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身土不二

  「應季而食」是亞洲很多國家都遵循的養生法則,中國講究節氣對照飲食。何謂「應季而食」?藥物方面,在中醫眼中,什麼藥在什麼季節採摘都非常的講究。如果不按照節氣去採摘,藥效就會受到影響。
不單是藥物要有不同的採摘季節,食物更是應該應季而食,為了滿足人類的口舌之欲,現在很多都是反季節的食物。雖然給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很大的傷害。
夏季飲食的原則: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健脾養胃,補氣益陰,所以,這個季節就有很多的應季的蔬菜、瓜果,最典型的就是西瓜、荷葉等等。而有些老年人偏偏嘴饞,大冬天的要吃國外運來的西瓜,冬天是藏陽氣的季節,年紀大了陽氣本身就不足,你還要吃西瓜泄掉一些,這樣過冬天,明年春天肯定要出毛病的。
地上的食物如大白菜、韭菜等有助於人體陽氣的生髮,地下的食物如紅薯、土豆、山藥、等有助於人體陽氣的收藏。現代人因為工作環境、工作、生活習慣的因素(入夜生活增多)陽氣普遍都過於生髮,如果我們要有意識的多吃來自地下的食物,就可以有助於人體陽氣的收藏,使人不至於耗陽太過。
所以我們強調應域而食、應季而食,四川人喜歡吃辣,上海人就不要吃;夏季要吃西瓜,冬天就不要吃。
如果反季節的食物攝入過多,會導致我們人體的體質偏頗,長期下去就會致使身體出現各種毛病。
我國傳統文化一直在講「天人合一」,這是一個詞很抽象的詞彙。人與天和體現在哪裡?其實就在我們的衣食住行里。自古以來有一句名言,叫做人生在天地之間,順天地者生,逆天地者亡。凡是被自然淘汰的,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凡是過早夭亡的,也都是違背了自然規律。而我們人類出現病魔纏身的,也是違背了自然規律了,浪費了太多的社會資源,所以要受到懲罰。不良生活習慣導致 不該吃的吃多了,那麼你要想病好,之前的那些就要少吃了。
應季飲食是基礎,另外健康和飲食還有什麼關係呢?最重要的是饑渴清淡,如果你能保持了饑渴清淡,那麼人生就有味了,疾病會離你遠去。
另一方面,如果你到韓國旅行,就會在餐廳、超市中看到這樣的四字漢字:身土不二,甚至在食品包裝袋、廚具上都時有出現,彷彿一個獨有標籤,講的竟還是異曲同工的道理。身土不二(신토불이)這個詞原本來源於佛教,現在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就要吃這裏生長出來的東西,彼此屬性相同才最健康。意思就是指「因果報應」,「人與世相互影響,世是映照人的鏡,同時人也是可以影響鏡中映像的存在。」我們看似真有,乃是用「分別心」看,真相是『當體即空』。 解經的人曾舉例:比如看電影,底片是一張一張的,放映時速度太快,我們只看到連續相,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我們肉眼如何有這樣的能力去辨別。 世間多少事物是這樣讓我們無從察覺它是假或是空。
1907年,「食養會」會長、日本陸軍藥劑監石塚左玄提出「以基本食物來養生」(玄米菜食を基本とした食養),並開展活動。當時的日本國內曾有人認為「白麵包可導致亡國」。石塚左玄認為,人應當多進食身處的土地生產的和應節的食物。
1912年,食養會理事陸軍騎兵大佐西端學也提倡這個觀點。他簡化了石塚的理論,提出「進食當地生產的食品會使得身體健康,進食外來食品則會令身體變差。」西端學從京都僧侶中得知佛學中有「身土不二」這個詞。此後,西端就以「身土不二」作為口號來推廣他的理論,並作為食養會獨自的大原則來推廣。
進入昭和時代後,「吃本地生產的食品會使身體變好,這是基於佛教的日本傳統」這種說法,在有機農業、自然食品生產業、生協運動、一部分農業團體、替代醫療業等領域中漸漸傳播開來。
1989年,韓國農業協作中央會從日本有機農業的文獻中得知「身土不二」這個詞,並從此以此詞作為國產品愛好運動的口號,成為一大熱潮。但當時由於韓國人的誤讀,這個詞語被誤認為是「出源於中國的佛典,而且是中國古代的傳統」。1990年代中,日本傳媒介紹韓國人這種文化的時候不清楚這個詞語的來源,為以後的「中國起源說」和「韓國起源說」創造了契機。
理智一點分析,無論對任何國家來說,在最恰當的時間裏收穫最好的食材,不用經過舟車勞頓和冷藏包裝的折騰就能直達民眾餐桌,毫無疑問都自然是上品。但在韓國人心中,身土不二之所以能成為認知度極高的「準則」,還有個原因是當權者動的腦筋。自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疲軟的經濟促使政府想出了這個辦法來順應愛國主義推動消費力。伴隨着商家的推波助瀾,慢慢演變成支持國貨的代名詞,韓國人從此將它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深深綁定,這才有了本國商品強勁的購買力,就算蘋果手機享譽世界,人們仍舊會使用三星,即使買得起奔馳、寶馬,路上更多的還是現代、起亞,不得不說是一石二鳥的雙贏(WIN—WIN)妙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