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宿命


王亭之說:(宿命)完全是見地的問題。若見地正, 便可以將矛盾統一。


四十多年前求學期間,偶然讀了一本術數書籍,從此成為興趣;科學知識的追求,更不在話下。退休後放了很多時間於兩者,對宿命有更清晰的想法。

人造衛星從地球發射上太空,在預定程序進入軌道,在軌道上運行,發揮每顆人造衛星的作用,可能是通訊、可能是軍事、也可能是科學研究或氣象探索。這顆人造衛星不斷運行,直至一天任務完成脫離軌道,跌進大氣層毁滅。

宿命論是一個術數界談得較多的問題,論者不少學者都叫人反對宿命,論點少有見地,不引述, 因為實在味同嚼蠟。

亭老(王亭之師父)也反對宿命, 他教人不要持宿命之見,據理解當中有很多佛家的、宗教性質的內容, 是從因果業力說的語境產生的。

亭老談宿命,說得較詳細的, 見於《風水平談》,內容談到佛家與術數的關係,兩者是否排斥,涉及一個「見地」問題。原文是這樣寫的:

倘若認定人生宿命, 認定術數可以左右人的禍福而不管因果業力, 那就是邪命;倘若能不持宿命之論,亦不認為術數無局限性,是則以術數行世亦無非是跟眾生結緣,積福德資糧而已。因此佛典中才有那麼多的星占、祈禳,以至風水的資料。倘若認為一談術數即非佛家, 那麼何以又有這類佛典?所以這完全是見地的問題。若見地正, 便可以將矛盾統一。

亭老一生人著力最多的是佛學,他近年的佛學著作、翻譯、導讀叢書,不論從數量、從用功處看,都遠比他的術數著作繁浩。亭老談宿命, 有濃重的佛學語境,基於本科的思維角度, 反對宿命,便順理成章。而後來者, 則不過是趕時髦,人云亦云而已!

認為地球上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反對宿命, 並且都反對有理,習術數者不能,因為習術數的人,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是斷事精準。追求精準是搞學術的遊戲規則, 不幸地, 術數的預測能力愈精準,便距離宿命愈近, 所以,術數從一開始, 便被褫奪了反對宿命的權利,那是魚與熊掌的處境。習術者一反對宿命, 便好像將不兼容的window軟件,裝在apple電腦中,必然不能運作。

人的宿命跟每顆人造衛星比較相似,依據自己成長的環境的影響變成既定的性格,這個性格影響我們生命,性格內裏包括我們父母在成長期的道德,生活慣性,人處世的態度烙印,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價值觀,影響我們做人處世的態度及喜怒哀樂。

人有一股很大的能量去維持這價值及性格上的完整,就是「不改變」。透過自圓其說、自我防衛、甚至自己欺騙自己,以保持不會改變的價值觀、性格及宿命。這股龐大原動力,英文是Capacity for Self-perception──自我欺騙的原動力,這股原動力令一切外來的因素若要改變自身的價值觀或性格,都會被它列為錯誤或作出抗拒的行為。

當自己變成對,外來意見或外在發生的事情都是錯,我們不單為了保護自己,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及原有的性格態度,甚至可能作出一些反擊行為,否定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意見。

在我每天寫文章的過程,也會注意到自己的價值觀,亦不斷提醒自己,我的價值觀也不一定正確,亦隨時接受改變。若然大家不想活在自己的宿命、不變的軌迹,就要嘗試了解一下其他朋友或我博文中不同的見解,你可以不接受,但也請想一想,比較一下,在思考過後仍認為自己的軌迹或那一套價觀是正確的,那沒有問題。

但若然感到生活得不快樂,內心常常感到不滿足,那證明了那價值觀有需要重新調整,你的態度、生活和性格都要開始改變。 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因人而異而有所謂最合適及最和諧,認識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思想上的價值觀,多點參考外界的意見,不斷作出動態的微調,生活自然找到最適合,找到最適合自然找到自身快樂,在生命的歷程自然享受得到自己飾演的小角色。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世事無常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說:「A Fathomless & boundless deep, There we wander, there we weep;」人生路上寬敞無垠,深不可測,無奈中我們徘徊,哭泣。

美藉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說:「As far as the laws of mathematics refer to reality, they are not certain; and as far as they are certain, they do not refer to reality.」數學一涉及到世事,也變得不測而無常了。世事蘊藏變數,變數就是世事的本質。(就好像河中流水,你每一次踏腳下去的水都不同,踏進同樣成分的水中幾乎是無可能,不變才是它的異數,變是它的本質。)

