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明日大嶼


上日特首林鄭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被眾多網民圍攻,其言論比較偏頗看到瓜瓜一文算是相對中立全文共賞之:

今時今日香港的政治氣氛恐怖到不得了,所有討論皆是立場先行,背後是非對錯一概不理。劉天王如是,小市民如瓜瓜者也如是。

前日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在交椅洲填海造地,更在喜靈洲附近興建人工島,合計可提供1,700公頃土地,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公布後不久網上就出現批評聲音,說此項目將會耗盡政府財政儲備。

就此論點瓜瓜當日在社交平台發文,認為項目不會耗盡儲備。理由很簡單,就算項目工程費真的如「消息人士」說是5,000億元,工程耗時2030年,平均攤分每年才167億元至250億元。除非政府庫房由今天起沒有任何收入,否則又怎會耗盡儲備呢?再講,填海造地後就有地可賣,以政府一貫「高地價政策」,就算新土地的公私營比例是73,但既有鐵路連接又鄰近機場,未來的賣地收益還會少?即使彌補不了全部建造費用,至少也幫補一二吧?大家不妨看看往績,港府於1989年提出興建機場,當時預算的工程費用超過2,000億元,但當年的財政儲備才只有615億元。若果「耗盡」邏輯成立,香港早已山窮水盡,對吧?

有人以此大造文章不奇怪,就以發文當日為例,最初網上流傳的建造費只是4,000億至5,000億元,其後就被說成是1萬億元了。可是,林太在施政報告中和其後的記者會上從未提及具體成本,究竟建造費用是誰說出來,尤更甚者是否準確根本無人知曉。奇怪的是,不少朋友竟然不去求證便信以為真。更有趣的是,瓜瓜只是質疑此論點,還未表態支持項目興建與否,就立即被朋友們標籤為「建制派」,有朋友更說瓜瓜與他們「愈走愈遠」、還有「智障」、「退化」等形容詞不在話下。這種只問立場不求甚解的態度,實在令瓜瓜傷心透頂。

欄友徐家健教授說得對,政府應拿出實質證據去說服市民,當中包括成本與效益分析,只有在成本高於效益時才反對。瓜瓜雖然不是經濟學人,我們會計人一樣信奉此法。不過,由於這類分析靠估居多,容易操控分析結果。純粹經驗之談,見過不少分析都是按照想要的結果倒算出來的。不要說甚麼,單是折現率的大小,很多時已經可以左右結果。

再講,成本與效益分析只是經濟方面,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更大。撇開犧牲海洋生物不說,也不計技術可行性,在海中心填出這樣一個島,如何承受如「山竹」般的超級颱風所帶來的破壞?

畢竟日後人工島容納的居民數量以十萬計,這是不少市民關心的問題。當然還有對航道、水流和周邊地區的影響,更需要研究清楚並毫無保留地向市民交代。明日大嶼是一個影響深遠的項目,而且為期2030年,不需急在一時。希望政府不要像當年「高鐵項目」般匆匆去馬,請拿出具體數據說服我們,然後積極疏導好民情,盡量與社會達成共識才去實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