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聖誕節清晨,我在家鄉意外收到來自一位原中國東北統戰系統成員的短信:《人民日報》2024年12月25日訊。近日,「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作品徵集活動在2024鼓嶺論壇舉行了啟動儀式。該活動由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同《環球時報》社有限公司聯合發起,面向海內外組織及個人徵集作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記錄中美交流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中美友好合作美麗畫卷。
我馬上開動腦筋,想想看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故事。我的考量是,應該盡量提供近年發生的故事,以彰顯即便美國政府有變動,美中的官方交往有波動,美中的經濟貿易關係有異動,尤其是特朗普又重新執政,一定會對重大國際局勢有攪動。即便如此,中國內地還是有發自民間的活動,努力延續中美兩國人民幾個世紀的友好關係。我們這一代從小受到毛澤東思想的教導:美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反對的是美國政府的帝國主義政策,而不是美國人民。我們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是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
我首先想到兩個近期的故事,一是與二戰大後方雲南有關,一是與抗戰陪都重慶有關。這兩個故事涉及的活動我都熱中參與並努力推動,所以符合上述《人民日報》徵集的標準。2018年初秋我從香港到深圳做全球化項目以後,經由市文化機構的介紹,認識了一位原北京著名博物館的退休職員章先生。他曾經率領一個小組,多次自費經由雲南,去緬甸一帶調查、搜索、驗證二戰期間陣亡的中國軍人和盟國軍人(以美軍為主)的遺體。若是基本搞清楚了,就通知美國有關部門,委託專門的人員挖掘遺體──其實只剩下遺骨,畢竟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然後按照美國海外陣亡軍人的規格作安排,運送回美國。在這期間,章先生小組搜集了多種二戰的實物,拍攝了許多現場的照片視頻。
這些寶貴的戰場資料受到美國方面的高度重視,後來特別批准章先生小組在華盛頓市一個重要的官方場所舉辦展覽會。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出席致詞,對中國民間自費做的這些善事表示衷心的感謝。我若是在場,一定會轉達多年以前雲南的楊先生和周先生委託我的那句話:「我們中國老百姓是不忘恩的。」與章先生討論過幾次後,得知他又生出一個頗具創意的項目,已經在做籌劃。他計劃在雲南與緬甸的邊境地區開辦一個民間的研究中心暨會展館,圍繞着二戰的主題,每年舉辦幾次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專家和大學生研究生,外加二戰期間曾經在中國戰區服役過的盟軍官兵的後代,來此地講解那一段壯烈的史實。並且結合當今的亞太局勢,提供建設性的倡議,維持本區域的和平格局。
該中心將由四個部分組成:圖書館資料室,購置最有影響的關於中國戰區的出版物,也號召海內外人士捐贈;研究部,接受海內外研究者到此進行考察和寫作;展覽館,收集二戰的實物和圖片,與外界機構舉行合作展覽;生活部,對來訪者提供簡單的住宿和餐飲服務,對攜帶優質研究計劃來的學者提供免費住宿。該機構將仿照國外的研究中心,設立駐地研究員research fellows in residence的安排。章先生已經與騰沖縣境內一個鄉鎮的幹部協商成功,當地願意免費提供土地建立這個研究中心。騰沖作為中國戰區的核心地點,名聲在外,而且由於這一帶旅遊業發達,交通和通訊條件也很先進。
國軍貢獻巨大 理應尊重事實
章先生於2020年春節後,打算把我們幾個有意參與這個項目的內地和香港學者,租車從深圳開到騰沖作進一步考察和規劃。遺憾的是碰上新冠疫情,無法成行。到了今年初,我拜託最早介紹我認識章先生的深圳文化機構傳話,說2025年8月15日是太平洋戰爭結束80周年,趁此機會推展騰沖的研究中心項目,效果最佳。令我困惑的是,一直沒有收到章先生回信。我揣測,是遇上經濟持續低迷,籌款沒什麼進展。我建議深圳市的文化機構,讓本單位人員把章先生及其小組做過的事情,寫出來交給《人民日報》「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作品徵集活動。發表以後,也許能夠為騰沖研究中心的計劃帶來捐款。