根據他們兩位的說話,可見世事無常早就是詩人和科學家的共識。不是因為意外(by chance)的世事會出變數,世事本來就沒有定數:世事彷彿是一個大鳥籠,裡面裝無數雀鳥,飛越出籠成為世上的「雀鳥」,世事的現實的,少之又少。但沒飛出來的無數雀鳥也是雀鳥,雖成不了浮世的現實,也是世事的一部分。世事不僅是浮世的現象,它更包含了潛在世界裡的「現象」:世事不僅是what's become,也是what's becoming。我們不知潛在世界的現象,不知what's becoming,恍如控制不了鳥籠裡哪一隻雀鳥飛越出來,哪一些潛在的現象成為浮世的現實,我們一無所知。世事從潛在世界的現象浮現出世,彷彿是從黑暗走向光明,充滿黑暗的神秘,這神秘不在任何人的掌握之中。所以有人說:"man can live in hope, but not in control。"我們是活在希望而不是掌握中,希望一人一票選特首,不希望2017年普選被廿幾個議員操控。所以有人說,阿爺怎會給香港人普選,讓香港的普選影響大陸的政治氣候,讓自己受制於時勢?你以為阿爺是傻的嗎?北京早就決定不給香港人普選了,爭都氣!但是,我相信常理,我就是不相信阿爺可以超越常理,按計劃將香港人搓圓按扁。我相信他們認為不會變的方案最終會有變化。我是一個相信常理不信邪的人。我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是這樣。有另一類人也相信世事無常。他們認為世事無常是因為我們無知,不知道早有的定數。他們相信世事是物質因果連環反應的現象,有果必有因,前因後果,早有定數。我們無知,識不破這些定數,世事於我們才顯得不測而善變。世事其實是可測的,有足夠知識,世事便在我們掌握中。如果我們是全知的精靈,從盤古初開得知每一顆分子的互動的前因後果,我們今日便可以料世事如指掌了。當然我們不是精靈,世事於我們仍是無常。
但是,我不用做全知的精靈,毋須知道宇宙中的世事,我若是一個君王,一言九鼎,我只要有我控制範疇內的知識就夠了,在我控制範疇的世界裡的世事,我便可掌控指掌中了。因此他加強控制,盡量控制他範疇內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做他王國的全知精靈,為自己建造一個理想王國。這種唯物思維是共產主義信徒的條件反射,但是,共產主義不是早已徹底失敗了嗎?這些思維還有用嗎?他不知道,量子力學發現了的潛在世界,它的現象沒有因果效應,它的現象就連知道每一顆分子互動前因後果的精靈也無能為力了。世事不僅是他範疇內的物質世界,還包含了一個不受任何人(甚至精靈)控制的潛在世界,世事是從這潛在世界浮現出來,因此就是在他控制範疇內的世界,他也無法控制世事的發展,控制不了那些從潛在世界浮現出來的現象。他可以控制what's become,但無從控制what's becoming。到了今日,我們為什麼還害怕這些破了產很久的共黨唯物思維?如果這種思維用來今日治國,國家必然大鑊。如果中國只有在大亂中才能破舊立新,這可能是一個契機也說不定。北京面對的是危,我們面對的是機,為什麼我們要恐懼?我們其實並不相信世事無常,我們相信冥冥中有主宰,今日的君王有其無可逆轉的前因後果,因此,我們只好阿爺煮到來就食了。不,若然我們相信世事無常,我們便可以相信,恐懼在無常的世事中可以是希望!希望香港市民2017年,能夠有一人一票選特首的選舉。

部份大學生的言行


    星期天睇電視轉播城市論壇,一位大學生聲稱他以團體名義發動示威,就算有人採取偏激行動,如使用燃燒彈,他也不會負責其後果,以至某程度的譴責。很懷念教協已故前會長司徒華,他就是會負責整個抗爭活動,會呼籲及克制參與者的言行,以達到抗爭的目的。

  校友屈小姐對現今大學生自以為是的做法,有最近的例子,值得作為參考,轉載之:

校園裏的阿爾蓋達
       早陣子,香港科技大學舉行職業博覽,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提供就業資訊,也為未畢業的同學給予路向選擇,不少大機構及政府部門都如往常一樣參展,其中包括香港警隊。
        
