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人生的夥伴

 

人生有太多貌似互相矛盾、莫衷一是道理。舉例,有說人是社會動物,我們必須學懂與人相處才能夠成功,但又有說人要面對孤獨、特立獨行才能夠成功。究竟,怎樣「才能夠成功」呢?這是各執一詞的兩家學說,還是我們誤解了什麼呢?

日本生活學大師松浦彌太郎,曾經擔任經典雜誌《生活手帖》總編輯,出版多本有關自我修養的書籍,而其中一本《創造人生的夥伴》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以上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夥伴。我們身邊可以有不同的人來來往往,但他們不一定是我們的夥伴。松浦彌太郎寫道,夥伴是「願意為你而行動」的一種支持。

「在困擾面前人人平等。」松浦彌太郎說:「但成功人士或一帆風順的人,就算有困擾也絕不會朝不好的方向前進。這是因為他們有『正確的夥伴』。」「正確的夥伴」可能是家人、朋友、同事、客戶、不曾見面卻認識的人。如果我們處理得宜,這些人會成為我們的「陽光」,相反,卻會成為我們的「影子」。

怎樣才能創造像陽光一般的「正確的夥伴」呢?松浦彌太郎說:「創造以自己為中心的一個命運共同體。」當「我」找到與「夥伴」彼此交疊的生命軌跡,大家自然會願意為彼此而行動。換言之,當你創造了一個「正確的夥伴」,而夥伴「願意為你而行動」的同時,你也是他的夥伴。

但,影子呢?松浦彌太郎務實的寫道:「陽光照射之處必有陰影,在哪裏增加了夥伴,自然也會在那出現敵人。」因此,「敵人」是一個特別的夥伴,他同樣是因你的行動而行動的,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而已。

松浦彌太郎的「夥伴說」,不只是強化「人是社會動物」一說嗎?這何以解答文首的兩難呢?其實,以上提到的夥伴,都是松浦彌太郎所謂「外在夥伴」,而我們還要創造「內在夥伴」。

我們要為自己人生創造「夥伴」,而「夥伴」就是一切願意為你這個人行動的力量。「夥伴」有兩類,分別是之前提到的「外在夥伴」,如家人、朋友、敵人等,以及藏於自我的「內在夥伴」。

「內在夥伴」是什麼呢?「你所擁有或使用的東西、自然出現在生活中的東西、過於理所當然而成為自己一部分的東西──諸如此類的想法、態度、習慣和所有物」都可以是你的「內在夥伴」。換言之,外在夥伴是你不能擁有的,他們的存在是一種連結,但內在夥伴是你擁有的,甚至控制的。

松浦彌太郎邀請我們:「請把你擁有的東西寫下來」。這是一個自我發現的練習,而我的經驗是當紙筆交到手時,我猶豫了很久,我問自己:我真正「擁有」了什麼呢?我擁有的夥伴完整嗎?它會願意為我這個人而行動嗎?

舉例,健康。我擁有健康嗎?我幸運的尚未有長期病痛,但我的身體真的健康嗎?我早睡早起而自命健康,但熬不了夜的身體是否證明我體魄不夠強壯呢?松浦彌太郎寫道,「健康的基準人人不同」,但他提議了一個準則:「健康不是數值,起碼只要有朝氣就是健康了。」

松浦彌太郎的意思是內在夥伴是個人的,只要當我們感到自己有朝氣的去面對生活,這一刻的我們就擁有健康,並發揮着健康給我們的助力。我們要好好運用這助力,並努力維持對它的擁有權。有了這個「擁有權」的觀念,我們就會為自己訂下行動方案。以松浦彌太郎為例,為了擁有朝氣,他規定自己「十點就寢,早上五點起床」,而在工作安排上,「刻意讓自己在上午用腦,下午用身體」(如見客人)。

回到你的個案,你擁有什麼內在夥伴呢?你想得出來嗎?松浦彌太郎列出的其他內在夥伴包括儀容、禮節、時間、金錢、生活方式和習慣、經驗與知識、道具、資訊,就此給你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