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民主選舉

美國大選在即,FBI才去信國會,說要重新開啟對希拉莉郵件的調查,我們有理由相信對希拉莉選情有影響。早年台灣總統選舉前夕,阿扁「中槍」,選舉結果逆轉,阿扁當選。早兩年佔中的口號是「我要真普選」、「一人一票選特首」,追尋歐美式民主。但反觀英國公投退歐,今次美國大選,她們的制度真的是我們應該追尋的民主典範?且看施老闆的觀點:
美國大選 民主典範?

特朗普的出現,令我比往時更關心美國的總統選舉。過去我只會留意一下報章上的報道,而今次就三場總統辯論都全程看完。
第一場辯論給我留下的印象最好。好的並非兩個候選人的辯論內容,而是辯論的背後安排。
我起初以為,這些辯論會是電視台舉辦的,後來看了辯論會前的介紹,才知道原來美國有個獨立於政黨的非政府組織,一直在負責這項工作。雖然他們的經費主要來自商界的捐獻,但來源分散,不會被個別機構操控。這個組織的主要功能是讓人民有機會在投票前,好好了解一下總統候選人的政綱,以及他們在能力上的差異。我覺得這種做法很好,可以幫助選民作出明智的選擇。
可惜,看了兩場辯論後,印象逐步轉差。我發覺候選人都不着意去闡釋自己的政綱,而是更着意去攻擊和抹黑對方。他們不斷重複的,都是我早已從傳媒上看過的雙方的醜聞與過錯。看完辯論後,大家對候選人將來會如何落實自己的政綱所知不多,只知道兩個候選人都不是好人,或許其中一個不至於太壞吧!怪不得有年輕人說,他寧願有天體撞地球,也不願在這兩個候選人中揀一個。
以前,我總覺得香港的特首候選人很難揀得落手,這次我發覺美國人民一樣沒有甚麼好揀。
其實,美國的總統候選人不止兩個,譬如自由意志黨的加里.約翰遜,亦有一定的支持度,但傳媒連一點曝光的機會都不留給他。至於另外的三位候選人,很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他們就算真是勝過希拉莉和特朗普,美國人也沒有機會作判斷!
海明威曾寫過一篇諷刺美國選舉的短篇,說一個人只要表示想競選總統,他步出門口的時候,就會有幾個膚色不同的孩子一起叫他做爸爸。這套手法看來到今天仍然很有效;只是今天不用叫爸爸作隱喻了,而是描述得更加直接,更加有聲有色。
這些其實都只屬小兒科,美國選舉是一樣可以流血死人的。710日凌晨,民主黨一個數據主管Seth Rich在寓所被槍殺,傳言他就是希拉莉私人郵件的泄密人,同期死得不明不白的還有Mike Flyhn(一個發表克林頓基金會的運作黑幕的網絡作家)John Ashe(一個因受賄罪即將出庭指證克林頓一家的聯合國官員),以及Shawn Lucas(一個代表桑德斯的支持者起訴民主黨代表大會欺詐的主控律師)。這些人的死因尚在調查,但他們的背景都使人懷疑,他們的死是否與大選有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距離大選不足10天的時候,FBI才去信國會,說要重新開啟對希拉莉郵件的調查。看來,未等到調查有結果,選民就得帶著懷疑去投票,這分明是想害希拉莉。
美國大選的競爭手法已愈來愈不光彩,已逐漸背離了民主選舉的原有構思,剩下來的只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奪權陰謀,很難再稱得上為民主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