這種職業輔導,年年都有,形式內容也類近,不同處,是社會氣氛迥異了,有些關係也變質了,最明顯,就是大學生和香港警察,這兩個群組,在雨傘革命後,忽然變得勢不兩立。
        
於是,一個中性就業展覽,也演變成潑糞式政治行為。
        
當天,警察招募組原定在職業博覽招募有志加入警隊的科大學生,然而,一個名為「科大行動」的學生組織,在警隊招募組未到場擺設攤位前,已把預留的攤位「佔領」了,他們在原有位置掛上一張寫有「香港公安歡迎光臨」的簡體字布幔,幾個戴口罩的學生展示幾張警方在佔領行動中使用武力的圖片,擺定擂台等招募組一來便挑釁。
        
警方有見及此,認為示威已破壞招募目的,即時決定退出職業展覽,學生則說警隊無人現身,是無膽面對群眾。
        
看畢此宗小風波,我覺得可笑又可悲。
        
這幾個食飽無憂米的大學生,大概還未嚐到搵食之苦,當有日,你畢業了,投出去的幾十封求職信都石沉大海,你或者會後悔,今日自絕了後路。
        
你們常掛嘴邊說民主,原來你的民主是你不喜歡當警察,就要全校學生跟你一起無得做警察,甚至連拿一紙單張看看的機會都沒有。
        
你們舉照片說人家「暗角打鑊」,自己卻蒙著口罩來鬧事,我看不出你們又如何光明正大?
        
最荒謬要算是科大的公開發言了:「我們維護言論和表達自由,期望學生和平、理性、守法表達意見……」,少說廢話吧,你們是做教育的,別事事都拿這幾句模棱兩可的話來做擋箭牌,好好告訴孩子他們錯在哪裏?你辦了個展覽、請來了嘉賓,然後他們幫你掃走,這不是甚麼言論自由不自由吧?這是最簡單的尊重和禮貌問題,他們不懂,學校有責任教;教而不聽,學校有責任罰。蒙起臉做阿爾蓋達就可以橫行,將來真的會變成阿爾蓋達了。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戰爭期間的密碼戰


上博文《天才數學家提到在二戰期間,英國如何成功破譯敵方的密碼,從而取得最後勝利。剛好網友寄來兩組方程式,要我破解第三組密碼。

6+2+3=121828      4+4+6=162436       3+5+5=?

假設121828代表「我」,162436代表「要」,第三組密碼代表甚麼?究竟我要甚麼呢?

破解密碼在現今社會仍然很重要;據外媒報道201412月,韓國核電反應堆數據遭泄露,引起人們對核安全和可能受到網絡攻擊的深深擔憂。同月24日,英國科研人員研究出一種給互聯網加上安全層的新技術,有望使每位用戶都能簡單可靠加密上網,以保證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等各種信息的隱私安全。


網絡世界,維護信息安全,密碼學研究與應用方興未艾,且日趨緊迫而重要。

密碼,頗具神秘色彩。其實作為一門以密碼技術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已有很久遠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在軍事行動中就採用陰符”“陰書等進行傳統的保密聯絡與發出指令。在西方,古希臘軍隊通過將長條狀羊皮螺旋式纏繞 在木棍上,沿縱軸寫好情報,傳送時將羊皮打開,上面只有雜亂無章的字符,外人無法讀出內容。情報接收人只有按約定方式將羊皮纏繞到同樣粗細木棍上,才能讀出原文,這便是西方早期的移位密碼術。

到了現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空前發展,密碼學也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相繼誕生了序列密碼、分組密碼、公鑰密碼等多種體制,加密破譯成為信息保密傳輸與情報獲取激烈對抗領域,雙方鬥智鬥勇,循環進行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較量,其範疇已不僅僅限于傳統意義上的保密通信,而是將應用領域擴展至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商業、金融等各個領域,成為維護國家安全、保守國家秘密、奪取戰爭勝利和謀求商業利益的重要手段。

神秘莫測

博弈雙方比拼智慧

密碼學雖然神秘莫測,但主要包括對立兩個方面,即密碼編碼學密碼分析學。前者研究信息的保密,即加密;後者研究對加密信息的破解,即破譯

千百年來,密碼學就是圍繞著加密破譯這個矛盾統一體開展智慧角力,演繹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情景劇

