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穿鑿附會的真相


中大校長段崇智因學生投訴,指警察在抗暴期間,向他們使用過份暴力,甚至涉及性暴,因而被學生公開指責,結果要與學生、校友會面,之後他發公開信,指將會去信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祈求得知事件真相。

近月真的發生很多事件,誰對誰錯,實難找出答案。以中大學生吳傲雪(Sonia)為例,她在大會上公開除下口罩、以真面目控訴被捕後遭受警方性暴力。Sonia事後表示,當日公開發言後不斷收到滋擾,包括內地來電、太空卡來電、SMS等等,內容包括稱已掌控她的行蹤、會安排5個黑衣人將她帶去山頭輪姦、「天拿水等緊你」等等。但警方指出任何人在拘捕行動中有不滿或受屈,應挺身而出提供資料,否則很難得到真相。

除中大學生例子外,還有不少事件有待找出真相,其中以15歲女生浮屍海面最為獨特。有人深信女生之死與反修例有關,質疑校方隱瞞,事件不斷發酵,引發暴力破壞,最終要死者母親強忍痛楚,澄清女兒是自殺。後真相時代,訴諸感覺和立場的陰謀論,隨時比客觀事實更有影響力,反修例風暴觸發的信任危機不斷蔓延,令到流言蜚語更難止息,在部分人眼中,符合個人主觀想像的才是「真相」,這樣的社會氛圍只會助長盲動。當前香港社會最需要是回歸理性冷靜,認清什麼是合理懷疑、什麼是穿鑿附會。

浮屍案女死者上月19日失蹤,家人21日報案,22日發現屍體,法醫解剖並未發現可疑傷痕或性侵迹象。警方翻看事主就讀學校的閉路電視片段,顯示她在失蹤當晚,在放下財物後赤腳行往海濱。警方認為案件無可疑,列作自殺案,然而網上湧現大量流言和揣測,認定死因有可疑。有人提到女死者生前曾參與反修例抗議、面對過催淚彈;有人更將事件扯上近月針對警方的性暴力指控,懷疑女死者曾遭凌辱,「毀屍滅迹」洗刷性侵痕迹等流言蜚語,說得言之鑿鑿,繪影繪聲。

換了半年前,這樣的一宗案件,相信不會在社會有很大迴響,聞者會為死者惋惜,亦會同情家屬,惟不會有那麼多想像和揣測。今次少女浮屍案引起強烈反應,當然與警民關係破裂、很多人完全不信任警方有關,惟亦反映當前香港出現了一種歇斯底里氛圍,部分人看待事情,偏離客觀冷靜平常心,滲入大量主觀投射和想像,變得捕風捉影。

指控愈嚴重,愈要講證據。當社會處於理性狀態,大多數人都會明白這道理,可是當社會紛亂、嚴重缺乏互信,整個邏輯操作很容易變成「指控愈聳動愈多人信」,甚至連舉證責任亦顛倒過來,指控一方實際毋須舉證,只須不斷拋出疑問,反而是被指控的一方要舉證,證明自己清白。由所謂「太子站打死人」,到「新屋嶺扣留所性侵」,以及這次少女浮屍案,都見證了上述現象。不過話說回來,少女浮屍案跟「太子站打死人」等流言,亦有關鍵不同。

所謂「太子站打死人」,從來無人清晰說過死者身分,遑論有死者家屬站出來指控警方,可是少女浮屍案,死者身分卻得到確認。死者家屬需要時間收拾心情,然而現實卻是女兒之死遭到渲染和政治化,要為少女「討回公道」的聲音此起彼落,卻沒有多少人關心家屬感受。日前死者母親打破沉默,表示女兒是自殺非他殺,只想盡快平息事件,希望外界勿再妄作猜測。受訪期間,她還哽咽表示遭人「起底」滋擾,不敢外出。死者母親已經痛失女兒,還要承受不必要的政治壓力,叫人情何以堪。

修例風波爆發以來,來自不同陣營的流言比比皆是,在大量政治文宣操作影響下,很多穿鑿附會之言,都被包裝成為「合理懷疑」,在社會廣泛流傳。合理懷疑建基於事實和邏輯,目的是尋求真相,避免有強烈預設立場;穿鑿附會則是放大一些零碎片段,用似是而非邏輯將之堆砌起來,目的為了支持既有立場或成見。合理懷疑體現的是科學批判精神,可以用事實反證或否定,然而穿鑿附會的本質卻是捕風捉影,甚至往往與陰謀論掛鈎。

合理懷疑與穿鑿附會談不上涇渭分明,惟亦非全然無法區分。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是「騙局」、九一一恐襲是小布殊政府「自導自演」、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不是美國人」等流言,都是典型例子,即使反駁證據鐵證如山,穿鑿附會者還是會死纏爛打,不斷搬出所謂「疑點」,但求令人對事實真相懷疑。穿鑿附會陰謀論在社會總有小撮附和者,惟一般不成氣候,可是當公權力失去信任、社會偏離冷靜理性,穿鑿附會之言就很容易蔓延。這正是香港眼前情况。

反修例風暴持續,信任危機不斷擴大,不信任對象早已不限於政府、警方或港鐵。以少女浮屍案為例,質疑者不信警方,也不信校方。校方最初以為公開一些CCTV片段有助釋疑,結果反而被指「唧牙膏」,惹來更多質疑和不信任,有黑衣人更在學校搗亂破壞。校方交代有欠清楚,不滿者當然可以要求更多解釋說明,然而一起疑心就訴諸暴力,絕非理性做法。

少女浮屍案,有法醫驗屍解剖,母親也說看過CCTV片段,女兒死前神情有異,問題在於當前香港社會氛圍,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就算死者母親細說了女兒生前情况,就女兒之死作出澄清,說不定仍有人懷疑死者母親的說話,堅信另有內情。由死因庭展開聆訊,徹查少女死因,當然是一錘定音消除疑惑的最好方法,不過各界亦應好好反思,當人人捕風捉影,看不到自己想見到的「真相」,就認定別人講大話,社會很難回歸冷靜理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