不知還有幾多人會走近林榮基?
另一邊廂,激進「本土派」亦「食住個勢」狙擊傳統反對派。「熱血公民」成員鄭松泰就揶揄道︰「『泛民』總是說得不夠,要我們加以補充:『我們都是林榮基。』這句話,最有公共性的演繹是『我們都支持港獨。』不是生安白造的,是林榮基親口說的。所以,大家要支持他,就要旗幟鮮明地推動『港獨』。」
親激進「本土派」的仇思達亦接連發出多個帖文狙擊傳統反對派,先是揶揄社民連掛直幡說「我們都是林榮基」,是否代表社民連也認同「港獨」,「直幡可以亂掛,口號不能亂說。叫喊『我們都是×××』的口號,要不是對該對象有百分百的認同,那將會是多麼難堪的行為。」
其後他又貼出民主黨黃碧雲與林榮基的合照,以及民主黨一眾成員日前遊行力撐林榮基的圖片,並揶揄該黨何俊仁開始「縮紗」,承認無證據顯示事件涉及跨境執法,「買定離手啦『泛民』,幾百支鏡頭望住你,想彈弓手縮注?早幾日成班笑逐顏開,以為執到寶,可以靠呢件事翻盤,不斷加注,仲要特快搞遊行『收割』。抵死吖,奸有奸輸,我真係恭喜你呀!」
林榮基由上周被捧成為一個人民英雄,到今周極速跌Watt被質疑,對泛民陣營是一大教訓。牽涉內地的政治錯綜複雜,相關人士對泛民陣營而言是友是敵,難作評估。若他們未掌握實況而急於押注,後果難料。
事實上,政治議題是否仍然是香港選民選立法會議員的主要考慮,泛民陣營實有需要好好考量,重政治而輕經濟、民生,有可能會拖低泛民選情。畢竟,市民選議員是希望議員能做實事,若參選者不講市民貼身,貼心的議題,能夠引起多少共鳴呢?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公投


泛民喜歡提倡公投,但香港沒有這樣的法制,西歐個別國家有:最近的要算瑞士、英國和加拿大;六月中英國更以「是否脫離歐盟」公投。
作為退休教師,負責過學生會選舉,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同學的眼睛是否雪亮的?當時校長安慰我,民主就是這樣的,一些限制必要時要提出。學校一定不會公投「學生應否穿著校服上課?」但一年有一兩次便服日。早前有家長抗議子女考TSA,要減少他們功課數量,教育局建議試考一年;如果將議題公投,結果會點?當然還有全民退保,又或者每位市民無條件地從政府手上獲得六千蚊。結果會點?我認為市民一定會舉腳贊成!
瑞士日前公投,似乎有點異數,它否決了讓國民可以無條件地從政府手上獲得每月2,500瑞士法郎作為起碼的收入,以維持每個國民都應該有的生活。
有人預期,如果這個法案拿來香港公投,結果會很不一樣,2,500瑞士法郎約等於20,000港元,而港人的平均收入平均只有每月15,000港元,因此,大部分人都可能基於自己的利益投贊成票。香港人平時大都「返工望放工,最好打大風」,若然不打風也不用返工,很多人都會舉腳贊成。
有人說,瑞士的國民質素高,既勤奮又理性,所以否決了這項議案。現實是瑞士有87.5%的國民收入都高於每月2,500瑞士法郎,如果這個法案通過,他們不但沒有得益,還要承擔供養12.5%國民的責任,他們當然投反對票。
很多調查研究都顯示,大部分人在投票時,都會先從自己的利益去考慮,而不是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去考慮。大部分人都不贊成在自己的後園建垃圾站,而住在離島的亦會認為小輪公司即使蝕本也不應該削減班次。此外,除了地鐵公司的股東與員工外,大多數人都不會贊成地鐵加價。學生喜歡穿便服上課,甚至標奇立異,他們不喜歡做功課,考試,任由他們投票決定,結果可以預計。 然而,這些由個人利益出發的決定並不一定符合學校和社會整體的利益。所以,我並不贊同把所有問題都拿去選舉、拿去公投,因為弄得不好,可以害苦社會。希臘就試過用公投的方式去決定國家要不要還外債。結果,國民大都贊成不還。沒想不還外債可導致銀行的戶口也被債權人凍結,政府連養老金也發不出,害到老人家每天一早去銀行門口苦候。
由此可見,公投不一定都有好結果,人民的眼睛並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是雪亮的。所以我並不認同別有用心的人,提倡要在香港推廣「電子化公投」的意見。這樣雖然可以方便市民經常做公投,讓政府可以知道市民對一些具爭議性的議題的取態;但問題是市民的選擇是否正確?會否因而投多錯多?
 
