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輪迴

《八大人覺經》: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有朋友問關於輪迴(梵文samsara)問題,我們為何不斷生生死死,投胎又投胎在六道中迴還,不同生命類型在其中升升沉沉。佛學認為人的生命不是一期生死,而是循環無窮,輪迴的直接原因在於業,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無明,在業報的基礎上,生命在三世的時間中從過去走向將來,又在六道的不同生命類型中升沉。佛教徒相信因果、相信輪迴,相信有業力牽引,相信有「前世」;但不特別看「前世」,我亦沒有必要原因追溯「前世」。佛學更認為靈魂或不是輪迴的主體,只有儲藏在心識中,它就是剎那不息地變動...
中國民間的傳説,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不變的靈魂作為橋樑,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脱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太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恆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説,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 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藉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的。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
至於精神界方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決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為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以第六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把小乘的放在一邊,單介紹大乘的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於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為前七識的為善為惡,都會把賬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執取自我)是第七識,搬進搬出是第六識(起分別作用),製造作業是前五識。因此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於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裏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三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迴還,都不出于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
正因為種子與現行的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進進出出,所以第八識的本質,也在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變動不已,不要説這一生的第八識的質量與前後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後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於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識的存在, 便是存在於這一剎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除了業因與業果的變動連續,也就沒有第八識的本質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於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 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於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麼,也不拿出來什麼,那就成了涅槃寂靜,那在佛教稱為‘轉(煩惱)識成(清淨)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於生死之中。
可見佛教的第八識,並不等於永恆的靈魂,如果迷信有個永恆的靈魂,那麼超凡入聖的解脱生死,也就成為不可能了。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唯有否定了由煩惱無明接連而假現的第八識之後,才是徹底的解脱。不過,第八識被否定之後,並非等於沒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體的顯照,而不是無明煩惱的纏繞不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