加密破譯通常是在一組密鑰控制下進行的,正如有了鑰匙才能打開房門一樣,只有掌握了密鑰才能恢複明文或讀懂密文。如果對方一旦獲得了密碼的密鑰,密碼系統就會崩潰。

單字母替代密碼,是公元九世紀的一種先進密碼技術,一位叫肯迪的阿拉伯人通過分析密文中字符出現的頻率,即頻度分析法將其破譯。很快,法國人維熱納爾針對單字母替代密碼研究出多表加密替代密碼,又令肯迪的頻度分析法完全失效。到了十九世紀,英國人巴比奇和普魯士人卡西斯基,提出更加複雜的頻度分析法,將維熱納爾的替代密碼給破解。密碼學正是在加密破譯激烈較量中突飛猛進,變得越來越高深莫測。

致命武器
戰爭勝敗驚天逆轉

密碼學與戰爭有著天然聯繫。作戰情報加密與成功破譯,使戰爭形勢大逆轉的事例不勝枚舉。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密碼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爭乃至歷史的進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成功破解德國齊默爾曼電報,使美國放棄中立地位而對德宣戰,最終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贏得了戰爭勝利。

二戰初期,因無線電密碼被德國人破譯,而使北非戰場英軍詳細作戰計劃被源源不斷送到德軍將領隆美爾的案頭,使英軍陷于被動境地,直至更換密碼,才使德軍不再耳聰目明。波蘭淪陷後,其密碼機構在數學家、現代計算機科學奠基人———圖靈(Alan Turing)領導下,破解了德軍九成以上恩尼格瑪密電文,使德國許多重大軍事行動對盟軍不再是秘密。對此,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稱密碼破譯者是下金蛋最多的鵝

同樣在二戰中,日本研製的JN-25B密碼,曾自認為是當時最高級密碼而不可被破解,並為日軍成功偷襲珍珠港發揮了重要作用。19425月,日軍欲故技重施,妄圖偷襲中途島,想一戰奠定其在西太平洋的統治地位。然而,美國海軍密碼局在英國布萊切雷莊園協助下,成功破譯此密碼,洞悉到日本人的野心,給了日本聯合艦隊致命一擊。美軍尼米茲上將曾寫道:中途島戰役本質上是一次情報偵察的勝利。”19434月,美國人再次截獲日軍密電,成功設伏,在空中乾淨利落地幹掉了山本五十六,報了一箭之仇。艾森豪威爾在總結盟軍密碼破譯工作時說:它拯救了盟軍千百個士兵的生命,加速了敵人的滅亡,並迫使其最終投降。

挑戰未來

信息安全不容小視

小小密碼,作用非凡,被譽為信息安全的守護神。如今,它伴隨時代與科技的發展突飛猛進,同時加密破譯也面臨全新的挑戰。

量子計算功能強大,將為密碼學的發展打開一扇新大門。盡管量子計算尚處於初級階段,但軍事強國均圍繞其展開了深入研究。如基於量子力學的量子密碼、基於分子生物學的DNA密碼、基於類隨機行為的混沌密碼等。此外,一些基於數學困難問題的密碼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各種新技術的融合將成為未來密碼學發展的主流。
正因如此,世界一些軍事強國不遺餘力加強研究與應用,以確保在密碼學領域取得技術領先地位。據悉,美軍已動一項密碼現代化計劃,旨在為作戰指揮系統提升全時域、多手段、高時效的動態安全保護與情報獲取能力。日本則將信息加密技術列入國家級高技術項目,正緊鑼密鼓推進未來密碼技術加快發展。
(第三組密碼=151525  代表「投票」 ^..^ )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天才數學家

上日睇過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解碼遊戲》,為男主角班尼狄甘巴貝治得不到獎,多少有點忿忿不平,我覺得他演活了天才數學家Alan Turing。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即使智慧超高的天才也如是,他們縱然有著非一般的學術才幹或成就,但當跟別人談話,便會顯然見識他們不擅溝通及禮節的一面。Turing就是典型例子,他雖抱著「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心態,但他確比普通人更能以理性分析事件本質,致使其獨具慧眼地研發用來解碼以幫盟軍贏出二次大戰的圖靈機(也即是今天的電腦)。可惜的是他本人生不逢時,超越自我又如何?最終還是給同性戀這種世俗禁忌所害。作為亂世中的天才,一生注定孤獨。班尼狄甘巴貝治能夠演活了Turing,因為他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陣陣直男味道,他也深知自己外形所限,不是英俊小生,於是以情感搭夠,以演活這個理性、神經質性格,又對情感偏執的Alan Turing,看到他對圖靈機將被終止運作,以及最後與知己Joan(姬拉麗莉飾)在家中的對話,心中其實覺得他才是影帝之選。

