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移民今昔


近月本港社會因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引發連串示威衝突,確實影響到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形象,並蔓延到各行各業,有人擔心會引起移民潮,以致人才流失。幸好香港的制度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仍穩固,金融體系各範疇運作有序,未見有大量人才流失。當涉及暴力的社會活動平息後,香港仍可匯聚人才。

事實上部份市民已對香港沒有信心,現時移民公司有逾千人排隊,接受申請移民;但可悲的是,香港人選擇移民,某程度上是另類走難。部份香港人對本地前景失去信心,對政府管治失望,於是用腳投票,主動離開這個「危險」之地。

近年移民或「回流」的朋友,離開香港到外地長居的決心都比較大。這一次走,他們似乎都沒有打算再回頭,原因可能他們真的徹底對香港失望。另外這一次能夠成功移民者,多居社會上層,有條件去適合國家(主要是東南亞),反之,不如留在香港,等暴亂平息,繼續以往生活,接受現實。

相比對上一次九十年代的移民潮,性質上似乎差距甚遠。上一次移民潮,大家還好像離不開香港這個地方,許多人都是老婆仔女去坐移民監,自己留在香港搵錢,最多飛來飛去做太空人的方式去「移民」。心裡面還在想,拿到外國護照後就回流香港搵更多的錢,睇錢份上,心態從來都不當自己是當地人。

早陣子到美加走了一轉,也遇上許多在上一個移民潮移民到當地的朋友。跟我年紀小的一批,九十年代初隨家人移民的時候,還只不過十多二十歲。這批人縱使仍說著流利的廣東話,也保留了一些港式生活的傳統,但因為受過多年西方教育,融入主流社會的程度相對也高。他們沒有忘記自己來自香港,但普遍卻認同當地的價值觀。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會逐漸成為不折不扣的當地人,亦會逐漸與香港脫軌。坦白說,我認為移民本應就是這樣的一回事,你認同外國的生活方式,認同他們的價值,選擇歸化他們,這才是真正的移民。

對比這些相對「年輕」的移民,老一輩的對生活的選擇卻有很大分別。也許離開香港的時候,他們都已步入中年,重新融入新的環境,接受新的價值的能力都相對弱。即使到了外國,拿了人家的公民身份,仍然堅持自己在香港時的生活方式。生活圈子也局限在說華語的社群。他們對於香港的事,比自己生活居住的所在地,更是關心百倍。我望見他們,總覺得欷歔不已。能有本事出國移民,相信在當日也算是社會精英吧。有機會去到外國,理應可以擴闊眼界,接受更多元的價值。偏偏這些朋友來了個逆轉,出國之後反而讓自己困在比香港還要小得多的圈子裡,眼界沒有開闊,反而讓自己的見識停頓在上世紀的某一個時間點上,實是非常可惜。

他們也許從來沒打算融入當地,畢竟由離開香港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只認為自己在「逃難」,也從來沒有打算融入當地的生活。我本認為,這樣的生活其實很難捱,因為人在外地,卻永遠提醒自己是異類;但他們似乎卻樂在其中。只要回到家裡,開著那個不知是正牌還是老翻的電視盒,長時間播放著大台的新聞和劇集,然後繼續對遠在十幾個小時機程以外的香港指點江山,生活似乎就很滿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