我與重慶在二戰紀念活動中的交往,始於2003年6月底。北京一個電視編輯組為紀念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計劃拍攝一部大型紀錄片。他們委託我代為收集海外出版的相關書籍,必要時請海外資深文化人提供劇本寫作方面的建議。我為此聯絡海外文化界人士多位,其中以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齊錫生與台灣《聯合報》社長張作錦最熱心,贈送了一些內地很難得到的歷史資料。編輯組安排海內外幾位學者(南京大學歷史學家高華也參加了)專程赴戰時陪都重慶,作一周的討論和劇本構思。
編輯組總導演特別告訴我們,這部紀錄片是以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戰為主線,不再是像以前那樣,以黨派意識形態為基調。估計那時北京有關部門已經得知,新接任的胡溫領導班子,將公開表示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是主要的,國軍貢獻巨大。我們受到鼓勵,當然樂意把在海內外研究界讀到的成果,盡力完整地在討論會上報告給大家。雖然也有激烈的爭論,但絕大多數與會者都能夠尊重事實,最後達到基本的一致。
我們受邀學者對這部紀錄片抱着極高的期待,人在台北的張作錦更是興奮不已,經常電話我們說,若是此片能夠對正面戰場作客觀呈現,那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非常積極的推動。我們幾個學者急切地等待此片上演。播出前總導演告訴我們:由於此片是為中央電視台製作,各級審查特別嚴格。原是24集,幾經刪節,最後定稿只有12集,片名即《抗戰》。不過後來編輯組還是挺高興,因為總理溫家寶把它作為中國政府的禮品,贈送給外賓。一個小花邊新聞:我們下榻的那家酒店周圍,幾年後變得聞名全球。根據內地檢察院公訴書,薄谷開來就是在附近的第16幢樓,指令毒殺了英國商人尼爾.海伍德。
美國倘不參戰 東亞淪殖民地
因為參與《抗戰》紀錄片的籌劃,我後來被邀請去抗戰期間美國顧問團的重慶所在地參觀,裏面陳列品不多,但都是原件。也有相關的一些歷史書籍,主題是美國顧問團在重慶政府決策中的影響和功過。我對陪同的外事幹部說:對該顧問團的描述和評價,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台灣,都極富爭議。尤其是對史迪威將軍,褒貶差別之大幾乎無法緩和。你們陳列館必須對外開放,證明中國內地官方也沒有完全忘記二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援助。很巧的是,兩年半後我全職參加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全球化對美中關係的影響」研究專案。那幾年該基金會主席是Dr. Jessica Mathews;她母親就是Barbara Tuchman,是第一位平生獲得兩屆普利策新聞獎的女記者。她的名作《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年》,被稱為影響了三代美國涉足對華關係的人士的認知。等到我去華盛頓市開會,特地去一家舊書店買到老版本的此書,回香港後託人帶給重慶的那個陳列館。
今年8月,全世界將紀念太平洋戰爭終戰80周年。我誠懇地希望,幾個華人社會都能有高品質的書籍出版,對這場改變了所有華人社會的大戰有盡可能全面的檢視和公正的評論。特別值得深入討論的是:太平洋戰爭的各方究竟從那場大戰中汲取了什麼教訓?哪一方汲取的最豐富,哪一方汲取的最淺薄甚至最扭曲?為什麼會這樣?僅舉一例:大戰開打之前,意識形態之戰已經進行了許久。日本狂熱的民族主義者高呼:「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
這個口號在那個時代,對亞洲本土各界尤其是媒體非常有號召力,它包含有濃烈的反西方殖民主義的要素。然而這個聽起來具有正當性的口號背後卻是:整個亞洲只有日本才有能力領導亞洲人趕走白人。驅趕走西方勢力之後,也只有日本才有能力帶領亞洲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因此最理想的亞洲格局,就是「大東亞共榮圈」,以日本為核心實現共同繁榮。可是美國卻不認可,聲稱「我們也是太平洋國家」。太平洋戰爭的結局,倒是美國一度成為亞太區域的霸主。
又過了65年,時任國務卿的希拉莉強硬表態(大意):誰說美國不能介入當今的亞太事務?我們從立國開始就是亞太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美國全力參戰,東亞至今還可能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諸位都明白,她針對的不是今天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