圖靈機對Alan而言,不只是一件用來加快戰事的儀器,更重要是以此作為對生平第一位同學仔Christopher的愛意,以及感謝他當時送書以啟發自己解碼天賦,對他作出由心而發的敬意。他為圖靈機起名Christpher,只是因為沒法為這段感情開花結果,只有用命名這種方法,才能讓二人生命再度緊扣,並於當時英國仍由保守派掌權的封建世界中,暗地築起同性禁戀的灰色地帶。
Alan想對愛人表達愛意,但可惜的是時間不等人,與影片同名的主題曲也以密集琴音,比喻時間一分一秒溜走,不會停下來讓人等候。因此,「時間」才是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敵人,不是一個個難於理解的軍事訊息,也不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與人們出現溝通怪異的情況。因為德方以Enigma機器發出的訊息會每天轉換格式,令他們過時以後便白白看著當天的心機盡廢,所以他才想到以另一部更先進的機器,破解這個以為是牢不可破的謎題;因為他生於保守思想箝制下的國家,即使他學術成就超卓,也替盟軍奠定勝算關鍵,但他的性取向卻使其成為不可赦免的一等一罪人,看著強制藥療令自尊逐漸被禠奪。在他作為偏執的性情中人,既然知道自己沒法跑贏時間,贖回一切美好過去,有自殺的結局,實屬正常。
影片整體內歛的情感,以及解碼團隊的對手戲,某程上也反映人們待人接物的心態。人類當見社會環境日差,就會更以利益為先,並不自覺建構四面牆來保護自己,尤其在當時戰事連連的情況下,沒人會估到對方會否是外國間諜,又或者有否可能會突然施展黃蜂尾後針,刺傷自己要害的奸佞小人。如今世界環境雖然比那時開放得多,也有部分地區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不過常言有道:「商(職)場如戰場」,像Alan這類執著、不擅溝通的人,的確易於在辦公室內被受排斥,甚至被奸人所害,有Joan一類天資聰穎又面面俱圓的同事,的確會令提升工作氣氛的融洽度,好讓Alan這種會一個性格怪異的人,能繼續超越自我,在工作上闖一番大事。唯一禁忌可能只是鋒芒太露而招來話柄,如戲中的他會因同性傾向而影響一生。
另一方面值得我們深思的,就是關於掛在部份香港人口邊的所謂「公義」。當五人小組成功地利用圖靈機破解德軍發出的訊息時,可以即時拯救一隻載有數百平民的船隻,但Alan反對公開這個消息給軍方,原因是為了不想德方知道訊息已被破解,而改變日後的密碼。原本拯救生命是社會應有的公義,就好像我們要有「真普選」一樣,但形勢不容許,我們就要改變策略,成就未來的成果。如果當初不是守解碼這個秘密,犧牲數百以至更多無辜平民的生命,以換取早日結束戰爭,而得到更大的成果,正確而靈活的策略是必須的。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中學年代

前年出席中學舊生活動,是中五畢業四十周年聚會,很多同學都從外國專程回來。我一向少出席舊生活動,但四十周年是難得聚首的機會,我也有出席,這次聚會經驗難忘。出席之前,我曾懷疑這種活動的氣氛會否侷促,中學年代曾經熟絡,但有些書友仔四十年沒見,見面時傾甚麼?簡單一句「近況如何」,隨時使人尷尬,沒見四十年,近況從何說起?後來發現,這些憂慮是多餘,這一夜滿是笑聲,原來大家有過共同經歷,這種親密關係一撻即着。四十年或可沖淡回憶,但一見面湧現的親切感,擋也擋不住。
大家回憶當年,有些事情已很遙遠,原來我們以前是這樣的。最近我又經常回想起以前,偶而有點傷感,不過回憶多是較美麗的。我回想過去廿多年教學生涯,一件不變的事情是,人與人的感情;包括師生感情,包括學生之間的感情,是沒有利害的關係,是最真摰的。每年到了學校的畢業典禮,同學間離別之情,師生間的離別之情,令人傷感。
當晚席中播放一段自製的錄影片段,由同學珍藏的相片、同學當年的校刊,以至畢業同學錄配上當時最流行的偶像音樂,及現時學校的剪影,大家可以盡情緬懷過去一番。結尾是各人獨白畢業四十年的感受,對學校的回憶,畢業後學校的教誨對自己的影響,盡訴心中情;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終於曝光。
時光飛逝,望著四十年前,自己和同學的畢業照,歎息青春不再,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在四十年前重新徹入,會否沿著同一路徑,或者遇上其他際遇,天曉得?