隨着電子數碼科技的進步,要遙距確認一個人的選民身份與投票意願並不難;問題是經常地把社會上的問題拿來公投是否一定對社會有好處。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這個問題上就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彭定康曾在接受BBC電台訪問時表示:把社會上的事情都拿來公投,有違代議政制的原意。選民需要做的,是選一個他們信任的及有才能的代理人,在議會內為選民代議,維護選民的利益。
我擔心,動不動就來一個電子化的公投,只會損害代議政制的功能,甚至會導致社會作出不適當的選擇。有時,我真的懷疑,人民的眼睛是否真的雪亮?特朗普如此狂妄自大,既不懂經濟,又不懂外交,且在言行上嚴重背離美國的一貫價值,但美國人卻選他做總統候選人。他如果還不調整他的立場,可以為美國帶來厄運。
有美國的朋友對我說,美國的先賢之所以在制定憲法時,堅持總統只能間選,不能直選,就是要避免人民因一時視覺模糊而作錯選擇,這次初選可能是個好例子,最後希望選民能夠踢走特朗普。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香港人的責任

後天是六月四日,有人會到維園悼念,也有大學生宣稱不會出席,他們認為當晚支聯會只注重立場的顯示,只會喊口號唱歌,但沒有實質果效,所以表明不支持平反六四,不支持建設民主中國老板今天發表文章,很有道理,與博友分享:
香港人應建設民主中國嗎﹖                          施永青
香港的年輕一代,站在本土的立場,公然挑戰泛民的建設民主中國理想。他們認為,香港人應先爭取香港人的利益,要爭取民主也應先爭取香港的民主,而不是爭取中國的民主。這不是香港人的責任,正如香港人沒有責任去爭取北韓民主一樣。
這種想法的基礎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所以中國是否民主不關香港事,香港人可以不理。然而,這條界線真的可以任意劃分的嗎?那港島的人可不可以說九龍的民主不關我事,我只有責任爭取港島的民主?
現實是香港人與中國人有緊密的血緣關係,香港人大都有親戚仍在內地生活。歷史上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亦千絲萬縷,孫中山在香港籌組辛亥革命;新界的東江縱隊亦積極參與了抗日戰爭。此外,在經濟與商業上香港與內地更交往不斷,互為依賴,各有得益。另一方面,在文化藝術上,香港亦與內地互相滲透,互相推動。因此,要將香港從內地割裂出來,並非個別人士的主觀意願可做到的。
現實是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想把香港人與中國人分開,只有外來勢力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我們的世界仍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國與國之間無可避免有利益衝突,所以,外來勢力都傾向把別國弄到分裂,以削弱別國的力量。這樣既可以減少自己所受到的威脅,又可以找機會把別國吞併。人類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在自然狀態下,血緣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最緊密聯繫,美國常有黑人自發地回非洲尋根。香港的年輕人竟想切斷與內地的關係,屬於一種異象,他們可能受到外力的影響而不自知。
現實是中國的發展一向以來都主導着香港的發展。中國弱,香港才會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中國要收回香港,香港才有民主發展的機會。否則,英國人會樂於以殖民地的方式來管治香港。而香港的一些意見領袖,亦會繼續宣揚他們那種自由比民主更重要的理念。
如果回歸期間中國是四人幫當權,而不是在推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那香港人回歸後的命運會很不一樣。而香港未來的民主發展,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北京的政治氣候。
這亦非說香港人自己不用去努力,而是要知道時空對我們有甚麼制約;這樣,我們的努力才會產生最有效的成果。政治力場一如電磁場與引力場一樣,可以對周圍的事物產生無形的影響,距離愈近,影響力愈大。
因此,中國有民主,香港的民主才有保障;否則,香港人辛苦爭取得來的民主也只會是短命的。所以,我不認為本土派那種只顧香港不理中國的民主道路是可行的。香港人應關心中國的政治,並為建設民主中國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